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 专家共识2015版近年来,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上述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借助影像技术引导的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较快、重复性较好且多数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可以作为部分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之一。 借助影像引导的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为符合适应证的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的微创治疗补充手段,部分患者能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治疗效果。重视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和技术操作,有助于提高上述三种疾病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适应证与禁忌证】一、甲状腺良性结节l 适应证:需同时满足1-2项并满足第3项之一者。1. 超声提示良性,FNA证实良性结节; 2. 经评估,患者自身条件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或患者主观意愿拒绝外科手术治疗的;3. 同时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 自主功能性结节引起甲亢症状的;2) 患者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且拒绝临床观察(患者要求微创介入治疗);3) 患者存在与结节明显相关的自觉症状(如:异物感、颈部不适或疼痛等)或影响美观,要求治疗的;l 禁忌证: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排除。1. 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或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位于胸骨后方(相对禁忌,分次消融可考虑);2. 甲状腺结节内存在粗大钙化灶;3. 病灶对侧声带功能不正常;4. 严重凝血机制障碍;5. 严重心肺疾病;二、甲状腺微小癌l 适应证:需同时满足以下3项。1. 超声提示单发结节,直径≤25px,没有贴近包膜(距离>2mm),FNA证实为乳头状癌,颈部没有可疑淋巴结转移;2. 经评估,患者自身条件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或患者主观拒绝外科手术治疗的;3. 患者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且拒绝临床观察(患者要求微创介入治疗);l 禁忌证: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排除。1. 颈部发现可疑转移性淋巴结,并经穿刺证实;2. 甲状腺微小癌内存在粗大钙化灶;3. 病灶对侧声带功能不正常;4. 严重凝血机制障碍;5. 严重心肺疾病;三、颈部转移性淋巴结l 适应证:颈部转移性淋巴结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 影像学提示转移性考虑,FNA证实转移性淋巴结;2. 行规范的根治性手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转移的,或甲状腺癌根治术后颈部复发转移性淋巴结行放射性碘治疗无效或拒绝行放射性碘治疗的;3. 经评估,患者存在手术困难且自身条件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患者主观意愿拒绝外科手术治疗的;4. Ⅱ-Ⅵ区淋巴结,每个颈部分区内转移性淋巴结数目不超过1枚,且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总数量不超过3枚;5. 淋巴结最大长径不超过50px;6. 转移性淋巴结能够与大血管、重要神经分离且有足够安全的操作空间。l 禁忌证: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排除。1. 转移性淋巴结内存在粗大钙化或液化坏死;2. 病灶位于Ⅵ区的转移性淋巴结,其病灶对侧声带功能不正常;3. 严重凝血机制障碍;4. 严重心肺疾病;【术前准备】1. 对患者进行相应体格检查,询问病史,有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者,术前予相应治疗,调整身体状态;2. 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甲功八项、PTH、生化全套、肿瘤标记物、胸片、心电图、肺功能、喉镜、颈部增强CT或MR、超声造影等;3. 充分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患者疾病情况、治疗目的、治疗风险、当前治疗现状和替代治疗方法,并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4. 患者术前、术后均禁食6h以上,行局麻镇痛,必要时安定镇静,以便患者更好配合;5. 建立静脉通路,方便静脉给药。【操作方法】1. 术前对病灶行多角度、多切面超声检查,明确病灶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根据病灶大小、位置制定治疗方案和热消融模式、程序;2. 取仰卧位、颈部后屈过伸,常规消毒、铺巾,超声引导下用麻醉药局部麻醉皮肤穿刺点至甲状腺前缘外周包膜;3. 根据病灶的位置,相应地在超声引导下以2%的利多卡因或其稀释液在甲状腺前包膜与颈前肌群间隙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及隔离,随后以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30~40ml(或加入0.5mg肾上腺素混合液)在甲状腺外包膜与颈动脉间隙、甲状腺后包膜与食管间隙、甲状腺与甲状旁腺间隙及甲状腺后包膜与喉返神经穿行区域、转移性淋巴结与周围组织间隙分离,形成安全隔离区域,以保护颈动脉、食管、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等相邻脏器及组织免受损伤;4. 选取安全、较近的路径,在影像(推荐超声)引导下避开颈部血管、气管、神经等重要结构;5. 消融大体积病灶推荐使用“移动消融技术”,将病灶分为多个小的消融单元,通过移动热源,逐个对单元进行热消融处理,需确保病灶于三维上能实现整体热消融。对于小体积病灶则可使用“固定消融技术”,将热源固定于病灶中持续将其热消融。6. 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功率输出一般需要由小至大逐步调节,具体功率输出范围及启停时间需根据具体热消融选择形式、病灶大小、病灶周围毗邻、设备厂家推荐值等情况酌情控制;7. 当实时超声显示病灶完全被热消融产生的强回声所覆盖,停止热消融。消融后再次行增强影像学(推荐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热消融情况,确保消融完全。【疗效评价】1. 在消融前、消融后、必要时消融中分别进行病灶的增强影像学(推荐超声造影)检查,并以增强影像学结果作为消融术后即刻和消融术后随访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热消融术后即刻行增强影像学检查,观察消融病灶热毁损范围,发现残余病灶组织,及时补充消融。2. 热消融治疗后1、3、6、12月随访行影像学(推荐超声)检查观察治疗病灶坏死情况,病灶大小,计算体积及结节缩小率。术后初次随访需行增强影像学(推荐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病灶血供及坏死情况,其后随访使用可酌情考虑。治疗病灶缩小率:[(治疗前体积-随访时体积)/治疗前体积]*100%。3. 记录相关并发症及其治疗、恢复情况。甲状腺肿瘤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患者随访时需检测甲功指标及相应肿瘤标志物,包括FT3、FT4、 TSH、TG及PTH等。4. 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考虑术后通过穿刺病理检查判断疗效的确切性。【注意事项】1. 需消融治疗的病灶术前需明确病理诊断或有相应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支持;2. 如患者在热消融过程中不能忍受疼痛或有明显不适,应减小消融功率或暂停消融;3. 注射隔离液及穿刺操作的过程中需谨慎,避免损伤颈部血管、神经等;4. 术中需监护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5. 术后6小时内禁食,并密切监护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6. 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轻度疼痛、发热(<39℃)、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应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7. 少部分患者有发生声音嘶哑的可能,这当中大多数可在三个月内自行恢复,应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8. 因肿瘤较大或其它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消融不完全,可能需要多次或分次消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中转开放性手术,这些均应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9. 由于肿瘤的特殊性,消融后仍存在肿瘤复发增大的可能,术后需定期复查随访,这些也应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l 起草专家 :葛明华、徐栋l 其他审阅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可敬、王平、邬一军、朱江、李明奎、李健君、陈丽羽、杨高怡、杨琛、范小明、罗定存、高力、黄品同、黄斌、蒋天安、赏金标、谢磊、彭成忠、雷志锴、谭卓、滕理送浙江省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
甲状腺癌不能一切了之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上,不少医生不约而同地提到,现在甲状腺癌患者越来越多。甲状腺癌患者数量为何呈激增之势?甲状腺癌治疗应遵循什么原则?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探讨。 “我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2013年全年手术接近3700例,与上世纪90年代每年200余例相比,上升了10余倍。而今年1月~9月,甲状腺癌手术例数已经与去年全年例数持平。”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明教授的一席话引起大家的共鸣。 专家指出,2000年以前,我国发病率前20位的女性恶性肿瘤中没有甲状腺癌,而在2010年,甲状腺癌已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第8位。 在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甲状腺癌发病率已从20年前的第13位,上升到2010年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在韩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已经超过乳腺癌,排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 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难确定,在种种可能诱因中,最被我国公众关注的是甲状腺癌发病率激增是否与食盐加碘有关。 对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关海霞表示,目前还缺乏足够证据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唐平章教授也表示,碘盐与甲状腺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 专家呼吁,面对当前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的严峻态势,我国应加强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及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同时,要向公众普及甲状腺癌防治知识。 ■微小癌不必“斩尽杀绝” “我们接诊的甲状腺癌患者中,超过90%是微小甲状腺癌,大部分患者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而过去不少患者是出现颈部包块、声音嘶哑、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才来就诊。”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程若川指出,检查技术的进步使大量以前难以发现的微小甲状腺癌能够被及时检出,为早诊早治赢得时间,但有时也很困惑:是不是所有微小癌都需要手术? 目前,国际上对于肿瘤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治疗尚存在分歧。欧美和我国现行临床指南主张积极手术,而日本在2006年版的临床指南中则提出,对于肿瘤危险分层处于低危水平的微小癌患者不推荐手术,而是建议密切观察。日本也有长达20年~30年的追踪随访研究,为这一治疗方案提供科学证据。据专家介绍,日本的相关研究发现有望被其他国家采纳。 与会专家指出,对于微小癌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全都一切了之。对于部分低危风险患者,应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密切观察、保守治疗。 高明提出,医生应当根据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建议,如单发孤立结节、无家族史及放射线接触史、无转移的患者,可以密切观察,根据病情进行局部切除;对于单侧多发或双侧多发、有家族史及放射线接触史的患者,则建议进行全甲状腺切除。 “大多数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较低,患者应理性看待微小癌,重视但不必畏惧。”程若川说,有时医生建议患者暂不手术,密切观察、保守治疗,但患者担心病情恶化,强烈要求手术治疗,医生也很为难。 “未来我们还将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高明指出,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订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开展前瞻性研究,为低危风险微小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证据,是微小癌诊疗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谭 嘉 | 来源:健康报 |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病,其中良性结节占大多数。目前目前以手术切除及药物治疗为主。经皮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肿瘤治疗新方法,是在超声引导下将消融电极经皮精确穿刺进入病灶内,通过射频针产生高温作用引起病灶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最后坏死组织被机体吸收,从而达到微创局部灭活病灶的目的,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效果。该方法微创、不用开刀、皮肤表面不留疤痕,保留了脏器,不影响甲状腺功能,对新发或复发病灶的治疗重复性好。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技术对比传统手术治疗的优势:1、门诊治疗或仅住院1~2日2、局部麻醉,对全身影响小3、创伤小,无手术疤痕;美观4、不损害正常的甲状腺组织,无甲状腺功能减退,治疗后不需要终身服药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被灭活的甲状腺结节经过6-12个月的吸收,体积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的手术适应证:1、针吸细胞学检查或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良性的结节2、有明显的压迫症状,如颈部不适感、疼痛、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3、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者4、结节外凸影响美观或对术后美观有较高要求者5、对甲状腺结节过度焦虑者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32 金科 田晓峰 乳腺增生症是指妇女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种非炎性、非肿瘤性的乳腺实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和复旧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变。关于乳腺增生症能否发生癌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始终存有争议。长期以来对乳腺增生症的命名多种多样,如囊性增生病、囊性乳腺病、良性乳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等。国外称之为纤维囊性乳腺病,国内则将组织形态并不完全一致的这一组乳腺增生性疾病统称为乳腺增生症。我们试从流行病学及遗传学两个方面对乳腺增生症中常见的导管和小叶的单纯增生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做如下综述。.一、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1994年出版的《诊断病理学》中乳腺增生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小叶增生、导管增生、囊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大汗腺化生、炎细胞浸润、纤维瘤样改变、不典型增生与癌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1997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对乳腺增生症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学分类。将其分为囊肿为主型、腺病为主型、纤维腺瘤样结构为主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为主型和非典型增生5个组织类型。最新的对乳腺疾病的分类为WHO在2003年出版的《女性乳腺与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乳腺良性上皮病变分为小叶内瘤变、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乳头状肿瘤、良性上皮增生和肌上皮增生症,其与国内对乳腺增生症的命名并不一致。由此可见乳腺增生症是组织来源复杂、临床病理表现多样的一组乳腺疾病,并不是单一病症。二、流行病学基础 乳腺导管和小叶的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属于良性病变,多年来众多的学者做了许多关于乳腺增生能否发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和随访研究。早在1985年,Dupont和Page对2000余例乳腺增生患者的研究中显示乳腺良性增生患者乳腺癌的发生率是无增生患者的近2倍。随后Carter对16 000余例良性乳腺疾病的研究显示乳腺增生患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为1.5倍。2004年Wang对ll 000余例排除不典型增生的单纯乳腺增生患者分析研究后发现乳腺癌的发生率为1.6倍。良性乳腺增生发生恶变的风险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族人群。Worsham等。在一项多民族的良性乳腺疾病的研究中对4500多例患者调查后发现。良性乳腺增生患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性的确增高。在Dupont与Carter的研究中,不典型增生病例的恶变风险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上升5—6倍。 可见不典型增生更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McLaren的研究中显示约有20%的不典型小叶增生日后发生癌变。Hamnann等[31的资料也显现不典型增生的恶变潜能。虽然不典型增生能明显增加乳腺癌的发生。但其恶性转变极大地取决于其病变的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也增高H。乳腺导管和小叶上皮发生癌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上述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随访时间都在10年以上,并且随访资料完整,采用盲法诊断及合理的统计分析,其对乳腺增生恶变的观察是可靠的。三、遗传学基础乳腺组织的增生性病变实际上是一种良性新生物,其发展亦包含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染色体和基因的异常改变导致乳腺上皮结构发生转变,在乳腺癌中出现的杂合性丢失(10ss ofheterozygosity,LOH)也常常存在于乳腺增生性疾病当中。LOH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部分或全部基因组序列丢失,导致该等位基因不能表达。染色体出现LOH时则失去对肿瘤的抑制作用。O‘Connell等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乳腺增生和原位癌表现出与部分乳腺癌相同的LoH表型,在普通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导管浸润性癌中,LOH在染色体上15个位点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并且其出现率呈现上升趋势。Kaneko等四通过对LOH的分析研究后也认为普通导管增生和不典型导管增生具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恶性潜能。 等位基因不平衡(allelic imbalance,AI)也是常见的遗传异常,不典型增生中AI的出现与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相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161。Larson等分析不同乳腺导管组织中AI后发现乳腺不典型增生病灶与乳腺癌在发生上高度同源,认为不典型导管增生是导管癌的直接前体。xu等17l的研究结果与L—一等相同,其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染色体的缺失在普通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及导管浸润性癌中呈现递增趋势。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是在荧光原位杂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一大进展,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有积极的作用。基因不稳定性的增加和染色体的变异导致上皮细胞由正常形态和不典型增生向原位癌和浸润性癌演变。Gong等m隧用CGH技术在研究中发现,相同或相近的染色体变异出现在普通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与乳腺癌之间,有学者运用CGH技术发现小叶不典型增生也与小叶浸润性癌的形成有关多种生物标记物也被用于对乳腺增生性疾病与乳腺癌的研究当中。Schmitt等发现CEA的阳性表达在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以及癌组织中逐渐上升。Aue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yclin D。在正常乳腺上皮、导管增生、不典型增生及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发现CyclinDl呈逐渐上升趋势。DhH用原primm'位杂交方法检测上皮细胞特异性.I(NESI)基因在正常乳腺组织、典型及不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和导管浸润性癌中呈现递减表达。 最近的研究中,Visscher等闸用COX-2对235例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分析发现,不典型增生患者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6倍。遗传学的研究认为部分乳腺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中染色体及基因的异常改变与乳腺癌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发生上属于同源,从而认为乳腺癌可以由乳腺增生转化而来。 虽然诸多证据显示乳腺增生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然而也存在有相反的看法。Alexiev在检测CEA的表达中未发现与乳腺组织类型之间存在关联,其与Schmitt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Kasami发现大多数乳腺增生病例并没有显现LOH,仅少数显示基因位点上LOH的患者在20年的随访观察中也并未有乳腺癌的出现。pur乳腺增生症是以乳腺小叶、导管上皮细胞以及问质细胞广泛增生为基础的一系列组织学改变的乳腺良性疾病的总称,其中包含了多种组织分型不同的乳腺良性疾病。 流行病学及遗传学方面的资料跃尽管有的学者不支持乳腺增生增加致癌风险,但多数学者认为乳腺良性增生可以增加癌的发病风险,尤其以乳腺小叶与导管的不典型增生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最为显著。单纯乳腺增生癌变的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5—2.0倍,而不典型增生癌变风险则上升5—6倍。
肿瘤病人,一日三餐可与正常人相似,但要适当增加营养,以改善病人的体质。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见肿瘤病人的食谱要广,饮食摄取多样化,不可偏食,也不必过分忌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部分科学的饮食与营养对肿瘤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营养的要求1、蛋白质食品:如奶、蛋、鱼、瘦肉、豆制品等。要略高与正常量。摄入不足可使机体抵抗能力降低,促使肿瘤发生。但如果蛋白质的量提高到正常人需要量的2-3倍时,又有诱发肿瘤病人的可能。所以,肿瘤病人的蛋白质的摄入是以正常量的1.5倍为宜。即每日食入250-300克动物性蛋白质,50-100克豆制品,再加上米、面、蔬菜中的蛋白质,基本足够了,不要过量。2、脂肪的摄入是应与正常人相似,不宜增加,应以植物油为主,烹调中少用油炸、煎、熏等方法,以蒸、炒、炖汤为好,使食物保持清淡可口。3、淀粉类食品的摄入量应量出为入,达到平衡即可,避免摄入过多,造成肥胖,加重机体负担。4、食物中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的排泄功能,同时可使肠内的废物及时排出体外,减少毒性代谢产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因此食物不宜过于精细,而应粗细混吃,多吃蔬菜。5、某些无机盐如铁、碘、硒、钼等,以及维生素A、C、E,有的能阻止细胞癌变的启动;有的能阻断癌因素的作用;有的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有的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对抑制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的食疗观点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用中医的食疗,常能有效地促进食欲,消除肿瘤治疗带来的副反应,改善病人的体质。病人接受放射治疗后,往往会出现口唇干燥,舌红少苔,味觉嗅觉减轻,食欲低下等津液耗损的现象,故可多吃些滋阴生津的甘凉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萝卜汁、绿豆汁、冬瓜汤、芦根汤、西瓜等;多吃些鱼、肉、蜂蜜、新鲜蔬菜和水果。化疗期间,由于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一定损害,产生相应的毒副反应,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粘膜溃疡,脱发等。此时,病人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动物肝脏、红枣、赤豆等。河蟹、黄鳝、墨鱼、牛肉等,有助于升高白细胞。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能增加免疫功能。如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增加健脾开胃食品,如白桂、白扁豆、萝卜、香 、陈皮等。绿豆配合生甘草与化学抗癌药同用有清凉解毒、降低副作用的功效。手术后病人气血亏虚,可多吃山药、红枣、桂圆、核桃、莲子、河鱼、鸡蛋、奶类等食品,以补气养血。 三、富含维生素A、C、E,矿物质的食物:1、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胡萝卜、杏子、芦笋、花菜、芥菜、香菜、莴苣、菠菜、青萝卜、甜菜叶、红辣椒、红薯、西红柿等。2、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山楂、香茄、橘子、橙、柠檬、猕猴桃等。3、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植物油、发芽的种子、麦胚等。4、富含钼的食物:卷心菜、花菜等。5、富含硒的食物:洋葱、大蒜、蘑菇等。6、富含碘的食物:海带、紫菜、海蛰等。7、富含铁的食物:绿色蔬菜、豆类、葡萄、猪肝、牛肉、枣、红糖等。 四、抗癌药食两用中药抗癌药膳通常可分为补虚强壮类、软坚化痰类、化淤散结类、清热解毒类等,其中主要的是前两类药膳。可精选人参、黄芪、蜂王浆、当归、灵芝、枸杞子、肉苁蓉(沙漠人参)、紫河车(人的胎盘)、何首乌、百合、天门冬、银耳、金石斛(枫斗)、冬虫夏草、芦笋、仙鹤草、银杏、薏苡仁、猕猴桃、山楂、魔芋、海带、鱼腥草、无花果、苦瓜、猴头菇、蒲公英等药食两用之品为主要原料,配伍核桃仁、龙眼、红枣、山药、莲子、燕窝、鱼肚、鱼翅、海参、牡蛎、黄鳝、泥鳅、乌鱼、乌龟、甲鱼、鹌鹑、肉鸽、乌骨鸡、仔鸡、老鸭、猪肝、猪肾、猪肚、猪蹄、蹄膀、里脊肉、冰糖、蜂浆、藕粉、荸荠、甘蔗和各种调味品制成汤、羹、粥、凉拌菜、炒菜等各种药膳佳肴。有补虚强壮、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功效。病人如选用得益,使用合理,必有益健康。 使用药膳时应注意:1、要根据病人食欲和特殊要求,同时应根据病人症状,进行辨证施食。2、注意饮食配伍禁忌,如柿子忌螃蟹;葱类忌蜂蜜;鳖鱼忌苋菜等。服用滋补品时一般不宜多食萝卜及萝卜子。3、食物宜忌应与四时气候相适应。4、饮食因人因病制宜在食疗中,最好在医师指导下,合理辨证的选择病人既喜欢,食后又无不良反应的广泛的食谱。 五、常见的几个问题 1、饮食防癌应注意些什么?要坚持少食多餐,少烫多温,少硬多软,少盐多淡、少糖多蜜、少酒多茶(忌浓茶)、少陈多鲜、少炸多炖、少熏多炒和忌烟酒,忌食霉变食物,忌偏食、忌狼吞虎咽,忌暴食、忌食不洁瓜果等原则。 2、具有防癌作用的食物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具有防癌作用的食物很多,主要有: ①粮食类 玉米、大豆、绿豆、红薯、薏米等。 ②蔬菜类 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茄子、青椒、西红柿、洋葱、芦笋、竹笋、大蒜、生姜、大葱、韭菜、卷心菜、菜花、菠菜、香菜、芹菜、荠菜、苋菜、土豆、芋头、山药、刀豆、扁豆等。 ③瓜果类 黄瓜、苦瓜、冬瓜挂、南瓜、西瓜、苹果、香蕉、刺梨、桃、核桃、山楂、大枣、杏子、猕猴桃、无花果、柑橘、沙棘、菠萝、草莓、莲子等。 ④海水产类 海带、紫菜、海藻、海参、牡蛎、鲨鱼、泥鳅、乌龟等。 ⑤干菇类 银耳、黑木耳、香菇、平菇、猴头菇等。 ⑥其他 葵花子、茶叶、蜂蜜、牛奶、酸奶等。 3、肿瘤患者增加营养会使肿瘤生长加快吗?“肿瘤患者增加营养会使肿瘤细胞生长加快,甚至增加复发、转移的机会”,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对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这是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需要,是实施各种治疗措施的保证。同正常人一样,肿瘤患者每天也需要消耗一定的营养,再加上肿瘤生长的消耗与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造成的大量消耗,所以,肿瘤患者补给需要营养,而且需要的营养较正常人多得多。对肿瘤患者如果不重视营养支持和补充,就必然会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对手术不能承受或造成术后并发症增加,使患者不能完成对肿瘤进行的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使临床治愈率下降,死亡率增加。相反,若注意对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和补充,则可在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的同时,不仅不会促进肿瘤组织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恶性肿瘤,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以有效配合和承受各种治疗措施,保证治疗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目前,国际上的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营养支持已成为手术、化疗、放疗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4、癌症患者能不能饮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之品,饮茶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适当饮茶对人体的健康也非常有益。中医认为,茶具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之供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饮茶有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的作用;饮茶可利尿消肿;饮茶还能对抗吸烟的危害。而对肿瘤患者来讲,茶叶中含有抑癌物质,特别是绿茶,具抗癌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所以,肿瘤患者适当饮茶对身体肯定是有利的。饮茶宜清淡为好,不要饮浓茶。同时也要注意,茶叶中含有鞣酸,可防碍维生素、营养和药物的吸收,特别是服用中药时,最好不要饮茶;对于气血亏损的患者,也不宜多饮浓茶。另外,对睡眠不好、失眠的患者也不宜多饮茶,特别是不要晚上饮茶。 5、肿瘤患者要不要“忌口”?“发物”是怎么回事?“忌口”和“发物”在中医理论中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也是有它的一定道理的。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病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治疗原则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所以,一切不对证、不符合病情需要的药物和食物均属于禁忌。“发物”是指能够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的物质,它主要是针对哮喘、荨麻疹等一些过敏性疾病而言,所说的“发物”大多是指海产品,如鱼、虾、蟹等。 综上所述,对于“忌口”不可不讲,但讲一定要有道理。如癌症患者兼有发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之证,则宜多食西瓜、水果及清凉、消渴、除烦食品,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如久病虚弱,尤其是化疗患者,由于脾胃阳气受困,饮食乏味,呕吐泄泻、胃不受纳,脾无力腐谷,则无精可部之阴虚证,则应忌辛热、香燥伤阴之食品。而有些地方流传说“癌症患者不能吃鸡,鸡是发物”,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发现因为吃鸡而导致癌症复发的病例,也没有找到因为吃鸡影响治疗效果或致病情加重的依据。中医认为:鸡肉微温、甘平,具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之功,是治虚劳赢瘦、中虚、胃呆食少、泄泻、病后虚弱之佳品,而西医认为鸡是一种富有营养的食物,也符合肿瘤患者的饮食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