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中医能不能治疗胃病,能不能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我回答说不能杀,但我们可以叫你的身体自己去调节,自己去排除体内多余的敌人。这位来自河南周口的王某,最初找我治疗甲亢,已经治愈,今年一月底又因为胃部检查指标异常,胃蛋白酶和HP阳性而要求调理。予以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味,调理后今天复查结果出来,很兴奋地告诉我检查结果全部正常,并附上化验单。 抑酸 多药联合 强力杀灭HP是西医的惯用手法,清热 辛开苦降 消痞散结是我们传统中医的独到之处,不战而屈人之兵,扶正而自然祛邪。希望大家在明白西医治胃的常规方法之外,不要忘记我们传统中医还有秘密武器,还有降魔法宝!
作为一名综合性医院西医临床科室成长起来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从医近30年,我有较多的感悟和体会,也有较多的感叹。在综合性医院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是西医,少数几个在中医科室,偶尔有几个“改行”行政或“潜伏”在西医科室。在中医科室的自弹自唱,有病人去就看几个,有效无效和整个医院无关,也和西医的科室无关,也不去“抢”病人,也不去培养病人,也不敢去和西医临床科室对比疗效,去显示和展现自己独特的中医魅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另一方面也不敢去吸引病人,因为吸引了病人会“得罪”西医临床医生。反正就这样不愠不火地存在着,这样默默无闻地等待着,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朝气和动力,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医院的领导对其也不做要求,不要你们赚钱,不要你们创汇,不要你们承担责任,不要你们飞黄腾达,只要你们存在着,不要出事就OK了。自然,人员招聘、科室规划,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请问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能有发展的动力吗?综合性医院还有个现象,大多数的中成药是西医临床医生所开具使用的,他们才是“弘扬”中医的主导力量,而我却要说,其实他们是中医的“掘墓人”。究其原因,中医人才问题,中医人没有敢于亮剑的勇气,不敢亮剑是因为没有足够明确的疗效,而没有疗效的深层次原因,与中医学生的培养方法以及中医师缺少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有关。培养教育先不说,问题在国家教育机构不在医院。缺少临床实践是个大问题,一个中医师的成长就靠几个不痛不痒的感冒、皮疹、头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有一个手把手教导的好老师,还需要面对面、时时可以关注病人的临床环境,以前这个环境是郎中住在病人家或者病人住在郎中家,或者郎中和病人住的很近,可以随时观察和及时调整方案,而如今,一付药一开,七天八天不再见面,医生敢用猛药吗?医生的细微精巧可以发挥得出来吗?所以一个中医师的成长必须要有可以面对面24小时观察调整治疗方案的战场和工作基地,也就是病房,没有病房,中医不会有大的发展,著名中医师李可要是没有病房和24小时不间断的观察,他也摸索不出大剂量附子的应用,也不会屡起沉疴的良好疗效。这个临床基地的重要性还有,他可以随时产生新病人,比如一个前来化疗的肿瘤病人,他来是化疗,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出现了肠梗阻,化疗无法进行,这个时候中医自然就有需求了。化疗时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便秘、乏力、皮疹、手足麻木,中医自然也又有需求了,在一些西医没有太好处理办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中医的参与和加入。这样,新的中医病人产生了,中医的治疗也介入了,中医师也得到了锻炼和实践,中西医也结合了,临床疗效也得到了提高。有人提出,那谁去发现可以中医介入的病症和介入的时机呢,有一些政协委员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提出让西医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师,这样的深入西医临床的中医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及时介入,以获得中西结合的最佳疗效。本人是一个西医临床科室摸爬滚打几十年成长起来的中西结合医生,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只有科科都有中医师,中医才不会被忽视,中医的独特疗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而不会像如今,临床医生不知道哪些病症中医可以调理,哪些时机中医可以介入,什么样病种中医治疗效果更好,对于他们来说,毫无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主导地位的西医临床医生尚且如此,自然也会影响病人去看中医了。在临床我们经常会听到病人问医生,我这个病去中医科开几服药可以吧,而绝大多数的医生,尤其是年青医生的回答都是--中医没用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回答,因为他们也是“中医师”,他们是不辨证论治的中成药的使用者,看不到疗效当然说没用,而没有意识到没效的原因是在于他们自己的不辨证导致的。这一现象在我的科室和身边比较少见,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他们解决不了求我中医出手的时候,他们也目睹了很多确实只有中医才可以解决的临床问题,比如吉西他滨过敏性皮疹,西医激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也有效,但是采用中医治疗后不仅皮疹消失,下次再使用时病人往往不再出现。这样也就不会影响化疗的继续进行,影响治疗效果。再比如,肿瘤相关性肠梗阻,只要一梗阻,往往就意味着抗肿瘤治疗无法进行,只有姑息治疗。而采用合理的中医汤方就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通便,为抗肿瘤治疗创造条件。按照国家综合性医院的一些要求,一些临床会诊需要中医科到场,但是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提出会诊的科室也不会想到还需要中医,中医就这样被忽视、被边缘化、被抹灭。当然另外一点,如果会诊都需要中医,就我们医院中医科那几个人,马不停蹄地疲于奔命也来不及。当然如果有需求,人才总是会有的,没有需求人才再多也是摆设。 有一批人已经被大家遗忘,那就是早年毕业的中医,他们有的在行政队伍,有的改行,有的在西医临床,很多人要是不看毕业证书,你都根本不知道他是中医毕业。与其采用西学中来培养新中医,不如把这部分的人重新启用起来,他们毕竟是经过3-5年正规全日制中医学习的,甚至去硬性规定他们必须使用中医,在他们的临床工作中中医必须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果好好把这批“元老”启动起来也是大功一件。这些人通过多年努力,他们可能是一个领域很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对中医的再使用会大大提高患者对中医的接受度,也会大大提高他自身的临床疗效。 还有一个解决中医困境的常规方法是大家都知道的“西学中”,让每个科室自己培养自己的中医“御医”,每有问题,自己的西学中的中医来解决,不一定说他的水平有多高,但至少可以发现问题,他至少知道中医何时何地可以介入,介入后中医疗效如何。目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行西学中,但是速度太慢力度太小,就像我们医院最近报名西学中高级研修班的人很多,但是最后可以参加考试才上报了2人,几十分之一,不能满足西医临床医生对中医学习的渴望,未来完全可以引进师资力量在本地办学,将那些有着深厚西医功底的临床大夫培养成精通中医的时候,那就是我们中医扬眉吐气、发扬光大的一天。随着国家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也希望中医的春天早一点到来,早一点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不是“补品”就可以乱吃。这个周日前来复诊的刘某,最初因为头晕、颈部酸胀前来中医调理,治疗后已经缓解,但是此次来却说头痛加重,还有恶心感。细问才知道她自服了西洋参,一般老百姓总以为身体不舒服就是“虚”,虚就是需要补,反正也补不坏,补补更健康,没想到有些高血压的类别是不可以补的,结果越补越不舒服。中医以前也有句老话,“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治病无功”也就反映了人们对于补药的偏爱,不知道人体以气血通畅、阴阳平衡为健康,过犹不及。所以在此提醒大家,“慎补”,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调补身体。以下是其治疗资料:刘某,女 54,2021年3月1日初诊,诉头晕,颈部酸胀,恶心欲呕,太阳穴疼痛,乏力,畏寒,大便不成型,睡眠可。齿痕,舌体胖,脉细涩。3.14脉沉郁,右脉郁沉,畏寒,便溏,乏力,舌苔厚白齿痕。头痛颈部酸胀减轻。3.28脉濡软细沉,服用西洋参后头胀,前额疼痛,颈部酸胀,恶心感,舌苔胖大齿痕。炒白术20 陈皮15 生姜5片 茯苓皮30 泽泻20 葛根30 姜竹茹10 天麻10川芎6 炒山药20 薏苡仁炒,40 生白芍30 罗布麻12钩藤15 后下 煅牡蛎30 煅石决明30 煅龙骨30 干姜10 车前子15包 ,7付。
慢性荨麻疹可用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治之。临床上常用处方及用量:麻黄6g连翘12g杏仁3g桑皮12g赤小豆30g炙甘草3g蝉衣15g赤芍10g丹皮10g荆芥6g防风6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方中麻黄为主药,日本·吉益东洞《药征》谓其:“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痛、骨节痛、一身黄肿。”方中赤小豆解毒利水消肿,可治皮肿溃烂流水。
临床上治咳嗽时,凡见呛咳不爽、喉中痒堵者,均可在应证方药中加祛风药蝉衣、僵蚕二药而收良效。临床实践证实,祛风药有消炎、抗过敏作用。对慢性咳喘病人每遇天气变化加重者(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气象敏感”),加用二药疗效亦佳。当归可以用于夜咳,生白芍可以用于痉挛性咳嗽,蜈蚣可以用于顽固性咳嗽。疏肝解郁可用于情绪导致的咳嗽。
乳腺癌锁骨上或腋下发现淋巴结肿大,不管是不是转移,病人都是很着急的,对病人说没有办法,等待等待 观察观察,那是西医大夫。 中医肿瘤大夫 一出手,结节就会没有。
明朝憨山大师《醒世歌》中有这么两句话: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诗中提到的平胃散和二陈汤到底是什么方子,有哪些药物组成,有什么功效,值得出家的修行师傅如此器重而推崇。下面我们从中医学的道理来说说。 第一首平胃散,本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以下是其适应症: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方中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炙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大凡脾胃病变,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很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可是说本方是脾胃病祛湿的基本方。 现代医家常用来治疗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古人言:诸症莫逃于四因:气 血 痰 食 。本方可以燥湿化痰,可以行气健脾,可以健脾消食,可以调气而助血生,可以说是针对以上四因都有一定的治疗和调理效果。既然气血调和自然精满神足,所以说是它也是养神良方。 另外一首方子是二陈汤,方中有: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主要针对湿痰证,证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其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也可加入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纵观此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其方也可以变裁,如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也是变化万千,左右逢源。如果服用两钟如此之效的二陈汤,是不是胸腹间气顺痰消,一团和气啊。 要是再把这两方合二为一,称为“平陈散”(《症因脉治》),治疗范围更广,可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 在诗中提到这2首方子,作者可能只是取其平和安神之意,但此两方确实能不管身体万般疾苦,我只采用健脾和胃调气祛痰开通脾胃后天之本而通治一切疾患之功效,以不变应万变,治病求之于本。也隐含了有时过多复杂的辨证分析和药物干预也许还不一定针对病机,以乱制乱,乱更纷陈,而舍繁从简,回到脾胃之本,却可以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功效,让身体在脾胃生机调整协调后自我恢复自愈功能。
高血压、脑梗塞、心肌缺血,伴有头晕头痛,口干口苦,乏力,胸闷,关节痛等诸多症状,即将装支架。儿子孝心,要求中医调理,采用中医化痰祛湿 活血化瘀,治疗三周后显效。病人反映目前感觉好多了。
采用中医治愈甲亢不难,但是让抗体下降,很多中医都没有信心,这名患者中医治疗后抗体指标持续下降。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徽声有些病人尽管甲状腺T3 T4 TSH等都正常了,但是抗体还是居高不下,西医们认为抗体高,复发几率很大,可是如何去对治又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中医采用疏肝活血 滋阴清热可以使得抗体有效下降。本患者几次复查的报告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