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长包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根尖炎 上述是一个慢性根尖炎的病例,患者自诉半年前曾咬到硬物时出现牙痛,之后很少咬它,基本也没有什么不适,牙龈上的小包也是最近才发现的。口腔检查:发现该牙齿冠色略暗黄,牙齿咬合面近远中向可见一裂痕,轻微咬合痛,局部牙龈一红肿包块,触之软,微痛。拍根尖片显示根尖区低密度骨质破坏影像。诊断:14慢性根尖炎、牙隐裂。该牙经脓肿切开引流+根管治疗,症状已消失。下一步为防止隐裂加深,考虑做烤瓷冠修复。 2.牙周脓肿 如果是牙周炎的患者,牙龈上接近龈边缘处红肿的包块,软,轻触痛,有时挤压有脓液流出,可考虑是牙周脓肿。这时候系统的牙周检查及拍片是必须的,治疗方案首先脓肿切开引流,将里面的脓液引流出来,炎症控制之后,再进行牙周的系统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严重的需要行翻瓣手术。 3.牙槽骨增生 如果是在牙龈近根尖的部位,触之较硬的包块,表面黏膜是粉红色,无痛,考虑牙槽骨的骨质增生,无症状则无需治疗。 总之,如果发现口腔牙龈有问题,建议大家切莫大意,尽快到医院早诊断,早治疗。
①多饮水:饮水要注意时机,如早晨起床后,每餐吃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每天最好不少于2000毫升。 ②选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这些食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柿子椒、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具类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山楂、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生姜;具调脂作用的有山楂、螺旋藻、芹菜、胡萝卜、魔芋、紫菜、海带、马齿苋、核桃、玉米、芝麻、苹果、猕猴桃等。 ③合理的饮食搭配:少食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荤腥厚味食物,少食甜食。平时宜吃清淡的食物,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④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多食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是血栓不易形成。 ⑤多食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维生素C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在肠道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 ⑥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 ⑦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抗凝、降低血液粘度的药物,常用的有益心酮、藻酸双酯钠、肠溶阿司匹林、茶色素、链激酶、蝮蛇抗栓酶等;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化淤药物如复方丹参片、当归片、绞股蓝、川芎、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⑧禁烟:影响血液循环,减少血流量,降低血流速度,可导致不良结局。 ⑨定期体检:50岁以上的人应该做血液流变学检查和血小板聚集试验。根据检查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可动态观察血粘度指标,做到心中有数
牙外伤按照损伤程度,其处理方法不同,总结如下: 1.轻微的牙外伤(牙震荡): 牙齿完好,牙齿微松动,咬合有点异常,可能伴有牙龈边缘少许出血。这种情况一般暂无需处理,患牙休息2周,勿用它牙咬东西,观察即可,定期检查,如出现症状再考虑是否需要做根管治疗。 2.牙齿受外力撞击致牙折,分几种情况:如果是牙冠折断没有牙髓外露(如图1中的1),可以考虑树脂修补;如果牙髓外露(如图1中的2),成年恒牙则直接行根管治疗;年轻恒牙则行活髓切断术,待其牙根发育完成后,再行根管治疗,然后树脂修复牙冠形态,缺损面积太大可以根据情况再配合贴面或全瓷冠修复。 如若根折(图2)于龈下2mm以内可以行冠延长术或正畸牵引使断端达龈上,再行桩冠修复;如果是根尖1/3区折断,可以观察,如有症状再行根管治疗+手术取出断根尖;根中1/2折断一般考虑拔牙。 3.外伤导致牙位置改变,可以考虑局部麻醉下复位,固定。如整个牙齿脱落,则考虑能否行牙再植术,牙脱位一般在半小时内完成再植,成功率95%以上,但要注意脱位牙齿含在口腔里或放在牛奶中,不要包在纸巾中干燥存放,尽快就医。局部麻醉下重新植入,一般需要固定2~4周时间,这样的牙齿基本上都要做根管治疗。 牙外伤后保留牙髓的,也有出现牙髓坏死的可能性,一般需要定期检查,如果一旦发现牙髓坏死则考虑根管治疗。
楔状缺损是我们口腔门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各种原因在牙齿的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的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 [病因] 刷牙不当;牙颈部结构薄弱;唾液酸性的作用;咬合应力集中等共同导致了牙颈部硬组织的缺损。 [临床症状] 据缺损的深浅可表现为牙齿酸,酸痛,严重者可出现牙髓炎或根尖炎的症状,甚至牙齿折断。 口腔检查见牙颈部在唇颊侧出现角形或线状的缺损,边缘光滑整齐。 [治疗] 浅的楔状缺损可以脱敏治疗;深的就需要光固化树脂充填;如出现牙髓炎、根尖炎的,则需要做根管治疗;如有折断但还有保留价值的可以考虑桩冠修复;无保留价值的则考虑拔除患牙。 [预防] 注意刷牙习惯,建议选用软毛牙刷,不要横着刷,不要咬太硬的东西。
很多妈妈很苦恼,宝宝老是要吃奶才能睡,长大了很难戒掉,怎么办?戒除奶睡4步:1.防,生后前4周,也就是新生儿期,宝宝可以吃着吃着就睡,4周后之后的宝宝,清醒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需要各种各样的活动,此时,宝宝的吃和睡需要开始慢慢分离。所以一旦宝宝吃睡分离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戒除奶睡就会比较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戒除的时候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在宝宝对奶睡形成依赖前,妈妈就需要学习更丰富的哄睡和安抚方式,而不仅仅是靠奶哄睡。也就是防患于未然。2.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安抚方式。通常妈妈都会用喝奶,抱抱,摇摇的方式哄小孩入睡。看看别人是怎么哄的,抚触,比如轻柔地抚摸宝宝的背部,摸摸小脑袋,或者是牵着他的小手。轻轻哼小曲,讲个小故事或跟宝宝细语。可借助吸吮宝宝的小手,妈妈的手指等等。3.最关键一点,能够把握住宝宝入睡时机。说白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小孩要睡觉了,比如出现打哈欠、揉眼睛、哭闹等,其实这时候宝宝已经困过头了,此时是非常难安抚的,因为当他释放出这些信号的,就已经不止是情绪问题,而是宝宝的感官和身体都达到了非常疲惫的程度,这个时候就很难帮助宝宝进行放松和哄睡了。所以当宝宝出现下面这些犯困迹象的时候,如宝宝眼神呆滞;动作变慢;变得安静;对周围事物不再有原来的兴趣;身体变软;开始打哈欠只;要妈妈的情况多起来了等等,就要开始上面的安抚方式进行安抚。4.帮助宝宝建立入睡条件反射,比如睡前关灯,拉上窗疗,一起入睡等等,让宝宝知道要入睡了,形成一种反射。现在很多家长在旁边还玩手机,这是很不利于宝宝入睡的。建立这种方式一定要从白天开始,如什么时候外出,吃,午睡等等,白天好好活动,晚上自然好好睡觉。现在小孩的作息越来越受我们大人的影响,大人自己先要自我反醒和改变。本文系马裕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宝,生活条件好了,家长最怕孩子营养跟不上,尤其怕缺乏微量元素,别人说补,咱也补,补钙、补铁、补锌,咱们中国的宝宝真这么缺吗? 宝妈:马医生,我看周围好多朋友的小孩在补钙、补锌什么的,听说可以查一下微量元素,看小孩缺不缺? 马医生:先别急着说补的事,你了解微量元素检测吗? 宝妈:听说可以剪点头发或扎点血查。 马医生:其实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发文: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检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详见国卫办医发【2013】29号文)。知道为什么国家这样规定吗?说白了,其实就是不准确。然而很多地方的微量元素检测却热情高涨,尤其是一些体检机构,大作文章。 宝妈:钙、铁、锌就属于微量元素吗?好多宝宝在补。 马医生:你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你对什么是微量元素并没搞清楚。其实生命必需的元素有28种,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就是:镁、钙、钠、钾、硫、磷等,含量超过体重的0.01%;微量元素就是:铁、锌、铜、碘、硒、锰等,含量不到体重的0.01%。所以你上面提到的钙是常量元素,而不是微量元素。所以做过微量元素检测的朋友会发现,报告单上列有:铜、锌、钙、镁、铁、铅等,其实其中钙、镁并不是微量元素,而铅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虽然含量甚微,但也不应该归为微量元素。 宝妈:那取头发或扎点血查可以吗? 马医生:目前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有3种:1、取头发检测:虽然方便,避免抽血的疼痛,但头发受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发育程度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甚至残留的洗发液都会干扰检测结果,所以这种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临床价值非常有限。2、扎手指采血检测:取血过程中,可能会有组织液或外界的同种元素混入,造成结果偏低或样本污染,所以也不是可靠的方式。3、抽血检测:采血过程中受干扰相对较少,所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血浆中各元素的含量。近期,市面上有些婴儿用品店推出拿个机器探头接触一下皮肤就能检测哪些微量元素缺乏,好神奇,你信吗?测了发现某种微量元素缺乏,为什么不建议你找医生就诊,而是到后面店里买各种保健品? 宝妈:那就选择抽血查了,痛一下。 马医生:那接下来说的就是重点啦!抽血查的微量元素只是反映了血液标本中该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但它并不能反映人体内该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这是因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分布不均匀,有的元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例如:体内99%以上的钙,都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剩余不足1%的钙,分布在血液、体液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人体内的铁元素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内;锌元素主要存在肌肉与骨骼中;铜元素则主要储存在肝脏。所以,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测得的只是血浆内各元素水平,其结果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整体状况,也不能作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依据。通过血液微量元素检测,来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是一个误区。 宝妈:那平时补一补钙、铁、锌,可以吧? 马医生:许多家长就是这种心态,别的小孩在补,自己的小孩不补,很担心,很多根本不缺这些的小孩也在补,知不知道,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所以有时适得其反。 宝妈:那哪些小孩有必要查一查呢? 马医生:只有极个别真正存在吸收、利用障碍的宝宝,比如早产儿,某些先天性遗传病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发育迟缓,严重偏食、挑食等情况,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才有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化验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评估和正规治疗,而不能单凭一份实验室报告就进行判断。 最后,提醒一下宝爸、宝妈们,建议大家把喂养重点放在均衡营养上,不要迷信保健品的作用,以免破坏了宝宝体内营养元素的平衡。如果宝宝的生长发育都在正常范围内,进食正常,营养摄入均衡,母乳喂养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D,早期添加辅食选择富含铁的婴儿营养米粉,就没有必要检测微量元素了。本文系马裕斌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维生素D最主要的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是人体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维生素D可以维持血液中钙和磷的稳定,促进肠道对它们的吸收;参与骨化过程,刺激骨盐沉着;促进骨头和软骨生长,使骨头坚硬。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儿童期佝偻病及成人期骨软化症。 1、哪些宝宝要补维生素D? 虽母乳中营养物质齐全且比例合适,但维生素D的含量较低,单纯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要,容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吸收,所以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要补充维生素D。如果母亲缺乏维生素 D 导致婴儿出生时储备量低,且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维生素 D 含量不足以弥补时,可能出现维生素 D 缺乏,也需要补充。早产宝宝更应补充。 2、维生素D的量要怎么补? 目前我国主张一周岁以内的宝宝每日补充400IU的维生素D;一周岁以后每日600IU的维生素D;早产儿,低体重儿童,双生胎儿应该在出生后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连续补充3个月后改成400~800IU。 3、什么时候开始补? 一般的建议是从生后2个月内开始。早产儿由于从母体获得较少,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性较高,通常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由于0-6个月户外活动较少,没有添加辅食,乳汁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因此不能停。6-12个月逐渐添加了辅食,但通常婴儿奶量会有所减少,因此仍然建议补充。至于1岁以后,如果每日摄取奶量超过1000ml和有充足的户外活动,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否则需要补充。 4、如何挑选合适的维生素D? 维生素D、维生素D2、维生素D3有什么区别?维生素D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统称。维生素D2学名是麦角骨化醇,源于植物。维生素D3学名是胆骨化醇,源于动物。维生素D3可能比维生素D2效力更强。市售维生素D补充剂多是维生素D3。 市面上很多人通常把维生素AD叫成“鱼肝油”,其实是不准确的,两者是有区别的,可看下图,维生素AD滴剂才是适合儿童补充的,鱼肝油多适合成人,千万不要上了商家的当噢!产品维生素AD滴剂鱼肝油来源人工合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从深海鱼类肝脏中提取成分比较纯粹的维生素A、D成分除了维生素A、D可能还含有DHA、VE等其他成份AD配比维生素A、D配比为3:1维生素A、D配比大多为10:1属性多为OTC药品大多属于保健食品范畴 不同年龄挑选不同含量的维生素AD,见下图:适用年龄维生素A维生素D一岁以内1500IU500IU一岁以上2000IU700IU 5、维生素D补久了会中毒吗? 很多研究发现:采用每日补充400IU,持续一年,并没有发现有中毒的风险。 我们再来谈谈“补钙”,钙是我们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肌肉运动、胃肠蠕动、心肌收缩舒张等电活动所需的微量元素。然而目前在充满商机的社会,把补钙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民补钙那才是笑话!1岁以内的婴儿: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只要每天奶量足够的,并及时补充了维生素 D,就不必担心会缺钙;1岁以后:平时膳食中注意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只要能够保证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钙,就不需要额外补钙。 1岁以下的婴儿不建议喝鲜牛奶,日常饮食应该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佳来源,含量丰富吸收率也高。其他较好的含钙食物有奶酪、豆腐、各种深绿色绿叶菜、虾皮等。 服用钙剂的最佳时间为清晨、夜晚睡前和餐后1小时,少量多次服用吸收率高。在补钙的同时还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或多晒太阳。此外,不宜与牛奶、锌剂等同服,一般需间隔2-3个小时,特别提醒如果同时在补锌,应先补锌后补钙。 许多家长会问:入睡时孩子易出汗,宝宝枕秃、轻微的肋骨外翻,出牙慢,需补钙吗?是不是佝偻病?其实这些往往是低龄儿童的生理现象,不一定是疾病状态,不能据此就认为孩子是佝偻病或缺钙,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即可,是否缺钙,可通过血液检查明确。
门诊经常接收很多关于宝宝大便问题的咨询,究竟怎样辨识宝宝的大便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便为什么会有颜色?大便为人体的食物残渣,它的颜色是人体内的胆汁及食物成份造成的,胆汁中有胆红素和胆绿素,究竟是以胆红素还是以胆绿素的形式存在取决于肠道的蠕动速度和肠道的酸碱环境。正常情况下,大便在结肠时胆绿素经还原作用后是以胆红素的形式存在的,此时排出的大便为黄色便。下面介绍一下一些常见不同颜色及性状的大便:1、绿色大便:这种大便相当常见,也是受很多家长关注的。民间传言:宝宝是被吓到,受惊才拉绿色大便!噢,No,No,No!①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没有注意排空,吃了脂肪含量的前奶,可导致绿色大便噢!吃母乳的宝宝大便偏酸性,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胆红素转为胆绿素,大便会发绿。如果母乳分泌供大于求,宝宝也可能应为乳糖过载而出现绿色大便,这种情况主要见于3个月内的宝宝。②当宝宝着凉时、饥饿或饮食不当时宝宝的肠蠕动会快,有时能听到咕噜声,此时排出的大便多为绿色便。③在宝宝贫血时补铁或吃了高铁的米粉,宝宝的大便也会发绿。④若大便呈绿色,粪便量少,黏液多,属饥饿性腹泻,也就是宝宝没吃饱噢!有些吃配方奶的宝宝,因为配方奶粉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并与空气接触之后,排出的粪便就呈暗绿色。⑤添加辅食之后,食物种类的改变,如一些绿色蔬菜也可能导致大便变绿。⑥一些其它的情况如:急性胃肠炎,食物不耐受等,导致肠道蠕动增快,胆汁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短,没被充分降解,导致大便偏绿色,这种情况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噢!所以,除了急性胃肠炎,绿色大便通常和疾病没有关系,宝妈们常常因为大便发绿而紧张,其实无需过分担心,如果没有别的异常,单纯大便偏绿是不需要吃益生菌之类的药物,是不需特殊治疗的。但如果大便绿色,大便中伴有粘液、脓血、血丝等情况或明显的水样便,体重增长缓慢,那就要留取大便标本送检,并找医生就诊噢!2、大便伴有血丝,这个也很常见噢!①首先排除有无肛门或肛管疾病,如痔疮、肛裂、但血便常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②细菌感染的肠炎,牛奶蛋白过敏性腹泻:前者大便化验可见感染迹象,给予抗感染处理;后者就要选用特殊配方奶,如氨基酸奶,深度水解配方奶或适度水解配方奶。3、臭气大便。难闻!难闻!难闻!宝妈们常常说宝宝的大所吃的蛋白质就无法被宝宝较好地吸收,这些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质被肠道里的益生菌分解,排出体外,刺鼻的气味就产生了。所以这个时便好臭,通常是宝宝吃的食物中蛋白质太多所致。胃酸是有助于消化的,但是过量的蛋白质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使胃酸的酸度大为降低,候如果给宝宝再服用益生菌,Oh,MyGod!更臭,更难闻了。4、深棕色泡沫状大便有可能宝宝吃太多甜味食物,可能进食的糖类或者淀粉类比较多,由于这两类食物有助于促进酵解,所以就会出现泡沫。宝妈们注意是不是经常给宝宝吃葡萄糖噢!5、蛋花样大便病毒性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患儿常常出现蛋花汤样大便。请到医院就诊噢!避免脱水噢!6、果酱样大便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见于肠套叠;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见于阿米巴痢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赶快送医院就诊噢!7、灰白色大便医学上称白陶土样大便,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阻塞的患儿会排出灰白色的大便,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婴儿胆道闭锁较常见,常伴有黄疸,尿液呈浓茶样改变,肝功能异常等,请及时就诊噢!此外,进食牛奶过多或糖过少,产生的脂肪酸与食物中矿物质钙和镁相结合,形成脂肪皂,粪便也可以呈现灰白色,质硬,并伴有臭味。
感谢您选择我作为您的主治医生,治疗不仅是在医院进行,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在这里给我留言,我会尽快给您回复。但由于工作原因,有时不能给您及时回复,请见谅!病情变化舜息万变,紧急情况下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担误病情。 我现在已经开通了好大夫的家庭医生服务,如果您距离比较远,来医院不方便,或是有需要咨询的,建议您使用家庭医生这个服务,避免来回医院奔波劳累,我会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回复您的信息。 申请我的家庭医生流程如下(两种方式):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网站或者下载好大夫患者版客户端,搜索我的名字,找到我的网站,申请我做您的家庭医生,就可以跟我咨询沟通病情了。 平时您也可以使用咨询或图文问诊功能进行在线咨询或在线看病服务,避免医院来回奔波。但毕竟在线看病有其局限性,代替不了面诊及检查,同时也可灵活预约看病时间。 正常上班时间可到医院找我就诊,部分出院交待复诊患儿请提前预约复诊时间,其余非正常上班时间也可与我联系,灵活就诊(就诊地址:潮州市枫溪车头天华大酒店楼下本草世家(枫春店,即中心医院枫溪分院隔壁-欢乐儿科诊所2楼。联系电话:0768-2935858)。 您可以申请我的电话咨询与我沟通,点击了解详情或者拨打预约电话4008-900-120,具体操作方式工作人员会告诉您。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祝您的宝贝健康平安!
门诊经常碰到许多家长提问:“我的宝宝吐奶正常吗?需不需要做检查?严重吗?”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吐奶的不同原因:新生儿以及出生1-2个月龄的宝宝吐奶现象较为常见,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连接食管处的贲门较宽,关闭作用差,连接小肠处的幽门较紧,而宝宝吃奶时又常常吸入空气,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妈妈第一次看到宝宝吐奶时可能会很担心,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防止宝宝吐奶。1.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吐奶的机会。宝宝吃完奶后竖起来拍拍后背,直至打嗝即可。2.喂奶完毕一定要让宝宝打个嗝: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让他通过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吐奶了。3.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4.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宝宝吐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异常,一般不必在意,以后慢慢会好,不会影响宝宝和生长发育。宝宝吐的奶可能呈豆腐渣状,那是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以上是正常情况下宝宝吐奶的处理。如果碰到以下情况,宝宝的家长们可就得注意啦:1、胆汁性呕吐:由于存在少量胆汁逆流入胃,呕吐物通常为淡黄色。如果呕吐物为绿色或亮黄色,提示有大量的胆汁进入胃中,称为胆汁性呕吐,往往与肠梗阻相关,属于急症,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记得送医院就诊噢!除非有其他已知病因,胆汁性呕吐都应当作肠梗阻进行处理。肠梗阻的三个典型表现为胆汁性呕吐、完全性便秘(新生儿不排胎粪)和腹胀。可能的原因有:(1)足月儿多注意:肠旋转不良(常见,小肠旋转及固定不良会增加肠扭转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生肠扭转,出现血管梗阻,小肠在几小时内即会坏死。临床多见2-3日龄的足月儿出现持续或间断的胆汁性呕吐,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发生肠扭转则会有消化道出血、腹胀和严重不适。腹平片气体分布不对称对诊断有提示意义,上消化道造影可确诊)、十二指肠闭锁、小肠闭锁、胎粪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即出现肠梗阻的表现,胎粪排出延迟(生后48小时未排胎粪)。直肠指诊或灌肠后,患儿肠道减压,对诊断有提示意义。直肠活检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可能表现为小肠结肠炎,是一种潜在致命性疾病,表现为脓毒症及梗阻症状,可进展为中毒性巨结肠)、胎粪栓塞综合症、直肠肛门畸形。(2)早产儿多注意:坏死型小肠结肠炎(NEC,主要为30孕周以下的早产儿出生后2-3周内出现胆汁性呕吐、腹胀和直肠出血。腹平片表现为小肠壁内积气)、自发性肠穿孔、早产儿粪块梗阻(早产儿胎粪排出可能延迟到几天甚至2-3周,但是部分患儿由于粘液块堵塞肠腔可出现腹胀和胆汁性呕吐)、乳凝块梗阻(因乳凝块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近期强化母乳喂养的患儿可考虑本病,腹部查体可触及肠袢,或腹平片可见粪块。部分患儿可停止喂养并进行灌肠达到减压的效果,但是常有患儿出现急腹症或穿孔,开腹治疗后患儿可能合并脓毒症加重病情,本病的死亡率较高)、非肠旋转不良导致的肠扭转(多见于小于30孕周的早产儿出生1个月后,因胆汁性呕吐多次暂停喂养以及对通气支持产生慢性依赖者。符合以上情况的急腹症患儿都应考虑本病。若以NEC延误治疗,则扭转的肠段可能已经坏死穿孔)。(3)其它原因:一些药物或任何器官感染都可能出现新生儿胆汁性呕吐。母亲使用硫酸镁也可导致胆汁性呕吐。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肠道蠕动。既往手术导致腹股沟疝和肠粘连也可导致肠梗阻。2、非胆汁性呕吐:(1)近端梗阻也可引起非胆汁性呕吐,如幽门狭窄、十二指肠上部狭窄、胃扭转或环状胰腺。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幽门肥厚并伴伸长、增厚,最终胃出口几乎完全梗阻的疾病。典型表现为3-6周婴儿餐后立即出现非胆汁性、喷射性呕吐,吐后患儿饥饿需要再次哺乳。(2)胃食管反流病:新生儿常有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家长可能会认为这种表现是呕吐,其特点为除“呕吐”外无其他不适,呈自限性。少数患儿的胃食管返流反流为病理性,称为胃食管反流病,但是没有明确的指征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反流,这些患儿可能会有易激惹以及喂养困难。(3)食物蛋白导致的肠病:膳食蛋白可引起小肠炎,婴儿出现呕吐、腹泻以及生长迟滞,往往呈亚急性或迟发性起病。(4)食物蛋白导致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常在引入牛奶或大豆蛋白后1-4周发生,为胃肠道食物超敏反应,表现为反复的大量呕吐,常伴有腹泻,在急性情况下可导致脱水和嗜睡,在慢性情况下可导致体重下降和生长迟滞。(5)遗传性代谢病:新生儿有机酸血症的典型表现是以嗜睡、喂养困难、呕吐、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为特征的急性严重疾病。尿素循环障碍通常出现在婴儿期或儿童期早期,表现为多次发作的精神状态改变伴胃肠道症状和高氨血症。(6)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多由饮食中特定的糖类引起的。婴儿半乳糖血症常出现在出生后的前几日,开始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后,表现为黄疸、呕吐、肝肿大、生长迟滞、喂养困难和易发生革兰阴性菌感染,部分可能出现晶状体白内障。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可能在新生儿期出现,因为许多商业配方奶和药物中含有蔗糖,表现为复发性低血糖症和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