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对于自闭症以及其他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例如智力障碍,脑瘫等早期诊断已经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早期诊断就能早期治疗,人的大脑在婴儿期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自闭症如果能在2岁,甚至1岁以内就给予诊断了,同时给予相对应的治疗,那么他获得改善的机会就远远大于在较大年龄才开始干预的。早期诊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也会有人怀疑,过早的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诊断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对小婴儿,症状典型的进行诊断,不典型的,可疑的,我们不下诊断,但是根据他的相对应的症状进行干预,不诊断不等于不干预,或者说,对于自闭症,我们怀疑了,就及时给予性对应的干预,以期望孩子获得健康的成长。我们如何去发现自闭症早期的异常呢?自闭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行为异常为主要症状,但是即使是正常一岁左右的儿童,主要活动均由家长照顾,我们对其社会交往并无很高的要求,并不要求孩子具有与别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正常孩子一岁左右的孩子不出现语言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孩子尚未出现独立的行走能力前,尚无能力去表现诸如转圈,排列物品的行为。因此早期诊断自闭症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但是早期诊断并不是不可能,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岁以内的婴儿也有社会交往行为,自闭症的早期表现,或者说早期症状往往不是异常行为的出现,而是正常发展行为、早期交往行为的缺失。我们所能做的是熟知,正常儿童发育的里程碑。运动发育的里程碑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婴幼儿的社交情感发展里程碑就不是那么熟悉了。对于里程碑,并不是要求孩子都是在某个时间点一定具有某项能力,而是某个时间段,比如运动发育的独走,并不是必须1岁都会,而是1岁左右,有的可能会晚到1岁3个月,这些差异是在正常范围的,但是孩子2岁还不会走,那就不对了,这就意味着孩子发育异常了。对于社交情感的发育,也是一样,比如1岁的孩子还不会用手指物,还没有眼神对视,这就存在着社交发育迟缓了,就有自闭症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些能力在更低的年龄段就应该出现了。下面是正常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社交语言发展中的区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一下特征可以作为自闭症早期预警信号,如果孩子出现一下任何一项表现,家长应该尽快往专业机构进行自闭症筛查评估。自闭症证早期预警信号。自闭症早期发现主要依赖于父母和社区初级儿童保健医生,一般从10月左右开始,自闭症的一些早期症状开始显现,家长逐渐发觉自己的孩子同身边其他同龄儿存在区别,如果父母感到怀疑,请不要等待,尽快早医生做专业自闭症评估。目前对自闭症的共识是,一旦保健医生怀疑该儿童为自闭症,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寻求确诊,而是立即进入干预程序,可以一边干预一边追踪,同时预约专业医师确诊。(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部 赵鹏举)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 disorders),简称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以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官异常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孤独症患病率均显著上升,估计全球患病率大约在1%左右,成为导致儿童残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医生对孤独症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改善,公众对孤独症意识的提高以及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修订是导致孤独症患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尽管孤独症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但是孤独症又是在各类导致儿童残障疾病中治疗和干预效果最佳一种。给予科学干预多数孤独症儿童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以在成年后拥有独立生活、学习乃至工作的能力,少部分的儿童还可以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早期获得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其改善的空间更大。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孤独症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作为孤独症防治的重点工作。新修订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五版(DSM-5)明确指出,作为一类先天性的发育行为障碍,孤独症的症状必定在婴幼儿早期出现,这为医生对孤独症进行早期诊断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标准。 不像某些先天缺陷那样在孩子出生之时就能表现出来,对于孤独症来说,尽管敏感的家长可以在不满一岁的婴儿时期就感觉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发现孩子的早期征象,少数有经验的医生也有能力在一岁内就做出诊断,但是对于大多数患儿来说,还是要等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才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孤独症症状。 通常在3岁以后确定孤独症的诊断是比较可靠的,诊断的稳定性比较高,也就是说在低年龄诊断孤独症有时是不可靠的。当然这与医生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是否使用高质量的诊断量表和评估工具有关,也与确诊医生的个人临床经验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为了保证诊断的可靠性,而都在三岁以后才给予明确的诊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孤独症以及其他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例如智能障碍、脑瘫等,早期诊断已经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早期诊断就可以早期干预,也就是早期治疗。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在孩子两岁,甚至一岁左右给予诊断,同时及早开始治疗,那么孩子获得改善的机会就会明显高于在较大年龄才开始干预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有人指出,鉴于早期诊断的不可靠性以及诊断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症状并不明显的孩子,可以不确诊;但不确诊不等于不帮助,同时依然要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治疗。不能非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症状变得典型了再开展干预治疗。 那么孤独症有哪些早期征象呢?即使在正常发育的一岁左右的儿童,由于主要生活活动均由家庭父母照顾,我们对其社会交往并无很高的要求,并不要求孩子具有与别的孩子交往的能力;正常孩子在一岁左右不出现语言的情况也并非少见;孩子的运动能力还处在刚刚学会走路前后的阶段,尚没有“能力”去表现诸如转圈、排列物品等刻板行为。因此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医生,早期诊断孤独症也很不容易。 但早期诊断并非不可能。要早期发现孤独症,需要让儿童保健工作者以及家长知晓的是:儿童最早的症状通常不是孩子的存在某些异常行为,而是缺乏某些正常行为。包括以下几点: 1)孩子对自己的名字没反应,或仅当有人径直走向他并做鬼脸时才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2)孩子曾经说过几个词,之后不会说了(语言倒退); 3)2岁的儿童出现社会能力倒退。例如,一个孩子原本会玩拍手或玩类似“虫虫飞”和躲猫猫游戏,会挥手再见,但后来又失去这些能力; 4) 一个孩子原本会有意义地运用几个词,诸如“爸爸”或“瓶子”或“鸭子”等,然后逐渐不会用了,也没有出现其它新词汇。 5)孩子已经学会用手指指物表达要求,但从不用“指”来向其他人展示物品或引起他人注意。 超过一半的父母因为孩子不会说话而带孩子去看医生或寻求帮助。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不能有意义地说话(例如有指向性地叫“妈妈、爸爸”)必须注意孤独症的可能。当然我们知道,引起孩子不说话或轻度语言落后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孤独症,也包括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智力障碍、脑瘫、聋哑等。医生要注意的是,不要很随意地、安慰性地向父母讲“别担心,大一点就会好”。医生可以将语言问题看作孩子是否患孤独症的切入点,开始详细了解孩子的其他情况,收集更多的其它的发育、行为相关信息,据此做出初步的判断或转诊。 另外要注意,在我国,要让儿科医生在普通的诊室中诊断孤独症其实非常困难,原因包括普通诊室通常缺少让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和玩具;儿科医生看诊的时间非常有限,难于观察到孩子前述能力的缺乏;一般的孩子都惧怕医生,而出现不看着医生、对别人的讲话没有回应、不愿意做游戏的现象。 合理使用常用筛查工具是提高孤独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现在国内外有很多孤独症筛查测试,如修订版幼儿孤独症行为量表(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M-CHAT),可用于一岁半至2岁幼儿筛查,是国内最常用的筛查量表;交流与象征行为量表(Communicationand Symbolic Behavior Scales Developmental Profile,CSBSDP),适用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第一年问卷(first year inventory,FYI),可用于9月至1岁婴幼儿;早期孤独症特征筛查量表(Early Screening for Autistic Traits,ESAT) ,适合年龄是15-18月的幼儿; 这些量表多数都有中文版本,初级保健医生可以运用。 不过,这些筛查测试的存在问题恰恰与我们所估计的相反。专家们原本担心这些测试可能存在“过度诊断”,会把大批没有患孤独症的儿童纳入孤独症的行列。但事实上,这些测试却漏掉许多本应诊断为孤独症的病例。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以下特征可以作为不同年龄婴幼儿孤独症早期警示信号(red flags)。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说明孩子应该尽快转往送往专业机构进行孤独症进一步评估。 表 婴幼儿孤独症早期警示信号 1)到6个月大,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笑或其他热情、愉快的表情 2)到 9个月大,孩子对声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仍没有互动式的分享 3)到12个月还不会咿呀学语 4)到12个月还不会做手势,譬如用手指指物、给他人展示东西、伸手够东西、招手等 5)到16个月还没有语言 6)到24个月还不能说出两个单词组成的有意义的词组(不包括模仿或重复的语言) 7)在任何年龄出现言语、咿呀学语、社交能力方面的退化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早期筛查的可疑阳性结果?如上所述,有丰富经验的儿科发育行为专科医生已经可以在一岁左右,甚至一岁前就对个别典型的病例做出孤独症的诊断。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多数情况下医生还是会比较慎重。医生们的确发现,有些孩子没有能够通过筛查,即筛查阳性或可疑阳性,在一岁左右就会有一些孤独症的早期征象,例如叫之不应(不是听力问题);目光不能注视(不是视觉障碍);缺乏对母亲的依恋情感;但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刻板行为;语言没有出现,却也在发育容许的范围之中;对于这样的孩子,医生通常不做出诊断,但给予干预指导;同时要求每一个月或两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跟踪。如果孩子的情况逐渐好转,这是大家都期盼的结果;如果孩子的问题似乎逐渐明显,医生也会根据情况作出最终诊断并开展强化干预。 那么家长会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给予强化的干预呢?原因是对于低年龄的孩子,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可能是足够的,并不耽误孩子的病情;另外,由于孤独症预后总体不乐观或者问题的严重性,“孤独症”的诊断会让这个阶段的家长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中,这不一定恰当;因为在临床实践中,的确有些孩子在6个月到一岁左右有这些问题,后来逐渐好转,发育成为正常儿童。美国儿科学会在2008年指出,初级保健儿科医生在婴儿9个月健康保健检查过程中,必须对孩子是否有孤独症的早期征象进行询问、观察和记录,发现上述早期征象,如果不能确定诊断,应该向专科医生转介,同时向家长提供简易的早期干预方法。 事实上,在一岁前后,尤其是一岁前的早期干预活动与正常儿童的养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并非很专业很高深的技术或措施,而是正常教育的强化,即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重点要领包括以下几点: 1.尽可能不让孩子独自闲着(或独自忙着),父母总是在与孩子处于一对一、面对面地互动中。 2.父母要利用丰富的眼神、真实略带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动听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密集的社交互动。父母要热情奔放、言语抑扬顿挫。 3.父母要借助孩子生理需求、日常养育活动、亲子游戏等过程中开展干预。尽可能避免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多做传统婴幼儿游戏。 4.强调父母对婴儿气质的了解,据此实施个体化教养,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5.强调根据儿童社交发展的规律开展相关的亲子游戏和社交互动活动。 无论孩子是否反应,父母不要因此受到影响。如果孩子反应恰当,那就愉快地继续这样的活动;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不要因感受挫败而停止计划中的教育活动,要保障孩子在这个时期,在与父母以及家人丰富的社交互动中成长。也许孩子逐渐改善了,不是孤独症了,我们和父母乐观其成;也许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相关特征依然,那么我们并没有耽误孩子,婴儿早期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告诉我们,此前的教育干预活动对孩子的症状有缓解的效应,甚至发生了重要的逆转缓解效应。
1病因①产伤是婴幼儿症状性癫痫的常见原因,造成产伤的原因有产钳助产、胎头吸引器吸引、头盆不称、胎位异常、胎儿过大、产程过长、初产妇年龄过大等。②先天性疾病脑畸形、脑积水、染色体异常等。③脑发育不全、脑发育迟缓、脑萎缩等。④羊水吸入胎儿窒息、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剖腹产等,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⑤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病儿 愈后部分病人可有婴儿痉挛症后遗症。⑥脑血吸虫、脑囊虫病可引起婴儿痉挛症,较少见。⑦颅内肿瘤小儿肿瘤,较少见。⑧脑血管病小儿血管畸形产生婴儿痉挛症,较少见。⑨中毒煤气、农药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肝性脑病、急进性肾炎、尿毒症等均可引起婴儿痉挛症发作。⑩营养代谢性疾病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维生素B6缺乏、甲亢等均可引起婴儿痉挛症发作。外伤包括开放性外伤和闭合性外伤。先天性因素指胎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受到的损害,它可造成大脑发育异常,生后出现婴儿痉挛症发作。如孕妇腹部受伤、子宫出血、紫外线照射、服用对胎儿有害药物,各种微生物感染,尤其是风疹、麻疹病毒感染等。癫痫病人的子女有1/500发生婴儿痉挛症。免疫力低下有些婴幼儿经常感冒发热是免疫力低下的原因。2临床表现1.鞠躬样痉挛突然发生短暂的全身肌肉痉挛,躯干和腿弯曲,双臂向前向外急伸。2.点头样痉挛肌肉痉挛局限于头颈部,出现点头样发作,前额、面部易出现碰伤。3.闪电样痉挛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当发作时碰巧注视着患儿才能察觉。不典型的发作形式有不对称的痉挛。头向一侧旋转或一侧肢体抽搐,伸性痉挛,头向后仰,眼向上翻,伸腿、呈角弓反张。孩子长到几个月时,如果出现点头弯腰样的抽筋,这种情形可能就是婴儿痉挛症。婴儿痉挛症除全身抽筋外,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引起小孩智力障碍。一旦确诊就应立即治疗。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病儿脑损害的程度就可能越轻。目前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主要药物是硝基安定和激素,如果两者联合使用,药效就更好。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坚持有规律地给孩子服药,以保持必需的有效血浓度。为了防止婴儿痉挛症的复发和转变成癫痫大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即使在发作完全停止以后,药物剂量仍不要减少,而应继续服药2~4年,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地、逐渐地减药直至停药。此外,家长要特别重视的是,在孩子开始服药时,应每2~3周去医院随访一次,以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同时应密切注意药物的毒性表现,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3检查隐源性婴儿痉挛症有以下特点:①起病前发育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及神经影像学正常;②对称性痉挛发作,无其他类型发作;③脑电图(EEG)背景为典型的双侧高峰节律紊乱,在成串的痉挛发作中,各次痉挛之间的EEG可恢复高峰节律紊乱图形;④EEG无限局性异常的证据。症状性婴儿痉挛症起病前即有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神经系统检查及神经影像学可有异常发现。1.EEG特征婴儿痉挛症发作时期EEG的特征为高峰节律紊乱。典型的高峰节律紊乱表现为脑区杂乱的极高波幅慢波与棘波组成的混合波型,两侧不对称,不同步,棘波出现的部位及波幅变化毫无规律,或呈多灶性,棘波与慢波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高峰节律紊乱在睡眠期更明显。正常睡眠波形如顶尖波、睡眠纺锤、K-综合波常消失。有研究显示清醒时高峰节律紊乱的出现率为64%,NREM睡眠I期为86%,Ⅱ期~Ⅳ期为99%。1岁以后高峰节律紊乱在清醒时逐渐减少,但睡眠中依然存在,深睡期高峰节律紊乱逐渐表现出周期样发放的特点,且两侧不对称可更加明显。在婴儿痉挛发作时,高峰节律紊乱消失,EEG可表现为高波幅慢波或棘慢波爆发,和(或)广泛性低电压快波。有时可显示为假性正常化,为持续10秒左右的低至中波幅快波或快慢混合波,貌似正常背景活动。2.其他辅助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SPECT可协助发现脑内结构性或功能性病变。SPECT研究显示,脑血流低灌注区与婴儿痉挛症的皮质损害(常在枕区)有关,高灌注区(常在额区)与癫痫的持续存在有关,类似痉挛的发作终止则高灌注区减少。MRI可发现CT难以发现的脑结构异常。皮肤紫外线检查可发现结节性硬化的皮肤色素脱失斑。各种代谢性试验、酶分析、染色体检查等均可帮助寻找病因。EEG监测下静脉注射维生素B6,可除外吡哆醇依赖症。4诊断典型病例根据起病年龄、临床痉挛发作特点、精神运动发育迟滞、EEG高峰节律紊乱等特征,一般不难做出婴儿痉挛症的诊断。诊断明确后,应尽量寻找有关病因。本病早期时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EEG尚未出现典型的高峰节律紊乱,此时诊断比较困难,应密切追踪临床及EEG变化。一般在发病1~2个月内即出现典型的临床和EEG特征。5鉴别诊断1.婴儿良性肌阵挛类似痉挛的发作亦可成串出现,常在进食时发生。生后数周至数月时明显,通常在3个月后自行消失。症状出现前后精神运动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EEG及神经影像学正常。本症为小婴儿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无需治疗。2.婴儿早期癫痫性脑病又称大田原综合征,起病年龄较婴儿痉挛症更早,在生后数日至3个月内起病。发作形式为单次或成串的痉挛发作,EEG表现为爆发-抑制图形。多有严重的脑损伤或脑结构性异常。治疗困难,预后很差。部分患儿在4~6个月时转变为婴儿痉挛症。也有人认为大田原综合征是婴儿痉挛症的一种变异型。3.婴儿良性肌阵挛性癫痫临床少见。1/3的患儿有癫痫家族史。4个月~2岁起病,发作形式为全身性肌阵挛发作。婴儿期无其他类型发作,青春期可有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发病前后精神运动发育正常。发作间期EEG正常,发作期为全导慢波、多棘慢波爆发。丙戊酸对控制发作效果良好。4.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特点为出生正常的婴儿在惊厥起病后神经系统状况进行性恶化,出现慢性严重脑损害。25%的患儿有癫痫家族史。首次发作多为热性惊厥,持续时间长,为全身或局部阵挛发作。以后可有癫痫持续状态。1岁以后出现全身肌阵挛发作,并有复杂部分性发作,可全身泛化。肌阵挛出现的同时开始发育减缓,并出现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等神经系统异常。发作间期EEG病初正常,以后出现阵发3Hz以上广泛慢波或多慢波发放。闪光、困倦及睡眠可诱发异常放电。治疗困难。卡马西平可增加发作频率,丙戊酸或苯二氮革类药物有效。5.早发型Lennox~Gastaut综合征约不到半数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儿在2岁以前起病。20%有婴儿痉挛症病史。多数发病前即有神经系统异常。临床表现为三联症:癫痫发作(不典型失神、失张力、肌阵挛、强直发作等),EEG为广泛性慢波,精神运动发育迟滞。6治疗1.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癫痫发作,一是影响中枢神经元,以防止或减少他们的病理性过度放电;二是提高正常脑组织的兴奋阈值,减弱病灶兴奋的扩散,防止癫痫复发。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钠等称为老抗癫痫药,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癫痫药。但有些发达国家,由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的一些副作用,已将其列入二线抗癫痫药。仅将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列为一线抗癫痫药。新的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等,目前比较新的是优时比的左乙拉西坦片。2.手术治疗①脑皮质病灶切除术;②前颞叶切除术;③大脑半球皮质切除术;④大脑联合切断术;⑤癫痫的立体定位手术治疗;⑥癫痫的小脑电刺激疗法。经过各种治疗无效患者还可接受微创分离型脑起搏器植入术,效果显著。7预后症状性婴儿痉挛症多数预后不良,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惊厥难以控制或转变为其他类型发作。痉挛性发作持续3~30个月,一般1岁后减少,3岁后痉挛发作趋于消失。约半数患儿转变为其他类型发作,多为全身性发作,包括不典型失神、强直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等,也可有部分性发作。部分婴儿痉挛症发展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大多数患儿遗留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地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康复前街3号;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对面1号住院楼15楼)儿童康复医学科 邮箱 13526676676@126.com
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一般又俗称为“过动儿”。由于对这种病症的认识增加,最近大家才发现这种病症同样在成年人身上出现。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首次在20世纪初被讨论。1902年,由一位对孩童疾病有兴趣的乔治史提尔(George Still)医生在伦敦发表了相关文章。他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来,情绪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烦。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但这些症状多会造成他们很难遵守规则行为或者维持固定的表现。史提尔医生认为这些儿童“对于动作控制有不正常之处。”他写了一篇以此为主题的文章并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简称DSM)在1980年对于过动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并将它称之为“儿童期的过动反应异常。”之后相关学者经过多次修改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这个名词终于产生,而它的症状以及诊断的规范也越来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 在DSM-Ⅳ里面,注意力缺陷和过动/冲动各有9种症状,符合6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确认诊断。同时,每一个症状都必须在一个以上的环境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与在家里。其它条件包括必须在7岁以前就观察到相关症状,且没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导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与功能性扫描(FMRI,可分析脑部血流量)可帮助我们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脑部结构与功能性的相异处。目前最一致的资料是小脑中间(小脑蚓部,位于脑后下端)及脑部中间区域(包括部分脑干)的大小缩减。 过去我们认为ADHD与脑部前额叶相关。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受ADHD困扰的人是由于小脑没有适当地发挥功能。在过去的20年中的研究发现,小脑发育不良的人同时有ADHD的症状。藉由功能性扫描也发现ADHD患者的小脑活跃度很低。注意力分散的人群,他们的脑神经往往不能在较枯燥的环境下恰当地分泌和吸收多巴胺。比如:网络游戏上瘾的人群往往依靠网络游戏带来的高度刺激获得注意力集中。一旦他们的刺激环境降低,如较枯燥的学习课程和工作,则易犯困,大脑无法在低刺激环境分泌多巴胺,而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长期暴露在高刺激的网络游戏上,则越来越难以在日常生活简单任务上集中注意力。多巴胺分泌过少则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产生过多α和θ波。多巴胺分泌过多,则过度焦虑,大脑释放高β波。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处方药物)可以使ADHD小脑活跃度低的地方增进活跃度。我们也知道ADHD不是单独出现,往往合并像是读写困难、发展性协调困难、甚至自闭症。这暗示了脑部多区域或是单区域功能不良会影响多区域整合联结。有一些独立研究,支持这些诊断,其实都是由于小脑机能所造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多动症患儿越来越多了,那多动症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随着国际上有关多动症诊断标准的逐渐统一,现在国内外学者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已比较接近,如美国3.4-4.7%、德国3.9%-9.0%、日本4%、澳大利亚7.5%-11%、新西兰3.0%、巴西5.8%。近年来,我国各地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约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河南10.2%、哈尔滨6.9%、吉林10.8%、合肥10.6%、湖南7.3%、广州1.3%。综合国内7项大型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目前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3%-6%。粗略估计,我国约有1461-1979万的多动症患儿!多动症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已引起了广大家长、老师、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患了多动症后,尤其是重症或有共病的患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注意力缺陷障碍,这个名词首先于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现。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本中,才改用现在的名称。这个病症在台湾被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在香港被称为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而在日本则被称为注意欠陷多动性障害。在韩国则被称为注意力缺乏过剩行动障碍。目前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免疫综合症。 除了ADHD或ADD以外,过去也曾采用过度活跃症或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简称HKS);微细脑损伤、微细脑机能障碍(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简称MCD)等各种名称。此外,外国出版物有时为了回避“disorder”这一个比较负面的词语,会改称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简称ADS)。 ADHD的主要病征是:注意力散涣 (inattentive) 或 集中困难 (Attention-deficit)活动量过多 (hyperactive 或 hyperkinetic)自制力弱 (impulsive)而基于以上三种病征出现的优势,再把ADHD细分为以下三个分类:注意力缺陷型 (mainly inattentive)过动/冲动控制障碍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混合型 (combination)有ADHD的孩子,其表现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及坐立不安的情况。在大人,主要问题则常在于ADHD患者无法计划好他们的生活与每日简单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与坐立不安的情况常是次要的问题。美国疾病管制局强调诊断ADHD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提供者才可,否则容易被误诊与处方,这是相当危险的。症状 二、ADHD(多动症)各生长期症状有哪些幼儿期 进行 ADHD 测试时,由于其症状不明显,所以比其它疾病更复杂更难判断。在幼儿期时,通常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而是会有些特别的型态,当然不能只靠这种现象来判断是否患有 ADHD ;到了学龄时期,如怀疑患有 ADHD ,过去幼儿期的种种情况,可有效帮助医师进行诊断。幼儿期的症状包含:1. 吃奶时不太会吸吮,或在吃奶的过程中哭闹,需要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喂奶。2. 睡眠时间非常短,或即使入睡亦常醒来。3. 常常哭闹或感到烦躁、会有坐立不安的感觉。4. 过度的吸吮手指或撞头、往前后方向摇摆身体。5. 等到会爬行时,不断地四处乱爬。6. 日常生活非常不规律,像睡眠与吃奶等。7. 大小便训练非常困难。学龄前(3 岁 - 5 岁)3岁至5岁的儿童有高活动率,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所以注意力不足与冲动是很平常的现象。因此,在这个发展阶段分辨一般或 ADHD 的儿童非常不容易。由于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环境,因此除非特别观察,否则不容易区分儿童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但是如果症状十分明显,已经干扰到其认知功能的发展或语言学习的能力时,还是可以藉由比较同年龄儿童的发展程度进行诊断。通常,到了 5 - 6 岁左右开始,问题会逐渐一一浮现。后来被认为患有 ADHD 的儿童,大部分都会显现出如下的型态。(但是,这些现象亦可能因忧郁、不安、躁症、滥用药物、情绪障碍等因素所引起,因此需特别留意。)1. 与同年龄层或兄弟间的打架次数频繁。2. 有时在无特别原因的情况下,会有非常愤怒的倾向。3. 部分 ADHD 儿童具有高攻击性。4. 无法完成有结构性或有订定目标的活动,如涂颜色、画图、游戏等。5. 虽然如同跑步等的大肌肉运动技术发达正常,但在语言能力、画图、使用剪刀等,对要求协调性的活动较落后。6. 也可能持续幼儿睡眠问题(睡眠中时常醒来,不规则的睡眠习惯)。7. 整体来说活动量大,不太喜欢听从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话。8. 注意力集中时间比其它儿童短,而且容易散漫。9. 因盲目的玩耍方式或行为而容易受伤。10. 会有「很不好管」或「行为上有问题」等的老师评语。11. 对与其它小朋友同享玩具或依顺序等待感到困难,或常常擅自去抢别人的东西。学龄期由于进入学校后,有许多曾在幼儿园允许的事情在国小内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会逐渐浮现出 ADHD 儿童的问题。一些之前家长或幼儿园老师未曾发现的症状,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很明显地浮现在眼前。所以,为了了解为何发生这种问题,必须回想幼儿期曾有过的现象与其成长过程。智能较高的 ADHD 儿童在 3 年级前,也有安安顺顺度过的例子。但是到了 4 年级起, 由于上课内容变复杂、变难, 因此 ADHD 儿童逐渐会在校园生活感到困难。 ADHD 儿童的行为特征如下。1. 上体育课时,因不遵守顺序或不听从指示及表现散漫,而常被责备。2. 在教室里无法坐在座位上,即使是上课,亦会到处走动。3. 摇晃椅子,甚至有时会从椅子上掉下来。4. 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法专注于课业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5. 自我整理、打理能力差,常有脏乱现象。6. 因缺乏自我抑制 ( 因冲动性 ) ,各种行为问题会逐渐增加。7. 在语言方面也具有冲动性,而且不停地吵闹。8. 当受到压力时,会更无法掌控抑制能力,过动行为更加严重。9. 亦会因这些现象失去自信。10. 会有「偷懒」、「喜欢幻想」、「行为上有问题」 等的老师评语。11. 回答不切实际的答案,有时无法形容事情的来龙去脉。12. 即使在监督与指导下也会引起问题。迈入 10 岁左右时,有 25% 的 ADHD 儿童会逐渐回到正常,但仍有 75% 左右的 ADHD 儿童依然显现不适应学校、社会、家庭的现象。尤其在家庭,因为逃避责任或无法完成功课等等的问题,增加与家人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且有 30% 左右会在高中入学时失败,而大多会在大学联考失败。多动症呈慢性过程,症状持续多年,甚至终身存在。约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终身。更甚的是,因为孩童时期的忽略,会导致成人无论在工作表现、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的互动上产生困扰,以至于陷入自信心不足、挫折、沮丧、不明的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忧郁症。另外,继发或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的风险亦可能增加。青少年期 在养育不听话的 ADHD 青少年的过程中,家长通常会反复的经历挫折与愤怒。由于在青少年期独立性需求比儿童期高,因此家长养育子女的过程会更加辛苦。 ADHD 学生在教室内与老师的关系会变得更恶化,甚至与其它同学形成正常的朋友关系也有困难。尤其,在过重的学业要求与升学主义挂帅下, ADHD 学生很容易被定位为问题青少年,同时本人也因无法充分地发挥本身的能力,而失去对学业的兴趣。由于自信心不够强,常常会引起各种问题与行为,最后会感到被孤立。1. 因长期地环境不适应与经历挫折,失去自信、感到自卑。2. 因缺乏社会性技巧,在交友方面感到困难。3. 由于课业内容已提高至相当的水平,无法跟上学习进度,成绩逐渐下滑。4. 缺乏解决课业外问题的技巧。5. 比国小时期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6. 缺乏组织能力,无法作好整理、整顿的工作 / 有点脏乱。7. 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或打架,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会有旷课的倾向。成年期 过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ADHD 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指示,有 30-70% 左右的 ADHD 案例,会持续到成人期。因长久累积的 ADHD 症状,在成人期会经历如下列的问题。1. 学历低。2. 社会性技巧不够圆滑。3. 自信心低。4. 常常感到不安。5. 无法镇定,且会持续出现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相关问题。6. 滥用酒精毒品及药物的危险性变高。7. 仅有 30-40% 的 ADHD 成人患者能适应日常生活的作息。此外, 50 %的 ADHD 成人病患会有不安、忧郁等的情绪性问题与反社会及就业上的问题。除此之外,事故率与自杀率也比一般正常人高,即使有了职业,其成果与升迁的机会亦比一般人少。注意力不集中人群成年后更容易离婚,失业,物质上瘾,以及伤残。 ( 摘自美国医学学会2009年1月) 。上班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的时候分神,常常会无法按时完成手边的工作,或者丢三落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ADHD的后延症以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为主。在语言方面的不足,行为与他人的差异,使其无法由于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合作。会出现反社会反人类或自杀等心理现象。而由于药价较贵,认识不足导致早期无法得到很好的治疗。在成年后,变为社会不良分子,给社会造成混乱。诊断治疗三、如何诊断ADHD(多动症)多动症的患病率约占学校人群的5%~10%,有的高达20%。患病率的不同是因为诊断标准和诊断者的方法各异,但研究者一致认为,患多动症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多动症的比例分别为3:1和10:1,并发现多动症与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相联系。我国患病率与国外相近。多动症的最新临床诊断标准是1989年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现摘录如下。当与大多数同龄儿童相比,下列行为更为频繁,符合下面14条中的8项,并持续6个月的,诊断具有注意缺乏多动障碍。1.手或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少年为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2.即使必须坐好,也很难静坐在座位上。3.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4.在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转。5.别人问话尚未结束,便立即抢着回答。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并非故意违抗或不理解)。7.在做功课或玩耍时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9.不能安安静静地玩耍。10.说话太多。11.常常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学习、工作。12.别人对他说话,他往往没有听进去。13.学习时的必需物品,如书本、作业本、铅笔等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14.往往不顾可能发生的后果参加危险活动,例如,不加观察便跑到马路当中。1989年,我国中华神经精神学会通过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对注意缺乏多动障碍确定了以下诊断标准。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的诊断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儿童。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2.容易兴奋和冲动。3.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4.做事常有始无终。5.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8.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9.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10.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排除标准为: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生理检测、行为检查和心理测验。1.神经生理检测神经生理检测是直接检测神经系统的整体生理机能。最常见的测量方法是脑电图和注意力变量检测,它们多用于对多动症的检测。2.行为检查由于长久以来认为多动症与轻微脑功能失调(MBD)相关,所以多数检测方法是针对MBD.MBD,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针对所有的病例,检测特殊行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反应才有重要价值。巴克利(R.A.Barkley,1981)推荐的多动症检测方法就是一例,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与儿童、父母和教师会谈;行为量表;直接观察检测。与儿童的会谈,包括非正式的行为观察,主要是强调儿童与父母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反应。巴克利相信,建立这种亲密联系和详细记录生理、认知、行为的特性是有益的。与父母及教师的会谈也是强调社会化相互反应。在临床上,按照1989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和中华神经精神学会的诊断标准诊断为ADHD。另外,还常用康纳斯行为检查表(Conners)和阿肯巴赫儿童行为检测表简称(CBCL)来进行评定。(1)康纳斯行为检查表该量表由教师用表、父母用表两个表组成,也有父母与教师的合用表(简表)。父母用表由48个项目组成,要父母对每个问题都准确如实填写,在相应等级处打“√”,0分──无,1分──有一点,2分──相当多,3分──极多。此量表经过因素分析,能测量6方面的问题:①品行问题,与问题2、8、14、19、20、21、22、23、27、33、34、39有关;②学习问题,与问题10、25、31、37有关;③身心问题,与问题32、41、43、44、48有关;④冲动—多动,与问题4、5、11、13有关;⑤焦虑,与问题12、16、24、47有关;⑥多动指数,与问题4、7、11、13、14、25、31、33、37、38有关。根据每个方面问题得分的总和,再除以问题的数目,即可得到各方面的分量表分。如多动指数与10个问题有关,就将这10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再除以10,即为多动指数。研究表明,多动指数平均分高于1.5,则提示有多动症。当然,各分量表的记分要与正常儿童的标准评分相比较,如高于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以上才有诊断意义。教师用表由28个问题组成,由教师对儿童的行为作出评价。简表包括10个问题,该表可由父母或教师填写,主要用于观察多动症儿童的治疗效果,简便易行,评定方法同前。(2)阿肯巴赫儿童行为检测表该量表包括父母用表、教师用表和自评量表三种。其中自评量表要求10岁以上的儿童自己填写。我国在80年代初引入,在上海及其他城市进行了较广泛的应用,并总结出我国常模的初步数据。该量表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等;社交能力:包括7大类,如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交友等;行为问题:包括113条,其中56条包括8小项,113条为“其他”,填表时按最近半年的表现记分。该量表记分复杂,详见有关使用手册。3.心理测验ADHD儿童的检测还要用到智力测验、注意测验等心理测验手段以辅助诊断。下面介绍一些常用于ADHD诊断的心理测验。①瑞文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查儿童的智力水平。ADHD儿童的智力水平属正常范围。②数字划消测验:测查儿童的注意水平。另外还有一些测量儿童注意的方法,如儿童校对测验、图形匹配测验、译码测验、迷津测验等。总之,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用到多种方法。至今为止,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治疗以及病因的探讨上都还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多动症儿童的诊断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心理量表的使用都将有助于对儿童多动症的诊断、病因探讨和康复研究。特征 以下是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1、粗心大意——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如考试漏答题、书写潦草);2、注意时间——在学习、做事或玩的时候能专心持续的时间(7~10岁注意力集中不足25分钟,10~12岁不足30分钟,12岁以上不足35分钟);3、沟通不畅——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好像没在听或没听见、经常顶撞父母;4、不听指令——经常不完全按他人的指示行事,并且不把自己的学校功课、其他事情或工作义务完整做完;5、不善规划——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6、逃避用脑——经常逃避、厌恶,或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需要持续花费心神的任务(如在课堂上或做家庭作业时);7、常丢东西——经常丢失一些常用的东西(例如玩具、铅笔、书本或其他学习用具);8、分心走神——常常因为外在事物或无关刺激而分心走神;9、经常忘事——如上学时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分配的任务、布置的作业等;以下是以“过动”为主的特征:10、动个不停——手脚总是动个不停,在座位上小动作多或扭来扭去;11、常坐不住——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包括在家做作业等);12、经常打闹——经常跑来跑去,或在不适当场合过度爬上爬下(青少年可能仅表现为主观上坐不住的感觉);1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14、被动忙碌——经常处于忙碌,或经常像是被驱赶着去做事;15、说个不停——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16、抢先回答——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17、极不耐烦——很难按顺序等待(例如排队、比赛或其他集体活动);18、影响他人——经常打断别人或干扰别人(例如插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以下是以“冲动”为主的特征:1. 别人问题未问完,就急着说出答案;2. 无法等待轮到他;3. 常常在不适当的状况下打断事情/对话的进行。七、如何治疗ADHD(多动症)?目前治疗ADD/ADHD的方法有三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多数ADHD儿童在服药物后多动行为或认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药量难掌控及药物副作用可导致因营养不良影响骨骼生长和成长发育,以及停药可能引起行为反弹现象(出现未用药前更加严重的行为症状)等问题,要求在用药过程中,药物剂量的控制和药物疗效的评价一定要做得专业精确可靠。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药物:择思达和专注达(盐酸托莫西汀胶囊)一日一次,根据医生和自身体重用药,使用后注意测量血压,该类药物对人体血液浓度有影响,副作用大多为食欲不振,发困,但效果较好,在用药前两个月效果最为明显。此类药物在国内没有生产商,价格较贵,约为10mg/30元。立他林(盐酸哌甲酯片)一日两至三次,根据医生和自身体重用药,使用后注意测量血压,该类药物对人体血液浓度有影响,副作用大多为食欲不振,发困,效果没有上述药物好,此类药物在国内有生产商,价格较为低廉,约为10mg/0.6元。心理治疗主要针对ADHD儿童的情绪、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展开,这些方面对于ADHD儿童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本身的症状效果不明显,可作为ADHD的一个常规的辅助治疗出现。行为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有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学校及家庭行为控制等方面。行为治疗是ADHD的必要治疗措施。如果单纯的药物治疗很可能随着停药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为学治疗就会在停药后保持某些有效的行为特点。神经生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的神经反应能力有效。ADHD归根到底是一种神经病学疾病,因此有着明确的神经反应缺陷。神经生理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切实改善这种神经反应缺陷。具体效果的可反应在儿童对目标刺激反应的正确率越来越高、疏漏越来越少、反应在正确的前提下越来越快。因此,神经生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学业反应的高错误是很有帮助的。互动节拍器训练治疗,互动节拍器,投入使用大概20年,是一种新的医疗设备,只有国外的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研发出来,中国至今也没有研发出这个项目。互动节拍器属于一种音乐治疗法,对于很多疾病都有很大的帮助,其训练治疗原理——利用基准信号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刺激,将此刺激传送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馈,来达到训练治疗的效果。患者在使用互动节拍器训练过程中,利用参数设置的具体变化,包括训练时间增加、总体重复次数增大、计时精度目标提高,以及反馈时间增长,来观察互动节拍器训练治疗的效果及其稳定性。另外,还有HRV(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脑生物反馈训练、中医药、针灸等治疗方式。患病原因 五、为何会罹患 ADHD(多动症)在产生ADHD的原因方面,目前有各种不同的假设。但其根源来自神经及化学性的解释占了大部分。除此之外,亦有解剖学、遗传性、环境性等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因此家长不应该有「我的小孩患了ADHD是我的错」之类的想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1. 神经及化学性因素人的脑中有主管学习、自我抑制、产生动机等的网状活化系统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而在网状活化系统RAS内,有主管注意力的多巴胺(Dopamine)、正肾上腺素等神经传导的物质。专家认为,当缺乏这些物质或这些物质有异常时,即会诱发ADHD。在ADHD发病的相关研究中,目前亦持续提出除了多巴胺与正肾上腺素外的神经传导物质,如色胺酸(serotonine)等亦与ADHD发病有关。所以要有前述的神经及化学性因素才会引起ADHD,更重要的是,由于ADHD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千万不要单纯地认为ADHD是因为孩子天生的个性或周遭环境所引起的。2. 遗传性因素在许多ADHD基因研究中发现,ADHD儿童的父母或其兄弟姊妹中,有30%的比例也有注意力缺失的问题。但是目前并没有很具体的下结论表示,ADHD会单纯地因某种遗传性而引起,只是认为其因素会与家人有关。3. 环境因素亦有报告指出,怀孕时胎儿的状态亦与注意力缺失有关。换句话说,ADHD的罹患率会受到怀孕时期孕妇的营养不良、吸烟、过多的压力、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早产儿或难产时头部受损等因素,也可能成为引起ADHD的因素。但这并不代表这样的环境因素就一定能引起ADHD。专家认为,过去所认为的“过度看电视”、“铅中毒”、“高压电流地区的辐射暴露”、“日光灯暴露”、“电动玩具”、“过敏”等也会引起ADHD的说法,是毫无医学根据的。另外,其它说法像是缺乏维他命,摄取过多的食物添加物、盐腌制的食物、精致砂糖等,会造成过动的说法,在科学方面并没有确实的证据。4. 解剖学原因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注意力缺失为先天性,或可能是神经及化学性原因所造成的现象。通常ADHD儿童脑部的基本构造在外观上并无异常,但在脑功能方面可发现细微的功能障碍。以正常儿童为例,在胎儿期以及出生后的1年间,他们的脑部会持续成长,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适当的形成与结合神经细胞。但是,也有可能因孕妇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各种原因,无法正常形成上述的脑部功能。以平均值而言,ADHD儿童的前额叶(Frontal lobe)比正常的儿童小10%,且大脑 Anterior superior与 Anterior inferior的容积也比正常的儿童小10%左右。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防御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实只是多种精神失调的合称。因此,要正确诊断这一病症,不能依靠单一测试去确定,而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测试配合去确认。六、有多少儿童患有 ADHD(多动症)?美国的数字根据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国大概有3%-7%的儿童有ADHD。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2004年出版的美国健康访问调查年报,美国大约有400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被诊断出有ADHD。不过,有关评估的比率差异极大,有些校区甚至有60%的儿童被诊断为ADHD患者。现时美国全国有超过100万成年人及小童因为这个病症而需要服用处方的药物。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字,被诊断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两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对于这个性别上差异的成因,我们仍然未知确切原因。不过,有专家指有可能由于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轻微,在诊断时亦同时较男童难于察觉,所以较少被家长及老师发现而做出转介。香港的数字在香港,现时由于过去资源分配的问题,教统局一直都未有抽拨任何资源去探究这个问题。直到2004年11月到12月,教统局才首次在全香港进行系统性的普查,研究在实施融合教育之后,每一家学校的弱能学生所占的比例。不过就部份现职老师非正式从各自学校的观察,亦发现一项与美国的研究类似的结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为高,而女童通常都较迟才被发现有这个问题。老师们推断这可能与香港的女童普遍较男童表现文静有关,但仍需要研究去确认。台湾的数字依台湾地区的统计资料,约有 5%-7% 的学龄儿童患有 ADHD 。而患有 ADHD 的 儿童依性别比例也有所不同:女童的平均指数为 2.9% ,男童为 9.2% ,男童的比 例比女童足足多了三倍。原因是男童大多以冲动及过动表现其 ADHD 症状,较 容易被发现﹔而女童多属注意力不集中型,比较容易被忽略。这种疾病的罹患 率,是目前小儿精神科相关疾病中最高的一项。研究发现,若 ADHD 在幼年期 发病,会有 30% 到 70% 左右,将持续至青少年及成人。前面提到,在幼儿及儿童 期间,男童的罹患率为女童的三倍;但在成人期的 ADHD 罹患率,便无特别地 的性别差异。以整体来说,成人约有 2% 左右的人患有 ADHD 。数字背后的意义就现状而言,ADHD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七、ADHD的共病有哪些共病是指,一个病患同时患有2个以上不同疾病的现象(Pliska等,1999)。通常 ADHD 儿童中,有许多会同时患有学习障碍、忧郁症等其它小儿精神方面的障碍。以另一个角度来说,医师临床上常发现,原本以为患有忧郁症或学习障碍的孩子,其实同时患了 ADHD ,甚至有些是因为 ADHD 才造成后续衍生出来的忧郁症状或学习障碍。而是否患有精神共病,以及其共病的病名与症状,又会影响其治疗方法。所以,为了正确的诊断与成功的治疗,专业医师的诊断为首要条件。常与ADHD 一并发生的代表性疾病如下:行为上的观察很重要,但只是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次要条件,简要是注意力本身的诊断,这样治疗起来才能更有效,也才会成功.1. 学习障碍( Learning Disorder )所谓的学习障碍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运算,以及在其使用上明显地出现困难的情况,而其原因来自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经历学习障碍的儿童,也会在行为的调整,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经历种种问题。2. 对立反抗与行为规范障碍 (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Conduct Disorder )在 ADHD 儿童中,约有 30~50% 出现对立反抗与行为规范障碍的情况,尤其在男童的比率偏高。一般认为引起行为障碍的原因有遗传性因素、神经学性异常、皮肤传导速率( Skin Conductance )的异常、低心缩压( Systolic Preesure )、儿茶酚胺( Catecholamine )血清素( Serotonin )的神经传导物质异常、血中男性荷尔蒙过多、脑波( EEG )与事件诱发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异常等,以及其它心理社会性因素。由于这种儿童与人的互动较敏感,因此当他心情不好时,会向他人破口大骂或推挤,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通常这种儿童个性固执、易怒,且会做出反抗的行为。3. 忧郁症 ( Depression )报告显示出, ADHD 儿童中,约有 1/3 的比率患有忧郁症。 虽然在青春期前患有忧郁症的比率非常稀少,但是却有 1% 的儿童会经历忧郁症。儿童忧郁症的症状有郁卒、沮丧、爱计较、注意力下降、记忆发生障碍、与朋友之间的互动不好、睡眠型态与体重变化、活力不足、自我批评等症状。4. 抽搐 ( Tics ) / 妥瑞氏症( Tourrette's Syndrome )抽搐( Tic )与本身的意志无关。其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不自主地反复发出诡异声音之声音型( Vocal Tic );与持续在脸部与身体部位做出小动作的动作型( Motor Tic )抽搐。简单的就如晃手这些快速而短促的动作;比较复杂的就有像摸鼻子、碰别人、乱踢腿、作鬼脸等等的表现,甚至也有的小孩会模仿别人或作出疑似猥亵的动作。其症状有眨眼睛、皱眉、噘嘴、耸肩膀、摇头晃脑、摇摆甚至扭动整个身体、像清喉咙般的咳嗽声、蹙鼻或发出类似吸进鼻涕的声音、模仿他人说话、或发出似骂人的声音等。虽然可暂时抑制抽搐,但由于抽搐本身与意志无关,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出现的动作。因此家长的指责或处罚不会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加重病童心理不安,使症状更加恶化,甚至亦会诱发其它情绪上的问题。如果同时出现运动抽搐和声语抽搐,且其现象持续 1 年以上,即称为妥瑞氏症。由于同时出现两种抽搐现象,症状会较严重,但只要接受药物治疗就能获得改善。5. 躁郁症 ( Bipolar Disorder )躁郁症是一种交替极端性的情绪,例如高昂的情绪(躁症)与低落的情绪(忧郁症)交替。大部分会出现在成人期,但也会出现在 10 岁以上的青春期,出现在儿童期的比率非常稀少。通常躁症可以轻易地被发现,但在躁郁症中的忧郁症发病期较短,因此郁症的部分很难被观察到。躁症的症状有:情绪变化非常大(例如:幸福 → 烦躁 → 愤怒 → 攻击等)、过度自信、活力充沛、好几天没有睡觉也不会感到疲倦、话变得多、散漫、且会反复做出危险动作等。郁症的症状有:烦躁、情绪低落、持续性的忧伤、无法解释的哭泣、会有自杀的念头、无法感到快乐、感到头痛、腹痛等的身体上的不适、亦会感到全身无力、疲倦、无法集中精神、感觉生活很枯燥等。6. 睡眠障碍亦称为夜惊( Sleep Terror Disorder ),主要症状为睡眠中感到极度的恐怖而被惊吓等。通常会在入睡后 1-2 小时内发生,惊吓现象会持续约 1-10 分钟左右。心跳急速加快,大量地流汗,呼吸急迫,一时无法保持清醒状态,早上起床只记得曾发生过非常可怕的事情,但几乎不记得晚上所梦到的内容。中医认为多动症的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神志状态,是阴阳保持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反之,阴阳失调则是机体神志反常的基本病理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阳互根,守使相依。两者充盛和谐,则机体协调无病。多动症主要症状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由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所致。可分为阴虚阳亢与虚阳浮动两方面,小儿形质柔脆,稚阴未长,加之生机蓬勃,对阴精物质所需甚多,先天不足更易引起阴虚阳亢的变化,小儿阳气未充,易因后天失调,或他病所伤而虚,则阳虚不能根于阴,而致虚阳外浮,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多动。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多动症与中医“心”病变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信息,作出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要是以心为主的兼及肝、肾、脾等脏病的病理变化。《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住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意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不精神不专、反应迟钝、健忘等症。另外,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而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多动症与中医“肝”病变的关系肝为刚脏而性动,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发育迅速与肝关系极为密切,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若久病耗损致肝体之阴不足,肝用之阳偏亢,则可在性情偏拗、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脾气有余之家。 《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出现梦呓、梦游等症。肝主疏泄,若肝气疏泄不利,条达失宣,气机失调,则气血紊乱,或淤滞不爽或亢而为害,均可导致急躁易怒等症状。多动症与中医“脾”病变的关系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主运化,为气血气化之源,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摄护不当或疾病所伤,均可影响脾之运化,脾失濡养则静谧不足,可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心猿意马,虽能自悟而不能自制,肝动脾静,肝为脾之主,脾受致于肝,两者含“动静互制”之义。如脾土不足,则土虚木旺,亦可出现性情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肝阳偏旺之症状。多动症与中医“肾”病变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开窍于耳。肾为水脏,水中有“六阳”,能化气而产生生命。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之根本,真水之气上行夹脊,主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随相火而潜行于周身。肾为作强之官,出技巧和智慧。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足,肾气未盛,本为生理常态,髓生不足。则可见到动作笨拙不灵、健忘、听觉辨别能力差、遗尿等症。肾水肝木,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自旺,肝火上炎,魂失安谧,则见烦躁易怒、冲动任性;肾水心火,上下相济,若肾水亏乏则心火独旺,动忧于心神可致心神不宁,注意涣散;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不足,后天失氧则乏生生之源,必致脾虚意乱而见健忘、注意涣散。临床经验中将多动症分为:1、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症;主症:多动、多语、烦躁,易激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神经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不灵,指甲头发欠光泽,五心烦热或面颊发热,少寐多梦,梦游,梦呓,口干咽燥,盗汗,喜食冷饮等,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选弦细辨症:多见于禀赋不足,阴精亏损。治法:滋补肝肾,益阴潜阳,宁神益智2、心脾气虚症;主症:多动、多语、少激动、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面色不华、形体赢瘦、夜寐多梦、易惊少寐、健忘、易倦、食纳不佳,说话迟缓,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少苔、脉 细弱。辨症:多由后天调养不当、伤用脾胃,影响脾之运化,脾失濡养,血不养心;心阴不足则心火有余,心神失宁,神浮智衰所致。治法:益气健脾,养心安神。3、湿热内蕴,痰火扰心症:其中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症最为多见。主症:多动多语,神思涣散,哭笑无常,躁动不安,难以自控,起急多怒,胸闷脘痞,口苦纳呆,口渴喜饮,痰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症:小儿为纯阳之体,阴常不足,易于化热,若寒热调护失宜或恣食肥甘厚味,则蕴生湿热,津液受热煎熬则成为痰,湿热之痰弥漫三焦,隔滞胸膈,上扰心神,则发为本症。治法:清热泻火、利湿化痰治疗多动症几种重要穴位疗法介绍通过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艾炙或按揉,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治理心肾,健脑宁神的目的,现介绍几种方法如下1、针刺疗法:以内关、太冲、大椎、曲池为主穴。注意力不集中配百会、四神聪、大陵;行为表现过多配安神、安眠、心俞,情绪多变,烦燥配神庭、膻中、照海。一般用泻法不加炙,年龄大者可用电针。每次针刺后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夹脊,膀胱经,督脉,叩至皮肤潮红为度,心俞、肾俞,大椎重点叩刺。每日或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2、推拿疗法:推拿手指罗纹面,可以疏适经络,滋补心肾、清肝潜阳之功效,方法简单易学,无痛苦。肾阴不足,肝阳偏旺症:取穴A纹面以上两种症状操作:医者以拇指分别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小指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食指罗纹面,反复100-500次湿热内蕴、痰火扰心症:取穴: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作圆周。操作:医者以拇指沿上面的部位顺时针方向作弧形或环型推动。3、耳穴埋豆法:中医认为人体的耳壳与身体各脏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通过对耳穴的刺激,促进皮层的觉醒兴奋机能的平衡,改善皮层活动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此法方便易行,更适合于儿童。取穴:脑干、兴奋点、皮质下、肾、心、肝、神门配料:王不留行籽或菜菔子或酸枣仁用做耳穴压丸。操作:用胶布将以上一种配料贴在耳穴上,每周两次,左右耳交替使用,每日按压3次,每次0.5-1分钟,15次为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 地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康复前街3号;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对面1号住院楼15楼)儿童康复医学科 邮箱 13526676676@126.com
4一羟基丁酸尿症是由于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uccinicsemiMdehydedehydrogenasedeficiency,SSADH缺陷导致的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又称之为SSADH缺陷病。现已证实SSADH基因是单拷贝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短臂2区2带。该病首先于1981年被报道。SSADH是7一氨基丁酸(GABA)降解过程的重要的关键酶,由于SSADH的缺陷,中间产物琥珀酸半醛不能形成琥珀酸(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而部分被4一羟基丁酸脱氢酶氧化,造成了体内GABA的积累及4一羟基丁酸等旁路产物的异常增多,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的损害。同时,由于体内蓄积的有机酸需转化为酰基肉碱才能通过尿液排泄,因此肉碱消耗增加,各类有机酸血症均常伴有肉碱缺乏。4一羟基丁酸尿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智力、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多动,抽搐等,其他还有幻觉、反射减弱、攻击行为、自伤行为、运动功能亢进、大头畸形、红肌纤维溃烂性肌病、手足徐动、眼球运动不能、眼震、斜视、视网膜炎、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非进展性共济失凋凋(可随年龄增长症状得到改善)、4一羟基丁酸尿症患儿可出现早产,并住新生儿期表现为嗜瞬、吮吸减少、呼吸困难和低血糖等症状。近年束研究发现,青少年和成年患者有幻觉、攻击行为和强迫症等。4一羟基丁酸尿症临床表现的个体差异巨大,甚至同胞之间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表型.且症状为非特异性.因而造成临床上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4一羟基丁酸尿症的诊断需依赖特殊检查,如尿气相质谱有机酸检测、血串联质谱及酰基肉碱检测,故对于临床疑似有机酸血症的患儿应常规进行尿气相质谱或血串联质谱检测。检测白细胞、淋巴母细胞或皮肤纤维母细胞中SSADH活性也可以协助诊断,但因检测方法复杂临床不易推光.目前,多导睡眠记录和睡眠潜伏期实验已被纳入SSADH缺陷症的综合临床诊断研究。在患儿的频繁癫痫发作和(或)严重的脑电图异常的儿童急性脑病变动态脑电图的检测是有益的。另外,在尿液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头颅MRI中苍白球异常信号可以进一步确诊。目前,4一羟基丁酸尿症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药物是氨己烯酸(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癫痫药)和右美沙芬(中枢性镇咳药),氨己烯酸是一种不可逆的GABA转氨酶抑制剂,可以降低脑脊液中4一羟基丁酸浓度,从而改善某些症状如共济失调和行为异常.文献报道,氨己烯酸对大约1/3的患者有效,但是有报道少数患儿服用后会诱发抽搐并脑电图异常,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慎重,剂量不宜太大。右美沙芬通过与兴奋性氨基酸结合位点相结合来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但是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近年研究发现.牛磺酸和生酮饮食对本症患儿的难治性癫赫有效|。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用拉莫三嗪(苯基三嗪类化合物、抗癫痢药)或卡马西平(又名氨甲酰苯卓、、抗癫痢物)控制癫痂发作.利他林缓解多动症状等。需要注意的是丙戊酸盐用于治疗本病症应视为禁忌。,因为此药可抑制残存的SSADH活性,导致病情加剧。SSADH缺陷病仅在近20年被逐渐认识.关于其预后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症患儿在胎儿期时,其羊水中的羟基丁酸就有增高,目前已经有对本病进行产前诊断的研究报道。地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康复前街3号;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对面1号病房楼15楼)儿童康复医学科 邮箱 13526676676@126.com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一)抽动症有哪些危害呢?1、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2、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级。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很大的痛苦。(二)抽动症容易误诊1、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2、家长对此症的不认同。很少因为不停眨眼、耸肩而就诊者,多认为是不良习惯。当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告诉家长后,家长多不信任,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后延。3、病人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轻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4、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三)儿童抽动症是怎么样引起的?以下列出的一些主要因素可引起儿童抽动症,这些因素是:1、孕产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5、其他:如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四)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区别?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对指试验阳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则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五)治疗1、西医: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副作用。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疗效亦可,有人认为症状控制及病情稳定方面不如前两药。抑制多巴胺合成及消耗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四苯嗪在部分病人亦有较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药理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影响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2、中医:中医按整体观及辩证论原则对本病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如忧郁所致的患儿应辅以舒肝解郁法,使患儿的性格变得开朗,做到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治疗过程当中根据病情变化随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总之,中医治疗抽动症无毒副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医整体优势,通过调整阴阳,增强体质,标本兼治,减少复发,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明天。 另外由于有很多因素可以造成病情复发和加重,所以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刺激,如病毒感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惊吓、忧伤、看惊险恐怖鬼怪电影、小说及动画片、学习和情绪紧张,心理压力过大等。作为家长不要责备、训斥或打骂孩子,除发作频繁时不要参加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外,应鼓励患儿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鼓励患儿参加正常社会交往,与周围人融洽相处,鼓励患儿多交朋友,发挥特长,表现自我,保持充足睡眠,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孩子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告诉学校老师应尽量照顾患儿,不要训斥、批评,对能坚持上课而对课堂纪律影响不大的勒令休学,并提醒同学不要哄笑、讥讽、看不起、孤立患儿,要主动与患儿接触,从各方面帮助患儿。(六)心理治疗方法:1.家长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建立住处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七)抽动症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第一:不喝饮料。饮料内含大量防腐剂、色素及添加剂等,易损脾气。第二:不食生、寒、凉冷食品:生食品如水果等,寒食品如螃蟹、苦瓜、菊花、金银花等,还包括一切凉茶,凉冷食品如冷饭等。这些食品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第三:肥甘厚味:如油条等油腻香甜的食物易生痰浊。第四:煎炸类食品:不宜食煎炸类食品如方便面、涮羊肉、烤鸡腿、烤羊肉串等,煎炸类食品干燥,燥则伤津,使本已虚之阴津再耗,对本病非常不利。以上所言,对抽动症患儿重要,对正常孩子保养身体来讲也是非常重要。地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康复前街3号;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对面1号病房楼15楼)儿童康复医学科 邮箱 13526676676@126.com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异常;沟通异常;及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起病为特征。此外,常可见到一些非特异性问题:如恐惧症、睡眠和进食紊乱、发怒和自伤。孤独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据统计,孤独症儿童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 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孤独症的原因 已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环境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仍未能阐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北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被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亦是与脑病变有关。 3、环境因素: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现在,否定了这种看法。经研究证实,是由于某种脑病变的关系,其发生原因,是病毒,还是代谢失调,目前尚无定论。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孤独症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 1、对声音没有反应 2、难于介入同龄人 3、拒绝接受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动作发展不平衡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动 16、拒绝拥抱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地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康复前街3号;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对面1号住院楼15楼)儿童康复医学科 邮箱 13526676676@126.com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药物治疗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治疗活动过多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患儿随着行为的改善,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情绪的稳定,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会减少。因此,该药也间接地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发育。不过,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后服用,如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显,可酌情增量,药物有效剂量,因人而异家长应经常与老师联系,密切观察反应,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现食欲减退、头昏、失眠等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可稍减量,2-3周后,患儿即可适应,反应消失。为避免产生耐药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学习时,可以不服药,寒暑假也可停药。但如假日须要学习及做作业,可在学习前半小时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4-6小时,因此,必须坚持长期服药才有效果,随意停药,症状又复出现。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可服用1-5年,但随年龄增长,情况好转,药量可逐渐减少,直至停药。 康复教育疗法:针灸 引导式教育 音乐教育 特殊教育作业教育疗法 语言教育训练 家庭教育方法 服药同时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提要求不应过于苛求。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为治疗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教师把患儿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记下来,倘使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且每天给家长带一份报告去,扭动次数减少了,家长就根据报告给予奖励。而奖励的办法可根据各家的具体条件确定,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 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大红是、柑榄等食物。 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无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管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血等。 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地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市康复前街3号;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对面1号住院楼15楼)小儿神经康复科 邮箱 13526676676@126.com
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这症,但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均可以治愈或正常化。Vojta本人收治的8个月以下的脑瘫患儿207例治愈199例。治愈率为96.1%。早期治疗有效是因为脑组织在婴儿期脑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和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此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预后评定: ①偏瘫患儿大都在18-21个月会走; ②24个月前出现降落伞反射者87%可行走,行走能力在7岁达到一个平台;③4岁不能坐或6岁仍不能独立跪位行,是将来不能独立行走的可靠指标;④有以下6项 年龄≥12月进行评估预后:a ATNR, b、颈翻正反射, c、STNR, d、伸肌伸张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f、足放置反射. 上述6项,每项有反应1分,2分以上预后不良,0分预后好,1分预后要慎重考虑。⑤3岁前如果儿童还没有形成优势手或上肢仍不能超过躯干中线活动时,上肢功能预后不良,智力与上肢功能指数相平衡;⑥年龄越小,预后越好,一般不要大于九岁;⑦IQ>70预后好,若大于80预后更佳;⑧智力低下,视觉障碍也将影响步行能力。影响康复疗效相关因素:①疗效差;⑥伴有癫痫,如婴儿痉挛症等预后差,⑦继发肌腱挛缩,膝反屈,关节变形康复时间长,效果差;⑧伴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或语言发育障碍者疗效差;⑨伴有视觉障碍(如视神经萎缩)者疗效差;⑩过度紧张、激惹严重的脑瘫儿疗效差。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又称智力低下或智力残疾(intellectual disability),是指个体在发育时期内(18岁以前),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行为的缺陷。精神发育迟滞是遍及全世界的导致人类残疾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小儿康复科侯梅WHO报道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不低于1%~3%,各国流行病学调查的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1%~2%。我国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1.2%,其中城市为0.7%,农村为1.4%,边远山区更高。一、病因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包括生物医学因素和社会心理文化因素两个方面。WHO对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分类为:①感染、中毒;②脑机械损伤、缺氧;③代谢、营养、内分泌因素;④肉眼可视的脑部疾病;⑤先天脑畸形及其综合征;⑥染色体病;⑦围生期因素;⑧伴发于精神病;⑨社会心理因素;⑩特殊感官缺陷及其它因素。 从精神发育迟滞病因作用的时间来看,可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时期。其中产前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病、先天畸形、宫内感染、宫内窒息、母孕期接触有害理化因素、孕妇患严重疾病等;产时因素包括窒息、颅内出血、产伤等;产后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儿、未成熟儿、颅内感染、颅脑外伤、核黄疸、中毒、脑变性病、脑血管病、营养不良、文化剥夺以及特殊感官缺陷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尚不明确,其所占比例为30%~50%,提高对精神发育迟滞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是今后发现这一类精神发育迟滞病因的关键。二、临床表现 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特征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不良。根据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的结果进行判定。 (一)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占精神发育迟滞总人数的75%左右。早期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延迟,走路、说话比同龄儿稍晚,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发育慢,词汇量不丰富,抽象思维不发达,分析理解能力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小学低年级语文勉强跟上,数学不及格,经努力小学能勉强毕业,参加工作后,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二)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占精神发育迟滞总人数的10%或稍多。表现为运动、语言、认知等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语言发育差,词汇贫乏,词不达意,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难与小伙伴建立和谐关系,入学困难,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成绩不及格,计算困难。适当训练后可以生活自理,但不能完全独立生活。 (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较少见。从小运动、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语句,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通常伴有严重的躯体或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不知躲避危险,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 (四)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占所有精神发育迟滞总人数的1%以下,出生时即可见明显的先天畸形,不能学会走路和说话,也无法接受训练,完全丧失自理生活能力,终生需要他人照料。多在幼年夭折。三、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 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有3条,缺一不可:①智力水平比同龄正常儿童明显低下,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低于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人群的IQ均值定为100,一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一般IQ低于70(或75);②适应行为存在缺陷,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标准;③起病在发育年龄阶段,即18岁以前。单有智力功能损害或单有适应行为缺陷都不能诊断精神发育迟滞。在18岁以后出现的智力损害不能称为精神发育迟滞,而称为痴呆。 需要注意的是,(1)儿童在生后6个月内,除非有明显的发育异常,一般难以作出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常常要在儿童到达一定的运动发育和智能发育的界限时才被发现;(2)在临床实践中,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往往是在上学后发现学习跟不上进度、学业成绩差时才被发现,应进一步通过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予以判定;而中度以上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在学龄前期甚至婴幼儿期通过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能加以判断,如婴幼儿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应人能全面落后,进一步做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是为了了解精神发育迟滞的程度;(3)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经过治疗后,IQ会有所提高,但变动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的变动是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因此,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现并不意味着“一锤定音”而决定终身,应注重定期进行能力的评价,特别是经过干预后的变化。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通过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分为不同等级。198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五类“残疾标准”中关于智力残疾分级如下:按照IQ值与社会适应能力分级级别 分度 IQ值 社会适应能力一级智力残疾 极重度 20或25以下 极重度适应缺陷二级智力残疾 重度 20-35或25-40 重度适应缺陷三级智力残疾 中度 35-50或40-55 中度智力低下四级智力残疾 轻度 50-70或55-75 轻度智力残疾按照教育可能性分级可教育性 IQ50-69,智龄发展的极限是10-11岁,对读、写、算等基本学科感到困难, 但如有适应的补救教学,可以学习基本学业及日常事务可训练性 IQ30-49,智龄发展的极限是6-7岁,学习能力有限,只能学习简单的实用性课程和生活技能,强调自助与职业技能培训可监护性 IQ<30,智龄发展的极限是3岁以下,几乎没有学习能力,终生需要别人照料和监护四、鉴别诊断 1 发育延迟 包括运动发育落后,言语发育落后,视觉发育落后和听觉发育落后等。有些儿童在生 后数周或数月内发育落后,但随后能追上正常儿童。 2 脑性瘫痪 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症状在婴儿期出现,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由于脑性瘫痪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通常易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但脑性瘫痪同时还伴有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和姿势异常,且智力发育可以正常。但25%~80%的脑性瘫痪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 3 自闭症 2岁半以前发病,75%以上有精神发育迟滞,孤独表现(社会交往困难),言语障碍(言语发育迟缓),有刻板动作,对非生命的物体有特殊依恋。 4 Rett综合征 1岁半(或6~18个月)以前神经精神发育正常,1岁半以后智力发育倒退,女孩发病,头围小,孤独症样行为,手的刻板动作以及阵发性过度换气等。 5 婴儿痴呆 是较罕见的幼儿期广泛发育障碍,患儿在起病前智力发育正常,一般于2~4岁后不明原因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特别是言语退化较为严重。 6 儿童精神分裂症 多在10岁后起病,主要表现为被害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精神活动的分裂,对智力的影响不明显。 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儿有学习困难易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但本病智力水平正常,且有多动、冲动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8 特殊感官缺陷 包括听觉障碍和视觉障碍,因缺乏相应的反应,常被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 9 情感因素的影响 感情上缺少关怀将会影响儿童的神经精神发育。如在孤儿院抚养的儿童可表现出精神发育迟滞,但被认养后生活在抚养人的家庭以后智力将得到改善。五、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极为困难,应从教育干预和医学干预两方面进行。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查明原因,早期干预。 精神发育迟滞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于,5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形态、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若能在这个时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可能取得较理想的康复治疗效果。WHO提出对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旨在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训练等综合措施,使患儿的智力与技能得到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家庭和社会残而不废的成员。教育、训练和照管是治疗的重要环节。1 教育干预 教育干预是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治疗方法,遵循的原则是根据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严重程度分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进行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与教育。对轻度和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着重训练其劳动技能,达到自食其力。大多数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在成年后可过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尤其是程度较轻的社会文化型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经过早期教育干预可达到正常人的智力和适应能力。对重度和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着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教会其简单卫生习惯及基本生活能力。社区康复应包括社区特殊训练和特殊教育,在康复中心可进行语言、运动或听力障碍等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以纠正和补偿其生理缺陷。在弱智幼儿园或弱智学校可进行智力开发、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特殊教育。对于无社区康复条件者,可进行家庭康复,在家中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进行家庭训练和教育。2 医学干预 (1)病因治疗 精神发育迟滞大部分不能进行病因治疗,只有一部分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苯丙酮尿症应尽早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半乳糖血症应及早停止乳类食物,而以米粉、面粉等淀粉类食物替代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应从生后不久开始甲状腺素终生治疗。 (2)药物治疗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一种能够用于提高智力的特效药物。近年来,脑活素和神经生长因子等的应用,据研究能够促进脑细胞功能发育,对增强智力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中医的药物穴位注射加针灸治疗,能够促进脑细胞功能发育,对增强智力有一定疗效。 (3)对症治疗 针对部分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伴随病症,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伴随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采用利他林等药物治疗,伴随的抽动障碍可采用泰必利等药物治疗,伴随的癫痫可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伴有关节挛缩和肌张力增高者需进行理学疗法,伴有肢体畸形和运动功能障碍者需整形和骨科手术治疗,伴有发音器官畸形者需口腔科和五官科做矫形手术,伴弱视者需配戴眼镜,伴听力障碍者需及早配戴助听器。 (4)基因治疗 对于一些单基因遗传代谢病,应用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外已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基因治疗还存在外源性目的基因的制备、基因导入靶细胞的方式和基因表达的调控等问题,随着遗传工程和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深入研究,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基因治疗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