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从妊娠到出生28天是本症的主要阶段,病因主要有以下:1、母亲因素:妊高症、大出血、心肺疾病、严重贫血或休克等。 2、胎盘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良或结构异常等。 3、胎儿因素:宫内发育迟缓、早产、过期产等。 4、脐带血液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 5、分娩过程因素:如滞产、急产、胎位异常,手术 或应用麻醉药等。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谢路 小儿惊厥(convulsion)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的不自主收缩,多伴有意识障碍。一 病 因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兴奋易于扩散,各种异常的脑电活动均易诱发惊厥。引起小儿惊厥的疾病很多,按照发生的部位分类如下:1.颅内疾病①各种特发性癫痫;②脑发育异常:如脑回畸形、胼胝体缺如、灰质异位、各种染色体畸变及遗传代谢病所导致的脑细胞及髓鞘发育异常等;③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出血、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畸形、胶原病等;④病毒或细菌感染、颅外伤、缺氧缺血、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及维生素缺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⑤颅内占位病变:肿瘤、颅内寄生虫、原虫、结核瘤、脑脓肿等;⑥脑变性疾病:如各种脱髓鞘病变、脑灰质变性;2.颅外疾病①热性惊厥;②全身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如中毒性痢疾、败血症、重症肺炎等);③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高血钠等);④毒物或药物中毒(如中枢兴奋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杀鼠剂中毒等);⑤全身性疾病(低血糖、尿毒症、肝昏迷、Reye综合征等)。二 临床表现1.典型表现 典型发作时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全身骨骼肌非自主性、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呼吸暂停,继之阵挛性收缩,不同肌群交替收缩,呼吸暂停、两眼凝视或眼睑反复抖动,头后仰或斜向一侧,肢体及躯干有节律地抽动,口吐泡沫,抽搐持续数十秒钟至数分钟后深呼吸、肌肉松弛,抽搐缓解,呼吸恢复但浅促、不规则,可出现尿失禁;发作后入睡或哭泣,年长儿多入睡,醒后可出现头痛、疲乏,对发作不能记忆。常见于癲痫大发作、高热惊厥、毒物中毒、中毒性脑病、破伤风等。2.不典型表现 婴幼儿惊厥常无开始的强直性发作,只有肢体阵挛性惊厥,但破伤风则以强直性惊厥为主。 新生儿惊厥多表现为呼吸暂停、两眼凝视、眼睑反复抖动或频繁眨眼、吸吮或咀嚼动作、肢划船样动作等。早产儿惊厥更为轻微,可表现为阵发性眼球转动、斜视、凝视或上翻,面肌抽动似咀嚼、吸吮动作,也可表现为阵发性面红、苍白、流涎、出汗或呼吸暂停而无抽搐;但早产儿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强直性惊厥。3.热性惊厥 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发病率约2%~8%。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因为6个月~3岁小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完善,以至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1)单纯型热性惊厥:①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6岁后罕见;②患儿体质较好;③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期,常发热38.5℃以上;④惊厥呈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次数少、时间短(10分钟)、恢复快、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⑤热退1~2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一般到学龄期不再发生;⑥可有热性惊厥家族史;⑦预后良好。三 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脑脊液常规检查、血气分析及血清电解质测定等;2.影像学检查 头颅X线平汁、头颅超声波、脑电图、头颅CT、核磁共振(WRI)等;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惊厥为一症状诊断,经详细询问病史、细心临床观察,多可作出诊断,重要而困难的是病因诊断。1.有热惊厥(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惊厥伴有发热等感染症状,多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检查有诊断意义。(2)中毒性脑病:除惊厥外,常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数可找到感染灶,但有时惊厥可在全身症状出现之前发生(如细菌性痢疾),应特别注意。1.有热惊厥(3) 热性惊厥:多发生于3岁以内小儿,常见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初期,多有高热。(4)Reye综合征:可有病毒感染前驱病史,具有急性非炎性脑病症状,同时伴有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无黄疸、血氨升高、血糖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2.无热惊厥(1)颅内出血:多发生在新生儿或单纯母乳喂养的小婴儿。发生于新生儿期时多有难产、窒息、产伤病史,发生于较大儿童时多为颅脑外伤所致。颅脑影像学检查有诊断意义。(2)电解质紊乱:低钙血症、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镁血症等均可引起惊厥,患儿多同时有喂养不当或腹泻病史,血清电解质检查可确诊。(3)低血糖:惊厥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脉细弱、可昏迷,多发生于饥饿、营养不良及使用胰岛素制剂患儿。血糖检查可确诊。(4)药物、毒物、食物中毒:可有接触药物、毒物史,或食用不洁食物史;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多见,起病急促,可伴随其他中毒症状,有时不易确诊,仔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5)高血压脑病:若患儿有惊厥、视力障碍、昏迷三项之一,同时血压明显升高,可诊断为高血压脑病。多可找到原发疾病,小儿急慢性肾炎时易发生。(6)癲痫:多有反复惊厥发作病史,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多伴有脑电图异常。(7)遗传代谢性疾病:除惊厥外,患儿常伴有发育障碍或有某些特殊体征。(8)脑发育异常:反复发作惊厥,常伴有头部畸形、智力低下、体格发育障碍等。鉴别诊断(1)屏气发作:多发于6~18个月的婴幼儿,5岁前会逐渐自然消失。呼吸暂停发作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如发怒、恐惧、悲伤、剧痛、剧烈叫喊时出现,常有换气过度,使呼吸中枢受抑制,哭喊时屏气,脑血管扩张,脑缺氧时可有昏厥、意识丧失、口唇发绀或阵挛,持续约0.5~2分钟恢复呼吸,症状缓解。发作后入睡。1天可发作数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这种婴幼儿性格暴躁、任性。应加强教育。(2)晕厥:发作时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全身肌张力消失。意识丧失超过15~20s可发生阵挛动作,有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心率减慢、流涎等。甚至可发生心跳暂停、瞳孔散大及尿失禁。发作时间短暂,时间一般为1~2分钟。其发病机制为由于某种刺激(诱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床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以致心脏输出量减低,导致暂时性脑血流量减少,或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脑灌注压受到影响而引起晕厥。晕厥前均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紧张、疼痛、恐惧、轻微出血、医疗穿刺及注射等,天气闷热、空气污浊、疲劳、空腹时更易发生。此时如取头低位躺卧姿势可防止发作。平卧位极少发生。发作后自然苏醒。发作期及间期脑电图检查可见3~10s的广泛性、对称性2~3Hz的慢波,无痫性放电。 (3)抽动症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身体某部位的一种固定或游走性的单处或多处肌肉群的急速收缩动作,具有突发性、瞬间、无先兆、不随意、无节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感觉性抽动和抽动-秽语综合征。约50%患儿的脑电图可有非特异性改变,少数有异常放电。神经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所见,但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办公场所防控指南1.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2.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4.保持办公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5.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6.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幼儿园(或学校)防控指南1.返校前有过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建议居家观察14天期满再返校。2.学生返校后应每日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接触其他人员。3.学生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4.学校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如发现学生中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刻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等工作。5.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建议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6.校方对因病误课的学生开展网络教学、补课,对于因病耽误考试者,应安排补考,不应记入档案。
学生防控指南1.寒假期间(1)有疫情高发地区(如武汉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2)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3)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4)寒假结束时,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2.返校途中(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2)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3)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4)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5)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视病情及时就医。(6)旅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7)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儿童防控指南1.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参加聚会。2.外出一定要戴上口罩,记得提醒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戴好口罩。3.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在家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体育运动。4.从现在起,养成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嘴巴、鼻子的习惯。5.如果有发烧、生病的情况,一定要配合爸爸、妈妈及时去医院就医。
少聚集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车站、商场、影院等),室内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乘公交车、地铁等等;戴口罩外出时正确佩戴口罩(最好是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如无洗手设施,可用纸巾擦拭明显污物后,用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等清洁用品代替洗手。避免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病人接触,外出回家第一时间换衣服、洗脸、洗洗手、洗澡效果更好;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不食野味不要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避免与农场牲畜接触。生熟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刀具和存放食物的用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煮熟煮透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将肉、蛋类彻底煮熟。
2014年4月在郑州召开了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会议,会上进行了《脑瘫指南及定义、分型、诊断标准修订》,新修订小儿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它导致活动受限。因此,脑性瘫痪是指脑损伤后的运动功能的障碍;但是由于受损伤的大脑的部位不同,常常伴有其他脑神经的损伤,脑瘫患儿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脑瘫是引起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但通过早期的治疗,特别是3个月~1岁内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患儿康复。由于各地医院医生的医疗水平有限,缺乏有经验的脑瘫专科医生,因此,早期发现、诊断比较困难,家长没有相关知识,更难发现。现将一些小婴儿脑瘫的早期表现提供给家长朋友们,以供参考。如果出生时有窒息、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母亲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等时,出生后有如下表现:①易惊、易哭吵、睡眠不安;有些家长甚至反映“这孩子整夜地哭”,对突然出现的音响或体位改变很"敏感",似惊吓状。②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③全身乏力、四肢发软或发紧;④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⑤穿衣时肢体僵硬,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时难以分开大腿,洗澡时双手握掌,四肢僵硬;当脚刚触及浴盆边缘或水面时。背部立即僵硬呈弓状。 3个月的患儿头部仍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坚直,常常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4月不能抬头,6月不能伸手抓物,8月不能翻身和独坐,12月-不能拇食指取小丸,13月不能独自站,15月不能独自走。建议到脑瘫专科就诊。
1.控制惊厥 首选地西泮,每次0.3~0.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静脉注射,3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或给予氯硝西泮0.03~0.05mg/kg,缓慢静脉注射;如有惊厥持续状态,可给劳拉西泮0.05~0.lmg/kg,缓慢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钠15~2Omg/kg,一次负荷量,按1mg/(kg·min)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或负荷量分二次,间隔6至8小时),次日可给5mg/(kg·d)维持量。(静脉注射时需要选择可供静脉注射的品种)2.治疗脑水肿 反复惊厥小儿可出现脑水肿,可给予①20%甘露醇:为首选药物,剂量:新生儿0.5~1g/kg,45~90分钟静滴完毕;>3岁者1~2g/kg,30分钟静推完毕婴幼儿1~2/kg,45分钟左右静滴完毕;一般4~8小时1次。重症或脑疝患儿可合并使用呋噻米、地塞米松等药物;②呋塞米:呋塞米每次0.5~2mg/kg,静脉注射,根据尿量与颅内压的情况,每日2~4次。③地塞米松:每次0.2~1mg/kg静注,每6小时1次,用2~4次。3.一般治疗 ①专人守护并作特护记录,严密监测生命体征;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纠正缺氧;③积极治疗高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有脑水肿者,液体入量为30~60ml/(kg·d),量出为入,入量稍低于出量。有循环障碍者应按“边补边脱”原则,使患儿呈轻度脱水状态。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上述治疗需要专业医师进行,家长不能自行治疗。对于家长,重点在于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大多数是小孩感冒、腹泻等情况下出现发热后引起。因此,家长在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注意生活护理,预防感冒、腹泻等的发生。如出现发热,可口服地西泮(安定0.2mg/kg一次)后尽快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