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面部疼痛不适不是少见病,但误诊为三叉神经痛或面神经炎等等的患者不在少数,很多面部疼痛其实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一支或多支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疾病,主要特点为面部发作性剧烈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两次发作间有数分钟至数小时的间歇期;面部的触痛点有说话,进食、洗脸、剃须、刷牙等。而颈椎病随着人们学习、工作、娱乐方式的改变,发病率逐年升高,“低头族”引发的颈椎病临床表现众多,易于误诊,如头晕,头痛,心律不齐、高血压、面部不适、胸痛、背痛等等,由于症状与其他疾病雷同易于混淆,表现复杂。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很多患者,辗转反复就诊。对于此类突发的疼痛要拓宽思维,防止误诊,在治疗方案上需整体诊治,发挥中西医优势协同合作诊治。
患者女性,带状疱疹后3周,会阴部自感强烈疼痛,以灼痛、刺痛、为特征,经药物治疗缓解不佳,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会阴疼痛综合征,建议行射频奇神经节治疗,治疗经过;患者俯卧,x线下定位,行射频奇神经节治疗,射频治疗后疼痛当即缓解,随访7天无不良主诉,出院。
骶尾部是疼痛的好发部位之一.以女性多见。骶尾部疼痛常见于腹部盆腔肿瘤术后、肛门会阴部外伤或手术后、尾骨骨折、肛门部瘢痕等等。会阴痛临床症状复杂,可表现为尿道痛、阴道痛、肛周痛等等,又被称为肛门会阴痛等。疼痛的性质可表现为烧灼样、针刺样、抽搐样、撕裂样等,疼痛程度轻重不等,排尿、排便、性行为等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患者通常羞于就诊,对患者身心产生极大影响。单纯保守治疗对此类来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顽固性疼痛疗效较差。病人苦不堪言。会阴部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其神经支配来自阴部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其交感神经纤维来自于交感链的骶尾部分。腰交感神经系统由两条具有神经节的交感神经纤维组成,汇合于骶尾关节前方的奇神经节,是支配盆底脏器的重要交感神经节。奇神经节的变异表现与位置,形状、大小均存在差异,一部分位于骶尾关节,也有的位于尾骨,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阻滞效果不佳的原因。我科室采用CT引导下奇神经节阻滞和射频调控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以中医学说解释,尾骨端下有督脉起点穴——长强穴。督脉为阳经之海。督脉之源头损伤受阻,扰乱体内经脉相互制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杂病丛生。因此,奇神经节的调控长期来看有着很好的疗效。有此类疾病困扰的患者可到我门诊(每周二上午)专家门诊诊疗。
肩袖损伤在中老年人常由于慢性劳损,肩袖退行性改变、质地变脆引起,因此一般发生于惯用肩。症状表现:反复发作或持续的肩关节疼痛;夜间疼痛加重,特别是不能向患侧侧睡;肌肉力量减退,特别是试图举起上臂时;关节活动度受限。 肩周炎是发生于不同解剖部位,有各种不同病理特点的一组疾病,其中包括:钙化性肌腱炎、粘连性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炎、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撕裂等等。 目前文献上所出现的肩周炎常特指粘连性关节囊炎,其病因不明,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因而又被称为"冻结肩"。 肩袖损伤治疗时,需要病人保持肩部绝对休息,不能活动,注意养护,恢复肌肉的损伤程度。 而肩周炎的治疗则截然相反,它需要通过活动加强肩部关节活动来加速血液的供应,以改善炎症症状。
肩周炎全称是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从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 一般而言,治疗得当,可使病程缩短,运动功能及早恢复。有些患者在没有正确诊断下,盲目的治疗,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经确诊后及时正规有效的治疗是很关键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后保健也是很重要的,肩周炎在治疗过程中以及以后的康复治疗中,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目的是为了加强肩关节周围组织保护肩关节的力量,消除肩关节肌肉疲劳,但是这种功能锻炼以不加重病人疼痛为前提,一般主张治疗与功能锻炼同时进行,避免愈后并发症,配合正确的功能活动,康复后的保健至关重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肩周炎可有效治疗。1、 在肩周炎早期 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状较重。治疗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可采用制动的方法,使肩关节得以充分休息;或使用封闭疗法;或用温热敷,冷敷等物理治疗方法解除疼痛。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外用药物镇痛。不宜过早采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状加重,使病程延长。2、在肩周炎的冻结期 关节功能障碍是其主要问题,疼痛往往由关节运动障碍所引起。治疗重点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针对功能障碍的症状,局部阻滞镇痛,主动活动撕开粘连。在这一阶段,应坚持肩关节的功能锻炼。3、在肩周炎恢复期以消除残余症状为主,主要以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增强肌肉力量。
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肌腱 、腱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的一种非特异性变化。是一种临床常见,而又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四肢肌肉亦常见。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时可触到肌筋膜内有结节状物,此结节称为筋膜脂肪疝。由于肌纤维的纤维组织十分丰富,在因炎症病变时,筋膜中的纤维组织弹性减退,并发生退形性改变,有炎性变的肌筋膜,在其间的感觉神经将受到炎症环境中致痛物质的刺激及炎性水肿组织的压迫而导致疼痛,并因此在肌肉活动、牵拉、伸长或摩擦时引起腰痛和臀部疼痛。疼痛带来的反射性肌肉痉挛可引起局部缺血,加剧炎性变。其痛点较为特定,按压时,一触即发,产生剧痛,甚至疼得跳起来,并向肢体远处传导,故称其为“激痛点”,这是本症所特有的现象,激痛点好发于肌筋膜骨附着处或肌肉肌腱交界处。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发凉、内脏痛等。对气候环境变化敏感,可出现肌肉痉挛、水肿、皮肤增厚,有时可形成皮下条索状物。腰痛急性发作者,病人可能活动十分困难,不能翻身、平卧,臀痛急性发作者,病人可能走步十分困难,不能久坐、下蹲,同时发作者,痛苦异常。少数病人发作后可完全消退,但多数还会遗留疼痛,间隔数月、数年后再次发作,有时还见有经常性腰臀疼痛者。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理疗、热疗、针灸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或暂时消除症状,痛点封闭可使疼痛立即消失,有时效果是长期的。诊 断: 1、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2、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3、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 4、用普鲁卡因痛点注射后疼痛消失。 辅助检查:X线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西医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解除病因,注意保暖,局部热敷,防止受凉。急性期注意休息。 2、药物治疗: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应严格控制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E及B1对原发性肌筋膜炎有一定疗效),中药等。中医疗法中医认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导致筋膜受损、瘀血凝滞、肌肉痉挛、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畅;在内则是因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内外交迫,从而发病。故中医在治疗筋膜炎上,一方面修复患处;一方面滋补肾阴、调养机理、行气活血,攻补结合,能达标本兼治之效。建议患者可以用中医药、热敷、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生活中预防,避免诱因,预防为主。临床治疗要彻底,防止复发。中医药治疗结合理疗、按摩。要解除病因,注意保暖,局部热敷,防止受凉。急性期注意休息。 应严格控制使用皮质激素类等药物。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手术后部分患者会有残余神经症状,发生率在20%左右,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前症状未见完全缓解,部分患者表现为术前并不感到疼痛和麻木的部位出现了新症状。发生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原因较为复杂,如神经根、根管周围组织水肿、脊神经脱髓鞘、伤口内出血、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康复按摩疗法包括骨膜压揉技术和运动康复。骨膜压揉:即针对肌肉的起点,止点和肌腹强刺激治疗的同时,治疗该肌肉的对抗肌,协作肌等相关肌肉。达到软组织及躯体相关软组织的整体平衡,以求解除软组织的痉挛,消除术后残余疼痛。运动康复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以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的运动康复的治疗方法。 康复按摩疗法同时结合中药熏蒸外敷可大大提高疗效,取桂枝、透骨草、川芎、川乌、草乌各20克,桑枝35克,狗脊、海风藤、杜仲各40克,黄柏50克,寻骨风、红花各15克。将上方加水1000毫升浸泡12小时,水煎取药液,用干净毛巾蘸药液敷腰背及大小腿后侧疼痛部位,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每天2次,1周为1疗程。采用中药外敷治疗,方中透骨草、桑枝、海风藤、寻骨风、桂枝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川乌、草乌止痛;狗脊、杜仲益肾健骨;红花、川芎活血通络;黄柏清热解毒。另外,药物以及蒸气的物理温热刺激作用还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消除组织及神经炎症,加速化学致痛物吸收,改善神经根组织营养,有效治疗术后腰腿残留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有明确的继发因素存在,前者病因不明。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外邪阻络(风邪为主,易夹寒、热)、风痰闭阻、火热上攻、阴虚阳亢、瘀血阻络等有关。病机要点为络脉闭塞,不通则痛。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证:颜面短暂性刀割样剧痛,遇寒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面部有紧束感,局部喜温,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伤络证:颜面短暂烧灼或刀割样疼痛,遇热加重,得凉稍减,痛时面红,伴发热,恶风,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胃火上攻证:颜面阵发灼热剧痛,前额涨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咽干,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4.肝胆火炽证:颜面阵发性电击样剧痛,面颊灼热,面红目赤,眩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5.风痰阻络证:颜面抽搐疼痛,麻木不仁,眩晕,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6.瘀血内阻证:面痛屡发,剧时如针刺刀割,面色晦暗,无明显寒热诱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7.阴虚阳亢证:久病或老年患者,颜面阵发抽搐样剧痛,头晕目涨,失眠,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辨证论治1.风寒袭络证[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2.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3.胃火上攻证[治法]清胃泻火。[方药]清胃散加减。4.肝胆火炽证[治法]清肝泄热,降火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5.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解痉止痛。[方药]涤痰汤加减。6.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7.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经验方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物组成]麻黄9克,附子10克,细辛4~6克,蜂房6~9克。[适应证]风寒阻络证。2.息风和阳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白芍、丹皮、生石决明(先煎)、珍珠母、牛膝、羚羊角、钩藤、刺蒺藜、桑叶、菊花、僵蚕、蝉蜕。[适应证]阴虚风动证。3.曙光三叉神经痛方[药物组成]荆芥炭、僵蚕、白蒺藜、炒蔓荆子各9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炒元胡、钩藤(后入)各12克,白芷、陈皮各4.5克,全蝎粉(另吞)3克。[适应证]风痰阻络证。4.愈痛散[药物组成]全蝎150克,白附子100克,白芷、川芎、僵蚕各200克。[适应证]三叉神经痛。[用法]研末调匀,每次2克,每日两次,热酒调服,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5.桃红汤合止痉散[药物组成]桃仁10克,红花5克,赤芍、川芎、白僵蚕各12克,丹参30克,蜈蚣两条,全蝎(研吞)4.5克。[适应证]瘀血内阻证。6.川芎止痛汤[药物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荜茇各10~12克,蜈蚣、天麻各10克,细辛3~6克。[适应证]风寒袭络证。7.三叉止痛汤[药物组成]生石膏20克,黄连、生地黄、当归、丹皮各9克,川芎、白芷各12克,升麻、细辛、川椒、全蝎、僵蚕各6克。[适应证]胃火上攻证。8.三虫胶囊[药物组成]地龙、土鳖虫、僵蚕各等份。[适应证]风痰阻络证。[用法]焙干研末,装入胶囊,每粒约 0.5克,每次服4粒,每日服3次。中成药1.芎菊上清丸[适应证]胃火上攻兼风热上扰证。2.复方羊角冲剂[适应证]肝火上攻证。3.元胡止痛胶囊适宜技术1.针灸[取穴]眼支:攒竹、阳白、鱼腰、太冲。上颌支:四白、颧髎、下关、内庭、瞳子髎。下颌支:承浆、颊车、听会、合谷、大迎。[操作]每次2~3穴,每日1~2次,强刺激。2.锋针点刺[取穴]主穴取太阳,第1支痛配阳白透鱼腰;第2支痛配四白;第3支痛配下关、承浆;风寒配风池、合谷;肝胃火盛配内庭、阳陵泉;阴虚火旺配照海、三阴交、太冲、太溪。[操作]消毒锋针,点刺主穴,进针约 0.2~0.3厘米,起针后立即拔火罐,使出血2~3毫升。配穴用毫针刺,补虚、泻寒加灸法。两天刺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3.水针[主穴]下关、合谷、阿是穴。[配穴]第1支加太阳、攒竹、阳白等穴;第2支加四白、颧髎、迎香等穴;第3支加颊车、地仓、承浆等穴。[药物]醋酸泼尼松龙25毫克,1%普鲁卡因10毫升,维生素B12250微克。[操作]常规消毒局部,以5号注射针刺入穴位,待患者有针感后,回抽针管无回血时再注入所配药液0.5毫升,7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4.耳穴贴压法[取穴]面颊、上颌、额、神门。[操作]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位处,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6天更换一次。5.外敷(1)外敷方Ⅰ[药物组成]蜈蚣一条,地龙10克,蝼蛄 10克,五倍子10克,生胆南星15克,生半夏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用法]共为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饼状,敷贴在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覆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2)外敷方Ⅱ[药物组成]生乌头、生南星、白附子各等份。[用法]共为细末,加葱白连须一根,生姜5片,切碎捣如泥,和匀,用纱布包好蒸热,敷痛处。(3)外敷方Ⅲ[药物组成]樟脑10克,细辛10克,薄荷 12克,五加皮15克,全蝎30克,龟板胶30克,当归30克,白芷30克,寻骨风30克,蒲公英45克,紫花地丁45克,川芎45克。[用法]除樟脑、龟板胶外,均经炮制,干燥粉碎,取香油500~750克,在锅中烧至滴水成珠时,加入上药,充分搅拌均匀,文火至沸,冷却即成膏状。每丸3克,使用时略加温后压成圆饼状,贴敷患侧,根据受累神经不同,选择不同穴位,3天贴一次。(4)白乌膏[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白芷15克,黄丹100克,香油100克。[用法]将上药用香油浸泡24小时,文火炸焦去渣,徐徐倒入黄丹,熬成膏状,然后倒入冷水中浸24小时(去火毒)备用。将膏药少许加热摊在纱布上贴于患处,5天换药一次。
患者朋友们:我院疼痛门诊现正在开展“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方法集针、药、穴相结合,标本皆治,可起到协同作用,具有用药量小,见效快,疗程短的优点。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丹”、“蛇串疮”、“缠腰火丹”等。中医认为“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本研究通过电针刺激相应华佗夹脊穴可以疏通局部气血,调节督脉、足太阳经脉乃至全身之阳气,达到通调脏腑经络的目的,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从而缓解和消除疼痛。符合下列条件(诊断标准)的患者,均可到疼痛门诊免费电针治疗。发生带状疱疹后(头面部除外),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年龄50-85岁;无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疼痛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咨询电话:88001167上午曹大夫
简介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情绪低落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带状疱疹患者局部皮肤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PHN。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严重者影响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主要特点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整夜的睡不好觉。如有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足目前治疗PHN最常用的药物,临 床常用的有盐酸多赛平及阿米替林等。新型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等传统抗惊厥药常应用于治疗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近年来新型抗癫痫药物——普瑞巴林(PGB)正逐渐应用于PHN的治疗。局部用药 目前常用的局部用药有利多卡 因贴剂、辣椒碱软膏、阿司匹林外用制剂。物理治疗 目前多采用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半导体 激光以及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但其存在作用表 浅、止痛时间较短暂等缺点。最近发现,超声透药治疗疗法在治疗PHN上有一定疗效。心理疗法 PHN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常导致病人寝食不安, 生活质量低下,或伴有焦虑、抑郁、异常人格特征,甚至有自 杀倾向等。因此,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十分必要。介入治疗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是指采用化学(包括局 部麻醉药、神经破坏药)或物理(加热、加压、冷却) 的方法作用于神经节、根、丛、干和末梢的周围,使 其传导功能被暂时或永久阻断的一种技术,可以 阻断疼痛,并可以通过阻断交感神经而扩张血管 以营养神经。常用神经阻滞部位有星状神经节阻滞、三叉神经分支阻滞、硬膜外阻滞或椎旁神经 阻滞。中医治疗 目前几种较为创新的方法,如三棱针加以拔 罐、钩活针术、闪火灸配合逍遥散以及电针围刺法配合云南白药等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医与西医的联合疗法因疗效显著倍受欢迎,我科室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疗效显著。护理疼痛护理 疱疹患处皮肤疼痛是PHN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对于疼痛病程较长、疼痛剧烈、治疗效果欠佳、情绪 失控或抑郁的患者,要加强护理,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病情变化,必要时安排专门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照顾。对夜间睡眠不好、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根据病情遵医嘱及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皮肤护理 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减少患处皮肤的摩擦以避免加重或诱发疼痛,嘱患者注意保持皮肤的干燥、 清洁。在患者进行针灸、拔火罐、神经阻滞等特殊治疗时,要注意皮肤的消毒护理,避免感染。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长及疼痛,PHN患者常常会 出现焦虑、失眠、情绪不稳定等,因此进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十分常见,由于其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多年来,各方医家的治疗思路不断拓展,从多角度,多靶点,将多种方法联合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疾病的诊疗手段也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对于本病在临床治疗中我科室探索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增加了治疗渠道,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每年治愈大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