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多患者说血糖本来很好,现在血糖控制不住了,就是因为冬天血糖容易波动,原因如下 一、气温下降,穿衣太多,运动量减少。 二、进食量增加,天冷食辣、甜、油脂偏多。 三、气温低情绪不好,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也造成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冬天应调整好饮食、坚持运动、调整好精神状态
今天上午,一位60岁的母亲带着她近40岁的女儿来看病,陪同的还有她的女婿。母亲本人有糖尿病,说昨天她女儿在小门诊化验随机血糖24.3mmol/L,尿糖和酮体都是3+,没有什么症状,想确诊有无糖尿病;同时,他也想让女婿筛查一下。 化验结果出来吓我一跳!她女婿的空腹血糖13.0mmol/L,尿糖和酮体也都是3+,而且尿蛋白+;她女儿空腹血糖19.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34.5mmol/L,真的好高啊!血糖这么高都没有症状,可能患糖尿病时间也不短了! 两人都没有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不胖不瘦,平时不太注意平衡饮食和餐后运动,在不知不觉中得了糖尿病。在我的糖尿病患友中,夫妻俩都有糖尿病的不少见,而父母有糖尿病的并不多见。现在许多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热量过高,餐后又没什么运动,家庭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与糖尿病发生是有密切关系的。现在糖尿病人数迅猛增加,父母没有糖尿病并不代表你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小。所以,养成良好习惯、定期筛查、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文叔,请您走好!我认识文叔10多年了,当时他在外科住院,那天晚上值班医生让我去他们科会诊,只见文叔两手撑床,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口唇发绀,经过积极抢救治疗转危为安。我知道了他还患有糖尿病,让他要把病情控制好。从此以后,文叔经常到我们科门诊检查开药、定期住院治疗调整,我们成了忘年交。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好人,虽然70多岁,患有那么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衰等等,还在为家庭、周围的好朋友无私地付出。我们科同事都非常喜欢他,他从来都客客气气,笑容可掬的。我还清楚记得他几年前用麻袋装好多苞米送到我门诊,累得气喘吁吁,兴奋地告诉我是他自己种的,让我又感动又害怕他累犯了病.....今天下午1点当我到单位看到他时,他的心跳呼吸已经停了!他的亲属告诉我他这2天觉得不太好受,来之前在家呕吐1次,说要过来找我,在120车上做心电图时显示的是急性心梗,到我们病房不到1分钟就突然不行了!来不及介入、手术治疗人就没了!没跟文叔说上一句话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如果他早一点来可能还有机会抢救过来......文叔,请一路走好!我们科的医护人员会想念您的!这里,我也想告诫广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无痛性心梗发生率较高,很多没有胸痛胸闷的症状。平时不能只盯着降血糖,还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脂、心电图、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尤其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要警惕低血糖引发心梗的可能。保持情绪乐观,适量运动,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调脂药、降压药、B受体阻滞剂等药,使各项指标达标。不要以为胸痛才是心梗,只要有全身不适的症状,像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头晕、气短、水肿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否则就容易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赵某,女,33岁,2011.6.20日初诊。颈前肿痛半年。半年前出现颈前肿痛,伴有高热,去北京协和医院诊为“亚甲炎”,服强的松35mg/日,减量至5mg/日时病情出现反复,又增至30mg/日,每周减量10mg/日,来诊时已减至10mg/日,自觉甲状腺疼痛已不严重,咯痰,但甲状腺触痛明显,服中药2天患者就自行将强的松减至5mg/日,服8剂后7月2日复诊,甲状腺疼痛已不明显,但有面部和手足发热感,体温36.5-37℃,再服中药15剂,发热完全消失,7月19日停强的松,7月20日来诊体温正常,甲状腺轻微触痛,化验甲功正常,再服15剂, 8月11日复诊无自觉症状。甲状腺触痛阴性,服8付中药后停用。
主食粗细搭配,大米加入粗粮,如豆类,玉米碴,高粱米,红小豆,绿豆等,白面可加全麦,玉米面等;蔬菜和水果多样化,菜要少放油,水果选含糖量低的;动物蛋白可选择低脂的海鱼,当然也可适量吃肉类,避免油炸,植物蛋白可选择豆制品,干果可吃,但要少。因为脂肪含量也高。
2011年02月18日 13:38 来源:北京日报 专家解析 2月1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全球规模最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状况调查报告”。受访者涉及全国417家医院的14万名患者。报告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特别提醒,我国糖尿病人全球第一,但八成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用胰岛素有“失败感”? 52%的人患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 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77%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52%的人在确诊糖尿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其糖化血红蛋白接近10%。 原因解析:中国目前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纪立农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接受多种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与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较晚有关。 2型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模式为“阶梯式疗法”,即从改善生活方式到一种口服药治疗,再到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在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病情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开始胰岛素和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它说明过去3个月人的平均血糖水平,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关系不大。而我们熟悉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则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病人坐公共汽车到医院测血糖,挤车、排队再加上生气等,血糖可能就高了。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内,说明治疗方案(无论是饮食控制还是运动、药物治疗)都合适;如超过7%,说明治疗方案有问题,要启动下一步更强化的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衡量糖尿病人发生并发症危险的指标。英国的一项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脑卒中风险下降12%、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下降14%、白内障摘除术风险下降19%、微血管病变风险下降37%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风险下降43%。 52%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达到10%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很值得重视,因为这个时候人体内许多器官已经受到了损害,虽然患者自己还没有感觉。指标从7%升到10%,要经历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是大夫建议用胰岛素而病人不愿意用?还是大夫没给病人查糖化血红蛋白?或者有其他原因?专家们正在研究。 纪立农教授说,不少病人怕用胰岛素,觉得有失败感。其实,在许多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时,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丧失50%,因而胰岛素分泌出现不足。一般的磺脲类口服药就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但是这样如同鞭打累马,剩余的β细胞会越来越累,最后逐渐衰竭死亡,胰岛素分泌也会越来越少。此时,如果继续使用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就会越来越差,并发症也应时出现。因此,一旦口服药疗效减低或失效,就应该尽早应用外源性的胰岛素。胰岛素是人身体的自然物质,注射它既没有毒性也不会成瘾。有的早期病人用胰岛素一两周之后停药,血糖能恢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几年都在6%左右。不仅使用胰岛素如此,口服药也可起到这样的作用。 不忌口忽略测血糖 85%患者用了胰岛素血糖也未达标 数据显示: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后,有85%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 原因解析:纪立农教授说,合适的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合理的饮食治疗、适当的运动治疗、自我血糖监测以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根本。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频率低和自我管理技能差有关。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有的患者觉得我都用胰岛素了,就不必太忌口,甚至经常熬夜、忽略血糖测试。其实,我们体内胰岛素的规定模式是需要多少给多少,它会根据血糖的波动进行非常精密的调节。而打胰岛素,剂量本身就不能够像体内那么精密调节。所以胰岛素的治疗,需要配合血糖监测反复调整,如果这个环节做不好,即使用上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也不好。患者最好每天测试一次血糖,每3个月到医院测试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纪立农教授说,此次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建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平台和糖尿病控制信息反馈机制,为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开展针对性的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提高他们使用胰岛素的技能,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率。他还建议从治疗模式、管理模式着手,让糖尿病人多学一些自我管理技能,如在医院糖尿病门诊设立为糖尿病人服务的护士岗位,指导病人测血糖、打胰岛素,并记录病人血糖监测情况,为大夫提供参考。 平均患病时间6年 错过最佳干预期可能引来并发症高峰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患者平均年龄接近60岁,患病时间为6年左右。这表明最近五六年,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诊断的高峰,可能会引来并发症高峰。64%的人,伴有一种以上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原因解析: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引起的。人体体液就像一个大的培养基,组织细胞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必将导致各组织器官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人较非糖尿病人更易患其他疾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29%的人甘油三酯水平异常,27%的人胆固醇水平异常,13%的人出现蛋白尿,27%的人发生白内障。 纪立农教授说,从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的证据来看,对于新发的糖尿病病人,如果使用强化的血糖控制,最明显的改善是微血管病变,长期的随访之后发现他们大血管病变也有改善。但对那些得了糖尿病8-10年的病人,再进行强化血糖控制,不但微血管病变看不到改善,大血管病变也看不到改善,而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和首要致死原因。 现在,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患病时间在6年左右,属于能看到较好干预效果的时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没有及时地调整方案使用胰岛素治疗,那么这些人今后并发症风险就会增大。调查表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费用占总治疗费的80%以上,若并发症高峰到来,对个人、家庭甚至我国医疗体系,都是沉重的负担。
在门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要求用中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行医二十几年,对于中国老百姓对中医的愈来愈认可倍感欣慰。那么,到底糖尿病应该吃中药好,还是用西药好呢?我个人认为,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的优势!不得不承认,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可出现多种并发症的综合征,到目前为止,中西医都还没有确切的治愈方法,虽然有少数患者在早期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在之后几年内不用任何药物治疗,但并不能说糖尿病已经治愈。所以,也请患友不要轻易相信某些掺入西药,却打着“中成药”或“保健品”幌子,号称能治愈糖尿病的产品。西药对糖尿病的各种指标比如血糖、血脂、血压能精细调节,比如哪种降糖药大致能把血糖降多少,而针对每个患者开的中药汤药很难做到量化,当然有些血糖不太高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单独用中药改善三多一少症状,将血糖控制理想后停药或换国家准字号的纯中成药长期应用。在一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肠病(便秘、腹泻等)、糖尿病足等的治疗西药效果是有限的,不是所有患者都对西药有效,我们医院于院长研制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院内制剂在改善疼痛、麻木,修复神经方面效果就不错。中药不仅能改善这些并发症的症状,还可以对伴有的其它情况如失眠、头晕、头痛、无力等加以治疗,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些中药也是有毒性的,现在有不少喜欢中医的患者照书给自己开方长期吃中药是不合适的,也可能因为某种成分服药时间长、剂量大而产生毒性,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西药降糖药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伤肝伤肾,对于肝肾功能都正常的服用是安全的,建议每年检测肝肾功能是为了服药更安全,但服调脂药物后应监测肝功。所以,认为中医治病去根,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认为中药治疗糖尿病没效,单用西药,丢弃传统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作用也不好。中西医应该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抗击糖尿病!
患者发现糖尿病的情况不太一样,有体检无意中发现的,有得其它病验血时发现的,有因乏力、出汗等没有特征的症状看病时被发现的,有因为糖尿病并发症比如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发现的。而真正因为口渴、饮水多、多尿、消瘦等典型表现发现糖尿病的人数很少。一旦被诊断糖尿病,好多患者不知该怎么办!有的把大医院挨家走一圈,血抽了好几回,看看治疗是不是一致,结果血糖持续高了好多天;还有的听周围的病人吃什么好就吃什么,或上药房问去,殊不知不同类型的患者用药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必须接受规范的治疗,该用胰岛素还是口服药,胰岛素用2周还是更长,一种口服药还是多种,应该由医生综合血糖情况、胰岛功能、体重等多种因素来确定。胰岛素本身不会产生依赖性,等胰岛功能恢复后自然就可以停掉,该用的不要拒绝,现在的胰岛素用起来既方便,又没有痛感,一学就会。有些恢复好的可以多年不用任何降糖药。我们强调新诊断的病人要重视胰岛功能的保护,强调长期血糖达标带来的预防并发症的长远益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现状并不乐观。对于血糖特别高的2型糖尿病,现在许多医院都采取短期胰岛素治疗恢复胰岛功能,再改为口服药。但有些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由于工作、学习繁忙,不能及时监测血糖和去医院,没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血糖降下来。今天,就有一位16岁的中学生在省内某大医院接受了胰岛素治疗,但没有按时去医院复诊,结果已经快1个月了,空腹血糖还在10mmol/L以上,没有达到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的,我只能强制性要求他住院接受短期胰岛素泵治疗了,否则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影响他胰岛功能的恢复。当然,对那些血糖并不太高的,不一定都需要胰岛素治疗。服用合理的口服药也能很好控制血糖。对于一诊断就发现有并发症的,或口渴、饮水多、多尿、乏力、多汗症状明显的,降糖同时应该配合中药治疗。还有,记得去医院应该带上原来的化验单及其它检查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以给医生提供参考。
今天有患者问我血脂血压不高,血糖一直挺好,最近双脚麻痛,检测神经肌电图发现了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很不理解,为什么还是得了并发症。? 首先,明确血糖控制好的标准:通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为公认的标准,但是也应该有个体化的原则,病程短、年轻,无合并症者应该控制更严格一些,糖化血红蛋白可在6%至6.5%,反之,病程长、年龄大,合并症复杂,尤其合并心脏病者应放宽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可在7.5%至8%。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2至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有重要作用的,不能起绝对作用,还涉及多种因素,除了血脂,血压外,还包括如吸烟、血糖波动等。? 第二,讲一下血糖波动的问题:血糖波动指一天之内血糖最高和最低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波动幅度就越大,血糖波动大以及吸烟都会使血管内皮氧化损伤,从而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变就是微血管并发症的一种病变,为了避免血糖波动还是要管理好自己的饮食、运动,经常放纵自己,有时糖化血红蛋白尚可,仍然是有潜在问题的。? 第三,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好血糖,并且应该使血糖平稳,还应该从多方面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忌烟,管住嘴,迈开腿,心情美。
经常有糖尿病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此我明确如下几点: 首先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好血糖是第一位的要素。 第二,什么是并发症,并发症包括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二种,急性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甚至昏迷,多因长时间血糖过高或感染诱发。我们所说的并发症通常指的是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常见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梗、脑血栓、下肢动脉闭塞等,微血管并发症常见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第三,为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除了控制好血糖,还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尿酸以及忌烟等因素。因为长期高血糖或者血糖波动大,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加速动脉硬化发生发展,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以及吸烟同样也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还应关注血压、血脂以及忌烟,饮食清淡,养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糖尿病患者只控制好血糖,如果不注意其他问题也可能会发生并发症,要综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