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精选
(2)
全部
(5)
视频
(0)
病例
(0)
精选精选 面肿皮肤瘙痒案
某中年女性,颜面皮肤瘙痒,有红色皮疹,颜面肿胀,舌质红,舌中间一路无苔,两侧黄腻苔,在皮肤科服过凉血地黄汤,输过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均效果不明显,辨为血热夹湿兼风上攻于头面,处以下方:荷叶10g桑叶30g地骨皮30g生地15g赤芍15g丹皮10g茵陈30g薏苡仁30g大豆黄卷30g竹叶10g栀子10g川木通10g一服即面肿皮痒消去大半。此方用凉血之品人人皆知,《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导赤散加栀子去甘草。不观舌苔则徒知凉血不知清化湿热,而头面部引经药非荷叶桑叶莫属。
廖章慧主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2243人已读
评论
1
精选精选 类风湿关节炎慎用乌、附
川乌、附片是中医治疗痹病的常用药物。因为《内经》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许多中医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都好用乌头、附子。但据本人的观察和体会,乌、附虽是治疗寒湿痹病的良药却不等于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良药。理由如下:第一:类风湿关节炎虽大都归属于中医的“痹症”、“历节”范畴,但不等同于属于“寒痹、湿痹”,临床上还有许多辨证属于“湿热痹”、“阴血亏虚”的,都是不太适合使用乌、附的;第二:当今中医界号称“火神”者蜂起!!!妄用大剂量的乌、附欲求速效、或者仅为标榜自家名号、刻意炫奇、欺世盗名!临床所见急性中毒者有、伤阴动血者亦不少,均是妄用川乌、附子之过!第三:不知配伍,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寒湿痹症的良方,此配伍了芍药、知母以防附子等热性药物伤人阴血,再看治疗寒痹的乌头汤也配伍了芍药、甘草、白蜜以制约川乌的燥性。综上,医家在辨证不清、医理不明、不识配伍的情况下请勿妄用乌、附,以免误人。病家在遇到某些“火神”时请三思而后服,否则就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廖章慧主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2165人已读
评论
徐灵胎洄溪医案连载2
运使王公叙揆,自长芦罢官归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余谓公体本丰腴,又善饮啖,痰流经脉,宜撙节为妙。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皆属危证。医者进参、附、熟地等药,煎成未服。余诊其脉,洪大有力,面赤气粗,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服参附立毙矣。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加生军一钱,为末,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之疑骇也。戚党莫不哗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药。三剂而有声,五剂而能言,然后以消痰养血之药调之,一月后步履如初。
廖章慧主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1705人已读
评论
徐灵胎洄溪医案连载1
封门金姓,早立门首,卒遇恶风,口眼歪邪,噤不能言。医用人参、桂、附诸品,此近日时医治风证不祧之方也。趣余视之,其形如尸,面赤气粗,目瞪脉大,处以祛风消痰清火之剂。其家许以重赀,留数日。余曰:我非行道之人,可货取也。固请,余曰:与其误药以死,莫若服此三剂,醒而能食,不服药可也。后月余,至余家拜谢。问之,果服三剂而起,竟不敢服他药。惟腿膝未健,手臂犹麻,为立膏方而全愈。此正《内经》所谓虚邪贼风也,以辛热刚燥治之固非,以补阴滋腻治之亦谬,治以辛凉,佐以甘温,《内经》有明训也。
廖章慧主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2000人已读
评论
督脉盒灸联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李媛 陈勇 摘要:目的:观察督脉盒灸联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AS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及盒灸组,两组均每日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及美洛昔康分散片,盒灸组同时行督脉盒灸治疗,每日一次。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减轻,晨僵时间缩短,ESR、CRP下降;两组比较,盒灸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1.2 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4年制订AS纽约分类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以及对磺胺过敏,脊柱强直,严重关节畸形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西药组:采用AS常规治疗:①柳氮磺吡啶(SASP)片(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0.25/片),0.25一日三次,逐渐加量,2周后加量至每日2次,每次1g;②美洛昔康分散片(江苏亚邦药业,7.5mg/片),一日一次,疼痛减轻可停服美洛昔康分散片。盒灸组:柳氮磺吡啶+美洛昔康分散片联合盒灸治疗。盒灸治疗方法:用长20cm、宽14cm、高8cm的木板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无底,距底3.5cm盒内安置铁窗纱一块,上面制作一个盖。使用时先在盒下放置用寻痛酊(成都中医药大学生产)浸泡的纱布,然后准备3段5cm长的艾条,放在铁窗纱上,点燃艾条,盖好上盖,沿督脉腰俞至大椎穴自下向上偱经温灸。每次30分钟,2周为一疗程。1.4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晨僵时间、指地距,ESR、CRP。1.5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缓解:受累部位疼痛基本消失,ESR、CRP基本正常。显效:经治疗后受累部位疼痛好转,ESR、CRP趋于正常。有效:受累部位疼痛有所改善,ESR、CRP数值有所下降。无效:经治疗后受累部位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ESR、CRP无明显改善。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 ±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t检验法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2 结果 见表1、表2。 表 1 两组总疗效比较 n 临床缓解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盒灸组 28 6 14 6 2 92.8%△西药组 28 4 11 9 4 85.7%*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 0.0 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盒灸组总疗效优于西药组。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X±s ) 组别 疼痛程度晨僵时间(min) 指地距(cm) ESR(mm/h) CRP(mg/L)n=28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盒灸组 6.01±1.61 3.53±1.31*△ 47.8±21.3 21..5±12.2**△ 23..32±3.62 9.6±2.21 **△ 35.2±21..6 21..3±9..2** △ 16.23±2.5 8.86±2.03**△西药组6.12±1.58 4.32±1.5* 45.6±22.4 29.1±12.4** 24.91±3.83 11.27±3.14** 36.8±24.6 26.6±8.7* 16.51±2.73 10.33±2.01*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 P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3,28(4):292-298
李媛副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4408人已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