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血常规报告?(二)贫血(1) 如果您对这个系列的文章感兴趣,请点赞评论;如果您有关于血常规报告解读的问题或困惑,可以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优先涉及。 说完血常规主要指标的正常值,我们就来看看怎么看不太正常的血常规报告。 “医生,我贫血,是什么原因”?可能是网上咨询或门诊时最常听到的问题。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住院病人伴有贫血的比例可能达到40%。 引起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血常规报告常常是我们了解贫血原因的第一步,有的直接可以基本确定原因,有的提示我们需要做什么检查,帮助明确原因。 首先,要看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血小板计数(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jmwang_8084228582.htm),了解是单纯贫血,还是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异常。如果2个以上系列血细胞异常,就比较复杂一些,比如常见的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常有2-3个系列血细胞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个系列都减少时,我们也叫做全血细胞减少),这个以后再聊。 如果单纯红细胞减少,要看减少的程度,判断是轻度(Hb>90g/L)、中度(Hb>60g/L-90g/L)还是重度贫血(Hb<60g/L)。 接着,我们要看看红细胞的大小和红细胞含有的血红蛋白量。主要有三个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见下图)。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分子中间含有铁元素。 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的,专业术语叫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简单地理解,红细胞中的内容物(血红蛋白)少了,红细胞变小了,也不那么红了。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常见于各种慢性出血或者饮食营养问题,如女性月经过多,男性常见于胃溃疡、痔疮或者肠癌等。而红细胞体积增大,见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比如挑食,长期素食、不当节食减肥的人,也可见于肿瘤用叶酸拮抗剂化疗的病人。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网织红细胞(网红,嗯,我们叫“网红”,比现在网络红人、大V那个网红的历史早多了),网织红细胞是刚刚从骨髓中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年轻的红细胞。 如果网红明显增高,提示溶血,也就是红细胞在血液中破坏增多,骨髓需要加紧造血,并且把更多还没有发育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满足身体的需要。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是120天,溶血时,红细胞的寿命可以缩短到20天以下,伴随而来的,就是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下降。 网织红细胞减少,在单纯红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最常见于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在全血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如何解读血常规报告? (二)贫血(2) 上一篇,我们简要地说了一下血常规报告显示贫血的初步判断。接下来,我们看看具体的贫血原因如何分析。 这是一位38岁女性的血常规报告。从这份报告上,可以看到血红蛋白明显降低,79g/L,为中度贫血,她的红细胞数基本在正常范围,结合起来看,她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19.3pg)明显降低,红细胞体积(66fl)也明显减小,是一个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她的血小板在正常范围(未显示),白细胞轻度减少,后续复查未发现白细胞异常。 从病史上看,患者有轻度的头晕、乏力,平时月经比较多,经期时间比较长,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无其他明显症状和疾病,进一步提示缺铁性贫血。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抽血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结果(见下图)血清铁、铁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值,不饱和铁结合力高于正常值,确诊缺铁性贫血,其原因与长期月经过多有关。 确诊缺铁性贫血后怎么治疗?其实比较简单,主要为口服铁剂,如富马酸亚铁、硫酸亚铁,等。口服铁剂1-2周,血红蛋白就可以开始上升了,通常每周升1g/L,血红蛋白升至正常后,还应该继续口服铁剂2-3月,以补充体内丢失的贮存铁。同时,应积极治疗引起缺铁的原因,如月经过多、胃溃疡、痔疮,等。 特别严重的贫血,而且需要短时间纠正贫血的病人,也可以用静脉注射的铁剂,如蔗糖铁,等。 如果正规铁剂治疗一个月,血红蛋白上升不明显,应注意寻找原因,如,是否有胃肠道吸收不良,失血的原因未能纠正,合并其他原因的贫血,等等。 如果是中老年男性或绝经期的女性,尤其要注意,有没有胃肠道肿瘤,应及早做胃镜和肠镜检查,进行排除诊断。 关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以参见本人之前的一篇科普文章,缺铁性贫血,什么原因?详见《病例一:缺铁性贫血——什么原因?》https://m.haodf.com/touch/zhuanjiaguandian/jmwang_538432525.htm 缺铁性贫血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但如果忽视,长期贫血,也可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可能是贫血,应及早去医院查查血常规。
对于血液科医生,最重要、最常见的检验报告,应该是血常规了。一张血常规报告,可以提供诊断线索,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略。而很多病人前来求诊,也是因为体检发现血常规报告有些指标不正常,或者因为其他疾病,比如要做个小手术,术前检查发现有些指标达不到手术要求,转来血液科咨询处理办法。所以,解读血常规报告,是血液科医生的基本功,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从今天起,我打算带着大家一起来解读血常规报告,了解常见血液病的诊断治疗步骤。 如果您对这个系列的文章感兴趣,请点赞评论,让我有动力写下去;如果您有关于血常规报告解读的问题或困惑,可以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优先涉及;如果您是专业人士,欢迎吐槽讨论。 血常规反映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块,红细胞计数和质量,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把肺呼吸功能吸入的氧气通过动脉血携带到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提供机体代谢需要的氧气,并把组织器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静脉系统携带回肺呼出,并参与我们身体的酸碱平衡等代谢功能。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是机体的卫士,提供免疫功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源,也担负着清除发生突变,可能成为癌细胞的变异细胞的功能。 血小板是止血凝血功能的重要细胞,保证血液在血管中顺畅流动,而不至于溢出血管导致各种出血。 这些血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疾病,往往首先反映在血常规报告中,正确解读血常规报告中各种数值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疾病,早期正确处理,恢复健康,又不至于被部分不太重要的数值异常吓着,担惊受怕。
如何解读血常规报告?(一)开篇(2) 如果您对这个系列的文章感兴趣,请点赞评论;如果您有关于血常规报告解读的问题或困惑,可以提问,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优先涉及。 拿到血常规报告,我们首先要看的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计数(RBC)的正常值范围是4-4.5*10 ^ 12/L,相应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是120-160g/L(男)或110-150g/L(女)。方便起见,我们习惯于主要看血红蛋白值(Hb),血红蛋白低于110g/L,提示贫血,高于160g/L,提示红细胞增多。 白细胞计数(WBC)的正常值范围是4-10*10 ^ 9/L,中性粒细胞(N)比值为50-70%,相应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2-7* 10 ^ 9/L。高于10,提示白细胞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医生通常说的“白分增高”,就是指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通常见于细菌感染。低于4,提示白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对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绝对值可能更重要,更能反映白细胞的质量。 血小板(Plt)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 10 ^ 9/L,低于100,提示血小板减少,最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高于300,提示血小板增多,持续增高最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应当注意的是,不是说血常规的数值超出或低于正常值就一定是病。一要看超出正常值的程度,二要看超出正常值的持续时间。 所谓正常值,是指95%的正常人的检测值在这个范围之内,不等于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人就一定不正常。轻度增高或减少(比如超出正常值高限或低限10%以内),没有特别不适,可能也是正常的。 血常规的检查还可能受采血时间,采血量,检测设备是否校准,是否服用某些药物等多种情况影响,比如,运动后马上检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增高,而病毒性感冒期间,可能减低。所以血常规报告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复查,以明确结果是否准确,以及变化的趋势,帮助做出正确的判断。
原文见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23/c134768-31377759.html3月23日,上海市科技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2项(人):授予林国强、王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1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1项;授予31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10项;授予216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3项。.....上海长海医院王健民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白血病精确诊疗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创建了预防白血病复发的全程监控体系,建立了以降低复发率为导向的分层化疗体系,并创建了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临床实用性较高。...........原文见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23/c134768-31377759.html
一个医生的成长,需要长期的培养和修炼,先读书十年寒窗苦,再摸爬滚打十年累。盖因为疾病常常不是一目了然的。同一症状可以是不同疾病,比如发热,既可以是普通感冒,只要喝喝水,出出汗,多休息几天,就可以自愈,而不一定需要吃多少药;也可以是严重疾病的前奏,比如急性白血病,也可以发热起病,却是致命的“血癌”。同一疾病,也可以不同的症状起病,还是比如白血病,可以发热、出血起病,来势汹汹;也可以乏力、不适持续数周乃至数月才获诊断;更可以骨痛、截瘫起病而先到他科就诊。因此医生诊病,如履薄冰。因此科学普及,让老百姓了解人体的复杂性,了解医生的许多检查和观察,正是为了要通过蛛丝马迹,探寻疾病的真凶。许多疾病可以自愈,比如普通感冒;有些疾病,只能控制症状,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有些疾病,虽经医生百般努力,也有相当比例的病人无力回天。这,也许可以促进医患融洽,增进相互了解,携手共对共同的敌人——疾病。 有鉴于此,我把过去与同事共写的部分科普或给学生写的读物贴出一些,供大家参考。有些部分可能专业性太强,不太容易理解,请见谅。 一般人认为,血液系统疾病比较少见,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好。其实不然,比如缺铁性贫血就不少见,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很多疾病都可引起。有些病人由于长期感染、慢性炎症、肝肾疾病等继发缺铁性贫血,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纠正贫血,如果贫血长时期得不到纠正,可能引起贫血性心脏病等严重后果。有些病人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表现,通过检查发现是患了恶性肿瘤,因而得到早期诊断,可能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机。大多数血液病的诊断需要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特别是骨髓细胞学或活体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的证据,所以患者要做骨髓穿刺或肿块的病理活检。有些少见或疑难病例即使有细胞学检查证据也不能马上明确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定。一旦明确了诊断,一部分血液病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例如缺铁性贫血或其它营养性贫血的病人只要找到病因,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同时对因治疗,贫血表现很快就会好转。即使是恶性血液病,现代综合治疗可以使大部分病人的病情获得缓解,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些恶性血液病,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某些类型急性白血病(如急性早粒细胞白血病),通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正确及时的治疗是以准确的诊断为基础的,不能立即明确诊断的病人,也要判断是良性疾病还是恶性肿瘤,因为两种疾病的发展、治疗和治疗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参见本科室网站http://www.chblood.org/zxg_zn.asp
请参见本科室网站http://www.chblood.org/zxg.asp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较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出血点或瘀斑为主要表现,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一线治疗方法。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两种,一种是强的松(或称泼尼松)标准剂量长疗程,1mg/公斤体重/天,4周后逐步减量;另一种是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40mg/天,持续4天,14天后可重复。首次诊断的ITP用哪种类型的激素比较好,一直有争议。来自意大利罗马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657410)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研究入组113例新诊断的未经治疗的ITP患者(年龄≥18岁但≤80岁,血小板计数≤20或>20但<50×109/L,出血评分≥8分),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59例,52.2%)接受强的松1mg/kg/天,连续28天。B组患者(54例,47.8%)接受大剂量地塞米松,40mg/天,持续4天,每14天重复一次,连续3个疗程。在治疗开始后第42天和第46天评估两组的疗效。总初始缓解率A组低于B组,分别为78.57%(44/56)和93.88%(46/49,P=0.0284)。但第180天评估最终总缓解率两组相似,A组为60.47%(26/43例),B组为58.97%(23/39,P=0.8907)。初始缓解后的12个月总持续缓解率A组高于B组,分别为80.65%(25/31)和55.56%(20/36,P=0.0292)。两组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相似,强的松略高于地塞米松。研究者认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疗效出现更快,但强的松持续治疗的疗效持续时间更久。该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血液学进展杂志上(BloodAdv(2024)8(6):1529–1540.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0975)
王健民教授带您解读《成人血液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请点击以下链接,观看共识发布会。https://mp.weixin.qq.com/s/-MOZOhvJ7YL7LeWSgHFgZw2022年以来,具有更强免疫逃逸和传播力的Omicron变异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同时新冠病毒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根据疫情发展和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下降的现状,并结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二十条"和"新十条"发布后疫情防控策略优化的背景,对2022年版共识进行更新,形成了《成人血液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已于2023年1月4日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在线优先发表,为1月8日我国全面放开入境管理,解除新冠检测和集中隔离措施后血液病患者的新冠防护提供重要指导,助力脆弱人群平稳过峰。 2023年1月11日,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共识发布仪式及解读会议,重点聚焦于血液肿瘤患者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管理。并由该共识主要执笔专家之一,上海长海医院王健民教授对其进行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