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中医脑病学科是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的主干组成之一,中西医结合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干学科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的建设单位,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专科的建设单位,承担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验证工作,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疼痛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 目前本学科的科研主要方向是偏头痛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方面的研究、中医药治疗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以及脑血管病后遗症康复系统研究。 总结本学科20年来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我们研制了活血疏风颗粒。临床观察,该药能够有效控制偏头痛发作,长期服用未发现明显副作用。为对该药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我们现招募偏头痛患者加入我们的研究,期待广大偏头痛患者的参与。本研究为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显示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9ZX09502-028),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活血疏风颗粒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患者招募广告招募部门: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院中医科研究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院中医科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地铁三号线京溪南方医院站)主要研究者:谢炜研究题目:活血疏风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试验目的:评价活血疏风颗粒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药物名称:活血疏风颗粒药物成分:白芍、川芎、当归、白芷、葛根等药物组成的中药复方颗粒剂药物功效: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药途径:口服颗粒剂研究流程:采用分层区段随机分组方法,根据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将患者分为试验组:活血疏风颗粒剂100例;对照组:活血疏风颗粒模拟剂100例。共服用12周,服用药物期间,患者需把头痛发作的详细情况记录在头痛日记上,治疗期间4周随访1次,共随访3次。参与者基本条件:1.年龄在18-65岁之间。2.初次发病年龄<50岁,病程≥1年,每4周平均发作≥2次≤6次。3.疼痛程度较重,因疼痛致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4.前12周未服用过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钙离子阻滞剂(西比灵)、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中药(正天丸)等。研究中的一些要求:参与者需按要求服药并按时、准确填写头痛日记,定期随访。患者权益和风险: 1.本研究为多中心研究,各研究中心分别位于重庆、广西南宁、广东中山包括南方医院在内的4家三级甲等医院。2.本研究使用的中药原方已于临床使用多年,临床使用情况表明本试验用药安全有效。3.本研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医生担任临床研究者。4.为您提供专业的指导及规范的偏头痛治疗方案。5.研究期间免费提供12周治疗药物及血尿便、肝肾功检查。详情请咨询: 谢炜教授 主任医师出诊时间及地址:周二、五上午南方医院门诊楼四楼中医科其余时间请联系:洪雨(13580460072)梁一超(13242302517)欢迎您的加入!
患者谢某,男,39岁,广州市花都区人。患者于10余年前反复出现发热、怕冷、出汗,当地医院按“感冒”治疗,症状可有好转。2010年患者发冷发热加重,并出现口干、多食、易饥,疲倦乏力,入睡困难,到某省中医院检查血糖、风湿等均正常,经中药治疗后症状好转。2011年患者症状再发并加重,发冷、发热严重,稍受风吹即哆嗦不止,不敢开空调吹风扇,虽天气炎热,仍穿着保暖内衣、毛衣共四五件,同时又有胸背部潮热、大量出汗,出汗后内衣湿透,干毛巾擦汗后可拧出水滴。睡眠极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天早上三四点钟醒来后即不能再次入睡,甚至有时彻夜不眠。再次到某省中医院,抽血化验、CT、磁共振、脑电图等各种检查均未见异常,先后予针灸及温阳、养阴、补气等各类中药80余剂治疗。住院治疗80余天症状无改善,且服用中药后又出现口渴、饥饿难忍,随身带着粥及水,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喝粥或饮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有时需要使用开塞露才能解出羊粪状大便数粒;尿道灼热酸痛,排尿困难,有时需站立用力半小时后才能解出小便,排尿数十分钟后又有尿意,尿急,下腹胀痛难忍;头昏、身体下沉感、行走不稳、怕晕倒,全身肌肉发紧,活动不灵活、手脚发紧僵硬、屈伸不利,头面部发麻、视物模糊、自觉上下眼睑黏着感。其症状严重,从早到晚不停地穿衣、脱衣、擦汗、饮水、进食、小便,完全丧失工作能力,需要有家属照料生活。2011年4月患者转来我院住院治疗,进一步检查垂体、肾上腺CT,甲状腺彩超,及内分泌功能均未见异常。给予西药奥氮平等及中药疏肝解郁治疗,10天后患者发热基本消失,口干、饥饿明显好转。治疗至2周时患者发冷减轻,可仅穿2件薄衣,仍不敢吹空调,口干较轻,饮食恢复正常,排尿次数减少、排尿困难好转,但觉有尿急,肌肉发紧减轻,无手脚僵硬。继续治疗至4周时患者可单衣外出,但吹风时仍怕冷,无发热、出汗,饮食完全恢复正常,大便质软易排出,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尿道灼热,排尿较容易,但排尿时间稍长,肌肉发紧较轻,无头昏及行走不稳,但易疲乏,不耐体力活动。共住院50余天,出院时患者躯体不适基本消失,睡眠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门诊随访半年,症状偶有轻度波动,但均能自行缓解。目前仍以小量药物维持治疗中,现在可开摩托车吹风,恢复工作,自主创业。
患者女,62岁,湖北天门人。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常于凌晨1点钟左右出现双下肢不适,难以名状,非酸非麻非胀感,并难以忍受,需拍打、揉按双腿,或下床走动,或外搽清凉油,或服用止痛散、感冒药等才能使腿部不适感减轻,并继续入睡。起初为间断发作,多于每年冬季出现。 2007年下半年患者病情再发,每晚刚要入睡时即出现双下肢不适,并伴有双下肢抖动,心烦、胸闷,拍打、揉按、涂药、热敷双下肢等均无改善,必须下床不停走动才能使不适感减轻,多次到深圳各大医院就诊,诊断为“不宁腿综合征”,先后予卡马西平、黛力新、阿普唑仑、西比灵、美多巴、溴隐亭等药物治疗,腿部不适感可减轻,但睡眠改善不明显。 2011年7月患者症状加重,彻夜不眠,每次刚要睡着就出现双下肢难以忍受的不适感,双下肢不自主大幅度抖动、拍击床面,拍打声巨大,家属在其它房间也会被拍击声吵醒。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家人也受拍击声惊吓,担心害怕。再次到医院就诊,先后服用10余种药物均不能控制双下肢抖动。 2011年8月患者来我科住院治疗,经西药普拉克索等及中药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治疗,并配合针灸、中药沐足等,第3天时患者双下肢抖动基本控制,1周后双下肢不适感完全消失,睡眠改善。共住院22天,出院时患者可自然入睡,睡眠质量良好,双下肢无不适感及抖动。出院后患者继续坚持治疗,足疗程后逐渐减少药量。门诊随诊,2012年春节前复诊时未见病情复发,睡眠好,目前仅小剂量药物维持治疗中。
患者温某,男性,24岁,东莞人。患者于2003年开始在同学诱导下服用“联邦止咳露”,最初为间断服药,一星期1~2次,每次均为120ml加入可乐中睡前服用。用后有明显欣快感,但1个多月后服药不再带来欣快感。为追求快感,患者逐渐增加服用次数,由开始的间断服用变为每日1次至每日数次。服药后数小时内觉得头脑清醒,有精力去完成工作,但会有口干、呕吐、食欲下降、便秘、排尿困难,停药后数小时即出现哈欠、流泪、流涕、腹泻、肌肉疼痛、心慌、手脚发抖、发冷出汗,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坐立不安、头晕、疲乏、失眠,对“联邦止咳露”强烈渴求。为保证精力完成日常工作,患者不得不一日之内多次服用“联邦止咳露”,最多时达一天7次。患者逐渐认识到该药的危害,多次下决心戒除,但均因停药后不适难以忍受而未获成功。2010年5月前患者到广州某医院行“全麻下超快速脱毒”,术后坚持服用纳曲酮治疗。20余天未服用“联邦止咳露”,未再次出现哈欠、流泪、流涕、心慌、发冷、出汗,但情绪低落,疲倦乏力,脾气暴躁,心烦,坐立不安,浑身难受,头晕、失眠,对“止咳露”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不得不再次服用“止咳露”。2010年7月,患者来我科住院治疗,经治疗3周左右患者情绪低落、疲倦乏力,心烦,坐立不安等好转,对“止咳露渴”求减弱,继续治疗精力及兴趣恢复正常。共住院80天,出院后患者恢复工作生活。
何某,男性,26岁,以发作性眼花、肢麻、头痛6年为主诉就诊。患者每次头痛发作前先无明显诱因出现眼花,表现为多条亮线波动,上下振荡,持续10至20分钟,继之出现一侧肢体麻木,不伴无力,时间持续约20分钟,有时可伴有口唇及舌尖麻木,数分钟后出现头痛,以两侧颞部跳痛为主,疼痛程度较重,活动可使头痛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时间持续4小时左右,睡眠后头痛症状缓解或减轻,服“感冒清”或止痛剂后头痛亦可缓解,近年来每月平均发作3~4次。发作间期无明显不适。 诊断: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治疗情况:2010-8-17给予中药汤剂口服,8月发作1次,9月发作2次,10月发作1次,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前肢体麻木消失。连续服用3个月,头痛基本消失,随访6个月,头痛未发作。
韩某,男,58岁,海南人。患者于2002年开始出现头昏、头重,多次在当地医院按脑供血不足治疗,症状时好时坏。2009年10月患者头昏加重,自觉头脑不清醒,情绪低落,疲倦乏力、精力不足,兴趣减退、厌恶交际,精神容易紧张、脾气暴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障碍,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坚持佩戴呼吸机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010年6月患者来我科住院,诊断为“抑郁症伴焦虑”,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于5天内明显改善,共住院12天,出院时患者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心情好,兴趣足,精力旺盛,性功能恢复正常。患者未能按疗程巩固治疗,出院1月后自行停药。停药1月症状再发,性功能障碍,头昏、头重、头脑不清醒,情绪低落、坐立不安,入睡困难、早醒,患者再次入我科治疗。共住院12天,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症状改善,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2周后再次完全缓解。
患者徐某,女,36岁,广东梅州人。患者于2004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紧缩样疼痛,面部以鼻为主中心牵扯样疼痛,右侧口角抽搐,于睡眠不好、精神紧张、天气变化时加重,起初疼痛尚可忍受,病情逐渐加重,因疼痛重致患者失眠,食欲差,终日卧床,不与人接触,怕光怕吵,多次在当地医院行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曾到深圳某三甲医院诊断“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010年8月广州某医院医院诊断为“左侧三叉神经痛、双侧面肌痉挛”行“左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左侧面听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患者抽搐、疼痛无明显改善。8月24次再予“左侧颞浅动脉结扎术”,术后症状仍无改善。其后患者来我科治疗,诊断为“非典型颜面痛、紧张型头痛”,经针灸及中西药综合治疗,于住院13天时病情好转,头痛及面部疼痛基本缓解,口角抽搐消失,患者主动下床到室外活动,共住院18天,出院时患者所有症状完全缓解。
摘自谢炜主编《头痛防治问答》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3;ISBN号:7-5623-1514-0) 很多成年女性偏头痛病人有这样的体验:口服避孕药后,头痛得更加厉害,发作频率也增加不少。原来避孕药是通过调节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起到抑制排卵或卵子着床而完成避孕的。偏头痛病人本来就存在雌激素比例失调,口服避孕药后可加重了这一结果。于是头痛病犯得更多了。有的时候,即使无头痛的妇女也会诱发头痛。 而目患偏头痛的妇女口服避孕药会使脑梗塞的发病几率增大,所以,有高血压病、血栓性疾病或偏头痛的女性 尤其是35岁以上的妇女,应避免服用口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措施。
摘自谢炜主编《头痛防治问答》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3;ISBN号:7-5623-1514-0) 暗示疗法包括心理暗示、药物暗示或催眠后语言暗示等。该法对主观性强,易受暗示的人可收到良好疗效,可使病人心胸开阔,思想负担解除,头痛症状逐步减轻。例如病人在半睡眠状态下,根据病人感情倾向,予以语言暗示,常使病人精神状态放松,大脑皮质得到很好的休息。 国外常采用生物反馈暗示疗法,即在实验室把病人自己的生物信号或图像通过接收仪器反映病人能够感觉或看到的地方,比如头部、胸部等,然后进行暗示疗法,使病人控制、调节自身的组织器官,以此来治疗偏头痛。对那些有癔病性质的病人,可采取药物暗示疗法,使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结果头痛会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摘自谢炜主编《头痛防治问答》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3;ISBN号:7-5623-1514-0) 体育锻炼不仅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早衰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许多头痛能起到有效治疗作用,这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心情改善,对疼痛敏感的物质产生减少,从而能使头痛好转。例如可进行散步和慢跑,常选择早上或傍晚、空气清新的环境,以不疲劳、不心悸为度。一般运动量从少到多,坚持持久为佳。该法对各种虚证、紧张性头痛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还可以练习太极拳,该活动作缓慢柔和,肌肉放松,意念集中,常能使病人从紧张、烦恼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有助于治疗各种慢性头痛。 当然体育锻炼不限于上法,最好是量力而行,因地取材,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