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中风? 中风是指因各种脑血管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绝大多数呈急性起病,称急性脑血管病,亦称卒中或中风(strok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上所说的中风包括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脑梗塞和脑出血。因此中风不是一种病,实际上中风是一类疾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我国现有脑血管病人700万,这些病人中有3/4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同时在5年内有1/3患者复发。 二 中风有哪些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史、吸烟、酗酒及肥胖等。三 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那脑梗塞发生的原因和诱因是什么? 原因有3方面 1、脑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狭窄,表现粗糙不平,而后斑块破裂出血,激活体内的血液凝固系统形成血栓,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下降使血流速度缓慢血液中的固体成份易于沉积在血管壁形成血栓。 3、血液粘稠度改变:脂质过多、脱水、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液粘稠,血小板容易聚集而促进脑梗塞形成。 诱因 1、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因素 吸烟酗酒、摄入高脂高糖饮食、缺乏体育运动等均易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栓形成。 2、促使血粘度增加的因素 摄入脂质过多;汗出过多、严重腹泻等造成脱水;饮水不足;缺乏运动;服用凝血止血药物等均易造成血粘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 四 脑梗塞有无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脑梗塞病起病急聚,很多病人第二天早起,肢体无力有所加重,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个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先兆症状有以下几点: a.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b.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c.意识障碍,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的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走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d.一过性肢体无力,一过性黑朦,言语不清,频频打哈欠,突然对近来发生的事情全部遗忘。五、中风患者发病后家属要如何应对? 发现中风患者后,要沉着冷静,将患者放平,仰卧位,不要枕枕头,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内的分泌物呛咳误吸到肺部造成患者窒息(体位)。另外,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因为中风大致可分为出血型和梗塞型两种,在没有确诊以前,绝对不能随意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家属应该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简单叙述病情,让急救医生做好抢救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整个转运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选择医院时,应选择有中风治疗资质及有经验的医院。对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越早治疗对将来的恢复越有利。为中风患者在超早期提供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成为中风救治的关键环节。尤其对脑梗塞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而医院有无必要的溶栓条件及经验(如能够进行必要的影像检查、有专门的中风团队、具备重症监护设施等),将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六、脑梗塞有何特殊治疗方法?早期溶栓可拯救偏瘫肢体 脑中风现代治疗的关键理念是进行超早期干预。脑中风主要为缺血性脑中风(即脑梗塞)。国际上近十年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超早期(3小时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这种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挽救偏瘫的肢体。但是,即使在医疗设施先进、急诊体系发达、居民健康教育水平很高的美国,能够超早期得到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也不到10%。在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阻碍,tPA溶栓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到1%,在其他地方更是凤毛麟角了。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溶栓治疗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脑中风急性救治的认识不足,导致院前耽搁时间过长,错过了超早期治疗的时机。因此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大脑,就是金钱。七、在救治脑中风环节上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脑中风在疾病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而存活的脑中风患者又有近半数遗留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残疾。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脑中风的治疗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从医疗角度讲,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化治疗指南尚未普及;从患者角度讲,关于脑中风的医学科普知识和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大宣传的力度。中风知识贫乏: 我们接触过许多因为没有及时就医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自己起初中风知识贫乏后悔不迭:没有重视轻度的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一过性的说话不清,短暂的视物成双等等。有的患者错误地认为,出现这些症状后卧床休息一下就好了。殊不知缺血性脑中风在睡眠中的发病率相当高,休息反而会掩盖症状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些患者盲目地把脑中风的表现认为是心脏病和高血压,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和降压药,结果不但使病情加重,还浪费了宝贵的就诊时间。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现代中风理念:脑中风是个急症,需要尽早到医院处理。记住:“失去时间,就是失去大脑!”八、定期输液能不能防止脑梗塞? 曾经碰到一位职员40多岁患了脑血管病,听人说每年输两次液可以预防脑梗塞,便通过关系坚持去一家小医院输液,想不到却引起了肾功能衰竭。医生认为:“这是输液反应造成的。 不少病人也会主动提出要求,就连在公园里晨练的老太太也会说:“输液好啊,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输液就真的那么灵?回答却是否定的:“输液不可能预防脑梗塞。” 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疾病,也叫做脑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偏瘫、失语、视觉缺损以及神志障碍等。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仅危险因素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肥胖、吸烟、红细胞压积增高等20多种,只有有针对性地、坚持不懈地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控制脑中风的发生。以学术界公认的脑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来说,它可使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或造成出血。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对脑中风的危险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关系:收缩压大于150mmHg者,脑中风的相对危险即增加28.8倍;舒张压大于90mmHg者,危险增加19倍;临界高血压者脑中风的危险是正常者的8.7倍。降血压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而输液根本降不了血压。同时,对心脏病和糖尿病应进行针对性治疗,而短期输液既不能治疗心脏病,又不能控制糖尿病,因而也就无从说到疗效。一种医疗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才能用于临床。每年两次输液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是否有效,只有在做过中风后定期输液与中风后不输液的长期对照试验后,再根据临床统计结果下结论,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科学根据说明,输液的药效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输液还会带来过敏反应问题,像休克、心衰、肾衰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很不肯定,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不吸烟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要高于吸烟者。最近有一些研究表明,香烟的烟雾中含有一种萘醌的衍生物,是人体内一种叫做单胺氧化酶的生物酶的抑制剂,和预防帕金森病有关系。如果该研究的结果最终能得到证实,那么我们可能得到一种新的帕金森病的预防药物。 最近又有一个调查研究报告认为,长期喜欢饮咖啡的人患帕金森病的机会少。一些学者认为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咖啡、烟酸、坚果类、英果和土豆可减少患病机会。动物脂肪可能会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帕金森病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未明,由于流行病学是获取病因线索的重要手段,故全球各人种已进行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结论如下:1. 发病存在种族差异,白人最高,黄种人次之,黑人最低。2. 年龄越大,患帕金森病的风险越高。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在50岁时为10/10万,至80岁时猛增至至少200/10万。3. 工业化和生活方式不影响帕金森病的发病:研究发现,排除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影响,自1935年至1979年的40多年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并无显著变化。这样的结论基本除外了工业化或相关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帕金森病病因的可能。4. 性别:绝大多数的研究认为男性的患病率较女性稍高,但针对国人的多项研究却发现男:女的患病率高达3:1,这究竟是由于性激素的影响,还是由于一些文化因素(如男性易从事某些职业)的影响尚不得而知。5. 抽烟:多数研究证实,吸烟与帕金森病呈负相关,即吸烟者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减少。6. 饮食:这方面争议较多。有学者认为咖啡、烟酸、坚果类、荚果和土豆可减少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动物脂肪可能会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7. 遗传: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5-20%的帕金森病患者家族成员中至少有1人罹患帕金森病,但是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病因中的作用以前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1996年发现了1个意大利裔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家系,这使得遗传成为帕金森病病因研究的热点。此后还发现α-synuclein是帕金森病(包括散发性帕金森病)病理标志Lewy小体中的重要组份。研究表明50岁前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对于50岁后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绝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起病正是在50岁以后),遗传因素并不起作用。8. 环境毒物:自本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人工合成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可引起帕金森病以来,环境毒物便一直被怀疑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因。由于在自然界中无天然的MPTP,学者们一直积极寻找其它可能引起帕金森病 的环境因素。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环境因素,如农村居住、种田、饮用井水、尤其是一些杀虫剂(如鱼藤酮)和除草剂(如百草枯)的暴露,可使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增加。甚至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中发现残留有一种杀虫剂Dieldrin(正常人脑中无)。但迄今尚无一种环境毒物被肯定为帕金森病的病因。
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人脑的一个叫中脑的部位。该处有一群神经细胞,叫做黑质神经元,它们合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的其它一些区域,如纹状体,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至80%以上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便减少到不能维持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便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患者:晚上心跳或快或慢,睡不着,平时偶尔有小发作, 到医院时大发作,不清醒,临床判断为癫痫,医生连脑电图不做就判断了,服药3年多了,间歇性发作,上月是开始晚上心跳或快或慢,睡不着,平时偶尔有小发作,这两天人受不了,到医院看, 如何确诊癫痫,是脑电图还是磁共振 化验、检查结果: 最后一次就诊的医院:3/22上海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周永炜:如何确诊癫痫 首先要知道癫痫的定义:是一组反复发作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 临床上诊断癫痫,主要根据病史(反复性、发作性、短暂性、刻板性)辅以脑电图检查如有痫性活动可以确诊;如临床病史(+),而脑电图(-)不能排除诊断;如临床病史(-),而脑电图(+)不足以诊断癫痫。再根据不同的发作类型,结合辅助检查和化验(如磁共振等)明确病因。 你的情况最好要做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对因治疗是最理想的。
患者:我儿子13岁,过年前昏迷了3天,医生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住院13天后康复出院,回家一周后发现睡眠问题(白天生活、学习都很正常),睡觉1小时左右会突然坐起来或睁开眼睛(眼神空洞),有时嘴巴里说些听不清的话,有时像受了惊吓一样一惊,几秒钟就好,到医院诊断医生说是脑炎后遗症“癫痫”,我不敢相信,因为以前睡觉时也有突然醒来夜惊的情况,我想问睡眠障碍与癫痫的区别是什么?癫痫靠脑电图的就能确诊吗?夜惊也有脑电图的异常情况吗? 做睡眠脑电图为不正常睡眠脑电图,医生诊断为癫痫 现在在服拉莫三嗪 真的是癫痫吗?还是夜惊或其他睡眠障碍? 化验、检查结果:睡眠脑电图清醒时:两半球后部基本电活动为9-10Hzα波节律和一些θ波、δ波。两侧有些尖波、尖慢波发放伴阵发,两前部明显。入睡时:两侧可见睡眠生理波。两侧有些尖波、尖慢波发放,左侧偏胜。上海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周永炜:根据你的症状描述,结合清醒时和睡眠脑电图:均有些尖波、尖慢波发放(痫性放电),临床上诊断应考虑为癫痫。夜惊或其他睡眠障碍者脑电图不会有痫性放电表现。患者:根据脑电图显示他是属于哪种癫痫(良性的)吗?因为以前从没有发作过,而且现在也没有出现过人们通常所说的抽搐、口吐白沫等这些发作症状,现在白天生活、学习都正常(跟以前一样),如果真是癫痫那以后会不会在白天发作呢?可以治愈吗?还有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吃东西,运动?上海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周永炜:癫痫是一组反复发作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没有良性与恶性之分。癫痫临床上有多种不同的神经系统功能失常表现,人们通常所说的抽搐、口吐白沫“羊癫风”发作症状,只不过是一种最常见的全身性大发作。会不会在白天发作每个病人不一。治疗恰当,疗效常常可控,甚至治愈,但是需要不间断治疗复查,医生根据病人的表现与一些检查来确定下一步方案。平时应该注意不要过度劳累,避免用脑、用眼过度;吃东西不宜过度辛辣等刺激;适量运动和心情愉快是有益的。祝痊愈!
怀孕了应尽快告知医生,当然最好在怀孕前就医做好准备工作。怀孕后至少三个月,营养上应添加足量的叶酸 (每天0.4~0.5毫克以上)。怀孕通常不会使癫痫恶化,恶化原因大多是不当的停药或减药,因此更要規律与准确服药。 怀孕中尽量避免诱发抽搐的因素和状况。 孕妇更应防发作跌伤,如大型发作时间延长应尽早送医救治,避免危及自身与胎儿。 怀孕中要規則看医生,必要時验血中药物浓度而调整用药。 一定要規則作产前检查,包括超声波、血清α-胎儿蛋白、或羊水檢查。 怀孕最后一个月酌情补充维生素K,以免宝宝产生新生儿出血。
1. 突然发生的头痛; 2. 逐渐加重的头痛; 3. 性质和程度改变的头痛; 4. 伴有系统性病变征象(发热、颈项强直、皮疹)的头痛; 5. 出现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的头痛(除典型的视觉、感觉先兆之外,如:偏瘫、偏身麻木、言语障碍等); 6. 由咳嗽、用力、直立体位等诱发的头痛; 7. 怀孕期或产后的头痛; 8. 50岁后新发的头痛; 9. 癌症患者或爱滋病患者出现的新发头痛。
在过去的20年中,关于帕金森病病因的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但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综合因素有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1)年龄老化: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这个事实支持年龄老化因素的说法,如55岁以上的人群其患病率为1%,65岁以上约为2%。多巴胺能神经元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50%,多巴胺的生成减少80%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2)环境因素:国外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关注环境暴露因素,特别是农药、金属和工业溶剂。80年代初发现吸食毒品中混有嗜神经的毒物,即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是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但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然的MPTP,于是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寻找自然界中类MPTP的神经毒物或其他可能致帕金森病的环境毒物,其中百草枯、鱼藤酮、Dieldrin(狄氏剂)的杀虫剂被深入研究过。但截止到现在,还没有一种环境物质被大家公认是致帕金森病的环境毒物。 3)遗传因素: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老年人或暴露与于同一环境的人,甚至同样吸食大量MPTP的人都会出现帕金森病。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约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尽管目前发现该基因的突变仅是极少数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病因。但事实上,这一领域迅速成为帕金森病研究的热点,这种深人研究,已经大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帕金森病的发生的了解,并必将有助于人们寻求治疗帕金森病的新手段,这对大多数非遗传性帕金森病患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可能的相关因素:据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因此,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可能有关。 综上所述,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完满的解释PD的病因。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来说,更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遗传因素使得他(她)具有易患该病的素质,如果以后又接触了环境中的一些可导致帕金森病的触发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不断死亡变性,最终失代偿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国内帕金森病患病率日益增多。1983年对中国6个城市的帕金森病调查。帕金森病患病率为34.8/10万。2001报道上海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13%。帕金森病发病有种族差异,白人最高,黑人最低,我们黄种人居中。白人的患病率为106-307/10万,发病率12-20/10万;黄种人患病率44-82/10万,发病率10/10万;黑人的患病率31-58/10万,发病率4.5/10万。年龄越大,患PD的风险越高。PD的发病率在50岁时为10/10万,至80岁时猛增至至少200/10万。国内1986年29省市的结果0~50岁患病率为0.7/10万,患病率高峰为70~79岁157.6/10万,80岁以后为132/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