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L被他爸爸带过来就诊时,表现得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个多动症的孩子。他爸爸说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很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老师也说他上课小动作太多,打扰周围的同学,将他一个人调到讲台旁边独坐。在我院的辅助检查中,IVA注意力测试的各项分数在40~80分之间,Conners简化量表评分18分,结合其他临床症状按DSM-Ⅳ诊断标准确诊为ADHD。 ADHD的发病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是家庭及社会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小L也不例外。 生物学基础:其母怀他时曾保胎,因妊高症而剖宫产。小L的脑电图显示:前额部及枕区有阵发性慢波,中-高波幅,枕部α节律调幅欠佳,对称性不良,右侧功率值较左侧高40%左右。 家庭环境:小L出生后由姥姥姥爷带到3岁,老人比较溺爱他,有求必应,遇到要求不被满足时,会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直到姥姥姥爷答应为止。当3岁被接到爸爸妈妈身边上幼儿园时,就经常被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投诉说 爱打人,和小朋友相处困难,上课乱跑,根本坐不住,对老师的禁令转瞬即忘。在妈妈眼里,他只是个调皮的孩子,对他还算关爱;可在主要的管教者爸爸眼里,他却有各种坏毛病:任性、冲动、精力过于旺盛多动一刻不停,爸爸性子较急躁,好说不听的情况下,对小L的打骂很多,夫妻也因此多有口舌。上小学后,小L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越来越多了,另外也有对父母撒谎要钱的现象。直到被老师调了座位,叫家长到学校谈话后,小L的妈妈才同意他爸爸带他来我院就诊。 学校环境:小L所上的学校以校风严明著称,小L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上课时好讲话,小动作特别多,如:晃椅子、在座位上扭来扭曲、东张西望、咬笔、拉同学头发等。不能安心听讲,经常走神,“没听到”老师的话,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可以认真听一下讲,可是不过5分钟就又故态重发。老师反映说小L接受能力较好,新知识入门很快,但对于“学会”的旧知识出错率很高,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在学校同伴关系较差,由于“爱搞”同学,而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时,他又会认为同学是在冒犯他,常常与同学有争执及打闹,基本上没有朋友。 综上所述,小L除了有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ADHD的核心症状,还有社交技能缺乏、对他人的行为错误归因等人际交往及说谎等问题。对他的治疗为综合治疗,既包括对孩子本人提高注意力抑制多动和冲动的训练,又包括对孩子认知行为问题的干预。 针对孩子自己的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及自控能力。应用操作性条件条件反射原理,使小L通过视觉、听觉反馈抑制与注意力分散有关的θ波,增加与维持注意力有关的β波,慢慢将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变成习惯。根据小L的IVA检查结果,为中度、混合型的注意力缺陷,进行了4个疗程的训练后,复查IVA,各项分数提高到90~120分。 "3.3.3"学习能力训练:提高孩子的归纳演绎概括能力。通过3种颜色、3种形状、3种材料的27个几何体摆各种阵形,让小L在立体、三维的游戏中寻找规律,积极调动感知、记忆、比较、推理,迁移等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团体游戏: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团体游戏时,小L能够遵守基本的规则,具备合作性,也较聪明,但对于较笨拙的同伴是零容忍,会对他们有言语上的嘲讽或身体上的攻击,分组时,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组。第二次团体游戏时,我们专门选派了聪明又肯帮助人的小D和他一组,在小L表现不佳的时候,小D鼓励他,小声地教他方法,小L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当任务传到同组的小E时,小L又开始催促小E并说小E笨,而小D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并教小E,这时,团体游戏师赞扬肯定了小D的做法,并说有些同学也想帮团队的其他成员,很有集体荣誉感,但是有时候越催促别人会越慢,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助人呢?听到这些,小L马上停止了对小E的攻击,转为鼓励他,最终,他们小组取得了比前次更好的成绩。经验分享时,小L说,他更喜欢别人的鼓励,他也发现,当他鼓励别人时别人的速度更快了,团队更强了,他很高兴。后来小D和小E都成了小L的好朋友,小L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样一次次的游戏中得到明显增强。 针对孩子周围环境的改变 和老师联系争取老师的帮助:开始训练后,经得小L父母的同意后,我们给小L班主任一封信,告诉老师,小L不是故意调皮捣蛋,他的有些行为是他自己不能控制的,多动有时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保持注意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不合适宜,目前我们正在用综合方法对小L的多动症进行治疗,相信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希望他快点好起来,那么请老师对小L特殊的兴趣爱好予以留意,对他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予以鼓励,对于多动症的孩子,研究表明:宽松慈爱的环境比严厉的环境更有利于他们疾病的恢复。班主任在收到老师信的2周后,将小L的座位调到了第3排,终于又回到了同学之间,小L非常高兴,那周的咨询中,小L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家长课堂:让家长们全面系统地了解ADHD。 我们分次介绍多动症的病因,让家长对自己的病多些了解,进而能更加理解孩子的行为。多动症的孩子大都很聪明,小L的瑞文智力测试也有111分的好成绩,但是他们却有马虎、冒字,漏题等毛病,学习成绩平平,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应试成绩呢?我们也是用专门的一堂课向家长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孩子是家庭的产物,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为人处事。但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对待一个多动症的孩子,小L的父母就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主要的教养者父亲对他简单粗暴,缺乏耐心,非打即骂,这种环境中,小L没能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和睦共处,与父亲高张力的关系也提醒小L随时要自我保护,为避免受惩罚而撒谎;在与他人交往时警惕性过高、会将人际间的摩擦归于别人的故意或恶意,这样的思维下,就很难有好的同伴关系。因此,父母如何进行情绪管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用专门的两堂课给家长们讲这个问题。 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处理孩子和家长的情绪问题,为小L提供良好个体化的教养方式,使训练的效果得以长久地保持。 小L这个案例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小L的爸爸对小L很容易动怒,发怒的结果大多是一顿暴打,小L说爸爸打他时,他就像一只被开水活活烫死的鸡一样恐惧和痛苦。而挨打的起因也许只是没有按时洗澡或者刷牙姿势不够规范等等小事情。要想让小L的认知行为品行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治愈,工作的重点就是先要处理他爸爸对他过度的愤怒。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讲,教养方式会存在一定的“代际遗传”,于是我们用专门的时间和爸爸讨论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得知,他父亲已经去世4年,但他一直非常敬重父亲,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小时候也常打他,不过没有他打小L那么狠。父亲对他很少有认同,总说他是个没责任心的人。小L在4岁的时候曾和爷爷相处了一段时间,结果却把爷爷气得够呛,最后爷爷放话说:“小L长大以后只要不进监狱就算好的了。”这话像一句谶言使他对小L的行为充满担忧,生怕监管不够让小L成了少年犯。除此之外,他对妻子家族教养小L的方式也是很不认同,所以现在基本由他来单独带养小L是顶了很多压力的,如果儿子不好起来,他会有自扇耳光的感觉。据此,我们分析,小L爸爸的愤怒有以下多方面的来源:首先是他与他父亲之间有个未解的情结,其次是对妻子及其家族的不满转嫁到儿子身上,再者是对自己的现状不太满意。后续的咨询我们就分次逐步讨论了他和他爸爸的关系,为什么爸爸的那句话会对他有那么大的影响,以及他对儿子的“火大”多少是针对儿子的,多少是针对他自己的,多少是针对妻子的?当他初步辨识了自己的情绪后,他对儿子的愤怒自然就少了。经过3个月的咨询,他笑着说:“我现在愿意并且能够看到一个可爱的儿子了”。 我也笑了,是的,其实每个多动症的孩子都可以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在未来也可以是一个成功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一切都要看我们如何塑造他。
儿童的身材受到他们双亲身高的影响,根据双亲身高计算儿童的遗传身高或称为靶身高已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CMH(the Corrected Midparental Height)方法,即父母平均身高十6.5 cm为男孩靶身高,父母平均身高一6.5 cm为女孩靶身高。该方法从上世纪70年代起被普遍使用。具体公式是: 男孩=(父身高+母身高+13)/2±8cm女孩=(父身高+母身高-13)/2±8cm 由于我国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明显,上一辈有很多可能因营养不足或有疾病时未得到更及时、有效治疗而使身高增长充分,现在的孩子成年身高常常高于遗传身高。且CMH法把遗传因素占到100%,这明显不合理。同时,遗传身高近年来还发现有回归现象,即:夫妻双方都较高的,孩子遗传身高会比计算出的略低,夫妻双方都较矮的,遗传身高会比计算出的略高。因为高个找高个结婚、矮个子找矮个子结婚更常见,而人类并不因这种现象而出现身高差异逐渐加大。 部分学者通过充分研究,提出了新的靶身高计算方式,FPH(the Final Height for Parental Height)法,经国内部分地区验证,证明更为准确、合理,因而目前已经替代前面所说的CMH法。FPH法的公式是:男孩=45.99+0.78×(父身高+母身高)÷2±5.29cm女孩=37.85+0.75×(父身高+母身高)÷2±5.29cm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①计算公式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得出,只有约95%的正常人在此范围内,不一定人人能达到;②计算出的中间值后面的±5.29cm,是统计学上的标准差,正常人可能高于或低于中间值,但并不代表完全正常的人通过平衡的营养、良好的睡眠和锻炼就能在遗传身高基础加5.29cm;③遗传身高只是完全正常人应该达到的成年身高范围,不代表所有孩子都能达到。千万不要因计算出的遗传身高尚可而不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矮小也是一种疾病,时常会有父母身高都高者孩子矮小,因为父母身高高,并不能代表孩子绝对不会有生长素缺乏等疾病;④父母身高较矮者也不要过于悲观。家族性矮小,目前可归为特发性矮小类,多数情况下,只要骨骺未闭合,可以通过适当治疗,在一定程度是提高终身高。同时,由于父母过去都未进行过任何矮小方面的检查与治疗,不代表家族中肯定没有影响身高的疾病,有些疾病现在可以检查,并可得到有效治疗,如果孩子也有相同疾病,完全可能通过检查、治疗达到比较理想的终身高;⑤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食品中性激素时常难免,保健品中性激素更为泛滥,加上不良信息过多刺激,孩子发育普遍提前,性早熟也明显增多。不能因为孩子身高尚可或较高而不重视孩子发育情况,性早熟时由于发育过早,身高常高于同龄人,但停止生长也早,将来身高反而可能更矮。一旦青春期结束,生长就会停止,再无治疗可能。⑥预测成年身高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准确评估骨龄后预测。因为计算遗传身高时只考虑父母身高,并不考虑孩子现身高和当时的骨龄。如果骨龄大于年龄,后期生长空间会较小,成年身高会较低,而骨龄小于年龄,则后期生长空间会较大,成年身高可能较高。由于骨龄是人的生理年龄,应该与现实际年龄相符,如果相差过大,常常是因疾病造成,需要及时检查、治疗。⑦首先在日本,现在也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和部分西欧国家,对所有生长期儿童、青少年每两年免费拍一次骨龄片,以便及时发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治疗,值得国人借鉴。
各年龄组男女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表(1995年)
为什么营养良好还会长不高?为什么父母很高孩子也可能偏矮?身高是遗传决定的么? 现代医学长期临床研究已证明:决定身高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3,矮小本质上是种可以医治的疾病,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为什么很多孩子的身高被家长无意间耽误了呢?调查发现,97%的矮小儿童家长认识到了孩子身高偏矮,但只有1.6%的家长才意识到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家长对疾病认识不足,缺乏基本常识(如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病因)的占41.9%,不认为矮小是病,误认为是孩子晚长,以后会长高的占32.3%,知道要治疗,但药物费用太高,无法承担的占29%;相信补钙、增高广告,给孩子买增高或保健药物的占16.1%;不重视孩子身高,没有定期给孩子体检的占12.9%;不知道孩子年龄段平均身高的家长占56.9%。 接近半数的受访家长把孩子偏矮的原因归结于“晚发育”和“挑食偏食”。他们采取的方式有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补充维生素片和增高保健品等,甚至有超过20%的家长没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孩子矮小。大部分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以确定身高偏矮的原因。 同时,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就诊的患儿数据统计,就诊儿童中生长激素缺乏症占46.4%,特发性矮小占27.0%。这些孩子完全可以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等药物进行有效治疗。 矮小是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生长激素的缺乏。国内小儿儿保领域权威专家徐海青主任介绍,决定身高的因素中遗传基因只占三分之一,后天的环境条件占三分之二。而从目前的医疗技术讲,遗传因素引起的矮小,如果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干预措施,也可以治疗。 影响身高的疾病首先是生长激素缺乏症或分泌不足引起的身材矮小。对于这一类疾病如果不及早治疗,孩子成年后的最终身高可能仅在1.30米左右,即侏儒症;其次是性早熟、甲状腺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特发性矮小以及小于胎龄儿、骨骼发育异常等疾病都能引起矮小。 矮小问题并不可怕,只要给予重视和关注,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不要盲目求医,应该到正规医院矮小门诊就诊。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08-04/16/content_266007.htm
什么是矮小症?目前临床上用标准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来判断身材矮小。通俗地认为,班级上排在前三位的矮小孩子需要引起重视,定期测量身高,及时到医院咨询。矮小症的发病近年来有所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武汉地区的矮小症发生率为3.25%。身材矮小带来的问题很多。与正常儿童相比,虽然他们的智商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心理上具有内向、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行为上存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缩现象。此外,身材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及婚姻。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分界线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的分界线。检查和治疗矮小症应前往专业医院,只要在骨骺闭合前及早治疗,矮小儿童是有希望达到正常身高的。因此,家长要掌握孩子基本的生长发育规律,每年详细记录他们的身高。如果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长个儿的速度比同龄人都慢,一年连4厘米都长不到,那就要高度警惕了。早期干预很重要人的最终身高受遗传、出生身高、营养、激素、环境、疾病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生长激素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如果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需要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而且要本着早期、及时、足量、长期的原则。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因此,切不可等到15-18岁时再治疗,此时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不再可能达到理想身高。
关于用药安全性的问题,很多患者家长都问过我,在这里呢,我也将在这里做个回答。生长激素在临床使用已经很多年了,不仅是用于治疗矮小,在其他领域应用广泛,例如:在外科手术前和手术后用于人体的恢复等。国内外大量的分析数据显示:生长激素使用是安全的,但是因个体差异,会有极少量的不良反应,而此类不良反应也是一过性的,如偶见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这是跟注射操作过程有关的,一般无需处理,多能耐受,通常在一周内即可消失。同时秉着度患者负责的态度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在用药中三个月要进行一次复查,以便及时的了解孩子的状况和调整剂量,是孩子获得理想的身高。那么关于用药方面呢,我推荐使用水剂,主要是因为水剂的活性高,起效快,与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天然结构完全一致,也就是人体不会产生抗体,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确保用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同时水剂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这样孩子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也比较好。
科学增高补钙不可缺,家长都懂得这个道理。维生素D在促进钙吸收和科学增高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维生素D学名叫钙化醇,是一种小分子物质,既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又能促进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它又称为“阳光维生素”,机体只需晒晒太阳就可以产生。另外钙摄入量的多少、膳食中钙(钙食品)与磷含量之比值、进入肠道的钙的解离状态、食物中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的量和种类、胃肠道的生理状态等,都可影响钙的吸收。
儿童、青少年如何长高?如何促进孩子生长激素的有效分泌,促进孩子长高?孩子生长发育与哪些因素有关?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建行生活对增高有帮助吗?合理的日常生活安排非常重要,儿童能得到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的学习、定时进餐以及充分的睡眠,对生长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在合理的生活安排下,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和休息都能得到适宜的交替,加上及时补充营养,保证了能量代谢正常进行,有利于促进身体各部的充分生长发育。许多婴、幼儿进园入托后,由于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调配合理,其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动作的发育,往往较留在家里生活更为显著。有人对血液中生长激素浓度在一日内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得知,生长激素的浓度在夜间明显升高,内分泌系统所释放的生长激素夜间要比白天多得多。因此,保证儿童、青少年充足的睡眠是促进身高增长的必要措施。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高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保证孩子具有均衡的饮食、科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自大限度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迅猛的增长。一般来说,青春期第一年增高8厘米,第2年为4厘米,第三年为2厘米,以后增高的速度和幅度会相对较低,但仍然处于增长状态。然而调查发现:近30%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第2年就出现停长现象。这就意味者孩子无缘无故丢失了近6厘米的身高!是谁偷走了孩子6厘米的身高呢?遗传?饮食?运动?环境?心理?疾病?然而令人震撼的是: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增高科学知识的偏盲,是我们对传统观念的盲目认同,导致无知中让孩子丢失了这宝贵的6厘米!不少父母都会觉得,孩子不长或长的慢都很正常,因为他们相信到了青春发育期自然会长得很快。盲目的自以为,最终导致对孩子身高的缺乏积极有利的干预,如均衡的营养,科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宽松的环境、愉悦的心理。专家指导:孩子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家长不能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发展。因为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是多而复杂的,家长应及时给与关注,找出原因。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失去更多。身高增长的潜力和空间不是无限量的,年龄越小,身高增长的潜力和空间越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旦错过生长黄金时期,成长板开始或接近愈合,继续增高的可能将大大缩小。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身高异常问题,必须立刻到正规专业医院接受检查、干预,通过科学方法调整、治疗,使孩子尽可能多的留住本该拥有的身高
儿童身材矮小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成为增高医院生长发育科最常见症状之一,不仅受到医生,同时也受到广大儿童家长们的关注,但是医生和矮小患者家长们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医生关注的是引起矮小的病因、治疗矮小的最佳药物和最佳治疗时机,而家长们由于受“孩子有早长晚长”观念影响,一般都在孩子生长停止后才发现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而失去了治疗机会,因此如何沟通医生和矮小患者及其家长成为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的关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均值5公分,不要给孩子随便服用增高药物,以免加速骨骺过早愈合,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也不要单纯等待孩子在某一年会出现加速生长,而应尽早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以使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做到心中有数,使儿童的最终身高与同龄人的差异不会太大,骨骺愈合,生长停止后,增高治疗的作用和意义就不打了。因此,矮小儿童家长应尽早去专业、正规医院对儿童矮小病因进行检查。矮小患者思想是苦恼的,胡乱投医或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增高方法,导致了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无法挽救的结局,遗憾终生。因此,矮小儿童或家长都要正确对待身材高矮问题,不要表现失望,因为很多矮小儿童经过准确的诊断,进行科学的治疗,在增高专家、儿童家长和社会的关爱下完全可以健康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