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某,男68岁。2021年11月30日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胃全切术。后反复而力进食后呕吐。来诊时大便少,小便可睡眠不佳,鼻胃管营养支持。既往。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会咽癌术后病史,有青霉素过敏。患者于2021年1月7日来诊。当时住我院胃肠外科病房。经六次针灸治疗后,患者可进食少量流食和半流食,如小米粥鸡蛋羹。9次治疗后。患者进食量有所增加。12次治疗后,患者出院。胃癌胃全切术后,发生吻合口水肿、消化不良,针灸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此类患者痛苦万分,针灸治疗能很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本文原载于百家号/针灸医生张永旺。
本文摘自《中老年保健杂志》于2019年5月13日发表 原创: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王旭医生 夏天来了,针灸科门诊来减肥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 其中就有熟面孔刘先生,50岁,身高一米八几,3年前曾来寻求针灸减肥,当时体重230余斤,经针灸调理半年后,体重下降50斤,非常高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全身轻松,走路都觉得要飞起来了。可是后来因为工作繁忙,经常熬夜,饮食不控制,如今他的体重又回来了,已经不止250斤。他现在血压也升高,开始吃降压药了,于是决心再次来针灸减肥。 还有生面孔,胖胖的高奶奶,70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近日因劳累腰腿痛又发作了,吃药止痛的同时,骨科医生强烈建议她减肥。于是高奶奶来到了针灸科想试试针灸减肥。 27岁的年轻姑娘小李,患有甲状腺机能减退和多囊卵巢综合征,体形肥胖。 28岁的小伙子小张,没有其他疾病,就是单纯的肥胖。 他们都想来试试针灸减肥。那么,这些人都适合针灸减肥吗?为什么针灸能够减肥?针灸减肥的效果怎么样?会反弹吗?有副作用吗?让我们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针灸有助于减肥 肥胖者表面看起来很壮实,但是中医认为,肥胖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肥人多痰、多湿,根本原因在于脾气虚、阳气不运,病位在脾,脏腑机能失调、痰浊水湿内聚而致肥胖。在临床上,我们把肥胖患者主要分为脾虚湿盛、痰湿阻络型和胃火亢盛、消谷善饥型。 有的中老年人不容易觉得饿,吃得也并不多,但体重还是控制不住,常伴有便溏、面黄或?白、乏力,或头晕、目眩、嗜睡、口淡,动则气促,汗少畏寒,下肢水肿,舌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这类患者属于脾虚湿盛型,针灸可以健脾祛湿,常用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 有的中老年人总是容易饥饿,饮食量多,常伴有面红、便秘、口干、口苦,汗多怕热,舌红,苔黄厚腻,脉弦。这类患者属于胃火亢盛、消谷善饥型,针灸常用曲池、内庭等穴清胃火祛湿热 针灸减肥常用什么方法 针灸疗法不只包括针刺和艾灸,还包括拔罐、刮痧、放血、电针、针刀、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火针、耳穴压豆等很多方法。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经验思路和治病习惯,所以针灸减肥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医生针对减肥的操作方法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临床上最常用的针灸减肥方法是毫针针刺腹部和四肢穴位,颈背部刮痧、拔罐走罐。因为医院诊室里都有烟感应器,不能用艾灸,所以只能配合腹部烤红外线灯,对于脾肾阳虚者,我们也教患者回家后自己做艾灸。对于辨证有瘀血阻滞经络的患者,还可配合放血的方法,耳尖、手指和后背都是常用的放血部位。 减肥常选用身体前面的脾经、胃经及任脉上的腧穴,主要是调理患者的脾胃后天之本。腹部穴位常配合电针,加强刺激,也常配合耳穴压豆。 人体背部有重要的督脉和膀胱经两条经脉。 膀胱经在背部有两条经线,第一条经线上有重要的五脏六腑的背腧穴,此处腧穴与内脏最为接近,可以直接调理五脏六腑,尤其是调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第二条经线上有很多穴位的名字都和精神情志有关系。 通过刮痧和走罐的方法,疏通膀胱经的第一条线,就可以直接调理五脏六腑;疏通第二条经线,就可以调节患者的精神情志。走罐还可以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针灸减肥的效果如何 针灸减肥的效果包括体重和体形两种变化。有的人经过针灸调理以后,体重下降,体形也有明显的变化。有的人体形变化比较大,周围的人都说他瘦了,身体变得比以前匀称了,但是体重变化并不大。有的患者,即使体重体形没有变化,经过针灸调理身体后,却有意外收获:很多人睡眠比以前改善了,便秘或便稀的患者大便正常了,因吃减肥药闭经的女性月经来了,好多中老年人夜里起夜的次数明显减少甚至不起夜了,过度爱出汗的人出汗减少了,不出汗的人开始出汗了,有的人针刺后,矢气或嗳气增加,平时腹部胀满不舒的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有的患者针刺后脾气变好了…… 哪些人针灸减肥效果不理想 有几种类型的人针灸减肥效果不理想。 1.继发性肥胖 肥胖包括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指有明确病因诱发的肥胖,多由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等引起,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胰岛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对这样的患者应该首先治疗原发病,原发病得到控制,体重才能得到控制。下丘脑病变、药物因素、颅脑手术损伤导致的肥胖也属于继发性肥胖。前面提到的年轻姑娘小李,就应该首先治疗原发病,但是她仍然可以接受针灸调理身体,针灸可以作为治疗甲减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辅助手段,帮助降低体重,只是有可能体重下降不明显,但是对于调理身体还是非常有益的。 2.乱吃减肥药者 有一类患者为了减肥吃过各种减肥药,喝过各种减肥茶,尝试过各种减肥方法,把身体都“弄乱”了,这时候再来针灸调理,有可能效果不理想。 3.家族遗传性肥胖 还有的人肥胖和家族遗传有关,从小就胖,直到中年、老年,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肥胖体质,对这样的人来说,针灸减肥也有困难。 针灸减肥基本无副作用 针灸属于一种“绿色”疗法,应该说针灸减肥基本上没有发现什么副作用。针灸对身体是一种良性的调整,很多穴位具有双向调节性,身体功能亢盛的可以降低,身体功能低下的可以提高。 比如天枢穴,这个穴位在肚脐旁开两寸,属于胃经。这个穴位既可以治疗便秘,也可以治疗腹泻。用同样的穴位来治疗相反的疾病,叫作“异病同治”,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针灸的优势。 中老年人更加适合接受针灸调理,很多中老年人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每天吃很多种药物,接受针灸调理,不仅可以帮助减轻体重,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有辅助作用。 针灸减肥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针灸减肥需要医生和患者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每次针灸调理的时间也就30分钟左右,医生想尽各种方法,仔细琢磨各种穴位组合,但是出了医院,医生就无法约束患者了。所以,想减肥的患者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持之以恒,终身不变,包括饮食、睡眠、运动习惯,还要保持情绪稳定。这样,体重下降以后,只要生活习惯不变,体重就不会反弹。前面提到的熟面孔刘先生,就是因为饮食睡眠运动习惯改变了,导致体重反弹。
——附82例临床疗效观察single needle knife treatment on occiput and upper neck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clinical study-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82 cases李石良1 韩峰2 (1.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29;2.北京和平里医院; )Li shiliang Han feng(Acupuncture department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探讨皮神经卡压因素在颈源性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82例,治疗部位为枕部,左右两侧共八点(①乳突后压痛点、②乳突与C2棘突连线中点;③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交点;④C2棘突水平后正中点旁开1.5~2cm处压痛点)男23例,女59例;年龄17~73岁,平均41.57岁;病程0.5~50年,平均10.4年。患者均以头痛为第一主诉,本文以改良现时疼痛强度(PPI)评估分级为观察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81.70%(67/82例),术后3个月内复发现象明显。但17.07%(14/82例)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结论:一次针刀松解治疗使17.07%(14/82例)的颈源性头痛患者获得临床痊愈,说明皮神经卡压因素是颈源性头痛的重要病因;针刀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头痛复发现象明显,提示应在此期间增加治疗次数并扩大治疗范围。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针刀,临床研究[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eedle-knife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effects of nerve compression factor in cervical headache pathogenesi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8 to June 2009, the use of needle knife treatment of 82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the treatment site for the occipital, right and left a total of eight (① mastoid tender point after, ②Mastoid process and the midpoint of C2 spinous process; ③ occipital protuberance and mastoid process in connection 1 / 3 of the intersection; ④ C2 spinous process after the middle point of the level of 1.5 ~ 2cm at the next open tender points) male 23, female 59 cases; age 17 73 years, mean 41.57 years; duration of 0.5 to 50 years, average 10.4 years. The first patient complained of are headache, this paper present pain intensity improved (PPI) Assessment Rating were observed.Results: After 1 mon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70% (67/82 cases), recurrence within 3 months after the phenomenon was. However, 14.17% (14/82 patients) of patients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ithout recurrence. Conclusion: Treatment with a needle knife 14.17% (14/82 cases) of cervical headache patients have clinical recovery, said Mingpi nerve compression factor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cervical headache; knife withi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headach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suggesting that the treat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ime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o expand treatment coverage.Key words: cervicogenic headache, needle knife, clinical study 颈源性头痛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前期已经报告了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并指出其在头痛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达89.1%【1】,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观察了在枕颈部进行单次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并据此提出颈源性头痛的皮神经卡压型分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病例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门诊,均以头痛为第一主诉,时间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其中男23例,女59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7岁,平均41.57岁;病程最长者50年,最短0.5年,平均10.4年;头痛表现为阵发者63例,持续存在者19例; 头痛强度评估(PPI)分级为0级者0例、Ⅰ级者0例、Ⅱ级者1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34例、Ⅴ级者31例;82例患者中40例伴有头晕、27例伴有耳鸣、54例伴有颈肩部不适、28例伴有上肢麻木;26例头痛发作时无明显诱因,56例主诉有诱因存在;50例患者有长期低头工作或使用电脑等不良颈椎姿势的生活习惯(占61%);按压特定点位可出现放散痛者57例(占69.5%),无放散痛出现者25例(占30.5%);44例(占53.7%)患者有颈椎X片影像学改变。1.2 方法1.2.1诊断标准:本文所采用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系在Sjaastad于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枕神经卡压的证据。Sjaastad于1990年提出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1】:① 间歇性或持续性头痛(初起多呈单侧)同时伴有同侧颈枕部或(及)肩部疼痛酸困、僵硬等症状;②颈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C2横突压痛阳性,并向同侧头部放射;③枕神经阻滞后疼痛减轻;④ X线片可见上位颈椎(C1~C2)移位,齿状突轴心偏移,生理性前凸消失、变直,甚至反张,颈椎骨质增生等征象;⑤排除颅脑器质性疾病、五官科疾病、颈部肿瘤、结核等引起的头痛。判断枕部及上颈部颈神经后支卡压的依据【2】:①枕大神经卡压: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及C2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压痛并同时出现向头部的放散痛;② 枕小神经卡压:乳突后缘压痛或同时出现向同侧头部的放散痛;③耳大神经卡压:乳突尖下缘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或出现向同侧耳廓的放散痛。1.2.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①无传染病及严重内脏病;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各项检测并在规定时间内治疗、接受随访;③患者可耐受针刀治疗。1.2.3排除、剔除标准:①不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③颈枕部皮肤感染破溃;④不能按规定完成治疗及随访。1.3 治疗患者取俯坐位,颈部过屈,额部垫枕;以记号笔在以下四处标记:①乳突后压痛点、②乳突与C2棘突连线中点;③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交点;④C2棘突水平后正中点旁开1.5~2cm处压痛点,常规皮肤消毒,以0.25%利多卡因溶液每点1~1.5ml局麻。针刀操作:刀口与患者身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皮肤表面缓慢探索进针,针尖到达骨面后纵切3~5刀,横行剥离2~3下,出针,压迫止血,外敷创可贴包扎。1.4 观测指标改良现时疼痛强度(PPI)评估分级【3】0级:无疼痛;Ⅰ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Ⅱ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Ⅲ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或需服用药物缓解;Ⅳ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Ⅴ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1.5 观察方法:填写头痛病历、电话随访。1.6 观察时间:术前及治疗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1.7 疗效判定标准【4】痊愈:头痛消失。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无效:头痛症状等无变化。1.8 统计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确定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2. 结果2.1 单次针刀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1)PPI分级病例数分布情况(表1.)随访结果显示:在单次针刀治疗1个月后,82例患者中,不同级别PPI分级的病例数发生了明显变化:PPI评估为0级和Ⅰ级者治疗前均为0例,治疗后分别为16例和11例,PPI为Ⅲ级者由治疗前的16例增加为18例,而代表头痛程度严重的Ⅳ级和Ⅴ级的病例数分别由治疗前的34例减少为13例和由治疗前的31例减少为2例,说明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S=1072.5,p<0.0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1 Single Needle treatment effect after 1 month(1) PPI number of cases of grade distribution (Table 1).Follow-up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ngle knife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82 patients,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PPI number of case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PPI assessed at level 0 and Ⅰ grade before treatment was 0 cases, the treatment Were 16 cases and after 11 cases, PPI is Ⅲ grade decreased from 16 cases increased to 18 cases, which represents a serious headache level Ⅳ and Ⅴ grade by the number of cases before treatment were reduced to 13 cases 34 cases And from 31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as reduced to 2 cases, 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S = 1072.5, p <0.0001;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2)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统计(表2.)对病人临床疗效的评估显示:治疗后1个月头痛痊愈者16例(19.51%),好转者51例(62.20%),无效者15例(18.29%),痊愈及好转者共67例,总有效率为81.7%。(2)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Table 2).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 showed: headache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in 16 patients cured (19.51%), improved in 51 patients (62.20%), ineffective in 15 cases (18.29%) were recovered and improved in 67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7%.2.2 单次针刀治疗3个月的疗效(1)PPI分级病例数分布情况(表1.)随访结果显示:在单次针刀治疗3个月后,痊愈者(PPI为0级)由16例减少为14例,PPI为Ⅰ级者仍为11例,PPI为Ⅱ级者由22例减少为15例,Ⅲ级者仍为18例,而代表头痛程度严重的Ⅳ级和Ⅴ级的病例数分别由13例增加为18例和由2例增加为6例,说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但多数病例头痛发作情况仍明显好于治疗前(S=689,p<0.0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2 Single Needle 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3 months(1) PPI number of cases of grade distribution (Table 1).Follow-up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ngle knife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recovered individuals (PPI as 0) from 16 patients was reduced to 14 cases, PPI is still 11 cases of grade Ⅰ, PPI for the 22 cases of grade Ⅱ were reduced by the 15 cases, Ⅲ grade is still 18 cases, which represents a serious headache level Ⅳ and Ⅴ grade,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cases increased from the 13 cases 18 cases and increased by the 2 cases, 6 cases that appeared in some patients relapse But the onset of headache in most cases is sti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S = 689, p <0.0001;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2)治疗后3个月临床疗效统计(表2.)对病人临床疗效的评估显示:治疗后3个月痊愈者减为14例(17.07%),好转者减少至40例(48.78%),头痛复发如治疗前者增加到28例(34.15%),痊愈及好转者减少至共54例,总有效率减至65.85%。(2)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Table 2).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 showe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reduced to 14 patients who recovered (17.07%), improved by reduced to 40 cases (48.78%), headache recurrence, such as the former treatment to 28 patients (34.15%), recovered And improvement are reduced to a total of 54 patients, reduc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65.85%.2.3 单次针刀治疗6个月的疗效(1)PPI分级病例数分布情况(表1.)随访结果显示:在单次针刀治疗6个月后,痊愈者(PPI为0级)仍维持为14例,PPI为Ⅰ级者继续减少,由11例减至9例,PPI为Ⅱ级者继续由15例减至13例,Ⅲ级者增加为19例,而代表头痛程度严重的Ⅳ级和Ⅴ级的病例数分别由18例减少为17例和由6例增加至10例,说明针刀治疗6个月后复发情况进一步加重。但就总体而言,多数病例头痛发作情况仍明显好于治疗前(S=540.5,p<0.0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3 Single Needle 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6 months(1) PPI number of cases of grade distribution (Table 1).Follow-up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ngle needle-knife therapy after 6 months, recovered individuals (PPI as 0) remained at 14 cases, PPI continued to decline for the grade Ⅰ, 11 cases reduced from the 9 cases, PPI is grade Ⅱ Continue to be 15 cases to 13 cases, Ⅲ grade increased to 19 cases, which represents a serious headache degree level Ⅳ and Ⅴ number of cases were reduced from the 18 cases 17 cases and 6 cases by the increase to 10 cases, indicating that needle Knife treatment of recurrence after 6 months further increased. But overall, the majority of cases, onset of headache was sti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S = 540.5, p <0.0001,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2)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统计(表2.)对病人临床疗效的评估显示:治疗后6个月痊愈者维持为14例(17.07%),好转者减少至34例(41.46%),头痛复发如治疗前者增加到34例(41.46%),痊愈及显效者减少至共48例,总有效率减至58.54%。(2)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Table 2).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 showe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covered to maintain a 14 patients (17.07%), improved by reducing to 34 cases (41.46%), headache recurrence, such as the former treatment to 34 patients (41.46%), recovered And were markedly reduced to 48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duced to 58.54%.表1. 82例CEH患者单次针刀治疗前后PPI分级病例数变化情况(例)Table 1. 82 cases of CE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 single knife PPI classification change the number of cases (cases)PPI分级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治疗前001163431治疗后1个月16112218132治疗后3个月14111518186治疗后6个月14913191710表2.82例CEH患者单次针刀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变化情况(%)Table 2.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 single knife CEH clinical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临床疗效痊愈率好转率无效率总有效率治疗后1个月19.5162.2018.2981.70治疗后3个月17.0748.7834.1565.85治疗后6个月17.0741.4641.4658.542.4 单次针刀治疗后的复发问题(1)对82例患者PPI分级情况的随访统计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代表头痛强度的PPI分级的各级病例数的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代表较重病例的Ⅳ级和Ⅴ级的病例数增加较为明显,说明单次针刀治疗后头痛症状会有一定的复发现象。为此,我们对各个随访时间点的有效病例数和无效病例数进行了统计,以评价单次针刀治疗的临床意义(见表3.)表3. 82例CEH患者单次针刀治疗前后各时间段的有效、无效病例数(例)Table 3. 82 cases of CEH knif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 single tim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valid, invalid number of cases (cases)单次治疗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有效病例数675448无效病例数152834对单次针刀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有效病例数与无效病例数的统计显示: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单次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较治疗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明显下降,意味着治疗后3个月内部分病例疗效不稳定。对单次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有效病例数与无效病例数的统计显示:卡方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单次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大致相当,表明针刀治疗CEH的远期疗效虽较近期疗效有所下降,但3个月后趋于稳定。Single knife on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3 months after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 number of invalid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P <0.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a single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re More efficient than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means withi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efficacy in some cases unstable.Of a single treatment after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for 6 months effective number of cases with invalid number of cases th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P>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a single treatment after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6 Roughly the same total effective January that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needle-knife treatment of CEH effect, although the more recent decline, but stabilized after 3 months.3.讨论:(一)皮神经卡压与CEH发病及针刀松解治疗的关系CEH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5】,解剖会聚理论、机械刺激学说、炎性水肿学说、肌肉痉挛学说等代表了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在不同的个体,发病因素则可能各有侧重,深入研究不同因素与CEH发病的关系对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至关重要。分布到头颈部的皮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高位颈神经等)、走行于头颈部的血管 (颈动脉、 椎动脉 )以及头颈部的肌腱、 筋膜、 韧带、 软骨等组织,构成了颅外对痛觉敏感的组织结构。皮神经位置表浅,其主要行程位于筋膜层内,当筋膜组织因各种原因出现张力增高时容易使皮神经受到卡压刺激,从而引起头痛。针刀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筋膜的切割松解减低枕部和颈部筋膜组织的高张力状态,减轻或解除其对皮神经所造成的压迫刺激,从而缓解由此造成的头痛。因此,如果针刀松解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或解除头痛,那么就说明其头痛的主要原因与皮神经卡压密切相关。(二)CEH皮神经卡压型的提出——本研究所提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是在限定治疗部位与次数的前提下观察针刀治疗CEH的效果及探讨皮神经卡压因素在CEH发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枕部及上颈部进行针刀松解治疗对CEH头痛的缓解有确切的作用,其中17.07%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说明皮神经卡压因素确实是部分CEH患者的主要病因,这一结果提示对于CEH这种多因素致病的疾病必须进行临床分型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本研究提示“皮神经卡压型”是CEH的一种类型(其数量至少占全部CEH患者的17.07%),其首选治疗方法应为针刀松解。另外,单次治疗总有效率(81.70%)较高也说明皮神经卡压因素是多数CEH患者发病的因素之一。本研究还观察到,在单次治疗后的3个月内,CEH患者病情有明显的复发现象,说明单次、限定部位针刀治疗不能消除引起头痛的全部病理因素,这些因素中可能包括无菌性炎症、椎间盘源性因素、椎间关节病变等,当然也可能包括存在于更广泛范围的皮神经卡压因素。提示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确定CEH的临床分型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扩大针刀治疗范围(扩展至颈部中下段甚至肩胛上角)有助于提高头痛的缓解率,说明CEH的皮神经卡压因素并不仅限于枕部和上颈部。参考文献:[1] 李石良,韩峰,张辰宇. 330例颈源性头痛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中国骨伤,2010,(3):208~211.[2] 董福慧,郭振芳,张春美等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P100-107[3]张作记主编.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P487[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37[5] 姜磊,于生元. 颈源性头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6(3):175~178本文已被《中国骨伤》杂志录用,待发表中。
头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头痛的经历。大部分的头痛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缓解,但仍有一部分头痛常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消耗巨大的医疗支出,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颈源性头痛作为头痛的一个重要类型,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有降低的趋势,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笔者对以头痛为第一主诉的448例患者进行的分析显示,颈源性头痛占89.1%(399例)。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发病人群有明显的职业特点,绝大多数患者长期从事低头位性质的工作(如流水线装配工等)或经常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但是,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极易误诊为偏头痛或血管神经性头痛,使患者长期遭受头痛的折磨。所以,对于长期遭受头痛折磨的患者,建议您不妨查一下颈椎,看看自己的头痛是否属于颈源性头痛。 什么是颈源性头痛什么样的头痛才是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又有哪些典型症状和体征呢?所谓颈源性头痛,顾名思义,就是指由于颈部原因导致的头痛,或者说病根在颈部的头痛。国际头痛协会(IHS,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将其定义为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颈部是人体连接大脑与全身的一个重要枢纽,颈部病变可引起全身各部位的病变,因此有“颈椎为万病之源”之说。头痛是颈部病变引起的常见症状之一。颈部以颈椎及其关节为中轴,其周围分布着众多的肌肉、筋膜、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结构,任何一种组织结构发生异常或病变,都有可能导致头痛,尤其是高位颈神经在颈源性头痛的发病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位颈神经起源于颈部的脊髓,其末梢和分支分布于枕部、头顶及两侧颞部,当颈部组织结构发生病变,刺激或压迫到这些高位枕神经时,就会发生颈源性头痛。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地判断出自己所患头痛是不是颈源性头痛呢?下面一些典型症状和体征可助于您自己做出初步的判断: 1.头痛的发作与颈部呈明显的相关性。比如颈部疼痛、僵硬与头痛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 2.头痛多偏于一侧,或两侧交替发作,少数患者可出现全头痛; 3.长时间伏案工作、长时间看电脑或手机,或颈部受凉或落枕后出现头痛; 4.颈枕部跳痛、胀痛伴同侧偏头痛; 5.颈肩部疼痛、僵硬,伴眼眶或太阳穴处跳痛、胀痛或眉棱骨痛; 6.头痛同时伴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畏光、视力模糊等症状; 7.头痛出现时,按压枕部会使头痛加重或减轻。 如果您出现上述2项及以上典型症状或体征,建议您立即到正规医院检查就诊,以明确诊断,尽早规范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上对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为认可的主要有解剖会聚理论、机械刺激学说、炎性水肿学说以及肌肉痉挛学说。解剖会聚理论认为分布于头面部的三叉神经和颈部的传入神经纤维会在中枢会聚,这样的解剖结构基础,使发生于颈部的伤害性疼痛信号在向中枢传递后,中枢返回的疼痛信号可扩散至三叉神经,引起头痛。机械刺激学说认为分布于头颈部的高位颈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等)、交感神经、头颈部的血管(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头颈部的肌腱、筋膜、韧带、软骨等组织,构成了颅外对痛觉敏感的组织结构。颈椎曲度异常、颈部软组织痉挛、颈椎退变等因素均可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或交感神经,引起头痛。炎性水肿学说认为椎间盘源性的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颈神经根袖水肿是造成颈源性头痛的重要原因。在生理状态下,成人的椎间盘内无血管组织,因此椎间盘组织不与免疫细胞接触,属于免疫豁免区。但是当椎间盘病变导致椎间盘组织溢出,这时溢出的椎间盘组织就会与免疫细胞接触,免疫系统则会视椎间盘组织为异物,从而产生免疫排斥,出现反应性炎症。由于颈神经根的解剖位置临近椎间盘,这种反应性炎症波及神经根、根袖等组织,出现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这种神经根炎除直接产生根性疼痛外,其末梢还会释放炎性介质从而引起分布区域的疼痛,发生头痛。另外,颈部的炎性疾病如风湿、筋膜炎等也可刺激高位颈神经,引发头痛。肌肉痉挛学说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而持续性的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于肌肉组织,代谢的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产生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势,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冗长而乏味的精神活动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的紧张,这些尤其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类。西医针对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等;中医则根据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症状采用口服中药及针灸、按摩、针刀等治疗。 1.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是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首选用药,尤其是对于轻症患者,同时可配合使用肌肉松弛药,可有效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肌肉痉挛,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药物治疗的优势是镇痛迅速,但属于治标的方法,不能治本,而且对于中重度颈源性头痛效果不佳。 2.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治疗主要通过阻滞高位颈神经或交感神经,阻断头痛的传导通路、缓解肌肉及血管痉挛,消除慢性无菌性炎症对神经的刺激等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主要包括高位颈神经阻滞(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等)、颈2横突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效果不佳者还可以采取颈部硬膜外间隙置管,向硬膜外直接给药治疗。神经阻滞治疗适合用于以慢性无菌性炎症(尤其是椎间盘源性的炎症)为病因的颈源性头痛的治疗,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远期疗效不确定。 3.颈神经毁损治疗 经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存在椎管内骨性结构的异常改变卡压神经根的病变,这类患者应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果有手术禁忌证或手术危险性较大,还可以采用颈神经的破坏性阻滞,这就是颈神经毁损治疗。颈神经毁损治疗有射频热凝、乙醇阻滞、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等多种方式,这些治疗由于其性质是破坏神经组织,难免有一定的并发症,所以只有在头痛十分顽固,多方治疗无效,患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被考虑,一般不会轻易选择。 4.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头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尽管中医无颈源性头痛的明确记载,但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临床治疗亦可取得一定疗效。中药治疗主要采用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辨证论治;按摩、针灸则主要采用局部的阿是穴结合整体辨证用穴进行治疗。针刀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它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手术学有机结合,在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时可立起沉疴,解除困扰患者数十年的头痛,因此广受国内外专家及患者关注。 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特色和优势针刀将中医的针灸针和西医的手术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针刀的针体类似中医的针灸针,但是直径比针灸针略粗,临床上常用针刀的针体直径为0.6~0.8毫米;针刀的末端像手术刀,为一扁平的刀刃,但刀刃的长度仅0.8~1毫米。所以,针刀可以像针灸针一样刺入人体,对人体的正常组织损伤极小,同时在针刀的刀刃到达体内的病变部位后,又可以像手术刀一样,对病变组织进行松解、剥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手术的目的。 基于目前中西医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结合我们大量的针刀临床实践,发现颈源性头痛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位颈神经在穿出颈枕部的筋膜时受到刺激和压迫造成;同时考虑到颈椎关节及椎间盘病变对颈源性头痛的影响,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主要是松解颈枕部痉挛及僵硬的肌肉、筋膜,解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卡压,特别是对高位颈神经的刺激和卡压,同时着眼于对颈部的整体治疗,松解颈肩部相关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重建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及功能,最后通过颈椎手法对颈椎的小关节进行调整,达到滑利关节的目的。我们前期数百例的临床应用显示: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起效快且效果持久不易复发。那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呢? 颈源性头痛的预防和日常保健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容易反复发作,做好预防和日常保健,可有效防止颈源性头痛的再次发作。 1.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姿势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姿势,对于颈源性头痛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经常使用电脑的人群,首先应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高靠背座椅,座椅靠背的高度以到自己的枕部为宜,使用电脑时选择后仰位——即身体向后紧贴座椅靠背,头颈部向后仰,靠在座椅靠背上缘,让座椅靠背支撑起头部的重量而颈部肌肉则处于松弛状态。同时调整电脑屏幕至与目平视之高度,坚决弃用多数人使用电脑时都已经习惯的前倾位姿势(即腰部直立、身体前倾、颈部持续紧张的姿势)。对于长期从事低头位性质工作的人群,应注意每隔30分钟做一次颈部的屈伸活动。 2.仰卧睡眠并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枕头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使我们的脏腑器官得到休息,对于颈椎亦是如此。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枕头可以使颈部的肌肉和骨关节得到充分放松,维持颈部的正常功能、防止颈椎退变。 在人体骨架上,从后面观察,人体的脊柱是一根直线,俗称“大梁”。可是如果从侧面观察,可以发现我们的脊柱其实是有四个弯曲的,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胸曲和骶曲向后凸。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是人体长期进化的结果,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旦脊柱曲度发生变化,则会影响脊柱正常功能,发生病变。仰卧睡眠对于维护颈部曲度意义重大。因为在睡眠时,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都会处于完全松弛状态,颈部肌肉也不例外。失去了肌肉的保护,构成颈椎的7节椎骨排列的稳定性就会大大降低,只有在仰卧姿势下并且有合适的枕头在颈椎生理前凸的部位予以支撑,颈椎关节才会得以稳定。因此,从维护颈椎稳定性的角度而言,我们主张仰卧睡眠而不主张侧卧睡眠,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如打鼾、患有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在枕头的选择上,我们推荐使用以荞麦皮或类似填充物(如黄豆、决明子、蚕沙等)填充的枕头,至于填充程度,则需要根据自己的体型来调节。通常以填充70%~80%为宜,填充过于饱满不利于枕头塑性,而填充过少则不能充分支撑颈部。这类枕头的优点是容易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塑形,在使用时,枕头不应放在最凸起的头骨下,而应放在颈部和肩部中间,并且需要将枕头的形状稍加整理以符合自己的颈部曲度。符合要求的枕头形状从侧面看,要类似“6”字,这个“6”字的圆圈部分要置于颈部,其高度要相当于自身拳头的高度,这样枕上去既舒服又能对颈部起到充分的支撑,使颈部的肌肉和骨关节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3.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颈肩部受风、着凉,尤其要避免夏季空调或风扇对着颈肩部直吹。颈源性头痛的患者本身就存在颈肩部肌肉、筋膜的痉挛、僵硬、循环障碍以及无菌性炎症,风寒会加重上述病变。而注意颈肩部保暖,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消退,缓解颈肩部肌肉、筋膜的痉挛、僵硬。 4.加强颈部锻炼在临床中,我们注意到颈源性头痛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大部分都存在着颈部肌肉薄弱的状况。强有力的颈部肌肉可帮助我们维持颈椎的稳定,保护我们的椎间关节及椎间盘,并对穿行于其间的神经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在同样的劳动强度下,颈部肌肉薄弱的人群会更容易产生劳损、肌肉痉挛、炎症,甚至椎间关节或椎间盘的退变。因此,加强颈部的锻炼对于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每天做1~2次颈部锻炼,具体方法为:仰卧于床上,颈部垫枕,以头、臀、双肘为四个支点,颈部、腰部及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胸腹部向上挺起,使身体呈弓形,持续约10秒,放松片刻,再次重复上述动作。每天早、晚各1次,总共不少于100次,且形成习惯,持之以恒。我们的临床实践表明,即便是存在轻度颈椎滑脱(Ⅰ度)的患者,在经过6个月的上述持续锻炼后,其椎体滑脱也会消失。因此,这种颈椎的负荷训练对加强颈椎保护,维护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5.避免过度的强刺激按摩按摩治疗作为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无创伤、痛苦小、安全、有效的特点,受到很多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青睐。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患者特别依赖在颈枕部压痛点进行强刺激点揉的情况,这是因为强刺激点揉手法可帮助患者快速缓解头痛症状,患者会感觉“很解气”。 但需要注意的是,强刺激点揉手法尽管在短时间内有效,可是反复地强刺激颈枕部的压痛点,可加重局部肌肉、筋膜的炎症和纤维化,使患者头痛逐渐加重。长期来看,这种方法得不偿失。
各位尊敬的耳鸣患者朋友: 耳鸣是一种公认的难治性疾病,目前还没有哪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耳鸣问题,但也确实有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已经应用于临床且有一定的有效率,除了我们针对颈源性耳鸣的针刀-针灸疗法之外,还有掩蔽疗法、习服疗法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来源于西方,目前在我国也逐渐获得推广应用,对于缓解耳鸣症状有一定的意义。为了给大家治疗耳鸣提供更多的方法,特将国内有关专家关于耳鸣掩蔽疗法的论文摘录于此,供大家参考。对于颈源性耳鸣患者来说,耳鸣掩蔽疗法完全可以与我们的针刀-针灸疗法配合应用,相信对于提高疗效是有重要意义的。 ————李石良 2011年4月30日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年第12卷第6期耳鸣掩蔽疗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武汉430060) 黄治物耳鸣病人如果留意就会发现一种普遍现象,即处在嘈杂环境中,耳鸣响度感觉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而在夜深人静时耳鸣则显得非常明显而心烦。这是因为嘈杂的环境声 对耳鸣起着掩盖作用。谈起耳鸣的掩蔽问题,一般认为是用外界声音来掩盖耳鸣,实际上这仅是一种很古老的经验之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停留在利用掩蔽现象上,与我们这里要阐述的耳鸣掩蔽疗法有着本质的差别。这是因为随着对耳鸣认识的加深及制作掩蔽声音的技术改进,耳鸣掩蔽已由以前的偶然性及暂时性掩蔽现象(即暂性缓解)的结果发展为针对性较强、较系统的长期缓解甚至完全抑制耳鸣的治疗方法,即耳鸣掩蔽疗法。现在如果要对耳鸣掩蔽疗法下定义的话,则可描述如下:通过对耳鸣性质的系列测试后,选择与耳鸣音调响度相匹配的特定外界声作为掩蔽音,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掩蔽音以达到抑制耳鸣或缓解耳鸣症状的方法。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曾论及外界声音可以抑制耳鸣这一现象。大约在1825年,医学听力之父Itard首 先提出并应用声掩蔽来缓解耳鸣,提出外界声干扰耳鸣是最有效的缓解耳鸣的方法,且描述掩蔽声是能够被患者容忍的某些类似于耳鸣的声音。当然由于在他那个时代缺乏对耳鸣性质测试的仪器及制作用于耳鸣掩蔽的声音技术手段而大大地妨碍他对耳鸣掩蔽治疗的继续深入研究,并始终难以形成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今天,我们 可以对耳鸣性质进行测试,并且可获得与其匹配的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在实验室可以将其复制下来供患者使用。这些使我们能够发展耳鸣的掩蔽治疗。下面就耳鸣掩蔽疗法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方案、推荐治疗模式、常见错误以及应用范例等进行阐述。需要说明的是,有学者认为,耳鸣掩蔽不需要音调相同或相近,而是用白噪声就可起到掩蔽耳鸣的作用。甚至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也是这样。但笔者的观点同多数学者一样,仍然认为,掩蔽声应该与耳鸣音调相同或相近。显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 掩蔽疗法的机制掩蔽疗法既然是用一种声音掩蔽耳鸣声,有些医生和患者就要问是不是一种物理疗法(理疗),或者说是一种“以毒攻毒”(一种声音克制另一种声)的疗法。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如此理解,歪曲了耳鸣掩蔽疗法的实质和内涵。首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声掩蔽的生理机制。关于声掩蔽现象发生的部位,在耳蜗、听神经及各级听觉中枢都找到了实验证据。如耳蜗基底膜是最先开始产生掩蔽的解剖部位,较强掩蔽声引起基底膜的较大振动使测试声引起基底膜的较小振动不易被察觉而产生声掩蔽现象。在听觉神经系统,掩蔽噪声能够使各级中枢的部分神经元 诱发放电受到抑制,也能使听神经、脑干及皮层诱发电位的阈值提高、振幅减低。这些事实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听觉的掩蔽现象提供解释。其次,我们可以从耳鸣产生的生理机制来阐述。众所周知,耳鸣既可以是整个听觉系统中某一部分功能紊乱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症状,也可能是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耳鸣至少有80%源于外周(即耳蜗性耳鸣),这种由内耳引起的耳部疾病,主要途径可能为病变导致毛细胞或听神经末梢等受损或变性坏死而致功能失调或引起中枢控制失调,这样就可能使听神经自行发出一些病理信号,即产生一种异常的自发放电活动,且被感觉(错误地编码)为一种声音。已有的实验表明:(1) 蜗内细胞之间(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等)存在着广泛的依存联系,即细胞通讯。(2) 传出神经系统对内、外毛细胞的兴奋性有抑制作用。(3) 噪声可以激活传出神经系统,抑制内、外毛细胞的兴奋性。(4) 各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GABA等)参与耳鸣的形成。(5) 耳鸣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6) 耳鸣与中枢可塑性有关。(7) 耳鸣为病变积累效应的一种结果。(8) 传出神经系统功能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即受精神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为 了方便理解耳鸣掩蔽治疗机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耳蜗性耳鸣的形成过程。当内、外毛细胞因某种原因受到侵害时,细胞会出现一个包含垂死环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细胞间的通讯作用,临近的细胞会表现出一系列反应,如细胞活动增强等。此外,受大脑支配的传出神经元活动性降低,神经递质的产生出现改变,导致传 入神经元出现异常自发放电活动并传入中枢,当这些变化持续一定时期,传出神经元活动出现适应性降低,则异常自发放电活动会在中枢出现学习记忆现象及在中枢得到可塑。此时则可能表现出长期持续性耳鸣。此时如果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及精神因素则会形成耳鸣加重的恶性循环。掩 蔽的作用机制就是选择活动性增强部分毛细胞相对应的窄带噪声以兴奋支配这部分细胞的传出神经,从而降低毛细胞的自发活动性,使之恢复正常活动。经过一段时期的刺激训练,即可恢复部分或全部传出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异常自发放电活动或自发放电活动恢复正常。抹掉中枢对耳鸣的记忆及破坏其可塑性,从而达到缓解耳 鸣甚至耳鸣消失。因此,在实施掩蔽疗法时一定要排除影响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不利因素,如精神紧张、心理因素等。所以建议掩蔽疗法应和松弛疗法相结合,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掩蔽松弛疗法,即在进行掩蔽疗法时应指导患者如何达到一种较为松弛的状态去聆听掩蔽声并结合一定的松弛操进行。这些其实也决定了掩蔽疗法的适 应证。一、 耳鸣掩蔽疗法方案1、影响耳鸣掩蔽疗法效果的因素及掩蔽参数的确定 Wegek和Lane证实掩蔽效果部分依赖于掩蔽音的频率。对耳鸣掩蔽也一样,耳鸣掩蔽声需要包含和耳鸣音调相应的频率范围,因此,耳鸣音调的匹配是耳鸣掩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患者个体最小掩蔽曲线的了解,也可以帮助恰当选择缓解耳鸣的掩蔽声和掩蔽声强度。在常规听觉生理掩蔽中,用单个纯音掩蔽一个噪音是困难的,以及常规掩蔽不产生残留抑制现象,然而已有临床调查发现在89%的耳鸣病人中存在耳鸣残留抑制效应,这说明耳鸣掩蔽和常规听觉生理掩蔽从机理和形式上均截然不同。常规掩蔽虽然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对侧(中枢)掩蔽,但在低掩蔽声强度下,很难获得。而在耳鸣掩蔽中,某些病例对侧掩蔽很容易产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病例均存在。常规掩蔽结果表明与强度关系密切,耳鸣掩蔽结果则表明并不完全依赖于强度,在某些病例中,产生掩蔽效果的强度可低于耳鸣匹配的强度,而在其他一些病例中,掩蔽器的最大强度也不能掩蔽低强度耳鸣。在“中枢掩蔽”中,某一耳给掩蔽声而掩蔽另一耳。Snyder发现中枢掩蔽随频率增加而增加,也发现中枢掩蔽随掩蔽噪声带宽的减少而增加,我们也发现对某些耳鸣患者可采用对侧掩蔽声治疗。Formby和Gjerdingen认为一般性掩蔽仅对起源于内耳的耳鸣有治疗作用,而对中枢性耳鸣无把握。因此,中枢性和外周性耳鸣的差异明显提示在中枢性耳鸣的掩蔽中,虽然他们有侧别优势,但仍需要采用双侧掩蔽以便取得治疗效果,这和Zwislok提出的中枢掩蔽不能超过10dB SL(感觉级)相关,因为耳鸣强度通常很低(3~7 dB SL),因此,中枢掩蔽应该是可能的。此外,对那些响度异常的耳鸣,双侧掩蔽强于单侧掩蔽可能是掩蔽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Weiher和Grabowski的研究中非常强调双侧掩蔽的重要性,他们采用双侧掩蔽成功地掩蔽了55名中37名患者(67%)。此外,他们也发现广泛的残留抑制现象。耳鸣掩蔽治疗受某些参数及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耳鸣掩蔽疗法参数的选择以提高疗效是十分重要的。(1) 耳鸣患者音调的准确匹配,掩蔽声的声学性质:确定患者耳鸣性质(如音调等),多种音调时,可选择耳鸣主音调,有效的掩蔽声信号频率应包含耳鸣主音调,即效果好的掩蔽声是具有与耳鸣主调相同的中心频率的窄带噪声。(2) 掩 蔽声刺激强度及掩蔽时程:由于耳鸣病人的听力多不正常,特别是常伴在耳鸣主调附近频率范围的听力损失,因此,要想使掩蔽声刺激发挥理想的掩蔽作用,必须有适当的响度,但是如果过响病人难以接受,甚至会造成进一步的声损伤。此外,在达到一定响度的条件下,掩蔽时程,疗程也对掩蔽效果有很大的影响。(3) 病人的听力损失:病人也对听力损失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准确的听力图可指导耳鸣掩蔽治疗参数(如掩蔽声强度)的选择以及选择同侧、对侧或双侧进行掩蔽等。2、耳鸣掩蔽的仪器(1)助听器:适于轻、中度耳聋患者伴4kHz以下频率的主调耳鸣声,因为它仅通过增大外界声音(噪音、言语声),而助听器电学特性决定放大后的音频率主要集中在4kHz以下,因此,针对性和效果局限。当然对于耳鸣伴听力下降的病人,治疗耳鸣的首选方案为选配助听器,这可在改善病人听力障碍程度的同时,尝试治疗耳鸣,治疗效果的评定一般以半年为疗程,在确定此方案无效后再选其它方案。(2)耳鸣掩蔽助听器:是助听器和耳鸣掩蔽器两者相结合的产品,目前在我国这类产品均为进口,价格昂贵,而且因针对性不强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国内应用极少。(3)小型掩蔽器:国内有天津助听器厂的盒式及耳背式掩蔽器,另有国外公司生产的耳背式、耳内式掩蔽器。因它们的掩蔽声频率范围有限,因此对个体耳鸣声而言缺乏针对性,达不到最佳效果。(4) 专门耳鸣掩蔽仪:能产生宽带、窄带噪声且频率范围及噪声输出强度可调的仪器,国内有类似产品,但功能不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将纯音听力计作为专门掩蔽仪进行耳鸣掩蔽治疗,效果很好。纯音听力计由于其声特性好,窄带频率针对性强,因而治疗效果在同类掩蔽治疗中最佳。但是他们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不便 携带,病人必须到医院方可进行治疗,因而受限制。(5)“随身听”或“CD唱碟”方式:选择的最佳掩蔽声在实验室录制磁带或CD碟,然后经“随身听”或CD机 播放,调节音量以控制强度。但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灌录的磁带要高保真;②“随身听”的质量,主要指放声保真度,尤其是耳机频响特性是否覆盖录制音频率,若存在失真,则影响掩蔽效果;③听掩蔽声方式:响度适度,使用时间适度。因此,应认真指导患者使用时音量应控制在可掩蔽耳鸣的最低强度,时间不宜过长。“CD唱碟”保真度较“随身听”高,如果能配上宽频带的耳机则是非常理想的耳鸣掩蔽形式。三、推荐掩蔽治疗模式这里笔者根据临床应用经验推荐几种掩蔽模式,仅供参考。事实上,在临床中接触患者的耳鸣错综复杂,如果在实践中对患者掩蔽治疗效果进行总结,从某一角度来说病人将教会我们针对变化无穷的耳鸣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选择恰当的掩蔽模式。1)助听器模式:耳鸣主调在4kHz以下伴轻、中度听力损失的耳聋患者。2)纯音听力计模式:适用于各种音调耳鸣患者。选择中心频率与耳鸣主调一致的窄带噪音,掩蔽声强度为10~20dB SL,同侧气导给声,让病人聆听30~45分钟,保证1次/天,有条件可2次/天,疗程最少1个月,中途不可间断。对传导性、混合性及无听力损伤或轻度听力损伤,主调在3kHz以下可采用骨导耳机给声(尤其是双侧耳鸣患者)。采用天津助听器厂的盒式或耳背式掩蔽器辅助治疗(在家里使用),3次/日(早、中、晚),每次30~45分钟,音量适中。对治疗有效者则应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3)“随身听”模式:适用于耳鸣主调在4kHz以下的患者,灌录从纯音听力计输出的与耳鸣音调匹配的窄带噪声,3次/日(早、中、晚),40~60分钟/次,音量适中。当然有条件者可先在医院进行为期1个月的纯音听力计模式治疗最佳。观察疗效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追踪。4)“CD碟”模式:尤其适用于耳鸣主调在6kHz以上的患者,这时应选择频响特性好的耳机,否则也难达到最佳效果,其他同第3条。因其方便可行,且可录制高保真的掩蔽声,因此这一模式是值得推荐、推广的掩蔽治疗模式。四、耳鸣掩蔽疗法的注意事项1、双侧非对称性耳鸣在临床双侧耳鸣患者很普遍,占病人的67%。 通常耳鸣病人仅意识到一侧耳鸣,因为仅在一侧明显。这很容易患以下错误:临床上在同侧耳给掩蔽声,然后问患者是否能听到耳鸣,患者通常回答他仍听得到耳鸣。但实际上,掩蔽的这一侧耳鸣已听不到了;相反地患者反应的耳鸣来自另一侧。因此必须强调不仅要问患者掩蔽时是否听到耳鸣,还要问在哪侧听到耳鸣。临床上常发现非对称性耳鸣患者强度低的一侧通常总没意识到。这时双侧性耳鸣可通过掩蔽强度高侧耳鸣使其进入残留抑制而证实另一侧耳鸣存在。事实上,耳鸣始终存在,只不过是通过残留抑制过程暂时性消除掉主调耳鸣而使另一侧是耳鸣变得明显。双 侧耳鸣有时在音调上不对称,以致耳鸣在种类性质上两耳鸣声有差别。通常患者知道但并不会做出相应的主诉。出现这种情况时,对决定治疗方式等很重要,即是否两种耳鸣声对患者的痛苦相等。如果一侧耳鸣对患者影响不重要,那么双侧掩蔽就不需要,这必须确定该侧被忽略的耳鸣确实可以忽略。在临床某些患者会说“我右 侧严重耳鸣,另一侧也有一点耳鸣”。严重耳鸣侧应给予首先治疗,治疗中若出现该侧耳鸣缓解或大大减轻,这时可能另一侧被引起注意,再根据耳鸣对病人的烦恼程度可考虑是否治疗轻的一侧。2、高频听力损失临床上常遇到如下情况:①患者的耳鸣是高音调;②患者在耳鸣耳有高频听力损失,耳鸣音调匹配频率为6kHz。如使用宽频带噪声,则由于中低频成分过多,在这种病例中,临床发现病人简单地拒绝比耳鸣更不愉快的中低频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选择针对性的窄带噪声,即选择中心频率为6kHz的窄带噪声(详见病例1),但是这种情况下掩蔽声选择应考虑为病人所接受,最有效或有效掩蔽声对高音调耳鸣常是“尖锐”或“高调”。3、耳鸣音调的漂移 对 许多耳鸣患者应保持长时期的耳鸣音调的测试,尤其是在治疗期间关注患者耳鸣音调的变化。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①耳鸣音调漂移;②由于耳鸣主调治疗有效使治疗前次要的音调成为主调,以上两种情况均应重新测试耳鸣音调及耳鸣掩蔽曲线等检查,重新调整掩蔽治疗参数并密切关注音调的变化(参阅病例3),切忌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不闻不问。4、医患关系耳鸣治疗是持久的艰难工作,需要医生和患者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并且期望患者虔诚地遵守医生对治疗方案所做的规定。当 病人受耳鸣之苦时,特别是已发展到令人心烦的持续性耳鸣时,很多病人都陷入痛苦茫然失措之中。因此,首先,医生在患者排除器质性疾患之后,要耐心而扼要地向病人传授有关的耳鸣知识,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及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简述耳鸣的病理生理机制、影响以及诱发及缓解耳鸣的各种因素等,通过一系列介绍可解 除大部分病人的疑虑,有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其次,与病人就有关耳鸣情况进行交流(包括治疗期间)如耳鸣对病人的主要危害,患者对耳鸣的理解等,纠正病人一些不健康的观点,使其对医生产生一种信任感及权威感。最后,介绍掩蔽疗法对其治疗的针对性,开具治疗处方,制定一些规定,嘱其认真执行,如此病人应 该会很虔诚地听从医生安排。5、对侧掩蔽当考虑掩蔽 时,有两种双侧耳鸣患者类型:①采用单侧掩蔽既产生对侧也产生同侧掩蔽效应;②仅产生同侧掩蔽效应。那么无论如何,需要使用掩蔽进行治疗以达到对耳鸣的缓解。在临床中对侧掩蔽通常存在,应该测试对侧掩蔽的可能性,并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它。如一侧“死耳”的耳鸣患者,应该对对侧掩蔽效果进行测试,在这种病例中 对侧掩蔽是十分需要的,尤其是当对侧掩蔽获得成功时(详阅病例2)6、掩蔽强度掩蔽时为了获 得最大的残留抑制,通常较易患的错误是不适宜地提高掩蔽强度。在最低强度有效掩蔽声作用后,会经历一个短时的残留抑制效应;这些仅是自然特性,然而患者或部分医生发现残留抑制效应并希望出现最大的残留抑制效应。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低强度掩蔽产生某些残留抑制,那么提高掩蔽声强度应该产生更大的残留抑制效应。 事实并非如此,有研究表明大的掩蔽声并不产生更大的残留抑制效应。因此过分地提高掩蔽声强度,患者常感到掩蔽声太响而出现厌烦,或产生不适感而放弃治疗,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进一步听力下降。医生和患者应该很好地去理解残留抑制效应,出现完全残留抑制效应最像治愈,因为这时耳鸣完全消失。因此,耳鸣患者理解如何利用残留抑制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当他们了解到部分残留抑制效应在发展时,说明掩蔽疗法在产生效果,应该增强信心并持之以恒地继续治疗。此外,由于掩蔽声只不过是另一种声音,许多医生和患者并不想尝试掩蔽疗法,因为,他们大多数认为他们已经不能再为耳鸣的缓解做任何事情,且对耳鸣的治疗抱绝望的态度。单纯的掩蔽治疗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因此,我们认为掩蔽治疗的目的是产生耳鸣缓解,而不是追求残留抑制效应,当残留抑制效应存在时,它将反应被视为一种具有良好治疗适应证的指标。当残留抑制效应不存在或很短暂,并不表示掩蔽治疗不能缓解患者耳鸣。通常,耳鸣缓解在掩蔽疗法初期即出现且较明显,这时很多患者知道掩蔽疗法将是成功的。但是在某些病例中,耳鸣缓解起初并不明显,我们主张患者不要抱着试一周或两周甚至一次的态度,而应该建议病人有恒心和毅力地继续治疗下去,坚持就是效果。7、掩蔽仅仅是掩蔽耳鸣患者可能 会告诉我们以前曾经使用过掩蔽疗法但失败了,因而拒绝接受掩蔽疗法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去仔细询问其所采用过的掩蔽方法(包括掩蔽方式、掩蔽信号、参数等)。有些患者可能仅使用一种简单的噪声发生器式的掩蔽器,这时对他们而言尽管使用了掩蔽声掩蔽,但这种情况掩蔽仅仅是形式上的掩蔽,并没有达到 真正意义上的掩蔽治疗,应该重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介绍、检查测试,树立病人的信心,使其重新接受掩蔽治疗。8、耳鸣的中枢定域(位) 较 易犯的一种严重错误是对那些耳鸣位于头的中央,而不是耳朵的患者。当问及患者他听到耳鸣在何处时,常重复回答他不知道听到在哪里。从另一方面,许多回答 “在双耳”且很少说“在头里”、“在头后面”,或在“头顶”。对这些不知道他们听到的耳鸣在哪,通常一下子反映位置常多数在“头里”。考 虑到患者的耳鸣位于头顶,当掩蔽用于右耳,耳鸣可能最多向左移一点。掩蔽用于左耳,可能耳鸣仅向右移。这时掩蔽器用于双耳可能会产生最坏的状态,因为这时病人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他听到在左耳为掩蔽声而另一种掩蔽声在右耳,并且他继续听到在头顶的耳鸣声。显然,因此这种安排不是一种办法,但这种结果并不意 味着掩蔽不能对这位患者产生作用。办法在于用相干声同时发射到两耳,在这种方式中掩蔽声也应感觉在头顶。一般认为两耳骨传导刺激几乎相等,因此,合适的时候可尝试骨导对位于头内的耳鸣掩蔽。也许骨导掩蔽可能效果更好。9、残留抑制Veron对326名患者的一项调查中,发现80%的患者耳鸣音调相应频率从2kHz到12kHz,78%耳鸣音调可由单个音获得最佳匹配,响度匹配平均为4.4 dB SL。当然,在临床上,了解一组患者平均音调是没有帮助的,精确确定每一个耳鸣患者的特征才是真正需要的。这些可能是决定产生持久的残留抑制所必须的主要掩蔽特征。Veron发现在288名患者调查中,门诊测试显示83%有某些形式的残留抑制。耳 鸣患者常常告诉我们,他们不能了解掩蔽的观点“为什么治疗仅仅是以一种声换另一种声呢?”,那么我们必须测试掩蔽效果,并且测试后常常患者立即理解他如何产生了缓解。首先,宽带噪声比某一高音调尖叫声更艺术性地容易被接受。其次,外界声比耳鸣声更容易被忽略。许多患者常被残留抑制的出现深深感动。因为他们 首次出现没有听到他们耳鸣的现象,尽管它的暂时属性,因此他们仍期望发展为一个永久性残留抑制。这时我们对患者解释只要出现缓解,掩蔽治疗就可能很成功的,但应说明残留抑制不是掩蔽的目的。在临床测试中有些病人结果由于显示不了残留抑制,医生就不推荐掩蔽治疗。同样由于患者未获得残留抑制而不想继续使用简单掩蔽治疗。在这些情况下,也不应该让病人放弃掩蔽治疗。10、不是错误的一些错误 当采用掩蔽时,即使掩蔽声强度增加大到患者不可接受,某些患者发现耳鸣仍不能被掩蔽声完全盖住,在这些病例中,若掩蔽声可能产生一个明显“降低耳鸣到较低和更可被患者接受的强度”。则应该降低掩蔽强度至患者可接受强度,并使耳鸣获得缓解,因此,以耳鸣不能完全被盖住为由而不接受耳鸣掩蔽治疗的患者是一个严重的错误。11、当睡眠是一个问题时对某些患者,耳鸣仅当试图入睡时才感到讨厌,在Veron门诊病例调查中,19%自称耳鸣经常干扰睡眠,44%说睡眠干扰是“有时候”,以及37%回答是否定的。就是说63%在某些形式上干扰睡眠,意味着需要特别的掩蔽安排,这时使用掩蔽器可帮助入睡,如有患者使用掩蔽器时用2分钟从100往回数数,获得一定效果。五、典 型 病 例病例1(2000,4)1、病史 李某,女,18岁,高中生,半年前不明原因右耳持续蝉鸣声,耳鸣响度稳定,自觉耳鸣响度强(按“很强、强、中等、弱、很弱”五等级划分),比较影响学习,但主诉无学习负担及精神上的压力原因。2、听力测试 纯音听阈测试(见图1),声导抗鼓室压图为双A型,1kHz声反射阈正常,反射衰减阴性。ABR测试结果,双耳click声130dB peSPL诱发出正常波形。3、耳鸣评估 耳鸣音调匹配为6kHz纯音,响度5dB SL,Feldmann曲线(最小掩蔽曲线)为I型。残留抑制时间:100秒,主观评估得分67分。4、掩蔽治疗方案因耳鸣音调频率较高,对掩蔽声要求耳机频响较高,采用纯音听力计模式(因当时尚未实现将声音录入CD碟)选择中心频率为6kHz窄带噪声,强度为20dB SL(80dB有效掩蔽级),同侧气导给声,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30~45分钟,1次/天,疗程1个月。 5、效果评估治疗三次后,自觉耳鸣声变小,二周后,由持续变为偶尔隔断出现。随后的二周治疗,耳鸣声继续减小,并耳鸣感觉为隔断声。耳鸣主观评估得分为35分。自感耳鸣响度很弱。6、随访采用天津助听器厂生产的盒式掩蔽器巩固治疗,3次/天(早、中、晚),每次30~45分钟,音量适中。2个月后随访,告知耳鸣完全消失。病例2(1999,5)1、病史 程某,男,55岁,5年前曾使用过链霉素后(治疗结核),治疗期间有耳鸣史,后耳鸣消失。自觉听力无障碍,半年右耳突发聋伴蚊虫叫声样耳鸣,经各种治疗无效。现感右耳持续性耳鸣,响度强,不能忘记耳鸣,并偶尔影响睡眠。感觉很心烦,尤其是心情不好时,但不影响工作,无其他伴随症状。2、听力测试 纯音听阈(左耳为高频渐降型听力下降,右耳无听力,见图2),声导抗鼓室压图为双A型,声反射均未引出。ABR测试结果,左耳130dB peSPL引出正常波形,右耳130dB peSPL未引出ABR波形。3、耳鸣评估 耳鸣音调(对侧)匹配为3kHz,响度7.5dB SL,残留抑制时间:0秒,Feldmann曲线为(最小掩蔽曲线)为V型。主观评估得分86分。 4、掩蔽治疗方案选择 选择中心频率为3kHz的窄带噪音,(因当时尚未能实现将掩蔽声录入CD碟故未选“CD碟”模式),掩蔽声强度为(85dB有效掩蔽级),测听仪对侧气导给声,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30~45分钟, 1次/天,疗程1个月。5、效果评估 1个疗程后病人感觉掩蔽期间有些轻松感,愿意接受,但自觉耳鸣未得到明显缓解。响度无变化。耳鸣主观评估得分77分。6、随访 采用天津助听器厂生产的盒式掩蔽器继续治疗,3次/天(早、中、晚),每次30~45分钟,音量自觉适中,能忍受,但不能盖住耳鸣声,自觉耳鸣被盖住一部分。3个月后随访,告知自觉有改善,掩蔽器能盖住耳鸣。6个月后随访,耳鸣主观评估得分67分,自觉有一定程度改善。病例3(2002,9)1、病史 李某,女,50岁,2年前突发左耳耳聋伴持续性噪音样耳鸣,曾试过高压氧、药物等治疗均无效。自觉可感到三种耳鸣声(马达声、磨齿声、日光灯整流器响声),以后一种为主。响度感觉较响,有耳堵和耳闭感,耳鸣音调有变化,左耳感听力障碍。2、听力测试 纯音听阈测试(见图3),声导抗(鼓室压图双A型,1kHz声反射阈均为95~105dB SPL),ABR测试结果,双耳click声130dB peSPL诱发出正常波形。3、耳鸣测试评估耳鸣主音调匹配为2kHz,响度匹配为5dB SL中,残留抑制时间为60秒,Feldmann曲线为(最小掩蔽曲线)为I型(聚合型)。主观评估得分74分。4、掩蔽治疗方案采用“CD碟”模式,选择频率为2kHz的窄带噪声,强度为25dB SL(85dB有效掩蔽级),双侧给声,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30~45分钟,每日早、中、晚3次,带CD碟回家治疗。5、治疗3天后,病人诉耳鸣音调有改变。重新评估耳鸣,发现音调匹配为3kHz,响度仍为5dB SL。重新选择频率为3kHz窄带噪声,强度约为25dB SL(85dB有效掩蔽级),仍双侧给声,3次/日。6、治疗6天后,病人诉耳鸣音调明显变尖,重新评估耳鸣,发现音调匹配后为6kHz,响度仍为5dB SL。重新选择中心频率为6kHz窄带噪声,强度约为20dB SL(90dB有效掩蔽级),双侧给声(选择频响特性较好的耳机),3次/日,疗程1个月。7、效果评估 治疗2周后,自觉耳鸣声略小,且音调维持不变。1个月后自我感觉良好,但耳鸣声仍未感明显减小,耳鸣主观评估得分为55分。8、随访 采用中心频率为6 kHz窄带噪声,强度减为15dB SL(85dB有效掩蔽级),双侧给声,3次/天。1个月后随访,告知耳鸣声已不影响睡眠且工作中有时可忘记耳鸣,仍在随访中。
科学证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无需手术治疗便能缓解,而最终需要手术治疗的,只有约10%的患者。作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你,到底是否属于这10%?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在医院和网络上,经常有人问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并拿着CT、MRI检查报告。“椎间盘突出”已成了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医学词汇,普及率之高让人咋舌,几乎是一提腰腿痛,马上就会有人说:腰椎间盘突出。 为什么椎间盘突出如此热门?真的如此普遍吗?腰腿疼痛就是椎间盘突出吗?对于椎间盘突出,是不是切了就好了? 1、什么是椎间盘?椎间盘是存在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密封体,这个密封体是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 软骨板:是一层透明无血管的组织,透明的软骨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从而形成软骨板。 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和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髓核的四周;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共同将髓核密封起来。纤维环的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 椎间盘的功能主要在于联结上下两个椎体,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保持椎间孔的大小;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缓冲脊柱压力,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压力。打个形象的比喻:椎间盘好比螺丝垫子,没有垫子,螺丝拧不紧还晃荡。 2、那么什么又是椎间盘突出呢?腰腿疼真的都是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吗?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周围或椎管内。由于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窄较薄,因此,髓核遭受异常巨大应力后容易向后方椎管内突出,形成影像学上的椎间盘突出。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CT、MRI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椎间盘突出与脊髓神经的关系后,突出的椎间盘终于无比形象的站在了众人的面前,由此掀起了椎间盘突出热。人们可以形象的看到椎间盘突出,加上神经根就在他的旁边,突出的椎间盘往往会撞到神经根的腰,眼见为实,自然而然椎间盘突出就和腰腿痛开始画等号,很多临床医生针对这种情况都会让病人做手术,切掉突出的椎间盘。 但事实上,腰腿疼痛的原因非常多,椎间盘突出症只占不到10%。后来随着人们对于医学的不断探索,逐渐发现将椎间盘突出当做腰腿疼的“凶手”的确是冤枉了它。椎间盘突出只是一种病理改变,并不是一种病症。 3、临床发现:很多人并没有腰腿疼痛,但是却有椎间盘突出这就说明腰腿疼并不一定都是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更不能简单粗暴、一切了之。切掉突出的椎间盘虽然能够快速解除椎间盘突出的状态,但是却没有将造成椎间盘突出的肌肉张力恢复平衡,椎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依然失常,椎间盘受力依然不平衡,椎间隙的高度会丢失,脊柱出现新的应力点,加速其他节段的损害,有时需要被迫再次手术。如此几次,就会对人体脊柱造成恶性循环的伤害。 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就立即去做手术,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据不完统计,只有不到10%的患者才需进行手术干预,剩余9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只需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症状就可得以缓解。循证医学表明,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其效果与手术几乎没有差别。 4、腰突患者,必须要动手术的指征如下:①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超过半年,效果差且经常反复发作,疼痛症状加重; 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被迫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 ③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排便排尿障碍; ④因剧烈疼痛希望可以早日返回工作岗位及生活的。 如果以上4点您均不符合,恭喜您,那就保守治疗吧! 5、该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重点,在于解决脊柱稳定性的问题和脊柱周围肌肉张力的问题。脊柱周围肌肉力量均衡稳定了,椎体间的压力就会减轻,椎间盘受到异常应力就会减小,受力均衡,进一步突出的概率就极大降低。同时,由于椎间盘组织的存在,还会分担一部分脊柱的应力,避免脊柱出现继发的应力集中。 微整复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通过调整脊柱空间结构和周围肌肉张力,在脊柱结构和脊柱活动度的根本上提高了脊柱稳定性。通过调整腰椎结构转移椎体间的应力集中,重点解决突出的椎间盘、椎间孔和神经根之间的空间问题,而不是让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也就是为受到挤压的神经根让出空间,避免椎间盘进一步突出,同时解除脊柱周围肌肉的异常应力和痉挛,避免神经根的活动性受到肌肉的卡压和钳制,可以迅速缓解椎间盘突出引发的疼痛和神经症状,恢复脊柱的活动性。 6、绝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痊愈。有学者发现,突出的椎间盘,尤其是突出到椎管并游离的椎间盘,往往会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后逐渐缩小,甚至消失的无影无踪,伴随的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也会逐渐改善或消失。有时我们在一些老年人的影像资料看到他们的椎间隙很窄,基本消失,但并未看到椎管内有突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本质是由于机体本身的自噬作用完成的。 总之,造成腰腿疼痛的原因非常多,腰椎间盘突出只是众多原因之一,我们不光要对症治疗,更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病因判断,对因治疗才是解决之道。 欢迎来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咨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