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笔者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关于作者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1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 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 不只是学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 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这是他导师告诉我的,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出院时,我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3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来看下“空心病”的主要表现,它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却是我过去三四年间通过接触这样一些同学,不断总结出来的共同特点,他们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或者说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 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我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我们也同样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我们内心当中有吗?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怎么给到他们? 4 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我们来看看现在中国的情况。 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我们看一下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在座有1000个人,我们在座的应该有180人需要去安定医院,都应该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国人精神障碍是怎么变得那么糟糕的?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得了什么生物性疾病,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发病率始终是保持不变的。在过去30年当中,什么东西变大了,焦虑和抑郁,焦虑症和抑郁症。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数据,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样子,现在是13%,我现在用的数据都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诊级医学刊物上,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 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郁症障碍发病率。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我们这样发病率,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高速发展,发生了什么? 数据显示: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他们的抑郁症发病率是9.5%。我为什么要谈到美国,是因为好像过去30年我们受美国特别大的影响,当然我们有自己固有的文化。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大量的学生会来住精神病院,他们网络成瘾,焦虑,强迫,他们和父母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破裂问题,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见真的没有办法收拾了。 我们的处理问题方式是什么呢,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让他们接受电击的惩罚——这是教育吗?这是推卸责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不断暗示孩子自杀,为了好的成绩可以不惜生命。 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已经等不及进大学,他们在中小学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有些学校应对的措施是什么?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 我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这个样子。 我的博士论文在监狱里做的,监狱才是这个样子。 但是我们居然有本事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和精神病院,只要看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然后让他成为我的来访者。 5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会让大家更加沮丧。 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的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6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 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 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 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 十一假期,我带学生们去了万安公墓,因为我要和学生一起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公墓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尹荃老师1970年在文革时含冤去世,她没有子女。 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 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会对你有这样的评价或者肯定。 我要说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7 教育,请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 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 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 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 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我们现在的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100%的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 教育干什么去了?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个案:婷婷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最近一个月开始不愿意上学。父母不管用哄的方式,还是打骂的方式,婷婷都不愿意去学校。婷婷不断地说身体不舒服,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疼。可每次妈妈带婷婷去医院就诊,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全家人为此非常困扰。在他们第四次看急诊,医院检查却又一切正常的时候,急诊医生说了一句:“身体没什么问题,可能是心理原因吧,你们去看心理科吧。”于是一家三口来到心理科就诊,在门诊接受了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师在跟婷婷一家沟通的过程中,看到婷婷的妈妈非常焦虑,爸爸也比较着急。两个人都关注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不上学会赶不上进度,以后学习差考不上学校,话题一直围着孩子的学习打转。当治疗师开始去探究父母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婷婷的爸爸妈妈开始迟疑和回避。最后犹犹豫豫地说出来,两人分居已久,妈妈带着婷婷睡觉,爸爸住在客房里。妈妈和爸爸经常为了琐事吵架,在气头上还会说要离婚。一个月前爸爸妈妈再次争吵时动手打架,摔东西和喊叫的声音惊动了邻居,邻居打了110,警察出动干预了此事,还让父母做了笔录。从那以后,婷婷就开始不愿意上学了。治疗师问孩子是否对自己不在家的时候有担心,孩子说是的,担心自己去上学的话,父母在家里会再打架,甚至担心爸爸会把妈妈打跑了,自己就会失去妈妈了。婷婷的父母非常震惊于婷婷的担心,没想到7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想去做家庭的维护者了。实际上,在很多家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故事在上演。孩子对于父母和家庭的忠诚,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当父母的关系日趋紧张,战争不断,家里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家庭关系甚至岌岌可危的时候,孩子往往会站出来成为保护家庭的那个人。有的孩子会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沟通、表达意见与情绪来缓和矛盾,挽回关系。有的孩子则会通过让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改善家里的氛围。父母之间的战争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暂时偃旗息鼓,开始关注孩子,甚至开始一起讨论孩子的情况,一起合作想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家庭便从四分五裂变成了同心协力,只为了要让孩子能够早点恢复身心健康。因此很多对家庭过于忠心的孩子,往往会成为维护家庭完整却牺牲了自己健康的悲壮的守护者。如果把孩子比喻为一朵小花,那么家庭就是养花的土壤,父母的关系状态就直接影响着土壤是否有合适的酸碱度和湿润度,是否松软有空间,是否有足够的养分,从而影响小花的生长、发育、长大、成才。父母关系的和谐,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转载自小崔不抑郁
改善婚姻,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 |很多伴侣在沟通上遇到的困难在于:两人都一再地重复无效的沟通方式、然后期待相同的行为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说,夫妻双方是一起造成现在婚姻中沟通问题的共犯,是两人不良互动恶性循环下的结果,也许有错多错少、先错后错的差别,但是没有完全是受害者或绝对是坏人的一方。如果两人一直作意气之争,老是期望对方先认错、先改变,那么两人也就会一起陷在死胡同里,继续相互折磨。因此,要改善沟通问题是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如果告诉一个人该怎么做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简单很多。 我的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饱受婚姻痛苦的配偶前来咨询。他们简单谈了他们的问题,随后就问会问我“医生,你有什么建议呢?或者是说“我该怎么做呢?” 这个时候我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非常清楚,并不是说我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他们就能做到,甚至他们自己也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如果能做到他们就不会来到我门诊的。所以为什么这个时候需要咨询师帮助的原因就在这里?但是所有的改变都是需要一个历程的。这些人们在婚姻里有非常多的负性情绪,这些情绪不能充分表达出来,他们就没有力量执行办法或继续走下去。
真心发现要劝服一对夫妻参加婚姻咨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是像一些老师说得那样。窗户纸没捅破,可能还能继续生活;若窗户纸捅破了,但治疗师没办法修复,那就没有办法继续生活下去了。也许是长期的婚姻不和谐,导致信任感和亲密感消失,根本不相信有可能改变对方,也就不保有任何希望了。有一些家庭孩子出现问题了,建议父母做治疗。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父母更加希望小孩能直接参加治疗,而不是他们。经典台词“我们大人能自己调节,你处理小孩就行了”。我想说的是:小树成长的土壤都没发生变化,小树会变化吗?
EFT(EmotionallyFocusedTherapy)情绪取向治疗模式是在80年代初期由Dr.Johnson和Dr.Greenberg发展出来的,在经验学派与系统学派家族治疗训练学派的影响下,他们独创出的一套理论与技巧。EFT视“情绪”为婚姻或个人改变的主要动力,并将治疗重点由复杂的“行为层面”转换为易被感知的“情绪层面”。EFT的精髓在于协助在婚姻关系中受困的夫妻重新整理其情绪反应,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建设性的互动方式并同重塑其积极的“情绪经验”。 EFT为成人情感与依附提供完整的治疗模式,同时也是重建亲密关系的治疗历程。EFT强调以经验性、系统观来帮助伴侣以新的情绪经验去重塑过去负向的互动循环,通过改变历程9个步骤促使夫妻将婚姻的冲突转成亲密的情感连结。过去15年来,Dr.Johnson和她的同僚在临床治疗成效研究证明EFT在经过短期的婚姻治疗晤谈之后,大部分夫妻成功解决他们的婚姻问题。 EFT是一个短程的婚姻家庭治疗,一般疗程为15-20次。它尤其适合于那些困在负性互动循环的但又很想有所改变的夫妻。EFT需要夫妻双方均要参加。
青少年心理门诊简介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睡眠专科开设了青少年心理门诊。该门诊主张除精神科急危重症外,结合病人的意愿,在保证临床安全前提下,秉承“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策略,重视中医药和心理治疗的运用,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和睡眠障碍及亲子、婚姻家庭关系不良。青少年心理门诊人员简介李艳:主任中医师,心理治疗师,中德班三期高级学员,擅长中医药治疗精神心理和睡眠障碍,擅用精神分析、意象对话、认知行为治疗、家庭系统排列、婚姻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处理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异常及人际关系不良等多种心理障碍。徐碧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曾在湘雅二医院精神科进修,擅长中医药治疗精神心理障碍,擅长青少年团体、父母团体治疗以及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咨询。曾慧梅:住院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障碍、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擅长婚姻家庭治疗,亲子互动关系不良,儿童青少年成长烦恼、人际关系不良的心理治疗。罗莹莹:住院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叙事疗法、沙盘治疗、家庭治疗等对儿童青少年适应不良、考试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进行干预。麦嘉泳:住院医师,二级心理咨询师,重视心身同治和中医传统疗法,结合沙盘游戏、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治疗青少年儿童情绪行为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等。青少年心理门诊诊疗内容针对青少年(一)心理障碍:1、人际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紧张2、厌学 3、适应障碍:到新的环境难以适应 4、过于关注体貌5、性心理障碍(包括手淫过度)6、心理健康保健7、各类成瘾(二)精神障碍1、精神分裂症2、双相情感障碍3、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抑郁症4、进食障碍5、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6、抽动症7、品行障碍(三)睡眠障碍1、失眠症2、夜惊3、梦游针对养护人1、 亲子关系紧张2、 难以控制对“孩子”的焦虑3、 夫妻关系不良青少年心理门诊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采取综合治疗。除精神科急危重症外,大部分患者首选中药、心理治疗和针刺物理治疗相结合,必要时结合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个体治疗青少年团体治疗父母团体治疗婚姻关系治疗亲子关系治疗针刺物理治疗针刺治疗、艾灸、耳穴贴压、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西药治疗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程序及时间一、就诊程序门诊挂号------门诊就诊、评估(包括各类检查、心理测验)、确定治疗方案-----实施干预(心理治疗需另约时间)-----复诊,治疗后再评估二、【科室电话】:(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81887233-30409;13726794351(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81499399-8486(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0756-3325024医生出诊时间人员分院时间李艳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周三、四、五上午周二下午徐碧云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周一、二、四、五、六上午曾慧梅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周一、三、四、六上午,周二下午罗莹莹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周一、二、四上午,周三、周五全天麦嘉泳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周三下午,周五下午青少年心理障碍常见疑问“青少年有精神心理障碍,需要看医生吗?”如果青少年长期存在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易发脾气、眠差、不愿上学、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等情绪行为异常,均提示青少年可能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是不是所有有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都需要心理治疗?”大部分有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都需要心理治疗,但心理治疗的目的和方式不一样。若重性精神障碍,主要是药物治疗,辅以心理治疗。“青少年有心理障碍,就应该让他们去治疗,为什么养护人也需要接受辅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往往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夫妻关系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密切相关。上述方面的改变非常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恢复。但这些家庭变化不是一个青少年能做到的,需要家庭成员们密切配合。实践证明,养护人能开放、积极参与到治疗中,青少年的疗效会明显提高。“参加团体治疗,面对‘有问题’的‘孩子’,‘我的孩子’会不会更差?”团体中的每个青少年都有积极、有力量的一面,每个青少年都可以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支持与鼓励。跟伙伴们在一起,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根据以往经验,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只要青少年能坚持心理治疗,就会变得更好。他们更多地反馈“变得更轻松、原来我不是孤单的”。但好转的程度因人而异。“婚姻关系咨询需要两个人都来吗?”尽管可根据具体婚姻问题和心理评估,考虑主要咨询对象是否单方。但婚姻关系是双人关系,最好是夫妻双方参加。就算是单方前来,配偶另一方也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两人均能为一段关系负责,疗效将会明显提高。“什么是沙盘游戏治疗?适合哪些类型的心理障碍?”沙盘游戏是来访者在沙箱范围内玩沙子和沙具,通过自由、创造性发挥,建造一个能通往他们内心的世界,并使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体验像画报一样展现出来。它尤其适用于难以用语言表述和宣泄焦虑、压力、无助与创伤的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团体沙盘适用于家庭关系困难、人际关系不良等。
人们寻求心理咨询,最关心会不会有治疗效果。因此,在寻求咨询之前,人们会去了解许多情况,问许多问题,想确认心理咨询的效果到底如何。如,用什么方法做治疗,等等。 有一句话说出了心理咨询的关键:不是“怎样”医治,而是“谁”在医治。 因此,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其实就是寻找心理师。 人们对心理师有许多想当然的看法,而这些大多不真实。这里选出几条最普遍的误解加以澄清: 心理师不是心理完美的人。一个成熟的治疗师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会坦然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甚至会袒露自己的弱点,避免当事人对他进行理想化的投射。当然,作为治疗师,他接受过专业训练,包括对自己的深度分析与觉察,会在咨询中尽量调节自己的心理与情绪,避免不适当的反应给求助者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你遇到一个心理师,在你面前显露一副完美的样子,摆出一副权威的面目,高高在上,不可亲近,或者用太多的头衔来证明自己如何了不起,这些不过是他的面具。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治疗师,赶紧另寻高明。因为,在他的面具下要么是虚弱的专业能力,要么是别有所图。 心理师不是魔术师,不是算命先生。心理咨询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但这个效果往往是在一个过程里发生,不太会立竿见影。如果你遇到一个治疗师,他声称可以用某种方法一下子解决你的问题,或者一次性“根除”,你要留心,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方法。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许多遭受心理困扰的人在寻找这样的“奇迹”,结果“奇迹”没有发生,却让“骗术”一次次得逞。 治疗师不会读心术。有经验的心理师具有相当的敏察力,但他需要跟你谈话,才会慢慢了解你,才会发现问题发生的根源,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许多人对心理学有误解,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一眼看穿别人的心思。这会让学了一些心理学皮毛的人产生虚妄,也会给心理师造成压力。更可能让一个人在寻求心理师时产生防御,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我记得以前出差在外,路途中跟人聊天,当对方知道我的职业时,我明显感到对方内心立刻架起一道防御,对我有所提防,接下来的谈话就变得不自然了。我知道这缘自误解。此后,为了省却不必要的麻烦,我在聊天时不再说自己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 治疗师不是“医生”。在我们的文化习惯里,许多人把心理师称为心理医生,但需要澄清的是,心理治疗跟身体治疗很不一样, 不是一套固定的诊断和开药模式,可惜的是,在一些医院里开办“心理门诊”的服务模式,大多是谈上5-15分钟,简单做出诊断,接着就开药,再要求住院,以至于一个门诊医生一天接待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这哪里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但这种治疗模式却给他们造成了局限,难以产生治疗效果,也限制了专业的探索与发展。 你需要寻找怎样的心理师呢?下面我大致描述一下治疗师的基本特征,你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去寻找你的咨询师或治疗师。虽然一个治疗师不见得具备所有这些特征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越是趋近这些特征,他越是一个好的治疗师。也需要提醒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明摆在那里,而是你在跟他谈话时感受出来的: 1.他对生命有怜惜之心,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真诚关怀别人的幸福,体谅人的有限,体恤人类的的生存境况。他能够敏感地察觉到你的需求,并且会做出适当的回应,但他的回应不会让你觉得,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2.他对生命有兴趣,喜欢跟人相处,不惮于进入别人的内心深处,敢于直面生活与生活最根本的问题。他把心理咨询看做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他会跟你进行深度的沟通与互动。 3.他关注你,倾听你,并且设身处地体谅你的感受,尊重你的经验,理解你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接纳你的弱点和错误。他这样做的时候,你会感到自然而温暖,并且愿意向他敞开你自己。他的体谅不是技术,而是基于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他的同理不是占有性的,而是科胡特所说的“不带诱惑的深情”;他的体谅不是从高处施予的怜悯,而是出自他自身经历过同样的激烈而深沉的内心痛苦与挣扎,用路云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医治者”。 4.他对人生有成熟的看法。他对人类生存有根本的思考和全面的理解,他相信,人生是艰难的,问题是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生不只是追求快乐,更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从而活出存在的意义。 5.他对人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之所以选择治疗的工作,是因为一个基本信念的支持:人是会改变的。他相信,人性里有积极的趋向,就是追求成长,成为自己的趋向。而治疗就是促进人的改变,让人沿着成长的趋向,穿越生活的各种艰难,坚持成长,最终成为自己。6.他有确定的价值观,但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他会了解你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看法,但不会给你的价值造成任何损伤,甚至他会跟你探讨价值观问题,但他关心的不是你的价值观是否跟他的一样,他关心的是:你的价值观对你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他的个人价值观必须符合治疗的基本价值准则:一切为了提升对方,而不是抬高自己。 7.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一个助人者,不是万能的救星。他的工作是帮助你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你解决问题。他会鼓励你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从中发展出“我能行”的能力与自信,而不是让你养成对他的依赖。作为治疗师,他会努力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你“不再必要的人”。 8.他有基本的自我觉察,而且不断增进这种自我觉察。他了解自己从事心理咨询的动机,他会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时时自己做出回答:“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做一个治疗师?”“我用什么做治疗?”等等。他明白,他不是靠帮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隐秘的需要,而是珍惜和重视自己有帮助人的机会---如欧文.亚隆所说:他把这看做是来访者给他的幸运或特权。 9.他在态度上是谦逊的、认真的、谨慎的,但他对自己的治疗能力充满自信。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十分重要,稍有不慎,就会给来访者造成伤害,甚至,他的治疗可能成为来访者命运的转机。因此,他忠实于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同时,他在治疗上充满自信,不会被已经定型的观念系统和治疗程序所限制,只要有可能,他都会去进行创造性的努力。 10.他真实、诚恳而可靠,他不戴面具。他是一个治疗师,但他不是用自己的角色在做治疗;他更是一个“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做医治的工作。因此,他会真诚而自然地袒露自己,跟你在生命的深处相遇。他的真诚包括,他的医治不只安慰,若对你有益,他会出于关心跟你对质,表现出一种“不带敌意的坚决”(胡科特的用语),这也正是直面的态度。 11.他的心理并不完美,但他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弹性的个性;他具有活力,具有感染力。 12.他具有良好的敏察力,能够辨识纷繁的生活表象,能够洞察曲折的心理活动,但不会让你感到受到威胁。对他来说,治疗的根本是帮助你获得觉察,整个治疗过程是跟你一起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他善于使用语言,但他的表达是具体而简洁的。他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用模棱两可的方式说话;他会用你听得懂的语言说话,而不会随口讲一套专业名词;他的话语虽然普通,却是恰当的,甚至能够触及微妙之处。他知道心理咨询是语言的艺术,而这艺术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得到的。 14.他具有幽默感。虽然心理咨询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治疗师的幽默感有时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治疗过程中,你也许会感受到,治疗的某个幽默的表达,使你不禁为之开颜,长期形成的某个心结在一笑之间解开。 15.他尽量向更多的知识领域开放,而不让自己成为某一个学科的专家。他会不断主动地通过阅读,从人类最新的知识成果中吸收资源,好让自己更有效地帮助他人,而不至于变得枯竭。 16.他有良好的常识、丰富的跨文化经验、充分的社会生活能力,并且会不断向新的生活经验开放,好让自己有能力对来访者的广泛需求做出回应,并且协助他们对自己的经验、感受和行为做出整合。 17.他有适当的边界意识,而这种边界意识表现为:他能跟你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跟你适当分开;他对你的问题能够入乎其内,也能够出乎其外;他体谅你的情绪,但不会过度搅入其中。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为自己。 18.他有耐心。他知道,治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心理症状如同一块顽石,治疗就如同每天敲击顽石,让来访者的自我从禁锢中走出来,而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治疗师有足够的耐心。有时候,来访者自己都几乎放弃了,但治疗师却在寻找任何一个可能的空间坚持工作,因为他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19.他的治疗是顺其自然的。好的治疗师,把治疗变成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让改变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里发生,让改变按自己的步骤和方式发生。这时,他成了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疗师。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着自然的方式去做;不是强求,而是因势利导;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春风化雨。只有这样,才做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20.他相信经验。一个真正的治疗师,是在经验里成长起来的,他相信经验,也在经验里变得自信。有一个说法:十年的治疗经验会造就一个成熟的治疗师。经验比头衔更重要。21.他接受心理咨询是有限的。治疗是有限的,因为治疗师本身是有限的,来访者是有限的,治疗师和来访者的现实条件也是有限的。因此,治疗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之后,产生有限的效果。寻求心理治疗,不要把它视为“唯一”,而要视之为“之一”。有时候,它是很重要的“之一”。生命成长是“万事互相效力”,心理治疗是其中的“一力”,而不是“一切”,因此,一个成熟的治疗师,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苛求完美。 22.他具有成长意识,不会逃避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反而让自己在问题中不断成长。他的成长表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他不断增进自我觉察,从而对他人有更好的觉察;他能够接纳他人,也能够接纳自己;他会赞赏他人,也有适当的自我欣赏;他会犯错,但不会文过饰非,总是尝试做出改变;他解决别人的问题body{font-size:14px;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padding:0;margin:0;overflow:auto;white-space:normal;word-wrap:break-word;min-height:100px}pre {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moz-pre-wrap;white-space:-pre-wrap;white-space:-o-pre-wrap;word-wrap:break-word}th,td{font-family:arial,verdana,sans-serif;line-height:1.666}img{ border:0}header,footer,section,aside,article,nav,hgroup,figure,figcaption{display:block}a,td a{color:#00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