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分类介绍一、 医用口罩医用口罩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1) 医用防护口罩。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相关要求。适用于医疗环境工作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挡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的自吸过滤式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按照GB19083采用“1级”“2级”和“3级”的说法来表示过滤效率等级。GB19083还提出了“合成血液穿透”的要求及“表面抗湿性”的参数要求,明确了医用防护口罩对血液体液等液体的防护效果。一般1级就可以达到N95/KN95的过滤效率。(2)医用外科口罩。符合医药行业标准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相关要求,适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在有创 操作等过程中所佩戴的一次性口罩。用于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颚,为防止病原体微生物,体液、颗粒物等直接透过提供物理保障。该类口罩一般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应达到30%以上,对细菌的过滤效率要达到95%以上,此外,对合成血液穿透性的要求,一般会将口罩分为三层:内部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面防水层,每一层都有特别的作用。(3)普通医用口罩。符合相关注册产品标准(YZB)或医药行业推荐性标准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相关要求,适用于覆盖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颚,用于普通医疗环境中佩戴,阻隔口腔和鼻腔呼出或喷出污染物的一次性口罩,一般无法保证对病原微生物、粉尘的过滤性,在医院中一般用于常规护理,用于阻隔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日常交叉感染。(4)特别关注:N95口罩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研究所(NIOSH)的NIOSH42 CFR84-1995标准要求,包括N95、N99、N100以及R系列、P系列等。达到医用标准的N95口罩可以用于医疗机构防护用。3M公司生产的符合N95 标准的口罩有10余种,但其中只有1860(儿童版为1860S)和9132两种型号是医用防护口罩,另外2042F及2042FP型号可作为医用外科口罩。二、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1)KN口罩、KP口罩。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相关要求,适用于防护各类颗粒物的自吸过滤式防护用品,不适用于防护有害气体和蒸汽,不适用于缺氧环境、水下作业、逃生和消防用呼吸防护用品。其中KP口罩主要用于化工行业,不适用于民用。KN口罩根据其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性能,分为KN90、KN95、KN100。其中KN95口罩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性能达到95%以上,但是KN口罩、KP口罩由于没有防渗透的要求,不能用于医疗机构防护用。(2)韩国KF94口罩。该类口罩是韩国生产制定的标准,该标准下的口罩对于直径0.4μm的颗粒物过滤率大于94%,因此KF94口罩同KN95类似,KF94口罩并不是针对医用标准,不能用于医疗机构防护用。三、普通口罩普通口罩包括棉布口罩、合成纤维口罩等,这类口罩没有强制性标准要求,主要在于防寒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但几乎没有任何防尘防菌效果,在流行病高发期和雾霾天气,这类口罩几乎没有作用。
说起运动神经元病,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但说起“渐冻人”,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此前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目的就是要唤起大家对渐冻人的关爱和关注。据我国医学专家估计,按照国外十万分之四到六的患病率,中国至少应有七八万名患者。病状:全身肌肉进行性萎缩运动神经元病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致命神经性病变,与癌症、艾滋病并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得此病的人成年起病,病程进展非常迅速,先是肌肉萎缩,之后慢慢四肢不能自由活动,逐渐影响到病人的吞咽或者呼吸。病人的全身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因此称为“渐冻人”。由于感觉神经未受到侵犯,病人的智力、记忆及感觉不受影响,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这种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巨大。往往一人患病,全家人都堕入痛苦的深渊。 病因:肝脾肾等脏腑亏虚运动神经元病应属中医“痿证”、“喑痱”范畴。中医古籍《圣济总录》就有记载这种疾病“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的临床症状。按照中医理论,这种疾病肝脾肾等脏腑的亏虚是病机的关键。脾在人体里主管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就无法生气化血,这样就无法给肌肉提供动力和养分,导致四肢无力;肾主人体的精气,精气充足骨髓就会强健,阳气也会充盈。肾气的亏虚导致阳气不能到达肢体,肢体寒凝,筋骨无力;肝主筋,肝肾同源,肝血亏虚,就会导致人体没有足够的气血运送阳气到各个经络。按照中医的整体观,人体就如一架精密运行的仪器,阳气就是运行身体的动力,气血就如运送动力到身体各个脏腑的机油,本身阳气不足,加之机油缺少,动力传输不够,人体就会经络阻塞,进而导致痰湿、淤血、毒邪留滞经脉,经络不通则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从而一寸一寸地丧失机能。治法:培补元气 调理督脉根据中医辩证治疗,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最主要是要补益脾肾、补肾益气、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简单来说就是培补元气、调理督脉。采用针灸、电针、背腧穴拔罐等中医针灸治疗方式,配合西药营养神经的药物甲钴胺、腺苷钴胺等做穴位注射。针刺选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一组是针对肝脾肾的补益穴位,如百会、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等;一组是针对督脉的穴位,因为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被称为“阳脉之海”。提取督脉,相当于给正变成寒冰的人体添薪加火,补充阳气。只有培补后天的元气、益补先天的元气,同时给身体“补薪加火”,才能延缓渐冻人“渐冻”的过程。 护理:延缓病情发展 减轻患者痛苦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由于至今尚无根治的方法,所以对患者的合理防护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护理,可以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首先,患者家属平时应注意帮患者调畅情志,让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对于早期患者,应鼓励他们坚持工作,并进行简单的锻炼及日常活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而剧烈的活动、高强度的锻炼、劳累以及过于积极的物理疗法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应注意避免,且要注意休息。疾病中期患者讲话吐字不清,吞咽稍困难,宜进食半固体食物,因为流质食物易致咳呛,固体食物难以下咽,而且食物应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 能保证神经肌肉所需营养,有益于延缓病情进展,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饮食宜清淡,应避免油腻、寒凉刺激的食物。晚期患者吞咽无力,讲话费力,甚至呼吸困难,应予鼻饲以保证营养,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需进行气管切开,便于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借助器械以维持呼吸功能;因肌肉萎缩影响日常活动的患者,应尽早使用保护及辅助器械,防止受伤并保持适当的活动量,给病变组织以适当的刺激,促使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尽可能地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命。求索: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治疗途径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疑难病症,目前中西医都没有可以完全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中医与西医属于两个不同的医疗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西医治病寻找病原,以直接对抗的方式对抗疾病。迄今首个被美国FDA和欧盟批准的用以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药物“利鲁唑”治疗费用昂贵,一个月花费要几千元,且需要长期使用。而且只能运用于早期延缓病程,还不能改善患者的运动机能。中医辨证施治运用中医的整体观,采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通过症状锁定疾病。能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程进行辩证治疗,延缓病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我们相信,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对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的深入认识,中医能为渐冻人患者寻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途径。
首先给大家做一套耳保健操做操之前双手掌心揉搓发热后: 捏耳廓 双手掌心面对耳廓,先顺时针揉动20次后,再逆时针揉动20次,早晚各做1次。揉动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双耳廓充血发红为宜。 提耳屏 耳屏亦称小耳朵。以拇指、食指不断挤压,放松耳屏,左右耳屏同时进行,每次捏20~30下,捏时以双耳屏发热为宜。 松耳廓 双手掌心面对耳廓,向内耳方向轻轻按下,然后轻轻松手,反复进行,刚开始每次3~5分钟,以后可增加到5~10分钟,早晚各1次。 拧耳朵 食指轻轻插入外耳孔,来回转动各20次,用力要均匀,速度不宜过快,以防损伤耳内皮肤。不要双耳同时进行,应先左后右交替进行。 拉耳廓 每天起床后,用右手从头上拉左耳廓上部20次,再用左手拉右耳廓上部20次。 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处,直至该处感到发热为止,然后再往上提揪15~20次。此处主要有神门、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踩、膝、胯关节的反射区以及肝阳穴、风溪穴等。 上下按摩耳轮,并向外拉: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和揉捏,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区。 下拉耳垂法: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耳垂处的穴位主要对应头、额、眼、舌、牙、面颊等处。 按压耳窝: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部位有心、肺、气管、三焦等穴,按压至此处明显的发热、发烫。然后再按压上边凹陷处,这样来回摩擦按压至感觉发热、发烫为止。此处主要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区。 推上下耳根:中指放耳前,食指放耳后,沿着下耳根向上耳根推,要用劲推40~50次左石,推后不但耳部发热,面部、头部都会有明显的发热感觉,这对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还有明显的美容效果。 简单地来说中医治病首先是望闻问切,最基本的诊疗方法就是望闻问切。第一个就是望,就是看,我们看一个人的整体面部的面色,看人面部的神色,舌头。古代认为耳朵跟一个人的健康是特别相关的,看人的耳朵主要是看健康,看人的眼睛主要看这个人智慧,聪明不聪明,心灵的窗户。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记载着耳穴,好几个穴位都在《内经》上有记载。所以中国古代用耳朵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疾病,耳穴最早的时候我们把它叫耳针,因为是在耳朵上扎针治疗,所以最后形成耳穴疗法。从整体的健康里面,眼、耳、鼻、舌、口,五官分属于五脏。肾开窍于耳的,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在中医里边是人的先天之本,就是你生下来气血、精气的先天体质如何,是跟你的肾有关系,所以肾开窍于耳。另外一个,耳朵从整个经络来讲,十二经脉中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循行分别到耳中和耳的周围,到耳中的有手太阳、阳明经和手、足少阳经四条经脉,到耳周围的有足阳明和足太阳经。六阴经的经脉循行虽然不直接入耳,但其经别的循行到达颈项附近之后,再合于阳经而上,因此也与耳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耳朵从《内经》里面讲,从中医的经典里面讲,耳朵和人的经脉系统是相关的。
周围性面瘫概述1.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病初多有耳周疼痛;可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力过敏、听力下降等等。2. 面瘫的潜在诱发因素或危险因素有哪些?①. 面神经微循环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患者发病前患侧头部受到过冷风、冷水等刺激,名列诱因排行的第一名。②. 生活因素:超过20%的患者发病前几天有过度疲劳史。另外,精神心理压力大、情绪抑郁或变化剧烈、过度锻炼、睡眠不规律也是致病因素。③. 病毒感染: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否有效?疗效可达多少?预后如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作为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为学术界认可并为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大的卫生经济价值。与口服激素、神经营养剂等疗效确凿的西药相对比,针刺疗法的总有效率更有优势,可达80%~90%;一般情况下,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即可痊愈,并且安全无副作用。因此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已被列为针灸治疗优势病种之一。4. 针刺治疗的频度、疗程、治疗的间隔。 大体上来说,针刺需要留针20~30分钟,或加电针、加灸,针后拔罐或闪罐,单次总体治疗时间在40分钟左右。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发病一个月以内),治疗可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一般急性期内每日一次更佳。慢性期隔日一次即可。一般情况下,治疗2~3个疗程即可痊愈。面瘫患者的自我调理 1. 保持良好的情绪:可加速神经损害的恢复。尤其在发病的5-7天内症状有加重的可能,这是一种正常的缓冲过程,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可动辄怀疑治疗的有效性,频繁更换治疗单位。2. 建议大家适当锻炼: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宜的体育项目。长期坚持下去,会使体质循序渐进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3. 注意休息:面瘫治疗期间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每天至少8个小时,最好有10个小时。 因为损伤的神经纤维在睡眠状态下的修复速度几乎是清醒时的一倍。但也不能过度。少看电视和上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4. 膳食合理: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5. 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并加足底按摩。6. 功能性锻炼如:张大嘴、努嘴、示齿、耸鼻、抬眉、双眼紧闭、鼓气。7. 面瘫患者的眼部护理: 经常给患侧眼睛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如用珍珠明目液或润舒等滴眼;晚上睡觉前可用红霉素眼膏等涂眼或使用专用眼罩;以保持角膜表面的湿润并预防感染。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它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的成群水疱,伴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是止痛,控制炎症,保护局部和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可给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肌注,口服止痛剂或选用针刺疗法、音频电疗。重症病例可用抗病毒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转移因子(TF)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等。抗病毒药物阿糖胞苷、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特别是后者若能早期应用,有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和减轻疼痛、防止并发症的良好效果。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apeutic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最常见、最易致残的并发症之一。目前PHN的定义尚存争议,但最近的资料多指在带状疱疹局部皮损修复后,持续120天以上的慢性疼痛。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2/100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后PHN发病率在10%~27%,年龄是PHN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大于50岁发病率为40%,超过75岁发病率为75%。PHN表现各异,常有烧灼痛、波动性加重,或突然的、尖锐的刺痛,或机械性的、热的异常痛。由于剧烈的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常常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病人乏力,失眠,焦虑和抑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及PHN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因此PHN防治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之一。 中医认为此病多在春秋季节发病,因其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火带疮"、"蛇丹"。《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 本病初期以湿热为要,后期以气滞血瘀为主,尤以老年人为多见。治疗原则为清利湿热,解毒止痛。病初在清利湿热的同时就应酌情应用养血化瘀止痛之品,以防出现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此病时中药和针灸同时应用。 梅花针疗法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内经》对梅花针定义为“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又称皮肤针。梅花针叩刺是针灸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就是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上进行叩刺,无痛、微创,没有普通针灸那种酸麻胀痛的针感,比较适合小儿及对针灸有畏惧感的患者。 因此梅花针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扣刺目的就是疏通肌肤经络、开窍排毒、消炎镇痛的作用。这种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某一部位,达到调整机体的目的。即使所刺部位不一定是经穴,但由于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及皮部络脉的络属关系,故刺激这些部位同样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西医角度更好解释,叩刺可以调节局部小血管壁舒缩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营养血管作用,深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旺盛,加快炎性介质和组织水肿的吸收,加速细胞修复过程,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注意事项:1.梅花针买回去以后一定要把它轻磨一下,以免过于锐利,避免代钩带刺。2.在敲打之前,先将梅花针放入75%的酒精中进行浸泡消毒。治疗前后使用梅花针的患病部位也应该相应进行消毒。3.使用完毕后,应将梅花针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安全地方,避免小孩玩耍而受伤。
“齐刺”“扬刺”最早记载于《内经》, 是古人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和性质而创立起来的“多针刺法”。直到目前仍为针灸临床上常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之一,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齐刺法出于《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齐刺”适宜于病变范围较小,而病变部位较深的病症,目前亦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痉挛等,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紊乱,以及周围神经疾病的麻痹和疼痛。 扬刺法出于《灵枢官针篇》:“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则适宜于病变部位较浅而范围较大的病症。围刺法与之相似略有不同,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目前扬刺法常用来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疾病。 齐刺、扬刺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我们就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进行观察治疗。对于疼痛,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一、 齐刺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风”范畴,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临床常见风寒犯头证、风热犯头证、痰浊犯头证、瘀血犯头证、肝火犯头证,辩证论治取穴治疗,在此疼痛取阿是,用齐刺方法直一、傍二,缓解偏头痛,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止痛作用。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现代医学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有临床症状,但检查未发现有明显的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疼痛部位:三叉神经2、3支分布区多见,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单侧多见,有扳机点。治疗时以局部病变为主,在扳机点上齐刺,以增加针刺的面积与得气感应,加强刺激,增强针感,从而加强经络通调气血的作用,提高疗效。尤适用于经络不敏感、针感差及病程较长的患者。注意如扳机点不能碰时,选择邻近点取穴和稍缓循序渐进的方式。二、 扬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最易致残的并发症之一,多指在带状疱疹局部皮损修复后,持续90天以上的慢性疼痛。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初期肝胆湿热(带状疱疹),后期气滞血瘀,湿热阻滞(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早期清热解毒,后期活血化瘀。在病损部位采用扬刺的方法治疗取穴,以达到清解热毒,活血止疼的目的。梅花针是扬刺、围刺的一个延伸和推广,梅花针疗法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内经》对梅花针定义为“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又称皮肤针。梅花针叩刺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的特点就是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上进行叩刺,无痛、微创、刺络放血,起到疏通肌肤经络、开窍排毒、消炎镇痛的作用。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出现蚁行感、麻木或疼痛等异常感觉,站立或行走时加重。临床上大致为风湿痹阻,瘀血寒凝所致。我们采用扬刺的方法取穴,强刺激手法,随后再用梅花针扣刺,取得较满意效果。 齐刺、扬刺亦用于穴位的取法,如:肩周炎取肩三针、腰痛取命门两肾俞、失眠焦虑取百会四神聪等等,由于在患病部位数针同用,加强了病变局部的针刺范围和针刺刺激量,使针刺的感应直达病所,因而可更有效地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起到舒经活络,宣通气血,祛瘀消肿,散寒止痛等作用,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疾病的痊愈。传统针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之任重而道远。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结构受损的疾病。它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由于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四高”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也是成年人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居民死因前10位中,脑血管疾病排在第3位,占全部死因的21.7%。 为减少脑卒中的危害,2007年起,我国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把每年的11月20日设定为“中国卒中教育日”,目的是通过宣传脑卒中的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居民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能力。 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过度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为了预防脑卒中,一般人群一定要注意戒烟限酒,适量增加运动;高血压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定时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相对正常的水平;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控制好血糖和血脂。应该说,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控制好危险因素,就能降低其发病机率。 为有效应对脑血管疾病给我市居民健康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脑卒中的“早防、早诊、早治”,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市卫生局就在部分社区启动了“北京市社区脑卒中筛查及防控项目”,计划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内,完成10万名45岁及以上居民的脑卒中筛查任务,对高危人群实施规范化服务。项目实施以来的两年间,已经筛查了6万多人,其中含有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占77.9%。从2011年开始,我市又对2010年发现的高危人群进行了随访服务,覆盖面超过了80%。随访服务后,高危人群的血压及其它危险因素水平均明显下降。2012年的筛查和随访服务工作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之中。 此外,北京市作为国家医改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试点项目”的6个试点省市之一,从2011年至2013年3月前,我市还要在海淀、昌平、房山、朝阳和丰台5区的部分街道、社区完成12.8万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任务,目前已经完成8万人。 北京市还在今年初启动了“阳光长城计划2012”,大力开展脑卒中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控制危险因素,降低人群发病率。 愿广大市民朋友,远离卒中,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进入寒冷干燥的冬季,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很容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如果长期呼吸被污染的室内空气,就会危害身体健康。 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有五个:一是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吸烟造成的烟雾;二是装修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挥发出来的有害气体;三是带有微生物、病毒、细菌的污浊空气;四是厨房里的烹调油烟;五是集中空调系统的不清洁循环风。 另外,室内空气污染很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室内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都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比如,长期在密闭的室内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往往会感到烦闷、乏力、嗜睡、肌肉痛,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下降,感冒的发生机率也较高,这些症状统称为“空调综合症”。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人们应该多关注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体弱的老年人和儿童等抵抗力较低的人,尽量不要去或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公共场所。居家生活时要注意通风,特别是利用天气晴朗的时候,加大通风量。 长时间在写字楼、商场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工作的人员,应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间,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使用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应按照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冬季机房、机组、过滤网、通风管道的卫生管理维护工作,并注重室内通风换气。
酒精依赖是长期反复饮酒而引起对酒渴求的一种心理状态。酒是一种麻醉剂 , 长期饮用可产生酒依赖。酒依赖者中有部分在中断饮酒后会出现震颤、幻觉、意识障碍、肌肉抽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被称为戒断综合征或酒精依赖综合征。 酒依赖的临床表现有: 1. 依赖者对酒的体验:在开始饮酒后很快就体会到心情愉快,酒后话多,感到紧张疲劳等全消。正是在这种体验的支配下不间断地每日饮酒,个人对酒的渴求越来越重,断饮就可出现戒断综合征。 2. 心理依赖:即是对酒的渴求,这种渴求的程度随饮酒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大,以致断饮即会出现戒断现象。为了满足渴求心理,免除戒断现象出现,会出现四处找酒喝的行为。 3. 躯体依赖:当断饮时出现戒断综合征即已形成躯体依赖。这时断饮可出现程度不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为满足渴求,不出现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依赖者可不顾及时间、地点及周围情况等而饮酒。重者把饮酒变成了一切活动的中心,此时给人的印象是病人的人格已发生了变化。 4. 戒断综合征:早期表现为焦虑、抑郁、恶心、呕吐、纳差、发冷、出汗、心慌、脉频不齐、眠差、恶梦、部分有高血压;随着进展出现震颤、幻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5. 耐受性:为了达到初期饮酒的良好体验,饮酒量在逐渐增大,但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随中毒程度的加深和年龄的增大,酒量又逐渐减少。病人常想处于醉酒状态,可出现不讲卫生、不关心周围及家人的表现。 6. 躯体并发症:酒精对全身细胞均有毒性,除对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有损害外,对肝胆、胃、心、肾等亦有损害。全身营养不良常见。 戒酒方法--------针灸戒酒 针刺可缓解戒断症状, 减轻焦虑、敌意、应激、失眠和抑郁, 此外, 还可增加活力, 使身心放松。目前, 针灸戒酒的穴位刺激法以耳针为主。对一般嗜酒而又惧针者, 可用王不留行子贴穴;对酒龄长, 酒量大, 酷嗜烈性酒的顽固者, 则必须采用揿针埋穴。1) 耳穴贴压戒酒在耳穴取口、胃、皮质下、内分泌、神门、咽喉、肝;2) 体穴取脾俞、肝俞、肾俞、内关、列缺、神门、足三里。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耳郭, 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 对准穴位用拇指、食指对压耳穴, 直到产生酸、胀、痛感。每次选4~5 个穴位, 每个穴位按压3~5秒, 每天自行按压3~5次。3) 艾条熏烤戒酒将艾条点燃后灸蠡沟穴, 双侧, 每次约15分钟。4) 电针治疗戒酒可以选脾俞、肝俞或肾俞, 用毫针快速直刺进针, 得气后停止, 用电针治疗仪, 电流强度以受治者耐受为度, 留针30分钟 , 每天1 次, 5 次为1个疗程, 2~3天治疗1 次。 可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及脏腑偏盛偏衰, 使体内平衡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肥胖症是由于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标准体重20%即称为肥胖症。本病病因主要是由于摄入能量大于消耗量,剩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而积聚于体内。目前认为肥胖与多食、活动太少及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内分泌疾患也可发生肥胖。中医认为肥胖病是因嗜食物,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以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针灸减肥是近年来我院开展的特色门诊之一,我们采用针刺、艾灸、耳针、拔罐、刺络、刮痧等传统疗法配合先进的电脑美容瘦身仪,针对不同个体辨证施治,治疗了大量的肥胖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针灸减肥的优势在于体重下降的同时无明显的饥饿、乏力感,还可调节人体的内分泌与代谢水平,提高免疫力且无任何毒、副作用,避免了靠饥饿和药物减肥所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及副作用,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不但在肥胖症治疗方面,同时对于要求做瘦身塑形或局部美容者皆有很好疗效。由于肥胖病多与各种疾病及内在机体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美容美体的最大优势与特色还在于调整机体内在平衡,治疗或消除引起肥胖或损容性疾病的多种慢性疾病及相关病理因素,从“根”上治疗,即为治本之法。中医针灸减肥是调节全身阴阳,调整人体内分泌,改善微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抑制食欲,从而达到消耗人体内过量脂肪。通过针灸治疗,比较容易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针刺后能够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从而减轻饥饿感,达到减肥的目的。针灸减肥有效,不良反应较少,是有效的减肥方法之一。但这是建立在正确取穴、正确治疗基础上的,同为针灸减肥,如果取穴不对、不准,也很难取得疗效。取穴一般以腹部穴位为主(腹部分布着任脉、脾经、胃经、肝经等多条经脉),配合其他部位的穴位。穴位的选取,就像中药配方一样,什么情况取哪些穴,都是有讲究的。比如年轻人减肥以调理脾胃为主,中老年人则要调理脾胃、肝气、肾气,所取的穴位是不同的。针灸减肥适宜人群:1.多为软脂肪块的人士,及软脂肪块部位。相对于硬脂肪块来说,针灸减肥更适合减少软脂肪块。脂肪的软硬,通过触摸便可得知。医生认为,硬脂肪块多是自小形成,那是脂肪细胞数量多,单纯的针灸减肥是无法减少脂肪细胞数量的,因此针灸减肥对此类脂肪块作用不大。软脂肪块则是每个脂肪细胞的体积大,对此进行的针灸减肥效果好又快。2.全身肥胖及腹部局部肥胖者。由于腹部是脾经胃经之处,对此调节为主的针灸减肥方法,对腹部的减肥效果最显著。3.单纯性肥胖者。肥胖一般有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之分。单纯性肥胖即是纯粹摄入过多代谢过少而引发的肥胖,是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减肥的。继发性肥胖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肥胖,通过单纯的针灸减肥是无效或是短效的,只有通过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堵截了肥胖的源头后才能真正减肥。其他治疗方法:1. 控制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热量的30%对内,如可能以25%甚至20%更好。饱和和不饱和脂肪的比例保持1:1(甚至1:2);同时使胆固醇每日摄入量限制在300mg以内。坚持良好的运动和体力活动。2.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埋线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取天枢、大横、脾俞、胃俞、中脘等。3. 耳针疗法:主穴取内分泌、神门,配穴取三焦、口、胃、肺、贲门,每次1-2穴,用王不留行籽加压得气后胶布固定,每周换1次,10次为1疗程。4. 单方验方:★牵牛籽10-30g,炒草决明、泽泻、白术各10g,山楂、制首乌各20g,煎水代茶饮服。★槟榔、厚朴、青皮、苍术、制半夏、茯苓、枳壳、白芥子、焦楂各15g,酒军7.5g,水煎服。★连皮冬瓜1000g,作菜。★生山楂15g,红茶适量,每日泡茶饮服。★防风通圣散10g,每日3次。针灸减肥是对机体的调整,是需要在反复治疗、不断强化中建立一个新的状态。我们建议,一般需要坚持三个月以上的密集和强度治疗(特别肥胖的则需半年至一年),是一个慢慢调整的过程,当疗程停止后,体重基本上能保持的是一年至三年的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