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肝癌的发病率排在第四位,死亡率排在第二位。对于这样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的恶性肿瘤,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掌握与它相关的知识,从而正确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那么,关于肝癌的这十大误区,你中招了吗?肝癌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错!从数据上来看,肝癌确实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一定不会得肝癌,临床上经常能看到非常年轻的患者。而且,很多年轻人正是因为盲目相信自己身体好,不会得严重疾病,在身体出现警示症状的时候不以为意,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年轻人也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不舒服的症状要及时就医。没有乙肝、丙肝的人不会得肝癌?错!尽管在我国大多数肝癌的发生都与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特别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合并长期大量饮酒者,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并没有肝炎病毒感染。除了肝炎,长期接触致癌物、脂肪肝、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炎等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发现早期肝癌?错!很多癌症,包括肝癌一发现基本都是晚期,很多人就以为早期肝癌是无法被发现的。虽然早期肝癌确实比较隐蔽,没有特殊的症状,但如果能够进行癌症筛查,通过超声+血液甲胎蛋白就能够非常便捷地发现早期肝癌。肝癌没办法治愈?错!很多人一听到恶性肿瘤,就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但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恶性肿瘤,在癌症早期及时接受治疗效果都非常好。对于肝癌来说,早期进行手术切除、消融或肝移植,治愈比例是相当高的。即使是发现较晚的中晚期肝癌,或者手术后复发而不能再切除的肝癌,仍然可以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放疗等手段,特别是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让很多晚期肝癌患者也可以获得长期生存。肝癌一定要手术切除?错!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肝癌的治疗就是手术切除。外科手术确实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小肝癌的5年生存率达60-70%。但手术在切除大肝癌时切缘易残留微小的癌灶,并且对肝脏功能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手术后易发生断面的复发或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于晚期肝癌,手术切除不仅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更可能破坏人体免疫力,加快癌症转移。所以,除了手术切除,肝癌的治疗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射频消融、介入栓塞、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手段。早期肝癌切除之后就没事了?错!虽然早期肝癌的手术切除效果很好,但肿瘤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早期肝癌的复发率可达到50%左右。因此,肝癌切除手术之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X线、CT超声等必要影像学检查,以便于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并及时治疗。得了肝癌,换肝是最佳选择?错!肝移植治疗肝癌,不仅可以彻底去除肝内肿瘤,同时不受肝脏储备功能的限制,且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等合并症有明显改善作用,特别适合严重肝硬化合并早期肝癌的患者。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晚期肝癌可能已在血液中或肝外存在微小转移病灶,即便在接受肝移植后也依然面临高复发的风险。而且,由于肝移植后必须服用抗排斥药物,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还会加快肿瘤复发和转移。此外,肝移植还存在肝源短缺、移植费用高、术后排斥反应等缺点,对于无肝硬化,或肝硬化并不严重的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更好的选择。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对肝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就从今天开始,关爱身体,健康生活吧!
经常有患者做完超声,看到报告上“肝脏占位”四个大字,立刻吓得魂不守舍,觉得自己是得了肝癌了。其实,超声报告提示的“肝脏占位”不一定是恶性的,大可不必先把自己吓坏了。“肝占位”到底是啥意思?“肝占位”是指在正常肝脏B超的均匀回声或CT的均匀密度上,肝实质内出现的异常回声区或密度区的病变。简单来说,就是肝脏里长了东西,占据了部分正常肝脏的位置。肝脏超声检查是做体检或肝病初筛常用的检查手段,它能发现大部分直径超过1cm的肝脏占位,但普通超声常常不能准确判断出肝占位的良恶性。也就是说,“肝占位”只表明肝脏上长了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到底“好的”还是“坏的”,对健康有没有影响,实际上还是未知的。如果是“好的”,即肝脏良性占位,大多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症状,对健康也没什么影响;而如果是“坏的”,即肝脏恶性占位,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破坏肝脏的正常功能,甚至还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也有少数肝占位属于“不好不坏”,即性质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它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可以长期带瘤生存。“好的”肝占位有哪些可能?肝脏良性占位常见有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样增生、肝硬化结节、肝腺瘤、肝脓肿等。1、肝囊肿肝囊肿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肝内胆管、淋巴管发育障碍有关,具有先天性和遗传性。大多数肝囊肿生长缓慢或几乎不长,只要定期检查超声和肝功能就可以了。但如果出现生长比较快或压迫引起的不适症状,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如CT、MRI等,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细针穿刺引流放液、囊肿切除手术等治疗。2、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肝脏血管瘤一般生长非常缓慢,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不会发生恶变,也不会发生转移。小的肝脏血管瘤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比较大的可能会引起腹胀、肝区隐痛、腰背不适等,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者栓塞缩小瘤体。3、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良性占位第二常见类型,主要是由增生的肝细胞、血管、胆管等长成的团块样东西,实质上仍然是正常的肝结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不会发生恶变或破裂。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治疗,需要治疗时以手术切除为主。4、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是由于慢性肝炎导致肝内纤维组织明显增生把正常肝脏分隔成一个一个小结节,会造成门静脉压力增高,出现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如脾功能亢进、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腹水等。肝硬化结节还有一部分会恶变成肝癌结节,所以一定要定期随访。一般建议每6个月做肝脏超声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果疑有癌变立即做CT或增强磁共振,一旦癌变应立即接受相应治疗。5、肝脓肿肝脓肿是由细菌或寄生虫侵入肝脏造成肝脏局部形成化脓性包块,常有发热、肝痛,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肝脓肿一般需要抗生素治疗,如果脓肿已经液化,可以置引流管抽出脓液,既有利于脓肿早日痊愈,也可以做细菌培养、寻找敏感抗生素。6、肝细胞腺瘤肝细胞腺瘤是来自肝细胞的良性肿瘤性占位,发病率比较低。可以导致右上腹不适,甚至出现自发性破裂出血,引起剧烈腹痛伴休克。肝腺瘤有癌变的可能,所以,如果诊断为肝腺瘤需要考虑手术切除。“坏的”肝占位有哪些可能?肝脏恶性占位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肝脏恶性占位是指由肝脏自身组织细胞发生恶变形成,如肝细胞来源的称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细胞来源的称胆管细胞癌等,统称为肝癌。继发性肝脏恶性占位是指肝脏外的其他组织器官发生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肝脏内形成的恶性肿瘤,常见有胃癌、肠癌等,统称为转移性肝癌。发现“肝占位”应该怎么办?在初次超声检查发现有肝占位后,建议做肝脏增强磁共振或CT以判断其性质。除此之外,一些血液学检查、血生化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其性质。比如伴有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要怀疑有没有原发性肝癌的可能;伴有血清癌胚抗原升高要怀疑是否发生了肠癌、肺癌、乳腺癌的肝转移。如果通过这些检查仍不能确定占位性质,就需要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采取肝占位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确诊。只有确定了“肝占位”的性质,才能选择下一步治疗手段。总而言之,肝占位≠肝癌,发现后要积极确诊和治疗,千万别自己吓自己!
在我们的身体内,有一些器官看上去不怎么显眼,但一旦发生疾病就很致命,胰腺就是其中的典型。平时,胰腺安安静静地呆在腹部深处,非常不起眼,可是胰腺相关的疾病,胰腺炎、胰腺癌都是非常可怕的。而本文要介绍的这种胰腺疾病——胰腺囊性肿瘤,相对来说就比较温和了,一起来看看吧!一、什么是胰腺囊性肿瘤?大家可以简单地把胰腺囊性肿瘤理解为胰腺上长出的袋子一样的肿瘤,肿瘤袋子里面装的可以是黏液、浆液等。常见的几种囊性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二、胰腺囊性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类良性起病、发展缓慢、有潜在恶变可能的疾病。就好比一个人,本质不坏,但是不加以教育,就有可能走上邪路,成为坏人。三、胰腺囊性肿瘤有哪些症状?胰腺囊性肿瘤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就诊的患者都是通过体检发现的。随着体检的普及,会有大量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被发现并就诊,一般通过腹部增强CT或MRI都可以早期发现,部分人也可以通过腹部B超发现。如果胰腺囊性肿瘤发展到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感、包块、幽门梗阻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脂肪泻、体重减轻等症状。特别注意的是,胰腺粘液性囊肿(包括IPMN)一般都具有不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部腹痛、不适等。四、胰腺囊性肿瘤如何治疗?想要彻底解决胰腺囊性肿瘤,手术是唯一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胰腺囊性肿瘤都需要手术。五、手术的条件是什么?总的来说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肿瘤,看肿瘤的性质和部位。若肿瘤小于3cm且无明显症状,肿瘤组织活检提示良性,则仅需密切观察。若肿瘤直径大于3cm或有明显症状者,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若肿瘤生长迅速,还伴有CA199升高、影像学表现出囊壁分隔不规则、囊壁钙化、囊壁强化等恶性信号、囊液分析确定为恶性的,也建议尽早手术。还要看肿瘤的部位,如果肿瘤位于胰尾,术后并发症危害性相对较小,建议尽早手术;但如果肿瘤位于胰头,那么手术的难度大,且术后并发症危害性较大,所以是否需要手术还需要仔细考量一番。二是要看患者,对于胰腺囊性肿瘤,因为它有恶变的可能,即使不手术,也要密切关注它的情况,当它出现恶变的苗头时就要赶紧掐灭,所以需要不断随访。如果患者没有随访的条件,那还是建议尽早手术省事;另外还要看患者的年龄,所以对于高龄的患者,我们一般会选择比较保守的方案,因为手术风险对高龄患者来讲可能问题更大。对于年轻患者,我们推荐采用积极的治疗手段,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潜在恶变风险会增高。对于年轻患者来说手术是有意义的,患者也能从中获益。六、手术方式怎么选?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有开腹、微创两种方法,其中微创包括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等,现在微创手术越来越热门。机器人手术借助机器人的机械臂来完成手术,相较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有更加高倍的放大视野。腹腔镜手术一般能放大4~6倍,而机器人手术可以做到10倍以上。但是腹腔镜现在技术成熟而且费用低,普及性大。手术种类根据胰腺囊肿的部位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比如在胰腺体尾部的肿瘤可以行微创胰体尾切除,而胰腺体部、胰腺颈部的囊肿可以行单纯囊肿切除术、胰腺部分切除术+胰肠吻合术等,而位于胰头的囊肿可以行微创下的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胰腺囊肿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根据病情尽可能保留正常的组织和功能。所有胰腺手术都可以在微创下完成。七、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后有没有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瘘,尤其是长在胰头部位的肿瘤更容易发生,而且发生并发症后更加的危险。不过随着现在手术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手术技术的微创化、精细化,围手术期管理的规范化,胰腺手术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危害性显著减小。不必太过担心。八、胰腺囊性肿瘤如何随访?对于没必要进行手术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需要经常随访来密切关注肿瘤的情况。随访的次数是一年或半年一次。随访的内容主要是B超、CT、磁共振或超声内镜等检查。
哪个地方痛,就是哪个地方出毛病了,这是人们对疾病的一种朴素的认知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认知确实是对的,比如胃痛大部分情况下确实是胃疾病导致的,头痛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和大脑相关的疾病导致的。但是,这种“哪里痛了治哪里”的认知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本文要介绍的这种疾病——胆心综合征就是这一法则失效的一个典型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胆心综合征?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主要是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引起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胆心综合征很容易被误诊为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脏疾病,这是因为它们的症状实在是太像了。 我们来看看胆心综合征的症状: 胆心综合征的症状分为消化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两大方面。 消化道系统的症状主要有: 1、腹痛:多位于右上腹,疼痛的性质可能隐痛、闷痛、绞痛,疼痛在进食后更为明显;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一般为胃内容物或夹杂黄绿色液体; 3、食欲不佳。 心血管系统症状包括: 1、胸闷、胸痛:由于冠脉收缩,心肌供氧不足,可出现类似心绞痛的症状,持续的长时间的心肌缺血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口服硝酸甘油无明显缓解; 2、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心慌等不适症状,且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 3、心电图改变:有超过30%的患者心电图上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段抬高或压低,临床上与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极难区分。 其中,胆心综合征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和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非常类似,很容易导致误诊。 二、为什么胆囊疾病会引起心脏的症状呢? 胆囊和心脏,这两个器官平时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为啥胆囊疾病会出现心脏疾病相关的症状呢?医学家们提出这样一些假说。 有的学说认为,支配心脏的神经和支配胆囊的神经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当胆道有炎症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会通过这些重叠的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血流减少,在加上一些人本来就有着轻度的冠状动脉狭窄,二者“一拍即合”,从而表现出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 除此之外,还有感染中毒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学说以及胆道-心脏内分泌学说。总之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理论。 三、那如何区分普通的心绞痛和胆心综合征呢? 虽说这两种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但李鬼终究不是李逵,只要细心观察,这两种疾病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首先,胆心综合征和心绞痛在发病的时机上有所不同。胆心综合征患者多有胆道疾病病史或反复上腹部疼痛病史,且多于进食后发作,而心绞痛多在情绪激动、劳累状态下诱发发作; 另外,胆心综合征除了心血管系统症状外,还有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最后,如果是心绞痛,发作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在短时间内就能缓解症状,而如果是胆心综合征,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基本上是无效的。这也是胆心综合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四、胆心综合征如何治疗? 胆心综合征在治疗时要先解决胆囊的问题,一般胆囊的问题解决好了以后,心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在治疗胆囊疾病的时候也不要忽视心脏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的问题。 胆心综合征是一种由胆道疾病引起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如果您曾经得过胆囊炎等胆道疾病,且某天在饱食、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痛、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且服用心脏药物后无效时,应警惕胆心综合征的可能。这时应赶紧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情况。
有的人体检时检查出了胰腺囊肿,就会非常紧张地问医生:这个胰腺囊肿是肿瘤吗?不会就是胰腺癌吧? 别太担心,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胰腺囊肿。 胰腺囊肿到底是个啥? 胰腺囊肿指的是胰腺上皮或间质组织形成的含囊腔的病变。胰腺囊肿的病因有很多,可由炎症、创伤、肿瘤等引起,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多是体检时无意中发现的。胰腺囊肿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生率约2.4%~13.5%,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胰腺囊肿是肿瘤吗? 胰腺囊肿包括非肿瘤性和肿瘤性。 非肿瘤性囊肿包括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比较少见,多为先天性囊肿,常为多发性,合并肝囊肿、肾囊肿等;假性囊肿则通常由胰腺炎引起,也可以由创伤引起,其囊肿包膜内壁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假性囊肿。 肿瘤性囊肿则包括浆液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黏液囊腺瘤。 肿瘤性胰腺囊肿会恶变吗? 肿瘤性胰腺囊肿分为非黏液性和黏液性。 黏液性囊肿包括浆液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浆液囊腺瘤囊内液体为浆液性,大多生长缓慢,很少癌变;实性假乳头状瘤可发生在胰腺各个部位,是一类少见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则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恶性程度不一。 黏液性囊肿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黏液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在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生长的粘液性肿瘤,癌变倾向;黏液囊腺瘤是囊内液体为黏液性的囊腺瘤,癌变率较高。 胰腺囊肿有哪些症状? 绝大部分胰腺囊肿的患者没有症状,基本上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1 腹痛 最早出现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在餐后加重或伴有腹胀,上腹部不适等。疼痛部位大多位于上腹部,范围与囊肿位置有关。同时,上腹部可有压痛,程度不一,多伴有肌紧张。 2 肿块 一般位于上腹偏左,半球形、光滑、不移动、呈囊性感的肿物,可出现腹水和脾肿大。 3 压迫症状 肿瘤压迫胆管,十二指肠,可以出现相应器官的梗阻表现。如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发热 胰腺囊肿合并感染时会出现发热症状。 胰腺囊肿怎么治疗? 胰腺囊肿的种类较多,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胰腺囊肿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变的类型和大小选择是否治疗及治疗方式,同时还需衡量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治疗医院和医疗条件等。 如果肿瘤较小、无临床症状,则无需特殊治疗,需要密切观察。而如果发现囊肿有增大趋势,或有明显症状,就需要及时治疗。 如果肿瘤较大、有临床症状、无法排除癌变已经恶变,一定要应及时治疗。 根据胰腺囊肿的大小、位置、良恶性,可以选择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 胰腺囊肿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 1 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 2 出血、破裂:很少发生,一旦发生可出现剧烈疼痛。 3 肠梗阻: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4 胆管炎:表现为中上腹不适,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 有了胰腺囊肿,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1 日常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 2 避免过度饮酒、抽烟,熬夜。 3 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情绪过度起伏。 4 定期体检。
说到胰岛素,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与我们的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的激素。不过,“胰岛素瘤”又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出汗、心悸、总是饿?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揭开胰岛素瘤的神秘面纱。 胰岛素瘤是什么? 胰岛素瘤又叫做胰岛β细胞瘤,是一种β细胞增生使得胰岛素的分泌过多的疾病。大家都知道,胰岛素经常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想而知,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血糖水平降低。正常人的胰岛素水平是可以调节的,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胰岛素的分泌也会减少,使血糖水平回升。而胰岛素瘤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却不受低血糖抑制,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 胰岛素瘤在女性中发病率略高于男性,高发年龄40~50岁,大多数为良性、单发、体积小、直径一般为1~2 cm。 胰岛素瘤有哪些临床症状? 胰岛素瘤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尤其是部分症状与精神科的某些疾病非常类似,所以很容易被误诊。 低血糖:低血糖是胰岛素瘤的首发症状。低血糖一方面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悸、手颤腿软;低血糖还会使脑细胞缺乏葡萄糖,导致患者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 精神神经系统损害:因为长期反复发作低血糖昏迷,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逐渐出现性格异常,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等症状。颞叶癫痫是最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发作时知觉丧失、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如果患者长期得不到治疗,最终还会造成永久性痴呆。 肥胖:由于低血糖,患者通常为了控制症状的发生而频繁进食,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并发症:部分胰岛素瘤患者伴有卓-艾综合征,即胃泌素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胃食管反流、恶心、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还有约10%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 胰岛素瘤怎么治疗? 胰岛素瘤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为了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应严格按时就餐。 胰岛素瘤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对于单发胰岛素瘤,单纯行肿瘤摘除术即可治愈。 对于无法彻底切除转移灶的恶性胰岛素瘤,或者不适宜手术的病人,可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应用生长抑素制剂,肝动脉栓塞化疗或阿霉素等药物化疗。 患有胰岛素瘤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1.低血糖发作往往出现晕厥、抽搐、口吐泡沫,要注意安全防护,防止摔伤,出现症状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抽搐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用牙垫保护,以免自行咬伤舌头。症状较轻者立即口服糖水,较重者口服 50%葡萄糖 40~100ml。 2.平时身边要一直备有糖或甜食,在感觉有饥饿感、心慌,或在经常发作的时间段,就要开始补充糖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引发低血糖的频率不高。所以一旦出现较为频繁的低血糖症状,就要有所警惕,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肝内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是一种良性难治性胆道疾病,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常发病隐匿,病变复杂,并发症多,且复发率较高。结石既可弥漫分布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局限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 该疾病的原因尚不明确:胆道感染、寄生虫、胆道解剖异常、胆汁淤积、营养不良、遗传等因素易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上腹和胸背部胀痛不适等,易被误诊为慢性消化不良、胃病等。一旦出现胆道梗阻可引起急性胆管炎症状如寒战、高热、腹痛、黄疸等。反复的炎症刺激可引起肝脓肿、胆管狭窄、肝脏纤维化甚至肝内胆管癌,终末期可继发肝衰竭、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可导致脾肿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疾病的诊断:采用CT、腹部B超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均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的核心是明确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型,并判断是否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癌。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为:解除梗阻、清除病灶、取净结石、通畅引流。外科手术通常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有效手段。 常用手术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术+术中纤维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多数可在腹腔镜下完成精准操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精准肝切除术。该手术在祛除病灶的基础上,精确地切除病变区域的肝叶肝段,最大程度减免出血和手术对组织的损伤,并确保余肝完整性和功能性。目前已被认为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有效的一线治疗手段。3、肝门部胆管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尤其肝门部狭窄,常需整形后行修复重建术,以纠正狭窄、通畅引流。胆管重建根据吻合类型可分为胆胆吻合和胆肠吻合。胆肠吻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尤其适用于胆管狭窄、胆道损伤或者术后结石多次复发的患者。4、经皮经肝胆道镜联合胆道支架引流术。肝内胆管结石的复发率高,多次手术往往造成患者巨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该方法可用于全身状况较差、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多次手术的患者。5、肝移植。对于终末期的肝内胆管结石,肝脏移植是最佳的治疗方式。 手术方式目前也有很大的改变,微创化是目前治疗的方向之一,通过经皮经肝脏穿刺后胆道取石已经成为手术方式的一种,最重要的是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大部分病人中得到使用,我科室能完成腹腔镜下(左右)半肝切除术,特殊肝切除术,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引流(缝合)术等,患者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疗效满意。
文章转载自:消化外 目前胆囊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研究结果及专家经验提示了部分胆囊癌发生的原因。 1.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研究还发现胆囊结石成分,胆囊结石直径大小以及数目多少都影响着胆囊癌的发生。 2.胆囊息肉样病变:(1)直径≥10 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 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 3.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或点状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4."保胆取石"术后胆囊:因为"保胆取石"术后,导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并未消除。 以上四点是胆囊癌的确切原因,以下的是可能原因。 5.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变异。 6.胆囊腺肌症:约6%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合并胆囊癌。胆囊壁厚度>10 mm时,建议尽早手术。 7.胆道感染: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会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 8.肥胖与糖尿病: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形成胆囊结石,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作用会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9.年龄和性别: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胆囊癌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胆汁淤积、结石形成有关。 10.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11.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12.吸烟:吸烟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剂量、吸烟时间呈线性正比。 13.化学暴露: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黄曲霉毒素、重金属(镍、镉、铬等)水平高于健康人群。 总结以上 对于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是不规范的治疗方法。 若胆囊良性疾病不手术者,应每3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进行密切随访。 对于非胆囊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要注意避免,如:减肥,戒烟,减少化学暴露等。
每年11月的第3个周四,是世界胰腺癌日。很多人都知道,胰腺癌被称作“癌中之王”。 那么,胰腺癌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它在众多癌症中“脱颖而出”,成为“癌王”? 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令人闻之生畏的癌中之王——胰腺癌。 想要认识胰腺癌,首先要知道,胰腺是一个怎样的器官? 胰是一个位于人体左上腹最深处的狭长腺体,与肝、胆、肠、胃等器官紧密相邻,后方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 胰腺则位于胰实质内,是仅次于肝脏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大部分。 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 内分泌腺能够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有控制血糖和胃肠运动的作用。 由此可见,胰腺是一个无论是从解剖学位置还是生理学功能上都异常重要的器官。 胰腺癌就是胰腺上的癌症吗? 不是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胰腺癌是指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胰腺恶性肿瘤的95%。就是我们常说的胰腺癌,病理上表现为胰腺导管腺癌。除了胰腺癌之外,胰腺恶性肿瘤还包括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腺囊腺瘤、胰腺肉瘤、胰腺囊腺癌等。 胰腺癌为什么被称作“癌中之王”? 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等特点。 01、早期诊断困难 这是因为其早期症状隐晦,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且胰腺位于腹腔深部,普通B超检测不到较小的肿块,只能通过CT检查发现,故导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 02、手术切除率低 由于胰腺癌生长速度很快,并且容易转移,手术很难完全切除。 03、术后易复发转移 由于胰腺癌生长速度快,并常伴有转移,手术往往不能完全清除癌细胞,所以术后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胰腺癌怎么治疗? 胰腺癌治疗的基础是多学科综合诊治。临床上,多个科室的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部位和大小、侵犯的范围、黄疸水平和肝肾功能情况等,通过多学科的讨论和协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胰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和支持治疗等。 根据胰腺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远处转移情况,胰腺癌可以分为可切除胰腺癌、可能切除胰腺癌、不可切除胰腺癌,这三种情况所对适用的治疗方式不同。 对于可切除胰腺癌,尽早行根治手术,术后根据病理和患者情况选择辅助治疗; 对于可能切除胰腺癌,可以先给予新辅助治疗(即手术前先给予化疗),再评估能否手术切除; 对于不可切除胰腺癌,可以采取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放化疗者,可以给予营养支持、缓解疼痛等最佳支持治疗。 哪些人容易患胰腺癌? 普通人患胰腺癌的风险不到1%,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1 遗传综合征或基因突变, 如:遗传性胰腺炎、Peutz-Jeghers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等。 2 胰腺癌家族史: 胰腺癌遗传的可能性较低,仅5%~10%的胰腺癌患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随着一级亲属中胰腺癌患者人数的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 3 年龄: 90%的胰腺癌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上,70%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 4 性别: 男性通常比女性风险更大。 5 慢性胰腺炎。 6 糖尿病。 7 吸烟。 8 肥胖。 总之,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有胰腺癌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更加警惕。 专家介绍 王从俊,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留美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博士后,晋升副主任医师,2010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上海市普外科学会青年委员,美国胰腺病学会会员,国际胰腺病学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胰腺病青年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胰腺病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胆胰学组秘书长兼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临床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等10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4.2-2015.6美国密歇根大学癌症中心,胰腺癌中心访问学者,师从美国外科学会主席,美国胰腺病学会主席Simeone教授,从事大量的临床、手术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5项,发表SCI文章20篇,国内权威杂志40余篇,核心期刊20余篇。 擅长: 复杂胰腺、胆道、肝脏外科疾病的诊治。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
紫杉醇源于植物红豆杉,作为新型抗微管药,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进程,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胃癌及肝内胆管癌,软组织肉瘤等。 目前临床上常用紫杉类药物有四种——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多西他赛)、脂质体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 探探它们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