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有的患者,因为病情的原因,孙医生会建议参加临床试验。往往这个时候,患者都会很疑惑,同时心里又会有一些担心:孙大夫,什么是临床试验啊,是不是拿我做试验啊,那我可不去。其实,临床试验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拿大家的健康和身体做试验。孙医生在这里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临床试验,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能够正确科学的认识临床试验。文章比较长,在这里先说重点,孙医生如果推荐患者去参加临床试验,往往都是很好的临床研究,大概率是能够从临床试验的治疗中获益的,而且,很多临床研究的治疗、检查,基本是都是免费的,也可以大大减轻治疗期间的经济负担。所以,孙医生都是设身处地的为大家着想,给大家安排最好的治疗,听从孙医生的安排,你不会吃亏。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新药物、治疗方法或者诊断设备在人体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临床试验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新药上市和医疗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临床试验在医院或其他医疗照顾环境下进行,该方法以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常用于评价药物或医疗技术的临床疗效。这书本化的概念大家可能觉得比较难以理解,那孙医生就结合我们肿瘤临床试验的特点,和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临床试验。我们现在治疗肿瘤的常见方法,如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都是经过了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治疗方案是有效且安全的,才会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所以,临床试验是去验证一个新的药物、新的治疗办法或者新的检查方法,针对某一疾病,效果好不好,安不安全。如果得到了好的结果,就可以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如果效果不理想,或者毒副作用太大,就不能被我们临床治疗采纳。比如,某个医药公司研究了一款治疗肺癌的新药,在临床前研究效果很理想,现在需要知道这款新药在临床中治疗肺癌的效果究竟好不好,安不安全,那就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或者,国外的一款治疗肺癌的药物,在国外已经上市,并且在国外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也很安全,但是想知道这款药对于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同样安全有效,在我国上市前也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这就好比公司招聘了一个新员工,这个新员工可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在学校表现的非常好,既是学生会主席又年年拿奖学金,但是咱们不知道这个大学生工作是不是也一样优秀,所以先得放到一个一般的岗位上试用一段时间,如果表现好再转正放到重要岗位上。或者,这个新员工是从别的公司来的,之前在其他公司工作能力非常突出,但是来到新公司,是不是还会那么突出,会不会水土不服不适应,所以也需要放到一个一般的岗位上试用一段时间。临床前研究一个新的药物或者新的治疗办法,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研究者首先要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进行初步评估。这一阶段称为临床前研究,研究主要关注药物的生物学特性、药理作用、剂量以及毒性等方面。也就是说,一款治疗肺癌的新药,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前,首先要经过大量的动物试验,比如,会先在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然后用药证明对肿瘤有效,然后可能会在试验动物体内种植肿瘤,然后给动物用药试试有没有效,抽血化验下动物的指标有没有问题,这个药安不安全,在得到了药物初步有效和安全的数据,才会被允许进入到人体临床试验。或者,现在外科医生研究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那么也需要先在动物身上做手术,再证实了这个新的手术方法是安全而且有效的前提条件下,才会被允许进入到人体临床试验。这就好比公司从大学招聘新员工,我们只要在学校里成绩好又懂事的,那种成绩差又调皮捣蛋的可不要。临床试验按阶段一般分为I、II、III和IV期临床试验。根据试验方法也可以分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等。I期临床试验第一阶段试验通常在少数(20-100名)志愿者中进行,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效动力学。这一阶段试验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和潜在副作用。比如说,现在有一款新研发的治疗肺癌的口服药,从理论上来说,药物的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但同样,剂量越大,副作用也会越大。所以,现在需要去寻找一个既能有效治疗肺癌,又很安全的剂量。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I期临床试验,也叫作剂量爬坡试验。通常,试验剂量会从一个最安全的最低剂量开始,比如说先吃一片,看看效果咋样,安不安全。如果吃一片有效果,安全性也很好,那么就增加到两片,看看效果和安全性。如果增加到两片之后发现效果更好也安全,那么就增加到三片。。。依次逐级增加剂量去观察有效性和安全性。当这个剂量增加到5片的时候,我们发现5片和4片的效果差不多,但是5片的副作用更大,或者虽然5片效果更好,但是5片的副作用太大,不够安全,那么就确定了4片就是一个最好的治疗剂量。一般来说,I期临床试验的参与者,多数是经过了多种方法治疗后,没有什么更好治疗办法的晚期肿瘤患者,与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不如去选择新药试一试。ll期临床试验第二阶段试验通常在较大的患者群体(100-300名)中进行,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进一步确定安全剂量。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会对照安慰剂或标准治疗方法,观察药物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在第一个试验阶段,也就是I期临床试验已经验证了这款新药有效性和安全剂量了,但是I期临床试验参与的人数比较少,那么这个药是不是在更多的人群中也是安全有效的,就需要进入第二阶段试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一般来说II期临床试验的参与者,多数是经过了一线或二线治疗后进展的,虽然也有别的治疗方法,但可能现有方法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恰好有一款新药在经过I期临床试验后证明效果还不错,所以可以参加II期临床试验试一试。III期临床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在更大的患者群体(几百上千名或更多)中进行,主要目的是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更加严格的评估。现在这款新药经过I期临床试验和II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治疗肺癌安全有效了,那么我们想知道把这款药放在更前线的治疗,比如针对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的患者是否也有效,或者我们想知道更详细的一些数据,比如针对男性患者效果如何,女性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在更多的患者群体中开展III期临床试验。这个阶段的试验通常是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那么什么是随机对照双盲呢?比如,免疫治疗刚刚进入国内的时候,虽然在欧美等国已经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免疫治疗对于我们东亚人群,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一样安全有效呢,就需要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在免疫治疗出现之前,针对晚期肺癌,我们主要和标准的治疗方案就是化疗。所以,如何去验证免疫+化疗的效果更好,还是单纯化疗更好呢,这就需要进行对照研究。比如一共入组了1000名分期相同、病理类型相同等大致情况相似的患者,我们可以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0人,A组是试验组,接受免疫+化疗的治疗,B组是对照组,接受标准的化疗治疗。从研究设计上,大家就可以看出,B组接受的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而A组这是在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所以,这1000名患者,不管被分到A组还是B组,都能接受到目前最标准的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而将这1000名患者分为A、B两组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就是对照。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就需要基本一样,才是科学的。不然,一组的患者都是身体倍棒的年轻患者,一组都是糖尿病高血压各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得出的结果就不科学了。那如何保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一致呢,这就需要随机了。比如说,1000名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入组的顺序进行随机分组,1号患者进入A组,2号患者进入B组,3号患者进入A组,4号患者进入B组。。。这样,将100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就能在最大概率上保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一致,不会有大的偏差,也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人会问,孙大夫,我就想去试验组,或者对照组,行不行。对于随机研究来说,不可以。临床试验是一个很严谨的事情,也是一个全国性甚至全世界的试验,只有保证其随机性结果才能更准确,才能验证一个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才能保证这款药物尽快上市治疗更多的患者,所以,去哪个组不是医生能说的算的。第三个问题,什么是双盲?A组的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的治疗,B组只有化疗,这个时候B组的患者可能心里就会想,我们没有接受到最新药物的治疗,是不是效果就不如A组啊,或者A组患者会想,我多了一种免疫治疗,会不会增加副作用啊。这种心理的暗示也有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为了消除这种心理影响,就需要双盲。双盲,其实就是测试者和试验者均不知道自己用的是哪组的方案,试验中,A组用的是免疫+化疗,那么我们就把B组设定为安慰剂+化疗,安慰剂是一种无毒无害也没有效果的东西,外观上和试验药物一模一样,这样,就能保证两组患者接受了外观上一模一样的治疗,从而消除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药物在第三阶段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者可以向监管机构申请批准上市,应用于广大的患者了。要在了解了这么多关于临床试验的知识后,那么回到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参加临床试验。其实,在我们工作中,最多就的还是III期临床试验,而II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都是经过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验证过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而且,像前面说到的,不管是在试验组还是对照组,都能够接受到目前最标准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说,治疗的效果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如果随机到试验组,能接受到最新的治疗,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随机到对照组,也是接受了目前标准的治疗,这笔账怎么算其实都不亏。何况,参加临床试验治疗、检查都免费,这么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最后再和大家举个例子,免疫治疗在国内市场上市之前,因为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所以那个时候,也有一部分患者去国外或者香港购买免疫药物用。后来,免疫治疗上市前在国内各大医院开展了临床试验,因为大家已经了解认识了这个药,也知道免疫治疗效果很好,但是因为一方面那个时候国内买不到免疫药,一方面当时免疫药物价格非常昂贵,普通百姓买不起,所以那个时候有符合条件的患者我们临床医生都争抢着推荐入组,因为疗效又好有免费,是真正能给患者带来实惠的。所以,如果孙医生推荐你入组,那肯定是为了你着想。不过,临床试验对于入组人群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要符合试验的条件才有资格进入,不符合条件的孙医生也没有办法。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诊前必看】如何找孙医生面诊
本文记录孙医生在医学求知路上的不断前行。2016年,刚毕业2年的我第一次站上全国舞台,参加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在肺癌外科专场做关于老年肺癌手术方面的口头交流,也是第一次有幸和全国顶级专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2017年,论文获第十一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9年,时隔三年再次相遇CSCO,论文在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做壁报交流。人生总要留些遗憾,当做继续努力的动力。2019年,参加中国医学促进会主办的“凯瑞精英赛”获全国总决赛亚军,东北赛区冠军。2020受邀前往中国肿瘤学大会进行壁报交流,可惜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到广州亲临现场。2021年,参加“康莱特杯”中青年医师病例大赛全国总决赛获第一名,也是第一次拿到全国性比赛的第一。2021年,论文获全国肺癌大会优秀文章三等奖。2023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手术水平,前往国内顶尖胸外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进修学习1年。师从国内著名胸外科专家李志刚主任和耿峻峰教授,学习了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同时,我的手术水平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2023年,牵头组合联合东北地区青年肿瘤医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并担任第一届大会主席召开青北论坛。2024年,有幸做为东北地区唯一代表,参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论坛关于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主题辩论,和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大肿瘤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浙江大学一附院、江苏省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各位专家同行共同探讨。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同时,我也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希望能把自己的所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老百姓,让大家能够科学防癌、科学治癌。希望防癌抗癌路上,我们一起同行,一起战胜疾病!!!
对于刚刚检查发现胸部肿瘤的患者,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也不知道是良性还是恶性,医生告诉我需要手术,那么,需不需要在手术前做病理,看看是良性还是恶性,还是直接做手术呢?的确,病理才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只有得到了明确的病理诊断,才能够确诊癌症。而影像学的检查,即便是目前鉴别肿瘤最敏感最先进的PETCT,准确率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所以,手术前,我们究竟要不要先明确病理诊断呢?其实,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有些时候,需要先明确病理再手术,有些时候,则建议直接手术而不是先取病理。1、肺中央型病变对于位于肺门附近的肿瘤,也就是中央型的肺部病变,术前需要做气管镜检查。一方面,气管镜可以明确肿瘤病变的范围,帮助医生确定切多少,能不能切干净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央型的病变多为鳞癌和小细胞癌,而小细胞肺癌多数情况下不适合手术,所以,明确病理可以帮助我们确诊是不是小细胞癌,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2、需要新辅助治疗一部分病人,因为肿瘤比较大,或者病变的位置不太好(包绕了重要的大血管),或者存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这些情况直接手术的效果不好(直接手术切不净或者术后容易复发),医生会建议先进行药物治疗(化疗、靶向、免疫等)之后再进行手术,也就是新辅助治疗。而新辅助治疗需要明确的病理诊断,甚至可能需要进一步做基因检测,免疫表达水平检测等,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在手术前先取病理了。3、淋巴瘤有时,肺部的肿瘤虽然长在肺上,但并不是来源于肺。比如,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淋巴瘤。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手术效果并不好,所以,如果术前检查怀疑是淋巴瘤,一般会穿刺明确是不是淋巴瘤。4、食管肿瘤目前,食管癌手术需要切除全食管或者次全食管,然后以胃代食管和剩余食管吻合,手术涉及到胸部、腹部甚至是颈部,切口多,创伤大,并发症发生几率高,所以,食管手术需要更谨慎。此外,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从部分IIA期开始,就建议新辅助治疗后再手术,而I期的食管癌患者临床又不多见,所以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食管癌患者都需要新辅助治疗。所以,对于食管肿瘤术前均建议胃镜活检取病理,明确诊断后再行手术治疗。1、肺周围型病变对于肺周围型病变,基本上都是影像学检查之后高度怀疑肺癌的医生才会建议手术。如果向手术前就明确病理,一般需要做CT引导下穿刺。一方面,穿刺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引起气胸、血胸等,增加了没必要的创伤和风险,同时,也有约万分之一的概率会发生穿刺的针道转移,造成了肿瘤的播散。另一方面,穿刺的成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我们把肿瘤比喻成一个苹果,而肿瘤经常会伴有一些炎性坏死,就好比苹果里有烂的地方。穿刺的时候,有可能穿到了苹果肉也就是穿到了肿瘤组织,但也有可能穿刺到烂的苹果,就是穿刺到了里面的坏死组织。当穿刺到坏死组织的时候,病理报告就会提示只看到炎性细胞而不是肿瘤细胞。但是,这种穿刺结果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肿瘤的病理,容易引起误诊,耽误治疗。就是说,穿刺穿到了癌细胞,那一定是癌,穿刺没取到癌细胞,也不能说就一定不是癌了。所以,对于肺周围型病变,只要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肺癌的,医生都会建议手术,而不是先取病理。2、胸腺瘤胸腺瘤是一种生长在纵隔里的肿瘤,属于一种低度恶性或交界性的肿瘤。胸腺瘤的主要治疗办法就是手术,而且手术原则是要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溃引起种植转移。而穿刺则会破坏肿瘤的包膜和完整性,容易造成种植,因而,对于前纵隔肿瘤怀疑是胸腺瘤的,也不建议穿刺。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诊前必看】如何找孙医生面诊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患者担心的问我:孙医生,我做了肺手术,对以后的肺功能、工作和生活有影响吗?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先去了解肺的解剖,以及手术切除的范围。我们人体一共有5个肺叶,左边2个肺叶(左肺上叶、左肺下叶),约占肺总容量45%,右边3个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约占肺总容量55%。其中,右肺中叶是人体最小的肺叶,约占肺总容量的10%。其余4个肺叶大小差不多(下叶略大于上叶),每个肺叶约占肺总容量的20-25%。比肺叶更小的单位是肺段,右肺共10个肺段,左肺共8个肺段。了解了肺的解剖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我们手术都切除多少肺。楔形切除有时,对于靠近胸膜周边,比较小或者良性的病灶,只需要做楔形切除,也就是切掉肺的一小块,可能只是肺总容量的几十分之一。这种楔形切除,可以说切的很少,恢复很快,对肺功能的影响也很小。肺段切除有时,针对没有那么靠近周边,位置略深,或者稍大一点的结节,需要做肺段切除,也就是切除肺总容量的1/18左右。切除的范围也不大,术后恢复的也比较快,对肺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小。肺叶切除不过,在肺癌的手术治疗中,采用最多的,还是肺叶切除。也就是要切掉我们5个肺叶中的1个。如果切除的是右肺中叶,因为中叶本身就是最小的肺叶,所以其实影响并不大。如果切除的是上叶或者下叶,那就相当于切除了肺总容量的20-25%,相较于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影响还是要大一些的。联合肺叶/肺段/楔形切除有的时候,因为患者长了多个病灶,或者病灶的位置不好,单纯切一个肺叶可能不够,就需要进行联合切除。比如,比较常见的右肺中下叶联合切除,或者,一个肺叶切除联合另一个肺叶的楔形切除、肺段切除等,亦或者是联合肺段或联合楔形切除等。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肺的解剖去计算我们大概损失了多少比例的肺容量了。不过,即便是联合肺叶切除,大家也不必太担心。只要我们手术这一侧还有剩余的肺,在术后,余肺都会慢慢膨胀,起到一定的代偿功能。所以,虽然肺是不可再生的器官,不会再长出新的肺,但是通过余肺的代偿功能,还是会对我们损失的肺功能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所以,一般的肺手术,不管手术切的多或者少,其实对我们的肺功能都是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的。但是,也并不会明显的影响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孙医生之前手术过的几千位患者里,还没遇到过一位因为切除了一两个肺叶,就严重影响后续工作和生活的患者。孙医生的很多患者,在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日常的工作(包括一定的体力劳动),生活(买菜、做饭、做家务),运动(跑步、打球、爬山、游泳)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当然,恢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是做完手术第二天马上下床跑步是不可能的,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恢复,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恢复的速度则是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快,有的人慢,但最终,都会回归正常生活,享受生活。不过,如果您是从事职业运动员,需要参加职业的比赛甚至奥运会,那么肺切除之后可能对运动生涯还是会有不小的影响,毕竟职业运动员对于肺功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全肺切除在所有肺切除里,对肺功能影响最大的,其实就是全肺切除。所谓的全肺切除,并不是指把我们五个肺叶全部切掉,而是指将一侧的所有肺叶(如左边2个肺叶或右边3个肺叶)切除。全肺切除损失的肺功能会比较大,基本上是肺总容量的一半左右。另外,同侧没有了余肺进行代偿,后续的恢复也会更慢,全肺切除之后一般也不建议再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了,但一般的生活、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随着现在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采取全肺切除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患者,我们可能会选择袖状切除术甚至隆突重建术来争取给患者保留更多的肺叶、肺功能,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最后总结一下,也回答一下大家的担心。肺切除,对肺功能一定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关。但最终经过康复锻炼,都会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一些体力劳动、运动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担心,安心听从医生的安排和治疗,让我们一起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诊前必看】如何找孙医生面诊
在日常的工作中,肺癌患者问我最多的问题,也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罹患了肺癌,做了手术,术后还需不需要化疗?一方面,患者恐惧化疗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患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化疗。其实,化疗只是术后辅助治疗诸多方式中的一种,除了化疗,还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等。不管哪种辅助治疗方式,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身体里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这个时候可能大家会疑惑,医生明明和我说手术很成功,手术都切干净了,为什么身体里还会有残留的肿瘤细胞呢?目前,早中期肺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病灶以及周围的肺组织来达到完全清除肿瘤的效果。但是,即便是早期肺癌,也会有一定的几率出现术后的复发或转移。这是因为,肺癌在非常早期的时候,有些癌细胞就有可能跑到全身的各个器官,有一些癌细胞可能匿藏起来,还没长成一个大的肿物,所以,医生在影像学上面,即使像目前最先进的PETCT、薄层CT也无法发现,而手术只能切除影像学上能看到的肿物,看不到的癌细胞是没办法切除的。我们举个例子说,如果把抗击肺癌比作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彻底消灭所有癌细胞。根治性手术,就是直接干掉敌人的司令部和大部队,但即使司令部和大部队被消灭,还是无法保证没有任何敌军的“散兵游勇“潜伏在身体的血液、淋巴或其它部位。所以,为了消灭掉这些“散兵游勇“,我们就需要在术后进行全身性的药物治疗,也就是术后辅助治疗,起到打扫战场、巩固胜利果实的作用。术后是否要做治疗,要根据病理的分期情况,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下TNM分期(详见下文)。点击查看文章:大夫,我是早期还是晚期啊?——带您了解肺癌TNM分期非小细胞肺癌中,I-II期和部分IIIA期、ⅢB(T3N2M0)期适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原位癌、IA期的患者术后不需要做任何治疗,定期随访即可。II-III期术后均需要辅助治疗。而IB期术后是否要进行治疗则有一定的争议。目前,美国的NCCN指南推荐具有高危因素(如低分化肿瘤(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但不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亚型以实体型或微乳头为主、脉管侵犯、脏层胸膜侵犯、气腔播散、姑息性切除等)的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我国的肺癌治疗规范对于IB期术后是否要进行治疗则有一定分歧。所以,对于IB期患者,有的医生推荐治疗有的不推荐,他们都是对的。孙医生的意见:推荐治疗。经常有患者纠结术后选择哪种辅助治疗方式,其实,就像孙医生常说的,治疗肿瘤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得到最大的获益。(1)术后辅助靶向治疗:适合人群:IB-III期,术后发现EGFR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行EGFR-TKI辅助靶向治疗。II-III期,术后发现ALK融合突变的患者可行ALK抑制剂辅助靶向治疗。优点:副作用小,治疗方便(在家口服药即可),效果好。缺点:治疗周期长(2-3年),有的药物费用略高。(2)术后辅助化疗:适合人群:IB期(有高危因素)、II-III期,无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均建议以铂类为基础的方案进行辅助化疗。优点:治疗周期短(4个周期,约3个月)。缺点:毒副作用偏大。(3)术后辅助免疫治疗:适合人群:II-III期术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如PD-L1表达阳性(≥1%)可在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后行辅助免疫治疗。优点:效果较单纯化疗好。缺点:治疗周期略长(1年),费用略高,有一定几率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4)术后辅助放疗:目前,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放疗仍存在一定争议。对于非完整切除切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如无法二次手术的患者建议行术后辅助放疗。对于完整切除的患者,不常规推荐术后辅助放疗。对于纵隔淋巴结阳性即N2期患者,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评估术后辅助放疗的治疗获益与风险。综上所述,术后辅助治疗是手术的一种补充,是为了降低复发和转移,是一种很必要的治疗肿瘤的方法,所以希望大家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诊前必看】如何找孙医生面诊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在肺部肿瘤的病人手术后恢复的越来越快,我的病人一般术后4-7天就可以出院。其中,术后饮食是肺部手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但是,良好的营养支持不代表胡吃海塞。以前,我在查房时,经常看见家属给患者准备了一大碗骨头汤,其实,这就是一碗油脂和嘌呤,没什么营养,乱吃反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那么,肺手术病人究竟应该怎么吃呢?术前夜:术前护士宣教时会告诉患者,手术前不能吃东西,结果,有些患者就理解错误,以为手术前一天晚上就不能吃东西了。其实,术前夜是可以正常进食的,但是不建议吃的过于油腻。孙医生建议,术前一天的晚餐七八分饱,清淡饮食即可。手术当天早晨:手术排序第一台的病人,早上不能饮水,第二台的病人,6点前可以喝100-200ml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无渣的果汁、脉动等。第三,四台的病人,9点前可以喝,也是100-200ml。这是怕麻醉气管插管前给麻醉药造成呕吐,误吸,一般在麻醉4小时前不喝水就行。(注:糖尿病病人建议只饮水)注意:手术当天一定不能吃东西。一定不能吃东西!手术后当天: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4小时,神志清楚后,无恶心呕吐等情况下,可口服100ml温开水,术后8-10小时可口服250ml营养液。注:有晕车,晕船经历及眩晕症病史的病人,术后用止痛泵的人,术后容易恶心呕吐,看自己情况再决定何时饮水进食。术后到出院:①以无油脂的主食及点心为主食,可为白馒头、稀饭、白米饭、白面条等(糖尿病病人要少吃粥和稀饭);②蔬菜水果一定要有(糖尿病病人要吃低糖水果);③优质蛋白质食物可进食,如去脂牛奶或低脂牛奶、蛋清(煮鸡蛋,不吃鸡蛋黄)、低脂肉禽(去皮鸡肉、精瘦肉、虾仁)、豆制品(去了豆油的);④不能进食高脂肉类(肥肉)、肉汤、纯牛奶、酸奶、豆浆;⑤多喝水:白开水为主,可以少量喝鲜榨果汁。(糖尿病病人就不要喝饮料了);⑥少油饮食。⑦术后1-3天为保证能量蛋白质摄入,可摄入营养液加餐:三餐后2h口服肠内营养制剂250ml,一天3次。一般来说,出院后正常健康饮食即可,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建议吃,其他没有忌口。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诊前必看】如何找孙医生面诊
对于吉林省或周边地区需要找孙医生面诊的患者,有多种途径可以找到孙医生。1、工作日每日早9点前到吉林省肿瘤医院(湖光院区)13楼胸部肿瘤外科医生办公室直接找我(9点后通常会有手术)。2、可以提前在好大夫APP上联系我跟我预约时间,如果是与我预约产生的咨询费用,我会给大家退费。3、也可以电话联系我,工作电话:0431-85872606。温馨提示:建议就诊时带齐之前检查结果,如果是小于1cm的肺磨玻璃结节,建议带电子版CT(DICOM格式或者可扫码看片的二维码)。医院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湖光路1018号(湖光路与桦甸街交会处)(导航搜索“吉林省肿瘤医院湖光院区”)。
在日常的工作中,门诊患者问我最多的问题,也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得了肺癌以后,还能活多久?说实话,这个问题,是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所以,孙医生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让罹患肺癌的患者和家属们通过这一篇文章就能详细的了解肺癌预后的问题。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疾病。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其中肺癌排名第一,达到了82万,占17.9%。而在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中,肺癌死亡患者则占到了23.8%,高达71万。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肺癌死亡患者的占比要明显高于新发患者的占比,也就是说,同其他癌症相比,肺癌的恶性程度更高,更容易导致死亡。不过,大家也不要害怕和灰心。因为肺癌发病率高,患病人数高,所以,这些年,对于肺癌的各项研究也多,药品和治疗办法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肺癌的生存期越来越长,甚至,晚期肺癌患者长期生存也不再是梦想。那得了肺癌究竟还能活多久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受到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肺癌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接受的治疗方法、基因突变的情况等等。同时,患者本人的心态以及配合治疗的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预后。1、病理类型对预后的影响肺癌在病理类型上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总体而言,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高,较早就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目前有效的治疗办法不是很多,因而预后差。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肺癌亚型,也比较容易出现远处器官的转移,恶性程度偏高。不过,很多腺癌患者特别是不吸烟的患者,可能会有EGFR、ALK等基因突变,从而可以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大大提升生存期。鳞状细胞癌多数为中央型肺癌,可能会伴随咳嗽、咯血等症状,治有效疗方式不多,但鳞状细胞癌相较于小细胞肺癌和腺癌,多数进展要慢一些,也较少发生远处转移。分化程度的不同,对肺癌的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中,分为高-中-低分化,高分化代表预后更好,中分化次之,低分化往往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另外,病理亚型对于预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接受手术的腺癌患者,如果贴壁型比例高,则不容易发生复发及转移,预后更好。而微乳头型则是预后最差的亚型,如果微乳头型比例超过5%,则提示术后更容易出现复发或者转移。2、病理分期对预后的影响病理分期可以说是影响肺癌预后最主要的因素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肺癌,早期患者的预后都是不错的,而晚期则预后差。原位癌和微浸润癌是最早期的肺癌,也是预后最好的。原位癌手术切除之后是可以100%治愈的,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寿命。微浸润癌基本上也是接近100%治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肺癌分为I、II、III、IV四个分期,并在四个不同的分期内进一步细分,以便指导临床的治疗,判断预后。I期肺癌属于我们理解中的早期肺癌,预后好,IV期肺癌则是我们理解中的晚期肺癌,预后差。那么,不同分期的肺癌预后都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格。表格中最后一列,60个月,即5年生存率,我们可以看到5年生存率从IA1期92%下降到IVB期0%。在这里,也要解释一下何为“5年生存率”,很多人认为“5年生存率”只是能再活5年的意思。事实上,这是肿瘤治疗领域最常见的“误会”之一,“5年生存率”是指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患者的比例。比如,IA1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为92%,也就是说,假如统计了100名接受治疗的IA1期肺癌患者,5年后,仍有92名患者继续生存,有8名患者在5年内因肺癌复发转移去世。用5年生存率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的科学性。某种肿瘤经过治疗后,有一部分可能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因肿瘤进入晚期而死亡。复发和转移大多发生在根治手术后3年内,约占80%,少部分发生在5年之内,约占10%。所以,肿瘤根治术后5年内不复发,再次出现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也就可以理解为治愈了。我们在回到这张图表,可以看到,分期越早,预后就越好,分期越晚,预后就越差。所以,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分期越早,治愈的几率就越高。分期早,肺癌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3、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也会影响预后。比如,分期相同的晚期腺癌患者,一个患者存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可以接受靶向治疗,另一个患者没有基因突变,不能接受靶向治疗,两个人的预后也是不同的,往往可以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生存更长,生活质量也更好。另外,即便是分期相同,病理类型相同,基因突变情况相同,接受治疗方式也相同的患者,预后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对于化疗更敏感,效果更好,有的人则不敏感,效果欠佳;有的人靶向治疗2-3年才耐药,有的人却2-3个月就耐药了;有的人一代靶向药治疗后还可以接受三代靶向药的治疗,有的人却不能,等等。。。所以,肿瘤治疗中,存在着“同病不同命”的现象,大家虽然都患有肺癌,但是适合的治疗模式可能并不同,对于治疗的敏感程度不同,预后也就有差别。4、生活方式、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不管是早中期肺癌接受了手术治疗,还是晚期肺癌接受了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在治疗中以及治疗后,都需要有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医生的医嘱要有良好的依从性。有的肺癌患者术后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继续吸烟,就更容易导致肺癌复发。国外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术后吸烟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所以,罹患肺癌后,一定要戒烟。另外,定期复查也很关键,正常肺癌术后可能6-12个月需要复查一次,可有的患者复查两次之后没发现问题,就掉以轻心觉得没事了,也不再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结果局部复发了也没有及时发现,等出席症状的时候已经多处转移,失去了再次治疗的最好时机。5、肺癌很可怕,有什么办法能生存的更长呢?没有患癌的人,我们要定期体检,如果不幸罹患肺癌,因为定期体检,我们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有更好的预后。如果发现就是晚期,也不要灰心,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因为,近年来肺癌治疗药物更新很快,效果也是越来越好,而且,很多以前老百姓用不起的高档药现在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晚期肺癌变成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长期生存不再是梦想。
在临床工作中,孙医生遇到的多数食管癌患者,都是因为出现了进食困难来就诊的,甚至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期内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的情况。而食管癌的治疗,不管是放化疗、免疫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营养状态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食管癌患者在治疗期间,吃的好,保持一个良好的营养状态非常重要。今天孙医生就和大家说一说,食管癌患者在治疗期间怎么吃,饮食方面有哪些注意。 首先,不管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的食管癌患者,不管是做放化疗、免疫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不管是治疗期间还是治疗之后,大家都要注意,我们要避免刺激食管癌生长或者容易引起复发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引起食管癌的病因。如:饮酒(戒酒是最最最重要的)、亚硝酸胺盐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腌渍的食物、罐头、隔夜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过热过烫的食物。 多数的食管癌患者,都是因为出现了进食困难才去医院就诊发现食管癌的,而出现了进食困难的症状,往往意味着食管癌的病情已经进入了中晚期。对于中晚期的患者,从疗效的角度来说,一般不建议直接做手术,而是建议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后再做手术效果更好。新辅助治疗包括放化疗、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新辅助治疗期间,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新辅助治疗让肿瘤缩小,疾病降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未来疾病复发的概率,另一方面,新辅助治疗期间,我们要注意饮食,改善营养状态,为后续的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降低手术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在术前化疗期间,健康科学的饮食非常重要。在化疗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化疗所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如厌食、恶心等。所以,在化疗期间,建议大家清淡饮食,但同时也要保证营养,基本原则就是做到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低脂指的就是少油,不要太油腻,高蛋白饮食可以多摄入牛奶、大豆或豆制品、瘦肉、鸡蛋等。根据每个人病变类型的不同,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也有所区别。1、入院时已有梗阻症状的患者,那就要注意了,尽量进全流食或半流食。如果出现了梗阻,还硬着头皮吃干的食管,那食物团块就会在狭窄的病变处堵塞造成完全梗阻,导致上段食管扩张,而上段食管长期扩张会造成手术吻合不佳和吻合口瘘的发生。这类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口服淡盐水,既能冲洗上段食管也可以对梗阻扩张的上段食管减轻水肿,有利于术中吻合和术后愈合。2、入院后胃镜和胸部CT等检查提示病变为溃疡型病变的患者,饮食就要特别注意了。即使患者无梗阻症状,也要以流食、半流食为主,不能进烧饼、油条等质硬的食物,避免质硬不好消化的食物摩擦溃疡病变造成食管的穿孔、出血。3、入院时患者已有呕吐粘性分泌物的症状,病变可能已完全堵塞食管管腔,结合患者病情,医生会在内镜或透视下留置鼻胃营养管,通过鼻胃营养管进食,这是术前快速纠正身体营养状况的有效方式。此外,化疗期间,肿瘤可能因为治疗引起水肿,导致短期内梗阻症状更明显,也就是吃东西更费劲了,这个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的软硬程度,梗阻症状明显的,以全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化疗结束出院后,化疗所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基本就会消退,大家在家休养期间一定要加强营养,增加体重,为后续化疗和手术做好营养准备。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孙医生,每天吃多少能保证营养呢?在家又怎么知道自己吃的够不够呢?什么是全流食、半流食、软食呢?1、成人每天需要多少营养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版,正常成人每天盐<5g,油25-30g,奶300-500g,大豆及坚果类25-35g,动物性食物120-200g(每天至少1个鸡蛋、每周至少两次水产品),蔬菜类300-500g,水果类200-350g,谷类200-300g,薯类50-100g,水1500-1700ml。这是正常人体的每日需要量,而食管癌的患者因为在患病初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并且存在肿瘤消耗,所以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优质蛋白质的量,同时可以适当补充营养液增加营养(孙医生不建议大家盲目购买蛋白粉之类的营养品,人体很难吸收,具体购买什么类型的营养液可以咨询孙医生)。 那么,居家期间,怎么知道自己吃的营养够不够呢?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体重。大家可以买一个电子秤放到家里,每天早上晚上称2次体重并记录下来,如果体重在慢慢增长,则说明营养够用,如果体重不增长甚至减轻,那就说明吃的不太够,需要增加营养了。2、全流食:食物呈液体状态、在口腔内能融化为液体。如:米汤、牛奶、豆浆、果汁、藕粉、清鸡汤,清肉汤等。半流食:半流质饮食是一种介于软饭与流质之间的饮食。它比软饭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如:稀粥、汤面、菜泥、鸡蛋糕等。软食:介于半流质到普通饮食中间的一种饮食,一般指软烂的食物。如:面条、软饭、饺子、馄钝等。普食:也就是我们正常人的饮食。需要注意的是,全流食、半流食饮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喝粥喝牛奶,流食只是食物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使用破壁机将蔬菜、水果、熟肉和熟鸡蛋等打碎后,做成流食食用,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营养。 术前三天,以好消化的软食为主。术前一天,以半流食为主,晚餐进无渣的全流食,睡觉前1小时口服橄榄油200ml,有利于术中显影胸导管,减少胸导管的损伤。 食管癌的手术,属于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所以对术后饮食有着格外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营养,又要减少对吻合口的刺激以避免术后并发症。一般来说,术后7天内,患者都不能吃东西喝水。我们术中会给患者留置一枚营养管,术后通过营养管给与营养液补充营养。7天之后,通过检查确认吻合口愈合良好,患者则可以进口进食了。而此时的进食非常关键。进食第一天:一般会让患者分次少量进清水或全流食,每次量要少,进食不能快(可以用小勺慢慢喝)。进食2-4天:还是全流食,逐渐增加进食次数和量。进食5-14天:可缓慢由全流食过渡至半流食,开始以稀粥、鸡蛋糕为主,后面可以吃龙须面、菜泥等。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患者可以进半流食了,医生就会让患者出院回家休养了,而出院后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因为出院离开了医生的监督,有的患者就开始“放飞自我”,回家随便“造”,也不注意进食的量和速度了,回家大快朵颐,结果吻合口就出问题了。所以出院回家之后,大家一定要注意,还是分次少量缓慢进食,千万不要贪多贪快。此外,孙医生再次强调,半流食只是食物的一种形式,该摄入的营养一样也不能少,大家还是通过破壁机将蔬菜、水果、熟肉和熟鸡蛋等打碎后,做成半流食食用,盐、糖、酱油之类的调料也要正常放。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正常人是一日三餐,但做完食管手术,我们的胃会变小,所以如果还按照我们原来一顿饭的量,就会觉得“撑得慌”,所以以后要改成一天五顿、六顿,每次少吃一点,一天多吃几次,做到“少食多餐”。进食14天-1个月:软食。进食1个月后:普食。此时就可以和健康人吃一样的东西了,但还是注意要少食多餐,同时进食不要快,要细嚼慢咽。此外,大家在吃鱼、吃鸡架、排骨这种带有刺和骨头的食物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误食鱼刺和骨头。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诊前必看】如何找孙医生面诊
你知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吗?一听这个问题,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会出现很多个问号???达芬奇大家都知道,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是世人皆知。机器人大家也知道。可达芬奇机器人是什么东西,它还能做手术?是机器人自己做手术吗,还是机器人结合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患者做手术?想知道这些问题,听孙医生给你娓娓道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又叫“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它并不能自己做手术,而是协助我们外科医生完成微创手术的一种高端医疗系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以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IntuitiveSurgical随后与IBM、麻省理工学院和Heartport公司联手对该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开发,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那为什么机器人手术会被命名为达芬奇呢?它和我们所熟悉的画家达芬奇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其实,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和达芬奇之间的没有直接关系,之所以选择采用达芬奇的名字来命名,是为了强调该技术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旨在传达出这种技术的高度精确性、灵活性和艺术性。同样,这种命名方式也是对达芬奇多领域才华的一种致敬,将他的名字与现代医疗技术相联系,展示了人类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彰显了科学艺术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想要了解达芬奇机器人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就得先了解达芬奇机器人的组成。达芬奇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一、外科医生控制台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中,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使用双手(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及脚(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正如在立体目镜中看到的那样,手术器械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运动。二、床旁机械臂系统床旁机械臂系统(PatientCart)是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操作部件,其主要功能是为器械臂和摄像臂提供支撑。助手医生在无菌区内的床旁机械臂系统边工作,负责更换器械和内窥镜,协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三、成像系统成像系统(VideoCart)内装有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器以及图象处理设备,在手术过程中位于无菌区外,可由巡回护士操作,并可放置各类辅助手术设备。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内窥镜为高分辨率三维(3D)镜头,对手术视野具有多达10倍的放大倍数,能为主刀医生带来患者体腔内三维立体高清影像,使主刀医生较普通腹腔镜手术更能把握操作距离,更能辨认解剖结构,提升了手术精确度。总结来说,达芬奇机器人就是高级的腔镜手术系统,外科主刀医生坐在医生控制台前,在立体目镜中观察手术视野,通过控制器传感遥控床旁机械臂和镜头完成手术。如今,胸腔镜微创手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二维成像系统缺乏空间立体感,术中视野不足,手术操作缺乏灵活性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则克服了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局限性。比如,人手旋转极限180度,一些位置“刁钻”的“犄角旮旯”人手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旋转540度,并且它有7个自由度,不仅可以完全模拟人手动作,而且可以深入到人手难以达到的部位,在狭小空间操作时更加精准、灵活,普通胸腔镜下很别扭的角度和很刁钻复杂的操作它都可以轻松完成。不仅如此,它还超级“稳定”,它能自动滤除人手颤动、成比例缩减主刀医生动作幅度,从而避免了人手操作的“抖动”,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细。视野上,它拥有可以放大10倍的3D高清立体成像,让手术视野更加清晰、逼真,让病灶部位几乎无死角地呈现在术者的视野中,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正是有了这个得力助手,手术医生可以坐着就完成复杂高难度的手术。与普通胸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更精细,创伤更小,出血更少,当然患者术后恢复的就更快。达芬奇机器人还可以给手术医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减少疲劳。有时候遇到复杂手术,手术时间经常在3、4个小时甚至更久,手术时间越长,医生越疲劳,医生的过度疲劳也可能会降低手术的安全性。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时,主刀医生一直是坐在操作台前手术,对体力的消耗很小,所以更容易让医生集中精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此外,随着5G通信技术的成熟,达芬奇机器人可以突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实现远程手术会诊。比如,上海的专家在上海的手术室内操作手术控制台,远程控制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长春医生的协助下,就可以为长春住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使广大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要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缺点,那主要就是贵!目前一台达芬奇机器人的进价大约是2000多万人民币。达芬奇机械臂属于高端耗材,每条机械臂的价格是五万元左右,且使用十次以后就必须强制报废,每次手术需要使用3-4条机械臂,所以一次机器人的手术开机费用是2万多人民币。也就是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要比普通的胸腔镜手术贵2万多元,且目前没有进入医保,需要自费。达芬奇机器人就是一个外科医生的得力工具,它本身不具有任何智能功能。此外,它具有多重保险装置,每秒同步1500次以避免出现延迟,确保它的每一步操作都是由外科医生下达完成的,离开了外科医生它什么都做不了,更不可能有失控的风险。其实,达芬奇机器人应用于临床手术已经很多年了,是一种非常成熟安全的手术系统。早在2005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妇科微创手术。如今,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中,如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以及普外科手术等。吉林省肿瘤医院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家三甲肿瘤专科医院,早在2014年就引入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不包含部队医院),所以对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达芬奇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手术,特别是在复杂肺癌手术(如肺袖式切除术),食管癌手术以及纵隔肿瘤手术中,达芬奇机器人较传统胸腔镜有着较大优势。科普文章都是孙医生用个人休息时间亲自创作,为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全部免费阅读。创作不易,欢迎您点赞、转发、打赏。大家如果有关于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外科肿瘤疾病的问题,欢迎给孙医生留言,有需要的朋友也欢迎大家来医院找孙医生面对面交流。找孙医生面诊看下文↓。点击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