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再障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以补肾为治疗原则以达到了共识,并规范了再障的分型标准,而再障复杂的演变过程现已被众多医家所认识。再障治疗辩病同时并要辩证,我院自1996年~2006年系统观察了236例病例,不仅从中总结出了再障从发病到治愈的整个演变过程,而且研究出了系列中药制剂在整个演变过程中的辩证施治:慢性再障之初,出现阴虚内热或血虚内热,当给予滋阴补肾,病情顺延则出现阴虚内热消减而进入肾阴阳俱虚期,病人阳虚与阴虚内热交替出现,通过滋阴济阳,病人阴虚证以除,进入脉证相符的肾阳虚期,此期病人出血、感染、发热症状消失,进入病情稳定期,此期中药治疗要温补肾阳,填精益髓。病人的脉象变化也是有其规律,从治疗之初的弦、大(或滑大)、数、疾伴随治疗好转而转向滑、细、沉、微。用药的规律从病程之初、中、后、末,中药应用要掌握凉、平、温、热的用药程序,我们统计86%病人符合上述规律。具体来讲我们把再障分为初期、中期、后期、末期4个阶段治疗,用药要掌握好凉、平、温、热的用药程序。初期以滋阴益肾;中期治滋阴济阳;后期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末期属再障缓解的巩固治疗。总之,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综合病因、病机及不同临床表现, 把补肾贯穿在疾病治疗的始终,遵循阴阳互根、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辨证结合辨病施治,灵活用药,才能提高慢性再障的疗效。今后应积极引进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中医中药进一步量化、细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能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医学创新,更好地对中医中药继承、发展和创新,使传统的中医中药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辨证论治: 1、急髓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热毒壅盛,迫血妄行型 常见于急性再障起病初期热毒直入,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证候特点:起病急,面色苍白,壮热不退或低热持续,皮肤瘀点瘀斑,斑色红紫,鼻衄齿衄,烦燥口渴,便干尿黄,头晕乏力,舌红苔黄,脉洪大数疾。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片(先煎)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 米仁30g 黄芩15g 板蓝根15g 玄参15g甘草6g 白茅根3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羚羊角粉(冲服)0.6g 若有高热、便秘者可加大黄9-12g、枳实12-15g等,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仙鹤草15g、紫珠草30g、藕节15g、白及15g、小蓟15g、生地榆10g、侧柏叶10g、花蕊石10g等。 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内含羚羊角粉、牡丹皮、赤芍、辛夷等) 12克~24克每日三次 冲服 (本院制剂) 本症的治疗原则是延长生存期,而不是急于提高血红蛋白和其他有形成分,所谓“急则治其标”。其症属温毒内蕴,伤津耗血,肾精枯竭,治以凉血解毒为主。方中以羚羊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丹皮、贯众清热凉血散瘀;生地、麦冬清热滋阴;板蓝根、黄苓清热解毒;茜草、三七、琥珀活血凉血消瘀。此证为邪盛精衰的及危重症,宜同时配合西药止血及控制感染,并加强各种支持疗法。渡过急性期,可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2、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型: 热毒入里,耗精伤阴,迫血妄行。 证候特点: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寐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渴喜饮,皮肤瘀点瘀斑,出血色鲜,舌嫩紫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片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知母10g 黄柏9g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20g 泽泻18g 鳖甲15g白茅根30g 仙鹤草30g 鲜藕节30g 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紫珠草30g、白及15g、小蓟15g、生地榆10g、侧柏叶10g、花蕊石10g等。 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内含羚羊角粉、牡丹皮、赤芍、辛夷等)12克,每日两次(早晚)冲服(本院制剂) 3、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虚型 常见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疗后转入阴虚型者。 证候特点:潮热盗汗,手足心热,面白颧红,少寐多梦,腰酸腿软,心悸易惊,出血色鲜,舌嫩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益气生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15g 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15g 制首乌18g 黄精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5g 茯苓15g 当归15g鸡血藤15g 仙鹤草30g 茜草15g 炙鳖甲15g 焦山楂15g 生黄芪24g 枸杞子18g 阿胶15g(烊化) 中成药:仙芪生血颗粒(内含太子参、女贞子、枸杞子、阿胶等) 15克,每日一次(中午)冲服(本院制剂)。 本症为肝肾之阴亏耗,元气与营血具衰。肝肾阴虚则腰酸、头昏、盗汗,气虚则少气不足以呼吸,动则气短,纳少自汗,乏力。血少则心悸,唇面少华,脉细。是因为肝肾不足,发为血虚之侯。治以补肾为主,故用大量之生地、首乌、山萸肉、山药、枸杞、阿胶生血而滋肝,兼以黄芪,白术、大枣、甘草益脾,藉谷水之精微以助气。血赖气生,气赖血养,所以有效。 4、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型: 常见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疗后转入阳虚型者。 证候特点: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唇甲色淡,气短懒言,腰酸腿软,食少便溏,出血色淡,舌胖大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弱。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生髓。 方药:右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15g 制首乌18g茯苓15g 黄精15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5g仙灵皮15g 仙茅15g 巴戟天9g当归15g 鸡血藤15g 仙鹤草30g 茜草15g 焦山楂15g肉桂6g生黄芪24g人参20 g 鹿角胶10g(烊化)。 若食欲不振:加陈皮、半夏、莱菔子、鸡内金、焦六曲等 中成药:参胶生血颗粒(内含人参、黄芪、补骨脂、仙灵脾等) 15克/参耳生血颗粒(内含红参、田基黄、马钱子等)10克每日三次 冲服 (本院制剂)。 本症为脾肾阳虚,气血大损,拟以右归丸加减治疗为治疗主方。方中炒五味子、龙眼肉用以温煦心阳;鹿角胶是补血要品,用以补血而助生血;阿胶有增生蛋白,并兼有止血养血作用。肾主水,肾水强则生津柔肝,肝气平而不犯脾则脾气旺,则水谷精微化而入血以补血,气充血旺,病则愈。黑木耳味甘性平,具有滋补、养胃、活血、润燥之功。大枣味甘性平,能养胃健脾,养血壮神,入心,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缓解疼痛、行血,养血的功效。三味共用食疗,辅助药物疗效,故易收成效。 5、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阳两虚型: 常见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疗后转入阴阳两虚型者。 证候特点:面色苍白,时冷时热,自汗盗汗,食少纳呆,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 治法:滋阴壮阳,益气生髓。 方药:左归丸合右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制首乌18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补骨脂15g 鹿角胶15g 肉苁蓉9g 仙灵脾15g淮山药15g 茯苓15g 仙鹤草30g 茜草15g当归15g 鸡血藤15g 黄芪30g 焦山楂15g。 中成药:仙芪生血颗粒(内含太子参、女贞子、枸杞子、阿胶等) 15克/参胶生血颗粒(内含红参、田基黄、马钱子等) 15克 每日三次冲服(本院制剂)。 二、应急措施: 髓劳早期多会伴出血,发热等并发症,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齿衄:明胶海绵粘云南白药局部按压止血。 2、鼻衄:三七粉醋调涌泉穴外敷,同时油纱条粘云南白药堵鼻。 3、便血:四味止血散(本院制剂)藕粉调服,10克/次,日三次。 4、崩漏:断血流颗粒,10克,日三次,冲服。 5、高热神昏:安宫牛黄丸,1丸 ,日一次,或紫血散,1支,日两次,口服;清开灵注射液20~40ml,静脉输注日一次。 以上出血、发热症状者均可同时服用羚黄凉血颗粒(本院制剂)每次12克 每日三次。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疗法,尤其是中医药特色治疗现已成为有效治疗再障的重要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及国外众多专家学者及患者所接受和青睐。http://lfxwj.haodf.com/徐文江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电话:13930629022
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徐文江时常有人询问:“中医药在白血病治疗中起什么作用?得了白血病是否采用中医药来治疗呢?”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白血病有了很大进展,通过医学界大量临床验证和科学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中医药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向正常细胞转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也就是说使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从而使白血病的治疗达到一个很好的疗效。2.加快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中医药对骨髓造血功能康复、微环境修复十分有利,这也是中医药发挥作用的优势。中医药可以对抗化疗副作用,促进骨髓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防止化疗药物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3. 逆转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白血病细胞对化疗是有耐受性的,细胞本身对毒物的排异机制一旦启动将会影响化疗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恢复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4.延缓或防止白血病复发:白血病复发主要原因,一是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残留,一是白血病干细胞龛(微环境)诱变正常造血干细胞。这两点也恰恰是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关键作用,实验表明在治疗期间服用中药能减少白血病干细胞龛的形成,有效保护白血病环境下的正常造血干细胞。5.预防白血病相关并发症:白血病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起来难度很大,耗费也惊人,但是如果从预防上下手则相对容易得多,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身体痛苦,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化疗和中医药都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取长补短,融合各自合理的治疗手段,形成全新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坚持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白血病的缓解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无病或带病生存期,且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不失为一种让患者受益的好的办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疗法,尤其是中医药特色治疗现已成为有效治疗再障的重要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及国外众多专家学者及患者所接受和青睐。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在确诊的基础上,按急性再障、慢性再障分型论治。慢性再障者属中医“虚劳血虚”范畴,从肾论治,辨别阴阳,酌加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药,依据中药药理学研究,适当配伍具有刺激造血细胞生长的中药,提高疗效。针对慢性再障证型之演变规律,分初、中、末三阶段论治。急性再障者以“急劳髓枯温热型”论治,着重以凉血解毒法治疗,以取得疗效。 一、辨证论治: (一)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祖国医学并无再障贫血一词,更无急慢性之分,我们认为慢性再障因劳倦过度、外感邪毒、房室不节等导致脏腑阴阳受损,气血亏虚,而成虚劳证。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等一派血虚失荣征象,故以“髓劳血虚”加以概括诊断;因“肾主骨、藏精、生髓”,“精血同源”,肾虚则精少髓枯,血不得生。故慢性再障的本质是“肾虚”,在临床诊治时,依患者偏阴偏阳之象而进一步辨证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俱虚型。 1、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型: 热毒入里,耗精伤阴,迫血妄行。 证候特点: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寐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渴喜饮,皮肤瘀点瘀斑,出血色鲜,舌嫩紫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片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知母10g 黄柏9g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20g 泽泻18g 鳖甲15g白茅根30g 仙鹤草30g 鲜藕节30g 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紫珠草30g、白及15g、小蓟15g、生地榆10g、侧柏叶10g、花蕊石10g等。 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内含羚羊角粉、牡丹皮、赤芍、辛夷等)12克,每日两次(早晚)冲服(本院制剂) 2、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虚型 常见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疗后转入阴虚型者。 证候特点:潮热盗汗,手足心热,面白颧红,少寐多梦,腰酸腿软,心悸易惊,出血色鲜,舌嫩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益气生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15g 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15g 制首乌18g 黄精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5g 茯苓15g 当归15g鸡血藤15g 仙鹤草30g 茜草15g 炙鳖甲15g 焦山楂15g 生黄芪24g 枸杞子18g 阿胶15g(烊化) 中成药:仙芪生血颗粒(内含太子参、女贞子、枸杞子、阿胶等) 15克,每日一次(中午)冲服(本院制剂)。 本症为肝肾之阴亏耗,元气与营血具衰。肝肾阴虚则腰酸、头昏、盗汗,气虚则少气不足以呼吸,动则气短,纳少自汗,乏力。血少则心悸,唇面少华,脉细。是因为肝肾不足,发为血虚之侯。治以补肾为主,故用大量之生地、首乌、山萸肉、山药、枸杞、阿胶生血而滋肝,兼以黄芪,白术、大枣、甘草益脾,藉谷水之精微以助气。血赖气生,气赖血养,所以有效。 3、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型: 常见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疗后转入阳虚型者。 证候特点: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唇甲色淡,气短懒言,腰酸腿软,食少便溏,出血色淡,舌胖大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弱。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生髓。 方药:右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15g 制首乌18g茯苓15g 黄精15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5g仙灵皮15g 仙茅15g 巴戟天9g当归15g 鸡血藤15g 仙鹤草30g 茜草15g 焦山楂15g肉桂6g生黄芪24g人参20 g 鹿角胶10g(烊化)。 若食欲不振:加陈皮、半夏、莱菔子、鸡内金、焦六曲等 中成药:参胶生血颗粒(内含人参、黄芪、补骨脂、仙灵脾等) 15克/参耳生血颗粒(内含红参、田基黄、马钱子等)10克每日三次 冲服 (本院制剂)。 本症为脾肾阳虚,气血大损,拟以右归丸加减治疗为治疗主方。方中炒五味子、龙眼肉用以温煦心阳;鹿角胶是补血要品,用以补血而助生血;阿胶有增生蛋白,并兼有止血养血作用。肾主水,肾水强则生津柔肝,肝气平而不犯脾则脾气旺,则水谷精微化而入血以补血,气充血旺,病则愈。黑木耳味甘性平,具有滋补、养胃、活血、润燥之功。大枣味甘性平,能养胃健脾,养血壮神,入心,具有益气、缓中、化食、缓解疼痛、行血,养血的功效。三味共用食疗,辅助药物疗效,故易收成效。 4、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阴阳两虚型: 常见于慢性再障或急性再障治疗后转入阴阳两虚型者。 证候特点:面色苍白,时冷时热,自汗盗汗,食少纳呆,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 治法:滋阴壮阳,益气生髓。 方药:左归丸合右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制首乌18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补骨脂15g 鹿角胶15g 肉苁蓉9g 仙灵脾15g淮山药15g 茯苓15g 仙鹤草30g 茜草15g当归15g 鸡血藤15g 黄芪30g 焦山楂15g。 中成药:仙芪生血颗粒(内含太子参、女贞子、枸杞子、阿胶等) 15克 每日三次冲服(本院制剂);参胶生血颗粒(内含红参、田基黄、马钱子等) 15克 每日三次冲服(本院制剂)。结合证型演变,遵循治疗规律: 慢性再障病之初,多呈(肝)肾阴虚表现,肾不藏精,精不化血,阴血虚少,滋生内热而呈五心烦热,夜寐盗汗,虚烦不眠,齿龈渗血,舌质淡干少津,脉弦细数,乃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全血细胞减少而出现的代偿性机能亢进之表现。此乃一派虚热象,治宜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佐以凉血止血,因虚不受补,故不宜一味进补;经滋阴补肾施治,阴虚火旺渐除,病情相对稳定,此时阴虚内热症状渐消,而出现阳虚证候,或阴虚、阳虚证候交替呈现,病程进入中期,治疗上拟滋补肾(肝)阴与温补肾(脾)阳并施之阴阳双补法,也可两方交替服用;我们认为此阶段为时不长,疾病较快进入进一步稳定生血后期,即脉证相符之(脾)肾阳虚型,或有的患者素以阳虚为主,病变之初就属(脾)肾阳虚者,治疗上施以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深渊之水不生鱼龙,寒冰之地难生万物”,温补肾阳,填精益髓可促进阳生阴长,化生精血,促进贫血改善,出血症状消减,血象恢复。此进入病程末期,属再障缓解后的巩固治疗,为促进血象进一步恢复,达治愈程度,在滋阴济阳,填精益髓治疗基础上,宜加用辛热大补之品如肉桂、附子等,可达到预期目的。 我们在慢性再障的治疗过程中,摸索出证型演变及治疗规律变化,病程分初、中、后、末,治疗用药为凉、平、温、热之规律。亦即病之初期滋阴补肾,促进发热、出血症状消减,以稳病情;中期滋阴济阳,缓解症状,巩固病情;后末期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促进生血,使造血功能恢复。 (二)、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障乃温热邪毒,侵及骨髓,内陷营血所致;临床上呈迅猛之势,全身造血组织迅速而广泛地遭到破坏,甚至衰竭,呈现急劳血虚之证;面黄无华、头晕倦怠等血虚之象进行性加剧,乃造血之源肾髓急性枯竭,即为急劳髓枯之证,温热邪毒外感则高热不退,内陷营血则齿鼻衄血,尿血黑便,口舌血泡等,均属温热之象,故急再以“急劳髓枯温热型”予以概括,其舌象多呈舌质淡红、舌尖红、舌苔薄白,脉象呈滑大数疾之象。 急髓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热毒壅盛,迫血妄行型 常见于急性再障起病初期热毒直入,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证候特点:起病急,面色苍白,壮热不退或低热持续,皮肤瘀点瘀斑,斑色红紫,鼻衄齿衄,烦燥口渴,便密尿黄,头晕乏力,舌红苔黄,脉洪大数疾。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片(先煎)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 米仁30g 黄芩15g 板蓝根15g 玄参15g甘草6g 白茅根3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羚羊角粉(冲服)0.6g 若有高热、便秘者可加大黄9-12g、枳实12-15g等,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仙鹤草15g、紫珠草30g、藕节15g、白及15g、小蓟15g、生地榆10g、侧柏叶10g、花蕊石10g等。 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内含羚羊角粉、牡丹皮、赤芍、辛夷等) 12克~24克 每日三次 冲服 (本院制剂)外感温热邪毒是致病之因,乃标证,急劳髓枯系病本。在治疗上,针对上焦外感温热之证投《济生方》之苍耳子散以疏散风热。温热邪毒内陷营血,取《千金方》之犀角地黄汤以清热凉血,急劳髓枯之病本选《卫生宝鉴》之三才封髓丹加味以补肾降火,三方加味施治以凉血止血、散风清热、滋阴补肾,组成凉血解毒方,乃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补肾新法,有不同于传统的一味温补肾阳、滋补肾阴之观念。 尽管虚劳血虚等症状进行性加重,但不宜补虚治疗,用传统的补肾法治疗急性再障,易补阳热更炽,滋阴血不生,病人多半在短期内死于大出血或严重感染。采取凉血解毒法施治,凉药的应用宜早不宜迟,采用凉血解毒新途径治疗使温热致病邪毒得以及时清除,出血、发热症状得以及时控制,使病情得以及时稳定,促进精血化生。 凉温交替之法施治,旨在稳定病情,消除发热、出血症状,在必要时加味滋阴济阳补肾中药(自拟参芪仙补汤加减施治: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补骨脂、仙灵脾等组成),可促使造血功能恢复,精血得生。此方法比单纯一味补虚扶正治疗效佳。 本症的治疗原则是延长生存期,而不是急于提高血红蛋白和其他有形成分,所谓“急则治其标”。其症属温毒内蕴,伤津耗血,肾精枯竭,治以凉血解毒为主。方中以羚羊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丹皮、贯众清热凉血散瘀;生地、麦冬清热滋阴;板蓝根、黄苓清热解毒;茜草、三七、琥珀活血凉血消瘀。此证为邪盛精衰的及危重症,宜同时配合西药止血及控制感染,并加强各种支持疗法。渡过急性期,可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徐文江 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科 主任中医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慢性进行性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多或正常,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病程中常易发生致死性感染和出血,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很高。近年来临床回顾性研究MDS显示,总体MDS的白血病转化率为30%左右,多数MDS患者不是死于白血病,就是死于由于血细胞减少所致的感染、出血和输血相关疾病等。目前MDS除采用非清除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长期以来如何提高MDS的疗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而中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祖国传统医学典籍中没有相应记载,近10多年来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研究。医家多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虚劳”、“急痨”、“血证”、“内伤发热”、“伏气温病”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致脾肾两虚,生血之源枯竭,或外感六淫之邪,或因邪毒所伤,入里化热,灼伤血络,耗伤津液,致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而变症百出。疾病过程中还可见阴阳两虚、气不摄血、阳虚血脱及亡阴亡阳之危候。其病变在肾和脾,辨证虚证多见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实证多见热毒炽盛、瘀血凝滞等型。 根据WHO对MDS的危险分级,以“精髓亏虚为本,邪毒内蕴相兼,正邪消长为轴”的发病机理,结合其发病特点及临床分型,对MDS进行分型分期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临床治疗中发现,MDS低危期多见于脾肾亏虚致阴虚损阳,精血不化患者;中危期多见于气阴亏虚日久致肝肾亏虚,热毒内伏患者;高危期多见于气阴亏虚日久致瘀毒内结患者。 低危期:此期多为RA、RCMD、RAS等低危型,包括部分中危-I型MDS患者。染色体检查多无明显染色体变化或为良好型染色体,原始细胞<5%。临床症状以贫血为主,可伴有不规则发热,出血症状较轻,面色萎黄或带灰黯,倦怠纳减,心悸头晕,腰脊酸软,两足痿软,时有发热,或手足心热,苔薄白,舌淡或有齿痕,脉细弱。中医辨证多属脾肾两虚,气阴亏虚,阴损及阳,精血不化。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见面色萎黄或带灰黯,倦怠纳减;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肾虚则精髓不能化血,无以充养脏腑脉络,见腰脊酸软,两足痿软;气虚不能化精,血亏则心失所养,见心悸头晕;阴血不足,时有发热,或手足心热。治以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填精益髓,方用生炙黄芪、党参、熟地、生地、当归、山萸肉、炒杜仲、怀牛膝、白术、生白芍、菟丝子、黄精、龟版胶、阿胶、黄芩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疲身倦、少气懒言、面色晄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或面浮足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等脾肾阳虚的症候。临床可酌用仙灵脾、补骨脂、熟附块、鹿角片等温补肾阳之药。低危期治疗希望能通过刺激正常残存造血干/祖细胞,从而提高血细胞数量,早日摆脱输血,提高生活质量。大量临床药理证实,健脾补肾中药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和早期细胞增殖分化、自我复制的作用,而中医中药通过整体辨证施治可改善造血刺激因子和造血抑制因子的失衡,减少造血祖细胞凋亡,促进早期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中危期:此期大部分为RAEB、中危-II型患者。临床除见贫血之外,还可见发热,热型起伏,甚至高热不退,伴皮肤黏膜出血,原始细胞>5%,甚者外周血可见各型幼稚细胞。除气阴两虚症状外,尚可见鼻衄,刷牙时出血等,舌淡红,苔薄腻,脉弦。临床辩证属气阴不足,热毒内伏引动肝火。中医病机多以毒瘀为主,正气虚弱,气阴虚损,邪热内伏,侵入骨髓,久则消耗人体精血,导致机体精亏血少,脏腑虚损;热毒之邪自骨髓向外蒸发,浸淫诸脏,往往引动肝中伏火,内犯营血,损伤络脉见出血。此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MDS疾病过程中的重要转机时期,治拟健脾滋肾、清肝解毒、泄热止血,药用太子参、炒白术、生白芍、大生地、茜草根、丹皮、卷柏、槐花、白茅根、炙甘草、茯苓、陈皮、水牛角、旱莲草、仙鹤草、藕节炭等。中危期患者常较快向后发展,虚证虽重,单用益气养阴往往疗效欠佳,所以不应遗漏清热解毒抗癌药物,多用青黛、蚤休、白花蛇舌草、虎杖等,或加用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等。出血不明显者,则可加用些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红花、三棱、莪术等,临床使用小剂量并无加重出血之忧。针对此期患者病情药用重剂以期解毒复髓,而益气养阴的药物又能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改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增加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的敏感性,使红细胞增殖分化,辨证施治冀以扶正固本,增强机体自身抗肿瘤活力,杀伤肿瘤细胞,并改善贫血,使疾病得到缓解,转入低危期。 高危期:此期患者多见于复发及难治性MDS。高危期MDS多有明确白血病的基本表征,此期患者在不同部位进行骨穿,或短期内再次复查骨穿,往往就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单纯中医药施治难以在短期内清除邪毒,缓解病情,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以期延长患者生存期。患者以气阴亏虚日久致瘀毒内结多见,而化疗后气阴虚损症状加重,多合并肝火伏热,故临床施治以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主,兼清肝木之火,药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白芍、天冬、生地、黄柏、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陈皮、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虎杖、生麦芽等加减。病情稳定后可加强健脾滋肾,兼清肝泄热,药可改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制半夏、当归、炒杜仲、怀牛膝、杞子、白花蛇舌草、陈皮、生炙甘草、虎杖、茜草根、鸡血藤、菟丝子、生白芍、补骨脂、蒲公英、炒黄柏等加减。此期患者病情较重,虚损与邪毒并重,预后较差,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杀灭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功能的同时,仍不忘调护脏腑、扶养气血、清除余邪,以期巩固疗效,获得长期缓解。 祖国中医学对MDS并无专门论述,大多认为属于“虚劳”、“血虚”等范畴。《张氏医通》曰“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故本病多为脾肾亏虚为主,在脾肾虚损基础上又产生种种表现,肾虚则精亏,脾虚则气虚,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血虚。《素问·治真要大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发病过程中又常兼有邪毒乘虚入袭,而邪毒又可灼伤人体津液血络,使瘀血停滞脏腑经络,久致髓海瘀阻,新血无以化生,又可加重血虚。故此MDS病机不仅为脾肾亏虚,更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对此治疗,若单以补虚扶正,则邪毒不去,新血难生;若妄用活血解毒,易伤正气。我们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结合本病病机及临床经验,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按MDS危险分级,疾病各期各阶段杂证变证的特点,正邪消长的趋势,将辨证辨病相结合,采用益气养阴扶正的治疗方法,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不同程度地贯彻在辩证治疗的始终。在低危期病人治疗中常可大胆使用温肾填精益髓的血肉有情之品;而在中危期病人诊治过程中,解毒复髓当为重中之重,同时兼顾扶正、健脾、益肾、活血、化瘀,辨证施治;对高危期患者,采用扶正抗癌,增强免疫,抑制肿瘤的中药配合化疗诱导等方法,对病人改善症状,克服骨髓抑制,减少化疗药物对胃肠道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面有所帮助。 临床资料观察结果表明应用中药治疗MDS能够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骨髓病态造血细胞的凋亡、分化,干扰骨髓病态造血,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分化、成熟,以恢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在目前疾病诊治手段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应用中药治疗MDS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象,临床疗效较为确切,且不良反应较低,但其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徐文江 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医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伴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引起的,以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85%以上病人血小板或血清表面有IgG抗体,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病人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即称为伊文氏(Evans)综合征。 ITP的发病率:本病为常见出血性疾病,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发病率约为1/20,000,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30岁以下占60-70%,40岁以上不超过10%,发病无地域差别,死亡率小于1%,多死于内脏特别是颅内出血。预后大多良好。急性型有自限性,慢性型甚少自愈,易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年。 本病属中医紫癜病、血证、崩漏等范畴。 [病因及发病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ITP的病因病理是感受风热暑湿或温毒疫疠之邪,邪热入里;或饮食偏嗜,过食辛辣燥热醇酒等品;或药食失误,湿毒内生;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均可致邪热内炽,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或湿热交蒸,气血沸腾,脉络受伤,血溢脉外而成本病。或感受燥暑风热之邪;或热病伤阴,或过食辛辣煎炸之食,耗伤阴液;或劳欲伤肾,阴精亏耗;或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复因烦劳而阳气鸱张,均可致虚火内盛,灼伤血络,血溢脉外而为本病。或禀赋不足,脾肾素虚;或忧思劳倦伤脾,惊恐、劳欲伤肾;或感受寒湿之邪;或大病之后,损伤脾肾阳气,致脾虚则统摄无权,肾虚则封藏失职,均可致血溢脉外而成本病。尚有由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热病耗伤气阴,阳气虚则推动无力,阴血亏则血行艰涩;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或血出之后,停而留瘀,瘀血内阻脉络,新血不得归经而外溢而成者。总之,本病病机有五:热入营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络伤血溢;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湿热交蒸,脉络受损。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肌肤、血脉,其发生又与脏腑,尤其是脾、胃、肝、肺、肾等有关。脾主肌肉,与胃相表里,脾胃气虚,气不摄血,则血溢肌肤而成紫斑;肝不藏血,或肝郁化火,灼伤血络,均可致血溢脉外,而成紫斑;肾气虚则封藏失职,肾阴虚则虚火灼络,均可致紫斑。另外,心主血脉,心火过亢,迫血外溢;肺朝百脉,外合皮毛,外邪入里,常先犯肺,传里化热,灼伤血络,均可致紫斑。急性ITP多由外感传里,热毒内炽,热入营血;或饮食不节,食滞化火,或肝郁化火,迫血妄行;甚者耗伤气阴,转为慢性;慢性ITP常由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或由外感或由内伤饮食、劳倦、七情等,致脾、胃、肝、肾虚损,或虚火伤络,气虚不摄而发病,血出之后,瘀血内留,每因感邪或过劳而诱发或加重,终致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治疗] (一)证候特征 ITP的起病有急有缓,表现以紫斑、齿衄、舌衄、鼻衄、尿血、崩漏为多,亦可见咳血,便血,甚者可见动风闭窍、暴盲等危侯。属实火者起病急,病程较短,紫斑色紫红,或融合成片,分布肢体阳面较多,甚则遍布周身,兼有血热妄行证候;属虚火者起病或急或缓,病程较短或长,紫斑色绛红,分布肢体阴面较多,兼有阴虚火旺证候;属气虚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紫斑色淡红,兼有脾肾气虚证候;属血瘀者起病或急或缓,紫斑色紫暗,兼有瘀血内阻或气滞血瘀证候。 (二)治疗要点 治疗ITP应当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出血首当止血;血出之后,离经之血停留体内,即为瘀血,故止血消斑既是本病治标之法,又是基本治法。辨证治本方面,血热妄行者,配以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兼宜滋阴清热;气虚不摄者,结合益气摄血;瘀血阻络者,并当活血宁络。证情兼夹者,据其具体辨证,灵活配用上述法则。(三)分型治疗1、血热妄行主证 起病较急,皮下出现瘀斑瘀点,色紫红,或融合成片,甚则遍布全身,发热夜甚,心烦或口渴,便秘,尿黄,常伴鼻衄、齿衄,尿血,便血,血色深红质粘稠,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细滑数。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例方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化斑汤。常用药 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玄参、麦冬、紫草、地榆炭、侧柏炭、栀子炭、茜草根、银花、连翘。 本证多因外感邪热引动实火,临床以火盛动血,灼伤脉络,导致各种出血为辨证要点,故选方侧重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本院制剂) 12克 日三次。江南卷柏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2、阴虚火旺主证 皮肤散在性瘀斑瘀点,色鲜红,或青紫,时轻时重,夜间出血更多,或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崩漏,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及夜间尤甚,或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 滋阴清热,宁络止血。例方 茜根散合二至丸。常用药 茜草根、侧柏叶、仙鹤草、生地、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赤芍、紫草、丹参、丹皮、地骨皮、蒲黄炭、栀子炭。中成药:柴莲生血冲剂(本院制剂) 12克 3次/d,口服。江南卷柏片 每次5片,3次/d,口服。3.气虚不摄主证 紫斑色淡红,或散在分布,反复发作,遇劳加重,头晕疲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呆便溏,口淡声低,舌淡或有齿印,苔白,脉细弱。治法 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茯苓10克、阿胶10克、 仙鹤草30克、山药10克、血余炭10克、甘草10克等。本证常见于慢性患者,治疗所需周期长,起效较缓,也可兼见他证,临床应注意辨证施治。中成药:柴术生血冲剂(本院制剂) 12克 3次/d,口服。益气补血片 5片 3次/d,口服。益血生胶囊 4粒 3次/d,口服。4.瘀血阻络主证 皮下紫斑,色暗青紫,或皮下或肌层下血肿,或胁下症块,大便色黑,或面色黎黑,眼眶暗黑,唇甲色暗,月经瘀黑成块或棕黑如咖啡,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粗张瘀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 活血化瘀,宁络止血。例方 桃红四物汤。常用药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三七、制大黄、炒蒲黄、紫珠草、茜根、仙鹤草。血康口服液10ml-20ml,每日3次,口服。云南白药0.5g-1g,每日3次,口服。5. 肝胆火旺型:主症:皮肤紫癜,伴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急躁易怒,齿鼻衄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则:疏肝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本院自拟柴胡木贼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2克、木贼10克、青蒿15克、茜草15克、仙鹤草20克、马鞭草15克、白茅根30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中成药:柴黄生血冲剂(本院制剂) 12克 日三次。(四)应急措施:1、便血:四味止血散以藕粉调服,10克/次,日三次。2、鼻衄:①云南白药粉局部涂敷;②吹鼻法:用龙骨粉、白及粉吹入鼻腔内,亦可用血余炭局部涂布,压迫止血。3、齿衄:云南白药粉局部涂敷。4、崩漏:断血流,10克,日三次,口服。[临症提要] 一、ITP的确诊必须强调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感染史、服药史、毒物接触史、家族成员出血史或乙肝、红斑狼疮病史;查肝胆B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若脾大明显,肝大,淋巴结大,黄疸,肝功能,凝血时间明显异常,常提示为肝病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尚需查骨髓穿刺。可据此排除再障、白血病、PNH或MDS等其他血液病。若脾大而骨髓巨核细胞无成熟障碍,应考虑脾亢。 二、ITP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如红斑狼疮,类风湿病、硬皮病、结节性性多动脉炎、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间质性肺炎、甲亢、桥本氏病等;还可与慢淋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重叠。 三、时时注意出血倾向,严防大出血发生。对于出血较多,血小板数少于20×109/L者,应尽量减少活动,保护头颅及视力,慎防颅内或眼底出血,并用漱口药物代替刷牙,以减少齿衄,禁用推拿按摩及热敷治疗;若伴高热,忌用酒精擦浴;若ITP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或视力减退明显,或抽搐,意识障碍等,应高度怀疑颅内出血及眼底出血,宜尽快积极抢救,如绝对卧床,加床栏防坠床,给予吸氧、吸痰,尽可能少搬动病人,并尽早使用止血敏、止血芳酸、皮质激素等止血药,输注机采血小板1U或使用IVIg,急查眼底情况,待病情较为稳定,血小板数多于30×109/L后,再行头颅CT、腰穿检查,较为妥当。 四、血小板数少于50×109/L或出血明显者,忌行手术,包括拔牙等小手术,若确有非手术不可的情况,应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达70×109/L以上再行手术。ITP病人血小板数少于50×109/L时,还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给药,宜用口服或静脉给药,以防发生肌层下血肿;并忌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H1-受体阻断剂等。 五、对于ITP的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切脾等法,副作用较明显,且易复发;而中医治疗则起效较慢而稳定;若采用中西医两法并举,则可相辅相成。一般初发患者,血小板计数多于20×109/L,单纯皮肤粘摸出血者,可首选中医辨证治疗,而不用西药治疗。若初发血小板少于20×109/L,或皮肤粘膜出血严重或内脏出血,儿童患者首选中医辨证治疗加IVIg,既能起到IVIg升血小板而止血作用,又能发挥中药及静丙抗病毒优势;成人或经济条件较差者,可考虑中医辨证治疗配合小剂量激素(0.4mg—0.5mg/kg/d)泼尼松,或再加丹那唑0.2g,每日3次,疗效更佳)。 六、ITP属祖国医学之紫斑、崩漏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或阴虚火旺,络伤血溢;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湿热内蕴,脉络受损。治疗首当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实火宜清,虚火宜降;气虚宜补,血瘀宜消。上窍出血多为气火上逆,可在清热凉血止血方中加入川牛膝、旋覆花、代赭石、生大黄、花蕊石、沉香等引气下行;血溢下窍而为便血、尿血者,常为气虚不摄,可在方中加党参、黄芪、龙骨、牡蛎、乌贼骨、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固涩收敛。临床总应随证施治,勿犯虚虚实实之戒。血止斑消之后,又当结合辨证,予以宁血补虚,不宜过早停药,以防紫斑复发。本病若伴见动风、闭窍(脑出血)、暴盲(眼底出血),鼻衄、血崩、厥脱证(失血性休克)是为危重症,宜急用中西成药止血,熄风开窍,或回阳固脱,配合输注成分血(如血小板、静脉用丙球、浓缩红细胞、血浆等),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另外,治疗本病忌用发汗解表,辛热燥火之法。徐文江 河北医科大附属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科 副主任中医师 电话:13930629022
急性白血病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以发热、贫血、出血、浸润为特征,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国内外以联合化疗、骨髓/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受干细胞供体来源不足、费用昂贵、风险较大等因素制约,我国国内目前仍以联合化疗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过程所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心肝肾毒性、出血、感染等毒副反应,相当数量的患者不能耐受化疗,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配合化疗能明显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及抗肿瘤效应,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促进骨髓抑制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依从性较好,明显优于单用化疗治疗。根据临床表现,急性白血病属中医学的温病、急劳、热劳、血证、积证、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受到邪毒的侵袭,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肝脾肾及精髓,使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内虚,复感六淫外邪或瘟毒而致病,因虚致病,因病致虚,虚实错杂。由于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呈多态性,证候表现随病情发展及治疗情况而多变,故需根据证候变化而调整治则和方药,根据我们的临证体会,一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三期,采用中药分期联合化疗来进行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 一、化疗前期治疗: 患者初次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尚未进行化疗或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准备再次进行化疗前,此期患者发热、出血等邪实情况比较明显,肿瘤细胞增殖旺盛(或化疗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基本消失),同时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兼见正虚征象,临床常见发热、咽痛、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衄齿衄、甚则便血、尿血,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盗汗低热,五心烦热,舌质红或黯红、苔黄燥或灰黑、脉滑数弦大,中医证属热毒内盛、痰瘀蕴结、热迫血行,兼有气阴受损,治拟清热解毒、化痰活血、凉血止血、益气养阴,祛邪为主兼以扶正,使袪邪而不伤正气,扶正而利于抗邪。方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消瘰汤、四君子汤、三才封髓丹加减化裁,常用药味为黄连、炒黄柏、黄芩、水牛角、生地、炒丹皮、太子参、生白芍、生白术、玄参、浙贝母、丹参、景天三七、川芎、小蓟草、蛇莓、白花蛇舌草、半支莲、龙葵、山豆根、雄黄、青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中药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的作用。某些低增生性白血病患者,初期表现为外周血三系低下、贫血严重、正虚症状明显,此时若一味使用苦寒攻下、解毒活血,不仅不能解决标实,而且极易伤正,使正气更虚,病情恶化而犯虚虚之戒,治宜扶正为主,兼以解毒攻邪,待患者血象改善,再以祛邪为主,为患者顺利进入化疗期打下坚实基础。 二、化疗期治疗: 全身联合化疗目前仍为急性白血病现代治疗最基本和主要的方法,患者越早达到完全缓解,其无病生存时间也越长,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采用诱导缓解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使患者达到或维持完全缓解状态,延长无病生存期。然而化疗期间,由于化疗药的毒副反应,患者常出现胃肠道反应、心肝肾脏和神经系统等毒性反应,临床表现多见恶心呕吐、纳差厌食、腹胀腹泻、头晕心悸、乏力盗汗、舌淡苔白,脉细濡滑等,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脾胃虚弱,中焦失和,治拟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化湿助运,临床常用养胃汤、香砂六君子汤、温胆汤、左金丸等加减。与此同时,常加用少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如白花蛇舌草、半支莲、浙贝母、小蓟草等,协同化疗药加强抗肿瘤效应。实验研究表明:浙贝母、川芎具有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增强化疗药敏感性作用。因而化疗期间联合中药治疗可以达到增效减毒作用,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较重,常规服用中药汤剂存在一定困难,可采用中药汤剂少量多次频服的方法,在不影响药效的基础上,还可对中药剂型进行改良,研发中药片剂及注射用药,以增加中药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 三、化疗后期治疗: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往往出现骨髓抑制,以化疗后7~10天最为明显,此期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骨髓损伤为特点,临床常见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呆食少、腰膝酸软、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数,治拟健脾益肾、益气养血、兼以清解邪毒,即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常用六君子汤、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应当注意的是:白血病化疗后期往往是邪衰正虚,元气、胃气、津液、精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治疗应以扶正培本为主,但不可骤进温补之剂,一则虚不受补,二则可致闭门留寇、助火生热,易致残余热毒之邪“死灰复燃”,而犯实实之弊。临证常选用健脾补肾中药扶正固本为主,少佐解毒散结抗瘤之品以祛除残留之邪毒,使补而不滞邪毒,攻而不伤正气。此期患者由于骨髓抑制,外周血三系下降明显,常出现发热、出血、贫血等可配合西医升白、抗感染、止血、输血等手段以加强支持,使患者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近年来众多实验表明:大多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中药具有调节免疫消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增强机体免疫监视系统功能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治急性白血病复发,提高无病生存率,并能改善生存质量,达到长期缓解。 四、急则治其标: 急则治其标就是在热毒内盛、血热妄行、内闭外脱而表现明显出血、发热、神昏见证时,因病情较急、进展迅速,应速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醒脑开窍之剂治标为先"常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汤、十灰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加减,若兼有腑气不通,可酌加《伤寒论》之泻心汤,取“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之意,釜底抽薪、泻热止血。临证可结合输血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综合措施以快速控制病情,待热毒祛除、发热平息、出血控制后,再图后治。 五、时时护胃气: 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以降为和,喜润而恶燥;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凡食物、药物无不经由胃之摄纳、腐熟,且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赖于水谷精微化生的气血阴精,而水谷精微的化生又离不开脾胃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故临证时应务必重视顾护胃气,因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及应用大量药物,极易损伤脾胃,脾胃一伤,则气血生化无源肾之精气失去水谷精微的充填,治疗药物难以发挥作用,造血功能也就无以恢复,所谓“胃气一绝,百药难施”,因此,中药分期治疗白血病过程中,常常加用一些理气助运、和胃化湿之品,使得攻邪而不伤中、补虚而不壅滞,常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制半夏、陈皮、白蔻仁、炒枳壳、佩兰叶等。 六、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概况与展望: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反复、交替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来进行,半数以上的病人可以获得完全或部分缓解,少数病例可获痊愈;但长期反复的化疗,存在复发率高、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第二肿瘤的缺陷。开展骨髓、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采用基因、免疫疗法后,急性白血病的治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这些疗法的复发率仍很高,且存在供体缺乏、技术复杂、费用高昂、治疗风险大而安全性低等难题,远难令人满意。故不断寻求和探索新的有效、低毒、价廉而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仍是白血病治疗领域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我国中医药研究人员已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成功,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更为中医药科研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路径与经验。从祖国医药宝库里探索发现抗癌新药,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各家中医药抗白血病的研究,大多数要么限于观察样本明显偏小的个案报道或短期临床研究,说服力和科学性欠佳;要么仅为白血病动物模型或细胞株实验研究,与人类白血病的真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急性白血病,博采中、西医学体系之长,融合各自合理的治疗手段,形成全新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新型白血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主要内容,是指根据白血病人的具体分型、病情、年龄、体质、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最佳治疗方案: (1)对于M3等中医药疗效优势明显的白血病类型,采用亚砷酸注射液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或配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以更好的防治DIC,取得最佳疗效。 (2)对于西药疗效较好但毒副作用大的类型,如ALL-L1,AML-M1、M2、M4等,采用西医联合化疗,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以减毒增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争取长期无病生存,乃至彻底根治。 (3)对于易复发的高危类型,并且有合适供体者,先采用西医联合化疗诱导缓解,并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争取早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再配合中医辨证论治,以减轻排斥反应,促进骨髓再生,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4)对于年老体衰,或身体虚羸,包括低增生白血病,或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伤,难以承受强力西医治疗的难治性白血病病人,采用中医辨证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或配合小小剂量诱导分化(如维甲酸30-60毫克/日、小剂量阿糖胞苷10-20毫克/日等)治疗。 (5)对于复发、难治、多药耐药的白血病人,除采用新型、二线化疗方案外,充分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积极选用中医辨证用药并配合亚砷酸注射液等,有一定的抗复发和抗多药耐药作用。 以砒霜、雄黄、三尖杉生物碱等为代表的中医药疗法在急性白血病治疗学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一批具有对化疗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中药复方的研制成功,极大的鼓舞了中医界深入研究中医药单体与复方治疗急性白血病等现代疑难重大疾病的热情。在后基因时代和干细胞移植研究热潮中,中医药如何更好地发挥特色与优势,是当前中医血液学界积极探索的热点,近年来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苗头。可以预见,现代基因疗法、干细胞移植疗法与中医药疗法的更加科学、有机结合,将会如虎添翼,产生一系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崭新方。 徐文江 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凉意渐浓,我们该如何应对“秋乏”时间:2023-09-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文江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天气转凉,很多人常常出现身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时损耗的阴津未恢复,秋燥津乏,阳气不足,故而人们常感倦怠疲乏、四肢无力,精神不济,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有人即便是睡眠充足还是常常感觉疲倦,总是无精打采,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秋乏”,安然度过这个季节呢?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进行登山、散步或八段锦、太极拳中医传统功法等,简单的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有助于缓解秋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伤及津液,阳气耗损,加重身体的疲劳。另外,伸懒腰、打哈欠也可缓解秋乏,让肌肉得到放松,身体也会感到更舒服。伸懒腰、打哈欠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有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吸入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器官。清淡饮食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因为缺水而导致疲乏。油腻、辛辣食品易伤阴化燥。保持清淡饮食,加强营养摄入,少吃或不吃辛辣油腻食物,也包括花椒、生姜、辣椒、大葱等佐料,避免加重秋燥引起换季的健康问题。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因为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银耳、沙参、玉竹等。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能够有效帮助减轻疲乏。调摄情志秋意渐浓,大自然呈现萧索之象,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感到情绪低落,此时人们容易出现悲秋情绪。趁着秋高气爽,出去逛逛公园、游览山水,不仅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发泄,而且有助于避免悲意的产生。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安稳,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选择听音乐、习练书画、读书、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多笑、常笑、开口笑,还能保养肺气,有效解除“秋乏”。梳头通络人体头部穴位密集,常梳头发可疏通经络、按摩穴位,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健脑聪耳、散风明目。我们可以做些简单的头皮操来缓解困乏,每天早晚坚持进行头部按摩,能够消除大脑困倦。可以用手指代替梳子常梳头发:双手十指指端由前向后、由中间向两侧用力按摩9次,再短距离往返搔抓6次,最后轻缓按摩6次。整个头发平均一天梳拢100下左右为宜。让手指像梳子一样梳理自己的头发,这样可以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亦可以让头脑感到轻松,有利于缓解压力振作精神。“秋乏”虽不是病,但是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影响。适当调整生活方式,顺四时进行养生,改善精神状态,“秋乏”可自然缓解。
时间:2023-0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文江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近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我国中东部自南向北多地出现了大雨或暴雨。暴雨时时来袭,湿热的天气感常会让人感到不舒适,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湿为长夏主气,此时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那么,多雨季节,我们当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才能让机体免疫力恢复,避免邪气侵袭身体呢?雨天受寒,喝点生姜红糖茶涉水淋雨后很容易受寒感冒。此时要先注意保暖,擦干身上的水分,换上保暖的衣服。然后饮用些生姜红糖茶,可以驱寒、保暖,预防感冒。生姜红糖茶具发汗解表、温肺止咳之功效,对伤寒感冒、咳嗽发热、流感不适等疗效显著。其制作方法为:开水250克、红糖30克、生姜25克、茶叶少许。将生姜剁成姜末,放入茶壶中,再放入开水和红糖,焖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胃寒呕逆等症。注意饮食,谨防肠胃疾病雨季和潮湿的季节往往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因为多雨潮湿的天气特别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很容易诱发急性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如痢疾、腹泻等。因此,此时必须更加重视饮食习惯及卫生。如在食用水果和蔬菜前必须清洗干净,以免表面滋生细菌;不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刚拿出的食物,因为过于寒凉的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造成抵抗力下降。此外,在湿重之时多吃些莲子、白扁豆、薏米、冬瓜、丝瓜等祛湿的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日常起居注意防湿防潮淋雨、居住场所潮湿等都可引起外湿入侵。中医认为,“风邪易去,而湿邪黏腻最难去”。风湿病患者最怕阴冷潮湿的气候。潮湿多雨的天气易使疾病复发,也会使健康人群发生风湿类疾病。因此,日常生活需注意防湿防潮,避免外湿入侵。如床上用品、衣服需经常清洗晾干,防止雨天潮湿滋生细菌,导致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疾病;下雨天尽量少出门,尽量避免在阴湿的地方待太久;外出要穿长裤长袜,避免四肢关节处淋雨、受风;在家少吹空调,不要过分贪凉,以免受寒。适当运动舒畅情志雨季缠绵而又漫长,阴霾的天空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人的心情也跟着在风雨中惆怅起来。可适当安排一些与平常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一下“霉变”的心情。此外,运动会使人体气机调畅,阳气得以升发,因此雨天可选择在室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健身功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补气益血、调畅气机、疏通经络。
分型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间:2023-08-0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作者:徐文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及脾切除手术,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提升血小板数量,但或因毒副作用明显,或因价格昂贵,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长期疗效欠佳、药物依赖性大,导致最终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据其症状,可归属于“血证”“发斑”“葡萄疫”“崩漏”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概括为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或内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本病发生。治疗本病应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临床一般分四型治疗。血热妄行型症状:起病较急,皮下出现瘀斑瘀点,色紫红,或融合成片,甚则遍布全身,发热夜甚,心烦,口渴,便秘,尿黄,常伴鼻衄、齿衄、尿血、便血,血色深红质黏稠,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细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物包括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玄参、麦冬、侧柏炭、栀子炭、茜草根、银花、连翘等。阴虚火旺型症状:皮肤散在性瘀斑瘀点,色鲜红或青紫,时轻时重,夜间出血更多,或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崩漏,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及夜间尤甚,或腰膝酸软,口干咽,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宁络止血。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药物包括知母、黄柏、生地、丹皮、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紫草、黄芩、茜草、侧柏叶、仙鹤草等。肝胆火旺型症状:皮肤紫癜,伴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急躁易怒,齿鼻衄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则:疏肝清热,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包括柴胡、黄芩、龙胆草、木贼、青蒿、茜草、仙鹤草、马鞭草、白茅根、甘草等。气虚不摄型症状:紫斑色淡红,或散在分布,反复发作,遇劳加重,头晕疲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呆,便溏,声低,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型常见于慢性患者,治疗所需周期长,起效较缓,也可兼见他证,临床应注意辨证施治。治法: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白术、龙眼肉、木香、茯苓、阿胶、仙鹤草、山药、血余炭、甘草等。鉴于“出血必留瘀”“虚久必瘀”,故对于各证型患者需适时、适度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可加用当归、丹参、三七、生蒲黄等,也可选用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以祛瘀生新。另外,对于不同部位出血,宜针对性选择相应止血药物,如咳血、吐血选用紫珠、白及等,尿血、便血选用白茅根、地榆、槐花等,崩漏选用棕榈炭、血余炭、茜草炭等。(徐文江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1.激素于人体的作用:激素一般来讲具有祖国医学所说“温阳补肾”的作用,但补虚过用阳热之品,则阳亢阴伤,阳过则助火,故激素又有伤阴生热、鸱张肝阳,甚至化毒耗血的弊端。“凡补虚多以燥热,是不知肾恶燥,女子阴虚血不足也,凡补虚多以阳剂,是不知阳胜而阴愈亏也”。糖皮质激素副反应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且需长期大量应用,多伴有乏力、易外感、五心烦热、盗汗、胃脘烧灼感、反酸、水肿等症,甚或因钙质脱失出现骨痛、腰痛、股骨头坏死等。乏力、易外感者多因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所致,即中医之正气不足,卫外失司也,可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五心烦热、盗汗者为阴虚内热,可予知柏地黄丸/汤滋阴清虚热;胃脘烧灼感、反酸者为湿热内蕴,可予竹茹、黄芩、半夏等清热化湿,联合海螵蛸、瓦楞子、川楝子抑酸止痛;水肿者加茯苓、大腹皮等利水渗湿;骨病者加杜仲、牛膝、补骨纸、龙骨、牡蛎等补肝肾,强筋骨。2.中药联合激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治疗血液病时可采用养阴之品减轻激素的偏颇。一般讲,这一阶段应在辩证用药基础上,以养阴药为主。对于未出现副作用症状前:宜用凉润轻灵走上焦之品,如太子参、麦冬、沙参等;对于已经出现副作用症状:如肝损、口腔溃疡、血糖升高等,宜用性寒质重走下焦之品,兼能解毒者尤妙,如元参、生地、首乌、黄精、白芍等;对于舌苔黄腻,脉滑,出现热象,尚无明显症状者:宜早用苦寒清热走中焦之品,正所谓“苦能坚阴”,如黄连、栀子、黄芩、竹茹等,配以石斛、玉竹、生地等中焦之品3.激素撤减或停用时的用药:当泼尼松每日含量大于20mg时,往往有肝肾阴虚表现,可用知母、黄柏或知柏地黄丸抵抗之。治疗中后期激素用量较小或停用时,往往有脾肾阳衰表现,中药应减少养阴药,加用温阳之剂,以替代由于长期用激素造成的自身激素分泌不足,多加用菟丝子、补骨脂、肉桂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过程中,对症应用中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对长期应用激素伴随的副反应有很好的拮抗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TP,可增强疗效、副作用小,减少由激素减量或停用引起的症状反弹及远期疗效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