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D),又称为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特点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特应性主要强调遗传过敏体质,可以理解成过敏性湿疹。以前我们叫湿疹,现在称为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发病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应性皮炎短期不能被根治,所以特应性皮炎不复发,或者长期不复发,是大多数AD患者梦寐以求的状态。部分轻中度AD患者确实可以实现长期不复发,但大部分AD患者的皮炎还是经常会反复,在环境改变、情绪波动、治疗中断等情况下,会出现皮炎加重。在不能改变基因的情况下,要减少或预防复发,我们能做的主要是避免导致皮炎加重的环境因素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主动预防,减少复发,减少炎症死灰复燃的机会,有利于阻止特应性进程。《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指出:中重度或易复发AD患者皮损控制后,应过渡到长期"主动维持治疗",即在易复发的原有皮损区每周2次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再配合全身外用保湿润肤剂,能有效减少复发。2.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是AD治疗的基础。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建议患者低水温、短时及少频率的洗浴,加强润肤剂的使用。从而阻止水分丢失、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和减弱外源性不良因素的刺激。3.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但不盲目忌口或规避,每个人复发或加重的诱发因素可能不同,自己留心寻找发病原因和诱发加重的因素,采取改善环境、食物干预、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做好过敏日记等策略,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复发。4.规避各种机械、化学物质刺激有助于AD恢复,如瘙痒-搔抓恶性循环可能诱发加重AD,规避搔抓刺激可以阻断此循环;其他需要规避的刺激物包括羊毛织物、碱性洗涤剂、漂白剂等刺激。以上方法虽然无法保证特应性皮炎不再复发,但如果做到正确使用保湿润肤剂,寻找病因,尽量避免或减少诱发因素的接触机会(非特异因素、过敏原回避)等,还是可以尽量减少特应性皮炎复发的频率,降低复发的严重程度。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的皮肤疾病,病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诱发银屑病的因素。银屑病易复发,虽不能完全根除,但是以现在的医疗手段加以规范的控制、皮损还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建议各位银友,避免以下4点银屑病的诱发因素,减少复发可能:1.不恰当的治疗:银屑病患者长期大量使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后,骤然停药造成已经缓解的症状加重或复发。或在症状缓解后减量过快,或者突然停药,往往都可能造成银屑病复发和加重,事实上,长期系统使用激素药物治疗银屑病,停药后反弹和加重,甚至诱发疾病的转型都是常见的现象。2.感染:感染因素是诱发和加重银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包括细菌、病菌、真菌等感染。特别是咽炎、扁桃腺发炎,常可诱发银屑病或可使银屑病复发。3.饮食不恰当:在饮食中,如果患者多食用鱼虾、嗜酒,经常吸烟,也会加重疾病。尤其是吸烟,能改变吞噬细胞的氧化代谢,激活体内中性粒细胞并释放氧化酶,促进酶的释放,增加炎症反应的氧化代谢,加重患者皮损。4.其他因素: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精神紧张可能会诱发银屑病。精神因素主要包括不良情绪、应激性生活事件、过度劳累、睡眠障碍等。银屑病还与季节的变化有明显相关性,银屑病初次发作主要在春季,夏季一般会得到缓解,而在冬季会明显加重。另外长时间的日照,居住在潮湿环境等也会加重病情的发作。银屑病至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疾病本身难以根治,所以对于加强对银屑病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银屑病知识,缓解对银屑病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治疗该类疾病的自信心。1. 银屑病患者需要听医嘱用药与停药,不同类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轻度及中度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可以使用VD3衍生物和激素复方制剂,如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从起始治疗期到维持治疗期均可使用。患者注意不宜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可以采用抗肿瘤药,以免疾病反跳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发展为特殊型银屑病。 2. 避免以上提及的诱发因素的发生: 避免一些可引发银屑病或是病情加重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劳累、精神紧张等。3. 合理饮食:近年来, 人们开始关注营养与银屑病的关系,发现维生素 A、B、谷胶、硒等很多营养元素对银屑病的发病有抑制或激发作用。银屑病患者要注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不吸烟、不饮酒,注意饮水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4. 心理治疗:银屑病本身是一种损容性疾病,易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社会生活,明显增加自杀率及死亡率。因此,心理治疗是银屑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人更应该增加对于病人的关怀与理解,积极治疗。广大患者,请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消除忧虑情绪,不要总是担心银屑病会复发,做好自我保健,正确对待银屑病,从而促进银屑病的恢复。注意避免皮肤受到外伤,要清楚在银屑病的急性发展时期,各种因素都会导致皮肤受损,也会影响银屑病的复发率。
特殊时期,每天多次摘戴口罩,无形中会增加皮肤接触手部或者口罩表面细菌的机会,又由于口罩长期覆盖在我们面部,随着呼吸会附着很多水汽,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温度湿度都会比较高,形成了一个利于面部细菌繁殖的条件,还会增加皮肤油脂、汗液的溢出。所以痤疮便不请自来了。这时的痤疮基本分布在鼻部、面颊和下颌区域,皮疹和常见的寻常痤疮是类似的,主要以红色的炎症性丘疹(红痘痘)、闭合性粉刺(白头粉刺)为主。很多朋友私信XX医生:这种情况下得了痤疮,应该怎么办?这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1.合理配戴口罩,首先在非人群密集地,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口罩,建议3-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避免潮湿环境导致细菌滋生,形成痤疮。当然如果你在空旷的户外或独处的房间时,摘掉口罩保持皮肤的透气,肯定也是缓解症状的重要方法之一。2.加强面部清洁,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先清洁手部,再清洁面部,可以使用温和的泡沫洁面乳,也可以偶尔选择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洁面乳,减少面部油脂、细菌、汗渍等的堆积。3.做好保湿润肤工作,选择清爽保湿的润肤乳,至少早晚各涂一次。做好物理防晒,减少阳光直射,导致痤疮加重。4.药物治疗,针对轻中度痤疮(如:粉刺、炎性痤疮、丘疹、脓包),可以外用维A酸、过氧苯甲酰、外用抗生素等,如夫西地酸乳膏,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及抗炎活性,且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对于中重度痤疮(如:结节、囊肿),可以口服异维A酸、抗生素类药物等。5.化学疗法,例如果酸,果酸焕肤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果酸作为化学疗法在痤疮治疗中已获得了肯定的效果。6.物理治疗,像光动力疗法、激光疗法、囊肿内注射、粉刺清除术(针清)等。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痘痘清理机构繁多,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切勿自行进行针清。最后也想提醒大家,由于痤疮的慢性过程和易复发的临床特点,因此无论哪一级痤疮,症状改善后的维持治疗都是很重要的。维持治疗可减轻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更为积极和主动的治疗选择,也被认为是痤疮系统和完整治疗的一部分。
痤疮有多种发病因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了。内分泌因素、皮脂分泌旺盛、皮肤角质化异常、痤疮杆菌都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痤疮的治疗往往不是一劳永逸的,治疗后可以维持不复发的时间不等,做到以下几条有助于痤疮治疗以及防止痤疮的发生:1.合理饮食。乳制品和高血糖负荷(HGL)如何预防痤疮治疗后的反复发作?饮食与痤疮的发生有明确的可能。在胰岛素、IGF-1、类固醇激素、肽类激素和其它生长因子协同作用下诱导痤疮的发生。所以建议痘友们,尽可能避免一切乳制品和甜食,多食蔬菜水果。2.睡眠规律不熬夜。夜间肾上腺皮质进入休眠状态,各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都处于较低水平,但熬夜时,这些激素的分泌会增加。而高水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部分来源于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正是痤疮的元凶之一,因此规律的睡眠对于预防痤疮的产生是必要的。3.精神放松,缓解压力。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也是一种应激因素,可导致肾上腺皮质的分泌亢进,导致内分泌失调,诱发痘痘产生。痤疮患者,尤其是重度痤疮患者,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不管哪一个阶段的痤疮,合理规范的治疗都可以缓解您的病情。4.正确洗脸、管住双手不乱抠。“痘痘肌”“大油田”并非洗得越干净越好,“油”是洗不完的,反复的揉搓只会刺激粉刺破裂而诱发新的炎症。痘痘肌每天洗脸1-2次是必要的。最好选用痤疮皮肤专用的柔和洁面产品。除了洗脸之外,毛发也是细菌附着的温床,因此,勤剃须勤洗头有助于降低细菌的携带量。同时,双手一直暴露在外面,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难免有污染,一双沾满灰尘和细菌的手总去摸脸时,必然将环境中的细菌带到脸上,造成皮肤感染,加重痘痘。所以再次强调尽量不要用手挤已经长出的痘痘。5.定期复诊,坚持治疗。痤疮的治疗往往是全方位的,需要坚持的阶段。从治疗角度来看,药物可能需要使用3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才有明显效果,才能降低痤疮的复发几率。还要进行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治疗效果调整用药,避免半途而废对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告诫大家,痤疮的治疗不能听信网上偏方或自行挤压,建议大家治疗前,先去正规医院问诊,查明病因后,听取医嘱进行治疗。
特应性皮炎在婴儿期的表现就是俗称的“奶癣”或“婴儿湿疹”,并可能延续发展至儿童、青少年、成人期,随着孩子长大,它通常会好转或消失。家长在面对孩子反复发生的皮疹和瘙痒,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却又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畏首畏尾”影响了家长们的判断能力。以下四个最常见的治疗误区,供各位家长参考,避免增加孩子不必要的伤害。误区一:外用药膏有激素,不能用。目前外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首选药物,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当疾病慢慢呈亚急性状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换成非激素的抗炎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0.03%的他克莫司软膏,适合儿童、以及成人眼睑、面部和皮肤皱褶部位等薄嫩部位。他克莫司不会导致皮肤萎缩,有利于修复皮肤屏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有效抑制瘙痒,控制搔抓的效果更佳。误区二:过度忌口,只喝母乳,不给孩子辅食。婴儿期的特应性皮炎与食物过敏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是遗传、免疫紊乱、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因素疾病,绝不是单纯由食物引起,食物只是可能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单纯的饮食回避,并不能改善皮疹,还可能因为盲目回避饮食,导致孩子生长发育缓慢,体重不增。此时家长更应该沟通医生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不过度忌口。误区三:少洗澡,不然皮肤越洗越干。特应性皮炎患儿存在皮肤屏障功能的缺陷,外界变应原如尘螨、食物变应原以及微生物如细菌或真菌以及汗液等更易刺激皮肤,激活一系列异常的免疫反应,因此清洁皮肤是修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季节、活动情况、外用药使用等调整洗澡频率,建议每日或隔日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洗澡水温要低一些,在32-37℃之间,沐浴时间建议5-10分钟。在皮肤微湿状态下使用足量无刺激的保湿润肤剂。误区四:不用治疗,长大了就会好。来就诊的家长们都希望能“根治”本病,但却因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家长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相反的。但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了特应性皮炎,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炎治疗和居家皮肤护理,反复的瘙痒、搔抓和睡眠障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学习的专注力也会下降。所以患儿和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通过规范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措施,是能够改善症状,达到疾病的长期控制,并尽可能减少和减轻疾病的复发。特应性皮炎是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长期的自我管理,医生的沟通很重要。切记规范用药,治疗随访,才能有效的控制好疾病。
今天上午很忙,一个小伙子未经门诊护士允许就直接进了诊室,当时诊室还有几个患者待诊,小伙子就直接告诉我他需要复诊。我看了一下病历,觉得他是应该复诊,所以告诉他需要挂号后排队。他小声说好象是当时有急事没有接受治疗什么的。然后就出去了。我突然想起好像有这回事,急叫学生叫他回来,可惜他没了踪影。下班后心里一直歉歉的,又苦于没有联系方式,但愿他在这里报到了,就能看到我对他的道歉:小伙子,对不起了!
亲爱的患者朋友:近1年多来由于本人身体原因及去美国做学术访问,导致上班的不正常和回复帖子的不及时,在此一并道歉!目前我已根据患者太多周一不能满足大家的诊疗要求,特在周四上午和周六上午增加两个半天门诊,但周六的门诊有时会因为外出开会导致停诊。特此告知!
最近接诊了一位头发花白,打扮得很优雅,看着很和蔼的老年女性患者,只是她进入诊室时却是弯着腰,咧着嘴,哼着痛,询问后得知她在3天前左侧颈背部及上肢皮肤出现阵发性抽搐,伴轻微的刺痛,当时未予重视,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出现红斑、水疱,疼痛剧烈,导致她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人一下子就没精神了,吓得她以为是什么大问题,就赶紧来医院了。其实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有着“皮肤科最痛的疾病”之称的带状疱疹,民间也将其俗称为“缠腰龙”或“生蛇”,甚至有人将它称为“不死的癌症”和“会呼吸的痛”。那么带状疱疹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呢?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是在身体单侧出现带状分布的皮疹,通常不超过正中线,故名“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一种疼痛为主,或多种疼痛并存,常干扰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时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患带状疱疹,往往“祸不单行”,可能会导致严重且持久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剧烈,可能更甚于分娩痛;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甚至达10年或更长。全球≥50岁普通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为(5.23~10.9)/1000人年,女性(6.05~12.8)/1000人年略高于男性(4.30~8.5)/1000人年。带状疱疹发布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创伤、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发热、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恶性肿瘤等导致的免疫抑制等。50岁后随年龄增长,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会。带状疱疹不是患过后就会终身免疫的疾病,痊愈后同样可能复发;年龄≥50岁免疫功能正常的既发带状疱疹患者,每年近1%会出现复发。相比于一般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带状疱疹复发风险更高。和非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相比,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复发风险高25%。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一些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并缩短病程及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抗病毒药物在皮疹出现后的72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一些带状疱疹患者可能会因诊断较晚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您认为自己患上带状疱疹,请尽早就医,探讨治疗方案。①中药:我科医生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除常规抗病毒治疗外,可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四诊,辨证论治,切合患者真实情况,拟定个性化的中药处方,配合西医治疗,疗效更佳。②穴位注射:夹脊穴注射维生素B12为我科的特色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证明夹脊穴与脊髓神经节段关系密切,刺激皮损处夹脊穴,可引起相应神经节段区域内传导感应,刺激交感神经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起到镇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而维生素B12能营养神经,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恢复,加强镇痛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尤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若患者疼痛剧烈,病程日久,亦可夹脊穴注射得宝松治疗。③红光治疗:照射红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促使病变组织蛋白质固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并产生一系列良性反应,促使新的鳞状上皮细胞生成,加速对渗出物的吸收,减弱肌张力,从而达到消肿、消炎、镇痛、根除糜烂组织、加速伤口愈合以至去病的目的。我科拥有红光治疗仪,可为带状疱疹患者提供红光治疗,帮助其改善症状。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限。预防带状疱疹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我们的免疫力,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对于≥50岁的受试者预防带状疱疹的总体疫苗效力为97.2%,≥70岁的受试者为91.3%。还记得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患者吗?我们除了给予她常规的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西医治疗外,还根据四诊辨证,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口服,同时配合红光治疗以及夹脊穴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一周后,当她再一次踏进诊室时与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身上的水疱已基本消退,也没有了令人难耐的剧痛,胃口好了,睡得也香了,精神明显改善了,“痛不欲生”的带状疱疹也就“退、退、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