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上至头颅底部枕骨大孔处和延髓相连,下至12胸椎和第一腰椎之间,是周围神经系统和大脑之间的联系纽带。脊髓功能受损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果您有以下几种表现,应注意是否存在脊髓疾病:1, 胸部或腹部束带感(感觉在胸部或腹部有带子给缠绕绑住的感觉,又称捆绑感);2, 走路时有踩棉花感觉或咯石子感觉,走路不稳,尤其是黑暗无灯光环境下走路不稳加重;3, 洗脸时感觉站立不稳;4, 坐在凳子上或躺在床上时感觉坐在或躺在气球上的感觉;5, 四肢或双下肢麻木无力而言语吞咽功能正常;麻木可先足趾麻木逐渐向上发展,也可从胸腹部向下发展;下肢捆绑感;早晨感觉双下肢僵硬不灵活,活动一段时间后好转;6, 低头或仰头时四肢或单侧肢体电击样感觉,瞬间消失;7, 胸部或者腹部局限性疼痛和异常感觉,尤其是触到局部皮肤时感觉和其他部位皮肤不一样;8, 会阴区麻木,大便后擦屁股时感觉局部麻木;9, 大便、小便费力,感觉使不上劲或者大小便控制不住,尿急或尿失禁。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诊。
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即宫颈癌疫苗)是有效预防宫颈癌发生的主要措施。最近美国癌症协会更新了人乳头状病毒疫苗接种指南,建议9-12岁人群常规接种疫苗。26岁以下未接种的人群可以接种。26岁以后接种疫苗预防宫颈癌的效果有限,故不推荐26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但以前未接种过疫苗的27岁-45岁之间人群经过讨论可以接种。45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无明显益处。由于我国宫颈癌疫苗进入市场仅仅数年时间,几乎没有人在9-12岁之间接种过宫颈癌疫苗,补种宫颈癌疫苗成为现代女性极其关注的问题。宫颈癌疫苗属于基因重组疫苗。目前该疫苗共有3种,分别为2价 4价和9价疫苗。3种疫苗区别是“价”越大,覆盖的人乳头状病毒亚型种类越多,相对预防作用越强。4和9价疫苗不仅用于宫颈癌预防,还用于男性阴茎癌、肛门癌、口咽癌的预防。我国目前仅有2价疫苗上市,但美国已经停止使用2和4价疫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见于女性患者,接种宫颈癌疫苗是否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复发,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接种疫苗是否有效是每位准备接种宫颈癌疫苗患者特别关心的问题。那么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能接种宫颈癌疫苗吗?首先应根据宫颈癌疫苗接种指南以及自己个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如果您年龄45岁以上,完全没有必要接种宫颈癌疫苗。26岁以下接种疫苗受益最大,26岁至45岁之间,可以选择接种也可不接种疫苗,年龄越大,预防宫颈癌的效果越差。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人乳头状病毒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韩国2020年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疫苗接种指南建议26岁以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建议注射宫颈癌疫苗。迄今为止世界上仅仅有1例30岁女性接种4价宫颈癌疫苗后短期发生视神经炎,随后诊断为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病例报道,未见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接种宫颈癌疫苗后复发的报道,至今也无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疫苗接种的规范化推荐。根据2019年法国多发性硬化协会多发性硬化患者免疫接种推荐、2019年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自身免疫性风湿疾病免疫接种推荐、韩国2020年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疫苗接种指南以及2018年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疫苗接种推荐,个人建议如下:首先急性复发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3个月内不建议注射任何疫苗包括宫颈癌疫苗;对口服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酸的患者可以接种宫颈癌疫苗,不需要停止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酸。但有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种联合激素和吗替麦考酚酸者接种宫颈癌疫苗后血抗乳头瘤病毒抗体滴度较低。对准备使用利妥昔单抗预防治疗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宫颈癌疫苗,对已经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由于我国一般6个月注射利妥昔单抗1次,建议注射利妥昔单抗后5个月注射首次宫颈癌疫苗。 由于宫颈癌疫苗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研究较少,无明确适应症者最好不注射宫颈癌疫苗。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急性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以及最后区综合征等。随着复发次数增多,遗留的身体残疾越严重,故一旦诊断,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如口服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酸酯或者间断静脉使用利妥昔单抗等预防复发。但迄今尚无任何一种药物能完全预防复发,只能减少复发频率,导致患者时刻担心和害怕自己复发。另外部分NMOSD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常常存在一些残存症状如视力下降、视野范围缩小、肢体麻木、大小便障碍、胸腹部捆绑感、发作性肢体疼痛或抽搐等,随着天气变化或情绪影响等因素症状会暂时加重,部分患者认为自己复发了,要求住院给与大剂量激素治疗,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甚至出现激素的严重副作用。那么出现什么症状是复发呢?首先需要了解NMOSD复发时的临床表现都有什么?1, 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同时或相继出现急性视力下降,以前眼前看清楚的东西现在看不见了或变模糊了,伴随眼痛尤其是眼球活动时疼痛,或者眼前有些以前看得到的地方现在看不到了,即视野缺损。2,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急性出现且逐渐加重的一个或多个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费力,伴随身体局部皮肤瘙痒、疼痛以及胸腹部或肢体捆绑感,严重时肢体瘫痪不能活动,尿储留和大便困难。有时候低头或仰头时会出现肢体的触电样感觉或疼痛。3, 最后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原因的频繁打嗝、恶心呕吐,影响进食。4, 间脑综合征临床表现:无原因出现睡眠增多,疲劳无力,体温波动等;5, 脑干综合征临床表现:无原因的头昏,走路不稳,言语不清楚或看东西出现双影等;6, 大脑综合征临床表现:一侧上下肢偏瘫、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或头痛等;临床复发最常见的表现是急性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和最后区综合征。尤其是最后区综合征,频繁打嗝、恶心、呕吐常常误认为是胃炎,到消化内科就诊,出现最后区综合征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多数患者随后一个月左右出现急性视神经炎或急性脊髓炎复发,需要特别注意。对74例因怀疑复发住院的NMOSD患者研究发现,其中57例经强化磁共振检查发现新的强化病灶证实是复发,17例不是复发即假性复发。对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症状分析比较,发现如果不做强化磁共振检查,只有视力下降能预测复发,而肢体无力、麻木以及尿急尿频加重并不能提示是否复发。实际上很多因素可导致患者感觉自己的症状加重,如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天气突然变化、睡眠情绪不佳、劳累等。一般情况下急性发病经过治疗后1个月内不会复发。另外复发时症状加重多持续24小时以上,持续时间很短的发作性症状如肢体抽搐、痉挛、局部瘙痒加重多不是复发。单独的症状如尿急尿频加重,伴随尿痛,不伴随肢体无力、麻木加重多由于泌尿系感染导致。天气突然变化或睡眠心情不好时单独肢体麻木加重,或者无力加重,24小时内好转,也不支持复发。增加或调整药物也可能导致部分症状加重如治疗肢体痉挛的巴氯芬会导致肢体无力加重,增加卡马西平剂量会导致头晕、走路不稳等。如果出现多种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并且持续24小时以上应注意复发可能。对137例因复发住院的NMOSD患者分析表明,复发14天后再接受治疗者预后明显较差,复发后越早治疗越好。故建议症状突然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症状,尤其是持续24小时无好转者,尽快找神经内科医师咨询或到神经内科就诊,以确定是否复发,并给与及时诊断和治疗。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常反复复发导致严重失能。尽管急性期激素冲击以及血浆置换等治疗,仍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如发作性痛性痉挛、下肢肌张力增高导致肌肉痉挛、感觉异常如束带感或捆绑感、疼痛、瘙痒和尿便性功能障碍等。给予合理的症状处理会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一、发作性痛性痉挛发作性痛性痉挛是一个或多个肢体的发作性肌肉痉挛,伴随异常姿势和剧烈疼痛,可由运动或感觉刺激诱发。痛性痉挛通常持续25-45秒钟,最长不超过5分钟,频率每天数次到每月数次不等。NMOSD痛性痉挛发生率为25%,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内230例NMOSD患者随访研究发现痛性痉挛发生率为22.61%(52例),几乎所有痛性痉挛发生在脊髓炎发作后,其中41例患者痛性痉挛在急性脊髓炎发作15天后出现,另11例和脊髓炎发作同时出现(0-10天)。痛性痉挛持续时间平均14.2个月(0-127月)。部分患者药物控制后停用药物痛性痉挛可再次出现,有25例患者(48%)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控制。另外高龄、高年复发率和高脊髓炎复发率以及病理性瘙痒和痛性痉挛有关,提示痛性痉挛是NMOSD常见表现,需要及时处理。NMOSD痛性痉挛的治疗和多发性硬化不同,首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或苯妥英钠,而加巴喷丁、巴氯芬和普瑞巴林效果较差。抗抑郁药物也可试用。成人卡马西平开始服用剂量根据卡马西平剂型不同可给予200毫克/次,日2次或100毫克/次,日3次,空腹或餐后服用,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渐增加剂量,最大800-1200毫克/天。卡马西平常见副作用有头晕、共济失调、恶心呕吐,最严重副作用是皮肤反应,故出现皮疹、瘙痒应立即停药。其他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如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肝肾损害、尿潴留、便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钠血症等。心脏传导阻滞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禁忌使用,妊娠患者也不主张使用。开始使用1个月内每周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奥卡西平较卡马西平副作用较少,但价格较贵。开始剂量300毫克/次,日2次口服,空腹或食物一起服用,无效可逐渐增加剂量如每3天增加300毫克,最大剂量每天2400毫克。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低钠血症(2-3%)、自杀倾向等。随着时间延长大部分患者副作用会消失。类似卡马西平的皮肤反应罕见。妊娠、肾功能损害以及对卡马西平过敏患者禁忌使用。肝功能损害和心脏功能不好患者可以使用。使用前3个月应检测血钠水平,尤其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物患者。痛性痉挛控制后一般维持3个月左右后开始减量,随后停用。如果痛性痉挛再次出现,继续给予药物治疗。二、疼痛疼痛也是NMOSD常见症状之一。疼痛严重程度使用疼痛评分系统(0-10分,0分无疼痛,10分最严重疼痛)进行评估,研究发现NMOSD疼痛发生率大约85%,疼痛严重程度平均5.38分,明显高于多发性硬化41%和1.85分,并且46%NMOSD患者疼痛评分在4以上(中重度),22%重度疼痛,并且神经功能残疾越重,疼痛程度越严重。NMOSD常见疼痛部位为胸部、腰部、下肢和背部。NMOSD患者疼痛原因很多,除了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肌肉痉挛性疼痛、肌肉疼痛以及头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NMOSD疼痛的主要表现,表现为持续性或发作性自发性疼痛或轻微刺激以及冷热导致疼痛(痛觉过敏或痛觉异常)。患者常主诉为烧灼样疼痛或电击样疼痛、感觉迟钝或轻微触及皮肤导致异常性疼痛。对29例AQP4抗体阳性和20例AQP4抗体阴性NMOSD患者调查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比例分别为79%和50%,并且均有脊髓炎发作病史。长期疼痛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心情、正常工作以及睡眠等,可导致NMOSD患者抑郁、焦虑、疲劳以及认知下降等。提示疼痛比神经残疾更影响患者生活质量。NMOSD不仅疼痛程度重,药物治疗也比较困难,即使联合应用多种止痛药物,大部分NMOSD患者疼痛不能完全缓解。对于NMOSD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治疗推荐第一线药物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尤其是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他们主要是通过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发挥其增加抑制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主要副作用有昏睡、头晕、嘴干以及体位性低血压、心脏QT间隔延长,故心脏病、青光眼、前列腺肿瘤、惊厥禁忌。度洛西汀等副作用有恶心、便秘和腹痛,肝脏损害患者禁忌使用。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性疼痛,对中枢性病理性疼痛效果差。主要副作用有头晕、昏睡等。肾功能损害患者慎用。二线药物有利多卡因贴剂和辣椒辣素膏剂。主要用于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副作用为局部皮肤发红、瘙痒和疼痛。其他二线药物有曲马多,副作用包括恶性呕吐、便秘、昏睡和多梦,尤其是老年人。应避免和抗抑郁药物同时服用。第三线药物有羟考酮和吗啡,注意成瘾副作用,对中枢性病理性疼痛如脊髓病变、脑部病变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较差。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可以缓解高肌肉活性患者导致的疼痛。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效果不肯定。束带感也是NMOSD脊髓炎常见症状之一,并且和情绪、天气变化有关,时轻时重,并且部分患者束带感会持续很长时间,临床上对束带感、捆绑感的处理研究较少,可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三、瘙痒瘙痒是一种引起机体产生搔抓欲望的不舒服的皮肤感觉。NMOSD瘙痒发生率28-65%之间,并且大部分是AQP4抗体阳性患者。对我国61例NMOSD患者研究表明38例(64%)患者出现瘙痒症状,搔抓并不能缓解瘙痒,常导致局部皮肤抓痕,有时触及瘙痒部位可引起疼痛。其中26例瘙痒在急性脊髓炎复发前或同时出现,6例在脊髓炎恢复后出现,瘙痒呈持续性或发作性。大部分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后瘙痒缓解,但2例患者持续存在瘙痒症状。并且瘙痒部位多和脊髓病变部位一致,如颈髓病变多表现面部和颈部瘙痒,少部分瘙痒部位和病变无关如在臀部和下肢出现。故瘙痒是NMOSD常见和比较独特的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瘙痒,应注意可能是复发的先兆,应及时就诊。NMOSD瘙痒治疗:首先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NMOSD复发,其次是瘙痒症状处理。瘙痒的非药物治疗包括转移注意力、睡眠前带手套减少搔抓、瘙痒局部皮肤覆盖避免搔抓等。常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等对NMOSD瘙痒治疗无效。对轻度瘙痒可局部使用如辣椒辣素乳剂或凝胶、利多卡因凝胶、薄荷油等。中重度瘙痒可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开始300毫克,每晚一次口服,每2-3天增加300毫克,最大剂量可达3600毫克/天。普瑞巴林75毫克,日2次,最大150毫克日2次)。这两种药物副作用有头晕、嗜睡、食欲和体重增加以及便秘,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嗜睡副作用会减轻。应避免突然停药。这两种药物从肾脏排泄,故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注意。其他药物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开始每天晚上5-10毫克口服,逐渐增加剂量,6-8周后无效停用)、米氮平、度洛西汀。少数研究报道阿瑞吡坦、氯胺酮、美西律等有效。局部肉毒毒素注射也可选择。顽固性病理性瘙痒单一药物无效可联合使用加巴喷丁和米氮平。四、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增加、肌腱反射亢进导致的运动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肢体僵硬、不灵活,越想快速运动越不能运动,活动一段时间后可稍好转。有时可伴随肌肉持续性阵挛、痉挛性肌张力障碍引起异常姿势、疼痛等。肌肉痉挛可影响日常活动、容易摔倒、精细动作难以完成。由于NMOSD复发次数越多,神经损害越严重,故长期使用药物预防NMOSD复发是减少痉挛的主要方法。对肌肉痉挛患者,不影响日常活动者可不予处理。需要处理者首先要消除诱发痉挛加重的因素如感染、疼痛、下肢静脉血栓、便秘、压疮等;其次使用矫形器纠正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专业康复师给予康复治疗、被动牵拉动作(被动牵拉紧张的肌肉,然后缓慢放松)等;巴氯芬、替扎尼定、丹曲林和安定类药物,能缓解痉挛。巴氯芬是一种伽马氨基丁酸激动剂,增加反射通路的抑制作用。通常5毫克/次,每天2-3次口服,每3-5天可根据效果增加5毫克,最大剂量80毫克/天。副作用有肌肉无力、胃肠道不适、震颤、失眠,最大剂量无效或副作用明显应缓慢停药,突然停药可导致惊厥、幻觉、痉挛加重伴随发热。肾功能损伤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使用合适剂量。替扎尼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通过增加脊髓反射的突触前抑制发挥作用。替扎尼定很少导致肌肉和肢体无力,尤其适用夜间痉挛患者。可联合巴氯芬治疗。副作用有镇静、嗜睡、肝脏损害、低血压、嘴干、心动过缓和头晕。开始剂量2-4毫克/天,晚上口服,逐渐增加剂量,最大36毫克/天,每天3-4次口服。注意监测肝功能。一般使用1周后达到最大效果,停用后1周作用消失。丹曲林通过阻断肌肉钙离子释放减少肌肉收缩。副作用肝脏毒性,可引起肝坏死尤其是高剂量服用超过2个月女性患者。其他有昏睡、无力、疲劳、腹泻、恶性呕吐等,对脑部病变导致痉挛效果较好。开始剂量25毫克每日2次,逐渐增加剂量,最大400毫克/天,日2-3次口服。地西泮(安定片)开始剂量4毫克,每晚一次,可逐渐增加剂量,最大60毫克/天。主要副作用是镇静、记忆障碍。其他治疗有局部肌肉肉毒毒素注射,效果持续3个月,可重复注射。鞘内巴氯芬泵是严重痉挛有效治疗方法,其类似胰岛素泵,持续鞘内泵入巴氯芬,并根据痉挛程度调节泵入巴氯芬剂量。另外严重痉挛可手术治疗如后根切断术等。五、尿便障碍脊髓炎是NMOSD的主要临床表现,故尿便障碍比多发性硬化常见。对60例平均发病6.5年的NMOSD患者调查发现87%存在尿便障碍。包括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排尿费力困难、便秘、大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等,并且更易发生泌尿系感染。NMOSD下尿道症状:正常人膀胱储存尿液通过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协同作用才能正常排尿。控制排尿的神经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大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和肌肉,简单的说NMOSD患者出现下尿道症状不外乎3类情况:储存尿障碍、排尿障碍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障碍。明确哪一类情况需要做尿道动力学测定。但临床上可简单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处理。首先对任何膀胱障碍患者可自行做骨盆底肌肉收缩训练,其次测定排尿后膀胱残存尿量,同时排除泌尿系感染。对尿急、尿频患者,如果残存尿小于100毫升,可使用抗毒覃碱药物等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索罗定、奥昔布宁、丙哌维林、索利那新、特托拉定、曲司氯胺、达非那新等。这类药物副作用有嘴干、视物模糊、便秘等。认知障碍患者可使用达非那新和曲司氯胺。另外β3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也可选用。夜尿增多或晚上尿失禁患者应减少下午和晚上液体入量,每天小于2000毫升并且下午4点后少饮水,夜尿会明显减少。另外鼻内喷或口服去氨加压素也能减少夜间排尿次数,如精氨酸血管加压素20微克鼻喷或口服0.2毫克,但有头痛、恶心、鼻塞、低钠血症等副作用。白天尿失禁外出活动时可选用尿不湿。如果尿残存量大于100毫升,应间断导尿并联合使用以上药物。对排尿费力、尿流中断、感觉尿不尽者可自己通过耻骨上按压、腹部按压或周围刺激获得排尿,或使用药物如特拉唑嗪、坦洛新或达非那新治疗。这些处理无效可选择膀胱造瘘术等手术治疗或膀胱局部注射肉毒毒素治疗。泌尿系感染问题:尿常规存在细菌而无发热、排尿疼痛等其他症状,为无症状性菌尿,不需要处理。突然出现尿急、尿频、尿痛或异味或血尿或伴随发热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能,应及时做尿培养,确诊后应用敏感抗生素7-10天。泌尿系感染预防:避免长时间憋尿、女性注意会阴部卫生、多饮水,也可每天口服维生素C1000毫克保持尿液酸化。便秘:每周小于3次大便,并且需要用力、大便硬、感觉不完全排空即为便秘。也是NMOSD尿便障碍常见症状。大便失禁少见。便秘处理包括高纤维饮食如麦片、芹菜等,增加液体摄入量,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和运动等。无效可使用药物如番泻叶、福松、聚乙二醇、山梨醇等。严重便秘使用甘油栓剂,不推荐灌肠。大便失禁治疗困难,可使用洛哌丁胺或蚕草口服。性功能障碍时首先注意排除药物抗抑郁、抗高血压、抗痉挛药物以及安定类药物的副作用。伐地那非、他达拉非可以试用。本文系任士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我国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自身免疫性抗体即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抗体)导致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反复恶心呕吐呃逆(极后区综合征)以及低钠血症(下丘脑综合征)等表现。80-90%的患者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0-40岁。我国300例NMOSD患者随访研究表明50%以上在1年半内复发,100%在10年内复发,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预防复发。由于大部分NMOSD患者处在生育期年龄,加上目前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如果家庭计划怀孕,想生育正常健康的宝宝,同时又不加重NMOSD病情,需要知道以下几个问题。一、NMOSD对妊娠的影响:理论上NMOSD可能波及下丘脑,影响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和性激素水平,另外卵巢储备能力下降也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导致不容易怀孕。其次担心妊娠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或害怕复发等心理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发表的研究中募集的患者大部分在NMOSD发病前已经经历过妊娠,年龄偏大,并且多通过调查问卷获知妊娠情况,故NMOSD对患者生育能力的真实影响尚不明确。NMOSD可能增加妊娠后流产率和妊高症风险。国外40例NMOSD女性患者研究表明NMOSD发病后开始妊娠的患者43%流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和NMOSD发病前流产率,并且和种族以及发病前1年内疾病反复复发有关。另11.5%NMOSD发病后妊娠患者出现妊高症(普通人群3%),和患者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最近流产有关,而和妊娠前NMOSD复发率无关。但对我国53例NMOSD患者63次发病后妊娠的调查表明41例足月分娩,4例早产儿,7例意外流产,10例因惧怕药物副作用或加重疾病以及未计划妊娠等原因人工流产(1例正妊娠中)。统计分析发现NMOSD患者总368次妊娠中流产率仅为5.4%,流产率并无明显增加,但NMOSD发病后妊娠患者早产儿出生率(8%)高于NMOSD发病前妊娠患者(2%),而NMOSD发病前后足月分娩率、流产率无明显区别,并且在妊娠期间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新生儿出生体重无差别。尽管24%患者妊娠前1年开始免疫抑制药物如口服激素、激素联合硫唑嘌呤等治疗,但未发现任何新生儿先天畸形。NMOSD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血清中AQP4抗体可阳性,但多在1-3个月后消失,并不引起神经症状。二、妊娠对NMOSD的影响:妊娠增加NMOSD患者复发风险和残疾程度。我国NMOSD患者研究发现妊娠期间年复发率(平均每年复发次数)和妊娠前比较无明显不同,甚至妊娠末3个月年复发率稍低,但产后前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是妊娠前复发率的1.22和1.26倍。使用EDSS评分评估患者残疾程度也发现分娩后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妊娠前和妊娠期,平均增加0.5-2分。复发风险和血清AQP4抗体阳性以及缓解期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提示妊娠是NMOSD复发和增加残疾的危险因素。三、妊娠期间NMOSD治疗:妊娠期间急性复发的治疗:激素大剂量冲击治疗、血浆置换均可用于妊娠期间复发的治疗。妊娠期间大剂量激素治疗除了低出生体重儿风险增加外并不引起其他胎儿并发症。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也可试用治疗急性复发。妊娠期维持治疗:1,激素:妊娠期间强的松长期维持治疗剂量最好不要超过20毫克/天。长期使用激素的妊娠患者低头围儿风险可能增加,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剂量最好低于10毫克/天。妊娠期间和哺乳期可使用泼尼松龙和甲泼尼松龙。另外妊娠期间使用激素患者应注意监测妊娠糖尿病可能,最好妊娠28周时测定糖耐量实验。2,硫唑嘌呤:硫唑嘌呤妊娠期可以使用。3124例妊娠妇女研究显示使用硫唑嘌呤,未发现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流产、出生缺陷、先天畸形、肿瘤等副作用。母乳中硫唑嘌呤含量极低,故口服硫唑嘌呤患者可以母乳喂养。有少部分研究发现使用硫唑嘌呤导致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风险增加,故妊娠和哺乳期间硫唑嘌呤剂量低于2毫克/公斤体重/天为宜。3,利妥昔单抗:2016年中国NMOSD诊治指南指出妊娠期和哺乳期不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妊娠前妥昔单抗至少停止使用6个月。但最近102例使用利妥昔单抗6个月内妊娠的NMOSD患者研究表明12例自然流产,78例活产中无1例新生儿发育畸形。同时39%新生儿B淋巴细胞减少,但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另1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的NMOSD患者均顺利妊娠并出生健康新生儿,妊娠期间无1例NMOSD复发。另153例因为各种疾病在妊娠前3个月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153例患者研究发现21%流产,2%先天畸形,类似于一般人群,仅仅12%新生儿血B淋巴细胞减少。提示妊娠期间使用利妥昔单抗相对安全。如果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预防NMOSD复发,同时又想妊娠,最好在利妥昔单抗使用后尽快妊娠,以保证妊娠期间有效的利妥昔单抗预防效果(大剂量利妥昔单抗如1000毫克连续2次静脉输注效果持续9-12个月)。如果妊娠20周后必须使用利妥昔单抗,应注意新生儿B淋巴细胞减少可能。同时应定期胎儿超声检测。分娩后尽快输注利妥昔单抗预防复发。4,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硫唑嘌呤不能耐受可使用每月输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预防复发,但临床研究证据不多。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安全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5,其他: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麦考酚酸酯(唇腭裂、耳朵畸形流产等)、米托蒽醌因致畸和流产风险妊娠和哺乳期间禁忌使用。计划怀孕前麦考酚酸酯应停止6周,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停止12周以及米托蒽醌停用6个月方可受孕。既往使用麦考酚酸酯但计划妊娠患者可以在妊娠前3个月转为其他更安全的预防药物如硫唑嘌呤、环孢菌素等。对16例NMOSD患者妊娠研究发现,妊娠期间小剂量强的松(10毫克/天)口服和妊娠期间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比较,强的松治疗组妊娠期间和妊娠后3个月年复发率无明显区别,妊娠后残疾程度和妊娠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妊娠后3个月内复发率明显增加,残疾程度也明显加重。表明妊娠期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减少复发和产后残疾的风险,中断免疫抑制剂增加妊娠复发的风险,尤其是妊娠前频繁复发患者。四、分娩以及分娩后注意事项:分娩方式、硬膜外麻醉以及母乳喂养均不影响NMOSD的复发,但对于妊娠期间使用激素超过2周患者分娩前货紧急外科手术时应静脉给予氢化考地松100毫克,8小时一次预防肾上腺危像。另外最好在口服激素和硫唑嘌呤4小时后再母乳喂养。母乳喂养麻醉时尽量避免使用布比卡因。新生儿应评价药物副作用尤其是血液系统异常。分娩后尽可能早期开始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环磷酰胺、麦考酚酸酯哺乳期间避免使用。总之,妊娠增加NMOSD患者复发和失能的风险,尤其是产后6个月内。另外NMOSD疾病增加妊娠并发症如流产等。激素、硫唑嘌呤和利妥昔单抗是妊娠期间相对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如果NMOSD患者准备妊娠,最好病情稳定1年后,同时需要和医生协商评估复发和药物治疗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风险,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免疫抑制剂还是停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期间定时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的发育情况,争取保证母亲健康同时,顺利妊娠和分娩,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本文系任士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如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神经结节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多发性单神经病以及部分肌营养不良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激素治疗。激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尤其是患者担心的肥胖、股骨头坏死等等。因此使用激素的患者应了解其副作用,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一、 神经内科患者常用的激素种类和区别:口服制剂包括泼尼松(又称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强龙)、地塞米松;静脉制剂包括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等效抗炎作用的剂量换算如下:泼尼松5毫克=泼尼松龙5毫克=甲泼尼龙4毫克=地塞米松0.75毫克。前三种属于中效激素,而地塞米松属于长效激素,相比前三种中效激素,地塞米松作用时间更长,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更强,故不适用长期使用。由于泼尼松(强的松)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发挥其生物活性,故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可使用甲泼尼龙和泼尼松龙。泼尼松和泼尼松龙两者抗炎效果和副作用类似,价格比较便宜, 而甲泼尼龙水钠潴留作用小于泼尼松和泼尼松龙,但价格相对较贵。长期使用是指使用时间大于3-6个月。每日剂量越大,使用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大。二、激素的副作用:激素的副作用很多,涉及到许多系统。但并不是每位使用激素的患者均出现这些副作用,个体差异以及预防措施、激素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均影响副作用的发生发展。使用激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1,骨骼肌肉系统:骨质疏松、骨无菌性坏死如股骨头坏死、肌肉无力;2,内分泌代谢:增高血糖、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增加、抑制生长以及类库兴氏综合征如满月脸、水牛背表现等;3,胃肠道: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4,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以及猝死等;5,皮肤:皮肤萎缩、瘀斑、痤疮、多毛症、皮肤变薄、伤口愈合延迟、毛细血管扩张;6,神经心理障碍:心情改变、抑郁、欣快感、静坐不能、焦虑甚至精神异常、记忆力下降等;7,眼科:白内障、青光眼、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瞳孔扩大等;8,免疫系统:抑制细胞免疫,抵抗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等;三、激素主要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1,骨质疏松:使用激素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在开始激素治疗的前3-6月内骨量丢失速度最快,以后随着激素继续使用骨量丢失速度缓慢下降。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不论年龄、性别、激素使用剂量和疗程,使用激素患者均应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如果需要长期服用激素,在开始使用激素治疗的6个月内应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和骨密度测定,以后最好每年一次,并积极进行预防和处理。骨质疏松风险评估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FRAX工具结合使用激素剂量和疗程评估10年的骨折风险。骨密度测定使用DEXA法。任何剂量激素使用时间超过3个月,均应每天补充钙剂1000-1200毫克(一般饮食摄入钙400毫克,故尚需额外补充600-800毫克)和维生素D600-800国际单位(慢性肾病患者例外),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0.8-1克/公斤体重)、戒烟、限制饮酒(成年男女每天小于25克和15克)、承重锻炼(用手、肘、肩、膝和足部等去顶、推、蹬较硬的承受物,如粗树干、沙包及墙壁等。像跳绳、跑步、俯卧撑、原地跳、打太极拳等,每周坚持5次,每次30分钟)、纠正营养不良等。对中高危风险患者如大于50岁男性或绝经后女性髋或脊椎骨密度T值≤-2.5、小于40岁成年人髋或脊椎骨密度Z值<-3且每天强的松剂量大于7.5毫克持续6个月、或者30岁以上成年人,开始强的松剂量大于每天30毫克且每年强的松剂量累及大于5克患者,均应开始首选口服双磷酸盐治疗。口服制剂有阿仑膦酸钠70毫克,每周1次、利塞膦酸钠35毫克,每周一次、伊班膦酸钠150毫克,每月一次。均空腹服用,200-300毫升水送服,服药后30分钟内避免平卧,保持直立体位,并避免进食任何食品和药物。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忌。不宜口服者可静脉使用如唑来膦酸3毫克静脉滴注,1年1次、伊班膦酸钠2毫克加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2小时以上,3个月1次。2,骨坏死:任何剂量激素都可能导致骨坏死;激素诱发骨缺血性坏死可能和局部脂肪栓塞、动脉血栓、疲劳性骨折以及骨细胞凋亡有关,由于酗酒是骨坏死的诱发因素之一,故一定要限制饮酒。使用激素过程中出现臀部、膝关节以及肩关节疼痛必须注意。尤其是关节部位疼痛,活动时加重,影响关节活动范围以及夜间疼痛,应及时到骨科就诊进行MRI检查。有研究表明骨坏死后继续使用激素并不加重骨坏死,提示激素仍可继续使用。3,胃肠道出血和消化道溃疡:单独使用激素可引起胃不适症状,但引起胃肠道出血和溃疡的证据不足。激素和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同时联合使用增加胃肠道出血和消化道溃疡风险,应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餐前口服,日一次进行预防。对单独使用激素患者,如果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年龄大于65岁、酗酒、重度吸烟患者或者同时使用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药物如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双磷酸盐类患者,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无这些危险因素,不推荐预防用药。但在激素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开始治疗的2-4周内应注意腹痛、黑便等表现,及时就诊。4,糖尿病和肥胖:激素可使既往糖尿病恶化或引起糖尿病。剂量依赖性作用,主要增加餐后血糖。使用激素前应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测定,在使用激素过程中定期测定血糖,尤其是午餐后2小时血糖,发现异常,按照糖尿病进行治疗,同时尽可能减少激素用量。激素增加食欲以及通过进食缓解胃部不适,可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控制饮食以及定期运动锻炼是控制体重的首选方法。5,肾上腺抑制作用: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激素过快减量可导致肾上腺抑制的症状如无力、疲劳、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发热。严重时表现肾上腺危象如血压降低、意识障碍、低血糖、惊厥等。故激素减量应缓慢,尤其是激素治疗超过3周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6,青光眼和白内障:使用激素前应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内压。激素使用3个月后定期眼科检查。7,心血管系统:使用激素前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生活方式改变。并定期检查。8,心境以及精神异常:使用激素3个月内多见,尤其是大剂量激素治疗时。激素减量到40毫克/天以下,大部分6周内恢复。长期使用激素女性患者多表现抑郁,男性患者多表现兴奋和躁狂症状。使用激素前应详细询问既往精神异常病史。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精神异常,心境波动,及时和医生沟通,必要时加用抗精神药物或心境稳定剂或促进睡眠药物,并将激素减量到最低治疗剂量。9,感染和疫苗:激素增加结核和肝炎再感染风险,使用激素前可行胸部CT检查排除肺结核,以及血乙肝丙肝标志物筛查。如果存在结核感染或丙肝乙肝血清学证据,最好咨询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每天剂量小于20毫克强的松患者可安全接种水痘疫苗。超过20毫克/天剂量强的松患者禁忌接种活疫苗。可在激素治疗前2-4周或激素减量到20毫克/天以下1-3个月后接种。短期使用激素(小于2周)患者可正常接种疫苗。四、口服激素方法:早晨6-8点一次顿服,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每日剂量小于30毫克,可改为隔日顿服,能减少对肾上腺抑制作用。病情稳定维持最小剂量长期口服。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剂量调整。五、避免适应激素:严重精神病和癫痫、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抗菌素不能控制感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骨折。本文系任士卿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对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既往患有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存病患者实施颈椎病、腰椎管狭窄、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等选择性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如心梗、卒中复发等的风险增高,外科手术可导致血液动力学以及内分泌紊乱、炎症介质水平升高,增加脑梗死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和术后死亡率。故如何安全渡过手术时期是每位需要手术的脑卒中患者关心的问题。1.脑梗死后多长时间做手术比较合适?美国心脏协会和卒中协会2021年科学声明建议脑梗死后推迟非神经非心脏的选择性手术至少6个月,最好9个月。但2022年JAMASurg杂志发表了一项美国5841539名65岁以上患者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研究结果,发现在脑梗死后30天内手术患者,和无脑梗死患者比较,术后脑梗死风险增加8倍,死亡率增加2.5倍。脑梗死90天后手术患者脑梗死复发和死亡风险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无脑梗死患者。2023年JAMASurg杂志发表了一项英国21460147名,其中877430名既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卒中的18岁以上患者的外科手术结果,发现卒中后2月内手术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9倍多,卒中12月内手术的死亡风险逐渐降低。2023年欧洲心脏协会指南也推荐卒中后选择性手术至少推迟3个月。故不建议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手术,脑梗死至少3个月后实施选择性手术比较合适。2.患者手术前如何减少卒中复发? 急性脑梗死后卒中复发风险很高,故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重要。卒中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控制危险因素能减少90%卒中复发风险。首先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锻炼以及放松心情,其次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外科手术前6月介入治疗;使用他汀等药物尽可能将低密度脂蛋白降到1.8mmol/l以下;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除非严重脑狭窄、老年患者; 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坚持长期使用合适的抗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看两个病例患者1男,65岁,主因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半个月住某医院,当时查颈椎磁共振显示颈髓4到6脊髓内异常信号,做强化磁共振显示病灶强化,诊断急性脊髓炎给与激素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没有多长时间患者病情又加重,并且出现双侧下肢无力,又住另医院,做腰椎穿刺化验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蛋白增高,查血和脑脊液脱髓鞘抗体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抗体阴性,再次复查颈椎磁共振检查病灶同前,也考虑脊髓炎给与激素冲击治疗好转,4月后患者又加重,再次激素冲击,效果不明显就诊我院。根据患者颈椎磁共振特点考虑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患者2女,62岁,主因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20天步行到当地医院就诊,做颈椎磁共振报告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颈髓内异常信号,当地医院诊断颈椎病给与手术治疗,术后第5天患者肢体麻木无力进一步加重不能行走,伴小便和大便困难,当地医院复查颈椎磁共振显示椎管狭窄压迫几乎完全缓解,转入我院就诊。我科住院后查血水通道蛋白4抗体强阳性,诊断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给与激素冲击以及血浆置换后患者四肢力量逐渐好转,出院后坚持使用药物预防复发,目前日常活动基本自如。目前很多医院有磁共振设备,颈部疼痛、肢体麻木无力患者常常做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报告多出现颈椎间盘膨出、突出以及椎管狭窄、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等,少部分报告颈椎脊髓内异常信号。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信号改变、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退行性改变是一种正常生理老化现象,如果症状不严重,尤其是医生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脊髓压迫的体征如上下肢病理征,感觉平面等,大可不必紧张和害怕。但对于磁共振报告中提出脊髓内异常信号者应高度重视。脊髓内异常信号可见于许多疾病,如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颈椎病、脊髓空洞等等,需要详细检查加以鉴别。故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但有些医生临床经验欠丰富,加上有时候患者的病情和磁共振影像特点不像书本上所写的那样典型,就很容易误诊,导致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手术或者延误患者病情。脊髓炎是脊髓的炎性病变,多进展较快,患者从开始出现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后短时间内病情迅速加重;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大部分为慢性逐渐加重病程,但少部分患者也呈短期内迅速加重,尤其是既往有颈部疼痛、肢体麻木病史并未注意,轻微突然颈部过伸或过屈动作会导致突然病情加重,出现颈髓内异常信号,甚至病灶很长,类似脊髓炎的病灶,故有时候颈椎病和脊髓炎不好鉴别。但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能区分两者:1,需要做颈椎强化磁共振检查,就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磁共振检查,脊髓炎和脊髓型颈椎病强化后影像不同,有些典型强化后影像特点有经验医生一眼就能很明确区别两者;当然有时候还需要做头部磁共振以及低头和仰头颈椎磁共振检查和颈椎CT检查寻找压迫脊髓证据;2,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以及抽血化验一些指标如脱髓鞘四项、寡克隆区带、感染微生物筛查等、寻找炎性证据;3,仔细认真回答医生问题如从开始出现症状到疾病最严重的时间间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开始发病数小时内病情就达到最严重很可能是脊髓梗死,而非脊髓炎和颈椎病。脊髓炎多在21天内达到最严重,而颈椎病如果不治疗常常缓慢逐渐加重,即使给与激素治疗暂时缓解,但停用激素后仍继续加重;而脊髓炎激素治疗后大部分好转,除非再复发一般不继续加重;4,鉴别特别困难者需要随访磁共振检查。一般脊髓炎患者2-3月后强化磁共振检查病灶不再强化,而颈椎病病灶强化时间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1-2年;
脊髓炎患者的发作性症状是指突然发作的、短暂的、刻板样症状发作,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钟。这些发作性症状可以出现在疾病急性期或者急性期过后的缓解期,患者常常担心是疾病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脊髓病尤其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71%至少有一种发作性症状,35%至少有5种以上发作性症状。发作性症状的临床表现各式各样:痛性痉挛(发作性肢体强直性痉挛,伴随放射性疼痛)、发作性麻木、发作性肢体或胸腹部压榨或捆绑感、发作性不自主肌肉收缩、不自主发作性抖动、发作性冷或热或烧灼感、发作性瘙痒、发作性电休克感觉、发作性局部疼痛、发作性动作平衡失调、发作性言语困难、发作性视物不清、发作性眩晕等。这些发作性症状持续时间不等,可以持续数秒钟,也可持续数分钟,30%患者持续10分钟以上。8%患者每天发作次数超过100次以上,65%患者每天发作次数在1-100次之间,也有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者。最常见的身体部位是下肢,其次是上肢和躯干和头部。这些发作性症状多伴随疼痛。50%的患者发作性症状在脊髓炎急性期或复发后1月内,复发后1年仍有7%的患者出现发作性症状。发作性症状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和脱髓鞘的轴索神经冲动脱离正常轨道传递到其他轴索所致,就比如包裹电线金属丝(类似轴索)外边的皮(类似髓鞘)坏了漏电一样。 疲劳、突然剧烈活动、焦虑、噪音、天气变化、发热以及喝酒等是诱发因素。发作性症状和复发的鉴别:很多患者担心这些症状是不是复发了?复发是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尤其是强化磁共振检查发现强化病灶。症状呈现发作性特点,即使每天多次发作,一般也不考虑复发,但应及时和医生联系咨询。发作性症状治疗:常用治疗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巴氯芬、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度洛西汀、阿米替林等。其中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似乎效果较好,但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开始用药推荐使用最小剂量,无效可逐渐缓慢增加剂量。一种药物无效可联合其他作用机制药物治疗。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其病情演变不可预测。MS患者早期多表现为复发-缓解病程,即反复出现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经过激素等治疗甚至未治疗自然恢复。但随着病程延长,大部分患者复发时激素治疗效果下降,甚至不复发也会出现缓慢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行走困难和不稳、认知下降等,即可能转变为进展型MS。从MS首次发病到进展型MS的时间不等,40%患者6-10年内,一般10-20年左右。这可能和MS早期以炎性反应为主,随后发生不依赖炎性反应的神经退行性改变有关。转变为进展型MS的危险因素很多,如EDSS评分3分以上、高复发频率、脑灰质萎缩、更多的脑内T2病灶等可预测MS进展,但早期使用疾病修正药物能预防复发、减少长期的神经恶化和继发进展的风险。尽管目前治疗MS的疾病修正药物很多,包括口服、皮下注射以及静脉输液药物,大多数是治疗复发缓解型MS,一旦进入进展期,治疗相当困难。故目前许多国外MS指南均推荐:一旦MS诊断明确,尽可能早期使用疾病修正药物。但由于这些药物价格昂贵,需要长期使用,并且有一定副作用,很多患者经济因素等原因,而采取等待看看的策略而延缓治疗。尽管MS患者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会转为进展型MS。但MS个体的自然病程不可预料。有报道10-15%MS患者发病多年并不导致严重残疾。因此对于发作时症状体征轻微,经过治疗能完全缓解,头部和脊髓病灶不多,经济情况不允许者可以采取暂时不用药物而采取等待看看的策略,但必须每6-12月进行神经和影像学检评估。然而对于复发后不能完全恢复、复发时肢体瘫痪或小脑功能如走路不稳、共济失调严重、既往2年内2次以上复发、磁共振检查脑内多发强化病灶或10个以上T2高信号病灶患者尽早使用疾病修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