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近视眼有什么危害? 儿童近视眼不但影响外观和生活学习的质量,还会在未来的升学、择业、参军、选择特殊行业就业等方面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每年全国在配镜上花费的费用高达100亿以上,如果同样的费用用于提高健康、医疗保健等更多用途上,可以大大地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高度近视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高度近视中的青光眼比例高出正常人群、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其中,高度近视与低视力是紧紧相随的,高度近视的眼底严重并发症所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和新生血管、黄斑区的出血都会导致不可恢复的盲,对生活和视力造成巨大的影响。 2 近视的成因是什么? 近视眼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就是遗传,即父亲、母亲如果是近视,他们的孩子是近视眼的比例会明显增大。现在有更多的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是近视眼成因的更主要的因素。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近距离工作时间的增加,即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读书看报、盯着电子产品屏幕。第二,缺乏营养,即饮食不均衡。近视眼的孩子通常摄入较少的蔬菜和水果,反而大量摄入甜食,这会导致近视眼度数的增加。第三,户外活动减少,这也是现在被公认为加快近视眼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现在大部分的孩子由于教育压力过大、学习竞争增强,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近视眼也会越来越严重。第四,配镜不当。当孩子已经有了近视时,如果没有及时配眼镜或眼镜不合适,也同样会加快近视的发展。一副不合适的眼镜就像是给孩子穿上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对孩子的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3 得了近视该如何治疗? 当家长们怀疑孩子得了近视眼,首先要到权威医院进行专业的医学检查。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假性近视”,即还没有发展到真性近视的阶段,这时可以选择不戴眼镜,但一定要让孩子的眼睛得到长时间的休息。如果已经发展成了“真性近视”,即孩子看不清楚东西,这时一定要尽快矫正,否则会加快近视的发展。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近视程度的人群,矫正方法也分为三种,即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屈光矫正术。 4 佩戴框架眼镜有什么作用? 当近视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需要佩戴眼镜来提高视力。如果近视度数超过100度,应当佩戴眼镜加以矫正;如果近视度数超过300度,除了休息时间外,应该全天佩戴眼镜,不管是上课看黑板、户外运动,还是在家里看书写字,这时都需要戴上眼镜。 在佩戴框架眼镜后,每半年都需要到医院做一次验光复查,这主要是看屈光度是否有变化、目前所戴的眼镜是否合适。这就像是每年孩子的身体都在发育,所以每年的衣服和鞋子都需要换。眼睛也是一样,眼球也在随着身体的发育而生长,如果眼镜的度数没有跟得上眼球的增长,这会导致视力的下降。但实际上,由于身体的发育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很难控制近视的增长,但可以让增长的速度放慢,从而避免孩子变成高度近视。 5 角膜塑形镜是什么?对治疗近视来说真的好用吗? 角膜塑形镜是防控近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可以大大延缓近视的发展。实际上,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硬性的隐形眼镜,压在角膜上,人在正常的眨眼过程中,眼睑通过角膜塑形镜给角膜传导压力,这种机械的物理刺激会让角膜上皮进行重新分布,从而改变角膜中央的区域,让光线聚焦到眼球以后能够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成像。角膜塑形镜对孩子来说是安全的,一般要求8岁以上可以佩戴,不同价格的塑形镜在材质上也略有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选择。 角膜塑形镜与屈光手术不同,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不会破坏角膜的组织。但它毕竟属于隐形眼镜的一种,需要认真护理,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护理、清洗,否则会引起一些角膜相关的并发症,这意味着佩戴角膜塑形镜会为生活添加一些麻烦。 角膜塑形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这种接触性的治疗镜并不适合所有的眼睛,如果想带角膜塑形镜的话,一定要到规范的眼科进行专业性的检查,通过仪器检查角膜的弧度、角膜直径的大小、是否有影响角膜塑形镜佩戴的眼表疾病等,还需要进行严格的验配,在戴上角膜塑形镜后让医生观察活动度和松紧度是否合适。 6 屈光矫正手术的治疗效果好吗? 尽管手术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摘掉眼镜的方法,但屈光矫正手术并不能从最根本上矫正近视眼的眼底状态,它只是通过激光来提高视力。对于高度的屈光不正来说,屈光手术有一些难度,即便术后可以摘下眼镜,日后还会出现因为高度近视的眼底所引起的特殊的眼底病变。 目前的屈光手术有在全世界通用的准分子激光手术、针对特殊人群的飞秒激光手术、针对高度近视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样,屈光矫正手术并不适合所有人,只有18岁以上、近视度数稳定的人群才可以做屈光手术,所以近视眼的防控还是要从小抓起。 7 近视眼该如何防控? 1.减少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每次阅读时间小于2小时,阅读时保证标准的姿势,阅读距离保证在30cm以上。 2.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小时,屈光度偏向远视17度,可以纠正近视。 3.保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即一拳、一尺、一寸。 4.保证饮食均衡,不挑食,控制甜食的摄入。 5.到正规医院专业验光配镜,并且在佩戴眼镜后终身就诊随访,关注近视眼相关并发症,防止造成视力下降和不可恢复的影响。 8 散瞳会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散瞳不会对眼睛造成影响,它实际上是要睫状肌进行一个充分的休息,就像是人工作了一天后需要好好休息,让肌肉充分地放松。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散瞳也可以延缓近视,它对眼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然而,真正需要慢性散瞳,即三周才恢复的屈光不正还是很少的。一般来说,往往只对高度远视、弱视、屈光参差、斜视的人才会进行慢性散瞳。目前在临床上,90%以上的屈光不正都可以采用快速散瞳的办法,既能准确地找到屈光度数,给配镜进行一个精确的指导,同时也能够把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最小化。 9 网上流传的贝茨训练方法有效果吗? 贝茨训练方法的理论核心是调节理论,它认为近视是由于紧张的因素导致的。因此,贝茨训练方法主要用于调节眼部的晶状体,从而改变眼睛的形状,现在很多训练仪上也用了这个方法。它强调不断通过自身的机制来改变眼镜,比如手掌按摩、眼呼吸训练、眼球的移动训练、视觉的记忆恢复等。实际上,它真正的效果和眼镜是无法比拟的,因为通过这种训练提高视力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它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可以预防近视的发生,但并不是核心的主要治疗方法。 10 儿童散光需要治疗吗? 散光是屈光不正中非常常见的,在近视眼的儿童中,80%都合并有散光,即有近视,又有近视散光。散光是整个屈光系统的横位和纵位的屈光度不同而导致的,在临床上散光和近视是相同的,都是看东西模糊,严重的散光会造成变形。 散光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的儿童可能会产生不规则的散光,而规则散光又分为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顺规散光在做屈光手术时会矫正一部分,并不是把所有的散光都矫正掉,有一部分的散光对于生活或阅读是有意义的。如果散光度数很小,对视力影响不大,同时又没有临床的症状的话,是可以忽略的、无需矫正的。如果散光度数很大,明显影响视力,例如逆规散光,这里对于散光的矫正和对于近视矫正是一样的。
大家都知道早晚刷牙才能更好地保护牙齿,但如果刷牙的方式不正确,反而可能伤害牙齿哟! 最近,杨大伯的牙齿一颗接一颗地掉,到医院就诊,结果发现,掉牙和刷牙方式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杨大伯是一名退休职工,年轻时就爱吃美食的他深知一口好牙的重要性,每天坚持早晚刷牙,每次至少刷3到5分钟,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然而,近几年,他时常出现牙疼、牙齿松动,先后掉了十几颗牙。 近日,他专程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其不少牙齿根部都有较明显的横槽,经询问,杨大伯数十年来都是横向刷牙。 经诊断,杨大伯多年用不正确的刷牙方式,致其老年患上严重的牙周病,牙才一颗一颗掉落。 医生表示,横着刷牙特别是横着使劲刷牙,天长日久会严重损害牙体表面的保护层牙釉,造成牙齿敏感和牙齿颈部的楔状缺损损害,牙齿表面刷出一道道槽沟,进而形成牙髓炎、牙疼、牙变色、牙变死等。横刷法,其实是一种自残式刷牙法。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尽管如此之怕,有牙病需要看医生的人却越来越多,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坚持的一些爱牙护齿的习惯,有可能是错的! 错误一:冷水刷牙 冷水会导致牙本质敏感的人牙齿酸痛,而且不利于牙膏内的有效物质发挥活性。 牙膏中的主要成分是摩擦剂和氟化物,实验室研究发现,这些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37摄氏度左右。 建议:刷牙时用接近自己体温的温水效果最好。 错误二:刷牙使劲太大 刷牙的时候力量太大,可能伤害牙齿。 建议:200克的力量就足够,大约相当于手指拿起一支冰棒的力量,使用手腕的力量刷牙而不是手臂的。 错误三:刷牙横着刷 调查显示,超过90%的中国人采用横向刷牙的形式。刷牙对牙釉质是一种物理磨损。 刷牙的目的是为了清除牙齿表面和缝隙里的细菌,而不是损伤牙齿本身。横向刷牙一方面无法清除掉牙齿缝隙里的垃圾,同时还可能导致牙齿根部楔形缺损、牙龈损伤、牙本质敏感等问题。 建议:正确的刷牙方式是顺着牙齿的缝隙竖着刷。 错误四:刷牙时间太短 很多人以为刷牙的目的是清除食物残渣,其实不完全如此。清水漱口可以清除掉90%以上的食物残渣,认真刷牙的目的是消灭牙菌斑。 牙菌斑是一种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龈缝隙里的无色细菌,是导致龋齿和牙龈炎症的祸首。中国人每次刷牙的平均时间为59秒,这个时间对完全彻底地清理口腔是不够的。 建议:刷牙不少于2分钟。先漱口,湿润有利于牙膏中有效成分起作用,从门牙开始细致地竖向刷干净,尤其是齿缝和牙齿内侧等容易忽视的地方。 此外,由于牙菌斑的生长周期是12-24小时,所以即使出差在外,24小时也至少要刷牙一次。 错误五:刷牙时间不对 98%的中国人每天早起刷牙,然后吃早餐。这样的结果是,牙膏里的有效护齿成分并没有太多机会留在牙齿上,而是随着早餐吃到了肚子里。 建议:饭后20分钟刷牙。起床后清水漱口,吃早饭,饭后20分钟刷牙才是最健康的。尤其在喝了酸性饮料或吃了酸性水果后,最好在20分钟后等这些物质对牙齿的影响过去了再刷牙,以避免对牙齿表面造成更大的伤害。 错误六:刷牙后漱口次数太多 牙膏中的一些有效成分需要保留一些在牙齿的表面来形成保护层,保持一段时间细菌不会快速生长,过多漱口就没有这个作用了。有人还会用清水再刷一次牙,这是帮细菌伤害自己牙齿的傻行为。 建议:1次漱口10秒就够。实验发现,刷牙后当我们吐出第一口漱口水的时候,95%的有效成分都被吐掉了,第二口又会吐出剩余5%中的95%。 所以,用牙膏刷牙后漱口一次就可以了,漱口时间保持10秒左右就好。 错误七:熬夜、喝水少 这些情况会导致龋齿高发。现在的人对着电脑的时间多,开口说话的时间少,唾液的分泌也会相应减少。 唾液有平衡口腔生态的功能,晚上11点以后人们的口腔环境会开始进入干燥期,而口腔干燥会使细菌滋生。 建议:多喝绿茶和清水。绿茶除了补充水分,其中含有的氟化物还能保护牙齿不被细菌侵害。 错误八:用大牙刷才刷得干净 每个人的牙齿有大有小,牙刷太大,在口腔内执行任务会不够灵活;牙刷太小,又无法完成大面积的口腔清洁工作。 建议:选择一把大小合适的牙刷,牙齿头的大小应该等于2个半到3个牙齿的宽度。 怎么刷牙才健康?接着看↓ ①选择软毛牙刷,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 ②按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并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 ③两颗两颗刷,水平刷十次; 动图 ④刷颊侧用同侧手,刷舌侧用对侧手; 动图 ⑤前牙舌腭面:上下刷; 动图 ⑥牙齿咀嚼面:前后刷; 动图 ⑦刷完上面刷下面; 动图 ⑧刷牙要“面面俱到”。 动图
新生儿出生时可出现某些有别于成人的特殊表现,可能是病态,然并非表示真正有病。由于新生儿各系统、器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故一旦患病,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不吃、不哭、不闹、嗜睡,也无发热,常误认为小宝宝很乖,新生儿的病情进展及变化快,可在短期内迅速恶化死亡。故新生儿正常与异常的识别很重要。 一、似“病态”而非病 一些情况是新生儿的某些特殊表现,是儿科的特色,盲目处理会造成真正的病态。 1、“板牙”、“螳螂子”: 不少新生儿口腔上腭正中线附近有一颗或数颗粟粒大小的白色颗粒,为上皮细胞堆积、角化而成,称“硬腭小结”或“包氏小结(珠)”,俗你“板牙”,其非病态,不影响吃奶及以后的出牙,一般经2—3周或几月自行消退、脱落。同样,在牙龈跟部见有米粒大小的颗粒,称“马牙”。也可在齿龈粘膜下产生,为粘液腺肿胀潴留所致。新生儿出现的咬奶头、拒奶、哭闹时应查明其它原因,不要认为是板牙、马牙所致,而采取“挑”、“割”、“擦”处理,易贻误病情,且会新生儿及口腔粘膜娇嫩,损伤后引起出血或细菌感染而发生口腔炎,甚致发展成严重的败血症。 新生儿口腔两侧峡部各有一块隆起的软组织,是峡粘膜下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动作,俗称“螳螂子”,不要误认为病理性肿胀而影响吸乳。采用“挑”、“割”、“擦”处理,同样会引起败血症,且为农村新生儿败血症首要原因之一。 2、乳房肿大、分泌乳液: 部分女婴或男婴在生后2—3天可出现乳房肿胀,并有少量黄色乳液分泌。这为生前受母体激素(生乳素)影响所致。一般生后10天最明显,2—3周后渐消退,乃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不要作处理。按摩、挤压会损伤皮肤引起感染。一旦肿胀的乳房出现红、肿,说明有感染,应给适量抗生素或切开引流。 3、女婴阴道出血和分泌粘液: 有少数女婴生后3—5天有少量血样分泌物或白色粘液从阴道排出。其为阴道分泌物,由母体激素(雌激素)传授引起,称“假月经”、“白带”。一般1—2天后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也为物殊生理现象。一般出血量少,仅沾染尿布,也无其它部位出血,可适当考虑应用淡清洗液清洗外阴。 4、尿红或排尿时啼哭: 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应有小便排出,有的生后2—5天在排尿时啼哭,且尿布染成红色一片。这是由于尿少,尿酸盐潴留在肾内形成尿酸梗塞引起,随吮乳量及吮水量增加,尿量增多,尿酸盐全部溶解尿中而消失,婴儿也就能安静入睡。 5、“色素斑”、“粟粒疹”: 色素斑多于新生儿的臀部、尾骶部和背部。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压之不退色的灰兰色“色素斑”又称“胎记”。是皮肤深层堆积了色素细胞所致。随年龄增长,色泽转淡,约5—6岁才可能消失,无需治疗。 粟粒疹是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在前额、面颊、鼻尖等处,出现的较多呈黄白色的小颗粒。一般生后数周可自行消失,不要挑、割,以防感染。 6、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由于出生后的排尿、排胎粪,通过皮肤、肺排出水分及进食水少等多方面因素,体重可略有下降,正常情况下不超过9%。生后7—10天左右,随奶量增加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体重可恢复致出生时体重。如下降超过10%以上或恢复较慢,考虑为非生理性,应寻找原因。 7、胎位畸形: 胎儿在宫内,受子宫范围限制,躯干、四肢不能舒展,只能背弓屈膝,且多数为倒立。故初生时,新生儿的手脚屈曲,小腿有些向内弯曲,呈“WM”,这为正常现象。随生长发育会自然恢复,无需捆绑,但注意与“抑脚—足外翻”、“脚下垂—足内翻”相鉴别。若刺激活动后即恢复正常,称新生儿胎位性假性畸形足,一般3—4月后渐恢复,无后遗症,若不能恢复应外科处理。 8、溢乳(回奶): 由于新生儿的胃与成人不同,位置呈横位 (成人为相对直立) ,容量小,胃底部发育不全,入口处贲门发育不完善,关闭不全,而出口幽门口发育相对成熟,因此胃为“敞开口的瓶子”,在吸乳过程中,空气易咽入胃腔,如喂奶过多、过快、吸入空气,或喂后换尿布或摇动过多、或牛奶过热、过冷均会产生溢乳。溢乳时一般无不适感,也不影响生长发育。但若溶易溢乳,在喂后应取右侧卧位,或将床头抬高。若不见好转,且溢乳时有痛苦,且量多有奶块、体重下降,应查找原因。 二、是“病态”也可非病态 1、黄疸: 黄疸是胆红素在血液及组织中积聚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在新生儿期有许多因素引起,可为生理性,也可病理性。生理性黄疸是由于胎儿离开母体,外界供氧增多无需较多红细胞摄氧、携氧,而使红细胞破坏增多,从而使胆红素产生增多,加上新生儿的肝脏清除功能(摄取、转化、排泄)低下等综合因素使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而产生。其特点:一般生后2—3天产生,4—5天达高峰,一般不超过2周。并有一定的胆红素测定值佐证。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应综合分析,确定原因。 2、浮肿: 新生儿肾脏发育不成熟,肾功能差、排泄过剩的水钠能力低下,3—5天易出现水肿,常发生于手脚、小腿、眼窝处,一般2—3天后随肾功能完善而消失。如伴有体温不升、不吃、不哭、皮肤发凉并在硬肿,或呈明显可凹性应查找原因。 3、呕吐: 为常见症状,生理者为溢乳。若吐奶前有痛苦、烦躁、量多且冲力大,即为病态,多见于喂养不当、肠胃功能紊乱、羊水吸入,或消化道畸形等,任何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消化道的症状。 4、头部肿块: 由于生产时产道受压,刚出生的2—3天内常有头颅变形:①产瘤:一般恢复良好;②头颅血肿:常位于头顶一侧,有波动、吸收慢,切忌穿刺,一般2—3周或数月吸收,需注意合并颅内出血。 5、脐疝: 由于婴儿腹壁脐环发育不良,部分可自行愈合,若3岁仍未愈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6、口疮: 由于口腔粘膜受霉菌感染所致,可影响吸奶,应予处理,但需与吸奶后的“奶花”相别。 7、斜颈: 部分由于睡姿不好造成假性斜颈,改变体位后可自行纠正。病态性者,多见于产伤或其它因素引起的胸锁乳突肌血肿所致,需及时处理。 8、哭闹不安: 哭闹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正常儿一天哭闹几次,有利于体格发育,可增加肺活量,为锻炼的好机会,特别对于胸廓的发育大有益处,并非病态。生理性哭闹多数哭声洪亮有力,边哭边四肢动,多见于饥饿、口渴、尿布湿、解大、小便、遇冷、热等,解除因素后会自行停止。若哭闹两眼发呆、尖叫、哭声低或无力,或在触及身体某处部位发生,则多见于病态,应找出原因。 三、一旦出现肯定是病态 1、发热或体温不升: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过高、过低、喂水不足,疾病时均可引起发热或体温不升。发热是人们最敏感的,也最易引起注意和重视。发热是感染的一种表现,其高低与疾病轻重并非成正比,但体温过高或超高(>40.5度)会影响多种生理功能。而体温不升同样有意义,有时比发热更加可怕。某些家长对发热比较紧张,退热心切,给予不合理或过量的退热可产生各种并发症。在夏季,生后3—4天的新生儿,因喂水不足而产生脱水热,体温可达39—40度,皮肤红,而一般情况尚可,应增加饮水,适当降温。严重者可出现捂热综合症。 2、呼吸异常: 新生儿的呼吸可出现快慢不均、深浅不一,但皮肤颜色及心率正常为生理现象;若呼吸费力,不规则、暂停、青紫、心率减慢,鼻翼煽动、三凹征,四肢肌张力低下等应及时诊治。 3、呻呤: 为疾病危重之征,为新生儿求救信号,持续呻呤提示病情严重,应立即处置。 4、苍白: 常为缺血缺氧所致,但营养不良也是原因之一。 5、不吃、不哭: 为疾病早期表象,虽无特异性,但提示患儿有病,多数为感染所致。应明确原因。 6、口吐泡沫: 为肺部炎症的主要症状,肺部炎症,气道内分泌物增加,成人以咳嗽为主,而新生儿咳嗽反射不完善,以呼吸增快,气流加速代偿,呼气时气流经气管,将气道内分泌物吹成许多小泡从口中吐出而产生。 7、青紫: 分局部与全身,局部者多由于出生时爱压,或寒冷、外周血管收缩所致。适当处会消失。若青紫持续,常提示缺血,如右向左分流先心、严重感染或中枢性疾病。 8、惊厥: 属新生儿急重症,其表现多种,有别于小儿,很少有全身抽搐,常表现为两眼凝视、震颤、眨眼,有的可出现面肌抽动,口部反复咀嚼或吸吮。有的为呼吸不规则、暂停伴皮肤青紫,少数一侧肢体或全身抽动或四肢呈强直。引起抽搐原因很多,包括:感染、代谢、内分泌、遗传,涉及各个系统。一旦出现尽快明确并处理。 总之,正常与异常新生儿的识别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并非易事,应善于察言观色,这样可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惊慌,为培育优秀下一代打好基础。
宝宝发烧,很多家长都会开始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么宝宝发烧护理过程中,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哪些事不能做? 生活中常常碰到许多家长,一看到自己孩子发烧,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于是,宝妈们有了各种各样的做法,在这里提醒,以下5种做法,宝妈们是在“帮倒忙”! 宝宝发烧怎么办 倒忙一:过分关注温度 孩子发烧了,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温度,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体温马上降下来。其实,打个比方,发烧就好比孩子在山坡顶上一样,让体温快速下降,就好比把孩子从山坡顶上推下来一样,孩子能不受伤吗? 正确方法: 宝妈们不要过分关注温度,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什么病引起的发烧?孩子的精神状态如何?只要孩子精神好、呼吸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宝妈们就无需过多担心。 倒忙二:发烧后不敢洗澡 孩子发烧了,家长们特别害怕孩子着凉,不敢给孩子洗澡。其实,孩子发烧后出汗较多,首先要给其喝添加橘子汁的白开水;其次就要用温水洗澡。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发烧后洗澡会使其再次着凉发烧,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用温水洗澡可以通过水分挥发的过程,降低孩子体表温度,并增加其全身舒适感,不但不会再次发烧反而对减退高烧有利。 正确方法: 让因发烧孩子洗个温水澡降温,水温一般要比体表温度低一点,冲2-3分钟就可以了;对于婴幼儿,家长最好让其坐在温水澡盆中洗。另外由于秋冬季节气温较低,给孩子洗澡时要注意关好门窗,并随时添加热水保证水温适中。 倒忙三:捂盖厚棉被 孩子体温上升后,手脚往往是冰凉的,家长发现后就误认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厚衣棉被将其紧紧包裹起来再送医院。 其实,儿童体温上升四肢却发凉,是因为四肢血量少于内脏,供血量不足导致了手脚发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在急诊中经常看到家长给孩子捂上多层棉衣,结果孩子本来体温只有37摄氏度,却因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导致体温越升越高,最后捂出了高烧甚至高热惊厥。 正确方法: 中国有句俗话叫“欲得小儿安,耐得三分肌和寒”,因此,当儿童出现发烧时,应先用体温计给孩子测量腋下温度,确定孩子发烧后给其穿一层薄棉衣就可送往医院了。 宝宝发烧怎么办 倒忙四:乱吃药 儿童发烧后,很多家长给孩子吃退烧药,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发热本身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免疫细胞对抗病菌的过程,通俗地说,发热时机体内的免疫功能被“激活”,吞噬细胞活性增强,吞噬细胞要吞噬病菌、白细胞要将其处理,并传递给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再产生针对性的抗体。因此发热可以说是儿童体内的一道“防护墙”。 如果此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使用抗生素治疗,会对其免疫系统造成伤害。有些家长甚至选用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它的免疫系统抑制作用可以达到1个月之久,因此家长一定要慎用。 正确方法: 一般的高烧儿童可先服中药,解表退热。对于过高热的患儿也可适当选用退烧药,如泰诺林等,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倒忙五:吃好的 许多儿童发烧后,家长觉得孩子身体虚弱,因此会让孩子喝牛奶。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期间如果喝水太多的话会频繁上厕所,影响休息、延缓疾病康复。 其实,人体在发烧时,代谢加快,产生的热量增多,这时人体需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出汗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喝白开水可以加快出汗,人在高烧时,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都会增加,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就会增多,要把它们排出体外,多喝水可以通过出汗和排尿将这些代谢物质和热带走,此外,病毒侵入人体后,常会产生一些毒素,这时多喝开水,可以帮助人体把毒素排出体外。 正确方法: 接受正规的儿科医生的检查,在排除了严重感染、恶性疾病等,诊为普通感冒发烧时,即可用白开水退烧。每天多次让儿童喝温开水,促使多排尿,以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 孩子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送医院呢? 1.高烧39.5℃以上。 2.孩子已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 3.孩子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 4.孩子呼吸时有喉喘鸣声。 5.感冒后孩子呼吸加快(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呼吸次数每分钟≥60次,2个月至1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50次,1~4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40次),可能引发了轻度肺炎。 6.孩子呼吸加快并出现上胸凹陷(指孩子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这是由于肺部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孩子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有此特征说明孩子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现代社会中,患手机依赖症的人越来越多。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受诺基亚公司委托,移动技术顾问托米阿霍宁近日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那么人们一天要看150次手机。 托米阿霍宁指出,即使有些人的手机功能并不是那么先进,他们也会频繁地查看手机;普通人一天一般会接到、打出和漏掉22个电话,平均收到或发送23条短信;还会看18次手机上的显示时间;每天故意不接手机的平均次数为1次;开始接电话的时候会看一次手机,结束通话的时候仍然会看一次手机。 对查看手机越来越“上瘾”,“瘾”越大,越会影响人际关系。 实验证明,用电子产品玩游戏,很容易造成视疲劳,尤其是手机,看手机15分钟差不多相当于看半小时iPad、看1小时电视。 游戏中快速移动的有趣视标,会吸引眼球长时间不停地追随注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肌性视疲劳”,而且目标色彩大小不同,眼球也要快速不断地调整,引起“调节性视疲劳”。 医生:关灯玩手机易患多种眼疾 电子屏幕上的字体比较小,屏幕光源又强于自然光,长期盯着看,势必会增加视疲劳。 无论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书,都属于电子产品,有屏幕,能发光。平时在自然光线下,这种光还不会特别突出,如果在黑暗中,电子屏幕的背景灯光就会显得刺眼,而人眼对于屏幕光和黑暗环境,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长此以往可以导致近视眼、干眼症、慢性结膜炎等。 医院有一种青光眼的诱发实验,患者在黑暗的实验室低头趴着,如果是青光眼,一般两小时内就可以发作。 相反,如果体质是短眼轴、晶状体厚的人,在黑暗中看光亮两小时左右也可以引发青光眼。 关灯滑手机:瞳孔会放大 不少人手机、平板一滑就是2、3小时没休息,不仅眼球易疲劳而加深近视,3C荧幕释出的热能长时间为眼球吸收,使原本透明的水晶体就像蛋白被煮熟,逐渐变混浊甚至全白,形成白内障。 荧幕越亮、越鲜艳,散发的热能越强,对水晶体伤害越大。还有人睡前关灯仍继续滑手机,光线昏暗下眼睛瞳孔会放大,反而吸收更多荧幕热能,白内障风险倍增。 白内障的影响 一旦罹患白内障,不只视力受影响,还可能增加失智风险。台北研究发现,7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视力模煳可能间接影响人际关系,造成认知功能下降。若接受手术置入人工水晶体,可避免视力一直下降,未来罹患失智症的风险比未做手术的人减少23%。 换上人工水晶体可以解决白内障? 旧型人工水晶体功只能解决白内障问题。但大多数白内障病人多少同时会有近、远视、老花,或是二、三百度的散光,即使置换旧型人工水晶体后,视力可能还是会模煳,要戴眼镜才能看清晰。 尤其一般老花病人常合併有白内障问题。目前针对老花,虽可在角膜施打老花雷射,改变角膜形状来抵消老花度数,但缺点是病人不可有远、近视的问题,因此符合条件者不多。 老年性黄斑部病变——年轻人也可能会得 一种在老年人身上常见造成视力退化与失明的视网膜疾病,但随着3C产品的普及,高度用眼族群逐渐增加中,使得罹患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而目前早期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没有明确的诊断方法。因此,民众仅能提高警觉,一旦出现模糊、黑影、扭曲三大征兆时,就要尽快就医检查。 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的症状,包括视物变形、颜色变淡或暗影等主观症状。台大医院医疗团队表示,黄斑部病变的成因,是在视网膜生理构造上出现一种称为隐结的沉积物。这些隐结一来会阻隔视网膜,获得脉络膜微血管的营养供给,二来也会导致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废物,无法完整的被血液循环带走,造成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萎缩,及感光细胞的病变,最后造成视力伤害。 手机“夜间模式”未必护眼 一些手机上的夜间模式是否可以保护眼睛不受伤呢?不会。所谓的夜间模式一般都是根据周围环境的明暗,来适度调节屏幕的亮度。比如灯光昏暗,电子屏幕就会适度地把光亮调暗,以达到不刺激眼睛的效果。其实只要屏幕光线强于环境光线,瞳孔就会自动收缩,睫状肌调解瞳孔大小,眼睛就会有酸痛感。 所以,就算是用夜间模式,也不能把灯关掉。建议大家,无论电子产品多么智能,夜间的阅读环境都不能太暗,如果不开灯就尽量不要看书、微博、电视等,而且能坐着就不要躺着。 用“替代方式”缓解手机瘾 对于那些深夜手机控们可以通过“替代”的方式进行缓解,比如用看书等一些舒缓的睡前活动来逐步替代玩手机,通过注意力转移来逐渐减少睡前玩手机的时间。与玩手机比起来,看书不仅对眼健康起到缓解的作用,还对大脑产生的刺激要小得多,有助于入眠。此外,人的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往往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对年轻的女士来说,会引起生理周期紊乱,更严重的是影响生育能力。 睡前玩手机伤害大,学会这6招怎么玩都不伤身! 手机灯光调到最低 晚上躲被窝玩手机,尽量把手机灯光调到最低,然后也不要把手机屏幕正对着眼睛,光都是直射,辐射更不用说了,最好是向下倾斜45℃左右,不要向上倾斜,这样脖子要受力大,伸久了酸痛。 千万不要身体侧躺着玩手机 左右横躺着对左右眼睛的压迫力最大,这样下去不出一个月就会造成左右眼睛视力偏差。枕头对眼睛的压迫造成供血不足,时间一长眼睛就会有膨胀感,短时性影像重叠,这个不是滴眼药水就能好的。所以,为了我们的眼睛不要侧躺着身体玩手机。 不要俯卧状玩手机 俯卧对手肘、脑部的血液循环造成困难,这种方式很累,也是很容易入睡而使手机还在处于联网状态下,颈椎以上基本上都形成惰性缺血。 最好的方法是仰着玩手机 这样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很合适,除了手肘累,可以用被子垫在手肘下面继续玩,这是最好、对健康影响最小的方式。 晚上尽量不要玩超过一个半小时 人的一天只有两个记忆高峰:早上十点左右和晚上九点左右,其他时间记忆基本无太大的波动,但是晚上十一点以后身体各个部分开始新一轮的新陈代谢了,人在接受一定量的外界信息后就会屏避记忆了。 晚上玩手机的时候不要开着小台灯 晚上十一点半后身体会分泌抑制黑色素的蛋白酶,一直可以持续到凌晨四点,但是这段时间如果见光,身体就会停止分泌;在一点之前都会有分泌,然后一点过后就是分解作用了。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 舒缓眼睛疲劳的食疗配方 经常用眼过度者要注意饮食和营养的平衡,平时多吃些粗粮、杂粮、红绿蔬菜、薯类、豆类、水果等含有维生素、蛋白质和纤维素的食物。 1.黑豆核桃冲牛奶:黑豆粉1匙,核桃仁泥1匙,牛奶1包,蜂蜜1匙。将黑豆500克,炒熟后待冷,磨成粉。核桃仁500克,炒微焦去衣,待冷后捣成泥。取以上两种食品各1匙,冲入煮沸过的牛奶1杯后加入蜂蜜1匙,早上食用。黑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维生素B1等,营养价值高,再加上牛奶和蜂蜜,这些食物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钙、磷等,能增强眼内肌力,加强调节功能,改善眼疲劳的症状。 2.枸杞桑葚粥:枸杞子5克,桑葚子5克,山药5克,红枣5个,粳米100克。将上述原料熬成粥食用。此方中的枸杞子、桑葚子能补肝肾,山药、红枣健脾胃。用眼过度导致视力疲劳者如能每日早晚两餐,较长时间服用,既能消除眼疲劳症状,又能增强体质。 预防眼睛疲劳的措施 1.保持眼睛湿润是最好的预防方法。要注意用眼习惯,定时休息,连续在电脑荧屏前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小时就要休息5-10分钟,尽量在空隙时远眺让眼睛放松。眼睛是向内、向下看的,所以在休息时,尽量让眼睛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看。人在休息时,也要活动颈部和肩部肌肉,因为颈部肌肉僵直会影响视力。 2.调整好显示器与眼睛的距离和位置,建议距离50至70厘米,位置略低于眼水平线10至20厘米,显示器的亮度也不要太亮,调节到最大亮度的一半就可以了,以看得清楚内容但比周围物体稍暗为宜。电脑最好要有防辐射屏幕保护。 3.减少使用隐形眼镜的时间。长时间戴隐形眼镜也容易得眼睛干涩,这是由于隐形眼镜很容易吸附水分,从而导致眼球表面脱水。 4.眼睛干涩还无法根治,临床上大多采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人工泪液有水剂和膏体两种,症状轻重不同,使用的人工泪液也不相同。应按个人需要进行筛选使用。
老花眼需要手术治疗吗? 老花眼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任何人到一定年龄都会出现老花眼,只是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老花眼是任何药物都无法预防和治愈的。当老花眼来临时,我们应当平静地适应它,将其看作人生更加成熟的标志。但老花眼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影响,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人看远看近是由睫状肌调节的。当看远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悬韧带紧张,使晶状体扁平,可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看近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变凸,屈光力增加,能看清近处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变硬,失去弹性,加上睫状肌收缩力也逐年变弱,使人们看近时,眼的调节出现困难,形成老花眼。 近年来,人们对老花眼的形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老花眼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体积逐渐增大,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距离缩短,导致睫状肌调节力下降所引起。 每个人眼睛的情况不同,老花眼开始的年龄也是不同的。老花眼通常在40岁开始出现,对没有屈光不正、视力良好的人,40岁时度数为50~75度,每5年加深50度,60岁时度数可达250~300度,以后一般不再加深,但也有少数人,70岁时度数可加深到350度。患有近视的人,老花眼出现的年龄比正常人推后几年。患有远视的人,老花眼出现的年龄比正常人提前几年。患有散光的人,一般合并有近视和远视,老花眼出现的年龄与屈光状态有关。 如何选配合适的老花镜 出现老花眼,人们首先想到要配一副老花镜。老花镜的选配马虎不得,需进行严格验光。首先要进行远视力的测定,看看是否存在远视、近视和散光,查出准确度数和散光轴。在此基础上,根据年龄,加上相应老花度数,再根据实际阅读需要,进行细微调整并进行试戴。 如条件允许,最好用综合验光仪进行测定,在远视力度数的基础上,采用“正负相对调节”测试法,获得初步老花度数,再结合个人实际工作距离确定老花镜度数。另外,老花镜是看近物使用的,由于眼的辐辏作用,其瞳距应比远用眼镜小1~2毫米,如不加调节,有些人会产生棱镜效应,影响视觉功能。 老花镜和远视镜是一样的吗? 对于正常人和远视的人,老花镜是与远视镜一样的凸透镜;但对于近视的人,老花镜可能是平光镜或与近视镜一样的凹透镜。对于有屈光不正的老花眼矫正,其实是在原来眼镜上再戴一副凸透镜。人不可能同时戴两副框架眼镜,为方便起见,将两镜合而为一,老花镜度数是近视或远视的度数与“年龄相应老花度数”之和。 近视患者的老花镜有3种,由于近视是负度数,如果年龄相应老花度数小于近视度数,老花镜的度数还是为负度数,需配凹透镜;如果年龄相应老花度数大于近视度数,老花镜的度数为正度数,需配凸透镜;如果近视度数与年龄相应老花度数相等,老花镜为平光镜,当然可不用戴,平光镜片可用于双光镜和渐进多焦老花镜中。 需要提示的是,隐形眼镜可用于矫正老花眼。与框架双光眼镜不同,双光隐形眼镜的镜片中心为视近区,而周边为视远区。看远时,远处物体通过周边视远区在视网膜形成清晰图像,而通过中央视近区形成模糊图像,大脑通过抑制模糊图像而获得清晰图像。看近时,其原理相同。同样,也可用多焦点隐形眼镜矫正老花眼。 应该注意的是,老花镜应以最舒适为主,而不是以最清楚为主。一般来说,用眼距离愈近,老花镜的度数就愈大。配老花镜应留有余地,要保留1/3的调节力。应结合年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和调节力,来考虑老花镜度数的范围。 老花眼的手术矫正方法 有些患老花眼的人不愿意配戴眼镜,或由于职业原因不能戴眼镜,或主要从事近距离工作,需要良好的近视力,这样可以选择老花眼手术。角膜、巩膜和晶状体是老花眼手术的主要部位。 角膜手术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的曲率使看近变得清晰。“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是利用激光改变角膜的曲率,使看近清晰;也可根据设计,制成多焦点的角膜,使看远和看近都清晰。“传导性角膜成型术”是使用射频电流作用于周边角膜,使角膜胶原组织产生变性,改变中央角膜曲率,从而矫正老花眼。“角膜层间植入术”是将合成物植入角膜中,改变此部位的角膜曲率,改善老花眼的近视力。 巩膜手术主要是增加晶状体赤道部和睫状体之间距离,使患者的调节力增加,而不改变看远的屈光力、不影响远视力。手术方法主要有“前睫状体巩膜切开术”和“巩膜扩张术”。 晶状体手术其实是高级白内障手术,当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后,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或单焦可调节晶体,使看远看近都清晰。也可植入预留部分近视度数的人工晶体,看近时不需要戴镜,看远时则需戴近视镜。 单眼视应用于老花眼的矫正 有些老花眼手术,可以同时解决看远和看近的问题,但也有些老花眼手术只能解决看近的问题,造成看远不清晰。人工晶体植入术、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传导性角膜成型术和角膜层间植入术,都能将老花眼变成近视眼,这种人工近视眼的度数与老花度数相同。也就是说,你原来看远不用戴眼镜,看近需戴200度老花镜,手术后你看近不需戴任何眼镜,但看远需戴200度近视镜。 正因为如此,使用“单眼视”方法可解决这种问题。单眼视是指一只眼矫正看近、另一只眼矫正看远,常常矫正弱势眼看近,优势眼看远。矫正机制是双眼间的模糊抑制,当看远时,优势眼看到清晰图像,而弱势眼看到模糊图像,当看近时,弱势眼看到清晰图像,优势眼看到模糊图像,通过双眼的交叉抑制,无论看远看近都很清晰。虽然这样会影响双眼单视,但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到由此带来的不适。 选择老花眼手术需慎重 对于有屈光不正的老花眼患者需两副眼镜,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可考虑配戴双光镜或渐进镜。喜欢戴隐形眼镜的人可配戴双焦或多焦隐形眼镜,或者根据单眼视的方法,两眼配戴不同的单焦隐形眼镜,一眼看远,一眼看近。对于患有白内障的老花眼患者,可考虑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或单焦可调节晶体,既治疗了白内障,又治疗了老花眼,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其他方式的老花眼手术,可根据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慎重选择。手术不同于配戴眼镜,眼镜不合适可调换,但如果对手术不满意或不耐受,将无法恢复原状。另外,老花眼的度数随年龄逐年增加,老花眼手术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患有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在砂纸上一样。遇热、遇湿都可使湿疹表现显著。湿疹是宝宝皮肤过敏的一种表现。 湿疹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的表现,特发性皮炎又叫异位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等,这与遗传过敏性体质有关。 小儿父母如果有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患儿存在免疫学异常。湿疹患儿的血浆中IgE含量高出正常婴儿几倍至几十倍,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有些宝宝在湿疹发生时或发生以后,可能会有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这和遗传性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 2、蛋白质过敏。 高蛋白饮食可能会成为引发婴儿湿疹的外在致病因子。在湿疹患儿妈妈里面,有92.7%的妈妈曾经在妊娠期十分注重营养,以鸡、鸭、鱼肉虾等高蛋白饮食为主,有的喜欢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另外,也有些哺乳期的妈妈为了加强营养,以鸡蛋、牛肉、羊肉等为主。哺乳期妈妈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海鲜产品也可能会使患儿湿疹加重。 所以,在孕期或哺乳期,如果发现宝宝有过敏现象,可考虑是否对蛋白质过敏而诱发湿疹。 3、环境因素。 (1)室内温度、湿度对婴儿湿疹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2)有的患儿对日常生活用品过敏,如肥皂、洗衣粉、合成纤维的衣服、橡皮泥、塑料玩具等。 (3)气候变化(日光、紫外线、炎热、干燥、寒冷等),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空气中含过量的有害气体或粉尘)也能诱发或加重婴儿湿疹。 (4)患儿吸入尘螨、花粉等,接触各种动植物毛屑、羽毛等,食用鱼、虾、蛋等食物。 (5)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4、心理因素。 由于害怕湿疹复发或病情加重,患儿父母经常担忧宝宝对某种物质可能过敏,容易出现洁僻、饮食过分单一、限制其活动范围等,使患儿易出现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失衡,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降低,使婴儿湿疹变得更加顽固难治。 5、用药及护理不当。 激素类乳膏,见效快,就大面积、长期应用,宝宝皮肤薄嫩,往往造成药物的依赖或加重病情。宝宝皮损糜烂、渗出明显,有的患儿爸妈用刺激性的中药擦洗皮损;患儿皮损已干燥,过度清洁皮损或用热水烫洗、或用盐水洗等造成症状加重。有的患儿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有的继发感染,爸妈仍坚持不给患儿内用药,造成症状加重。 6、其他。 此外药物、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也可导致本病发生。过度搔抓、继发感染、冷热刺激以及影响排汗等都容易使婴儿湿疹加重。 临床症状 新生儿湿疹出现的主要症状是皮肤表面出现红斑、米粒样丘疹、疱疹、糜烂、渗液和结痂,炎症反应明显,局部皮肤有灼热感和痒感。 通常在宝宝的头、面颊、外耳部,甚至可以遍及整个颜面部和颈部,严重的手、足和胸腹部都可见到。 湿疹起初为鲜红色,略带水肿,边界清楚,表面湿润,继而转成主要症状。 婴儿湿疹也就是常说的奶癣,是由于小儿对某些物质如乳类、鸡蛋、鱼虾等敏感性比正常的婴儿高,有时吸入粉尘、花粉,吃番茄、橘子也会过敏。母乳喂养的孩子如果母亲进食这些容易过敏的食物,通过乳汁诱发患儿得湿疹。婴儿湿疹常见于1-3个月的婴儿,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后能够自愈,初起时湿疹主要集中在面部,随着病情加深,逐渐蔓延至颈、四肢甚至全身。 痱子和湿疹的区别 1、原因不同 痱子是由于汗孔阻塞引起的,而引起湿疹的原因有很多,常不稳定。引起湿疹常见有:进食一些如鱼、虾、蛋、牛、羊肉等;吸入某种花粉,如尘螨、羊毛等;病灶感染如扁桃体炎等;生活环境中的日光、炎热、干燥等;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等;消化不良、胃功能失调、新产代谢失常等。可以看出,痱子是暂时性疾病,湿疹是慢性病程。 2、发生时节不同 痱子发生在夏季,多见于儿童。而湿疹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也不论男女老幼和年龄大小。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3、发生部位不同 痱子多出现在颈、胸背、肘窝、腘窝等部位,小孩可发生在头部、前额等多汗部位。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发生在面颊部、前额、眉弓、耳后等部位。 4、症状不同 痱子其实是汗腺的轻度发炎,初起时皮肤发红,然后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丘疱疹,密集成片,其中有些丘疹呈脓性。生了痱子后剧痒、疼痛,有时还会有一阵阵热辣的灼痛等表现。 湿疹是一种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开始时皮肤发红,上面有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湿疹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 治疗要点 1、总体治疗原则: 宝宝湿疹可以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凡更换新药前,一定把以前所用药物清除干净。在更换药物时最好先在宝宝的皮肤上小块湿疹涂擦,观察效果,以决定是否使用。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加重病情。 婴儿湿疹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要依据湿疹表现而定,如局部红斑、丘疹、鳞屑、结痂,可使用纯植物制剂的滴护婴儿植物奶癣膏,不可用含有激素类药品及油膏。如表现溃烂渗出液多,应使用溶液冷湿敷,等结痂后再涂奶癣膏。 对湿疹不严重的宝宝,只需局部用药,但不能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引起皮肤损害或感染。 2、冷湿敷: (1)常用1:10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注意一定要使高锰酸钾完全溶解,未溶解的高锰酸钾会烧伤宝宝的皮肤),既使创面清洁,又起到杀菌收敛及氧化作用。 (2)4—6层细纱布,以不滴水为适度,将湿纱布敷于创面,根据湿疹渗出物的多少来决定更换的时间和次数,当纱布吸收的渗出物已达半饱和程度,将纱布更换。每日二至三次。渗出物多时,湿敷时更应勤更换敷料,避免吸满渗出物的敷料久停留于创面上,刺激周围的正常皮肤,致使创面扩大。 (3)对大面积的湿疹,应对药物的性质、浓度和湿敷面积的大小,给以适当的注意。 (4)如创面红肿逐渐消退、渗液减少,创面已干燥,即可停止湿敷,改用糊剂。 (5)冷湿敷时请注意:湿敷面积不能超过全身面积的1/3,以免过度的体表蒸发造成宝宝脱水。
2016年10月18日,武汉同济医院对外宣布:该院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基因治疗罕见青少年双盲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看到了,0.8耶!”昨日,13岁的小白(化名)姑娘难抑兴奋之情,喜滋滋地对一旁的伯伯说道。这是她第10次来同济医院复查视力。要知道,四年前,这个小姑娘突然失明,治疗几乎走入绝境。正是神奇的基因治疗,让她重见光明,再次燃起生活的希望。 9岁女孩突遭失明幸亏遇良医 几年前,正在读四年级的小白感觉自己视力越来越差,看书、看电视越凑越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伯伯出差回家看见孩子几乎趴在屏幕上看电视,以为孩子近视了,带她去当地医院一检查,却被告知不是近视。 全家人这才着急了,赶紧带着孩子到武汉各眼病专科求医,可疗效甚微。后来辗转找到武汉同济医院的眼科主任医师李斌教授,终于确诊孩子患的是LHON。自发病到双眼视力仅存0.06、0.08,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遗憾的是,这种眼疾当时并无任何确定有效的治疗方式。正巧李斌教授正在开展基因治疗LHON项目研究。小白一家听闻项目内容,毅然决定参加这种实验性质的治疗。 2012年11月5日,小白接受了一项很小的眼科手术:医生用1ml注射器向小白眼部玻璃体腔内打了一针治疗药物。 2013年1月30日,第二次视力复查,小白右眼0.12,左眼0.25,比治疗前有所提高,这让小白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在随后的48个月恢复期里,每间隔几个月,小白就到医院复查一次。而每次复查,她都能看到更多更远的东西。到今年11月18日,她的双眼视力已经达到0.8,从最初的视力表看不到第一行,到现在可看到倒数第四行,视力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李斌教授称:“这意味着基因治疗明显有效,小白视力已经达到正常水平,也标志着世界首例基因治疗LHON成功。” 如今,那个活泼开朗的小白又回来了,她正在上初一,还爱上了玩手机,以至于有点近视。 复查时,李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好好保护失而复得的视力啊!” 人工DNA 修复视神经 奇迹出现 看起来这个治疗并不复杂,但实际上,为了小白的这一刻,李斌教授带领的团队,从2008年起就开始了攻关。 据介绍,青少年双盲病LHON,是一种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出生视力正常,大多会在14岁到21岁突然视力急速下降,属母系遗传疾病,一半为家族遗传,还有一半是基因突变发病。 1871年,德国眼科医生Leber首先报告此病。1988年美国Wallace研究组确定LHON的病因,是由mtDNA突变所致,全球发病率为1/25000,而亚洲人高发,日本的发病率为1.13/10000,估计我国约有15万患者。 李斌教授设计了ND4的核酸序列,由专业的生物公司人工合成,将其装载进一种对人体无害的病毒中去,几年来,对这个合成载体无数次在兔子,老鼠等动物身上进行试验。最终,通过注射的方式,让这个病毒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把DNA送进病变的细胞,然后DNA就可以不断复制并合成所需要的蛋白,替代突变的基因来完成任务,让患者的视觉神经获得正常的营养并开始缓慢修复功能。“这种人工DNA并不会改变患者原有的突变基因,只是代替其完成应尽的职责,不整合到患者细胞的染色体内,所以既不会带来新的基因突变问题,也不会改变这种病继续遗传的可能。”李斌称。 2012年,李斌团队获得了相关的中国国家专利证书。通过研究确定了LHON患者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确定了完整的治疗方案,用药方案,检查方法和临床观察终点,招募了数十名患者并观察一年,最终完成了9例LHON患者的基因治疗。经临床观察,有6例患者视力显著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初步验证。其中,小白是恢复效果最好的。 2016年2月,临床基因治疗的初步结果正式发表,8月该研究临床观察36个月的结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和《细胞》合办的《EBioMedicine》杂志上。 记者了解到,在李斌教授完成LHON基因治疗两年之后,美国和法国的眼科专家也开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相继发表,与李斌教授团队的结果相近,特别有趣的是,3个团队都是单眼治疗,双眼视力提高。 药物断产 数百患者焦急等待中 为什么有3位患者无效?如何继续治疗?视力提高的病人的视力能不能再提高一些?这种基因治疗的有效期能有多久?将来是否需要二次注射?未注射眼的视力为什么也得到提高?这些问题,正是李教授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目前,国内有数百位患者要求参加临床试验,还有来自美国、印尼、意大利、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的病人通过电话或邮件,要求来汉接受治疗。而让李教授为难的是,由于原来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用完,所用药物已断产了,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前期临床测试是免费的,10次注射药物就要耗费100万元科研基金,非常昂贵。”李教授称。“想到那些正在变盲或者已盲的患者的焦急失望心情,我心里也非常难受。希望社会大众能关注这些病人,他们非常艰难。我正在积极寻找国家或者社会企业的援助,继续深入研究,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争取早日让这种技术和药物进入临床,让更多的患者能享有光明。”李斌这样告诉记者。
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属于生理性退化的表现,常常导致视力下降,模糊,甚至重影等。但对于白内障什么时间应该手术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爱尔眼科专家的看法。 误区一: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非手术疗法得到根治而避免手术。老年人常常从各种权威报纸或者广播上看到各种挖掘祖国医学宝库和名贵中药制作的治疗各种眼病的奇药或者奇人。这些药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证用药后视力可以迅速提高,常常同时有N多“使用者”的良好反馈和“砖家”的推荐。作为一种“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可以让混浊的晶状体返老还童,重新透明而避免手术之苦。因此很多老人会花重金购买这些“名贵中药”制作的各种“治障丸”“复明散”“亮睛贴”之类。但这些药物常常起不到提高视力避免手术的作用,甚至因为过敏或者其他副作用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失明。曾经有一个病人就是因为用了某某眼贴之后严重过敏,角膜溃疡,愈合后疤痕导致了视力的不可逆的损失。因此眼科医师一般都会建议病人不要去试用这些所谓的“名贵中药”。省下的钱可以在做白内障手术时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人工晶体,而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被迫选择伤口大,恢复慢的硬性晶体。 误区二:白内障要成熟才能做。这是一个非常陈旧,甚至可以说有点害人的说法。在二三十年前由于白内障手术还缺乏清晰的手术显微镜,大多数眼科医生还在依赖放大镜做白内障手术。如果白内障不成熟,无法看清全部混浊的晶体皮质并加以清除,因此要求患者在白内障成熟以后才能做。其实是医学落后的表现。随着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和高清手术显微镜的推广,眼科医生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混浊程度的晶体皮质,甚至是完全透明的晶体的皮质,所以手术技术上再也不需要等待白内障成熟才做。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等待白内障成熟,会让老人度过一段漫长的低视力阶段,不仅会造成老年人的生活不便,质量下降,也会增加儿女的负担。 误区三:白内障手术需要视力下降到0.3或者0.5以下。其实医院视力表检查的视力只是代表了我们视觉功能的一部分,一个完美的视觉还包括良好的色觉,对比敏感度和像差。什么是对比敏感度呢?简单来说就是分辨灰度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世界不是单纯的黑与白,还存在很多介于二者之间的灰度,分辨存在这些不同程度的“灰色”的能力就是我们的对比敏感度。而医院检查的视力表上只有纯黑和纯白的对比,所以有很多白内障患者会有良好的视力表“视力”,可以在0.6-0.8,甚至1.0,但是却总感觉模糊,总是生活中严重的雾霾之中,眼前若有塑料薄膜或者擦不干净的眼屎。其实这些都是对比敏感度下降的表现。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台阶的分辨能力下降。这也是老人常常摔跤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法清晰的分辨大片平地中的少量台阶,容易导致踏空摔倒,甚至导致骨折。曾经有位医生同事的父亲视力不好准备来看看是否需要手术,结果在出地铁后的广场中未看清台阶而踏空导致骨折,结果到了医院没来眼科直接去了骨科住院手术了。因为不能仅仅因为视力表“视力”还不错就放弃白内障手术,要综合考虑对比敏感度/色觉/像差等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精细视力要求高的人群,例如画家/设计师/建筑师。所以“视力”0.8甚至1.0都不是手术的禁忌。但是作为医生,不会盲目推荐所有白内障患者做手术,毕竟每个人对视力的需求不同,手术本身还存在小的风险和意外。所以应该根据综合视功能的评价,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程度,患者对视觉质量的满意度而定。 除了手术时机的选择外,对于白内障术中人工晶体的选择也存在误区,并非人工晶体越贵越好,视力恢复越高。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经济中,一分钱,一分货是一个普遍规律。绝大多数贵的东西都有它自身的特殊价值,或者因为商品本身的品质,或者商品所附加的社会认同感。我们不得不承认价格是衡量是很多商品价值的标准。但是对于人工晶体这种特殊的商品,并非最贵的就是最好的。白内障手术发展到21世纪,已经从单纯的复明手术升级到屈光手术,更多的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人工晶体已经从硬性的PMMA发展到各种材质的软性折叠人工晶体,从球面人工晶体到非球面人工晶体,从单焦点到多焦点,近年来还出现了矫正散光的晶体。人工晶体价格从百元到万元均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选择人工晶体并非简单的看价格,要根据自己眼睛的情况,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需求而定。硬晶体价格便宜,能基本满足白内障手术后复明提高视力的需求,缺点是切口大,恢复时间长,在大规模的防盲复明手术中基本都采用这种人工晶体,可以为绝大多数患者提供基本满意的视觉质量。普通折叠晶体因为切口小,手术恢复快而在大中型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广受欢迎,价格一般在千余元到三千之间。非球面折叠人工晶体明显改善了成像质量,特别是提高了夜间暗光/周边视野的成像质量,价格一般在三千到四千余元。价格更高的我们常常称之为高端晶体,通常是因为它们的某点特殊改进而导致价格翻倍增长,例如多焦点/矫正散光/矫正散光同时多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等。价格在七千到一万五左右,前三类晶体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白内障患者,因此也是用量最多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高端人工晶体的用量也在逐渐增加。但是不是用的晶体越贵,术后视力就越好,效果就越满意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白内障术后视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患者本身眼部情况,比如角膜透明程度/是否角膜散光/玻璃体透明程度/视网膜视神经健康状况,二是植入人工晶体的位置以及术中是否发生意外/并发症。三是术前计算的人工晶体的度数与实际需求是否一致,因为人工晶体的特殊性,我们无法用类似常规验光插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度数,只能在术前通过角膜弧度,眼球长度,前房深度等生物学测量,通过特殊的计算公式得出预期的效果,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计算公式已经进步了很多,各种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都开始应用于临床,但是作为一种经验公式,所有的计算都有一定的偏差,通常会在200度之内,所以植入晶体的度数是否正好是所需度数也会影响术后视力(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术后配镜来改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工晶体的价格不是术后视力的决定因素。但是贵一点的人工晶体常常意味着更小的伤口,术后更小的散光,更好的视觉质量。高端晶体价格很贵,常常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的需求。比如多焦点/可调节人工晶体是为了提高白内障手术后看近看远都不需要眼镜的比例,散光晶体是为了矫正角膜散光,三合一晶体是同时矫正角膜散光和多焦点。但是作为这些特殊用途的高端晶体,不是每个人的眼睛情况都适合。比如多焦点晶体就不合适眼底有基础疾病的,角膜散光超过100度的。因此人工晶体的选择通常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作出一个初步的建议范围,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当然手术最终植入什么晶体只有手术当中医生根据术中情况才能最后确定,之前的选择和建议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意向。
眼干?眼涩?眼疲劳?请用 ×× 滴眼液…… 不管你是学业繁重的学生,整天对着电脑的白领,开始老花的中年人,还是眼睛总有异物感的老年人……你都是市面上各种保健滴眼液的重点销售人群。 传统配方的、日本进口的、去红血丝的、缓解疲劳的……只要让你滴了舒服,不怕没有回头客。 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效果这么快?成分表里这么多让人一头雾水的化学名称,真的人人都能用吗?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哪些成分是需要注意的?什么才是真正安全的眼药水? 壹 去红血丝的: 治标不治本 主要成分:盐酸萘甲唑啉、盐酸羟甲唑啉、盐酸四氢唑林等。 这一类都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有显著收缩血管的作用,可减轻眼部充血,广泛应用于市面上各种滴眼液。 很多人也不管眼部为什么充血,买来就滴。滴完一开始不红了,结果过几天更红,再接着滴…… 如果看过一些医疗电视剧,你可能对抢救时医生说「肾上腺 ×× 毫克静推」有印象。先甭这样用对不对,至少咱老百姓知道了,肾上腺素不能随便用。 这类药物比肾上腺素作用弱一些,但仍可能造成如下风险: 导致血压升高; 加重心血管或内分泌疾病; 导致瞳孔散大,甚至导致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导致血管更粗大、舒张更明显,容易产生依赖。 贰 治疗假性近视的: 或加速近视眼发生 主要成分:甲基硫酸新斯的明。 看东西疲劳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是「睫状肌功能异常」。 睫状肌能调节眼睛焦距。看远处时,睫状体不需要很费力;看近处时,睫状体就必须努力收缩,使焦点移近。 以下两种情况比较容易造成睫状肌功能异常: 远视眼:长时间看近处,容易造成睫状肌持续收缩,无法放松,形成「假性近视」。远视眼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老花眼:随着年龄增大,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可能会变成老花眼。这时如果勉强看近处,睫状肌也很容易劳累。 其实,所谓治疗假性近视、缓解视疲劳的滴眼液是「弱缩瞳药」,相当于睫状肌的「兴奋剂」,能加强眼部调节能力。 使用这类滴眼液后,可能短时间内看近的东西会变清楚,但可能造成如下风险: 在药物作用下,勉强睫状肌继续工作,会导致疲劳更难缓解; 假性近视的人,滥用这类药物,可能加速近视发展。 睫状肌功能异常导致的视疲劳,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 注意休息 佩戴合适的眼镜 叁 带来清凉感的: 不确定风险多 主要成分:珍珠液、冰片、薄荷、樟脑、熊胆、鱼腥草等。 很多人用了这类滴眼液后,觉得眼睛凉凉润润的,感觉很「舒服」。 但是,这些成分滴在眼睛上,到底是什么作用机理,有无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哪些人不适用,都没有相关的研究结果,生产厂家也没有给出合理解释。 肆 对抗炎症的: 医生说用才能用 主要成分: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强的松、可的松等。 这些都是类固醇类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 许多人一听「激素」就怕了。其实,这类激素能有效对抗眼部炎症,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它会是个好东西。 但是,千万别自己买来用! 不经医生监督,长期使用激素类滴眼液,容易造成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伍 对抗细菌的: 有处方你再用 主要成分:四环素、氯霉素、新霉素等。 这些都是抗生素类药物,原则上不能在药店随便买到。若要使用,必须要医生的处方。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眼部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等日后真正需要,疗效会大大降低。 陆 防腐剂: 敏感人群要小心 主要成分:季铵盐类,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醇类,如苯甲醇、三氯叔丁醇;酸类,如山梨酸。 除了少数药瓶经过特殊设计的产品,打开后可反复多次使用的单支装滴眼液,一般都含有防腐剂。 很多防腐剂对眼表都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但这跟个人敏感度以及持续滴用的时间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只要滴眼液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又不需要长期滴用,不必过分担心。 如果你需要长期滴眼药,或者对防腐剂较敏感,比如严重干眼,医生会建议用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 柒 一网打尽的「复方制剂」: 耽误治疗 很多「复方」的眼药水为了「一网打尽」,将抗过敏、抗炎症、抗细菌、润眼、改善疲劳、带来清凉感的成分通通添加进去。不管你是过敏还是发炎或者干眼,总之一支搞定。 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使得不同问题的人滴了之后都会感觉「舒服」,也不去医院了,甚至长期依赖滴眼液,直至病情恶化去就诊。 捌 人工泪液是什么? 怎么用? 人工泪液,是唯一一类大家可以放心去药店买来用的非处方眼药水。 人工泪液的主要成分是模拟天然泪液。眼睛干涩时,可适当缓解症状,并且不含其他任何抗过敏、抗炎症、抗疲劳的成分。 如果偶尔感觉眼睛干涩,并不一定是「干眼症」,可能只是短暂的眼干。首先建议你充分休息,如果没时间休息或休息后仍觉得不适,可以试试滴一些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使用注意: 感到不舒服时用一滴即可; 每天控制在 4 次以内,最多不超过 6 次,否则可能干扰正常泪液; 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需要使用的次数偏多,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玖 眼睛疲劳或干涩, 怎么办? 闭目休息或眨眨眼; 调整正确的坐姿和阅读距离,保证充足的照明; 佩戴度数适合的眼镜; 可以适当滴用一些人工泪液; 及时就医。 最后,赶紧拿起电脑旁边那支鲜艳的眼药水,看看成分表吧。可疑的赶紧扔掉吧,你的眼睛可能本来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