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560) 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刘力红:请李老谈一谈大小续命汤在中风使用中的把握问题(李老专程回宾馆拿了材料,中间由卢崇汉回答提问)李老风尘仆仆把材料拿回来了,把这个宝贵的经验向大家介绍,现在大家欢迎!李可: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但是现在用得少了,为什么,这和中医向西方靠拢,最早搞中西会通,中西会通派有个重要人物,张山雷,写了两三万字的文章,重点批判这个东西。加上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还有一个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bid,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可治:中风后遗症,类风关,癔病,各种精神神经症状(与鬼神交通,鬼来收录),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无子,各种抑郁症(可以使肝阳升发,少阴的阳气得到升发)。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在南通会议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从麻黄汤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暴盲引发的思考》我扼要的讲一讲,关键点:麻黄桂枝附子在高血压中能用不能用?用了后有什么后果?破疑解惑,如果这个解决不好,谁也不敢用。2000秋,我一年轻弟子,治了一个农村农妇20多年高血压,其夫为煤矿老板,有钱在外边胡作非为,女的就生气,突然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出血后不久,双眼什么也看不到了。这种暴盲,按照六经辨证,属寒邪直中少阴,当时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了大汗,血压就好了,第二天,可以看到人影。人也醒过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麻辛附按照现在医学观点,是升高血压的,为什么能治出血,而且对20年的高血压有这么好的疗效。当时我有这么一段话:麻桂升压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列为脑血管病的禁药。而麻黄汤却能治愈高血压岂不成了千古奇谈?用了药出大汗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解除。当时弟子中医根底不深,学眼科的。解释不了。那个书印刷时印错了,印成我的病案了。古代治疗中风,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是个古代验方。孙思邈在唐代就注明,流传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也收录,可见效应毫无疑问,就是机理,为什么大汗出后,血压下降,脑水肿减轻,小便也多了,病好了后,8年时间,血压稳定,一劳永逸。当时考虑的是暴盲,少阴直中,他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效果。刘力红:大家欢迎(掌声)刚才做了一个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更详细的应用我们期待下次再展开。我的感受,李老要为大小续命汤平反,是他切身的感受,因为他自己中风,腔隙性脑梗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的。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误区,麻桂升散,血压高脸红好像也有升散,因为有这样的关系,血压高就只懂得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不知道辛温的东西可以起效,麻桂还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在思考中医里也谈到这个问题,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达不到末端,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你高了我不给你高,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末端这个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样一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现在出了一身臭汗,这个就好了,这些阳药,卢老师也讲了:扶阳就是两个,宣通和温补,这其实就是宣通,把阻滞拿掉,不需要那么高的压力就可以灌溉了,所以我们要去读懂机体这个系统。对高血压,我们向李老给我们的启示,再次表示感谢。(掌声)刘力红代问:大家都知道,李老是善用大剂量的附子治疗急危重症,请问李老,您在善用大剂量的方子效果非常好,但也有一些人人用小剂量治疗同样疗效也很好,请问剂量的大小您是怎样定夺的?尤其是对附子、细辛一类被认为有毒药物是如何定夺? 李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的治疗初期,治疗急危重症的时候,其中有6例心衰患者,在救之后很快就死了。后来一直冒打冒撞,经过详细的印证,我发现在急危重症这块,用小剂量的话只能是隔靴搔痒。大家好像是有一种误解,这么多看来有毒的药物,会不会中毒?我反复讲了这个问题,只要辩证准确,大量药物是不会中毒的,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是救命仙丹,相反,辩证不对,很小剂量也会出事的。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药物能够治疗成功的。中药的毒性是有针对性,中医的治病是以寒制热或以热制寒,是相对的。假如他是个寒证,用多大的量也不会过,假如他是个热证,是个假寒证,你辨证有错,用再小量的附子他也受不了。我在治病的过程中,也曾想向前辈学习他们那种轻灵,但是最后都失败了,这也许是我的功力不够! 刘力红:李可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辨证准确了,不会因为大剂量导致中毒,因为中医的治疗是以偏救偏,但是如果你没有辨证准确,不该用,那就是很小的剂量他也要中毒,他老人家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例子,他用了那么几十年的附子,他本人开的方子里没有出现过过附子中毒,反而倒是他参加过抢救乌头碱中毒的,就是别人用了出问题,他去抢救。别人用的量是很小很小,可是中毒了,这就说明了当用不当用的问题,最关键是这个。所以大家更多是应该学习如何把握当用不当用,切忌片面地追求大量或是轻剂量发表于:2010-05-14 10:10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转载)(3)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1773) 李 可:(笑)对啊,药典上规定最高剂量9克…… 诸病皆是元气受损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田 原:您曾经遍访山西全境、南北七省,搜集清末民国年间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这本遗书是近百年中医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什么?您认为汉唐以前的古中医与现代中医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李 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这个问题最早发现的人是谁啊?就是彭子益。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洛书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就没办法延续了。彭子还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都在一个河图里体现了,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他在1947年到1949年,临终的前一两年,将他一生的经验,写成了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把这个从《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的古代中医学的研究,全部继承了下来。这个书和我们现在的中医学院的教材完全是两回事。他和近代的中西汇通的观点完全不一样,那和中西结合派的观念就更不一样,它是真正古代的中医学。 彭子益的基本观点就是所有病都是本气致病。什么叫本气啊?本气就是元气,就是我刚才说过的混元之气。就是人在生下来以后,脾和胃中间升降所产生的中气,中气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中气又是五脏的后勤部,假如没有这个中气维持、不断的供养,五脏就无以所养,最后阳气就无法生存。 先天的阳气,元阳,所有病都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了。不管你受了外界多大的干预,到你这个具体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哪一部分(元气有变的地方)受损伤。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就算有些病是受外因的伤害,但是很多年都搞不清楚是哪有外邪,或者是哪一种外邪伤害了元气,最后归结到他目前的证候啊,首先建立、巩固他的后天。脾胃为后天之本啊,五脏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俗地讲就是你首先让他吃得下饭,他才有抵抗力。 再一个就是肾气,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锅底之火。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脾属土,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四逆汤是回阳的,补肾阳,所以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治病的大法主要就是这么两点。 田 原:就是您常说的“生死关头,救阳为急”。这句话现在网上火的不得了,成了您的经典语录了。(笑) 李 可:这也算是一个基本的大法。反正你不管它什么病,只要危及生命了,就赶快把阳气先救回来,别让它跑散。但是意外的情况,比如说肿瘤病人,大量的用抗生素,又做过放疗、化疗……放、化疗对人体的摧残很厉害的,做过以后喝水都要吐啊,更别说吃东西了。 这样的人要先救他的胃气,等什么时候胃气恢复一点,你再治病。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给一些错误的医疗方法擦屁股,这个费了我们很大的劲,几乎每一个病人都有这么个过程。 田 原:追随古人的脚步给了您自信,所以您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序中曾说“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 李 可:有些个西医曾经对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包括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这些个病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就提出来了,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也没有成功,要我说基本失败了。但在中国来讲,这些病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已经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很多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啊。 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的路(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学医切忌死记硬背 滋阳降火性命不保 田 原:您看的书跟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不一样? 李 可:一般初学中医的人啊,就是先学一些历代遗留下来的方剂,背些“汤头歌”什么的。我没有师传,没有这个过程,没有说要把哪些东西背的滚瓜烂熟的。假使我有老师,他也会规定我背这些。这些个书里头呢,当然是有一些有效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个错误的东西,当你把它们普遍接受下来以后,你在临床上就要自己摸索,有很多都是碰得头破血流才悟出来,哪个方子好用,哪个方子绝对不能用,都得有这么一个过程。初学中医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头痛医头,足痛医足,不能整体辨证,用死方子去套活的病人,“对号入座”,十有八九相反。 比如我曾经治疗过这么一个肺结核病人,双肺已经空洞了。他连续发烧一个月了,每天都烧到三十八度、三十八度五,然后出一身大汗,平稳一下,第二天又是那样……我们山西太原的结核病院就给他下了诊断,说这个病不能治了,你们回去准备后事吧。 这是我曾经治疗过的一个病人,用的就是朱丹溪的理论——滋阴降火。他就认为这个痨瘵,“痨”就是现在讲的肺结核,古代管这种病就叫作痨瘵,这种病首先它是损伤脾气、胃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朱丹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水”,把那个“火”扑灭了。病人烧到这种程度了,按照他的理论,应该添一些“水”,滋阴啊,水火不就相对平衡了吗?古代治疗这种病用的都是这个办法,主要是滋阴降火。 当时我用的方子是“青蒿鳖甲汤”,治疗所谓“骨蒸潮热”,意思是那个热是从骨头里面出来的,热哄哄的,老退不了。结果吃了这个药以后,这个人到后半夜就感觉气喘,就来不了气儿。我跟病人的弟弟比较熟,连夜过去看他的情况,我一看,坏了。 田 原:方子用错了? 李 可:这个方子肯定错了!这个病人马上就亡阳,上不来气了,他那个气是有出无入啊。当时他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里有红参,就把红参打碎,赶快煮汤一口一口喂他,初步稳定一下;然后,我就给他开那个“四逆汤”,先救阳;最后再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一下子潮热退掉了,把他救过来了。之后一直到他临死,有四个月的时间没有发热。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一例都没有,因为肺结核发热是最难消除的。 田 原:虽然退热了,命还是没有保住。 李 可:因为他是双肺空洞啊,全身衰竭,所以最后还是死了。 我那个书里头也写到这个问题,那是我最痛苦的一个经历。打那以后我就再也不用滋阴降火的这些东西了。其实这个过程就把胃气进一步的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所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肺结核一个也好不了。 我那个书里头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从朱丹溪创立了这个学说,一直到近代很多人延用他的东西,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 因为他是个名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医历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你现在来批判他,就牵连到他这一派的好些个传人啊。所以(笑)…… 田 原:(笑)传人很多吗? 李 可:很多,多数是朱丹溪派的。 田 原:您怎么认识这个滋阴降火? 李 可:但自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所谓的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这个角度去敛他,就把他敛住了。但是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也体会不到这一点。所以说这个过程你没有亲身经历啊,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万张中医方子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田 原:像您所说,毕竟要在生死关头,这样的机会不一定每一个医者都有啊。 李 可:但是彭子益的著作就有这么个好处,你可以用他的那个观点,来考察历史上这些流派,和这些流派的主要论点,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可以进行很明确的鉴别。他的功劳就在这。他把中医的精髓继承下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以供我们以后每一代人都沿着他这个路子发掘,发展。这样中医才有希望。 田 原:的确,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笑)也听到很多中医院校里的学生们抱怨,读一本好书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思考了。 李 可: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虽然也有一些应付时代的东西,比如说西医的解剖学他也编进去了,还有西医的生理病理学什么的他们也讲讲。但主要还是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为主。 田 原:西医解剖现在还是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始模仿西医的立项、实验,把中药打到老鼠、兔子身上,去看结果、看成分。 李 可:那都没有用!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田 原:西医是想追求通用方吧,用一种药就能治大多数人的类似的病。 李 可:那完全不可能。现在这个西医他也认识到了,就是人是有个体特异性的,这个就是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点。他们非常重视这个东西,现在他也正在向这条路上走。 田 原:这些观点您以前谈过吗? 李 可:没有,这些东西太刺耳。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不愿意放到台面上。安于现状,自欺欺人! 田 原: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李 可:去年新华社西安分社对我做了一次电话采访,和我谈了大概有两个小时,因为这个人他很有意思,所以我无话不谈。最后他发表的时候,就光剩下了干巴巴那么几条,就是李可建议啊,国家应迅速设立中医部,以挽救中医,然后具体的东西就不见下文了。 中医西化先做CT 大毒之药反救性命 田 原:目前我们的中医院校是五年制,两年半学中医,两年半学西医,学生一进校门,就得学习两种思维范式。学生年纪又小,两种思维放在一起,被拉锯一样扯来扯去,很多孩子迷茫、甚至痛苦不堪。最后可能就是哪条路走的顺,哪条路有“钱”途,就奔哪条了。 李 可:这和中医全盘西化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全国所有镇以上的医院,凡有中医的,都要被西化。病人来了,他啊首先让你去做CT,做化验,他也跟西医一样凭这个化验单来看病,中医那套东西都忘了,不会用了。 田 原:说到中医要不要西化的问题,李老您是最有说服力的,您在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时候,几乎所有需要抢救的病人都往中医科急送,堪为奇观。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 可:对。那是我在县医院中医科的时候。1979年到1983年。那时候,我正在研究中医的急症治疗,研究怎么样把垂死的病人很快救过来。我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医急症的,1979年调入人民医院之后,这套东西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到县级医院里的这些急性心衰的、呼吸衰竭的,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休克、垂死的这种病人一般都是中医插手,西医主动就邀请中医来协作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他们就发现,中医用的这些方法不但是见效快,而且救过来以后很稳定,花的钱连他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有时候就百分之五六。 田 原:您用的什么方法?喝药、针灸、灌肠……都有吗? 李 可:急救的时候用针灸,主要用中药,很少使用灌肠。 田 原:在大多数人心中,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医还没有发生的病是很厉害的,也就是老百姓讲的养生。甚至很多“名医”也建议请西医比如说心梗,在冠心病阶段更多强调平时的保养,一旦发生心梗,性命攸关了,都认为即使张仲景、华佗在世,也救不了,很多“名中医”都建议赶紧送协和,上呼吸机、打强心针。但是见了您,听了您那么多起死回生的病例,我才突然感觉,太小看中医了,他是真的能逆转生死的。 李 可:中医现在逐渐衰弱了。其实中医各种急重症能治疗,过去的书里都讲过。我在农村,看到很多农民,生活各方面困难,有病都拖着,一发病就是九死一生,不救就死了。在晋中地区(的病人)就比较重视,急诊都找中医,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我们那里的人特别怕火化。有个老师姓颜,在高原地区工作几十年,得了心脏病,平均半年住在医院。95年月3月份,他再次发生心衰,当地最高水平的西医认为没有希望,家属不死心,抬出来后,我开始插手治疗,三剂破格救心汤,600克附子,三天后,能下炕了。 因为他没有儿女,很悲观,好了之后,我告诉他方子,让他配药调养,他也没有做,隔了三年,一次重感冒,我没在家,没救回来,本来可以活很长时间。 田 原:在您抢救的过程中有底线吗? 李 可:我也不知道,尽量努力就是。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 4天后醒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如果他有钱长期吃培元固本,是可以带病延年的。 田 原:附子本来是世人眼中的毒药,但是到了您的手里,把它变成了神药。 李 可:这个东西啊,我离休以后,花了几年时间反思了一下,写了个文章,都在我那本书里边儿,我把他们都系统地做以总结,就是当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怎么扭转的。 那时我就发现中医最大的弊病就是中西医结合。现在他们说这方面还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何长短…… 其实中医本来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说《伤寒论》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当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但为啥后来中医能掌握这些方法的人很少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大市场,要让这个他们的医药来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个大买卖,发大财的事儿啊。我说在这种境况下,中医的生命力就逐渐被消磨,最后……(沉默) 田 原:中医各流派的说法太多了,您入门时没有师传,就靠大量阅读中医书籍来学习中医,对您的思路影响最大的是哪部书? 李 可:那个情况就很复杂了。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底浅。我 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那个时候没有鉴别能力啊,囫囵吞枣先咽下去再说。治病的时候也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我就开始自学《伤寒论》。 不过呢,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天津的左季云老人。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青年时代,通过读左季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他那个著作里头啊,关于“四逆汤”的论述非常好。所以我当时就接受了他的一些重要观点。他这个书啊,就是用方类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一部著作。这在古代研究《伤寒论》的学派里边也是很大的一派。 他这种方法很简单,把性质相同,但是又有许多细微差别的方子啊归纳在一起,然后再辨别具体方子应该怎么用。比如说,发热恶寒,脉浮紧,这不是“太阳”病吗?“太阳”病的这个证,就是“麻黄汤”的适应证,只要你记住“麻黄汤”的这个主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这个方子。 田 原:看了《伤寒论类方汇参》就找着窍门儿了。(笑) 李 可:这个问题是这样,我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病情是不断改变的,就不能拿着方子套人。现在呢,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了。(笑) 阳气虚结块成肿瘤 急化疗病人丢性命 田 原:李老,您认为肿瘤病人能抢救过来吗? 李 可:呃,一样。但是,心衰可以抢救过来,肿瘤呢,因为它这个五脏的损伤过大,有的吧,可以救活;有的就算抢救过来了,不久也就死去了,因为他使用中药太晚了。在肿瘤早期还差不多。不只肿瘤,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啊,往往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 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所以我治疗肿瘤的时候,找原点,还是在阳气上下工夫。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东西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然后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所以呢,这个肿瘤呢,需要很长时间调理。但是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一般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田 原:单纯的心衰病人您就可以使他起死回生? 李 可:嗯,那个快。 田 原:您认为肿瘤病人做放、化疗是错误的? 李 可:现在国外西医这个高层啊,对放、化疗这个问题啊,都开始反思了。我记得,去年《参考消息》登过这么一个消息:美国做过一个试验,什么试验呢?给一部分六十五岁到八十岁这个年龄段正常死亡的老人做尸体解剖,解剖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都有肿瘤,有的肿瘤有拳头那么大,十公分左右。 但是本人在生前没有什么感觉,一直到死都没发现自己长了肿瘤。这个说明啥问题啊?说明肿瘤可以和人共存,只要你不惊扰它,它也不能危害你,你越是对它采取一些措施--放疗了,化疗了,手术了……反而使它很快就扩散。 为什么肿瘤病人经过手术或者放、化疗之后,肿瘤很快就扩散?是什么道理?他们(美国人)从那个微观的角度啊,找了一下最基本的原因。研究结果呢,就是这几种方法刺激人体以后啊,病人体内生长了一种叫异常生长因子二号的东西。这个东西一旦抬头,肿瘤就通过淋巴系统、血液系统等各个系统向全身扩散,所以国外基本上都不主张作放疗、化疗了。 有一位很著名的美国大夫,他生前啊,留下一部书,他在书中就反思啊,说我们动手术的这些病人啊,有百分之七十其实可以不动手术,也不应该动手术的。 田 原:说明西方医学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李 可:美国对中医的研究啊,也不像我们现在这么表面。国内还是说的多,做的少。(笑)去年有个统计,在建国初期的时候,在册的,能看病的中医有二十七万六千人,到了2004年国庆前的时候就只剩下二十七万人,就短了六千人,这才多少年啊?你看我们国家办了那么多中医学院,这么些年下来,每所中医学院最起码应该培养一万人了吧?那就应该增加三十多万,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可是最后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少了六千人。好些个大学毕业的中医学生找不到出路,最后都改行学西医了,这样的人多得很啊。这就说明我们这个教育体制是失败的。 人体内阳气是将军 十胖人九个是虚证 田 原:我了解到四川有一个卢火神,看病的时候也是先扶正病人的阳气。 李 可:呃,他那个年代更久远,传到卢崇汉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了。 田 原:每个中医都有自己的流派与理念,有从脾论治的,有从肝论治等等,很少听到从阳气入手。听起来倒像一个总则。所谓阴阳平衡。 李 可:这是个总体啊。中医上讲的阴阳啊,其实是浑然一体,互相融合的,不能说这边儿就是阳,那边儿就是阴。人的元气也是一样,从出生时,他的元气就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因为先天的东西和后天的东西又有所区别,而且两者互为其根。比如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而且根据五行的理论,脾属土,土能够生万物,其它四行(脏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间这块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够健运,那五脏就失养了,最后还要归结到后天之伤,损及先天之阳,动摇了生命的根基。 所以现在的病啊,首先就是脾胃先受伤——吃喝大量的生冷食物、饮料,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多;还有就是生活过于劳累,思想比较复杂,或者压力大等等,中医说:思伤脾啊,所以这个人首先就不想吃东西,消瘦,然后从这个地方开始,演变出多种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压……都是这么来的。 田 原:如果按您说的思虑过多伤及脾脏,就不想吃东西,会消瘦。但是为什么很多胖人也脾虚,这种情况怎么理解? 李 可:胖也是虚胖,十个胖子九个虚啊(笑),越胖的人越怕冷啊。他胖是因为有多余的废物积聚在体内啊,就是湿滞啊。 田 原:您刚才说阳虚之人十之八九,为什么现在治疗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卖得那么好?而且很多医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特别喜欢开“六味地黄丸”。 李 可:这个中医啊,从金元以后,逐渐的,有些个分支,就走向歧路,其中走得最远的是朱丹溪。他当时创造了一个理论,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实际上是谬论,他首先就把《内经》的宗旨给悖离了。现在啊,我们好多大夫看病啊,都是根据他这个理论来的。(笑) 田 原:但是也有临床疗效啊。 李 可:各人经验不同。滋阴降火这个东西啊,所谓的现代派,也就是西化以后的中医这种流派啊,用的纯粹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常常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现在治病治的是啥?首先就要补救长期服用阴寒的药物损伤了的正气,我们得先治疗这个。 田 原: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和卢火神治病的时候都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李 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暖,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的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田 原:我感觉您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要平衡。 李 可:这个观念不完全对。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人体的所有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所以阴的东西,都是在阳的统率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阴阳平和。这个阴阳平和是指这个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内经》有几句话,一个是“阴平阳密,精神乃固”,还有一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气和阳气的重要性在哪呢?阳秘,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达到阴平阳密。另外《内经》有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折寿就是短命啊。易经也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田 原: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笑) 李 可: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也不一样,小孩儿时候,当然是阳气旺盛;生长发育到成年以后的话,所谓阴阳平衡,就是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但是,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的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憋不住,尿频,这些都是因为人在老年以后,阳气衰弱,阳气失去统帅作用。 很多老年人在危险期的时候,特别是像一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其它的并发急性心衰,只有一条办法,就是救阳,方法就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要特别看中一点。阳气救回来了,这个人就活过来了。这个东西就好象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它的阀门、螺丝逐渐的变松,要把它拧好。我记得读《傅青主女科》时,有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虽然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你看他虽然病的非常厉害,只要有一丝阳气不散,这个就可以救。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田 原:您从行医到现在,看过的病人有个大概的数据吗? 李 可:哎呀,总有10多万吧。 田 原:冒昧问您一句,有效率能有多少? 李 可:一般的都有效。 田 原:在您这10多万病人中,重症心衰的病人占多数? 李 可:我主要就是治疗这个病。 田 原:您收治的重症心衰病人到了什么程度? 李 可:就是西医判断这个人绝对活不了了,嘱咐家属准备后事,大多发了病危通知书。像这种情况居多数,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田 原:这些病人被送到您这儿的时候,都是什么状态? 李 可:大部分都昏迷了,找不到脉搏,量不到血压,有的还剩下一点呼吸,全身冰凉,就剩胸部心脏这一块还有一点温度……其实这种病人救过来的速度最快,吃上药马上就好。 田 原:为什么? 李 可:就像打仗一样啊,因为他的矛盾集中啊。反而那种半死不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情况费的时间很长。其实越是重症,中医抢救的速度、抢救的效果越好,在这个领域肯定强过现代医学。 田 原:通常情况下,像您说的这种重症心衰病人,应该是全身衰竭,并且伴有很多合并症了吧? 李 可:对,各种各样的病,到最后就走到这一步了。 现代化家家吹空调 伤阳气人人亚健康 田 原:您谈高血压,说到了补养阳气的办法,您觉得现代人的阳气普遍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李 可:呃,这个问题是这样。我2004年的时候,根据邓老(邓铁涛)建议啊,在南方那几个省跑的比较多,几乎每年都来三、四次,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等好些地方。主要就是帮刘力红和广东省中医院。我在那边每年呆几个月,后来是因为我病了才回来。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当时我就发现不仅是北方人阳虚啊,南方人阳虚的也特别多,而且南方人阳虚的几乎是百分之百,无一例外。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田 原:阳虚的主要表现症状是什么? 李 可:表现症状就是怕冷。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寻找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南方人普遍都使用空调,经常开着,把空调开到十几度。外面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头了,空调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是弊多于利,这么一冷一热,每天经过好多次,出现很多人为的空调病。 田 原:您说到空调病,这可是时髦的病,被归为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西医认为这种病的原因除了过冷的刺激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空调房门窗都关着,负离子太少了,空气不"新鲜"所以发病;第二个原因是温差变化大,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无法适应。您认为空调病从中医的角度怎么理解? 李 可:这个东西是这样,空调的发明破坏了我们几千年正常气候下的这种生活节奏。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邪啊,我们人造的寒邪比那个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厉害。 我们有好几千年就处在没有空调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自从有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它频频进入体内。比如今天我马上从这里出去了,外边是一团火,然后进入有空调的环境,马上就发冷,感觉穿一件衣服都不够用。就这样反复的把寒气一层一层的压在体内,这样的话就造成很多病。比如说头痛、慢性鼻炎、阴暑证。所谓阴暑证,就是暑天受寒得的一种病,它和暑热症不一样,看起来是暑天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阴寒症。再有一种,就是常年难愈的感冒,青年妇女的痛经,产后病,婴儿在空调的环境下长大,最容易得哮喘病。这是我近几年在南方地区发现的,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各地都有这种病人。 再有一种就是无缘无故泻肚,吃了东西加上吹空调,然后就又吐又泻。还有一种情况是高热不退,这个高热不退应该说是好事,因为呢,寒气进入人体以后,人体的阳气就要起来抗争,这样的话就发热。 田 原:发热其实是人体机能正常的表现? 李 可:对。它是从外面进去的,你让它从外面透发出去,这个病就好了。我们发热的时候,常常是吃西瓜、吃冰块,用大量的抗生素,把表面上的东西消下去,实际上这个寒气并没有出来,所以长期发热,甚至十多天都解决不了。而且经过这样的治疗以后,又留了病根了,一旦遇到一个同样的或者稍微适当的环境,他的病就又发作,这个(情况)很多;另外一种更普遍,身体虚弱的人,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带有一种抽搐的性质,这个就是中医说的寒主收引,就是说寒邪具有收缩、牵引、内敛之特性,感受到寒邪以后,阳气一时抵抗不了,它就收缩。 一个是空调对人的伤害,再一个就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因为在南方的话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啊。由于空气热,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他们常年的生活习惯就是喝冷饮,喝冰镇过的汽水、果汁,冲冷水澡。或者在睡觉的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睡着以后就受病了。 为什么南方人没有一个热症?而且大部分是属于阴证、寒证、湿证?这些是主要原因。 当然,用了这么长时间已经习惯了,而且这个空调,广东人那边没有也不行,那就把空调尽量摆的里面一些,把它调的温度高一点就行,调到你不至于热的够呛,但是也不至于冷的打颤,这样你的身体就不会造成伤害。或者开空调的时候,把窗户打开,有一点自然风就把寒风赶跑。 田 原:但是北方人这些年随着兜里的钱越来越多,而且气候逐年变热,也有很多人开始用空调,北方人阳气的损伤应该也很厉害。 李 可:南方人阳气的损伤比北方要大得多。 田 原:为什么? 李 可:就中医理论来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啊,它就那种大气候。由于外界的这种热,再加上本身这个阳气不断释放,他里面就空虚了,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损伤的阳气要比北方人多。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经常保护这个阳气,不要让它释放过度。 田 原:怎么保护,就是不要喝冷饮,不要洗冷水澡? 李 可: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这个休息时间也要注意。大城市中的人,起居节奏不太好,有些违反了我们民族古代传下来的养生的要领、原则和方法。就是睡的非常晚。像什么过夜生活啊,整个生活都要集中在晚上十二点以后,一弄弄到天亮才睡觉。人和自然界是同一步调,当太阳落山以后,在10点钟以前就应该入睡,阴阳颠倒,人的生活就不能和大自然同步了啊!那个时间正是人们胆经开始造血、清除体内垃圾的这么一个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入睡,没有充足的睡眠,深层的睡眠,那么体内的功能就发挥不好,这是一种情况。人体的生物钟功能同样会被改变,被破坏。 所以一开始在南方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很奇怪,这么大热天为什么所有病人都阳虚呢? 田 原:您刚才说的这种群体性的阳虚体质都是从脉象上看出来的? 李 可:不仅脉象体现出来的,所有的证候,所有的病证都是这样。(笑) 田 原:看到以后,您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李 可:对。我所看过的病人,一开始我也解释不好,经过好长时间反思以后啊,最后我就找到这么几点,一个是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就是南方搞中医的人啊,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一些凉的东西,其实是进一步伤害了阳气。现在的疾病总体情况都是这样,包括外国。我也看了好多外国人,都是这样。 所以我说这个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有些中医开方子的时候,思维也掉进了一个错误的圈子里,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而我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 田 原: 对于老百姓来讲,阳气只是个概念,摸不着也看不见。阳气的损伤从哪些方面,或者说从哪些身体状态的改变能够表现出来,让咱们心里有个底儿,知道,哦,我的阳气亏损了?您给我们讲讲啊?(笑) 李 可:这个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阳气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一个就是健康人,他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是他脸色一般是一种苍白灰暗的,不是非常红润。我们在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在饭店,看到的工作人员,长期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很多小青年儿,他的那个脸色非常不好看,但是并没有发病。 田 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亚健康了? 李 可:呃,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再一个就是人的抵抗力下降,怕风、怕冷,特别容易感冒,或者食欲不好,或者拉肚子。再有就是妇女的月经病,产后病,老人的心肺病,和用这个空调都很有关系。 我曾经参与过西医ICU急危症重病人的抢救。我进去(ICU病房)以后,我都冷的受不了,那个心衰、或者是肺衰,或者是肾衰的病人,应该是最怕冷的,还放在那个低温条件下,更受不了。但这个东西是也没有办法,有规定。但是病人在这样的环境很不容易救活的。有些人我建议最好把空调调到26度以上,这是一个方法。再一个就是我告诉家属让病人赶快出院,这样的一个条件下那是事倍功半。 田 原:说到寒证,有个中医本科学生跟我说,他在临床中,看到有些病人明明是一派寒象,但是问他是不是想喝热饮时,病人却告诉他想喝冷饮,然后他就晕了,分不清是热证还是寒证了,您给支个招儿?(笑) 李 可:这个要看具体情况。阴寒内盛会出现假阳证,但喝了凉水进一步加重。这个东西,最难分辨,也最容易骗人。病人有假象,我们也作假,让病人熬好四逆汤放冰箱,让他觉得凉,实际上四逆汤过了中焦,就发挥热的作用,就是瞒天过海。(笑) 田 原:这招儿可够绝的。(笑)听您说这么说,感觉我们面对的不是传统意义的"病",还真像面对一个货真价实的敌人了。 李 可:疾病和人一样,它也非常狡猾。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它的正面,所以要想到深层的东西,想到背后的东西,这样才不会犯错误。有好多病人啊,大概有一百例以上,就是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的脚必须放在冰上才能睡着。这种情况好象是热的很厉害,其实是虚阳外热。这个就用四逆汤,把阳气回到下焦,用两三副药就好了,好的非常快。如果辨证错了,反而散他的阳气,最后把阳气都散完了,那就死路一条。 我把这个病的东西做了一个总结,不管你的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 我在南方看过一个山西公安部的记者,他来广州帮助省委整理抗战时期老一辈的英雄事迹。他在广州一共工作了三个月,回去以后大病三个月。他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呢?就是因为空调。因为在办公大家都习惯这个环境,但是他不习惯,受不了,又要坚持把这个东西写完,回去以后就大病一场。他病到什么程度?走三步路、五步路就得喘一口气,再一个就是吃东西非常少,而且吃多少拉多少。还有一种情况,怕风、怕冷,夏天去我那看病,穿棉衣、戴棉帽,还戴着口罩。他跟我讲,说不但受不了风,就是开一下门那一点风都受不了。可见空调这个东西伤害阳气的严重性。 像他这种情况,最后就把阴寒之气一层层挤压在人体三阴经最底层的地方,一时半会儿出不来。我给他治了一个半月才好了。 珍贵36条 李可经验语录 1、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现在治肝炎,开始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转载)(2)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1526) 李 可:一个是没时间写,再一个就是我所治疗的这些个病啊,都比较复杂,有些个病的来龙去脉好多天才能够想出眉目啊,并不是像他们讲那么神,一看病、一摸脉马上就能开出方子,病人吃了药以后第二天就好了。哪有那么容易啊。(笑)因为他受伤害的脏腑啊,和表象完全是两回事儿。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田 原:我很仔细地看过您唯一一本“自传”(笑),几乎没有保留的把大量的方子、实症和诊断过程都写了进去,对您自己却很少提及,就是在自序中简单的写了一点。 李 可:现在回头看,那里面都有好多东西不正确了。 田 原:也就是说您这几十年下来,不断地在思考,总结,肯定,否定,在往前走? 李 可:医学就是这样。(笑) 田 原:我觉得您对中医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其他人都不同,跟您的过往经历有关系吗?因为我知道您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是蒙冤之后,那时候才20多岁,性格是不是挺倔强的? 李 可:是啊。(笑)从受害开始,我就改行学中医了。不过呢,那个东西啊(蒙冤)最后还是搞清楚了,经历了二十八个年头,到1982年的10月,才给我平反了。(笑) 田 原:那段历史能谈谈吗? 李 可:(摇手)没有意思。 田 原: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学中医? 李 可:因为是个很偶然的机遇。当时在监狱里头碰到一个老中医啊,他是家传的,他就指点我学中医要读些什么书……我买了那些书以后就开始看,等到我两年零七个月出狱以后,我就可以给人看病了,也就改行了。 因为我这个情况啊,说起来很讨厌,他也不说你有罪,糊里糊涂就放了,然后也没有恢复工作,就是哪个地方要写个什么资料了,就把我叫过去,写个总结什么的。其余的时间就在农村进行这个思想改造,劳动锻炼。 田 原:您也真够聪明的,在监狱里读了两年零七个月的书,出来就敢给人看病?(笑) 李 可:是啊,那个时候有个什么好处呢?刚好在50年代的时候啊,毛主席发过那么一系列的指示说: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他那个指示啊,就是针对当时建国初期那个余云岫路线的。余云岫是国民党时期的一个国大代表,他在国民党时期就鼓吹要消灭中医,解放后他这些言论,又被我们的一些领导人接纳,认为是一个正确方向,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学,中医药发展要改造,要现代化、要科学化。所以当时第一任、第二任卫生部长啊,就制定了很多规定。你比如说现有的这些中医想要继续看病,你就必须要到这个短期训练班,把西医的基本诊疗手段学会了,要会简单的包扎、量体温、用听诊器……这样的话,才能给你一个医助的资格,就是助理医生,还没有处方权。如果你要看病,开的这个方子必须要由西医的医师签字生效……所以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中医再传承下去了。 他们改造的目的啊,并不是要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藏。他就是这种方针,好多地方都执行这个政策。这个东西被毛主席发现以后很快就纠正了,把两个卫生部长都撤职了,然后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用大量的文字批判这种思潮。这个时期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之间,中医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所以我那时候为什么能买到好多书呢?就是沾了这个光了。(笑) 田 原:可以想象,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只有一间小屋子,没有外界的干扰,中医就是您的全部生活。但是只有深厚的中医理论支持,没有人指点,也没有临床,出来以后就能看病? 李 可:其实中医你只要把它理解了,而且不走邪路,一般的病症普遍都能使用。 田 原:您那两年看的书,最深的理解是什么,您把什么东西看懂了? 李 可:对病的理解啊,跟大环境联系起来了。我出来那时就是五七年了,五七年就是大跃进了,大炼钢铁;紧接着就是自然灾害,苏联对我们掐脖子,撤销援助。当时的老百姓啊,普遍都吃不饱。所以我那个时候啊有个什么考虑啊?整个大环境所有人都中气不足,他吃不饱啊,所以凡是病,你用补中益气汤,这个很简单的方子,都可以调理过来,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一个是看这个大环境,一个是看具体的人,在这个大环境中哪一点有问题了,我们就调他这点。(笑) 田 原:两年多读了多少本书? 李 可:那个很多的,因为我出来的时候带着这么厚的一大摞啊,这么厚(手势比划着足有一尺多高),就在我那个招待所的桌上放着,好多人来了就翻着看。 田 原:那两年多没干别的,就看书了? 李 可:没干别的,因为我等待结论啊,等待审查。 田 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样看来,您的蒙冤极有可能是上天的安排,成就了一位大医,为民造福。(笑) 李 可:那可不敢当。(笑) 乌头汤巧治风心病 小青龙妙解肺心病 田 原:李老,您以治疗急重症特别是挽救心衰患者闻名于天下,(笑),咱们可得专门谈谈心脏病方面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死于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人数达到500-700万人,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且有很多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得了心脏病。您觉得心脏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李 可: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田 原:您到目前为止治疗过多少例心脏疾病患者了,统计过吗? 李 可: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 田 原:成功率是多少? 李 可:基本都成功,都恢复健康了,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我认为中医基本取得成功! 田 原:您能给我说说您的治疗思路,让年轻的中医生们也取取经。(笑) 李 可:大至有这么四种: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没有力气把邪气撵出去,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我经常说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很多是真寒证,又有很多假热证,所以辨证一定要准确,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概括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先要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本来都是太阳病,是外感表证,最开始的时候都很轻。还有就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的,他们都有一种观点:病怎么来了,你就让它怎么散去。病从太阳经来,那就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从原路透发出去,病就好了。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要光看到表面,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不然,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治不好。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阴阳应象大论》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得非常清楚,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进入到最深层了。这个时候,有些医生或者病人就以为把表面的症状解决掉了,病就好了。其实有很多的病,都只是把表面的症状去掉了,内邪还没有完全祛除,每次都留下一点,日积月累,如果我们没有辨证准确治疗错误,就给“病”帮忙了,就越来越深,越来越重。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 田 原:在萌芽的阶段就把病治好,这是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呀。 李 可:对。疾病最初只进入到人体的轻浅表层,《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经的讨论最多,病在太阳经很容易误诊,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伤寒论》关于太阳经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直接治疗疾病的,而是对于太阳经误诊的人所采取的补救方法最多。 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怎么把疾病散去,让它从哪来,回哪去!如果说我就治“病”,不管前因后果、体质强弱,这样就会治标害本。比如,治外感病最常用汗法,它是中医治疗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出汗,而是开玄府(打开毛孔),通利九窍,托邪外出! 田 原:其实,这种方法是要损伤人体元气的? 李 可:对。诸症要先解表,解表多用麻黄汤。但是呢,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头痛医头”的毛病,因为麻黄汤属于汗法,要伤到人的元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所有的外感病也都要伤到内在。所以不能单纯解表,我觉得麻黄汤之类的方法就尽量不用。 当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少阴同病,就应该固本气,开表闭,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 这就不是乌头汤原方了,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 田 原:川乌可是巨毒,您也自己尝,不怕出问题吗? 李 可:没事,万一发生中毒,我准备了绿豆汤,蜂蜜。实验的结果是三五十克根本没有问题。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仁,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体会附子什么味道。 还有一个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克,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卢火神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 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 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这个破格救心汤就是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东西,我所以加山萸肉,龙骨、牡蛎,主要是为了敛,我发现四逆汤,虽然以炙甘草为君,2两炙甘草仍然不能扶土,扶土的意思就是用土来覆火,阳气回来以后不久又散了,就是因为三阴里头厥阴病开得太厉害,疏泄过剩,阳气一回,相火又散开了,所以山萸敛厥阴之气,治疗心衰,在四逆汤类方里头这是比较可靠的一张方子,很稳定,凡是治好的病人,很少反复! 田 原:那么冠心病呢?现代人四十几岁就开始出现冠心病的症状,也能用破格救心汤吗? 李 可: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田 原:一下子说出这么多“秘方”,让我有点儿晕(笑),李老,跟你谈话我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您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这样那样的病用哪些方子能够治疗,到了临床,几乎都不用考虑,药方子就出来了,而且对症、有效。 李 可:这不是我的东西,这都是老祖先们历代传下来,由医圣张仲景写在书里面,不是我的东西,我只不过误打误撞的用了一下,就用出这么些名堂,可见古中医还有多少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贝! 我给你讲一件事,也是个心脏病人,名叫张志立,他是青岛远洋公司船长,常年在海上生活,四处漂泊。他在2005年做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了二分之一,压迫左肺,感到呼吸不畅。西医把检查结果告诉他的时候,他吓坏了,说不定啥时候就和这个世界说拜拜,情绪压力很大。 他是我老乡,灵石人,跑回灵石找我给他治。基本就用以上方法,不过他用的奔豚汤比较多,这个汤证是突然肚脐下有一股气上来,人要昏过去的,实际上是元阳虚,冲气不能下守而上奔引起的,就用温氏奔豚汤。住了45天,前后45剂药,附子从200g增加到450g,吃完以后好像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了,跑到青岛医学院又做一次检查,大夫就跟他讲了“我们原先误诊了,你不是这个病,这个病,从古至今完全不可逆转,绝对好不了”。他又到别处检查,和他原先的片子进行对比,完全是两回事,扩大二分之一的心脏完全复位了。所以我说,我们中医对心脏病这个大难题,可以解决。 还有一个病例是急性肾衰合并心衰,这个病人就是中央电视台12台导播小白的爸爸,他家是山西人,在301和协和确诊。这个病是个无底洞,慢慢养吧!他就跑回山西来了,找我给父亲治,因为他父亲是肾衰合并心衰,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过程中,因为肾功能的原因,他小便是清的,45剂,一个多月后,小便发臭,混浊,他父亲吃药的过程中反应很大,几乎要死了,惊心动魄的,邪正相争也非常厉害。当然我给用的药剂量也比较大。最后,这个病人心衰、肾衰都基本痊愈,现在功能恢复的很好,已经几个月没有透析!小白从网上告诉我结果。所以我感觉,温阳的方法,托透伏邪的方法,可以解决急症。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再深入研究探索,可以攻克好些个现代医学没有办法的东西。毛主席当初说过:如果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有所贡献的话,那首先是中医!这话没有错的。 打电话隔空治重症 救心汤挽回老太命 田 原:说到附子的用量问题,虽然临床证明安全、有疗效,但药典对附子用量依旧有严格的限制。 李 可:其实这个限制就是把中医的手脚捆绑起来的一种手段。因为现在的药理学啊,主要就是西医的药理学,一味药要想使用,先得把这个药里面含有哪些化学成分,这个化学成分经过研究主要针对哪些病,要搞清楚了,才能把它拿来用。中医现在用药也要考虑这个啊,你不考虑不行啊,药典就是法典,一旦超过药典的规定剂量了,那不是犯法吗?所以中医问题需要改动的太多了,那几乎就是一场革命! 田 原:这场革命要颠覆中医的现状?(笑) 李 可:(笑)没有办法,这就看中央将来是个什么态度。如果中国不很快成立一个能自主的中医部,大刀阔斧重新收拾中医这个烂摊子,那中医就没的救了,只能是一天不如一天。 田 原:您的想法很有冲击力,但是除去我们今天谈了这么多,很少能听到您的声音,是因为太累了,不想说得太多了? 李 可:我和外界接触很少,除了这几年。自从我和力红认识以后,外界找我看病的非常多,这几年网上说我的事儿,弄得我很被动。国内、国外到处有人给我打电话、询问我在哪儿的……没办法。 田 原:为什么会觉得被动? 李 可:你比如说,有好些个病人,有在海南岛的,有在其它边远地区,或者在国外的,他来个电话就请你给开个方子……有些个特殊的,就是我能够判断清楚的,那我乐意帮助。但是有好些个情况,特别是肿瘤晚期,五脏六腑都受损伤的情况下,你这个方子怎么开?很费事儿。(笑) 田 原:(笑)现代社会良医已经很少了,好不容易发现一位真的能治病救人的大医,都把您当成湍流里的最后那块浮木了。您通过电话开过方子吗? 李 可:有好些个。 田 原:也给开附子? 李 可:对,用大剂量的附子治。 田 原:古时候有悬丝诊脉,武侠小说里有隔空点穴,您这更厉害,隔山隔水的给人治病。(笑)中医讲望闻问切,像这种通过电话开出去的方子就只剩下闻和问了,这样开出去的方子效果怎么样?李老您给我讲个例子好吗? 李 可:呃,也都治好了。在2005年的时候,延安保育院最早的第一任院长,是位老同志,她病了,是由肺癌,胃癌,转移到胰头,最后并发心衰。她是好多种癌症,阴阳气血都竭绝了。北京方面建议就他们找我。当时周围的朋友就劝我,这事不要冒险,她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个老革命,是对国家有功的人。她在战争时收养的21个孤儿其中有17个是少将。她对国家有很大贡献,你这么几千里,贸然在电话里告诉他一个方子,出了问题怎么办?我考虑再三,最后告诉他们说,这种同志我们更应该想尽办法救她,根据我的经验,不会出问题。就把这个破格救心汤的方子发过去。老太太吃了药,第三天就下床了。以后我还专门去看过她一次。最后活了三个多月,死在什么情况呢?我离开新疆以后,西医说好容易身体情况大有好转,再用化疗的方法把它攻一下,把它消掉不是更好么?最后大剂量化疗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田 原:太可惜了! 李 可:我们古代的中医,为什么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为什么古代中医大病小病都看,而且最擅长治疗急症?这是由于历史上原因发生断层,没有传承下来,我是很偶然机会误打误撞碰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稳妥可靠。而且2005年以后凡是大剂量长期服用附子的病人,我让他们每个月做生化检查,看看又没有肝肾损害。检查结果全部没有,而且长期的血尿,尿蛋白,经过长期温阳,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田 原:李老,您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别人所不敢用,方子大,附子的剂量大。但是也有很多人用小方子,三两味药,疗效也很好。您怎样把握剂量的大小?尤其是对附子、细辛一类被认为有毒药物,怎么把握量的问题? 李 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的治疗初期,治疗急危重症的时候,其中有6例心衰患者,在救过来之后并没有维持太多时间。后来在临床中我发现在急危重症这块,用小剂量的话只能是隔靴搔痒。 很多人有种误解,这么多看来有毒的药物,会不会中毒?我反复讲了这个问题,只要辨证准确,大量药物是不会中毒的,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是救命仙丹,相反,辨证不对,很小剂量也会出事的。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药物能够治疗成功的。中药的毒性是相对来说的。根据我的经验,假如他是个寒证,用多大的量也不会过,假如他是个热证,是个假寒证,你辨证有错,用再小量的附子他也受不了。我在治病的过程中,也曾想向前辈学习他们那种轻灵,但是最后都失败了,这也许是我的功力不够! 田 原:可以这样理解吗?中药治病是以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所以只要辨证准确,就不会因为量大而导致中毒,反之如果辨证不准确,那么很小的剂量也会中毒? 李 可:对,我用了几十年的附子,我开的方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附子中毒的,反倒是参加过抢救乌头碱中毒的。(笑) 田 原:别人用了出问题了,您去抢救?(笑) 李 可:呃。而且他用的量很小很小,可是中毒了,这就说明用附子要把握当用不当用的问题,切忌片面地追求大量或是轻剂量,这是最关键的。 细辛致命已成往事 续命煮散妙治中风 田 原:除了附子,您细辛的量用的也挺大的。有句话叫“细辛不过钱,过钱赛红矾”,用量过大,会导致气闭而死,您在大量用细辛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李 可:细辛的问题大概是在宋代,出现的这个错误,而且讲这话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个看守犯人的牢头。当时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在他的尸体边上发现旁边放着些药,他鉴别以后认为是细辛粉,所以后世就流传“细辛不过钱”这样的一种说法。你说张仲景用的量超过“一钱”多少倍?伤寒论基础剂量是三两,我用这个量用了40年,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有些特殊的病,特别是接受了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的经验之后,刘老先生治重病最高用了200克,我最高时用到120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唯一的缺陷是细辛味道太大。我们用的辽宁产的北细辛,我多次喝这个细辛,都恶心。 田 原:您自己也吃? 李 可:我前段时候突发中风。我自己开方子,就是小续命汤,加细辛附子。当时说话都困难,舌根都发硬。 田 原:但是现在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中风的迹象。 李 可:这段时间恢复得不错,我吃了好几十付药。但还稍微有一点问题,说话太快就流口水。 田 原:没有啊(笑),您也针灸吗? 李 可:这个也不需要,针灸是治疗中风的其中一种方法。过去认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是“一针,二灸,三服药”,因为针灸那个东西,几乎不需要花钱,就能解决好多问题,高明的针灸大夫啊,他可以通治百病,只要他判断准确,扎上几支针,把上下、表里调一调,这个病就好了。而且针灸也是急救方面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针灸比那些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快得多。一旦你稳住,先让这个人有命,然后再服药,就能把他救回来。 田 原:“一针,二灸,三服药”,那您应该属于“三服药”里面的。(笑)您这次中风是自己开的方子? 李 可:对。 田 原:吃了多长时间? 李 可:两个多月。 田 原:师母,您给我们描述一下,李老发病的当时是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根本找不到李老曾经中风的痕迹。(笑) 师 母:中风时就是流口水,全身麻木。我们俩都是中风啊。 李 可:她(李老的夫人)也中风,我们俩一起吃药。(笑) 师 母:他太累了,没办法的。现在看的病和以前的不一样。比如以前得癌症的很少啊,现在得癌症的人挺多的呀,每个人的病都不一样,用药就不一样,就要思考,就疲劳。 田 原:但是又不能停下来,很多人都把李老当成救命的大医。李老,您怎么认识中风? 李 可:这和正气虚有关系,疲劳过度。 中风这个东西啊,从明朝以后啊,就出现了关于内风、外风的争论。特别是到了清末,特别是1840年以后啊,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当时对中医的冲击非常厉害。使得一部分中医就考虑一些应对的方法,这个就是最早的那个"中西汇通派",如果你不懂现代医学的东西,那你这个中医就不能够立足,就不能生存,所以他们就搞这个东西。 本来中医治疗中风这种病啊,并不分内外,因为它有形,有证,你就根据这个形和证判断他是哪一经受病,你就治哪一经。如果它牵涉到的方面多,你考虑轻重缓急,侧重于哪一面,基本的方法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边儿有个复方,叫《古今录验》大小续命汤。 这个东西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最早应用的是谁啊?唐代号称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啊,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让徒弟帮他磨成粉,做成“煮散”,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那个叫“煮散”。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那个丸剂又快。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起床了,这证明"大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范围这个病,那绝对是久经考验的。 所谓“古今录验”,古,是指汉代以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么长的一段历史,治疗中风都是用这个方子的。而且他这种方法最后还被附录到《金匮要略》里边了,因为他的主体辨证方法合乎张仲景《伤寒论》里边的六经辨证。 现在呢,我把常用的治疗中风的方剂和用法提供出来,供有志于复兴古中医的青年一代辨证施用: 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 组成: 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 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术120克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加减法: 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 1、中风急重症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 特别说明: 1、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邈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 我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到目前的程度。 田 原:谢谢。嗯……孙思邈的千金方里的治诸风篇,似乎名气大的方子还有一些吧,而且用了十几、几十句话阐述,只是这个"续命煮散"不过三言两语,不是很起眼,要不是您慧眼把它使用出来,也许更没有人知道它了,精华往往就这样错过了! 李 可:这个东西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大小续命汤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田 原:目前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中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听到中风都觉得害怕,但是在您这儿似乎很简单,一个方子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更多的医生做不到这一点? 李 可:这个方子现在用得少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方子被清末民国初一部分中西汇通派骂得狗血淋头啊,他们按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认为中风就是“肝阳上亢”,治法就要“镇肝息风”,最著名的就是张锡纯。还有南方的一个张山雷,他写过一本书,叫作《中风斠诠》,就是把古今所有治中风的东西,作细节地批判,受批判最重的就是这个“小续命汤”,他们认为麻黄都不能用,桂枝都不能用,因为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附子就更不用说了。他认为这些东西影响人的高级神经,使神经亢奋……中医管那些东西干啥啊?你治病就对了,所谓那个亢奋啊,就是阳气不守往外越的一种表现,你把它收敛起来就对了。 他们用镇肝息风的办法,没有治愈一例中风病人(笑),一个都没有。急性的他们也救不过来。你像我们主张治疗这个急性中风,昏迷不醒就是用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一大堆的剧毒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以毒死一百头牛的这种东西啊,喝进去就好了。(笑) 师 母:他喝了这个药以后啊,都休克过好几次了。最后一次喝下去都口吐白沫了。 李 可:……(笑) 田 原:李老自己试验? 李 可:那个不是试验。我喝下去之前,就知道,要有那么个过程。《内经》里都讲了:“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就是你那个药下去以后,恰好和你的这个病机相合,正邪相争,那个过程你就晕过去了。不过时间很短,不到一分钟。 田 原:您就晕过去了?(笑) 李 可:就是啊。要不然我怎么会好这么快啊(笑)。但是如果你要给一个中央首长用这个药,你就得犯思量啊。所以为什么古中医传不下来?就是有好多原因。过去宫廷御医那套东西完全不可取。 田 原:宫里的方子、方法大都以延年益寿,保健强身为主,那可是给皇帝、贵族看病呢。 李 可:对。他随时有可能会被杀头啊。但是民间呢,不但要治病还要救人,不然他马上就呜呼哀哉了,你就要从阎王爷那儿把他拉回来。(笑) 师 母:那是给自己喝呀。要给别人喝的话…… 李 可:不行,有好几个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就来找我。其实这种情况很容易解释,就是吃药以后啊,调动了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和外邪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个反应越剧烈你的病好得越快。 田 原:病人忽然晕过去,做家属的都着急,这个也可以理解的。这么看来,咱们最应该做的啊,就是把《黄帝内经》先普及了,让大家都懂得“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您这方子用起来才能百无禁忌呢。(笑) 李 可:所以我们用药要遵照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和原则,我们看病、辨证要遵循《内经》,《伤寒论》,医圣张仲景的方法,而不是后世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我的意思就是这些方法你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不会出问题,只要你辨证准确。附子并不是现在讲的这么可怕,畏附子如蛇蝎。 刘力红率众尝毒药 抓方子公安先签字 田 原:您开附子,最多的时候开过多少克? 李 可:用量不等,反正一般心衰重症的病人,基础剂量得200克。抢救急重症啊,就得加大用量,这个东西啊,一下还说不透。 田 原:只是基础用量就用到200克,可能有的病人还要用的更多,半斤甚至一斤都有可能用上?(笑) 李 可:那个很少。 田 原:《神农本草经》上说:“附子,味辛温有毒”。现代实验研究又表明15克附子可以毒死一头牛,您基础用量就要200克了!但临场实践证明:对重症病人立了奇功。(笑) 李 可:我们行内的人啊,因为受了西医药理研究的影响,认为附子有大毒。虽然《神农本草》也这么记载,但是中药这个毒性啊,它都是相对的,比如说你得的是热症,那么我这个大黄、石膏对你来说就是仙丹;如果得的是严重的寒症,那么附子啊,这些东西就是良药。你治热症用附子,那一点儿都不行。 2004年在南宁的时候,刘力红带着好多研究生,都是每天起来,单纯尝附子。看看到底人体对附子的耐受有多大,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会不会像现在科学成分讲的附子有没有那么大的毒性。其中有很多同志在每天早上尝附子的过程中,就治了他好多病!我们这代人用附子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弟子都是首先自己去尝药。在治疗中,一旦经过辨证,立出方子那是不会有问题。以前方子里有用防风、蜂蜜、黑豆的,都是为了解附子的毒,这样就把药的力量减弱了。 田 原: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这对一名中医来说是很熟悉的概念,但是大量用附子却不是谁都有这个勇气。现在听您笑谈用附子治疗重症病感觉很轻松,但是这个过程走过来,也经历很多坎坷吧,这么大的剂量,哪儿敢光明正大地用啊,药房都不敢给您抓药吧?(笑) 李 可:我开始用大量附子抢救病人的时候,我的好多方子都要经过我们县里的公安局长签字。 田 原:有意思,中医开药,公安局长签字,这在国内外的医疗史上也是个例。可是,公安局长不是医生,怎么就能给您签字?毕竟是大毒,他怎么敢做这个担保? 李 可:他不签字你就取不出药来。因为他了解这个情况,他见我用这个药治好过病,我也给他的家人看过病。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不就是院长签字,要不就是公安局长签字。(笑) 田 原:(笑)您老人家真是厉害!医生开方子还要公安局长的签字才能用药,您看了十几万人,这公安局长的字儿可没少签? 李 可:(笑)以后慢慢大家都了解了,他们一看是我开的方子,药房就给药。 田 原:开出第一张有大剂量附子的方子,多大年纪? 李 可:三十多岁。 田 原:还很年轻呢!那时候心里就有底? 李 可:啊,那个时候都很有把握了,没把握你不是自找倒霉?(笑) 偶下重药起死回生 中药奇效全在剂量 田 原:中医的很多宝贝在历史长河中被冲刷,被修改了。这也是您遵循古中医学的原因之一? 李 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应该是汉唐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出现了金元四大家,这个时候中医就开始走向偏颇了。到了明清以后,李时珍那个年代,人们连药方的剂量都搞错了。 李时珍写那个《本草纲目》的时候啊,搜集了很多民间的验方,但是他那个方子有个什么特点?上面都没有剂量,拿不准该放多少,他那个年代的度量跟汉代的又有很大区别,好多的剂量都很大。究竟在临床实践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也拿不准,那怎么办?就"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就是古代要用一两药物,现代把它用到一钱就可以了,十分之一。 这样的话,《伤寒论》也缴械了。《伤寒论》本来很厉害的,就像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一样,张仲景当时就明确了利用附子的毒性,生附子一枚破八片,有毒,破开后煮的效果要大得多,阳气衰亡时,附子毒性就是救命仙丹。但是这个将军现在没有刀也没有剑,近代光看到毒性,没有往更层次去思考,力量肯定就弱了。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 我在60年代的时候,我在实践中就发现,教科书里头那些古代的方子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方子没有剂量,你得自个儿去琢磨。 田 原:这可怎么办,连做医生的都得摸石头过河了。您开的方子药量都很大,如果按拳击来说,属于重量级的(笑)。您是怎么发现剂量的秘密的? 李 可: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抬回家准备后事。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总共开了三剂药!我说你回去以后给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药后体温上来了,就有效,你就再来找我。结果第二天他就来找我,说我妈情况很好,不但能够坐起来,还吃了很多东西,还张罗要下地帮儿媳妇做点家务活。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怎么一天就吃完了?他也摸不着头脑了,就回去跟他媳妇说,原来他媳女一着急,三副药给熬在一块了(笑)。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啊,水又加少了,药熬的就剩下一点儿。他们就给老太太过一会儿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药吃完了,老太太眼睛睁开了,第二天就下炕了。&nbs
乌头汤巧治风心病、小青龙妙解肺心病-对话大医李可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251) 乌头汤巧治风心病 小青龙妙解肺心病(-对话大医李可)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没有力气把邪气撵出去,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很多是真寒证,又有很多假热证,所以辨证一定要准确,稍有差异,生死攸关。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概括所有病的主要病因。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先要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本来都是太阳病,是外感表证,最开始的时候都很轻。还有就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的,他们都有一种观点:病怎么来了,你就让它怎么散去。病从太阳经来,那就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从原路透发出去,病就好了。 《内经》关于病因有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阴阳应象大论》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得非常清楚,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进入到最深层了。这个时候,有些医生或者病人就以为把表面的症状解决掉了,病就好了。其实有很多的病,都只是把表面的症状去掉了,内邪还没有完全祛除,每次都留下一点,日积月累,如果我们没有辨证准确治疗错误,就给"病"帮忙了,就越来越深,越来越重。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 疾病最初只进入到人体的轻浅表层,《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经的讨论最多,病在太阳经很容易误诊,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伤寒论》关于太阳经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直接治疗疾病的,而是对于太阳经误诊的人所采取的补救方法最多。 如果说就治"病",不管前因后果、体质强弱,这样就会治标害本。比如,治外感病最常用汗法,它是中医治疗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出汗,而是开玄府(打开毛孔),通利九窍,托邪外出!其实,这种方法是要损伤人体元气的? 诸症要先解表,解表多用麻黄汤。但是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头痛医头"的毛病,因为麻黄汤属于汗法,要伤到人的元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所有的外感病也都要伤到内在。所以不能单纯解表,我觉得麻黄汤之类的方法就尽量不用。 当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少阴同病,就应该固本气,开表闭,就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 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 (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 这就不是乌头汤原方了,我们知道经方是不可以随便加减的,当时在我初用附子川乌时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自己煎药来尝,尝到多少分量的时候出现毛病,出现问题。 川乌可是巨毒,也自己尝,万一发生中毒,我准备了绿豆汤,蜂蜜。实验的结果是三五十克根本没有问题。当时我很年轻,三十一二岁,以后我对后代也是这样交待,我的学生,凡是有志于恢复古中医的同仁,首先要自己亲口尝一尝,体会附子什么味道。 还有一个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 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克,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卢火神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 赤芍各45g 这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 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破格救心汤就是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东西,加山萸肉,龙骨、牡蛎,主要是为了敛,发现四逆汤,虽然以炙甘草为君,2两炙甘草仍然不能扶土,扶土的意思就是用土来覆火,阳气回来以后不久又散了,就是因为三阴里头厥阴病开得太厉害,疏泄过剩,阳气一回,相火又散开了,所以山萸敛厥阴之气,治疗心衰,在四逆汤类方里头这是比较可靠的一张方子,很稳定,凡是治好的病人,很少反复! 现代人四十几岁就开始出现冠心病的症状,也能用破格救心汤吗? 李 可: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 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 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 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 我讲一件事,也是个心脏病人,名叫张志立,他是青岛远洋公司船长,常年在海上生活,四处漂泊。他在2005年做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了二分之一,压迫左肺,感到呼吸不畅。西医把检查结果告诉他的时候,他吓坏了,说不定啥时候就和这个世界说拜拜,情绪压力很大。 他是我老乡,灵石人,跑回灵石找我给他治。基本就用以上方法,不过他用的奔豚汤比较多,这个汤证是突然肚脐下有一股气上来,人要昏过去的,实际上是元阳虚,冲气不能下守而上奔引起的,就用温氏奔豚汤。住了45天,前后45剂药,附子从200g增加到450g,吃完以后好像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了,跑到青岛医学院又做一次检查,大夫就跟他讲了"我们原先误诊了,你不是这个病,这个病,从古至今完全不可逆转,绝对好不了"。他又到别处检查,和他原先的片子进行对比,完全是两回事,扩大二分之一的心脏完全复位了。所以我说,我们中医对心脏病这个大难题,可以解决。 还有一个病例是急性肾衰合并心衰,这个病人就是中央电视台12台导播小白的爸爸,他家是山西人,在301和协和确诊。这个病是个无底洞,慢慢养吧!他就跑回山西来了,找我给父亲治,因为他父亲是肾衰合并心衰,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过程中,因为肾功能的原因,他小便是清的,45剂,一个多月后,小便发臭,混浊,他父亲吃药的过程中反应很大,几乎要死了,惊心动魄的,邪正相争也非常厉害。当然我给用的药剂量也比较大。最后,这个病人心衰、肾衰都基本痊愈,现在功能恢复的很好,已经几个月没有透析!毛主席当初说过:如果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有所贡献的话,那首先是中医!这话没有错的。发表于:2011-10-07 17:30
抗癌经验小结(转)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1428)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篇由一位肿瘤患者朋友写的抗癌经验总结,觉得对所有的肿瘤患者朋友都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故尔转贴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一并感谢此文作者,并祝他早日康复,战胜癌魔!!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抗癌经验小结作者不详 癌症这个错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孤立所得。人体内细胞在不停地新陈代谢,当人体脏腑处于气血不通,正气不足的失衡状态时,所产生的细胞是病态的,畸形的。这个新生的病态畸形细胞,会取代已经衰亡的细胞,当它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候,便发生了现代医学所界定的疾病。当人的整体处于平衡的状态,所产生的细胞才会是健康的而有生命力的。癌症,就是细胞突变的结果。 导致细胞突变的原因很多,癌症患者主要是精神上的。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人心浮躁,生活习惯违反自然规律者众。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因一时想不通而心理失衡,如果调整不好,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一个人如果长期受到了这二者的侵袭,病魔就会找上门来。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方式来对待它---肿瘤既然能生,也就能消。我总结了我自己几次肝转移的原因,总结了逝去的病友们用他们生命的代价,告诫我们的他们所走过的弯路。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最好不要再重蹈覆辙。在西医的手术及放化疗结束后,我们需要进行综合调理,以便康复。 一.心态平和,不生气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衡的心。通过磨难,应该有“凤凰涅磐”得到重生的感觉,应该彻底改变人生的态度,改变以前不良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七分养”包括药物上和心理上的调养。虽然手术切除了肿物,进行了放化疗,甚至锻炼了,如果不调整心态,即使是切除了“有形的”祸害,却不能消除“无形的”祸根。单靠药物作用,没有心理上的积极配合,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衡处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康复,我们就应该保持心态平和,通达,不怨天尤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做到了这些,就能静心调养了。因为宁心就能静气,静气就能养神,养神就能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病自然就少了。如果生气或大怒,会伤肝气,一个月内就会复发。 我第二次肝转移治疗的效果很好。治疗结束后,由于心态不好,爱瞎想。想多了不开心的事,就郁闷;因一点小事,就生闷气。这样,导致我一年内再一次的肝转移。曾与死神面对面的我,现在终于醒悟了---不会因为生气,让生命就这样短暂结束。保持心态平和,会令全身气血通畅 二.饮食清淡有节,学会养生 现代人不缺营养。缺的是对营养物质有需求就吸收,有过剩就代谢排出的机能,即人体各项机能没有达到平衡。 一种食物有营养,不是对所有人必有好处。如果被特定的人消化吸收,才是营养,否则就是垃圾而且耗气。营养过剩了,就会滞留堆积起来,气不能够足以消化它,它就会慢慢地变成酸性物质,产生毒素,继而长出肿物,或良性,或恶性。 癌症患者多数是偏酸性体质,又是阳气虚弱之人。经过放化疗后,气虚已是非常明显了。粗茶淡饭偏碱性,而且淡生阳气,浓则伤阳气;适当进食可生阳气,过饱则伤阳气。 乾隆皇帝坐了60多年的江山,活了88岁,在历代帝王中是高寿中的最高寿者。原来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术“事烦心不乱,食少病无侵”。因为吃得过饱,人就易昏沉思睡,血脉不通,病也就来了。少食会给胃留有蠕动的空间,避免胃胀压迫横膈膜上挤而影响心肺正常功能。 因此,在饮食上,我们癌症患者最好要以粗茶淡饭为主,进食要七分饱,留三分空间。少吃少喝保持饥渴,使细胞积极运动,让正气占主导地位,才是康复良方。 饮食上还要分清食物阴阳属性。由于可食之物皆有药性,而身体状况不同对饮食的需求即有差异。尤其是化疗期间的病人,要注意:化疗药物属凉性的,已经使人的阳气锐减,再吃一些凉性的食物,更加伤了阳气,就如雪上加霜。该忌口时就忌口。 我患病前,甚至第三次肝转移时,不懂中医养生。吃饭过饱,喜食大荤的食物。患了病,也没有加以重视,等到生命受到了威胁,才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为了使生命能够得以延续,我学了一点养生。 中医讲“天人合一”,即人应该符合四时阴阳而起居,人与自然要和谐,人的心态要平衡,人的五脏六腑要平衡,否则医术及疗效都难以达到目的。因为人力不借天力会无力;药力不借天力也会无力。 三.亥初入睡,保证睡眠质量 睡眠是人生第一大补。 癌症患者若要维持生命的健康,想要长寿,就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天醒我醒,天睡我睡”。要在亥初(亥时(21--23点)入睡,这样能保证在23点进入深睡状态,才能让百脉得以休养生息,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利于康复。 在亥时(21--23点),三焦经最旺,而三焦通百脉。21--03点是养护肝胆最佳时间。肝养血,人卧则肝回血。肝回血才能除废生新,气血流注百脉;而百脉得以生养后,就有足够的能量生成足够的新生细胞,来取代衰老的细胞,这样人就会健康长寿。百岁老人多是在亥初睡觉。 如果超过子初(23点),甚至子正(24点),体内的新生细胞则难以新生,就无法替换已衰亡的细胞,久而久之人体即出现虚空。如果夜不早睡,靠次日的晚起补充,往往无济于事。因为05--07点为卯时,卯时大肠经旺,人已经进入排泄的时间段,新生细胞的分裂已呈弱势。中医对亥时不睡,夜眠过晚的求医者,总是疗效甚微。 所以,要想康复就要早睡。保持早睡,清晨醒来后,会头脑清醒,精神焕发,一天都会有活力。 我们只要将气血补足,保证睡眠质量,就会康复起来。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早晨醒来,我首先喝杯水,待水运到丹田后,再去卫生间方便。这样做会将气提起来,不会泄掉元气。 有许多老年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多是在早晨去卫生间排泄的时候。因为人老了,阳气虚了,一经排泄,元气就更加虚弱。我们癌症患者,也是因为气虚,无力通畅经络才致病,又经过大剂量的放化疗,更是虚空。 我由于工作关系,以前很少在24点前睡觉。长期的违反自然规律,使得我肝气严重不足,时常抽筋。这是我患病,甚至肝转移的原因之一。现在我做到了亥初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很高。 四.适当锻炼,劳逸结合 我们这些癌症患者要适时,适量地进行锻炼。 但要注意:要按照四季的变化,时间上有所不同地进行锻炼。做到天变,地变,我也变。春夏养阳,人要早起床做户外运动;秋冬养阴,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冬天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再出去锻炼。俗话说“猫冬”,就是尽量蔵住阳气,不让阳气外泄。 如果不想出去锻炼,就不要勉强出去。 在立春至冬至期间,要4:30—5:30分起床,走到户外散步20分钟,再回家休息。还要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晒后背,晒至全身暖和为止。这样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感到一股股凉气往脚下走,入地三尺时,阳气就在上升,可形成较强的免疫力。 因为腹为阴,背为阳,是阳气所在。“阳”主要体现在气上,气通了,后背就爽;否则,后背是紧的,阳虚的。只有经常保持阳气十足,阳气到了以前没有到过的地方,阳气会将那里不正常的东西化掉。 人体正气当家,疾病就会远离你。 五.好的生活环境,利于康复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外,生活环境的好坏,对康复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来自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和睦的家庭,给予病人的关爱,会让病人感到生活充满了阳光,为了回报家人,他会信心十足地与病魔抗争。 我们病人自己也要关爱家人,不要想着得了癌,而怨天尤人,整天哎声叹气,让家里充满不和谐的气氛。应该做到乐观开朗,以一颗平常心,善待他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换一个角度再看问题,也许就会发现阳光的一面,会让你豁然开朗。 这样,也就做到了心态平和,是我们康复的重要环节。 老子讲“有”和“无”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癌症患者只要在医生的科学指导下,坚持正确有效的调理方法,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存善念,清静无为,客观地认识和对待癌症,让正气当家,就会使癌细胞失去发展与恶化的空间,就会逐渐缩小,钙化以及消失。转自:http://cancer.39.net/096/11/896968_1.html发表于:2010-03-14 22:11
李可给弟子的推荐读书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1177) 李可给弟子的推荐读书一、郑氏三书 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 可师可法!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三、黄元御医学全书 重在四圣悬枢!四、赵献可,医贯 重先天命火!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大法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七、医宗金鉴学问之道,读书为要发表于:2011-03-27 11:59
本文转载自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 邓宏 副主任医师附子一药近代来争议颇多,有人谈附色变、视其为蛇蝎,有人视为救命仙丹。这几年随着扶阳学说的兴起,更是倍受关注,受关注之程度在中药里恐是无药出其右了。经过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李可老师的指导和自己较大量的使用附子(最近统计了一下医院的药房进药清单,最多一个月使用制附子的数量大约300公斤),加上对临床许多医案的用心揣摩分析,略有心得,大胆提出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若其中认识能使后来想使用附子一药的同仁,少走些弯路,则倍感欣慰。首先我结合圆运动的理论提出一点与前人对附子不太一样的的认识,即把附子定位为一味通阳药,似乎比温阳药更贴切一些,而且它的通阳作用无它药可匹敌。个人体会是,只要下焦先天元阳(先天命门真火)尚未全散,一息尚存,附子进入体内后,以迅雷之势可将十二经脉一俱打通,让残留在身体各处的残阳回纳下元,使身体阳气的圆运动复圆。注意:这种阳气的回纳复元功能,并非附子的功能,而是先天元阳自身的功能,附子只是将这些回纳复元的通道打通而已。附子既然走而不守,性烈霹雳,过用必能通极而耗散阳气,耗伤真水,引动下元真火。而且在经脉通达之后,不宜久用,一定要用敛藏之药驾御它,从圆运动的理论来看,它的作用主要在圆的左下部位,把附子当作一味补阳药来使用,我认为是不妥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佐证一下上述的观点:① 破格救心汤在加入山萸肉、生龙牡后效力大增,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先生创立的一首治疗心衰等急危重症的特效方,脱胎于四逆加人参合张锡纯的来复汤。大家知道山萸肉、生龙牡具有敛藏之功,在附子、麝香等药将阳气的通道打通后,用山萸肉、生龙牡驾御附子等药以防开破太过,若开破太过则易使仅存的一丝阳气耗散殆尽。一通一敛,则圆运动复圆矣!另外四逆汤中用了大量的炙甘草、干姜,应是补土伏火,以后天救先天之义。还有在《伤寒论》中真武汤中使用大剂量的白芍也应是这个用意。② 最早对附子这种认识的思考,来自于一位70岁男性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在使用较大剂量附子(100—200g)治疗10个月后,出现服药后头面、四肢麻木、头晕、呕吐等类似眩暝的表现,但第二天把附子减至原量的四分之一,仍出现以上现象。后来悟到其实附子性烈霹雳,善走窜,老人本来下元虚,阳性本动而易升,长期使用附子在经络通达之后,若再用易使阳气上飘,一定要有敛降药驾御它。这里也引出一个话题,就是附子到底在体内什么地方起作用,我认为它有温煦肾水的作用个人认为先天的一点真阳即由肾水温养,先天真阳与生俱来,非后天草木等药物可补助的,只能清心寡欲,静其心以减少消耗,但它是否能更好发挥温煦功能,与肾水是否充足(即水量)、肾水是否温热(即水温)有密切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先天之真阳犹如一盏蜡烛,我们使用的各种方法只是使其燃烧的更旺(如挡住不让风吹);把肾水加温,使其燃的更好而已。巴戟天、肉苁蓉等补肾药亦是起类似作用。所以在老人使用附子时尤应注意这一点,因其肾水渐枯,元阴被耗,附子的走窜之性,易引起阳气上窜外越。③ 儿童对附子的耐受能力特别大,在临床中发现儿童对附子的耐受力特别大,我曾遇二位8-10岁的患有先天疾病的儿童,一男一女,单剂附子逐渐加量用至300—450g,当时还是一种较麻的附子,(一般成人用至90—150g即有反应)无任何不适。我分析这是由于小儿下焦元阳元阴充足,未被房事等后天行为耗散的原因。而成人尤其老人正好相反。④ 附子、川乌过量使用后出现大汗淋漓,心跳减慢,吐泻,手足颤动等症状,均可以用圆运动中的风木疏泄太过,导致阳气脱亡来理解。而使用甘草、蜂蜜、黑豆等以纠其偏,黑豆养木柔肝以治其疏泄太过;甘草、蜂蜜补土养中气以防风木疏泄太过导致中气败亡。我认为,从圆运动的角度来看,再加入红参、生龙牡、山萸肉和少量的附片,效果应该更好。据说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老前辈,曾用质量好的附子来救治所谓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人。下面来谈一谈附子质量鉴别及其用量这个话题。这一点也是许多想用附子的朋友很关注的话题。。目前市面上的附子质量,可以用8个字概括:极其混乱,良莠不齐。在临床使用中总结出一套简单、易掌握的鉴别方法,供大家参考。市面上常见3种附片:黑附片、黄附片和一种青灰色的附片(有的地方也把它归入黑附片中),好象具体的炮制方法都与药典记载不尽同。一是看外观。干燥的附片比湿的好,湿的说明胆巴未漂干净,易吸潮。越干的质量越好。二是嗅其气,拿附片近闻,有的质量太差,老远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类似酸菜的气味,这种附子要特别小心,若不作处理,服后极易吐泻。三是口嚼少许,不咸最好,越咸越差。另外许多商家为了增强附片的外表色泽,使用了一些油脂,所以很多附片在嚼时也能发现有油味,油味越轻的越好,那种油味也很容易让人呕吐。至于附片的麻味,那是附子的本味,越麻的附子,效力越大。抓住以上几点,制附片的质量好坏基本可以控制住了,咸味重和气味刺鼻的附子大家一定不要用,实在没办法要用,一定要用温水漂洗至咸味和刺鼻的酸菜味消失再用,尤其是对肾病病人,切记!切记!!下面来谈谈附子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附子争议最多的话题。在附子质量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谈它的用量就成了空谈。因为不同品质的附子,同一病人可以用300g毫无反应,而另一种附子用30g就上吐下泻。质量较好的制附子使用30—90g,只要煎煮得当,是非常安全的。这里想给大家一个建议,大家都来煮些生附子尝尝,生附子在煎煮过程中散发出的气味甘香,很象煮地瓜或黄豆的气味,怪不得有的地方用附子炖狗肉作为冬令进补的菜肴。生附子煮成的汤苦中带麻味,估计这苦味主要是附子皮的味道。《伤寒论》中的附子均去皮。生附子就没有了制附子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着使用生附子,可以从5-10g开始用,但用时一定要把生附子打破,否则很难煮出。曾把带皮生附子浸一宿,再煎2小时,剖开,中间仍未煮透!所以《伤寒论》中就两种附子即生附子和炮附子入煎时均需去皮破开。大家都用统一的东西,才有可能来讨论很多(如剂量)的问题,否则你说我用多少多少的附子治疗什么病,你用的附子可能比对方用的效力强几倍或弱几倍,怎么去对比,而生附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还大量节约药材和人力资源。另外我查了一些资料,始终弄不明白古法的炮附子到底怎么炮制,恳求有能力的同仁好好发掘一下炮附子的炮制方法,恳盼早日有质量稳定的炮附子上市,造福人类。本人生附子最大用过45g,没有经验的可以从5g的量渐加,一般以30g为度。临床上我常常也生、制附子并用。若能把握好附子的质量关,又知道附子到底在圆运动的哪个部位起作用。再来讨论临床上附子的用量,心里就有底了。既不必视附子如毒蝎,应该大剂破阴回阳、挽命于顷刻时;畏缩不前、措施良机,也不要无附子不能成方。总之,附子这味药是一味药性极偏,善打攻坚战的将军之药,统帅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圆运动学说,只要运动能圆,则不畏其烈矣!以上是本人临床使用附子的点滴心得,敬请各位前辈同仁斧正!(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专辑)
本文转载自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 邓宏 副主任医师2006年的秋天,广州的天气仍有些闷热,就在这难忘的季节里,此生有幸拜入老人门下。从那一刻,一位奔波于广州近二十年,并立志为中医奋斗一生的女子不再孤独、不再飘泊,从此有了前行的指航灯。师父花了40年心血几经周折收集到彭子益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2006年7月特意让人刻录好,嘱咐我这本书值得一读,但是由于是古版排列,我看了数页,便偷懒未再看。2006年11月与师父相见时,问我看完没有,只好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理由搪塞师父,当时心跳面红,等着师父批评,谁知老人只轻声说了一句:“你们工作忙,是电子版,不好读”。于是嘱人专门打印了一份。当我接到这份打印出来的书时,明白了做为一个后学之辈,作为一个之前与师父无任何关系的徒弟,我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只有知行合一,才不愧对无私将自己一生所悟的中医毫不保留教与我的师父。师父常对我说:“人这个身体就是奇特,只要哪里看到阳气,哪里就生病,”刚开始因没有完全悟通元气论,即悟通人活的这口气,觉得很难理解,渐渐在临证时慢慢体会这句话,在治一个哮喘小儿时用师父讲的小青龙汤加附子,没想到小孩服了一剂药的1/3量,喘立止,家属惊喜不已,第二天特意拿着病例来到医院讲了服药后的效如桴鼓。我将病例复印,研究其中的道理时,突然明白了舌红不就是代表阳气的离位吗?一通百通,由此遇到皮肤病,若病变部位色泽鲜红,心中明白了该如何辨证用药。还有儿科的一常见病——佝偻病,小儿多汗,烦躁,大便干结,睡眠不安。不亦是同一理吗?由此我才明白了人身本是一气,周流不止,循环不息,是一整体,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人之元气是一不是二。学中医不可向学西医那样,不能以点概面,而应以偏达全才是大道无形。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中医学的天人一体观、整体观。虽然师父将破格救心汤坦坦荡荡地将药方、药量公诸于世,但在自己临证时若不明创此方的机理,效果与师父相比真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师父讲过他自已是花了6年时间才将此方完善,关键的一步就是人之脱皆脱在肝。直到2006年底我能看明白《易经》六十四卦时,顿悟师父“脱在肝”之机理乃先天八卦中震卦之理,而对应此种雷霆之力的药就是山茱萸。于是我便根据师父创破格救心汤之理将此方用于失眠,忧郁症,汗证等等。当你亲手将一个垂危生命通过服用破格救心汤挽救回来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为我们拥有如此大智慧的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是一个中医师而感到知足。但是师父为何用60g呢?困惑之余,我想到要研究河洛数理,2007年11月的一个中午,顿悟60这个数的来源,一种是河图之生数之积,1×3×4×5,其中4已包括了2;另一种计算方法我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天圆地方学说,这个圆、方的每一方位代表一空间,是一立体,能表达空间的容量使我想起了初中学过的勾股定理,勾3股4弦5, 120是洛书横竖斜八条线中由东南到西北斜线乘积的最大数,4×5×6,对应先天乾卦位的能量或场,故为救命之数。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我在孙国中主编的《河图洛书解析》这本书中找到了认可的依据。那一刻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佛所说的欢喜,也更使我感受到了师父乃非常人也,一个靠自学、靠单打独拼的中医学子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创制出合于天地之道的方药救百姓于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没有脱凡的灵性,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沉甸甸的中华文化做底蕴,是根本做不到的。可外表看上去他只是一位纯朴、平淡、不善多言的慈祥老人。2006年11月师父诊治一湖南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一岁十个月大,之后嘱其家长与我联系续诊,在处方下面师父写到:附子逐日叠加5g,无上限。当时不明,接手后附子从23g起步,于2007年3月叠加至350g,是否遵师父之嘱继加呢还是守此量呢?毕竟是一小儿患者。本想电话咨询师父,但当时我已明白作为一个徒弟,师父领进门后,不应该一遇到棘手之事就问,这样做一对师父不尊重,二对自己的成长不利,三思后决定继续叠加,方中炙甘草的量是23g,就这样鼓励着自己走过了半年,2007年的五一后患者复查CT,肿瘤由就诊时的8mm缩小为5mm,此时才松了一口气,才敢打电话向师父请教,师父只说了一句:“好家伙!做的好!你继续治吧!”这个患儿一直加至600g,其间曾发热一次,电话开了小青龙加附子一剂热退。2007年11月复查CT,肿瘤缩至3mm,2007年12月服药后出现呕吐,附子减为550g,隔天服药9剂后,患儿无特别,附子减至500g,每3日1剂。1月后守前方改为每5天1剂。2008年2月3日来电诉一切正常,嘱守原方原量,每9天1剂。这个病例尽管治疗是有效的,直至此次冰雪之灾,我才明白了师父治某些病附子无上限的道理,当阴霾弥漫时只有阳光才能将阴霾驱散开。这不就是道法自然嘛。大道至简至易,却也让我参悟了一年多。病例二:患者女 58岁 初诊日期:2006年8月29日主诉:面易潮红并烦躁7年。现病史:7年前发现颜面每于下午潮红,易发脾气,当时自认为是更年期综合征,服用太太中药口服液、更年灵等药,症状有所缓解,5年前单位体检发现血压偏高,血糖高,未服用药物,饮食控制调节,4年前出现血压明显增高,遂来广州空军医院详查,当时BP153/95mmHg,血糖9.7mmol/L,予拜唐苹,美迪康,络活喜,服用至今,刻诊问及病史,病人谈笑风生,性格开朗,自觉患病与工作过劳、应酬多有关。并诉服药后血压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睡眠近二年易惊醒,时有难以入睡,二便正常,汗少,盛夏亦出汗极少,畏寒,口不干,出于保健主动多饮热水,间有头晕,腰骶劳累后酸软,无腰痛,大便正常,夜尿1次,纳食正常,怕血糖增高服降糖药后未再食过甜类食品,月经于47岁已闭,查舌淡体胖,苔中略白腻,脉浮取关部略有,中沉取均觉顶关之象,证属劳伤太阴,累及少阴,治以扶益元阳,温化寒邪,敛降相火。分析:此患者症状并不复杂,而且是体检发现患西医的高血压,糖尿病。工作中应酬极多,难以按时休息,过劳是其诱因,但以上热下寒表现为主,《内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的气机活动表现为左升右降,左为厥阴风木,右为阳明燥金,对应脏腑为肝左升肺右降,对应四季为春升秋降,此患者颜面潮红、烦躁、眠差,一则为左升失序,厥阴风木直升,导致“气有余便是火”,二则右不敛降,导致阳明燥金主降的胆甲木逆上,肝胆内寄的相火便漂浮在上,三则下焦坎中之阳不足,被寒邪所困,龙火必然上越。但此人体质为下焦虚寒,故无汗、畏寒、口也不干,不思饮。腰骶酸软为肾精不足,阳气一虚,无法生长真阴,腰为肾之府,故出现精血不养其府。顶关脉属阳明燥金,不能有序旋螺式敛降,舌体中略白腻为阳虚水停,四诊合参,证属少阴虚寒,治以温益元阳,敛降胆木逆气,方以白通汤14剂,熟附子60g、干姜60g、葱白1根(最后10分下)。二诊:2006年9月13日电话诉药后畏寒减轻,每晨测血压如前,面红略减轻,无名烦躁明显减少,余无特别,嘱服四逆汤15剂,熟附子90g、干姜90g、炙甘草90 g。三诊:2006年10月28日。自诉服上药后无任何排寒反应,自行将两包药合为一包,又服15剂,亦无明显不适,遂觉奇怪,如此大热之药服后竟无一点上火之象,亲自前来诊脉咨询下一步治疗,见其面色已转正常肤色,神色平和,依然笑声朗朗,查舌仍淡,白腻苔明白,脉左尺指下1/2,右尺沉。分析:如此大辛大热之药服后不但没有“热气”,反使颜面多年之潮红消失,说明体内寒邪已减少,元阳之气渐足,但从脉象分析,右手火土二脉仍沉,左手精血之脉已起,说明坎中之阳尚未恢复,元精已渐长,遂嘱停服所有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一鼓作气,加强锅底及锅内之火,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味:熟附子200g、干姜120g、炙甘草120g、白术90g、红参20g(另炖兑入)、砂仁30 g(去壳后姜汁炒)、淮山60 g、服30剂。四诊:2006年12月14日。患者停用西药后,血糖一直正常,血压波动130~145/80~95mmHg,因工作忙碌,至今30剂未服完,由于患者担心的血压血糖指标正常,多年的顾虑顿然消失,但于2006年1月6日,夜寅时出现口吐鲜血一口,当时极其惊吓,但自查口腔除舌面见一丝血迹,未见任何伤口,胡思乱想至天刚亮立即打电话咨询朋友,(未敢与我联系),听说有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排寒”反应,乃放下心直至服完最后一包药方来就诊。询问之后再无相同反应。遂为其解释,寅时之后按子午流注一天之阳气入肺经,肺主气,为相傅之官,子时一阳生,至寅时阳气生长之力最大,得天之助遂将体内蓄积的“寒毒之邪”化为有形可征的鲜血从九窍之一排出,调治到此,元阳之气应基本恢复,并且可避免因既往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脑出血,患者似乎明了,查舌已转淡红,苔薄白,双手脉指下滑。此时服药的目的已实现,以后的身体保养应着重在修心养性,嘱阅读《人体使用手册》。以四逆汤善后,三天一剂,直至大寒节。整个治疗过程结束。没想到就在大寒那天,病人出现高热,服用麻附细上剂后仍未退,坚持不服药,直至第九天热自降。目前病人健康如常人。师带徒是学师父的一招一术吗?大家都明白,医术高明的前提是医德高尚,仁术的前提是仁心啊!刹那间我也明白了做人的根基,孔子曰:“君子悟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坦荡荡”。老子曰:“上善若水”。如果我能学到师父的宽厚仁慈,还用担心我学不到师父的高超医技吗?这就是我的师父,不但领着我驰骋在中医的疆场上,更为重要的是修正了我人生的方向。人说良相治国,此时我也明白了一句古话:良医与良相一样可以治国。师父不正是这样的良医嘛!2007年6月27日上午,师父给我写了一封信,并附有一患者的感谢信,信中讲了一位80岁的山东武城一姓王的老中医因心衰卧床仍坚持为当地百姓诊病。嘱咐我要读给第三代弟子们听听。信末师父写了这样的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失败时淡然,成功时泰然” 。这是文天祥临刑前放在衣带之间的绝笔自赞和孟子的一句话。阅信后我明白了,跟师学习应该是先学做人再学医技,若能做到师父的英雄肝胆、不取不舍,我的医技就不是现在的助人之水平,而是向师父一样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济世救人的上工。现在全国提倡中医师带徒,我的体会只是自身的一种方法,一点所得,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通过自己的这一双眼睛看到的时空。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乾坤。相信每一位热爱中医的炎黄子孙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枝花、那片叶、那粒沙。第一次师父与我谈话时对我坦诚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年轻人从来没有偏见,也没有成见。”当时听了,面对这样一位名人、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前辈,内心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时至今日乃至一生,我都会受益无穷,因为师父已有三代弟子,作为第二代弟子,师父的为师之道就是我的榜样。在此言语道断也无法表达我对师父的感恩,但还是要说一声:“师父,谢谢您的指引。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选自《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难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学术论文集》 中国·东莞·塘厦)
本文转载自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 邓宏 副主任医师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怎样使我们的国魂与医魂归来,重整雄风,再创辉煌,实现伟人毛泽东“中国的中医要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首先做出贡献”的遗愿。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彭子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彭子遗书,要彻底洗脑,鉴别古中今医家之是非,逐渐走出误区与迷阵,只有脱胎换骨,才能回归经典——从两千年之前,从头学起。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解剖自己,告别过去,重在实践!以下谈我52年的医路历程,重点是学习伤寒的一些体会。一、思路与方法(一)基本观点:1、凡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叫作“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破格救心汤。(二)、伤寒心悟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误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学伤寒要由博返约。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中气者人之本气也。万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强者,邪从热化、实化;便是三阳病;本气弱者,邪从虚化、寒化,便是三阴病。医者治病,助人体之本气也。治之得法,阴症化阳,由里出表;治不得法,表邪内陷三阴,步入险境。故治病要密切观察,注意转机的出现,一见苗头,便要判断发展趋势,及早为计。还要牢记:阳明之燥热(为标)永不敌太阴之寒湿。治标宜中病则止,不可过剂。大实症,一通便要停药,否则阳明实证转眼变为太阴虚证,中气一伤,变生不测。若泻脱中气则顷刻转化为少阴亡阳危候,多致不救。3、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临证万万不可大意。4、引申出一条重要原则,一切外感必夹内伤,因此,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绝不可用,唯麻附细加人参乌梅炙甘草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开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5、人身各部,头面四肢,五官九窍,五脏六腑,筋骨血脉,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此因。当知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邪之犯人,由皮毛、肌腠而经络、而脏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积圧,深伏于三阴要害而成病,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其萌芽”的古训,以麻附细法,开门逐盗,扶正托透伏邪外出为上。6、“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春夏之际,以小剂四逆汤养阳,必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生活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7、近两个世纪,火神派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圆运动古中医学的出世,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易医大道,使古中医学成为有系统的医学科学。二者的有机融合,将使古中医学无敌于天下。二、攻关记实(一) 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脏病,小儿川崎病,世界罕见心脏病,癌症晚期并发三衰;这一系列的病,现代医学经过近二百年的努力,没有解决。结论是不可逆转,起搏器、搭桥、做支架、更换瓣膜,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还是死于心衰。全球每年死于各类心脏病的病人接近一千万。心脏病仍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中医在张仲景、孙思邈时代,已经基本解决了心衰的急救与病后康复。但这些宝贵的遗产由于传承断裂而失传。我从1959年开始到1961年三年内,开始对心脏病攻关。三年内共治7例,有5例无效死亡,1例存活四个月,最后1例治癒后活到76岁,健康生活30年。从1961年到现在四十九年间,共治各类心脏病人2万例以上,其中有1千例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放弃治疗的垂死病人,救活后基本康复。因此,在器质性心脏病领域,中医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完全的成功!这不单是中国人的事,假使外国的同行,能够接受我们的理念和方法,则得救的将是全人类!我治疗心脏病的基础方便是破格救心汤。本方是在伤寒论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由炙草、干姜、制附片、高丽参、生山萸肉、生龙牡、活磁石、麝香九味药组成。由于方中重用附子超过药典10—60倍,因名破格。针对一切心衰垂死病人,全身功能衰竭,表里、三焦、五脏六腑被重阴所困,生死系于一发,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大辛大热大毒之性,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为什么要加生山萸肉和三石?因为四逆汤只能回阳于将亡未亡之际,而不能固藏于永久。救活的心衰病人不久又发生更重的心衰而死。后读张锡纯氏著作,得知人元气之脱,先脱在肝。肝为生命的萌芽,属六气中的厥阴风木之气,善动而疏洩。又名相火、雷火,(元阳为龙火)。内经定位“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之位在下,在水之中,即为坎中一点真阳。当下焦水寒,逼阳上浮、外越之际,龙未动,雷先动,故亡阳症最早出现寒热往来,虚汗淋漓,目睛上窜,喘不能续,势危欲脱。这即是肝风动,元气将脱之兆。张氏创来复汤(山萸肉60 生龙牡各30 生杭芍18 野台参12炙草6)以救肝之脱。张氏指出:“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为救脱第一要药。”“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张氏对山萸肉特殊功效的描述,来源于实践。发诸家本草未发之秘。造福后世非浅。可适用于一切心衰虚必夹瘀的特征,对冠心病尤为重要。从以上分析,可知四逆汤只能救亡阳而不能救肝脱,阳回之后不能固;来复汤只能救肝脱而不能救亡阳。两者相合则功效无匹。这就是我在60年代创立破格救心汤的过程。破格救心汤增强了张仲景先师四逆汤类方回阳救逆的功效。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使本方发生质变。麝香、龙牡、磁石的加入更使本方具有了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复苏高级神经功能,从而救治心衰、呼吸、循环衰竭,纠正全身衰竭状态,具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临证指要: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恍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一分钟50次以下,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一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一小时起死回生,三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应用本方,当心存救死扶伤之念,严格遵循六经辨证法则,胆大心细,谨守病机,准确判断病势。脉证合参,诸症若见一端,即宜急服。凡亡阳竭阴之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症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本方中剂;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或垂死状态,急投本方大剂。服药方法,急症急治,不分昼夜,按时连服,以保证血液浓度,有效挽救病人生命。极重症开水煮药,煮沸一刻钟后,边煮边灌,二十四小时连服3剂。附子的毒性问题:附子为药中第一大将,大辛、大热、大毒,驱寒毒,破阴凝,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无处不到,性如雷霆霹雳,有斩关夺门之能,破阴回阳之力。与川乌同用,如虎添翼,破冰解冻,无坚不摧。以炙甘草统之,甘缓补土伏火,得干姜之守而不走,山萸肉之酸敛,可上助心阳以通脉,下温肾水以益火之源,挽散失之元阳,固下焦之阳根。故可救生死于顷刻。四逆汤之奥义便在于此。中医治病,以药性之偏,救本气之偏,少阴亡阳为大寒大毒,附子之大辛、大热、大毒,适足以破之。故悟出:对垂死的心衰患者,附子之毒,恰恰是起死回生救命仙丹!医圣立四逆汤,已阐明此理。且看四逆汤的组成与用法便知:本方以炙甘草为君,补土伏火以制附子桀傲不驯之性,药用二两,恰是附子的两倍。以干姜之守而不走,固护中气,药用一两半,引附子守于下焦之水中。生附子一枚(约一两)旁注“去皮,破八片”。去皮,为去附子之邪毒,破八片后药性更易分解,充分发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煮服法:上三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二合(240ml),分温再服,即分两次服,每次仅120ml.并特别提醒:强人可大附子一枚(50克)干姜三两。从四逆汤的组成与用法,医圣告诉了我们三点:第一点,炙甘草意不在解毒,而是在补土伏火救中气,因此它是君药。自然,甘草善解百毒,以和缓中土正气,制附子的戾气,驾驭附子不得为害。我的书中强调解毒是为了破疑解惑,打消初学者的顾虑。解歪了医圣原意,罪过,罪过!第二点,生附子之毒在皮上,故要去皮。但附子的大辛大热之毒,却是阴毒寒毒的克星,故不但用生附子,而且要破八片,使药性充分发挥,方后还谆谆告诫,强人要用到一个大个,50克以上。医圣对这位大将军深信不疑,才使这位大将军救生死于顷刻。第三点,煮服法中三升水煮到一升二合,火候不大不小,超不过半小时。此时正是附子毒性的最高峰!少阴亡阳是重危急症,生死在顷刻之间,如果按现代教科书药典的规定,文火煮2小时以上,则病人已经离开人世。所以我在救垂死病人时,是用开水武火急煮,随煮随灌,不敢有丝毫的延误。我们所要继承的是古中医传统,所以我们要听《内经》的话,张仲景的的话,彭子益的话,除此之外都是误区与迷阵,歪门邪道,死路一条!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已用过更踏实。因此 ,从我开始到第二、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的亲尝附子,患病则亲自处方服药。所以能做到心中有数,从不失手。我们对医圣张仲景崇信无比,立志学医圣,按医圣的教导,做人做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经历,一切重大风险我们都一一闯过,青年一代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实践我们的经验,为中医复兴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通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迎接中医复兴盛世的到来。经方的剂量问题:《伤寒》方的理法方药是一个整体,由于《伤寒》成书后毁于兵燹,直到现在经历了1800年仍然没有见到仲景原书。加之宋朝以后学派峰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与《伤寒》理法。近一百年来中医西化,走向岐路,造成传承断裂,因而伤寒方的原貌,无人知晓,怎样应用经方,更是瞎子摸象,莫衷一是。我们知道,回逆汤是医圣救治心衰的成功经验,1800年前就做到了。但我们用回逆汤救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为什么?1961年我治7例心衰中,5例无效,1例小效,仅救活1例。因此,我从古代找原因,读历代医案,又请教前辈及老药工,发现了三大疑点:一是远在宋代《本草衍义》的作者寇中奭有一段记载,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对应用经方剂量过小提出质疑者。他治病力排众议,悉遵古训,用伤寒方原量治病,皆获奇效。他指出:“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尔!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气逆抢心,用治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物共一十二两(即理中汤原方),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为度;可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即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又读名医类案卷一,载吴球用附子验案。吴球浙人,曾为明太医。“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束手。后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令人拣极重者三枚,生切为一剂,计量三两投之。众医咋舌,私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曰: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半果病发而卒。”故历代多有“仲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的慨叹。这两位前辈的当头棒喝,如一声惊雷,引导我走上试药尝药之路。可见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人人皆同,唯我独疑,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读伤寒要当如此。第二个疑点,经方中除以两计量外,还有以枚、尺计量者,如栝蒌大者一枚、杏仁70个、石膏鸡子大一枚、厚朴一尺等;生物进化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难道东汉的果仁,竟然比现在大,现代反而变小了?麻黄汤中杏仁七十枚,称量结果是一两,而现代用量只是一至二钱。显然是错了。第三个疑点是生附子问题。我曾就此请教灵石伤寒大家郑少玄先生,郑老说:“小伙子,你又异想天开,想出人头地吗!毒死人是要蹲监狱的。”而对附子问题不置一词。后请教老药工段宝祥,段老才告诉我,解放后禁止使用了。(当时正是推行余云岫路线,虽经毛主席纠正,余波仍烈之际)老一代是惊弓之鸟,只好明哲保身,情有可原。之后我亲尝附子,有了切身体会,生附子找不到,用炮附子,救心汤一剂用到一两至二两半,仍然无济于事。一次偶然的机会,病人服错药,把三剂药在一天内服完,共计附子四两半,合135克,这才救活了一位从医院拉回家准备后事的垂死病人。这位病人是灵石石膏矿技术员燕俊彦之母,患风心病多年,每年住院两三次。1961年10月,住院一周后病危,在家准备后事。我处方后,其妻(名引小)手忙脚乱,又要做老衣,又要熬药,竟把三剂药一锅煮,又因火太大,熬剩药汁不多,但很浓。40多分钟全数服完后,病人便睁开眼说话,要吃饭。次日即可下炕走路。之后又经一段调治,活了30年,76岁,基本健康。这一次的误打误撞,侥幸成功,对我震动极大。使我领悟了“医圣不传之秘在剂量”这个论断的正确无误。一首方剂,除了辨证准确无误,理法恰合病机之外,基础有效剂量,便是一个突破口。达不到这个量,既不能治大病,也不能救人命。之后,读本草纲目,从它的序例中,才知道由于李时珍老人对古代度量衡的演变,也不太清楚。对古方剂量怎么定,他做了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这句话害苦了《伤寒论》470年,直到现在仍照此办理。现在的用量只达到伤寒方的十分之一,岂不是阉割了伤寒论!关云长是三国名将,你收缴了他的青龙偃月刀,他还有什么威风!伤寒方之所以不能治大病,中医之所以沦为慢郎中,之所以退出急症阵地,之所以沦为西医的附庸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但误打误撞毕竟不足为据,幸而在20年之后的1981年7月,我国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证实了东汉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那么,去掉尾数,伤寒方一两现代当用15克。这便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以下转入正题各型心脏病心衰急救:大破格救心汤,有条件者,用生附子45克。风湿性心脏病:寒湿之邪伏匿三阴之最重者。非附子、川乌同用,不能破冰解凝。芪桂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四逆汤、大乌头汤合方,加生山萸肉,虚甚者加红参。虫类搜剔。方如下:生芪250 当归45 制附片45 制川乌30 干姜45 黑小豆30 防风30 桂枝45 杭芍45 党参45 炙草60 麻黄(10~45得汗则止,不汗叠加)辽细辛45 止痉散(全蝎6克蜈蚣3条)冲服 生山萸肉60 蜂蜜150ml 生姜45 大枣12枚麻木重者加黑木耳45 白芥子(炒研)10下肢肿者加茯苓45 泽泻30 紫油桂10 车前子(包)10肺源性心脏病:小青龙汤证虚化,托透伏邪法高丽参15冲 麻黄5~10 制附片45 干姜45 生半夏45 五味子30 桂枝45 杭芍45 炙草60 炙紫菀15 炙冬花15 壳白果20 生山萸肉60 肾四味各30 生姜45 大枣12枚 核桃 (连壳打)6枚喘甚者加 冬虫夏草3 进口沉香1 川尖贝6 二杠粉1.5 高丽参15 研粉 分三次随中药冲服冠心病:病机为痰、湿、瘀、浊窃踞阳位,多兼见高血压。头为诸阳之会,胸为心主之宫,是人身阳气最为旺盛之处。为什么会被阴邪窃踞和包围?四个字:“阳气不到”。阳气一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法唯有借附子霹雳震荡,破阴通阳之力。基础方:破格救心汤中剂加生半夏 生南星。痰堵胸憋甚者,合栝蒌薤白白酒汤;邪实成积者,甘遂半夏汤破之!剧烈心绞痛,改用生附子45 加生川乌30 麝香1克(冲服) 苏合香丸3丸,缓解后回到原方。破格救心汤的加减法中,加入了十八反的成份,相反相激,启动人体自我修复功能,助正驱邪,破围脱困。最早用十八反治病的,是医圣张仲景。金匮甘遂半夏汤治留饮,甘遂大者三枚(1.5克)生半夏十二枚(15克)芍药五枚(15克)炙甘草如指大一枚(5克)上四味,以水二升(400ml)煮取半升(50ml),去滓,以蜜半斤和药汁同煎,取八合(160ml)顿服之。医圣治痰饮之轻者,以温药(苓、桂、术、甘汤)和之。“留饮”则已成积,或胸憋或心下坚满,如冠心病之痰浊凝闭,癌症晚期之胸腹水,皆可斟酌本气之强弱,相机用之。十枣汤类方攻破逐水之力猛峻,大伤中气。本方虽经蜜煎,药性已较温和,但服后仍有吐泻交作者,故经验阅历不足者,不可轻用。冠心病用下方:炙草90 干姜90 制附片100 高丽参15冲五灵脂30 生山萸肉60 三石(生龙牡、活磁石)各30 野丹参120 檀、降、沉香各10 砂仁10 桂枝45 桃仁30 麝香0.5冲 苏合香丸2丸还有一首重要方剂,在我的书中有专题论述。是山西中医学校伤寒教研室的温碧泉老师所传,我取名温氏奔豚汤。方这组成如下:制附片30~100~200 油桂、沉香、砂仁各10克 红参30 茯苓45 泽泻30 干姜 牛膝各30 炙草60本方主治三阴沉寒痼冷诸疾,属纯阳益火之剂。2005年冬,力红与我切磋,觉三阴寒症加用干姜则其力更雄厚,因增干姜一味。本方运用要点,以“厥气上攻”为主证,故名“奔豚”。“奔豚”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属冲脉病变。冲为血海,脉起少腹,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当肾阳虚衰,肝寒凝滞,寒饮内停,冲脉即不安于位,挟饮邪上逆奔冲,便成本证。当发作时,患者自觉一股冷气从少腹直冲胸咽,使其喘呼闷塞,危困欲死而惊恐惧万分。其症时发时止,发则欲死,止则平如常。凡一切定时发作性又顽固难愈之症,统属奇经频发痼疾,本方投剂而效。本方治疗范围极广,风心病、肺心病垂危阶段,可救生死于顷刻。寒霍乱之上吐下泻,脘腹绞痛;寒疝,水肿鼓胀,男子缩阳,女子缩阴,鸡爪风。伏寒奇症,高血压,肥胖症,美尼尔综合症,噎嗝,……把定三阴寒症一关,多能应取效。兹举三例:1、张某某, 男,50岁, 青岛远洋公司船长,每年在海上生活7个月以上,寒湿内侵,2005年体检,发现心脏扩大二分之一以上,有气上攻,心动神摇(室早)。在灵石服药45日,附子从45 克叠加至450克,服后诸症均退。又到青岛医学院复查,两片对照,心脏已完全复位,CT主任大为吃惊,说原先误诊了,心脏器质性改变,不可逆转,不可思议!2、某海关关长,60岁,原发性高血压20年,2007年4月20日15时,突发冠心病,紧急入住山西医大二院ICU抢救。三日未能控制病势,院方邀请会诊。诊见:面色乌黯如蒙尘,体胖唇紫,大汗淋漓,六脉浮大空、迟,时一止。心动神摇,胸憋频发,发则四肢瘫软,口不能言,气短不足以息。CT核磁见冠状动脉左支梗阻百分之七十,二尖瓣关闭不全。院方建议赴京作支架,病重尚未成行。愚意,患者素体阳虚湿盛,复加长期劳倦内伤,虚损非止一端,渐致元阳大伤,痰湿瘀浊盘踞胸中,势危欲脱。邪实正虚,固脱为急,并予荡涤瘀浊,助阳破阴,以冀阳光一照,阴霾尽消为幸。处方:炙草120 干姜90 制附片100 高丽参30 五灵脂45 生山萸肉90 桂枝45 桃仁泥30 丹参120 檀、降、沉香、砂仁各10 三石各30 九节菖蒲10 麝香0.3顿冲 苏合香丸2丸。上药日夜连服两大剂,次日诊之,诸症均退,面、唇、舌、甲转红,脉缓,脱险。嘱原方附子逐日叠加至250克 加干姜50克 余药不变,24小时内服完二剂。计前后三诊,8日内服药12剂。2007年4月27日,赴京阜外心血管医院住院,28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动脉未见狭窄性改变。与山西二院4月20日CT、核磁片对照:冠脉左回旋支梗塞的百分之七十已通,二尖瓣功能恢复。这样的病例,仅2007年超过十例。3、还有一位江西南昌高级工程师,2007年4月造影发现冠脉4支全部梗阻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二。服上方加栝蒌薤白白酒汤45剂,附子加至200克35剂,复查打通3支,还有左回旋未通。病人急不可待,做了支架,回南昌后多次发病,仍以上方调治而愈。这证明中医可逆转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改变。减肥是本方发现的一个意外功效。从60年代中期至今约有百例全数治愈。因为本方主治三阴沉寒痼冷,无端发胖,正是阴寒痰湿凝阻气化,象一座冰山,本方犹如烈日当空,阴霾自消。太原女青年曹某,21岁,10岁时父母双职工,每日上班把孩子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足够的饮料、夹肉面包、蛋糕,每月喝十多箱可乐、健力宝,40-50斤蛋糕之类,年余变成一个小胖子。2007年初并发高血脂、高血压。第一疗程服药21剂,自己逐日叠加附子量,小便特多,发臭(坚冰消融之象),附子加至200克后又服15剂,不足二月减重26公斤,所有旧衣服全部报废。由一个粗胖壅肿的人,变为苗条活泼,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小儿川崎病:本病是一位日本医学家发现,起源于病毒性高热,热退后小儿的冠状动脉生瘤,扩大,不断发展,最后形成梗死或破裂而发生猝死。现代医学结论是不可逆转,要终生服药。仍然如心脏部位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猝死的危险。2005年在力红处,2006年在乐凯处遇到两例。第一例是江苏一个不足两岁的男孩,发病半年,退热后冠状动脉瘤1cm渐增至3cm,又由于久用抗菌药,孩子体质下降,得了这样的病,等于宣布孩子残废,很忧虑。遂予破格救心汤小剂合桂枝汤加人参五灵脂桃红肾四味,附子由10克渐加至23克。以求从根本上激发启动孩子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逐渐托邪外出,恢复受损的心脏。之后经半年调理,家长领孩子来山西一次,服120剂中药,冠状动脉瘤只消去二分之一强。颇感蹊跷。经再三询问,家长面有愧色,原来他们并没有给孩子口服,而是灌肠,而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做生化检查,怕附子蓄积中毒。因而延误病机,未能痊愈,令人扼腕。但扶正气托透伏邪的治法,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是毫无疑问的。据悉,目前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仍有2万名病孩,西方不知有无此病。第二例男孩已13岁,患病时间过长,经服药后已无症状,仍在服药中。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合并心肌梗死重症:本病属世界罕见疾病,我国已知28例。患者张某 男30岁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人,2006年3 月由其兄陪同来诊,病程10年,面色黧黑,唇指青紫,动则喘急,六脉迟细,舌胖大紫黯满口,诉证不清,目神黯,时欲寐,子时至凌晨心脏扑动,似欲跳出腔外,日出渐减。遂予破格救心汤大剂,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无上限。共服45剂,附子已加至每剂500克,至07年春已无不适感觉。由于家庭困难,停药将养。至07年夏发病,适值我外出,遂就诊于北京阜外医院,后又于07年11月9日至12月2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告知患者随时有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可能,有植入ICD指征。但患者患病10年,经济困难,心灰意冷,出院后,于08年3月10日单独一人来山西求助。诊见面色灰黯略退,舌大满口已复原,可清楚讲述症情,脉仍微细,心脏扑动在服药45剂后消失近一年。近来凌晨偶见。两目有神,食纳好。“协和出院诊断(07.12.29.病案号W155048):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陈旧性心肌前壁梗死、全心扩大二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II级(NYHA)、肺动脉高压(重度)。 医师 丁辉”愚见,较之06年明显好转,惜停药达二年之久,仍处于生死关头。急急救阳,力挽两本。制附片改生附子45克,配服固本散。炙草90 干姜50 生附子45(去皮破八片) 生山萸肉120 高丽参15冲 五灵脂30 油桂 10 桂枝45 白术45 茯苓45 猪苓 30 泽泻30 三石各30 45剂此外,本方对晚期癌症病人并发三衰,垂死之际。只要即时给药,绝大部分皆可救活。以上是破格救心汤攻克各类各型器质性心脏病的全过程,2008年,我们将完成《救治重危急症医案百例》的写作。书中将看到青年一代的成长过程,以及继承医圣遗训复兴古中医的艰苦努力。(选自《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难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学术论文集》 中国·东莞·塘厦)
转:伤寒论的时间规律 阳数七阴数六)三) 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311)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第一种看法:“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哺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那么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你把握了,辨别出阴阳就把握了辩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放为第一条,是辩证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有发热,只有畏寒倦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后果,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愈、六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症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了发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中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相符合,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天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六日愈”,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文的意思,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可能就是专门辩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解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辩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辩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以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叫“阳数七”、什么叫“阴数六”。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我在这里引用了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这段话实际上它的主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的,孔颖达自己说,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到了第一位呢?从五行这个词来说,它和五材的概念是不同的。五行和五材都是指的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五材中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事物,所以《左转》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这样的话,在五行中,“行”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在写这个“行”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说“人之步趋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走,这就是行的意思。行字的这个含义,直到现代汉语里还是这样,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行道、自行车,这个行,就是运动的意思,就是运行的意思,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它的含义不是指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木头、哗哗的流水、熊熊的火焰、广大的土壤和坚固的金属,而是指的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动方式,所以汉代的《白虎通》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为什么用这个行呢?之所以用这个行字,而不用这个材字呢?“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它把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关于五行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体,“五行体”看得见的“水最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育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火渐著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它代表着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这种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所以火的生数就是二。“木形实为三”,到了树木,它就有了一定的形状了,就有了具体的形状了,所以它就是三。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能,就有了树木。“金体固为四”,金属比木器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说“土质大为五”。这就是五行的生数。在《易经系辞》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说“天一生水”,是说阳数一,是水的生数;第二生火,是说阴数二是火的生数,以此类推,三是木的生数,四是金的生数,五是土的生数,所以说“此其生数也”。这就是五行作为五体的话,它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但是有了生数之后,物质并不是稳定的,“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它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形是不稳定的,那怎么办呢?必须要有阴阳相配合,所以“地六成水”,也就是一加五,加上土的生数合起来就是六,六是阴数,“天一生水”是阳数,“地六成水”是阴数,这样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形而下的物质,以此类推,“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由气就化成了具体的形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而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材料就算化成了,所以“故谓之成数”。我引用这段话,是想得出这么两个结论,一个是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六是成水的,七是成火的,《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和火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因此《伤寒论》就以水的成数六来代表阴数,火的成数七来代表阳数,这就是我们第七条所说的“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为什么说“阳数七,(阴数六)”呀,因为七是火的成数,而火是代表阳的,六是水的成数,而水是代表阴的,这就象《黄帝内经》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是“阳数七,阴数六”,现在再来探讨一下中风病大体七天好,病发于阳,阳数足了,病就好了;(伤寒病)病发于阴,阴数六,阴数足了,够六天了,病就好了。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为什么是六天、七天可以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在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我们接着再往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d252601008k43.html发表于:2010-12-29 20:58评论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我要咨询 邓宏 大夫我要对这篇文章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标 题:内 容:function LastPost(){ if($('#title').val()=='') { alert('请输入标题'); return false; } if($('#content').val()=='') { alert('请输入内容'); return false; } $('#button_1').attr('value','发表中...'); $('#button_1').attr('disabled','disabled'); $('#form1').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