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康复采用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治疗、小针刀和各种理疗包括冲击波、超短波、短波、干扰电、红光、激光、骨伤治疗仪等,针对临床常见的肩痛、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颈痛、腰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症、膝半月板损伤、鹅足滑囊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各种骨折术后疼痛、矫形术后和截肢术后继发的疼痛等疗效显著。
吞咽障碍为脑卒中后常见症状,卒中发病后3天,吞咽障碍会影响42%-67%的患者,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甚至威胁生命。我院神经康复科在赵海红主任的带领下与康复治疗科及超声科协作开展吞咽康复治疗特色,目前已形成吞咽规范化康复治疗。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赵海红规范化吞咽治疗项目包括:1、吞咽评估:临床吞咽功能筛查、电视透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F) 内镜直视下吞咽能力检查(VE),吞咽超声评估等。2、吞咽物理治疗:吞咽康复训练技术、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刺激反馈治疗等3、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技术:2在超声引导下 注射治疗 脑 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4、间歇置管技术:进餐前插入胃管,进餐后拔出胃管,呈间歇性,可间歇诱发吞咽反射,改善吞咽功能,减少了长期留置鼻胃管引起诸多并发症。5、球囊扩张技术:将导尿管经口或鼻腔插入食道中,用分级注水的方式向球囊内注水,主动或被动扩张环咽肌,训练吞咽的协调性,强化吞咽肌群力量,改善吞咽功能。
坐骨神经痛是大家所熟知的病症,腰腿痛人们大多都会认为是坐骨神经痛。但医学上对其有特定的定义,坐骨神经痛通常被定义为下腰部及髋部、放射到坐骨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大多数病例中,坐骨神经痛是由感觉神经根或脊神经的背根神经节受刺激引起。突出的椎间盘刺激邻近神经结构是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刺激发生时,引发异常神经冲动,在轴突分布区感到疼痛。坐骨神经痛的典型临床现象是神经根痛:一种从一侧下腰部开始,尝试某种动作时扩展到臀部和腿部的较深的严重的疼痛。L4/5/S1神经根受累时,在下肢受累神经根的支配区域感到疼痛,或L2/3受累时,可在大腿前侧可感到疼痛。如果神经损伤很严重,可能发生腿或脚的无力,导致神经性跛行。当有尿潴留或充盈性失禁等膀胱功能障碍,鞍区麻木、单侧或双侧腿疼痛无力时,提示存在马尾综合征。此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减压治疗。除了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和肿瘤也是可能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因。但是,还有一种常见的疾病,也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常被大家忽略,这就是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被认为可在骨盆处局部加压引发坐骨神经痛,由于梨状肌的紧张或其他病变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迫坐骨神经所致。疼痛通常放射至股后部但也能放射至膝部,类似L5或S1皮节分布区。患者也会描述臀部疼痛且坐骨切迹处有明显触痛。多种检查方法用于诱发梨状肌综合征引发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但在患者已有腰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常常难以辨别。近年来伴随着肌骨超声技术的应用,通过实时的肌骨超声对腰部神经和坐骨神经的检查,可以准确的判断坐骨神经痛确切的病因,根据精确的诊断,进行精准超声引导下注射的治疗,达到满意的疗效。
脑动脉瘤脑动脉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脑动脉一种异常的突起。脑动脉瘤能在任何年龄发生,但最常见的年龄是35~60岁。脑动脉瘤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梗塞及高血压脑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病因多由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或创伤、血流冲击等因素造成。由于动脉瘤壁薄,极易破裂引起出血。脑动脉瘤破裂之前往往有前驱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单侧眼眶或球后痛伴动眼神经麻痹、恶性呕吐、头晕等。前驱症状如果未及时治疗,2-3周后可能发生大出血。如能正确发现前驱症状和体征,及时诊治,可获得较高疗效和较好的预后。脑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在出血的病人中,约1/3在就诊前死亡,另1/3死在医院,仅1/3经治疗得以存活。脑动脉瘤破裂的具体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是举重物、情绪激动、咳嗽、屏气、用力大小便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脑动脉瘤破裂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热,可伴抽搐、意识障碍及动眼神经麻痹的表现。脑动脉瘤破裂后常反复出血,再出血后病人症状再次加重,意识障碍加深,或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脑动脉瘤也可因其不同的部位而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瘤体增大后可出现头痛,位于病侧眼眶,呈搏动性;亦可出现病侧眼球突出、眼睑下垂、眼球外展受限、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精神障碍、尿崩症、癫痫发作和鼻出血等表现。脑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最好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同时保存载瘤动脉血流的通畅性。巨型动脉瘤常需将动脉瘤切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10年来国际上发展最迅速的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动脉血管,将控制性可脱微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形成血栓,阻断流入动脉瘤的血液而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杜绝动脉瘤出血的危险。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不遗留手术疤痕,而且对于手术难以夹闭的难治性动脉瘤介入治疗也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脑动脉瘤破裂后,抢救的时机非常重要,一定要分秒必争。当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最好立即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外科就诊,CT明确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就能在超早期血管造影确诊的同时手术或者介入栓塞动脉瘤,做到尽早治疗,挽救生命。
适应症:无创检查(MRA、CTA等)无法确定的脑血管狭窄,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人;欲行介入治疗的病人。禁忌症:此种检查无绝对禁忌症,但对有碘过敏的病人、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平卧的病人要慎重。1.操作前准备1.1.患者情况 查阅病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用药情况。并确认已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造影术前签字内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痉挛,栓子脱落造成栓塞,出血感染等)1.2.实验室检查 了解重要的化验结果,包括凝血象、乙肝五项、血常规、尿素氮、肌酐、血糖等。如有条件,查丙肝抗体及艾滋病抗体。1.3.影像学检查了解重要的影像学检查的情况,包括头CT、头MRI+MRA、头灌注CT、头MRI灌注像、弥散像等。1.4.术前准备情况检查穿刺部位周围备皮情况,确认术前已禁食水。1.5.患者教育 与患者积极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告知患者在腹股沟麻醉、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及造影剂注入时患者可能体验到的感受。2.消毒2.1.刷手 0.05%碘伏刷手2遍。范围:双手、前臂及肘上10cm。顺序:从指尖至肘上10cm。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如双手触及非无菌物体须重新消毒。2.2.穿刺部位消毒 0.05%碘伏消毒2遍。 范围:上界平脐,下界为大腿上1/3处,外界为双侧腋中线延线,内界为双侧股内侧中线。 顺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中心向周围作环形消毒。 注意事项: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第2遍消毒不能超过第1遍消毒边界。3.铺无菌单(见示意图)、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第1块垂直铺在小腹上,盖住阴部。第2块斜铺在右股上,与第1块呈45°,无菌单上界在右穿刺点上。 第3块斜铺在左股上,与第1块呈45°,无菌单上界在左穿刺点上。第4块铺在穿刺点以上,无菌单下界平双侧穿刺点连线。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第5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只露出患者头部。 铺无菌巾示意图第6块无菌单铺在造影床尾部。注意事项:从无菌操作台上取无菌单时手不能触及无菌操作台,铺单时手不能触及患者身体及造影床。铺第5、6块无菌单应在穿好手术衣并戴好无菌手套后进行,并完全覆盖造影床。4.造影准备4.1.造影常用器械、材料及药品 1%利多卡因注射液、造影剂(欧乃派克300)、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肾上腺素、罂素碱、尿激酶、不锈钢器械盆、50ml药杯、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6000u)、无菌纱布、11号手术刀片、10ml注射器、止血钳、4F/5F动脉鞘及扩张器、“J”形导丝(含导引子)、穿刺针、4F/5F多孔Pigtail导管、4F/5F选择性脑导管(Headhunter、Simmon、VTK等)、超滑泥鳅导丝、高压注射器。4.2.器械准备 检查造影用品是否齐全。(器械护士完成)在上肢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器械护士完成) 抽取局麻药物:1%利多卡因8~10ml(可用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稀释)。 动脉鞘及导管在使用前须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 生理盐水彻底湿润导丝。 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锁好。 高压注射器抽取造影剂。 抽取10~20ml肝素生理盐水准备冲管用。4.3.腹股沟麻醉确定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处触及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后,穿刺点一般定于搏动最强点偏下方1.0cm处。 麻醉:在穿刺点将1%利多卡因注入皮内,形成约1cm的皮丘。然后左手压迫固定股动脉,逐层浸润麻醉皮下组织、股动脉的两侧及上方。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每次注入麻醉药前须回抽注射器,如无血液抽出,方可注入麻醉药。5.动脉穿刺5.1.以手术刀片轻触穿刺点皮肤,待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时,在穿刺点皮肤作一小切口(深度至皮下)。以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注意事项:刀片要反挑切皮以免伤及血管;并远离左手,以避免伤及术者。5.2.固定股动脉用左手示指及中指放在皮肤切口上方股动脉两侧,手指方向对足,在二指之间将股动脉固定。5.3.穿刺5.3.1.前壁穿刺用右手拇指、示指及中指握住穿刺针,掌侧向上,针与皮肤呈30°~45°,轻轻向前推进皮肤贯通切口及皮下组织。当针尖接近动脉时,常能感到血管的搏动,此时将针继续稳稳送入,当血从针尾有力地搏动性喷出时,说明针尖已在动脉腔内,导丝即可插入,至少要达到髂动脉的近侧水平。5.3.2.后壁穿刺用右手示指及中指握住套管针,掌侧向上,针与皮肤呈30°,拇指放在针尾,轻轻向前推进皮肤切口及皮下组织。当针尖接近动脉时,常能感到血管的搏动,此时将针快速送入,通过动脉,针芯即可移去。将针慢慢后退直至其尖端位于动脉管腔内为止。当血从针尾有力地搏动性喷出时,说明针尖已在动脉腔内,导丝即可插入。 注意事项:如回血很弱且少,针可能在股静脉内或紧靠动脉壁,甚至可能在动脉血管内膜下。则不应插入导丝,调整穿刺针的位置,直到获得满意的动脉回血方可;如导丝插入时遇较明显的阻力,亦考虑导丝进入血管外组织或动脉血管内膜下,应撤出导丝,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如有必要,可在透视下注射少量造影剂以观察针的位置;作为一般原则,如动脉回血不够活跃,最好移走针头,压迫动脉5~15分钟。6.建立动脉通道 一旦导丝到位,则用左手紧压股动脉防止出血,右手将针自导丝上移去。随即将导丝上的血凝块擦拭干净。将锁好的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插入动脉内。在送入扩张器时,加以有力的旋转动作以利其顺利通过皮下组织及筋膜进入血管,然后移去扩张器及导丝。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动脉鞘。 注意事项:如动脉鞘及扩张器进入血管时遇阻力,先小幅度抽动导丝以确认导丝在动脉真腔内,可继续前进;如动脉鞘及扩张器前进仍较困难,则考虑导丝进入髂动脉分支或反转向下,可在透视下核实。如导丝活动受限,则考虑可能进入血管内膜下,可移去扩张器,在透视下向动脉鞘内注入造影剂核实。7.造影安全提示:导管一旦进入血管内,特别是进入弓上动脉及其分支后,要经常冲洗,一般平均2-3分钟冲洗1次。每一次更换导丝后、从高压注射器接头上取下后也要进行冲洗。冲洗方法是:先用一个盛有少量生理盐水的10ml注射器回抽2-3ml血液,检查有无学凝块,再换一个注射器,少许回抽后,向导管内连续注入肝素生理盐水5-10ml。注射器注射造影剂时,针管要尾端竖起,以防推入气泡。导管尾端与高压注射器接头相连前,首先要将高压注射器内的气体排净,并将接口向下放置。导管也要用肝素盐水充满,对接时特别要注意接口处有无气泡存在。连接后,用止血钳击打接口部,直到有气泡或血液回流到注射桶内。造影目的:全脑血管造影的起点是从主动脉弓开始。造影过程要包括完整的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要动态、全面地观察各血管的起始情况、走行、变异,大脑前、中、后动脉的一级分支有无狭窄(需多角度投照,充分展示病变的长度、程度、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成角情况、前向血流情况。),侧支代偿情况、Willis环的完整情况等。7.1.主动脉弓造影体位:双斜位造影,常规左前斜为45-60°,右前斜30-45°。方法:将超滑泥鳅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透视下将导丝、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导管头达到升主动脉远端);撤出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取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对位(主动脉弓水平段位于屏幕视野下方)造影(流速20ml/s,流量25ml,造影时患者屏住呼吸)。造影结束后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送入超滑泥鳅导丝,将猪尾巴导管头顺直后撤出。观察内容:弓上血管大致走行方向;有无发育异常、血管畸形;初步观察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近端、右椎动脉开口、右颈总动脉开口、左颈总动脉开口、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左椎动脉开口有无狭窄、闭塞、血液返流及动脉硬化程度。并观察椎动脉优势情况。注意事项:造影后询问患者有无明显不适反应,如有,应考虑是否停止造影;如弓上血管动脉硬化程度严重,不稳定斑块较多,应考虑是否停止造影;撤猪尾巴导管时,用手固定动脉鞘,防止脱出。7.2.右椎动脉造影7.2.1.颈段体位:标准正侧位。方法:将超滑泥鳅导丝送入选择性脑导管,沿动脉鞘将导丝、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导管头达到升主动脉远端),将导管头选入无名动脉开口,将导丝选入右锁骨下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右锁骨下动脉近端椎动脉开口处。撤出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导管头距屏幕视野下界1cm、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脊柱位于屏幕中线),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观察内容:右椎动脉开口、V1段、V2段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造影剂充盈血管时间长短,前向血流情况。注意事项: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后上壁,欲将其开口充分展开,应加照斜位,必要时向头侧加角度;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右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可将导管选至无名动脉加斜位造影证实;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椎动脉开口严重狭窄或闭塞,慎将导管头选入右椎动脉内造影;如椎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如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应适当延长静脉期的造影时间,以观察椎动脉盗血情况(双侧椎动脉造影都应如此)。7.2.2颅内段体位:正侧位,正位应向头侧给角度(汤氏位)。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屏幕视野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视野后界平枕骨最后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观察内容:右椎动脉V3段、V4段、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颈内动脉系统供血。注意事项: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7.3.右颈总动脉造影7.3.1.颈段体位:标准正侧位。方法:将导管头撤至无名动脉,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送入超滑泥鳅导丝,选至右颈总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右颈总动脉近端,撤出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第三颈椎椎体位于屏幕视野正中),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观察内容:右颈总动脉(包括分叉处)、右颈内动脉C1段、右颈外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溃疡斑块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注意事项:慎将导管选进右颈内动脉造影;当已有颈内动脉狭窄或插管困难时,将导丝置于颈外动脉后跟管前进;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7.3.2.颅内段体位:标准正侧位,为展示病变,需加多角度投照体位。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时屏幕视野下界平颅底、屏幕视野前界平额骨最前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观察内容:右颈内动脉C2~C7段、右大脑中动脉、右大脑前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注意事项:如发现怀疑颅内动脉狭窄时,可加用特殊投照位和/或放大照相核实;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7.4.左颈总动脉造影7.4.1.颈段体位:标准正侧位。方法:将导管头撤至主动脉弓,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注射器接于导管尾部),将导管头选入左颈总动脉开口。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时第三颈椎椎体位于屏幕视野正中),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观察内容:左颈总动脉(包括分叉处)、左颈内动脉C1段、左颈外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溃疡斑块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注意事项:慎将导管选进左颈内动脉造影;如左颈总动脉生理变异或不好选入,可选用不同的选择性脑导管;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7.4.2.颅内段体位:标准正侧位。为展示病变,需加多角度投照体位。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时屏幕视野下界平颅底、屏幕视野前界平额骨最前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观察内容:左颈内动脉C2~C7段、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注意事项:如发现怀疑颅内动脉狭窄时,可加用特殊投照位和/或放大照相核实;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7.5.左椎动脉造影7.5.1.颈段体位:标准正侧位。显示椎动脉开口需加照双斜位。方法:将导管头撤至主动脉弓,卸下导管尾,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注射器接于导管尾部),将导管头选入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送入导丝,将导丝选入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沿导丝将导管送入左锁骨下动脉近端椎动脉开口处。撤出导丝,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将导管尾接入高压注射器。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导管头距屏幕视野下界1cm、脊柱位于屏幕中线,侧位相时脊柱位于屏幕中线),取正侧位造影(流速4ml/s,流量6ml)。观察内容:左椎动脉开口、V1段、V2段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造影剂充盈血管时间长短。注意事项: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可加斜位造影证实;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左椎动脉开口严重狭窄或闭塞,慎将导管头选入右椎动脉内造影;如椎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造影证实。7.5.2.颅内段体位:标准正侧位。方法:透视下对位(正位相时头颅位于屏幕视野正中,侧位相时屏幕视野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视野右界平枕骨最后部),取正侧位造影(流速6ml/s,流量9ml)。观察内容:左椎动脉V3段、V4段、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有无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颈内动脉系统供血。注意事项: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8.术后处置及注意事项8.1. 造影结束后,撤出选择性脑导管。拔出动脉鞘,双手于穿刺点及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处压迫15分钟止血。穿刺点以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加1公斤盐袋压迫,返回病房。注意事项:撤选择性脑导管时,用手固定动脉鞘,防止脱出;压迫止血时,手不可快速完全松开观察止血情况,须慢慢放松,保留一定压力,观察一段时间穿刺点无出血、周围无明显变大的皮下血肿后方可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如还有出血,则重新记时压迫止血。8.2.盐袋压迫穿刺点5~6小时。8.3.平卧24小时。8.4.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8.5.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4小时内)。8.6.抗生素静点3天预防感染。8.7.如有严重排尿困难者,可插入导尿管,并加用口服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
脑卒中在早期主要的医疗任务是稳定病情,进行集中的、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性治疗。同时,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医疗方面进行合并症的管理,其中包括皮肤破损和挛缩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尿、便失禁的治疗;偏瘫肩痛的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中枢疼痛的治疗;跌倒的预防;癫痫发作的预防;抑郁、焦虑等情感抑郁状态的治疗;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以及针对脑卒中再发的二级预防等。脑卒中不但在早期有多方面临床问题需要处理,在亚急性期到慢性期,会出现多样、复杂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吞咽困难、营养不良、认知障碍、交流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肢体失用、空间忽略、痉挛状态、平衡问题和共济失调、下肢移动困难、上肢日常生活活动困难、心肺功能受损、视觉障碍、听力丧失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专业的康复团队进行处理,才能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即使患者出院回到社区和家庭,并不意味着康复结束。家庭和看护者是脑卒中康复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娱乐休闲活动、有氧锻炼、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是社区康复的重点;具备条件的患者经过职业再培训和评估,争取重返工作岗位。脑卒中患者的一些功能障碍会持续存在,因此脑卒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慢性病。脑卒中康复需要团队的持续和协调一致性的努力,包括内科医生、康复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学家、营养学家及社会工作者;同时还应包括患者、家人和朋友以及看护者。团队成员充分沟通协调,才能挖掘出脑卒中患者最大的潜能,使之真正的回归社会。
赵海红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神经康复科主任,从事老年医学、神经内科、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专业擅长:1、神经康复: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偏瘫肢体、吞咽、言语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与诊治;2、各种骨折术后、膝髋关节置换术后、跟腱断裂术后和各种运动损伤的康复;3、疼痛康复: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颈、肩、肘、腕手、腰、腿痛和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软组织疼痛等4、产后康复:产后尿失禁、盆底肌松弛恢复、腹直肌分离等的康复。张学敏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康复专业临床工作近20年,对康复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例有丰富的临床诊治及康复评估、康复治疗经验。专业擅长:1、神经康复: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肌张力障碍、吞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的康复评估与诊治;2、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及骨关节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估及诊治;3、擅长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痉挛治疗、疼痛治疗以及步态分析、吞咽设备评估、肌电图评估等;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影响,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在中国的发病率已位居第一位,其中80%-90%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0%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患者几乎都伴有各种后遗症:如运功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认知功能缺损等,其中运动功能障碍约占66%。这些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专家表示,目前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水疗、高压氧、中医康复等在内的神经康复技术,已全面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 “救命”与“康复”同等重要!否则,患者愈后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脑卒中有“五高”的特点,包括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根据近期的中国脑卒中大会报告,每6名老年人中就有一人会患上脑卒中。2018年的数据显示,全年有近200万国人死于脑卒中,≥ 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大约1242万,因此脑卒中康复是神经康复领域的一大重点。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救治,但之后患者的功能康复并未得到重视,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甚至有患者及家属认为在家休养也能恢复到正常功能,实际上重症患者往往伴随严重运动、说话、吞咽等功能障碍,不进行规范,专业的康复训练患者不能恢复或达到最佳疗效,后遗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神经康复至关重要,专业的康复团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目前“国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神经康复领域的发展已经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康复医学发展较慢,有些地区甚至是‘零基础’。”受制于各地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观念的普及,大众对神经康复的认知仍然很有限。生活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康复医疗是关键!很多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的老人,在幸福生活的某一天突然出现中风,经过急性期的内科治疗后,虽有好转,但和其理想的效果还相差甚远。这时候需要神经康复单元的介入,继续康复治疗。包括康复医生、治疗师在内的康复团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为他制定了康复方案。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为之后的步行和提高平衡能力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改善动态平衡能力,重点通过水中运动来逐渐改善;第三阶段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不管是脑外伤还是脑卒中,可能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吞咽障碍、行动障碍等,康复医学就是专门针对这些功能障碍开展的医学,通过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提高受损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只是进行内科的保守常规治疗,偏瘫患者中有40%的比例可以恢复行走功能,但如果加上强化的康复治疗,这个比例将提高到80%。“生活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差别,这就是康复医学对于患者的巨大意义所在。
您了解脑中风吗?脑中风(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中风后约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研究发现,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80~90%的中风后患者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可使30%的患者恢复简单轻松的工作。早期、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方式,将有助于脑中风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什么是中风后的康复呢?中风后患者常合并多种功能障碍,如口眼歪斜、肢体活动不利,感觉麻木,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等,有的甚至需长期卧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中风急性期需要积极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而恢复期就需要及时介入康复,治疗各种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就是应用各种医疗手段,尽可能的纠正或改善中风后各种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自穿衣、吃饭、行走、洗漱、大小便等,使患者尽早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另外康复还有助于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从而降低中风再发的风险。中风后康复治疗手段有哪些呢?患者在早期进行药物治疗后,要由康复科医师针对中风后各种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一对一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肺康复训练、认知训练、平衡训练、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康复训练等,还可以辅助传统针灸、理疗等措施,最终帮助脑中风患者恢复独自进食、独自洗漱,恢复独自步行及改善手功能,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脑中风什么时候开始康复治疗?目前国内外专业人员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脑中风后只要患者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指标正常且稳定,中风的症状和体征不再加重,就应开始康复治疗,一般是在发病后的24至48小时。脑中风康复治疗的研究发现:脑中风后康复治疗患者95%以上的功能改善发生在6个月内,在病后3个月内收效最大,所以,为了脑中风患者的生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高,请尽早中风后的康复治疗。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我们热爱运动的节奏。疫情的阴霾即将过去,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加入各类运动中,如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也行你并不知道,运动前、后都是需要进行肌肉的拉伸,这样才会让运动更安全和有效,避免损伤。篮球巨星科比说:“拉伸训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运动状态。” 运动需要我们关节肌肉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柔韧性指的得是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的其他组织的弹性伸展能力。其实最主要的肌肉与韧带的拉伸。通过拉伸练习可以保持肌腱、肌肉及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柔韧性得到充分发展后,人体关节会变得更灵活。 身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拉伸,保障效率最大化。先拉伸大肌肉群有助于最大可能地伸展小肌肉群,建议从躯干开始进行拉伸:腰背臀部、髋部及大腿部位开始。拉伸顺序依次为:躯干与下肢—腰背—髋关节—臀部—大腿后侧肌群—大腿内侧肌群—股四头肌—腓肠肌—踝关节以及脚部。上肢与颈部:肩部肌群—手臂—手腕、手—颈部。 拉伸可以有效的保护关节,预防运动损伤。当我们运动做爆发性动作时,若膝关节或者踝关节缺少足够的力量与柔韧性,会导致韧带与肌肉产生运动损伤。通过拉伸可以增强关节的柔韧性,同时通过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两者在协调运作下能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 拉伸对于任何运动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就是运动的灵魂! 拉伸可分为 动态牵拉与静态拉伸。动态拉伸,在运动前进行,可以帮助运动爱好者快速进入状态,调动肌肉的参与度,激活神经的兴奋性。 静态牵拉在运动后进行,可以肌肉减轻肌肉酸痛、僵硬、缩短,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 教大家一个能拉伸大部分的动作: 1、从标准站立开始直腿体前屈,双手触地—— 2、双手慢慢向前爬行至俯卧撑位置,始终保持膝盖伸直—— 3、右脚向前跨出至右手外侧—— 4、右手伸直向上旋转至最大幅度,在向下旋转至最大幅度—— 5、右肘向下压尽量碰触地面—— 6、腿向上蹬起,双手不要离开地面,双腿尽量蹬直—— 7、两手直臂向上伸起,重心下压成弓步伸展—— 8、交换至另一侧做同样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