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学和生物医学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和热点,是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微创治疗代表了以患者为本的理性化、科学化治疗,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从生理、心里两个层次上减少患者的“创伤”。必须强调和明确的是:现代肿瘤微创治疗不同于其它学科所提出的微创概念,它是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以影像设备和技术为定位、导向,集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药物治疗、生物、基因技术和高新医疗科技(如射频消融、粒子植入、激光、超声聚焦、内镜、腔镜、光动力等)为一体,具有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等优点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南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惠双肿瘤微创治疗涵盖了现代先进影像学引导、高科技、创伤小并疗效确切三大要素。21世纪的肿瘤微创治疗已由传统的肿瘤介入放射学发展MRI微创治疗、CT微创治疗、超声微创治疗、DSA微创治疗、内镜及腔镜等微创治疗,涵盖了药物治疗(如溶栓、化疗栓塞)、消融治疗、药物及生物基因治疗的微创导入等多种治疗方法。目前,肿瘤微创治疗大体分为血管性微创治疗与非血管性微创治疗两大类。前者包括血管内药物、灌注术、栓塞术、血管扩张成形术、内支架置入术、腔静脉内过滤器植入术等。后者包括消融治疗(物理消融和化学消融)、放射性粒子及药物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腔镜治疗、内镜治疗、腔道扩张成形及内支架置入术等。纵观当今肿瘤微创治疗的发展和趋势,21世纪本学科的纵深发展具有以下六大特点:一、 精确定位、精确治疗近年来,适时监控设备和技术的出现以及对微小病灶的精确判断与分析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肿瘤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而且为肿瘤能否得到根治性治疗在循证医学上得到更好的支持和评价。现代医学影像学是肿瘤微创治疗精确导向的“眼睛”。先进的诊断与定位技术使肿瘤微创治疗日益趋向精确定位、精确治疗。一步到位的精确定位与一步到位的精确治疗体现了21世纪肿瘤微创治疗的全新特色,是肿瘤微创治疗优于传统治疗模式的重要之处。二、 多种微创治疗方法序贯联合治疗序贯联合模式是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为依据,以对肿瘤产生最大限度破坏和最大限度保护人体生理机能、免疫功能为原则,按照科学的次序将数种微创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为目的的微创治疗模式。肿瘤微创治疗的序贯联合治疗模式特别是血管性微创治疗与非血管性微创治疗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机制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和灭活,是肿瘤所在器官水平的整体(区域性)治疗与病变水平的局部强化治疗的双重治疗。以原发性肝癌为例,将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消融治疗两者序贯联合应用,即在TACE的基础上,经过肿瘤残留活性成分的影像学判断与分析,对肝内残留活性病变进行消融治疗,可使病变区肿瘤组织(包括残留病灶、子灶和微小病变)完全坏死,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三、 微创治疗与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最恰当的经济费用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的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微创治疗为主的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理论学基础在于肿瘤减负荷后通过微创治疗的方法直接灭活包括肿瘤干细胞在内的肿瘤残留灶,从源
冷循环微波刀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是传统的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肿瘤(PMCT)的改良治疗方式,属于微创介入疗法。通过B超或CT引导,精确定位,将微波刀直接穿刺到肿瘤部位,组织内极性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互相摩擦产生热量,在肿瘤内迅速升温,当温度升到60度左右时,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导致其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非常小,副反应低。冷循环微波刀具有影像引导,定位准确;微创,病人损伤小,恢复快;对肿瘤细胞直接消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主要应用于肝癌等肝脏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是国内较早引进微波刀的单位,在临床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肿瘤放疗科 刘洪波肿瘤无创治疗的时代真正来临,是伴随着放射医学、超声科技的发展而实现的,医学的进步,直线加速器、超声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使放疗、超声刀外科技术也得到了更新换代,放疗的三维适型调强技术、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肿瘤无创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是我市内最早开始应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医院之一。购进高精度直线加速器、全身三维适型调强-X刀治疗系统、高精度CT模拟定位机、放疗计划系统、射频消融机和高强度超声聚焦刀等设备,开展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超声聚焦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放疗及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已经开展几乎所有放疗新技术,包括剂量引导下的自适应放疗(DGART),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调强放疗技术(IMRT),三位适形放疗技术(3DCRT),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癌精确放疗技术,多分次全身照射技术,X刀治疗技术,射野影像验证技术,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技术,深部热疗技术等近十年来医院陆续投资近千万元,更新完善了放疗设备,使之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什么是肿瘤放射治疗?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 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就是用放射线治疗癌症。放射治疗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伦琴发现X线、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后,很快就分别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直到目前放射治疗仍是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约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疗根治。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放射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放射疗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发展较快。由于超高压治疗机的使用,辅助工具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已成为癌症治疗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约有70%以上的癌症需用放射治疗,美国统计也有50%以上的癌症需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几乎可用于所有的癌症治疗,对许多癌症病人而言,放射治疗是唯一必须用的治疗方法。 成千上万的人单用放射治疗或并用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生物治疗后,治愈了他们的癌症。医生在病人手术前,可以用放射治疗来皱缩肿瘤,使之易于切除;手术后,用放射治疗来抑制残存癌细胞的生长。什么是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呢?该技术又是如何治病的呢?截至2001年全国共有34家医院推广应用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该技术之所以会被推广,是因为该技术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2l世纪肿瘤无创治疗新技术”,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对肿瘤进行治疗的,超声波虽是一种机械波但却没有放射性,而且还具有在生物组织内能量渗透性的特点,其方向性、聚焦性、穿透性也是非常显著的。高能聚焦超声刀是将体外发射的超声波聚集于体内肿瘤组织,通过热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声化学效应等,使肿瘤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使癌组织失去增殖、浸润、转移能力,从而被机体溶解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为什么可以开创肿瘤治疗新时代呢?仅仅是因为其具有无创性吗?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之所以可以开创肿瘤治疗的新时代,除了是因为该技术治疗肿瘤不用开刀,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没有毒副作用外,还因为该技术具有如下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优势:1、无创伤性:只对靶区内组织产生作用,其临近组织及脏器不受影响。2、不用开刀:该技术通过水介质将人体外发射的多束超声波聚焦在肿瘤组织上,通过对组织加热的办法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整个治疗过程都是在安全、无痛的情况下实施的。3、可监测性:治疗过程中,可通过治疗后组织坏死超声声影的改变,监测治疗效果。4、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过程不用任何麻醉,没有皮肤灼伤,实现了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既然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具有如此突出的优势,那么,究竟都有哪些肿瘤患者可以适用该疗法呢?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治疗肿瘤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但以实体肿瘤为主,其适应症可简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手术无法解决:多数肿瘤早期发病较为隐匿,确诊疾病的时候,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失了手术的机会,此时,实体肿瘤患者可采用该疗法进行治疗,比如说肝癌、胰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2、放化疗无效的晚期癌症患者:放化疗疗法治疗肿瘤,虽具有一定疗效,但疗效却较为有限,由于化疗存在毒副作用,不少患者在治疗中途因为难以耐受后续治疗而选择放弃,此时,可以选择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来继续进行治疗,以便巩固疗效。3、腹腔、盆腔内各种脏器的实体肿瘤:如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癌、脂肪肉瘤等原发和复发肿瘤及浅表肿瘤如甲状腺、乳腺及肢体等部位的肿瘤。高能聚焦超声刀技术、放疗技术开创无创治疗肿瘤新时代,治疗肿瘤,就选高能聚焦超声刀、放疗技术,更多有关高能聚焦超声刀、放疗技术的问题,可拨打咨询热线-------,进行病情分析咨询。
放射肿瘤学概述 放射肿瘤学是集合了多学科与高科技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约有70%的肿瘤病人需要不同程度地接受放射治疗,以达到治愈肿瘤或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目前鼻咽癌、喉癌、直肠癌等早期或Ⅰ期肿瘤经过单纯放射治疗后,五年治愈率达到80-95%以上,各期的鼻咽癌、宫颈癌、何杰金氏淋巴瘤、前列腺癌等的五年生存率可达40-50%。放疗与手术、化疗等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可使40%的各类癌症争取临床治愈。放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顽固性疼痛的缓解率可达80-90%,且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肿瘤局部控制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理论、观点被认同和临床实施,以及放疗设备、放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尤其适形调强三维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更加扩大了放疗适应症的范围,也更加提高了肿瘤放疗的疗效。放射治疗已成为治疗和控制肿瘤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这一事实已众所公认。 放射肿瘤学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还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为捍卫人类健康继续作出巨大贡献。 放射疗法有何优点? 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肿瘤三大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之一。其优点如下: 1.适用范围广,几乎可以治疗一切部位的任何肿瘤。 2.对接受治疗的病人自身条件要求不高,因年龄大、体质差、已行多次手术等原因不能耐受其它疗法 治疗的病人,均可接受放射治疗。 3.治疗效果确实、治疗方法可靠。 4.治疗过程简单,无痛苦,不一定需要住院治疗,易被病人接受。 5.治疗副作用极少,可避免手术造成的麻醉意外、输血反应、术后感染,及化疗造成的脱发、呕吐等副 反应 6.放射疗法为非创伤性治疗,可保留患病器官的生理功能。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追求的目标 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放射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同时使其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从而得以保护,这就是肿瘤放射治疗追求的目标。 放射治疗的技术分类: 一、常规放疗: 常规放疗技术特点: 1. 采用规则形状或用铅模遮挡方式取得的二维方向上的不规则形状照射野。 2. 照射野内各点的剂量分布比较均匀 优点:设备、技术条件要求较低,操作相对简单,多用于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放疗。 不足:照射野形状与肿瘤在三维方向的形状上不完全相符,照射野内包括的正常组织较多,对于肿瘤周围有敏感组织和要害器官的病例不太适宜。 二、精确放疗(以调强适形放疗为例) 精确放疗技术特点: 1. 什麽是适形?从三维方向上,采用多个照射野、多角度进行照射,而且每个照射野的截面形状与对应的肿瘤截面形状相一致。 2. 什麽是调强?根据肿瘤情况,利用CT扫描,逆向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出合理的、变化的剂量分布,以使肿瘤表面和内部各点受量均匀。 优点:可以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且可以达到更有效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并且扩大了放疗适应症范围。 不足:必须使用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模拟定位系统及逆向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成本较昂贵、技术复杂。 我院放疗中心实现调强适形放疗的方式: 实现调强适形放疗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具体实现调强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目前国内大部分采用多叶光栅调强的方式,光栅调强又分为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我院采用静态调强,该方法成熟,计划验证时方便快捷。
几乎全身各部位的恶性肿瘤都需要放射治疗。神经系统各种良、恶性肿瘤;胶质瘤、垂体瘤等;头颈部恶性肿瘤:鼻咽癌、鼻窦癌、喉癌、口腔癌等;胸部良、恶性肿瘤: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胸腺瘤等;腹部恶性肿瘤:直肠癌、肝癌、胰腺癌等;四肢、躯干部软组织肿瘤、骨肿瘤、恶性淋巴瘤;皮肤良恶性肿瘤;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阴茎癌;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睾丸、卵巢肿瘤及子宫、宫颈癌;转移癌的姑息治疗、止疼治疗:骨、脑、肺、肝转移癌;良性疾病:瘢痕疙瘩、骨及肝血管瘤等。
射频消融概念,原理 肝细胞癌(HCC)及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是两种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这两种肿瘤预后很差,如不治疗5年死亡率基本上在100%。已证明包括全身放疗及化疗在内的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切除肿瘤被认为是唯一可能取得治愈效果的手段。在可能进行肝切除的患者中,大约80%-90%成功地切除了无周边浸润的肿瘤。不幸的是,很多因素限制了外科切除的广泛应用。在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可以手术治疗。肝肿瘤切除的禁忌征包括:肿瘤数目过多、肿瘤位于不可切除的位置、肝储备不足不能耐受手术及其它疾病使手术风险增大。据估计只有5%-15%的HCC或转移性肝癌患者可接受手术。在肝切除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术后疾患。与手术相关的死亡较少,但的确存在;手术费用昂贵;长期预后仅有轻微改善。HCC或转移性肝癌行肝切除后,5年存活率仅为20%-40%。大多数患者死于肝癌复发。有报导术后1~3年复发率分别为42%、61%、81%。虽然在一些病例中,肿瘤复发可再次切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肝切除术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微创技术就非常必要,这样就可随时治疗复发肿瘤。 原发性肝癌(HCC)和转移性肝癌(ML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受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血管和肝外转移及身体衰竭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病人能够外科手术切除,而目前的化疗及放疗均不能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1]。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许多微创性的局部治疗方法,如经皮肝脏酒精注射、热盐水注射以及冷冻疗法、微波[2]和激光消融及射频消融等[1],并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一定的疗效。其中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技术由于仪器的改进,己成为较有效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旨在综述RFA的历史背景、工作原理、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以及新进展。工作原理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性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及肿瘤。其工作原理为: 当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460Khz)时,通过裸露的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产生高速离子振动和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其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周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和变性[9]。通常RF热消融所产生的组织坏死灶的大小和形态与RF仪所采用的发射能量、暴露电极的长度、电极针的空间分布、预设定温度、组织阻抗和治疗持续的时间有关;现有的技术可以使单-电极的射频消融产生直径约3-5cm大小的球型凝固灶,并可通过上述参数控制所需凝固灶的大小。仪器设备 据国内外报道,目前临床中采用的射频消融仪器有3种,均由美国制造。它们均采用相同的工作原理,仅电极的设计,监测的指标和RF消融仪器的功率有差别。最常用的产品是美国的RITA射频消融系统(RITA Medical System, Inc., Mountain View,CA)其主机的能量设置为50-150W,RF发生器的频率为460KHz。电极针产品系采用一根15G的套针(Starbust 电极针),配有多个电极导线;当套针刺入肿瘤内后,推进内套针,其顶端有4-7根球形空间分布均匀的细针呈伞状展开,可覆盖或包绕肿瘤。细针的顶端配有热敏电偶并与RF电极系统相连。通电后,电极针不仅能将RF热能通过电极均匀播散到肿瘤组织内,同时可显示各个电极周围组织内的温度,从而,具备监控温度与凝固参数的功能。最新型的电极针(Starbust XL)可一次性产生达5cm直径的凝固灶,而计算机系统可实时描绘射频发射能量、组织阻抗以及病灶内温度的曲线。 另一种常被应用的RF系统是Radionics公司生产的500KHz单极RF发生器 (Radionics, Boston, MA)。其电极产品是使用带有冷循环系统的中空冷却射频针(Cooled-tip 电极);由一根或一簇直形的电极针和200W RF主机构成。在治疗过程中冷却的纯净水通过专用的动力泵在中空针内循环,这样可防止由于温度过高使电极周围组织炭化而增加阻抗。因为阻抗过高将降低RF能量的释放、热传导以及凝固坏死作用。 第三种产品是RTC公司生产的RF2000型RF消融仪(RadioTherapeuticus Corporation, Mountain View, CA),装置与RITA系统相似,主机为100W的射频交流电机,治疗针为可伸缩性15G套管针。展开内套针,顶端为10支可弯曲的爪状细电极针。研究报道多爪型电极可产生较为均匀的热损伤区域[9]。适应症与禁忌症 目前,射频消融技术最适用于不宜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脏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转移性肝癌。事实上,非常不幸的是,临床上大部分的肝癌无法实行手术切除性治疗。其原因为肝癌多伴有肝硬化病变且病灶往往多发。判断肝肿瘤可切除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 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包括有限肝脏贮备以及肝内复合性病变等,这些因素都将增加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另外,手术技术上的可行性,如病灶位置、大小和数目也是判断肿瘤可否切除的重要因素。那么,射频技术对于这些病人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性选择。 尽管在技术上对于肿瘤的范围和大小没有绝对限制,但是,对于肿瘤较小而数目不太多,或者较大实性肿瘤仍局限于肝脏内的病人可能是最适宜的射频治疗对象。一般来说,理想的热消融对象是单发病灶小于5cm或3-4个多发病灶小于3cm结节为宜;尽管较大的病灶亦能采取热消融方法治疗,但要达到病灶完全消融的目的,必须多次重复消融,操作难度较大,因而较大的肿瘤病灶消融不彻底的机会较多。应强调的是如有严重衰竭、活动性感染、血液系统病变、不可纠正的凝血机制障碍和妊娠等情况,不宜采用RF消融术;肿瘤紧贴胆管、胆囊者应谨慎,防止发生胆瘘[6];装有体内外心脏起搏器者,应避免采用射频治疗。 大量替代疗法已被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如化学栓塞、酒精注射及热消融疗法。对化学栓塞已进行了广泛研究,可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肝肿瘤患者。国际上认为酒精注射疗法对小的HCC来说是一种安全、廉价、有效的治疗,但在美国并未引起很大的热情。因为要想完全杀死即使最小的HCC,也需要多次连续注射;该治疗需超声引导;此外,酒精注射疗法对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无效。 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热消融技术包括冷冻(冷消融)及热疗(射频消融、微波、激光及高强度聚焦超声)。这些技术中,冷消融已被广泛研究。冷消融与外科手术相比有两个优点:能够治疗因肿瘤数目过多及位置不佳而不能切除的肝肿瘤;其致死率及术后疾患较外科手术低。据报道冷消融患者的预后与肝肿瘤手术切除一样。但冷消融的局限性与外科手术相似,即多数病例需要术中进行,因此仍然是有创的。 过去的10年中,能够产生高热的热消融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人们正在关注的方法包括微波、激光、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射频消融。大部分微波消融的研究在日本进行,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对该技术的经验及认识甚少。激光消融在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做的较多。Vogl等德国的研究人员称这种技术对治疗HCC及结肠直肠癌肝转移非常有效。但英国一位研究激光消融的很有影响的专家已完全放弃了这种技术,转而采用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已成功地消融了动物肝脏肿瘤,但还未用于人类。总之,人们对射频热消融的兴趣及热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微波及激光消融。本文将综述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的现状。讨论及未来策略 肝脏射频消融前景光明。肝肿瘤射频消融的总成功率各不相同。已报道的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选择、操作者经验及所使用的设备。我们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来讲,在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的因素上,瘤负荷大小可能会超过技术因素,因此增加患者长期生存率的能力受到了限制。未来射频消融的成功主要决定于射频电极针及发生器的设计以及对射频消融使肿瘤坏死的合适途径的理解。当然,与原始单极未绝缘射频电极针相比,新型的电极针及更强大的射频发生器会使组织坏死体积增加。进一步的改良正在进行中。Goldberg等的工作提示,脉冲射频电流(与持续电流相比)可增加凝固性坏死。技术上不断的改进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及更确切的消融。 加强对射频电烧灼术的组织反应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例如,使用经皮途径对HCC的完全消融率是90%。转移性肝癌的成功率要低的多。与HCC相比,治疗肝转移癌的成功率明显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的治疗不恰当或对射频治疗不同的组织反应。理论上讲,HCC肿瘤坏死应该更均匀更完全,因为消融区边缘被肿瘤包膜限制。幸运的是,肿瘤浸润超过肿瘤包膜不多见。因此由于遗漏而造成肿瘤局部复发的几率并不大。但转移肿瘤的外缘则完全不同,肿瘤对周边肝实质的浸润很常见。因此对转移性肝癌进行消融时应采取更为激进的方法,以使肿瘤局部复发降至最低。 为避免肿瘤局部复发,需形成外科边缘,这限制了该项技术仅能对较小肿瘤进行成功治疗。但技术上的进展使得射频消融可以产生更大体积的组织坏死。较大体积的组织凝固可以确保较小肿瘤的成功消融,也可使我们治疗那些以往认为不能做射频消融的的较大肿瘤。此外,所有肿瘤的成功消融都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得到改善,因为使用MRI或超声增强剂后可以明确知道肿瘤边缘是否已被有效地治疗。 未来的策略应该是改变肿瘤对射频治疗的反应。例如,可以通过阻断肿瘤血供来增加射频肿瘤消融。因为血流使射频热消融过程降温,因此阻断血流可加强消融。可以有几种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如在术中暂时阻断门静脉及肝动脉的Pringle策略,采用此策略后可降低整个肝脏及肿瘤的血供。Patterson等的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单纯射频消融的体积是6.5cm3,而射频消融时采用Pringle策略则可使消融体积增至35.0 cm3。采用此策略已成功治疗了HCC及肝转移癌。HCC时肿瘤的主要血供是肝动脉,因此射频消融前栓塞肝动脉,将会产生更大的组织坏死体积。截至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将肝动脉内化疗栓塞与经皮酒精注射相结合。但Buscarini等及Rossi等联合使用将化疗栓塞或肝动脉闭塞与经皮途径射频消融用于治疗HCC。Kainuma等联合应用肝动脉内化疗灌注与射频热消融来治疗肠癌肝转移。因此联合使用射频消融与灌注化疗/化疗栓塞/或暂时阻断动脉血供,可明显改善较小肿瘤的完全坏死率,也将有益于较大肿瘤的治疗。 原发及继发性肝脏肿瘤患者预后差,常规治疗如化疗及放疗无效。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唯一根治性选择,但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进行手术。 近十年来,发展出几项微创治疗技术用于治疗那些不能手术的患者。化疗栓塞是其中应用最久且最为广泛的微创治疗技术。但其疗效差且并发症率及死亡率较高。冷冻技术已广泛开始使用,为手术切除提供了另一个补充。冷冻的主要问题是冷冻极较大,不能用于经皮治疗,因此开腹术是标准路径。此外冷冻术的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经皮酒精注射已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欧洲及亚洲。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尚满意,但继发肝癌较差。总的来说经皮酒精注射有局限性,原因是即使治疗最小的肿瘤也需多次反复注射。 射频热消融的目的是毁损所有的肿瘤组织及其周边1cm袖状正常组织。毁损袖状正常肝组织是为了获得一个无肿瘤区域。这三种设备每次消融均可产生大约3cm的热毁损区。以此为依据,肿瘤大小不同,应采取不同策略。小于3cm的肿瘤通常1或2次消融即可毁损,3~4cm的肿瘤需要至少6次重叠消融。大于4cm的肿瘤需要12次或更多次消融才可完全消融肿瘤。 影像技术的改进使得检测出较小原发与继发肿瘤成为可能。因此肿瘤较小时进行治疗的机会大为增加。与外科或冷冻外科相比,经皮治疗肝肿瘤有如下特点:上述三种技术如射频、微波及激光消融副作用小的多。此三种技术均可在清醒镇静的情况下进行,无需全麻。此三种技术无需开腹。恢复时间短,适宜于在门诊进行此治疗。使用这些技术危险性最小,因此在必要时可治疗复发或其它部位的肿瘤。 与肝肿瘤酒精消融相比,此三种技术有以下优点:直径小于3cm的肿瘤,使用这三种技术可一次完成,而酒精注射需多次治疗。此外,已证明酒精消融对转移性肝癌无效,但此三种技术对原发及继发恶性肝肿瘤可能有效。 尚无足够的资料来比较这三种不同技术的治疗结果。所治疗的患者数仍然很少,治疗例数彼此间不匹配。本文提及的几项研究结果互不相同,原因是有些研究应用了其它的肿瘤治疗方法。但根据目前所能得到的资料,这三种技术对肿瘤减容是有效的。 使用这些技术可毁损大部分经治的肿瘤。这些技术的最大局限性在于不能在每个治疗肿瘤周边获得合适的安全边缘。即使一小部分肿瘤未得到治疗,必定会复发。消融治疗是否成功取决于设备及发生器的技术特点。如果肿瘤较大,需一次以上的消融,则肿瘤治疗效果上的差异会非常大。 射频、微波及激光消融设备有一些共同点。所有设备均需要一台发生器及一个电极针。均可经皮进行治疗。就这三种技术而言,电极针大小差不多。发生器价格差异不大。在电极针的价格上有些差异。这三种电极针产生的热毁损灶直径在2.5cm~3.5cm。三种技术的消融时间不同。有关每种技术设备的报道比较含糊,因此不能进行直接比较。关于疗效,因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料,故不能决定在设备或治疗上哪一种消融技术最好。发生器及电极针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临床意义射频到底能解决哪些临床问题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疗效对比,与手术相比的疗效微创是当今治疗的发展趋势,RFA微创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说具有手术根治效果射频消融在全球发展的趋势与同类产品的对比,为何进行射频消融强调RITA的明显优势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肝癌一、 肝癌的流行病学二、 肝癌的治疗学现状及射频技术的突出优越性三、 射频消融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四、 适应症及禁忌症五、 RITA(锐达)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的卓越特点一、 肝癌流行病学 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为15-45/10万,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54%。不论原发性或转移肝癌均不易早期发现,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据卫生部资料统计,每年我国因肝癌而死亡的人数达11万,在部分城市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部分农村居首位。 肝癌的发生与肝炎(乙肝、丙肝)、粮食(黄曲霉素)、饮水污染、微量元素(硒)等密切相关。其中病毒、黄曲霉素、饮水污染为最主要的三大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江苏启东、海门;广西南宁、扶绥;广东顺德均高发区,保守推测全国每年原发性肝癌发病约20-30万人,加上转移性肝癌总数约达百万。二、 肝癌的治疗学现状及射频技术的突出优越性 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的治疗中,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案,但由于受肿瘤部位、大小、数量、肝外转移及身体衰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肝癌的切除率不过20%,而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以上,因此现在医学界提倡对肝癌进行综合治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综合治疗可应用的技术从全身的放、化疗,逐步发展到局部、区域性的物理或化学疗法,如:放射介入、射频消融、微波、激光、超声聚焦(HIFU)等,上述综合疗法的意义主要有:对可切除性肝癌能预防术后复发,改善预后;对无法根治切除的肝癌做姑息治疗,术后进一步抗癌以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对不能手术患者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的肿瘤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机会或提高生活质量。 在射频、微波、激光、超声聚焦(HIFU)、冷冻、酒精消融等几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局部姑息治疗方法中,射频消融技术以其操作安全、简便,患者依从性高,疗效肯定,复发率低等优点,正逐渐为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成为最积极的姑息治疗手段之一。 冷冻消融(CSA)及酒精消融(AA)一直以来被提倡,但两者均有技术方面不足。CSA主要欠缺在于探针面积较大,而不得不进行开腹术以暴露肝脏。一项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右侧胸腔渗出及肌球蛋白尿。其它并发症包括肝破裂及相关出血,胆瘘管,脓肿形成,肝衰甚至死亡。AA主要欠缺是酒精在肝脏肿瘤内不能精确均匀分布,因此有肿瘤坏死不全的危险。AA的缺点还有胆汁注入,患者中毒及明显疼痛。AA不常见并发症包括脓肿形成,针道肿瘤种植,腹腔内出血,胸腔渗出及死亡。微波技术(MCT)1、 微波的治疗原理及适应症: 通过电极针放射2450MHz的微波引发肝脏中水分子等震动、产生热能,使癌变组织形成凝固坏死,达到治疗效果。 适应症基本类似于射频消融,但更适于3-5cm的小肝癌。2、 治疗途径: A、 经皮(PMCT);B、与腹腔镜配合使用(EMCT);C、开腹术中时使用(OMCT);3、 治疗效果: 5年存活率,原发性38%,继发性33%;低于射频。4、 MCT的局限性: A、 痛感强,电极需用生理盐水充分冷却以减少痛感; B、 需局部麻醉,部分病人需全身麻醉; C、 形成凝固灶直径约3.5cm或更小,较射频相比若治疗4cm以上需使用多根电极,增加了患者的创伤。 D、 相对于RITA形成的球形凝固灶,微波凝固灶为椭球形,难以科学地覆盖原发或继发肝癌病灶。 E、 无法实时监测治疗靶区域内的温度,医生对疗效的把 握不确切。高强度超声聚焦(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 HIFU肿瘤治疗系统是用于临床无创性“切除”肿瘤的大型超声治疗设备。其原理与聚焦太阳光,在焦点出产生巨大能量相似,HIFU通过体外聚焦超声能量,可在体内肿瘤处产生瞬态高温效应(65~100℃),杀死癌细胞。这种手术的最大优点正在于其无创性,据我们所知,HIFU在治疗乳腺癌、骨肿瘤等确实能发挥这种无创手术作用。但在治疗肝癌时则存在以下缺陷: 1、 肝脏部分被肺脏所覆盖,若遇到肋骨和含气的肺脏组织阻碍超声束入射时,则必须切除部分肋骨。 2、 由于呼吸运动,人体肝脏会有一定范围内的纵向移动,为保证HIFU的生物学焦域始终覆盖住肿瘤,而不至于遗漏部分肿瘤组织造成以后的复发,往往需对患者采取全麻以减少其呼吸运动。但不管怎样生物学焦域一定会远大于肿瘤范围,这无形中增加了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且有脱靶的可能。 3、 HIFU可形成厚度约2mm的雪茄形凝固灶,治疗耗时长(治疗5cm肿瘤约需6-7小时,甚至更长)射频消融(Radiofreqency ablation, RFA)肿瘤治疗系统 射频消融对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较上述其它局部治疗有潜在的优势。RFA费用不高,易于掌握,但确实需要超声经验。对肝肿瘤进行RFA与超声引导下肝活检相似。RFA的最明显优势在于可事先预测凝固灶毁损形态,可精确地毁损实质性器官内的肿瘤,而肿瘤周边正常肝组织受到的损伤较小。RFA治疗后的随访研究显示,超声或CT扫描发现肿瘤完全坏死,这些影像学发现被超声引导针刺活检进一步证实,说明RFA具有与手术根治相同的效果。RFA后1、2、3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94%、86%、68%及47%。患者对RFA耐受良好,部分患者仅有轻度肝功能指标升高及低热等,操作的风险与肝脏活检类似,至今未见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因此,RF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医治肝癌手段,而其费用与手术综合费用相仿。此外,其潜在应用包括对胰腺、肺、肾、肾上腺、骨骼及子宫等器官良恶性肿瘤的治疗。 总之,RFA是一种具有手术根治效果的微创技术,患者无须住院,在门诊就可接受治疗,当天即可回家。因此,RFA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肝癌的标准疗法。三、 RITA射频消融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 (一)工作原理 射频热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性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及肿瘤。其工作原理为: 当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460Khz)时,通过裸露的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其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周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热凝固变性、坏死。大部分人体实质肿瘤需要45℃~50℃,即可使细胞死亡。由于组织温度随传导距离延长而降低(距离电极),电极与组织界面处的温度必须远高于50℃,以便于在大面积损伤区域内均能达到此温度。经验上讲,肝脏RFA时组织与电极处的靶温度通常在80℃~100℃。 通常射频热消融所产生的组织坏死灶的大小和形态与射频仪所采用的发射能量、暴露电极的长度、电极针的空间分布、预设定温度、组织阻抗和治疗持续的时间有关;现有的技术可以使单-电极的射频消融产生直径约5cm大小的球型凝固灶,并可通过上述参数控制所需凝固灶的大小。(二)技术特点RITA1500型射频发生器1. 自动温度控制 A、能量输入可根据治疗靶区域内温度情况自动增加或减少,使医务人员对治疗过程更容易掌握。 B、治疗效果更可信赖,避免组织碳化,同时可缩短治疗时间。 C、治疗过程具有可重复性,有利于这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及应用。2. 热量监测反馈系统 独有的可提供5个位点的温度回馈显示,使医生能够实时准确地了解毁损区域情况,以便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此点对于治疗靠近大血管或胆囊的肿瘤尤其重要。3. 阻抗监测系统 A、治疗过程中靶点组织实时阻抗监测,提供更多信息,便于治疗过程中的决策。 B、阻抗越低,治疗过程越快。 4. 全球通用线路连接 易于使用,无故障。 5. 安装简便 5分钟内完成;移动方便,占用空间少;培训简单易行。星型XL电极针1.空间分布设计合理 9根电极针分布于3个水平层面,这种分布特点使得热量弥散更为恒定均匀。2.多层面温度回馈 5个灵敏的热敏电耦分布于XL星型集束电极针上,将消融范围内不同位点特别是周边区域的温度实时反馈回来,有利于准确判断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大血管(直?gt;3mm)带走热量所造成的消融温度不足及潜在复发危险。3.消融范围 新型XL星型电极针可一次完成直径达到5cm的球形毁损灶。4.单针技术 穿刺容易,易于观察 因为电极针远端与套管针方向一致,故超声下易于观察,确保电极针在组织内安全展开。14G套管针经皮应用,微创,减少组织创伤。5. 电极针伸缩可调 根据所需消融灶的大小,可将电极针部分或完全展开,以获得理想消融灶。6. 针道消融 消融治疗结束后,电极套管针远端释放热量,消融针道,可减少针道出血及肿瘤细胞种植的可能性。四、 适应症及禁忌症 目前,射频消融技术最适用于不宜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脏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转移性肝癌。由于前述多种原因临床上大部分的肝癌(约80%)无法实行手术切除治疗。判断肝肿瘤可切除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 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包括有限肝脏贮备以及肝内复合性病变等,这些因素都将增加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另外,手术技术上的可行性,如病灶位置、大小和数目也是判断肿瘤可否切除的重要因素。因此,射频技术对于这些病人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性选择。 尽管在技术上对于肿瘤的范围和大小没有绝对限制,但是,对于肿瘤较小而数目不太多,或者较大实性肿瘤仍局限于肝脏内的病人可能是最适宜的射频治疗对象。一般来说,开展此项技术初期选择理想的热消融对象是单发病灶小于6cm或3-4个多发病灶小于3cm结节为宜;较大的病灶亦能采取热消融方法治疗,需注意要达到病灶完全消融的目的,必须多次重复消融,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已做到一次性完成直径9cm肿瘤的热消融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随访至今未复发。应强调的是如有严重衰竭、活动性感染、血液系统病变、不可纠正的凝血机制障碍和妊娠等情况,不宜采用射频消融术;肿瘤紧贴胆管、胆囊者应谨慎,防止发生胆瘘;装有体内外心脏起搏器者,应避免采用射频治疗。一、RITA射频肿瘤治疗系统有四种控制模式: A模式——平均温度模式,指的是实时监测的温度的平均值与靶温度的对比; H模式——最高温度模式,指的是实时监测的温度的最高值与靶温度的对比; L模式——最低温度模式,指的是实时监测的温度的最低值与靶温度的对比; P模式——能量控制模式,指的是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输出能量的大小;二、温度监测的意义: 5点位的实时温度反馈,可以显示肿瘤治疗靶区域周边的温度,使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治疗效果。治疗区域内若有某个范围的反馈温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例如一到四号窗口所显反馈的温度已经达到设定的靶温度(约100度),而五号窗口显示的温度与靶温度还相差15—20度,这就说明五号针的位置附近可能存在直径大于3mm而不能被射频热量完全毁损的血管,提示医生对此区域要追加治疗以稳定疗效。方法是把针收回,然后在超声的引导下将电极插入到该可疑区域,重新进行一次补充消融。 另外,为了防止肿瘤细胞沿穿刺针道的种植转移及出血,在退针过程中观测5号窗口的温度(不低于60度)缓慢退针,通过对针道的消融而达到了避免种植转移及出血的目的。 总之,RITA较其他品牌仪器的突出优点是:1、治疗中实时温度反馈,真实反映治疗靶区域周边肿瘤血供较丰富位置的温度指标,切实防止了由于较大血管(直径>3mm)带走热量所至的复发。同时,还避免了温度过高(>120度)所造成的组织炭化而影响热量的均匀分布。2、电脑软件实时记录治疗参数,使病历的管理实现数字化,便于统计及对病人治疗情况的回顾。3、更大、更快的消融,较大的球形凝固灶,更适合我国大肝癌较多的情况。形成5cm的消融灶只需25分钟,缩短了治疗时间。4、针道消融,防止沿针道的种植转移及针道出血。5、系统安装和操作简便易行
§7 原发性肝癌(一)病理1.分型(1)巨块型>10cm;(2)结节型:5cm左右;(3)弥漫型;(4)小癌型。2. 转移途径:(1)血行转移,最早最常见;(2)淋巴转移多至肝门淋巴结;(3)种植转移。(二)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中晚期肝癌症状如下:1. 肝区疼痛 多呈持续性肿痛或钝痛,肝痛是由于肝包膜被增长快速的肿瘤牵拉所引起。若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时,可突然发生剧痛,从肝区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多,可致休克晕厥。2. 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抬高而肝下缘可不肿大。位于肋弓下的癌结节最易被触到。有时癌肿压迫血管,可在相应腹壁区听到吹风样杂音。3. 黄疸晚期出现,一般因肝细胞损害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由于癌组织或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4. 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考生要牢记多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可相应复习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这一知识点)。可有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引起。5. 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发热、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癌者,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脂、高血钙、类癌综合征等。(什么是伴癌综合征,很重要的名词解释)。6. 转移灶症状肝内血行转移早,多数转移至肺、肾上腺、骨、胸腔、脑等部位引起相应的症状,胸腔转以移右侧多见,可有胸水征。(三)辅助检查1. 甲胎蛋白测定(AFP)AFP的定期观测对判断肝癌的病情,术后复发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标准:①AFP>500μg/L持续4周②AFP由低逐渐升高不降③AFP在200μ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2. 血清酶测定。GGT?Ⅱ(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达90%。3. B型超声显像,可显示直径为2cm以上的肿瘤。4.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如结合肝动脉造影(CTA)或注射碘油的肝动脉造影(1ipoidol-CTA),对1cm以下肿瘤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是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5. X线肝血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可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癌结节,阳性率达87%,结合AFP,阳性结果,可用于诊断小肝癌。DSA(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可显示1.5cm直径的小肝癌。(四)诊断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尤其是男性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应作AFP测定和上述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对高危人群检测AFP结合超声显像检查每年1~2次是发现早期肝癌的基本措施。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在排除活性肝病,妊娠,胚胎瘤外,AFP>500μg/L持续1月,或AFP>200μg/L持续8周,可确诊原发性肝癌。(五)鉴别诊断1. 继发性肝癌有肝外肿瘤表现,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检测一般为阴性,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2. 肝硬化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查AFP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3. 活动性肝病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如:①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4. 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肿大的肝脏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诊断困难时,可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可进行抗阿米巴和抗细菌试验治疗。5. 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软组织肿痛,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构等处肿瘤也可在腹呈现肿块。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6. 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如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肝病等可用CT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MRI和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六)治疗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方法,手术适应征为:①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②肝功能代偿良好,凝血酶原时间不低于正常的50%,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者,③心肺肾功能良好,能耐受手术者。肝动脉栓塞化疗(TAE)为非手术首选方法。
肝癌被国人所熟知的原因,除了它发病率较高外,还有就是很多知名人士都是因为肝癌而去世的,比如:傅彪、罗文、沈殿霞,还有去年的吴孟达等等。 这些名人经济状况好,生病后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内外的优质医疗资源,但仍然无法保住性命。这背后的原因是——肝癌发现时,常常已经到晚期了。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42码的球鞋这么大。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移位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那么有一个干净的肝脏是多么的重要。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讲就是七情里面的怒,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足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肝与眼睛的关系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肝是明目的源泉。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肝和眼睛有密切关系,养肝保护眼睛,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肝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1.避免屋内受太阳直射为了使房屋内部尽可能保持凉爽,请在白天关闭百叶窗、窗帘和窗户,待晚上再将其打开通风。2.寻找凉爽的地方每天至少在凉快的地方呆上两到三个小时。例如,超市(通常有空调开放)、市图书馆、电影院。3.使空气流通使用风扇或空调使室内空气流通。若使用空调,对其进行保养和制冷温度适当很重要。理论上,除非是十分炎热的天气,否则室内温度设置不低于室外温度5度以上。4.将身体打湿每天数次使用喷雾器、浴巾,或是洗澡将身体打湿。5.多饮水即使不感觉口渴也要多喝水。避免喝酒,因为即使小酌一杯也会让人体脱水。咖啡或茶也不能代替水。喝太冷的水不会使人感觉凉爽。6.计划外出时间不要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出门,即每天11点至21点。7.防晒如果必须外出,请尽可能待在阴凉处而不是太阳下。戴上帽子,穿上轻便且宽松的衣服,涂上防晒霜来保护自己。8.避免运动尽量避免在天气炎热时进行运动。如果一定要运动,请选择在晚上运动并减少运动强度,缩短运动时间。尽可能在阴凉处运动,以及别忘记在运动后补充水分。9.和亲人多交流和家庭成员保持联系,因为独居的老年人对于炎热的天气特别敏感。10.紧急情况若您或您的家人突然感到不适,请拨打120求助。
一旦决定对女性进行治疗,好在六个月内尽快治疗,以减少失访的风险。但对于怀孕的女性,可推迟治疗。如果在上述时间范围内未提供治疗,则治疗前应重新评估。对于组织学证实为原位腺癌的患者,建议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CKC)。关注HIV感染者的筛查免疫功能低下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宫颈疾病。其中,感染艾滋病毒(HIV)的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高出6倍,她们更有可能持续感染HPV,并更迅速地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因此,新指南中专门针对感染HIV女性提供多条建议,部分建议与一般女性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采用“筛查、分诊和治疗”的管理策略,在HIV感染女性中,这更具有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建议HIV感染女性在25岁就启动筛查,比一般女性人群(30岁)更早。每3-5年定期筛查一次。感染HIV的女性在阳性检测和治疗后,重新检测的时间间隔也更短。比如,对于HPV阳性和VIA阴性的HIV感染女性,需要每年随访。每一次干预都有助于消除宫颈癌“筛查检测的成本效益对于筛查普及很重要,但消除宫颈癌的公共卫生方法的其他方面也至关重要,”WHO性与生殖健康部门NathalieBroutet博士表示。“重要的是确保诊疗连贯性:所有女性都可以接受筛查,卫生保健提供者及时获知筛查结果并及时与患者分享这些信息,如果需要,女性可以获得适当的治疗或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