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内侧半月板损伤,一般三度损伤需要关节镜手术治疗
肱骨干骨折:骨折端的移位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骨折的部位和肌肉牵拉方向等。在三角肌止点以上、胸大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折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内、向前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外、向近端移位。当骨折线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折端由于三角肌的牵拉而向前、外移位;远折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近端移位。
半月板是膝关节中重要的结构,它位于胫骨与股骨之间,由纤维软骨构成,形状类似于半月,因此得名。半月板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稳定关节:半月板具有特殊的形态,外厚内薄,上凹下平,这种结构可以充填股骨和胫骨的关节间隙,从而使关节更加稳定。2.吸收震荡:半月板是由纤维软骨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承受重力并吸收局部的震荡,从而保护关节免受损伤。3.润滑关节:半月板可以散布关节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保护关节软骨免受磨损。4.协助膝关节活动:半月板在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和旋转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膝关节伸直和屈曲时,半月板可以前后活动,而在膝关节旋转时,两个半月板则分别向前和向后移动。此外,半月板还可以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和冲击,保护关节软骨和关节韧带,促进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灵活性。然而,半月板也容易受到损伤,如扭伤、撕裂、破裂等。当半月板受损时,会引起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总的来说,半月板在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也被称为足跟痛或跟骨痛。它通常是由于足底筋膜受到过度压力或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和疼痛。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骨和脚趾的一层厚厚的筋膜,起着支撑和稳定足弓的作用。当足底筋膜受到过度的压力或损伤时,会发生微小的撕裂和炎症,导致足跟或足底疼痛。足底筋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疼痛、足底疼痛、早晨起床后第一步疼痛加剧、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等。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时最严重,随着活动的增加,疼痛可能会逐渐减轻,但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疼痛会再次加重。足底筋膜炎的治疗通常包括休息、冰敷、热敷、物理治疗、按摩和矫形鞋垫等。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也可能会开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对于严重的足底筋膜炎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来修复受损的筋膜。预防足底筋膜炎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健康的体重、穿着合适的鞋子、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此外,进行足底筋膜的拉伸和强化练习也可以帮助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骨折病在骨科非常多见,骨折是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那么骨折以后该如何早期去处理呢?首先是在骨折发生后,应立即寻求医疗援助。拨打急救电话或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其次是固定伤口,如果可能的话,尝试用干净的布料、绷带或其他可用的材料固定伤口,以减少进一步损伤和出血。尽量不要触碰或移动受伤的部位,以免加重伤害。骨折病人送到医院以后医生会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并通过X光、CT或MRI等影像检查确认骨折的类型和位置。医生会将骨折的骨骼复位到正确的位置,这可能需要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复位后,医生会用石膏、支具或外部固定器等工具固定骨折部位,以促进骨骼愈合。康复:在骨折愈合期间,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灵活性和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因此总就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八字方针。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在我们临床上有时候不容易区别,今天分享给大家,高尿酸血症是血尿酸水平升高,但不会出现临床表现,而痛风会有临床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盐生成过量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生化异常的疾病,具体是指在正常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类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清尿酸升高尿酸沉积累及关节和肾脏。特异性表现是身体各处有“痛风石”出现。可反复发作急性关节炎,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血尿酸过高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可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关节滑膜等多种组织中,引起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最终发展为痛风或尿酸性肾病。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指出,无症状HUA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μmol/L或血尿酸水平≥480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及以上分期)。建议无合并症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420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μmol/L。对于伴痛风发作的HUA治疗,建议当血尿酸≥480μmol/L时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控制目标为血尿酸<360μmol/L;但如患者伴其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或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肾脏疾病及痛风发作频繁,血尿酸≥420umol/L时即需积极治疗,控制目标为血尿酸<300umol/L。同时《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强调尿酸治疗应在痛风急性发作完全缓解后2~4周开始;正在进行降尿酸治疗的急性发作患者不建议停药。当然,血尿酸水平的控制也存在下限,有研究指出低尿酸血症是健康人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不建议将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在<180μmol/L。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其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二、病因1.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2.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3.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4.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腰肌劳损一般表现为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髂骨嵴处。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也无明显腰肌痉挛,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腰肌劳损通过一下方式进行治疗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2.适当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作。3.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4.药物治疗主要为消炎止痛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药及镇痛药。5.封闭疗法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作痛点封闭,效果良好。6.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等,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腰肌劳损需要注意哪些呢?1.防止潮湿,寒冷受凉。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天冷时可用电热毯或睡热炕头。2.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3.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时,要做好准备活动。4.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等。5.防止过劳,人就像一台机器一样,过度的运转或超负荷的使用,必然会导致某些部件或整个机器的损害。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注意有劳有逸。6.使用硬板软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