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 白血病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白血病干细胞特殊免疫表型相关靶向治疗原创刘加军医脉通血液科8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刘加军作者:刘加军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血液科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
1. 何为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体内一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主要的凝血因子有十三种,常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II….XIII(即凝血因子一、二…至十三)。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种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从而引起出血性疾病。2. 血友病分哪些类型?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种类之不同,可分为:(1).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友病,约占血友病人数的80%-85%,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更高。(2). 乙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称作血友病B,临床较甲型血友病少见,约占血友病人数的15%左右。(3). 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国外又称作Rosenthal综合征)。Ⅺ缺乏症在我国极为少见。(4).获得性血友病(即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于自身因素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获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于自身产生Ⅷ因子抗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获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3. 血友病是如何遗传的? 在我国,血友病的社会人群发病率为5~10/10万,婴儿发生率约1/5000。血友病A、B均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丙型血友病(遗传性Ⅺ缺乏症)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我国多数为甲型血友病为主,致病基因位于女性X染色体上,也就是女性携带基因,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而下一代女性均为正常人。所以,血友病患者常有家族史,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女性从上一代获得发病基因(携带者,不发病),然后遗传给下一代男性,也称“隔代遗传”。4. 血友病的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有哪些?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能自发停止;从而在外伤、手术时常出血不止,严重者在较剧烈活动后也可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出血关节、肌肉等出血,导致严重的关节肿胀及肌肉缺血坏死,长期发作可以影响骨关节的生长发育,导致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以致四肢(主要为下肢)活动困难,严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点为:(1) 出血不止:多为轻度外伤、小手术后;(2) 与生俱来,伴随终身;(3) 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4) 负重关节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5) 出血的轻重与血发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以甲型血友病为例,根据血浆Ⅷ的活性(即Ⅷ凝血活性,正常人为100%),可将甲型血友病分为4型,见下表:甲型血友病严重程度分型分型Ⅷ活性(%)临床出血特点重型<1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畸形,假肿瘤;可有咯血,呕血,颅内出血中型1-5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关节畸形,较轻轻型5-25关节、肌肉出血很少,无关节畸形亚临床型25-45仅在严重创伤或手术后出血 此外,可以出现血肿压迫症状及体征, 常见的有:(1) 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2) 压迫血管、输尿管引起症状;(3) 压迫胸腹腔等脏器,影响内脏功能。5. 如何诊断血友病?血友病(常为男性发病),除根据上述遗传病史及出血症状外,还需要进一步如下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严重出血者血红蛋白减少。(2)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PT)时间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重型明显延长,轻型稍延长,亚临床型正常。(3)其他检测:临床确诊常需要检测Ⅷ凝血活性。对任何程度的血友病患者,完全确诊可以进一步通过基因检查等手段,如常用PCR及基因芯片技术等。 此外,尚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灭鼠药物中毒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引起的出血。6. 如何治疗血友病患者的出血?(1) 一般止血治疗,如使用抗纤溶药物及一般促进血小板聚集的止血药物等。对于严重的出血导致的关节及肌肉血肿,可以用绷带加压包扎或者沙袋等局部压迫和冷敷止血。。(2)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为主要疗法,即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主要方法有:①:新鲜冰冻血浆(含有人体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根据病情每日/每次200-400毫升不等。②:血浆冷沉淀物(主要含Ⅷ及纤维蛋白原等,其中Ⅷ浓度较血浆高5~10倍),根据病情,每次每日输注10-20 IU(国际单位)不等。③:凝血酶原复合物(含X、Ⅸ、Ⅶ、Ⅱ),为一般的替代治疗。④:血液提取的Ⅷ浓缩制剂,或基因重组活化的Ⅷ制剂(不同厂家,规格不同)。凝血因子的使用方法:根据Ⅷ的凝血活性,可以根据如下公式:首次输入活化Ⅷ (或Ⅸ)剂量(IU)=体重×所需提高的活性水平(%)÷2。最低止血要求Ⅷ水平达20%以上,出血严重或欲行中型以上手术者,应使Ⅷ或Ⅸ活性水平达40%以上。⑤:重组的人活化因子Ⅶ(rFⅦa,活化的七因子):可用于预防或治疗Ⅷ或Ⅸ缺乏的严重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常用剂量是90g/kg,每2~3小时静脉注射,直至出血停止。(3). 药物治疗: 疗效低于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如使用: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DDAVP)、达那唑(danazol)以及糖皮质激素改善血管通透性等。(4). 家庭治疗:血友病患者的家庭治疗在国外已广泛应用。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知识的教育,家庭治疗最初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除传授注射技术外,还包括血液病学、矫形外科、精神、心理学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知识等。(5). 外科治疗:有关节出血者应在替代治疗的同时,进行固定及理疗等处理。对反复关节出血而致关节强直及畸形的患者,可在补充足量凝血因子的前提下,行关节成型或人工关节置换术。(6).其他治疗:如通过不同的基因疗法,使患者体内表达足量的凝血因子等,目前这些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完全用于临床。7. 如何预防血友病的出血? 预防出血比替代治疗更重要,包括:(1) 加强宣教,避免剧烈活动,鼓励适当体力活动;(2) 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 避免肌肉注射;(4) 如需手术应在术前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5) 有条件者应定期预防性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等。(6) 血友病是许多有创操作的禁忌症,如拔牙、骨穿、外科手术等。在未给予凝血因子输注干预前,避免盲目进行操作。8. 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孕妇如何进行优生优育? 俗话讲得好,防患于未然。既然血友病是女性携带导致下一代男性发病,那么就可以进行妊娠后的产前诊断,进行优生优育。对血友病患者家人特别是女性患者,应做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但无基因携带的女性,妊娠后可以放心的按正常程序分娩。而对于女性携带者,最好在妊娠后(一般12-14周内)做性别鉴定,若胎儿为女性,就可以按心做正常的足月分娩,如果胎儿为男性,则需要进行羊水穿刺等提取DNA检测血友病的严重程度,或者通过脐带血(大约在妊娠16-18周后)取样以测定凝血因子的缺乏程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治疗性流产手术,特别是胎儿凝血因子严重缺乏的孕妇,应尽早终止妊娠。此外,随着目前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可对基因携带者的女性进行体外受精,通过对受精卵的体外遗传学检测,确定有无基因携带,从而在众多的胚胎中,挑选出最健康的无基因携带的女性胚胎植入到妈妈的子宫内,以确保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因此,优生优育不但给一个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家庭带来婚姻后的幸福,同时也为下一代孕育了健康的种子。
一、什么是淋巴瘤?哪些淋巴瘤较为典型和常见? 通常所讲的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恶变,主要累及到淋巴结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正常的淋巴细胞是我们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免疫细胞,因此淋巴细胞及淋
2002年Blood 报道, β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基因已超过200多种。见附件。地中海贫血按照受累的氨基酸链来分类,主要有α地中海贫血(α链受累)和β地中海贫血(β链受累)。也可按照一个或两个基因缺损来
患者:全身无力,食欲很差,恶心,畏冷,一直想睡觉。今年正月起症状比较明显。检查白细胞减少,去年11月就发现了。白细胞计数3.5。今年6月4日检查生化全套再次发现白细胞计数2.6。 去年有吃西药,中药。今年2月有升到4.5,就没再继续吃药。 请教一下,什么病因会使白细胞减少 ?要怎样治疗?吃何药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刘加军:qswt 您好!外周血的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这种病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疲劳。白细胞减少有很多原因,如:1.白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等。 2.药物的破坏导致白细胞减少,如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3.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等对外周血及骨髓白细胞的破坏作用。4.放射性损伤,如各种射线的辐射。5.某些感染因素(如伤寒)、某些细菌内毒素对骨髓的抑制及对白细胞的破坏。 此外,白细胞减少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导致破坏过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由于自身抗体增加导致白细胞破坏增加。通过免疫引起及各种感染致消耗过多。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白细胞分布异常引起(白细胞总量正常,但血液中分布少),这也叫做假性白细胞减少症,也就是说血液循环中白细胞减少(因为我们检测的是外周循环的白细胞),而可能有很多的白细胞粘附在肝脏脾脏等多个部位的微循环的血管壁上,这可以做白细胞释放试验(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使用激素等)白细胞可以明显升高到正常以上,但这些检测必须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知到您有无上述情况。白细胞减少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病因,而对原因未明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症,可口服1~2种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B族维生素(如复合B,或B4、B6等)、肌苷、阿胶 等。对白细胞严重减少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时,应防治感染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生物因子治疗。
患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月24日入院治疗双下肢出现血点10天入院,针尖大小皮疹,触之不退。三周前出现感冒症状,未吃药自行好转 2009年3月24日入院治疗,3月29日出院,5月27日血常规提示:PLT 8x10(9次方再次入院治疗 地塞米松40mg静滴,已用3天,还需用一天,泼尼松暂停,现血小板41000,医生说停地米后,泼尼松3粒口服至停止,配合吃升血小板中成药 ,如血小板下降继续大济量冲一次 如何治疗停药时血小板能得到正常水平不再下降 化验、检查结果:3月24日血常规提示:PLT 8x10(9次方)/L 红糸、粒单位正常。3月27日血常规提示:PLT 122x10(9次方)/L.3月24日血小板抗体提示:IgA类血小板抗体阳性,IgG类血小板抗体阳性. 3月 24日骨髓细胞学检查:巨核细胞成熟性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刘加军:您好!从您的资料来看,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明确的。这种疾病是体液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其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脾切除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您的血小板从3月24日的 8x10(9次方)/L到3月27日升高到122x10(9次方)/L,这是很好的效果。此外,您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后血小板能够升高,说明激素还是有效的。但口服激素时减量和停药不能太快。泼尼松成年人一般30-60mg/天, PLT恢复正常1-2月后逐步减量, 每周量2.5-5mg, 然后以小剂量(5-10mg/天)维持3-6个月。如应用激素后仍不升高,建议您做脾脏切除手术,因为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脾切除近期有效率为80%左右。此外,有些能够刺激血小板增生的细胞因子也可以应用,如白细胞介素-11(IL-11)、血小板生成素(TPO)等,但疗效不完全肯定。此外,近来很多报道可以使用CD20单克隆抗体(商品明:美罗华),但只有约30%左右的患者有效。目前,能够根治这种病的主要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花费多,而且尚有一定风险。
患者:医生,你好我小时候就患有地中海贫血,不是特别严重现在长大了,脾很大,别的医生建议我切除,我想请问切除脾有什么后遗症, 请问我该怎么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刘加军:您好!从您的描述来看属于
何为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合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减少或缺失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这种含有异常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寿命缩短,可以提前被人体的肝脾等破
综述(上)| 白血病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原创刘加军医脉通血液科8月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刘加军作者:刘加军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血液科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高度异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对AML的发病机制、靶向治疗和预后的大量研究,AML的诊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该病的总体治疗效果仍欠佳,5年生存率仍不足50%。研究认为,AML患者体内存在少数白血病始动细胞,通常被称为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s,LSCs),白血病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抗药性,是白血病病情持续和复发的主要原因。研究白血病干细胞的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特性以及它们的异质性,对于AML的靶向治疗及改善AML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表型特征以及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细胞代谢、表观遗传调节和细胞微环境相关的靶向治疗进行综述。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异常,大量异常分化的髓系细胞在骨髓内聚集导致的疾病[1]。尽管在过去二十年不断采用新的治疗方式,病人的长期结局也获得显著改善,但是AML仍然是一个整体预后很差的疾病。在诱导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病人里,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AML是一个具有复杂基因和分子异质性的疾病,这些基因和分子异质性也使得病人对化疗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有着不同的反应。然而,即使是通过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资料被划分到同一危险分组的病人,临床结局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最近,对于分子生物学资料收集的改善,促成对AML病人尤其是基因危险分组为中危组的病人更合理的分层。然而,即使是在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危险分组低危组的病人中,复发率和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2]。研究认为,AML患者体内存在少数白血病始动细胞,通常被称为白血病干细胞(LSCs),处于白血病细胞谱系的顶端,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特性,包括自我更新、细胞周期静止、抵抗化疗等,这也是白血病病情持续和复发的重要原因[3]。研究LSCs的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特性以及它们的异质性,对于开展LSCs靶向治疗、改善AML的预后至关重要。一、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特性1LSCs是否处于细胞周期静止期?许多早期研究认为LSCs处于静止状态,并认为这种静止状态是LSCs能够抵抗化疗的关键特性。早期人们认为LSCs都是CD34+CD38的,体外分析CD34+CD38LSCs,发现这些细胞大多处于静止期。后来的研究发现LSCs也可以是CD34+CD38、CD34+CD38+、CD34的[4]。最近的研究发现LSCs可以处于细胞周期活跃期[1]。研究者在MLL重排的AML中,发现一种表达CD93的LSC处于细胞周期活跃期[5]。此外,在成功植入人原始AML异体移植物的免疫缺陷小鼠身上,使用阿糖胞苷治疗,功能性LSCs表现出与其它大量白血病细胞类似的减少反应[6]。这个发现表明,LSCs并不总是对针对分化细胞的化疗抵抗。总之,LSCs可以表现出与正常造血干细胞(HSC)类似的细胞周期静止性,也可以处于细胞周期活跃期。因此,在抗LSC治疗方案中加入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或许有一定作用[1]。2LSCs在AML细胞中的频率90年代初的一项研究,通过限制性稀释移植测定,揭示了LSCs在人原始AML样本中的普遍存在,并报道称LSCs频率处于1/1,000到1/5,000,000之间,不同样本中有较大差异[1]。这也提示在同一个病人体内LSCs特性会有较大差异。这项研究是使用NOD-SCID小鼠完成的,NOD-SCID小鼠是一种相对免疫缺陷小鼠,仍保留显著的先天免疫功能。后来的研究使用了免疫缺陷更严重的小鼠,原始AML样本植入能力更强,LSCs频率也显著提高,LSCs表型也比早期研究表现出更大的异质性[4]。最近的研究发现,化疗后复发的病人,LSCs频率显著提高。采用AML初诊及化疗后复发的标本,发现LSCs频率在复发时提高了10-100倍[7]。复发时LSCs的表型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种表型组合新方式,复发时LSCs异质性也提高了[7]。这项研究表明LSCs频率与疾病进展有关,强调了早期靶向消除LSCs的必要性。3LSCs的表型LSCs的表型异质性在白血病细胞移植入NOD/SCID小鼠和在体外培养基中长期维持活性开始,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CD34+CD38-的[2]。进一步研究也验证了基本上大部分LSCs都是CD34+CD38-的[8]。然而,其它研究发现AML细胞有各种各样的分化表型,包括CD34+CD38+和CD34,都有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甚至相同病人的能力[4]。CD34 LSCs被证实与CD34+ LSCs有迥异的表达,这些表型富有粒-单核系祖细胞的特点。有数据表明nucleophosmin 1(NPM1)变异AML的 LSCs既可以是 CD34+的也可以是CD34的[9]。深入研究这些数据,发现大多数NPM1变异的AML样本中的LSCs都是CD34的;在含有大量CD34+幼稚细胞的NPM1变异AML中才能发现CD34+ LSCs,而且这些AMLs一般还具有高FLT3-ITD突变率[10]。LSCs表型异质性的临床相关性上述的大部分研究都利用AML细胞成功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作为衡量LSCs活性的金标准。然而,有研究发现只有大概半数病人的白血病细胞可以成功植入NOD/SCID小鼠,其余未成功的就算增加植入细胞数量、提高受体小鼠的容受性仍然没办法增强植入能力[11]。白血病细胞能成功植入NOD/SCID小鼠的AML病人总体生存率更低。因此,白血病细胞能否成功植入NOD/SCID小鼠可能与预后相关[11]。尽管有很多研究报道称CD34+CD38 LSCs的比重、移植能力与患者预后相关[11],但是很多研究质疑这种通过AML细胞成功移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的能力来鉴定LSCs的方式。事实上,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成功植入免疫缺陷小鼠的AML细胞可能既不代表原始克隆也不是那些与疾病复发相关的克隆[12]。因此,测定白血病细胞能否成功植入免疫缺陷小鼠可能更精确地反映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潜力和/或它们与小鼠体内微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反映它们在疾病维持和复发中起什么作用[2]。这些数据,再加上在许多病人体内没有AML子集能够成功植入免疫缺陷小鼠[11],表明我们需要检测LSCs的新技术,以便能在临床背景下研究LSCs。不管他们的表型和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致肿瘤潜力如何,治疗后仍继续存在的白血病细胞(微小残留病灶,MRD)在临床上似乎是最重要的。有研究发现MRD富有原始白血病细胞表型[9],基于这个发现在病人体内所有携带AML基因特点的细胞中,寻找并研究其具有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表型。进一步发现了根据CD34、CD38、乙醛脱氢酶(ALDH)的表达水平,AML的细胞中所具有的最幼稚的表型具有异质性[9]。其它研究表明,大多数AMLs庇护CD34+CD38的细胞。在大约1/3的AMLs中,发现的最原始的白血病细胞表型与原始的造血干细胞(HSCs)表型是无法区分的,都是CD34+CD38,且高表达ALDH;此外,这其中的大多数AMLs都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分型或FLT3内部串联复制(ITDs)。所有与核心结合因子相关以及大多数中危AMLs中发现的最幼稚的细胞表型,是ALDH中表达的CD34+CD38 AML细胞。在大多数低危AMLs、NPM1作为单一突变的AMLs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最幼稚的表型通常是CD34+CD38+ 或CD34[9]。鉴于与高危遗传学的强烈联系,庇护原始HSC表型(CD34+CD38ALDH high)AML细胞的病人呈现出显著低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最原始的AML细胞是CD34的病人表现出最好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最原始的AML细胞是CD34+CD38ALDH int表型的病人表现出中等预后[9]。因此,尽管在AML病人中最原始的AML细胞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但是同一个个体的最原始AML表型与基因危险分组表现出一致性,并与临床结局显著相关[2]。这种强烈的临床相关性提示,在一个AM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检测到的最幼稚的表型,或许可以作为临床相关性LSCs的生物标记物[2]。此外,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发生在造血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可能决定了LSC的表型的不同。随着CD34+CD38ALDH high HSCs分化为较成熟的祖系细胞,CD34和ALDH的表达水平都减低,CD38的表达水平提高[9]。此外,某些抗药机制(如细胞静止状态、外流泵和解毒酶等)的表达也随着分化而减低[9]。最低危的AMLs似乎起源于分化更成熟的祖系细胞(CD34),最高危的起源于原始的HSCs(CD34+CD38ALDH high)。在同样的基因危险分组内,AML细胞起源的分化阶段对预后具有预测性。一些NPM1变异的AMLs和APLs起源于CD34+祖系细胞,他们显然比CD34的同类AMLs有着更差的预后[9]。To be continued未完待续 关于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就先介绍到这里。在后续发布的《综述(中)| 白血病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白血病干细胞特殊免疫表型相关靶向治疗》中,我们将带大家一起了解白血病干细胞特殊免疫表型相关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敬请期待!刘加军 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欧洲肿瘤协会抗癌分会会员中国免疫协会会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常委广东省血液学会会员等从事血液病临床及基础工作30余年。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目前担任SCI 杂志 Anti-Cancer Drugs 常务编委、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特邀评审专家等。2006 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综述(下)| 白血病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白血病干细胞相关治疗展望原创刘加军医脉通血液科8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刘加军作者:刘加军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血液科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