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学上来说,实际上,从一个癌细胞发展到1厘米大的肿瘤,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中涉及的细胞数量高达10亿。那么从1个癌细胞长到10亿到底要多长时间?以一个中等生长速度的肿瘤为例,大约是2个月(60天)细胞数翻1倍,如此计算,从一个癌细胞到一个1厘米大的肿瘤大约需要5年时间。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准确,而肿瘤的生长速度不仅受到细胞分裂速度的影响,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肿瘤分型、遗传与个体差异以及器官微环境等。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侵袭性。例如,小细胞肺癌的倍增速度大于非小细胞肺癌,而乳腺癌中的浸润型乳腺癌也比原位癌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此外,甲状腺癌虽然被称为“懒癌”,但某些分型的生长和转移速度也相对较快。除了肿瘤类型外,遗传与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肿瘤生长的重要因素。有遗传性肿瘤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肿瘤,因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器官微环境也对肿瘤的生长速度产生显著影响。营养丰富的器官如肝脏更容易成为肿瘤转移和快速发育的温床。
除了遗传因素外,生活习惯也对抗肿瘤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三种可能降低抗肿瘤能力的不良习惯:1.经常熬夜:长期熬夜会损害免疫系统功能,降低重要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加患癌风险。因此,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2.偏爱“炸、烤、腌、咸”食品:烧烤熏制食品、中式咸鱼、油炸食品以及亚洲腌菜等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致癌物,增加患癌风险。因此,建议减少这类食品的摄入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3.久坐不动:久坐不动可能导致肥胖、激素分泌异常以及肠道功能受损等问题,从而增加患癌风险。因此,建议保持适量的运动时间,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
乳腺癌常用的分期系统是TNM分期,它主要依据三个指标:T(肿瘤大小)、N(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并且,TNM分期包括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临床分期是在手术前,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对淋巴结的触诊等来评估肿瘤的情况。病理分期则是在手术后,对切除的肿瘤组织和清扫的淋巴结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分期信息。T代表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T1表示肿瘤最大径小于2cm;T2为肿瘤最大径在2-5cm之间;T3是肿瘤最大径大于5cm;T4则表示肿瘤不论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N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N0表示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为同侧腋窝可活动的转移淋巴结;N2是同侧腋窝融合固定或有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N3为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同侧上肢水肿。M指的是远处转移。M0表示无远处转移;M1则代表有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骨、肺、肝等。05.影响预后最大的那个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包括病理因素,治疗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等等,哪种影响最大呢?相对来说,分期的影响比较大的!早期发现就如同在敌人还弱小的时候发现了它,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预后也会更理想。不过,发现的早,但后续的战略部署和执行不到位,也可能导致失败。所以,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科学治疗,才能够获得最好的预后。
肺癌脑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自然生存时间短。近年来,随着免疫和靶向药物的研究的深入,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得到了改善。目前临床中可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等。外科手术有诊断和治疗的作用,需考虑肿瘤大小、数目、位置等。放疗可以增加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通透性,缓解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肿瘤局部控制情况,但需注意到WBRT导致的神经认知功能损伤。化疗药物分子量较大,携带电荷并且容易与白蛋白结合,很难穿透BBB对颅内转移病灶发挥抗肿瘤作用。分子靶向治疗主要获益人群为EGFR、ALK、ROS1等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且用药一段时间后可能面临耐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主要用于非鳞NSCLC患者。目前PD-1和PD-L1单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虽然显示了疗效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EGFR-TKI联合放疗被认为较单药TKI治疗更优,仍待进一步证实。EGFR-TKI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有改善生存的潜力,如NEJ-026、CTONG-1509研究。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用于NSCLC脑转移的报道多为回顾性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的高质量数据,放疗合免疫治疗的顺序也不清楚,需警惕放射性脑坏死的风险[4]。期待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明确更为适合的治疗人群、联合治疗方案组合、最佳的治疗顺序等为肺癌脑转移的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约五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患癌,约九分之一的男性和十二分之一的女性会死于癌症。据估计,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近2000万,死亡约970万,其中近半新增和超过半数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癌症的治疗过程漫长又复杂,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发展迅速,治疗方法已经从传统的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发展到如今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在整个癌症治疗过程中,相信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接触到诸如“一线治疗”、“二线治疗”及“三线治疗”等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治疗阶段与策略。那么,这些术语具体如何定义?在何种情境下会被采用?如何科学地识别与区分这些治疗层次呢?今天,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概念,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清晰的认识框架。为什么要计算治疗线数?实体瘤治疗线数(linesoftherapy,LOT)的计算主要是针对晚期恶性肿瘤(包括早中期恶性肿瘤出现复发、转移时)全身抗肿瘤治疗。在肿瘤治疗全程管理中,明确治疗阶梯的界限与精确计算治疗线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线、二线乃至三线疗法的细致划分,不仅赋能医生构建个性化、高效的治疗蓝图,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状态与治疗动态有清晰认知,还促进了医生对治疗效果的精准评估与预后预测,为后续治疗策略的调整与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线、二线、三线、后线治疗等到底如何定义?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就是指治疗恶性肿瘤的第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第二种治疗方法,第三种治疗方法等等,依次应用。 一线治疗一线治疗是指肿瘤诊断后推荐的最初或第一种治疗方法,也可称为初级治疗、初始治疗或诱导治疗。这时的治疗方案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其目的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治愈肿瘤。实际在临床上,一线治疗可能是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如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依次进行。因此,更好的说法应该称之为"一线治疗方案"。如新辅助治疗(手术前进行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或辅助治疗(手术后进行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也被认为是一线治疗的组成部分。不过对于非药物治疗是否计算线数,目前说法并不统一,也有认为肿瘤手术以及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均不计算线数。临床上,对于手术/放疗等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计算线数,面临不同的临床试验需求还需具体分析。肿瘤治疗中的治疗线(LOT)概念虽然经常被肿瘤委员会和一些临床管理部门视为决策依据,但其实在各专科领域中缺乏统一的定义。由于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以及治疗方式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不同临床医生对LOT的理解并不一致。曾有一项研究从德国不同专科肿瘤科医生的角度出发,专门对九名医生进行了半结构式专家访谈,并采用定性内容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LOT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很难解释他们自身的理解。大多数专家表示,他们也经常与同僚在LOT问题上产生分歧,通过临床工作经验来解读LOT时,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二线治疗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来说,一线治疗是预期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相比之下,二线治疗主要用于一线治疗未能改善的情况,或在一线治疗缓解后复发情况,或是出现副作用而需要停止使用该治疗方法的情况,其效果往往较差。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在某些情况下,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法,二线治疗也可达到与一线治疗同样的疗效。 三线治疗及其他依此类推,三线治疗指的是二线治疗失败后,再次更换其它方案的治疗。因此到三线治疗时,可选择的药物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就越来越少了。对于部分癌症,如转移性乳腺癌,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还会听到肿瘤专家谈到四线或五线疗法,这些就是当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不能再有效控制癌症时尝试的疗法。也可称之为后线疗法。此外,对于多种治疗方案仍失败的患者,其治疗选择会更加有限,甚至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对于这部分患者,指南推荐参加药物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是在新药上市之前用于健康人或者患者身上进行药理学和安全性的试验性研究,因此很多肿瘤患者会忐忑不安,难以抉择。但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本身就需要经历漫长的阶段,但晚期患者无法等待,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参加药物临床试验是一个新的希望。什么时候换线治疗?一般出现这三种情况时,考虑换线治疗。上文中也提到,一是疾病未能改善的情况,或在一线治疗缓解后复发情况;二是出现耐药;三是出现严重副作用不能耐受必须停止使用该治疗方法的情况。并无典型一线治疗,一线治疗是一种选择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一直在变化。随着更新的研究发现会不断出现更好的选择,无论是手术、放疗、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针对某种疾病的"一线"治疗建议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很难说出"典型"的肿瘤一线疗法。例如,对于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靶向突变),化疗一度被认为是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联合化疗等联合方案已被批准用于晚期非鳞NSCLC的一线治疗。另外,同一种肿瘤的一线疗法也不同。也就是说,针对某一特定类型和阶段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可能不同于针对另一种相同类型和阶段但分子特征不同的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来说,有几种不同的"一线"治疗是很常见的,通常与激素受体状态有关。除此以外,年龄、身体耐受情况和并发症等其他因素均会影响一线疗法的选择。如此,一位患者的一线疗法可能是另一位患者的二线疗法选择。当今社会,正在进入"参与式医疗"的时代,越来越多肿瘤患者会更多地参与到自身的医疗保健中。与过去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患者之间的“家长式”关系相比,当今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团队决策”的关系和形式。不同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同。部分患者选择尽可能地积极治疗以获得更长生存期,部分患者可能会选择副作用较少、生活质量较高的治疗方法,即使生存期可能会缩短。而不同患者能够或者愿意承受或耐受的副作用也有很大差异,部分患者会深受皮疹折磨,而部分患者会想要避免恶心呕吐等。医生与患者的终极目标都是选择最有可能取得成功且副作用最小。
三级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三级预防。具体如下:1、一级预防是病因学预防,发现有什么原因可以直接导致乳腺癌的,要把原因引起因素去除;目前针对乳腺癌的一级预防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比如生育激素水平、家族史、病人年龄各方面综合导致的一级原因;目前一级预防无办法完全做到,只能把高危因素全部综合在一起,然后给病人合理建议,尽量避免高危因素;2、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目前医学进步主要体现在二级预防上,通过对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达到提高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和提高早期发现的比例问题;3、三级预防是对已经发现乳腺癌的病人给予恰当的规范治疗,可尽量提高治率、延长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如果在日常工作中能正常开展,有利于乳腺癌的综合生存率的提高。
放/化疗已经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化疗周期多数设定为21天(3周),主要根据化疗药物的半衰期、毒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人体恢复时间及肿瘤倍增时间而设定的。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使肿瘤缩小或消失来治疗肿瘤。70%以上的肿瘤患者需接受放疗,放疗对恶性肿瘤治愈率的贡献比为40%,放疗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的流程,一般包括“制模—CT定位—勾画靶区—计划设计—计划评估—计划验证-实施放疗”这7个步骤,为了治疗的精准、有效,这几个步骤缺一不可。一般,常规的放疗方案一般是每天1次,每周5次,共需照射30次左右。为什么是做五休二?很多患者提出疑问,放疗为什么要“做五休二”?在放疗过程中,放射线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正常细胞,也会对人体的其他功能造成影响以及带来严重的副反应,例如对正常细胞同样存在杀伤性、免疫功能下降、骨髓造血功能下降等,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身体乏力等不良的副反应。“放五休二”分次照射在考虑到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使正常细胞有时间进行修复,减轻了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精准放疗时代,不再谈放疗色变!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放疗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精准化时代,精准放疗作为一种高效、个体化和精确的肿瘤治疗方法,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新时代。截止当前,已经不仅仅是放疗周期的选择。其他包括放疗剂量的计算、靶区的大小、范围关系、亚靶区的选择等均关系到肿瘤患者的局控、生存和生活质量,甚至还可通过多种影像学技术精确确定癌症原发灶靶区范围,做到小而不漏!因此,整个放疗期间,整体误差甚至能做到不会超过5毫米,损伤都是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而且随着5G技术的应用,甚至可以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勾画和远程计划,真正实现“互联网+放疗”模式,让基层患者享受高水平放疗。总之,放疗长期以来的两大问题,一是不能杀死所有肿瘤细胞,二是损伤正常组织,而随着精准放疗时代的推进,可以不断做到高精度、高疗效、低损伤,也将会逐渐改变患者谈放疗色变的看法。
癌症复发和转移是患者和医生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许多癌症患者在经过初次治疗后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令人沮丧的是,一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遭遇癌症再次复发或扩散至其他部位的情况。这些复发和转移的问题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的原因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癌症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并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1、癌细胞逃逸免疫监视是导致复发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系统起着控制和清除异常细胞的重要作用,然而,癌细胞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抑制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从而逃避免疫监视。这使得癌细胞能够存活、复制和扩散到其他部位,导致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2、基因突变和基因组不稳定性也是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异常和抗药性的形成,从而使癌细胞能够逃避治疗的影响。此外,基因组不稳定性也会增加癌细胞发展为恶性肿瘤和扩散到其他组织的风险。 3、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调节也可促进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血管和细胞外基质等,它们与癌细胞相互作用并为其提供生存和生长的支持。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激活周围细胞,并改变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以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4、癌细胞本身的异质性是导致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癌细胞中存在不同的次克隆群体,它们具有不同的表型和生物学特性。这些不同的亚克隆群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耐药性和侵袭能力,从而导致某些亚克隆群体在治疗结束后重新生长和扩散。 综上所述,癌细胞复发和转移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复发和转移的原因对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这些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阻止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二、癌症复发转移之后要如何治疗?癌症复发转移后的具体治疗方式,取决于癌症类型、复发位置、扩散程度、病人整体健康状况等等因素,由于晚期癌症患者可能伴有多种并发症,身体比较虚弱,因此需要考虑治疗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和患者身体承受能力,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1、局部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是局部复发癌症的常见治疗选择。如果是孤立、单发性的转移,或者复发病灶可以一次性切除,可以考虑二次手术,术后在联合后续化疗,多数患者可以达到缓解。如果癌细胞扩散到远处,要考虑是否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转移的病灶。如果不能,则应选择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等其他疗法。2、加强化疗全身化疗对于治疗复发转移性癌症有重要作用,只要患者的身体能够承受,就可以采取加强化疗,尽快在短时间内控制癌细胞数量,避免因病情进展引发更多的并发症。尤其是在发生转移的早期,如果能第一时间加强化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但同时也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副作用,患者身体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目前是对癌细胞转移之后的患者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免疫疗法是通过促进免疫系统功能,让机体持续抵抗外界的影响,进而杀灭癌细胞。目前主要的药物包括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主要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转移性肺小细胞瘤、多线治疗后复发的霍奇金淋巴瘤等等,CTLA-4抑制剂则主要被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拿黑色素瘤来讲,它原本属于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晚期患者一般生存时间很短,而随着CTLA-4抑制剂的上市,晚期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有效地延长,甚至可以争取治愈。4、姑息性疗法姑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癌症或抗癌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促进人体器官功能更快恢复,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同时帮助患者减轻病痛,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5、临床试验癌症晚期患者参与临床试验也是另一种治疗选择。作为临床试验的药物多数是新药,目前还未上市,但是药物已经过临床前研究,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每种癌症都会有很多免费临床试验招募,可以咨询主治医生有没有临床项目,或者在正规的临床试验平台上查询。一般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报名申请入组。对于无药可医的患者,临床试验无疑是一次重生的机会。癌细胞的逃逸在癌症治疗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危害和不良影响。然而,我们并不无法预防或控制癌细胞的逃逸。只需及时发现和治疗,采用个体化、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策略,我们就有可能战胜癌细胞的逃逸,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熟悉此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小编每天都会推送关于乳腺癌治疗,康复,饮食类的文章,但在如何预防健康人罹患乳腺癌却说的不多。所以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重点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看后可以转发给身边的朋友或伙伴,让我们大家一起做好防护,共同守住乳腺健康。01控制酒精摄入量饮酒对于女性来说,其危害要比男性大得多。每日饮酒1杯或以上,罹患乳腺癌危险性增高45%以上,这种危险性在绝经前妇女中最为显著。目前认为,酒精可刺激脑垂体前叶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与乳癌发生有关。因此,女性尤其是绝经前的女性,应戒酒和少饮酒。图片 02 每周运动3-5次以上研究提示,适当运动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每周运动4小时以上时,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可以降低30~40%。对于绝经期前、体重正常的女性来说,运动的效果更为明显。持续进行适合自身的适当运动,可能有助于预防乳腺癌。03预防肥胖有报道表明肥胖对于不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女性来说,会提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因此,维持体重指数(BMI)在18.5到23.9之间为佳。虽然是否能通过减轻体重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但还是建议您维持标准体重。04 限制在绝经后激素治疗联合激素治疗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您可以通过非激素治疗和药物来控制您的症状。有些药物如降压药利血平、吩噻唑等及甾体类药物有增加乳腺癌患病率的作用。有些保健品、护肤品、化妆品中含有致癌成份。循证医学表明,妇女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有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因此妇女不能随便补充雌、孕激素。如果您认为短期激素治疗的好处大于其风险,请使用对您有效的最低剂量.05乳腺癌筛查乳腺癌查在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及时给予治疗,达到降低其死亡率的目的。根据欧美国家有关研究和发现,用乳腺X线筛查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治乳腺癌,使其死亡率下降24%-64%。早发现:通过筛查,可以发现早期乳腺癌并及时给予治疗,从而殂断病情进一步发展。早诊断:通过临床触诊、乳腺超声或乳腺X线等影像学检查,及时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病理学检查等,从而实现早期诊断早治疗:通过筛查,可早期发现及诊断乳腺癌,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节省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06清洁和保养女性淋浴时应给乳房特别的关照,应专门清洗乳头乳晕,尤其是先天性乳头凹陷的女性,这个更为重要。清洗时以乳头为中心,用专用浴刷对乳房做旋转式按摩,这不仅能刺激血液流通,还可轻微蜕掉上层的死皮。另外,还可以用温水和热水交替冲洗乳房,以此增强乳房的血液循环,这对保持乳房的弹性和坚挺也很有帮助。07生育别太晚 30岁还未生育的女性失去一次增强抵御乳腺癌能力的机会。因为女性第一次足月的妊娠可以导致乳腺上皮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趋成熟,能大大提高上皮细胞的抗基因突变能力,同时产生大量的孕激素,孕激素可有助于保护乳房健康。08坚持母乳喂养 女性分娩后,正常母乳喂养能保持乳腺导管的畅通,能够起到预防乳腺癌的作用。这是因为哺乳推迟了产后排卵和月经重建,使乳腺组织发育完善。 09 适当佩戴胸罩 有研究表明,每天戴胸罩在12小时以下者,乳腺癌发病率为0.5%;而每天戴胸罩在12小时以上的妇女发病率可多达75%。(有争论,待证实)因胸罩压迫胸部,阻碍淋巴液流动,细胞代谢产物排泄受阻,从而可能诱发乳腺癌,所以每天戴胸罩时间不要超过12小时。10、多吃水果研究发现:粗粮、蔬菜、水果中除含有大量防癌抗癌的植物纤维素、维生素外,还含有多种能阻止和减慢癌症发展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以玉米、食用菌类、大豆、海藻类、大蒜、西红柿和坚果类等作用最为明显。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这些食物。
术后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预防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化疗常常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由于白细胞是人体抵抗疾病的关键,白细胞减少可能会引发感染并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常常需要使用“升白针”升白针,术后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预防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化疗常常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由于白细胞是人体抵抗疾病的关键,白细胞减少可能会引发感染并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常常需要使用“升白针”来帮助顺利完成化疗,并避免由于白细胞不足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然而,许多患者对于“升白针”存在一些误解和误区关于“升白针”你知多少?“升白针”是一种注射剂,其主要成分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它可以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的产生,提高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从而达到升高白细胞的目的。化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但是白细胞减少是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白细胞减少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为了预防或缓解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升白针”的注射。这样可以帮助提高白细胞数量,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的发生。哪些患者可以考虑接受升白针注射?1. 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预计患者在化疗期间有较高的粒细胞减少风险,则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2. 非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如果患者在上一疗程(未预防使用升白针)后出现粒细胞减少并发症(如发热、感染等),且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可能影响疗效,那么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建议在化疗前使用升白针进行预防。这是因为升白针后释放或新生的幼稚白细胞尚未成熟,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导致更严重的骨髓抑制,并且恢复困难。化疗前使用升白针主要考虑短期内提高白细胞数量以确保化疗按时进行。“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有什么区别?长效升白针是一种预防性药物,可以在化疗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使用,其效果可持续长达两周,只需要注射一次,化疗期间就不再需要复查白细胞,只需要在下一次化疗之前进行一次检查即可。然而,长效升白针属于医保乙类药物,报销条件是“限前次化疗过程中出现过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合并发热的患者”(具体报销条件可能因地区而异)。如果不符合报销条件,患者需要自费购买,大约每支1700元左右。短效升白针也称为“解救升白针”,因为其效果维持时间较短,所以需要每2-3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仍然低下则继续注射升白针,直至白细胞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然而,短效升白针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麻烦和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低于正常水平又不能及时注射升白针,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相比之下,短效升白针较为廉价,一针大约80元,而且使用历史也比长效升白针更长。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使用短效升白针。那么什么情况下建议使用长效升白针呢?1. 观察前一个化疗疗程:如果在前一个疗程中患者白细胞水平严重下降,为了预防下一个疗程中再次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可考虑使用长效升白针。2. 患者体质较差或年龄较大:为了避免白细胞减少后出现感染或其他状况,建议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升白针。3. 近期进行手术或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升白针可以预防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4. 化疗方案强度较高的患者:如果化疗方案的强度很高,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且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也可能更大,因此建议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升白针。在使用升白针后出现白细胞过高,主要是由于升白针刺激了骨髓粒系造血。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一旦停用升白针,对骨髓的刺激作用会消失,骨髓停止大量产生白细胞。同时,已经形成的白细胞会经过几天进入老化和凋亡的过程,从而使白细胞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必要时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一般而言,白细胞过高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行恢复正常。升白针可以和化疗药同时使用吗??由于快速分裂的骨髓细胞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具有潜在的敏感性,如果在化疗的同一天或化疗之前立即给予升白针,增殖中的造血细胞可能会受到细胞毒性药物的损伤,导致骨髓抑制的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在用药时间上需要注意G-CSF(升白针)与化疗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在化疗同时或化疗后立即使用G-CSF。一般建议的时间间隔是24-48小时。即在打完G-CSF后,要等待24-48小时后再进行化疗;而在化疗后,也需要等待24-48小时才能给予G-CSF。这样的时间间隔安排能够充分避免造血细胞在接受化疗时过于敏感,从而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以上原则来合理安排升白针和化疗的时间间隔。问使用升白针有哪些不良反应?1. 骨痛:主要出现在腰骶部,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停药后会有缓解。2. 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和食欲不振。3. 高热和皮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和皮疹,也称为嗜中性粒细胞性皮炎。4. 脾脏破裂:有报道称使用升白针后可能出现脾脏破裂,其中一些情况是致命的,主要发生在潜在造血功能障碍患者或实体瘤患者。然而,这些报道仅为个例,但仍需提高警惕,若出现可疑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就医。5. 过敏反应:由于升白针属于生物制剂,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使用后应密切观察。总结我们应当科学而合理地应用升白针:一方面,反对滥用升白针,以避免增加患者的担忧和痛苦。升白针应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化疗方案的需要来决定是否使用。另一方面,反对声称升白针有害的观点。这些观点忽略了升白针在预防和管理白细胞减少方面的重要作用,只会让患者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升白针是一种经过临床验证和广泛应用的药物,它在适当使用的情况下是安来帮助顺利完成化疗,并避免由于白细胞不足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然而,许多患者对于“升白针”存在一些误解和误区。关于“升白针”你知多少?“升白针”是一种注射剂,其主要成分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它可以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的产生,提高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从而达到升高白细胞的目的。化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但是白细胞减少是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白细胞减少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为了预防或缓解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升白针”的注射。这样可以帮助提高白细胞数量,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的发生。哪些患者可以考虑接受升白针注射?1. 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预计患者在化疗期间有较高的粒细胞减少风险,则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2. 非初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如果患者在上一疗程(未预防使用升白针)后出现粒细胞减少并发症(如发热、感染等),且减少化疗药物剂量可能影响疗效,那么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建议在化疗前使用升白针进行预防。这是因为升白针后释放或新生的幼稚白细胞尚未成熟,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导致更严重的骨髓抑制,并且恢复困难。化疗前使用升白针主要考虑短期内提高白细胞数量以确保化疗按时进行。“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有什么区别?长效升白针是一种预防性药物,可以在化疗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使用,其效果可持续长达两周,只需要注射一次,化疗期间就不再需要复查白细胞,只需要在下一次化疗之前进行一次检查即可。然而,长效升白针属于医保乙类药物,报销条件是“限前次化疗过程中出现过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合并发热的患者”(具体报销条件可能因地区而异)。如果不符合报销条件,患者需要自费购买,大约每支1700元左右。短效升白针也称为“解救升白针”,因为其效果维持时间较短,所以需要每2-3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仍然低下则继续注射升白针,直至白细胞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然而,短效升白针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麻烦和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低于正常水平又不能及时注射升白针,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相比之下,短效升白针较为廉价,一针大约80元,而且使用历史也比长效升白针更长。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使用短效升白针。那么什么情况下建议使用长效升白针呢?1. 观察前一个化疗疗程:如果在前一个疗程中患者白细胞水平严重下降,为了预防下一个疗程中再次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可考虑使用长效升白针。2. 患者体质较差或年龄较大:为了避免白细胞减少后出现感染或其他状况,建议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升白针。3. 近期进行手术或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升白针可以预防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4. 化疗方案强度较高的患者:如果化疗方案的强度很高,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且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也可能更大,因此建议这类患者使用长效升白针。用了升白针后白细胞过高要紧吗?在使用升白针后出现白细胞过高,主要是由于升白针刺激了骨髓粒系造血。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一旦停用升白针,对骨髓的刺激作用会消失,骨髓停止大量产生白细胞。同时,已经形成的白细胞会经过几天进入老化和凋亡的过程,从而使白细胞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必要时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一般而言,白细胞过高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行恢复正常。升白针可以和化疗药同时使用吗??由于快速分裂的骨髓细胞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具有潜在的敏感性,如果在化疗的同一天或化疗之前立即给予升白针,增殖中的造血细胞可能会受到细胞毒性药物的损伤,导致骨髓抑制的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在用药时间上需要注意G-CSF(升白针)与化疗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在化疗同时或化疗后立即使用G-CSF。一般建议的时间间隔是24-48小时。即在打完G-CSF后,要等待24-48小时后再进行化疗;而在化疗后,也需要等待24-48小时才能给予G-CSF。这样的时间间隔安排能够充分避免造血细胞在接受化疗时过于敏感,从而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以上原则来合理安排升白针和化疗的时间间隔。使用升白针有哪些不良反应?1. 骨痛:主要出现在腰骶部,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停药后会有缓解。2. 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和食欲不振。3. 高热和皮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和皮疹,也称为嗜中性粒细胞性皮炎。4. 脾脏破裂:有报道称使用升白针后可能出现脾脏破裂,其中一些情况是致命的,主要发生在潜在造血功能障碍患者或实体瘤患者。然而,这些报道仅为个例,但仍需提高警惕,若出现可疑症状或体征应立即就医。5. 过敏反应:由于升白针属于生物制剂,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使用后应密切观察。总结我们应当科学而合理地应用升白针:一方面,反对滥用升白针,以避免增加患者的担忧和痛苦。升白针应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化疗方案的需要来决定是否使用。另一方面,反对声称升白针有害的观点。这些观点忽略了升白针在预防和管理白细胞减少方面的重要作用,只会让患者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升白针是一种经过临床验证和广泛应用的药物,它在适当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有效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判断并合理应用升白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白细胞减少带来的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