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患者性别:女患者年龄:36岁简要病史:患者7.14日周末至疼痛科普通门诊就诊,主诉“右侧上肢疼痛不适1周”,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上肢疼痛不适,疼痛呈酸胀样疼痛,间断出现上肢无力感,有时伴有抬起活动受限,不伴有手指麻木感,疼痛可自行出现及缓解,夜间睡眠时疼痛症状较白天明显。辅助检查:当时患者只是主诉右前臂疼痛伴间断活动乏力,追问有无颈椎病史,肩关节及上肢外伤史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再次告知近期工作劳累较多,夜间睡眠质量不好,工作压力较大,此次症状为突然出现,既往无类似情况。临床诊断:肌筋膜炎(物理治疗前初步诊断)治疗经过:告知患者右上臂酸胀样疼痛,既往也排除颈椎,上肢损伤等问题,暂可予以冲击波物理治疗(这个时候说白了,我也没个初步诊断的方向),患者同意先接受物理治疗,查看症状有无缓解,然后在冲击波治疗期间,无意中在患者肩部袖口处发现了点状样小疹子(关键点来了⭐)。看到这个点状样疹子,我就寻问患者这个红疹是最近出现然后发展的吗?患者自诉近期刚出现。偶尔几个红点,没太在意。(此时我脑海中已经冒出来一个想法—带状疱疹)。随后我就经过患者同意后再次寻找相同神经区域有无其他皮疹,其实还真的在不远处找到了两个,但是极不明显,于是我跟病人协商,我现在基本怀疑可能是带状疱疹,但是属于泛发性,而且出疹不明显,我也不敢妄下定论,我建议患者至对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同意后前往皮肤科门诊,就诊后患者再来告知我皮肤科医生排除带状疱疹,认为皮疹与疼痛非典型症状。(我大致看了看友科的病历,里面写了不能完全排除带状疱疹,诊断打的是丘疹性荨麻疹。)最后我还是跟患者解释了一下带状疱疹相关知识,不能完全排除带状疱疹可能,因为无疹性也可能出现,但是患者怕用错药对身体不好,但也怕耽误治疗,于是我只给她开了抗病毒乳膏外敷。结果过了几天,患者再次外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予以局部颈神经根阻滞治疗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治疗后治疗后1月患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明显好转,带状疱疹早期症状各种各样,所以出现带状疱疹一定要学会鉴别诊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有效。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该病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男性患者较女性多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三倍。我国AS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男∶女为2~4∶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15~40岁,10%~20%的AS患者在16岁前发病,发病高峰年龄在18~35岁,而50岁以上及8岁以下发病者少见。本文将为您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一、病因强直性脊柱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约90%的患者携带HLA-B27抗原,这是一种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基因标记。此外,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也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在AS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二、症状AS起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僵硬,可有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下腰部僵硬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腰骶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喷嚏、突然扭动腰部时疼痛可加重。AS早期臀部疼痛呈一侧间断性疼痛或左右侧交替性疼痛。多数AS患者的病情由腰椎向胸、颈椎发展,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因人而异,主要表现可归纳为:腰背疼痛:通常为持续性钝痛,常在夜间加重,早晨起床时疼痛明显,经过活动后有所缓解。僵硬感:尤其是在早晨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患者可能感到脊柱僵硬。关节炎:除了脊柱,其他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也可能出现炎症,导致疼痛和肿胀。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体重减轻、低热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脊柱可能逐渐融合,导致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三、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家族史、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病史和体检:了解症状表现及家族病史。(询问病史非常重要。)影像学检查:X光片或MRI可以帮助观察脊柱和关节的变化。骶髂关节X线改变具有确诊意义。骶髂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为骶髂关节软骨下骨缘模糊、骨质糜烂、关节间隙模糊、骨密度增高及关节融合。通常依据X线骶髂关节的病变程度,放射学分为5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变化;Ⅱ级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硬化,但无关节间隙的改变;Ⅲ级明显异常,为中度或进行性骶髂关节炎,伴有以下1项或1项以上改变(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或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骨盆X线亦可见耻骨联合、坐骨结节的骨质糜烂(附着点炎),伴有邻近骨质的反应性硬化及绒毛状改变,可出现新骨形成。脊柱X线片表现有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及骨桥形成。晚期表现有广泛而严重的对称性骨性骨桥,称为“竹节样脊柱”。3.血液检查:检测HLA-B27抗原及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4.具体诊断标准建议参考指南及诊疗规范。四、治疗方案及原则(一)治疗目标1.缓解症状和体征:应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ASAS建议,达到AS病情活动度评分(ankylosingspondylitisdiseaseactivityscore,ASDAS)<2.1分,最好<1.3分,消除或最大程度减轻症状,如背痛、晨僵和疲劳。2.恢复躯体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身体功能,如脊柱活动度、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3.防止关节损伤:防止累及髋及中轴新骨形成、骨性强直和脊柱变形。4.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防止脊柱骨折、屈曲性挛缩,特别是颈椎。5.提高生活质量:包括社会经济学因素、工作、病退、退休等。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如恩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糖皮质激素:在急性发作时可短期使用。物理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姿势训练,帮助改善脊柱的灵活性和力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姿势,有助于减轻症状。心理支持:慢性疾病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五、结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了解疾病、科学应对,是战胜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一步。
伴随“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10月21日-27日)”的来临。为更好地普及疼痛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疼痛问题的认识,以及为饱受疼痛折磨的朋友提供实际的帮助。义诊时间:2024年10月25日(周四)上午9:00-11:00义诊地点: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大厅疼痛科诊疗范围:1.肌肉与软组织疼痛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腕管综合征、 腱鞘炎、肌筋膜炎、腰肌劳损、棘上韧带炎、足底筋膜炎。2.骨与关节相关疼痛 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肩袖损伤、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肋骨软骨炎、骶髂关节炎、膝关节退变。3.神经病理性疼痛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4.慢性顽固性癌痛 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相关疼痛, 以及其他复发的或转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5.其他类型疾病 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失眠症、手汗症等。 变应性鼻炎、面肌痉挛、雷诺综合征。疼痛科门诊:门诊二楼A区42号诊室就诊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
一、什么是冻结肩?冻结肩,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肩部疼痛和进行性的活动受限及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就是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导致肩部僵硬、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疼痛后不敢活动。冻结肩的医学名称是“肩关节粘连性囊炎”,冻结肩(Frozenshoulder,FS)最早由Codman于1934年提出,其实质是一种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出现病变,从而引起盂肱关节囊粘连或肩袖挛缩的关节炎,表现为隐匿性的肩部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这种炎症会导致盂肱关节囊纤维化,并伴有逐渐加重的僵硬感和明显的活动范围受限(通常是外展、外旋)。二、冻结肩的现状及病因:发病率近年来又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冻结肩患者已超数千万人,发病年龄高峰为50多岁,因此又俗称“五十肩”,女性常见,非优势肩的患病风险略高于优势肩。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包括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脑梗塞、甲状腺功能亢进,尤其是糖尿病,在糖尿病人群中冻结肩的发病率可接近60%;其他与冻结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和运动量少。值得一提的是:肩部的外伤或手术后,肩关节活动减少,可能引发冻结肩。三、冻结肩的症状冻结肩的症状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疼痛期):肩部逐渐出现疼痛,尤其在活动时,疼痛感加重。这个阶段可以持续几个月,疼痛可能会在夜间加剧,影响睡眠。冻结阶段(冻结期):肩部的活动范围逐渐减少,动作受限,甚至简单的肩部动作如穿衣服、梳头也会变得困难。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6个月到1年。恢复阶段(解冻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肩部的活动范围会慢慢恢复。这个阶段可以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疼痛和僵硬感逐渐减轻。四、如何诊断冻结肩?冻结肩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医生会进行以下检查:病史询问:了解症状的起始时间、性质和影响。冻结肩多发生于单侧,起病缓慢,自然病程较长,而出现渐进加重的弥漫性肩关节疼痛及主、被动活动角度丢失,疼痛往往位于三角肌区,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疼痛常持续存在。急性期突然活动盂肱关节常引发剧烈疼痛,患肩在下侧身睡觉导致的疼痛往往令患者无法耐受而痛醒。当关节活动时尤为剧烈,并逐渐出现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体格检查:评估肩部的活动范围和疼痛情况。体格检查时盂肱关节主、被动活动同时受限是诊断该病最重要的证据,而被动活动角度丢失是特征性表现,但需要除外患肩由于手术或外伤性瘢痕导致的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或MRI,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肩部问题。冻结肩典型MRI表现为:喙肱韧带、腋下及肩袖间隙关节囊的水肿、增厚及挛缩;肩袖间隙、腋下滑囊滑膜增厚;喙突下脂肪三角部分或完全消失;喙突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腋下关节囊内同时积液。五、治疗方法(建议咨询疼痛科微创松解)冻结肩虽然可以自愈,但病程长,痛苦大,影响患者生活。早期治疗可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及时就诊、及时治疗,并根据不同时期和症状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建议全程治疗应在良好疼痛控制下进行功能锻炼。冻结肩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冻结肩的核心,包括肩部的伸展和强化练习。疼痛科医师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恢复肩部的活动范围。药物治疗:早期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有利于功能锻炼、防止粘连,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医生也可能会推荐外用药物来控制症状,如扶他林乳胶,非甾体类外用贴膏外敷等。注射治疗:在肩关节内注射类固醇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帮助肩部更快地恢复活动范围。手术治疗:对于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以释放肩关节的粘连。这里强烈推荐疼痛科微创手术: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通过被动牵拉分离炎性增厚的关节囊及挛缩的韧带,超声辅助下可进行臂丛神经根和颈丛神经根阻滞,可达到良好麻醉效果。(此手法松解简便且效果明确,适合作为首选治疗。)六、日常护理与预防保持肩部活动:避免长时间不动,适当的肩部活动有助于预防冻结肩的发生。合理锻炼:定期进行肩部锻炼,增强肩部的柔韧性和力量。注意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肩部过度紧张。总结冻结肩是一种可能影响肩部功能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肩部活动。关注肩部健康,保持适当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冻结肩的发生。
一、概述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肘外侧疼痛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肱骨外侧的外上髁部位出现了炎症反应,更深入一点就是此处的伸肌总腱出现了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本病好发于网球运动员,因而得名“网球肘”。然而它可不是网球运动员的“专利”,像一些长期、反复做手及腕部活动者,例如羽毛球运动员、钳工、木工、装修工、小提琴师、理发师、装检员、厨师及家庭妇女等。目前网球肘的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多见于30-50岁左右人群。二、发病原因及相关机制为什么说从事强手工劳动或使用振动工具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呢?其中主要一个病因就是损伤学说。由于长时间反复或剧烈的伸指、伸腕、前臂旋前旋后以及肘关节不停的活动,导致附着于肱骨外上髁部位的肌群出现磨损,而这种长期磨损会导致伸腕肌腱起始处肌纤维撕裂,局部出现轻微出血,从而产生无菌性炎症,产生粘连,这些刺激进而引起肌肉💪痉挛、局部疼痛及放射痛。其次类似于微血管神经卡压学说,即伸肌腱处有细小的血管神经束,当肌腱产生无菌性炎症时易导致此处,血管神经束卡压从而引发疼痛。三、临床症状及体征对于个人来说,怎么来通过症状判断自己是否出现网球肘呢?首先症状主要就是患者主诉左OR右肘关节外侧局限性酸痛,持续且程度不一,患者在长时间强手工劳作后,出现肘关节疼痛,不愿自主活动,握物不敢用力,拧毛巾、端水壶、拖地、甚至刷牙时都可诱发疼痛加重。其次是通过体征进行判断,临床常称“Mill”征,即伸肌牵拉试验,嘱患者伸直肘关节、握拳、屈腕,然后主动将前臂旋前,若患者出现肱骨外上髁部位疼痛,即为“Mill”征阳性。还有就是让被检查者伸直肘关节做抗阻运动,出现肘外侧疼痛即为阳性。临床上检查网球肘的体格检查方法很多,一般诱发一至两次疼痛即可,尽量减少患者疼痛体验。四、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为医生诊断患者是否为网球肘,主要依靠患者的职业中是否长期过度使用手工,然后需要排除局部外伤,通过相应的体格检查诱发肘外侧疼痛,同时排查肘关节有无红肿热,判断活动基本正常。临床上诊断网球肘相对不难。我们疼痛科最近收治的网球肘患者基本都是强手工劳作者,比如围巾制造厂女工人、装修工、长期需要电脑工作的负责人等等。至于去鉴别网球肘诊断,主要是排查有无肱桡滑囊炎、桡管综合征、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必要时可检查正侧位X线片及肘关节MRI。五、治疗方案我们强烈建议如果患者自觉肘关节疼痛不适超过2-3个月,间断反复出现,发作疼痛时为持续性酸痛,那么尽早疼痛科就诊,因为越早期诊疗,治疗效果越好。①对于早期网球肘患者,我们建议近期休息,尽量避免患臂的伸屈动作,有时候肘腕关节支持护具可以帮助患者禁止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②一旦网球肘患者出现长期慢性疼痛,一般的休息无法缓解,此时可外用药物治疗,疼痛科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凝胶贴膏外敷,扶他林凝胶外抹等,一般的患者2-3周可基本缓解疼痛。同时疼痛科可予以肱骨外上髁局部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属于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机械波效应及空化效应进行能量传导,一方面消炎止痛,另一方面促进肌肉及局部微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③对于反复出现肱骨外侧局部疼痛,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网球肘患者,疼痛科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肱骨外上髁注射治疗,注射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复合制剂、局麻药及生理盐水混合而成,我们俗称“消炎针剂”,一般每周1次,注射2-3次后效果可明显好转。如果一些患者不愿意激素消炎治疗,目前疼痛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富血小板血浆治疗(PRP),利用自身血液中的血小板生长因子,注射到肱骨外上髁局部,促进损伤肌腱修复,PRP治疗建议每月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目前治疗技术较为普遍,治疗效果也较为明确。④如果以上方式治疗网球肘效果均欠佳,可能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当然,此类患者为极少数,术式主要包括皮下神经血管切除术、伸肌总腱附着点松解术。疼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疼痛既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也是疼痛患者的迫切要求。
自我院疼痛科成立以来,接诊到各式各样的疼痛患者,我们通常所说的头颈肩腰腿痛基本上占据了门诊患者的百分之九十,然而有一种毛病,说它严重吧,其实就是个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说它不严重吧,但是让很多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困扰良久,这个毛病就是足底筋膜炎,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经常被重视的疼痛问题。一、概述足底筋膜炎是疼痛科门诊诊疗中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软组织损伤,可影响不同年龄和活动水平的个体。目前大部分的观点认为足底筋膜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而非一种原发性炎症。足底筋膜炎是导致患者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好发于40-60岁,但不仅仅局限年龄段,老人和小朋友也可能出现,容易发生在长期久站或运动人群,比如厨师、收银员、跑步者等。二、病因那么导致足底筋膜炎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因素①包括足弓的先天异常,比如扁平足、高弓足、外翻足等等;②肥胖(体重大),多项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大可明显增加相关人群足底筋膜炎的风险;③过度活动,尤其是过度负重活动或长时间站立,由于足底筋膜张力不断增加,过长时间的张力载荷会引起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三、临床表现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即为“足跟痛”,常称为“first-step-pain”,患者就诊时常表述为早晨起来第一步最痛,脚后跟呈酸胀样疼痛,有时不敢着地,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行走时疼痛仍较为明显,然而走的多一点,疼痛会相对减轻,然后走的再多再久,再次出现脚后跟疼痛明显。有时医生按压时可能会存在一压痛点,常位于跟骨结节内侧跖腱膜处。有时可出现Windlass试验阳性(医生一手稳定患者踝关节,另一手被动背伸跖趾关节,此时患者足跟部疼痛即为阳性)。四、诊断临床上大部分时候是通过患者典型的足底或足跟疼痛即可做出诊断,疼痛科就诊时通过体格检查寻找压痛点,必要时可完善双足正侧位X线以此排除其他相关诊断。跟骨X线在跖腱膜跟骨附着点出可能有钙化、骨化等,大多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刺。五、治疗1.物理治疗:治疗方式包括①足底筋膜炎患者专用鞋垫,这种矫形鞋垫的作用是对足弓进行支持,明显减轻足底筋膜的张力及足底压力,对扁平足患者疗效较佳。②冰敷:相比于崴脚或其他方式的跌打损伤,早期我们首要措施最好就是冰敷,尤其是对于急性损伤及足底明显肿胀的患者来说,冰敷可收缩局部血管,达到抑制局部炎症的作用。③运动疗法:常用的就是坐位下非负重状态下的足底筋膜拉伸训练,网上很多相关教学视频,可自行搜索查看并学习。④冲击波治疗:目前疼痛科治疗足底筋膜炎较为常用而且无创的方法,每次治疗约5分钟,每周一次,约三周,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可缓解80%。2.药物治疗:①非甾体类抗炎药:足底筋膜炎一是无菌性炎症,二是主要表现为疼痛,因此非甾体类消炎药是治疗足底筋膜炎较好的药物选择。②皮质类固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类药物,它可以减少炎症、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基质蛋白,疼痛科医生常通过超声引导对足底筋膜注射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从而抑制无菌性炎症缓解患者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此类注射为“封闭针”,其实根据目前临床常用的皮质类固醇复合制剂,单次小剂量局部注射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因此注射治疗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其弊端。③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临床中常提及的PRP,治疗过程是从患者外周血管中抽取约50ml血液,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出约6-8ml富含血小板生长因子的血浆,然后将浓缩液注射到足底筋膜、肌肉或肌腱损伤处,从而达到促进局部组织修复的目的。④增生疗法: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注射,通过诱导注射部位局部细胞坏死,进而启动机体愈合过程,并伴随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基质形成和重塑。3.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失败或效果不佳顽固性足底筋膜炎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足底筋膜切开术,内窥镜下足底筋膜松解术。六、治疗方式的选择超过90%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保守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缩短疾病周期。各种治疗方法均有较为可观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尚无可完全根治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推荐足底筋膜炎患者进行分阶段以及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佳的治愈率。治疗中需减少患肢负重、避免赤脚及穿平底鞋,初治可采用拉伸训练、矫形鞋垫、冲击波疼痛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者可进一步使用类固醇注射,而对于保守治疗至少6个月并且至少2种传统物理治疗及一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两种注射治疗方式对比:短期而言(0-6周),皮质类固醇注射更有效。长期而言(13-52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注射在减轻疼痛方面更有效。疼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疼痛既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也是疼痛患者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人群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有越来越多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至疼痛科门诊就诊。不幸的是,由于平时在篮球运动中膝关节没有做好保护,本人也是一个资深的膝关节疼痛患者。膝关节疼痛是人体膝关节因生理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疼痛感觉。它可能是单纯的关节疾患所致,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在关节处的局部表现。膝关节疼痛病因分为两大类:(1)非病理性因素:生长性膝关节痛(儿童)、膝关节退行性变(中老年人);(2)病理性因素:感染、结核、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创伤性关节炎、髌股关节病、膝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骨肿瘤、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等。“跑步膝”、“跳跃膝”这些名词相信你并不陌生。据统计目前我国骨关节炎患者超过人口总数的10%,其中膝关节疼痛的重灾区就是『膝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K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人群发病率高,KOA以关节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软骨退化、骨赘形成、半月板退化等为病理特征。由于成人膝关节软骨无血管和无神经的生理特性,使其病损后再生能力差,愈合潜力受限,导致KOA治疗困难,KOA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在全球致残率中排名第11位,在残疾生存年数中排名第38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KOA的方法,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减轻疼痛和预防功能衰退的治疗方法上。膝关节疼痛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治疗方法也比较多,但是如果说既能缓解症状又能起到修复作用,还得是富血小板血浆疗法,下面就一起学习一下富血小板血浆疗法如何拯救膝关节疼痛。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1.无菌观念强,避免感染术者需要从就诊患者的血管中采集适量的血液。通常PRP制备需要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浓缩物,因此采集的血液量可能相对较大,约45-50ml,在采集过程中,应确保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其次在制备PRP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最后在术者将PRP注射入膝关节腔过程中,做好所有消毒工作,避免关节腔感染。2.单采制备PRP近年来,单采制备自体PRP在KOA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有多种制备PRP的方法,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比较发现单采PRP的质量好、易实现标准化。2021年,来自法国、加拿大等5个国家的15名专家在其达成的PRP治疗KOA的专家共识中指出:只有单采技术才能获得Plt和WBC标准化的PRP产品。3.PRP质量控制在制备完成后,应对PRP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浓度、活性和其他相关指标,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PRP才能用于治疗。推荐用于关节腔注射治疗KOA的自体单采PRP的Plt(×109/L)为1000~1800,只有当≥1000时,才会明显发挥PRP的刺激增殖作用。4.注射技巧和剂量对于伴有关节积液的KOA患者在注射PRP之前应先抽吸关节积液,主要是为了减少积液对注射PRP的稀释,同时在注射PRP到膝关节的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注射技巧和适当剂量。注射器应该准确地插入到目标区域(如关节腔或周围滑膜),并确保PRP均匀分布。推荐关节腔注射自体单采PRP治疗KOA注射量为(4-8)ml/次,过量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如出血或疼痛。完成关节腔注射后,用无菌敷贴包扎穿刺点,协助患者屈、伸膝关节数次,使PRP在关节腔内均匀分布。糖尿病患者应在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接受PRP注射治疗。5.术后护理注意点注射PRP后通常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KOA患者关节腔注射PRP后<48h不做剧烈运动,不是严格卧床,而是在此期间限制患者的体力活动,同时建议术后进行一定的物理治疗和/或使用消炎止痛药来缓解注射后可能出现的不适。6.可能的并发症尽管PRP的应用在许多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局部出血、疼痛、感染或关节僵硬等。7.结合其他辅助治疗PRP可以与许多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如关节镜手术、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等。然而当关节腔注射PRP时不应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麻醉剂一起混合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局部麻醉剂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过多的细胞死亡,可能部分抑制PRP的治疗作用。此外麻醉剂对血小板功能,特别是血小板聚集的毒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证实,麻醉剂对血小板活化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可能有负面影响。因此不建议混合注射;必要时可在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但应避免将麻醉剂注射入患者关节腔内。8.治疗疗程推荐1个疗程注射3-4次,且每次间隔1-2周,对于严重KOA患者可适当增加注射次数,对于双侧KOA可以同时注射。尽管PRP可以缓解膝骨关节炎症状,但它不是长期解决方案。对于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治疗,如关节置换手术。总的来说,PRP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过程中,需要注意采集和制备过程的无菌操作、注射技巧、剂量把控、术后护理以及与其他治疗的结合等注意事项。这些特殊之处可以确保治疗的顺利,并最大限度地发挥PRP治疗效果。(转自本人在其他公众号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