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s),是一大类肿瘤,最常见的原型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这类肿瘤良恶性诊断标准暂不够明确,但这一例局灶有坏死,核分裂多见,故诊断恶性无疑。
微腺体腺病(MGA)一种罕见的乳腺病变,McDivitt等于1968年首次报道并命名,归入良性乳腺腺病。1983年Rosen和Tavassoli等分别对MGA进行了较为全面描述,奠定了MGA病理诊断标准和惰性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因MGA的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特征性的缺乏肌上皮,临床和病理易误诊,是乳腺病理诊断的陷阱之一。约25%的MGA病例会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MGA已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进展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潜能的前驱病变。识别这类具有独特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谱系的病变,有利于临床决策和患者预后判断,也有利于收集更多类似病变,更加完整的诠释这类病变的本质。
毛母质瘤,又叫Malherbe钙化上皮瘤。是起源于毛发基质的位于皮下的良性肿瘤。毛母质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成人,大多数位于头颈部和上肢。病理上主要是嗜碱性的基底样细胞突然角化,形成影细胞(Ghostcell),经常可见到异物巨细胞反应、钙化和骨化。当然,罕见的情况下有非典型毛母质瘤和恶性毛母质瘤的诊断,这个时候肿瘤是恶性的。
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是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NST),过去又称为浸润性导管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诊断名称是一组异质性的浸润性癌,是形态学不能归入特殊类型乳腺癌的一组肿瘤。约占所有乳腺癌的75%。那么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包括哪些呢?根据2019年第5版乳腺肿瘤WHO分类,乳腺癌的分类大致如下(红色字体为第5版WHO新增组织学类型):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浸润性小叶癌小管癌筛状癌黏液癌黏液性囊腺癌伴髓样结构的浸润性癌伴大汗腺分化的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化生性癌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分泌性癌极性反转的高细胞癌其他少见类型(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多形性癌、嗜酸细胞癌、富脂癌、富于糖原透明细胞癌、皮脂腺癌、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除了组织学类型影响治疗和预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ER、PR、HER2和ki67)和分期,也会对治疗方案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拿到病理报告后,想要知道如何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如上所讲的内容。当然对于我们非医学专业的朋友,最好不要自己解读病理报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焦虑,最好咨询专业人员。
胆囊息肉是一个临床用语,是指突出于黏膜表面的隆起,可以有细蒂、亚蒂、宽基底/广基。在病理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从非肿瘤性病变到肿瘤性病变,从良性肿瘤到恶性肿瘤,从原发肿瘤到转移性肿瘤。一般来说,细蒂息肉良性可能性大,宽基底/广基息肉恶性可能性大。良性息肉1,胆固醇性息肉(最常见);2,息肉样幽门腺化生;3,炎性息肉:肉芽组织性息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广基黏膜结节;淋巴组织样息肉;4,间质息肉:纤维性息肉;神经纤维瘤样息肉;5,纤维肌腺性息肉;6,炎性纤维性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7,错构瘤样息肉(要除外P-J综合征、Cowden综合征);8,组织异位,如胃肠道黏膜胆囊异位;有恶性潜能的息肉或恶性息肉1,胆囊腺瘤(有进展为恶性的可能性,但通常切除即可治愈);2,胆囊内乳头状肿瘤(有进展为恶性的可能性,需结合病理具体分析);3,胆囊癌(可以有各种类型,需结合病理具体分析);4,转移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转移性肾细胞癌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所以胆囊息肉也很复杂,不是切完就完事了,而是一定要问问病理报告诊断。良性息肉一般切完就问题不大了,随访即可;恶性息肉要进一步处理。如果您有病理方面的疑惑,欢迎咨询我。参考文献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6版
病理报告是重要的医学文件,是提供诊断和治疗帮助的重要依据,许多疾病的诊断最终依靠病理诊断,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怎样看懂一份病理报告呢?1,医院基本:包含了医院名称、医院的联系方式、地址等。2,患者基本信息送检科室、患者基本信息、病理号,送检材料等。3,巨检:也称为“肉眼检查”、“大体检查”。包含送检标本的名称、大小、肿瘤的大小、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4,诊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会给出一个疾病的病理诊断。可能会包含免疫组化信息。5,取材位置:这个部分对于临床和患者不是很重要,对于病理医生和会诊的病理医生非常重要。6,备注(非必需):可以提出鉴别诊断,列出诊断依据,以及一些有关预后和治疗的意见,并澄清一些相关问题(如对于一些少见病例,可能会有参考文献备注,或病例经过科内讨论等)。7,署名:一般报告需要双签,包括报告医生和审核医生,报告医生一般为住院医生,审核医生一般为主治、副高或正高级医生。8,镜下(非必需):这是报告的机动部分,在多数病例中不必要。以下是我发的一份报告的样式,不同医院大同小异。一份病理报告的基本组成1,核对基本信息:核对姓名、性别、科室和送检材料,如发现有错误第一时间联系自己的临床医生或病理报告署名医生。2,关注诊断:病理报告要求及时、准确和简练,避免使用与临床预后无关的组织学术语。但并不是每一份送检标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有以下几种情况:1)明确诊断的报告:如(胃镜取材标本)胃窦部黏膜高分化腺癌;2)有意向性或术语不同程度推测性的病例:会出现推测性词汇,如:符合……;考虑为……;疑为……;不除外……等。如:(肺部穿刺活检)肉芽肿性炎,未见凝固性坏死,倾向结节病。3)描述性报告:不足以做出诊断的病例,可以描述。多种原因可出现这种情况:如活检组织未取到病变部位;送检组织极小;无特征性病变等。如:(前列腺穿刺组织)良性前列腺组织。3,关于免疫组化或特殊染色或分子病理检测:这部分内容结果比较专业,需请专业人士解读。这部分检查结果一般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提供病理分型依据,协助判断预后,协助寻找治疗靶点等作用。如果您有与病理相关的疑惑,欢迎咨询。参考文献:1,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10版2,对病理检查报告规范化的几点看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2):126-127.
上次我们聊了病理会诊需要带什么,其中有一条是一定要带原单位病理报告。很多患者甚至临床医生会不理解,为什么你们要原单位病理报告呢?是要“抄作业”吗?可不是哦!原因如下:病理报告是把切片和患者联系起来的方式上次在病理科常用术语中,我给大家展示了HE切片或白片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张玻璃片上贴了薄薄的肉片,病理标签上会有医院名称、病理号、蜡块号、染色方式。病理切片上没有患者姓名,怎么确定这张切片是患者的呢?再说就算有姓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呢?病理报告上有患者病理号、姓名、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等基本信息,以供核对。所以把病理切片和患者联系起来的方式就是病理报告。 很多时候病理医生只看切片也能做出诊断,但更多时候需要结合大体检查和临床信息!切片上无法提供大体检查情况。病理报告上一般会有大体检查情况:如肿瘤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关系,坏死情况等。结合大体检查发报告会更客观,更有指导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亚型很多,今天分享一例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典型的免疫组化表型为HBME1、Galectin3、BRAFV600E阳性,而和正常甲状腺滤泡相比,肿瘤组织CD56和TPO表达缺失。
胃镜病理报告中经常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字眼。那么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到底严不严重?我们先来说定义,萎缩性胃炎,是胃固有腺体的减少,又分为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临床中以前者多见。肠化,又称为肠上皮化生,主要判断依据是胃上皮内出现杯状细胞,是一种反应性的非肿瘤性病变。现在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合并肠化生,少数病例会伴有上皮内瘤变,经过长期的演变,少数病理会进展为恶性。病理医生是怎么评价萎缩和肠化的,根据共识推荐,目前主要用新悉尼系统进行分级(如下2图)。大多数胃炎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胃炎的分级无关,有的人会表现为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这也提醒我们要治未病,争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律的体检。会有个别的患者朋友提问肠化分型并提出肠化分型的需求。2017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指出肠化生范围和肠化生亚型对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均有一定的价值,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能区分肠化生亚型。有研究认为肠化范围越广,发生胃癌因素越高,也有文献提出不完全型肠化与胃癌发生更加密切。病理学的肠化分型依据是:AB/HID和AB/PAS肠化分型--棕黑色染色为硫酸性粘液,即大肠型化生(B型),呈蓝色为唾液酸性粘液,即小肠型化生(A型)。结合形态分为4型。(1)完全型小肠化生(IA型)。(2)不完全型小肠化生(ⅡA型)。(3)完全型大肠化生(IB型)。(4)不完全型大肠化生(ⅡB型)。前面提到,肠化,是一种化生性病变而非肿瘤性病变,从病理检查的可操作性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化分型与胃癌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本人持保留态度。现在的共识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于幽门螺杆菌(HP,H.pylori)、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作为我们老百姓,需要注意的和记住的是:反复持续的HP感染,吸烟,长期饮酒,缺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常吃霉变、腌制、烧烤和油炸的食物,食盐过量和有胃癌家族史,这些都是萎缩性胃炎或加重萎缩性胃炎的高危因素。如果您的报告提示了萎缩和肠化,并且您有如上的高危因素,那应该尽量改掉可避免的因素,如及时就医根除HP,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等。根据共识推荐,如果报告中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的的患者,共识推荐1年随访一次胃镜。如果报告中仅仅显示轻度的肠化而无萎缩,那么则不用担心,酌情规律体检即可。以上仅仅是个人科普的意见,不做医嘱处理的根据。如您有问题,可在线上线下咨询我。本文参考文献:ClassificationandGradingofGastritis:TheUpdatedSydneySystem,AmJSurgPathol.1996Oct;20(10):1161-81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17年11月第37卷第11期Utilityofsubtypingintestinalmetaplasiaasmarkerofgastriccancerrisk.Areviewoftheevidence,IntJCancer. 2013Sep1;133(5):1023-32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咱们老百姓体检意识提高,现在内镜下息肉切除和早癌切除越来越普遍,那么内镜下早期肠癌切除后,需要做什么?规范的病理报告是首先需要的,根据病理报告的结果,我们再决定下一步方案。什么是早期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这其中有几个概念,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SM期癌)。病变仅局限于黏膜上皮层者称为M1期癌,病变浸润基底膜侵入黏膜固有层者称为M2期癌,病变浸润黏膜肌层者称为M3期癌。浸润到黏膜下层上1/3、中1/3、下1/3者分别称为SM1期癌、SM2期癌、SM3期癌。根据2015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出现一下几种情况,应该追加手术: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距切除切缘不足500μm);黏膜下层高度浸润病变(黏膜下层浸润1000μm以上,恶性息肉3000μm);脉管侵袭阳性;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2019年日本结直肠癌指南更新,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的处理原则,推荐如下: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公布,内镜切除标本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追加外科手术:基底切缘阳性;组织学呈分化差的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等);黏膜下浸润深度≥1000μm;脉管侵犯阳性;肿瘤出芽G2/G3。总体来说,3个指南(或共识)处理原则是相似的。当然,每个人的病情可能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的随访和治疗计划会不同,具体的情况,应当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参考资料:2015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9年,JapaneseSocietyforCanceroftheColonandRectum(JSCCR)guidelines2019forthetreatmentofcolorectalcancer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