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主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纤维环破裂、萎缩和颈椎小关节紊乱等,造成对颈神经根、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等慢性症候群。此病常引起头痛、头昏、眩晕和颈、肩、臂、手的疼痛和麻木,甚至有的还出现高血压现象。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常因工作或劳动时长期处在一种固定的姿势,使颈椎软组织慢性劳损,久之促成局部骨质增生。此外,还有急性软组织损伤所致。其病理过程是:椎间盘本身无直接血液供应,靠软骨板从椎体吸取营养。若软骨板受到损伤,则椎间盘发生营养性障碍,进而软骨板、椎间盘产生退行性病变,使椎间隙变窄,韧带退行性病变、钙化,造成关节活动功能受到影响。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骨刺形成和向后隆起的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周围组织的变性、水肿等原因,使颈神经受到摩擦和压迫而出现症状。此外,椎动脉在上行中形成三个弯曲,在穿行第一、第二颈椎横突孔时形成了一个使椎动脉呈倒置椎体状的弯曲,可因环枢关节的活动,而加大环枢横突孔倒置椎体的底宽,使椎动脉受到压迫,而产生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现象。若向前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到脊髓,或交感神经,即出现昏倒、呕吐、胸闷和血压异常等症状。临床表现1.中年以上病人主诉常有颈后、上背或肩部酸胀不适。有时颈项发僵、活动不灵。部分病人有颈部外伤史。2.上肢一侧或两侧出现障碍方面症状,如无力、不能上举、外展困难、握力下降、严重持物不稳而下掉。3.神经根受累,出现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发凉;有针刺样触电感或烧灼样疼痛;颈部过伸、过屈、旋转或咳嗽、打喷嚏时,痛疼加甚;压头时,可有放射痛。4.有的患者有眩晕、一侧耳鸣和头昏等症状,眩晕常在颈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因椎动脉受压)。严重时病人可出现肢瘫、截瘫等症状。非药物疗法颈椎牵引法1.立位牵引:将牵引套(即枕颌布带,由双层白布制成)的两绳环分别挂在门框上的两组螺丝上。牵引者站立于门框下小板凳上,自行带好牵引套,双足逐渐离开小板凳,或双下肢屈曲,双足离开地面,人体全部吊起。此时颈部的牵引力为体重的93%,牵引时间为30秒至一分钟,有的可延至5分钟。2.坐位牵引:在门框上,接上一个滑轮,将牵引绳一端与牵引套连接,另一端挂上所需要的重量(由数个一斤重的铁块或砂袋组成)。挂重量的一端距离地面约半米,患者坐在方凳上,吊好牵引套,在挂重量的一端逐渐加上铁块或砂袋,直到自己受得住为止(一般重量为5~8千克为宜),牵引时间为15~20分钟。推拿疗法1.舒筋通络。病人坐位,用轻柔的揉、按、拿、一指禅推等手法在颈椎两侧及肩部治疗。2.拉宽椎间隙。医生用一手托住患者颈部,一手托住枕部,用力向上提,并适度向左右转旋。3.理筋整复。病人前屈适当的角度,医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椎棘突,一手用肘部托住病人颏部,在向上牵引的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部。4.活血化瘀。用轻柔的一指禅或按、揉颈椎两侧,上下往返治疗。再用直擦法治疗颈椎两侧,以透热为度。颈神经根封闭法病人侧卧,头下垫平,使头颅部与脊柱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医者用右手拇指从上向下,沿胸锁乳突肌的起点或乳突向下垂直划一直线,沿此线找椎间孔压痛点。经常规消毒后,针尖垂直刺到椎间隙孔部,回抽无血,即将药物注入,如病人有麻胀感时效果更好。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注射液0.04g+正清风痛宁注射液30mg,每天一次。理疗1.离子导入疗法。目前使用的有DZL一Ⅱ型电疗机,是应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物,如利多卡因注射液、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效果较好。2.高频电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疗法。3.石蜡疗法。利用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4.中药烫法。桃仁15克,红花15克,苏木20克,桂枝20克,艾叶6克,威灵仙20克,水煎后将毛巾浸于药液中,拧干后趁热敷于患处,同时用手掌拍打。西药治疗1.解热镇痛剂:布洛芬0.2克,每天3次;塞来昔布胶囊0.4克,每天1次;消炎痛0.25克,每天3次.2.扩张血管药物:地巴唑、血管舒缓素等。3.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药物: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中药治疗1.痹证型:属风寒者,治以祛风散寒通络,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虚寒者,治以温阳益气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2.眩晕型:肝阳上亢者,治以平肝潜阳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者,治以益气养血通络,方用归脾汤加减;痰湿中阻者,治以化痰利湿通络,方用温胆汤加味。3.痉证型:治以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方用黄芪地龙汤。
【功能主治】主治老年人哮喘。 【处方组成】熟地、丹皮、泽泻、淮山药、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茯苓20克,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各15克,胡桃肉12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一剂,于早晚饭后一个半小时后服200毫升。一个月为一疗程。【加减】偏肾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各10克,偏肾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30克;咳嗽痰多者,加川贝粉(冲服)4克,射干、桔梗、杏仁各10克。
【组成】骨碎补120g、金钱蛇3条桂技60g粉千葛120g活当归各60g制乳香制没药各30g生白芍90g生甘草炮山甲各30g鸡血藤巴载天各80g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丸绿豆大小,晒千装瓶备用。每次服6g,每天服3次,开水送下,1料药服40天。 【功效]补肾强督,通络祛风,养血。 主治】颈椎病。
【组成】炙川乌4g炙草乌3g炙马钱子3g黄芪25g党参20g荆三棱10g蓬莪术10g麻黄15g桂技15g 地龙20g细辛5g甘草10g 【用法】水煎100ml,早晚分服。 【功效】益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老年性关节炎,凤湿性关节炎、痛风及神经性关节疼痛。【加减】寒痛甚,年老气虚加人参5~10g。上肢痛, 加白芷10g、威灵仙10g。下肢痛,加独活、牛膝各10g。腰痛者,加桑寄生30g、川断10g。
组成:仙茅10g,仙灵脾10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当归10g,川芎10g,山药10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肉桂3g,附片5g,青皮5g,陈皮5g。功效:温补肾阳。主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方解: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于濡养,肾虚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方中附片、仙茅、肉桂温阳补肾,山药滋肾固精,山茱萸、仙灵脾滋补肝脾,配以青皮、陈皮、丹皮、茯苓、泽泻,补中寓泻,补而不腻。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加减变化: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口干脉细数者加黄柏5~15g、知母6~12g;疼痛如锥刺或抽掣样,加蜈蚣3~5g、全蝎3~6g;疼痛随天气变化,阴雨寒冷加剧,得暖减轻者加川乌3~9g、草乌3~6g、细辛1.5~9g。
方药:当归10.川芎10.乳香10.没药10.桃仁10.红花10.苏木10.紫草10.丹皮10.石斛10.秦艽3.蒲公英30.泽兰15.忍冬藤30.生姜6.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主治:血栓性静脉炎。方解:血栓性静脉炎,乃淤血阻脉,营血回流受阻,瘀久化热,湿热变生而患处肿胀疼痛、发热。方取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苏木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紫草、丹皮、石斛清热养阴益胃;蒲公英、忍冬藤清热利湿通络;泽兰和血利水,秦艽祛风除湿、引药入经。诸药合用,既可消散淤滞,又能清热除湿,使血脉通达、湿热蠲除。加减:患肢肿胀明显加以仁、连翘;红肿明显加花粉、银花;病在下肢加牛膝、防己;下肢加桑枝、姜黄。
一、组成:枇杷叶10g连翘10g桑白皮12g黄芩10g薏苡仁30g茵陈15g玄参12g牡丹皮12g生石膏30g 白花蛇舌草15g 生山楂15g虎杖12g炒白术10g生甘草6g。二、功效:清肺胃热,凉血解毒。三、主治:各种痤疮,属肺胃有热,热入血分者者。四、1.痤疮质地硬者:加益母草15g,丹参15g; 2.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2g; 3.大便不成形者:去虎杖; 4.伴瘙痒者,加白鲜皮12g。
组方:鹿茸9g仙茅30g淫羊藿30g肉苁蓉30g首乌30g枸杞30g当归15g人参15g沙苑子18g莲须9g补骨脂30g茯神6g牛膝6g狗鞭15g 制法:上药用高度白酒2000毫升浸泡14天即可服用 功效:温补肾阳、强肾固精 主治:性-功能减退 用法:每次服用30毫升,早晚服用 禁忌:阴虚火旺和前列腺炎、酒精过敏者禁服,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禁服
【药物组成】党参15g,当归30g,川芎10g,生蒲黄(包煎)15g,五灵脂(包煎)10g,益母草20g,枳实15g,赤芍15g,三七粉(分冲)3g。【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功效主治】补肾健脾,养血生精。适用于青春期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