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患者及家属,鉴于您既往可能因为各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长期服用药物),在您本次手术住院期间,我们强烈建议您主动提供您目前正在长期服用的药物,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用药的重要性,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住院期间用药指南",希望能够帮助您: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控制原则用药原则:手术当天早晨一口水继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断剂,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压控制目标: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目标<150/90mmHg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血糖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胰岛素拮抗因子,促使血糖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血糖。术前评估目前,临床上常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糖尿病和评价血糖控制效果。既往已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HbA1c≤7%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HbA1c>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术前准备胰岛素是围术期唯一安全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1.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口服降糖药,手术当日停服2.二甲双胍有引起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肾功能不全者术前停服24~48小时控制目标1.术前控制餐前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2.如手术时间短,综合评估风险小,可适当放宽术前血糖目标上限至空腹≤10.0mmol/L,随机或餐后2小时≤12.0mmol/L抗血栓药物指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治疗已形成血栓的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纤溶药物停药原则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或VTE患者,若血栓栓塞风险分级为高危,建议进行抗凝桥接治疗!我们鼓励您在本次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您的长期口服用药,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共同促进您的健康恢复。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祝您早日康复!
亲爱的病友,您好!在您完成胆囊术后,恢复饮食的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身体的康复至关重要。接下来,我将为您提供一些胆囊术后的饮食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恢复健康。一、术后早期饮食建议“清淡一点,柔软一点,量少一点”“慢一点”“跟着感觉走”——胡海教授胆囊手术尤其是胆囊切除手术后早期(一般1周-1个月),由于失去胆囊调节胆汁排入肠道的功能,消化系统对脂肪的消化能力相应减弱,短时间内消化较多量的脂肪类食物,会造成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因此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脂肪类摄入,主要指不吃或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也不宜吃各类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食品”。烹调尽量少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少吃炒菜,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这样就能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胆囊切除后原则上不宜摄入过高的脂肪与胆固醇,但也不能过分限制脂肪,因为肠道中一定量的脂肪,是刺激胆汁分泌机扩展胆总管容积和保持胆道流畅所必需的。胆囊切除1个月以后,饮食虽然应追求清淡,但也需加强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复,每天可以吃些瘦肉、水产品、豆类食物,也可以饮用牛奶。经过数周至数月的适应代偿后,胆总管逐渐伸展扩张,代替了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具体可参考下文“中国居民平衡饮食结构”)。应注意每餐的进食量不宜过多,特别是术后3~6个月内,做到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食,每天以4餐为好,少量多次的进食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避免消化功能的紊乱。胆囊切除的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避免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以免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肥腻、油炸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止泻药物,多数患者经过数月的适应后腹泻症状会明显好转。“开好刀+管住嘴,才能达到保胆的最佳效果”——赵刚教授保胆手术患者饮食平时更应注重低脂,健康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专业的手术团队以及您个人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保胆的最佳效果!二、中国居民平衡饮食结构2022年中国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平衡膳食八准则第一层:谷薯类食物谷薯类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5%),也是多种微量营养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膳食指南中推荐2岁以上健康人群的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谷类为主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特征。在1600~2400kcal能量需要量水平下的一段时间内,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谷类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另外,薯类50~100g。第二层蔬菜水果蔬菜水果是膳食指南中鼓励多摄入的两类食物。在1600~2400kcal能量需要量水平下,推荐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量至少达到300g,水果200~350g。蔬菜水果是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良好来源。第三层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是膳食指南推荐适量食用的食物。在1600~2400kcal能量需要量水平下,推荐每天鱼、禽、肉、蛋摄入量共计120~200g。新鲜的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建议畜禽肉的每天摄入量为40~75g,少吃加工类肉制品。常见的水产品包括鱼、虾、蟹和贝类,此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推荐每天摄入量为40~75g。蛋类的营养价值较高,推荐每天1个鸡蛋(相当于50g左右),吃鸡蛋不能丢弃蛋黄,蛋黄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胆碱、卵磷脂、胆固醇、维生素A、叶黄素、锌、B族维生素等,无论对多大年龄人群都具有健康益处。第四层奶类、大豆和坚果奶类和豆类是鼓励多摄入的食物。奶类、大豆和坚果是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营养素密度高。在1600~2400kcal能量需要量水平下,推荐每天应摄入至少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及坚果富含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推荐大豆和坚果每日摄入量共为25~35g,其他豆制品摄入量需按蛋白质含量与大豆进行折算。坚果无论作为菜肴还是零食,都是食物多样化的良好选择,建议每周摄入70g左右(相当于每天10g左右)第五层烹调油和盐油盐作为烹饪调料必不可少,但建议尽量少用。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g,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酒和添加糖不是膳食组成的基本食物,烹饪使用和单独食用时也都应尽量避免。
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乙肝的疾病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2.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修足、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3.静脉药瘾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4.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接受HCV阳性的器官移植也是传播途径,但拥抱、打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1.血清生化学检测:监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这是检测丙肝最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ALT水平升高可能与肝脏炎症反应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丙肝患者ALT可能正常,有30-50%的丙肝患者虽然病毒复制活跃,但其ALT始终显示正常。2.丙肝抗体检测:这是诊断丙肝的最重要手段,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也可以用于丙肝感染者的初次筛查。3.丙肝病毒RNA检测:病毒基因检测是检测血液中丙肝病毒的实际存在情况,这是一个很灵敏的测试,可以在感染的2周内检测到病毒。通常分为定性检测即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和定量检测即测定血液中的病毒总量。4.肝脏病理学检查:对于丙肝的诊断、衡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评估药物疗效等均非常重要。5.HCVRNA定量检测:适用于HCV现症感染的确认、抗病毒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分析,以及治疗结束后的应答评估。6.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型特异性DAAs方案治疗的感染者,需要先检测基因型。7.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学和瞬时弹性成像两大类。8.影像学诊断:包括腹部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或MR)等,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HCV感染肝硬化疾病进展情况,发现占位性病变和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肝细胞癌(HCC)。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筛查及管理:对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管理,包括育龄期备孕妇女、静脉药瘾者等。2.严格筛选献血员:通过检测血清抗-HCV和HCVRNA,严格筛选献血员。3.预防医源性及破损皮肤黏膜传播:推行安全注射和标准预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4.预防性接触传播:对MSM和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抗-HCV,加强管理。5.预防母婴传播:对HCV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延缓破膜,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目前的治疗主要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可洛派韦联合索磷布韦等,治疗周期通常为12周。对于HCV感染的孕妇,可以在分娩哺乳期结束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对于肝移植后HCV复发或再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由于慢性化率高,应积极处理,但关于何时开始抗HCV治疗,目前观点不一。1.对于HCV感染的静脉药瘾者,应定期自愿检测抗-HCV和HCVRNA,并有机会得到阿片类物质替代治疗及清洁注射器。2.对于HC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在DAAs治疗前先筛查是否已经妊娠,已妊娠者可在分娩哺乳期结束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俗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乙肝的疾病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制品、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分娩前后及过程中由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感染新生儿。性传播: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播病毒。医源性传播:使用受污染或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等造成传播。1.肝功能检测:包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和肝细胞的损伤程度。2.乙肝五项检测(俗称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这些检测有助于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和病毒的活跃程度。3.HBV-DNA定量检测:用于评估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和传染性,是抗病毒治疗适应症选择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4.腹部超声检查:通过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检查是否有肝硬化或肝癌的迹象。5.甲胎蛋白(AFP)检测:这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用于筛查肝癌的风险。6.肝脏弹性测定(如FibroScan):评估肝脏的硬度,从而判断纤维化的程度。7.影像学检查:如CT、MRI,用于进一步观察肝脏的结构和排除肝脏肿瘤等病变1.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是主要的接种对象,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2.母婴阻断: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3.切断传播途径:推广安全注射,严格消毒服务行业所用器具,性伴侣间使用安全套等。1.抗病毒治疗:目标是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疾病进展。治疗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2.长期监测:慢性HBV感染者应定期接受医学随访,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1.妊娠女性: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妊娠中晚期如果HBV-DNA定量>2×10^5IU/mL,建议在妊娠第24~28周开始抗病毒干预。2.儿童:对于HBV-DNA阳性,ALT<ULN的患儿需进行肝组织学评估,如肝脏组织学分级G≥1,应该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并不通过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等日常接触方式传播。
在医院做手术前,医生常常会要求患者做各种检查,比如术前免疫八项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等等。其中,术前免疫八项检查是患者手术前常规需要做的检查,但它常常却被误解为“额外检查”。那么,术前免疫八项检查是哪八项?究竟有什么用?手术前为什么要做呢?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章节,来详细解读一下“术前八项”检查的内容和意义。首先,什么是“术前八项”?术前免疫八项检查虽然称为八项检查,但它其实针对的是四项传染病的检查。其中,有五项针对的是一种疾病,即乙型肝炎,所以又被称为乙肝五项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这五项检查,剩余三项检查是针对梅毒、艾滋病和丙肝的检查。那么,为什么手术前要做免疫八项检查呢?1.减少医源性感染:对于感染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要进行专门的消毒或单独使用,保护其他患者,减少疾病传播。2.对感染者进行及早干预:部分感染者的症状隐匿,不易发现。通过术前八项检测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感染情况,对感染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减轻病人负担。3.保护医务人员: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做好自身防护,防止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因血液暴露而发生感染。4.减少医疗纠纷:通过术前八项检测结果可判断患者在术前,术后的感染状态,鉴定病人的感染时间,对医疗过程的证据进行良好的保存,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不论是对病人,还是医务人员来说,术前八项检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可不查!
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良性疾病。胆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常用“6F”来总结胆囊结石高发人群:1.女性(Female):雌激素水平过高会降低胆囊的收缩功能,影响胆囊排空,不利于胆汁排泄,同时还增加胆固醇的分泌;2.40周岁以上(Forty):成年期以后的女性胆结石患病率偏高;3.肥胖(Fat):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而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易患胆结石;4.多次妊娠(Fertile):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部压力增加,影响胆囊排空,胆汁容易潴留,增加了结石的发生;5.家族史(Family):家族中有人曾经罹患过胆结石,发生胆结石几率相对较高;6.生活习惯(Free):平时一日三餐无规律、尤其是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中的油脂、胆固醇、糖分过多而维生素、膳食纤维过少;久坐、熬夜、少运动等,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胆囊收缩不规律,胆汁会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从而罹患胆结石。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饮食结构差异等也会影响胆结石的发病率。胆囊结石的分类胆囊结石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胆固醇含量进行分类: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含量超过70%,主要由胆固醇和胆红素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的结石。2.胆色素结石:胆固醇含量低于30%,由于胆囊中胆固醇过度饱和而析出晶体,形成的结石。3.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和胆红素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含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患有的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胆囊结石的症状胆囊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1.腹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的疼痛,有时可能会放射到背部或右肩。疼痛可能是阵发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并可能随着体位的改变或饮食的摄入而加剧。2.恶心和呕吐:当胆结石阻塞胆管或引起胆囊炎症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并出现呕吐的症状。3.黄疸:如果胆结石阻塞了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使皮肤和眼睛出现黄疸。同时,尿液可能会变深,而粪便则可能呈现浅色。4.消化不良:胆结石可能导致胆汁分泌不畅,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5.发热和寒战:如果胆结石引起胆管炎或胆囊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寒战的症状。6.急性胰腺炎:在某些情况下,胆结石可能会阻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可能伴有高热和寒战。胆囊结石的诊断胆囊结石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1.临床表现: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表现出胆绞痛、右上腹隐痛等症状。2.B超: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可以显示胆囊内的强回声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3.CT:在B超的基础上,CT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有助于诊断。4.MRCP: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囊、胆管、胰管等结构,有助于诊断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5.内镜超声:对于复杂的胆道结石,内镜超声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胆道影像。胆囊结石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治疗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症状、结石的大小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可能不需要立即治疗,但应定期进行观察和随访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标准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我科特色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脐周隐瘢切口,体现了超微创理念!3.保胆取石手术:单发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囊功能>40%,患者有较强的保胆意愿,在综合评估后可行保胆取石术。我科特色针孔保胆取石手术,手术切口小,美观,术后恢复快!4.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来切除胆囊。
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TM)是一类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物质,通常包括蛋白质和糖类。肿瘤标志物可以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复发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解读。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因为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炎症、良性肿瘤等)而升高。因此,肿瘤标志物通常不用于肿瘤的确诊,而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肿瘤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如活检或手术取得的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具有特异性,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确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了解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胆囊、胆管癌CA19-9:是胆囊癌、胆管癌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也是目前胆囊癌最敏感的指标;CA125:约65%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伴有CA125升高;癌胚抗原(CEA):大约30%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会出现CEA水平升高。肝癌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AFP水平的升高通常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AFP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升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尤其在AFP水平较低时;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作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高敏感性标志物,在诊断肝癌时,GP73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高于AFP。胃癌CA72-4: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胃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优于CA19-9和CEA;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及其比值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复发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MG7-AG:MG7-AG是一种与胃癌相关的抗原,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检出率;胃泌素17(G-17):在健康人体内表达水平较低,当胃炎、胃癌等病理改变发生时,G1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胰腺癌CA19-9: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CA19-9水平与肿瘤的阶段有关,可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CEA:是第一个被用于检测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约为42.85%;CA50:CA50的正常值<20μg/L,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中皆可升高,胰腺癌病人的阳性率可达87%;CA24-2:是消化系统尤其是结直肠和胰腺癌的标志物。在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上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CA72-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U/mL,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亦有一定的敏感性;铁蛋白(SF):在胰腺癌患者中,SF升高阳性率为61.9%。但SF异常可由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引起,因此,SF一般要与其他标记物联合检测,提高灵敏度。结、直肠癌癌胚抗原(CEA):是结直肠癌中研究最广泛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中通常升高。CEA水平的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并且常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CA19-9:尽管它在结直肠癌中的特异性不如CEA高,但在某些情况下,CA19-9的水平升高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的辅助指标;CA72-4:它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有时被用作辅助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标志物。乳腺癌CA15-3:是目前乳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检测及复发预警;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乳腺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CA125:CA125在乳腺癌中也可能会升高,尽管它更常见于卵巢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某些乳腺癌中过表达,与疾病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HER2的状态还可以指导是否使用特定的HER2靶向治疗;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ER和RP的状态有助于确定乳腺癌的亚型,以及患者是否可能从激素治疗中获益。肺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膀胱癌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包含尿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tumorantigent,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等多种尿液检测方法用于临床协助膀胱癌的诊断。因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尚无能取代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的尿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卵巢癌CA125:是卵巢癌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在浆液性癌中,CA125也可用于监测疗效和疾病复发。人附睾蛋白4(HE4):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高于CA125。HE4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及绝经状态的影响,且在绝经前人群中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优于CA125。ROMA指数:ROMA指数结合了CA125和HE4的血清浓度以及患者的绝经状态,用于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中升高。AFP:AFP通常与卵黄囊瘤、胚胎癌和未成熟畸胎瘤相关,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CEA:在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中升高。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血清标志物。然而,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癌胚抗原(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食管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肾癌M2肾丙酮酸激酶(M2-PK):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对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被认为是有前途的一种肾癌标志物。组织多肽抗原(TPA):虽然不是特异性的肾癌标志物,但可以作为监测肾癌病情的一种指标。脂类相关唾液酸(LASA):作为肾癌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有助于肾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PSA以游离形式(fPSA)和总PSA(tPSA)存在。临床上,PSA检测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前列腺癌抗原3(PCA3):PCA3是一种非蛋白编码RNA,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其水平较PSA更具有特异性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是前列腺癌细胞中过表达的一种酶,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标志物。甲状腺肿瘤降钙素(Ctn):为甲状腺髓样癌血清检测标志物;甲状腺球蛋白(Tg):可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清检测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与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进展存在相关性。
胆囊的胚胎学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阶段和结构的变化。但你知道它是如何从一颗受精卵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我们体内的这个器官的吗?让我们一起探索胆囊的胚胎发育之旅:胆囊的起源胆囊起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的上皮增生,这一结构被称为肝憩室(hepaticdiverticulum)。在胚胎发育的第四周初,肝憩室开始形成,并迅速增大,长入原始横隔,末端膨大并分为头、尾两支。胆囊的形成肝憩室的头部较大且生长迅速,形成肝索,这些肝索上下叠加形成肝板。肝板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小叶。肝憩室的尾部则发育成为胆囊和胆囊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上皮的过度增生,胆囊管和总胆管的管腔曾一度消失,但随后随着腔内上皮细胞的退化吸收,管腔重新出现。胆囊与胆道系统的关联肝憩室的根部发育为总胆管,而总胆管的开口最初位于十二指肠的腹侧壁。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十二指肠的转位和右侧壁的发育快于左侧壁,导致总胆管的开口逐渐移至十二指肠的背内侧。最终,总胆管与胰腺导管合并,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胆囊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右上腹部,紧邻肝脏下方,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胆囊的神秘面纱,一探它的解剖结构:胆囊的位置和形态胆囊通常呈梨形或椭圆形,位于肝脏的胆囊窝内。它的上面与肝脏通过结缔组织相连,下面覆盖有浆膜,并与结肠脾曲和十二指肠上曲相邻。胆囊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长约5-8厘米,宽3-5厘米,容量约为40-60毫升。胆囊的分部底部(Fundus):胆囊的前端,通常位于肝脏的前缘下方,有时在人体仰卧或胆囊充盈时,胆囊底部可凸出于肝下缘。体部(Body):胆囊的主体部分,与底部相连,没有明显界限。体部的上部借结缔组织附于肝的胆囊窝内。颈部(Neck):胆囊体向下逐渐变细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弯转,移行于胆囊管。颈部起始部有一个小囊状膨大,称为哈德曼囊(Hartmann‘spouch)。管部(Infundibulum):颈部的延续,形成胆囊管。胆囊管胆囊管是胆囊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长约3-4厘米,直径约0.2-0.3厘米。胆囊管向左后下方延伸,最终与肝总管呈锐角(约45°)汇合形成胆总管。胆囊三角(Calot‘striangle)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这个区域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此外,还有肝固有动脉右支通行。胆总管胆总管是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的管道,长6-8厘米,直径0.5-0.8厘米。胆总管分为四部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胆总管在进入十二指肠前与主胰管汇合,形成乏特氏壶腹(Vater‘sampulla),这是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共同通道。奥狄括约肌(Oddisphincter)奥狄括约肌是围绕胆总管末端和乏特氏壶腹的括约肌,控制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流量。储存胆汁胆囊最主要的功能是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在非消化期间,肝脏产生的胆汁会流入胆囊,并在此暂时储存。当人体开始进食,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食物时,胆囊就会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小肠中,以帮助消化。浓缩胆汁除了储存胆汁,胆囊还能浓缩胆汁。胆囊粘膜细胞可以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部分电解质,使得胆汁中的胆盐和胆固醇等有效成分浓度增加,从而提高胆汁的消化效率。调节胆汁排放胆囊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胆汁的排放。在进食后,尤其是摄入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时,胆囊会收缩,将浓缩的胆汁通过胆囊管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激素如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调控。保护肠道粘膜胆囊分泌的黏液可以保护肠道粘膜,避免浓缩胆汁对肠道粘膜的侵蚀和损伤。此外,黏液还能润滑肠道,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免疫功能胆囊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胆囊粘膜下层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可以参与局部免疫反应,帮助清除肠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调节胆道压力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有助于维持胆道内压力的稳定。当胆道发生梗阻时,胆囊的这一功能可以减缓黄疸的发生,为治疗赢得时间。参与胆固醇代谢胆囊中的胆固醇可以在胆汁酸和卵磷脂的作用下形成胆固醇晶体,这些晶体是胆石形成的基础。通过调节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胆囊在胆固醇代谢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总之,胆囊的这些生理功能对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当胆囊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胆汁淤积、胆石形成等问题,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保持胆囊健康对于整体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