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关肾病,简称“糖肾”(CKD)是糖尿病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个并发症。它是高血糖、血糖波动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的结果。一、早筛查早发现蛋白尿作为CKD早期临床表现之一,常常没有症状,但它是识别早期肾脏病变的敏感性指标和CKD快速进展的预测因子。T2DM患者处于早期蛋白尿阶段时,通过积极干预可以控制、甚至逆转肾功能损害。有研究发现,64%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从微量白蛋白尿逆转为正常白蛋白尿,其中,T2DM合并CKD患者逆转至正常的6年累计发生率为51%。此前,医生运用降糖、降脂药,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普利/沙坦类药物)联合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列净类药物),可抑制肾脏纤维化,但治疗效果仍不太理想。近日,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可让中国患者肾脏复合结局风险显著降低52%。二、了解CKD风险与分期糖尿病相关肾病分为5期,第1期为肾小球高滤过期,第2期为间断的微量白蛋白尿期,第3期为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期,第4期为大量白蛋白尿期,第5期是肾功能衰竭期。在第3期和之前,肾脏功能都可逆转,第4期时只有一部分患者可逆转,到第5期发生尿毒症完全不可逆转。据统计,我国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肾;在尿毒症患者中,有52%的人由糖尿病相关肾病引起,患者必须透析,且5年生存率较低,糖肾可以缩短寿命16年,对生命健康威胁很大。近20年来,临床上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进行治疗。二者联合用药可使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发生率降低近50%,但残余风险仍然较高。比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可以降低血压、控制蛋白尿,抑制肾脏纤维化,但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短暂下降、血压偏低的症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减少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蛋白尿,但有增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的风险。三、三联组合治糖肾是上策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非奈利酮可让中国糖尿病相关肾病患者的肾脏复合结局风险降低52%,较全球人群可实现更大的肾脏获益。这项研究是国际大型Ⅲ期临床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共纳入全球47个国家7437例2型糖尿病相关肾病患者,中国亚组共纳入325例患者。FIGARO-DKD中国亚组患者基线特征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让中国患者和全球总人群在治疗第4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分别下降39%和32%。此外,同期另一项Ⅲ期临床研究也显示,非奈利酮使主要肾脏复合结局(肾衰竭或死亡)风险下降41%;使心血管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5%。非奈利酮是第3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其他药物的治疗机制不同,能够更精准地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过度激活,具有更好的保护心肾作用。目前,非奈利酮已被列入《非奈利酮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同时还获2023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2023《欧洲心脏病学会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等的推荐,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治疗。有研究人员提出,这三种药物是管理糖肾的“金三角”,联合应用能使糖尿病相关肾脏病会得到更好的治疗。四、糖肾预防才是硬道理肾脏发生病变一般没有症状,糖友需每半年检测尿蛋白水平,若发现有微量蛋白尿,要积极治疗,尽早干预逆转。一般在第3期或之前,糖肾患者均可正常饮食,每天摄入优质蛋白,以每公斤体重摄入8克蛋白为换算标准,盐的摄入量低于6克,水的摄入量在1200毫升~1500毫升。如果糖肾发展到第4期、第5期,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遵医嘱调整蛋白质、盐和水的摄入。此外,要坚持适度运动,并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感染、避免感冒发烧,控制好体重、血糖、血压、血脂。我国T2DM患者CKD的防治迫在眉睫,早筛查早干预对延缓CKD进展、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药物三联治疗可改善多重危险因素,延缓、逆转蛋白尿进展,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为T2DM合并CKD/蛋白尿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支柱”。期待“三联”药物治疗,能够惠及我国更多T2DM合并CKD/蛋白尿患者。
骨质疏松新检测标志物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I型胶原羧基端前肽交联(CTX)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骨转换标志物,它们都与I型胶原的代谢有关。其中前者是成骨细胞合成I型胶原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骨形成标志物,而后者是破骨细胞分解I型胶原后的产物,是一种骨吸收标志物。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同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常常是一致的,要么都增高,要么都正常。研究发现,骨转换标志物较高的老年人,其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较低,而且骨转换标志物增长越快,其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下降也越快。保持较低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有助于延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质丢失。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CTX水平一般不超过参考值上限的1.5倍,如超过1.5倍,则需要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质软化症等疾病。但需要指出的是,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只能反映骨质丢失快慢,并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要诊断骨质疏松,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定的骨密度。基于骨转换标志物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低转换的(约1/4)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暂时不需要接受双膦酸盐类等抗骨吸收药物,只需采取晒太阳、喝牛奶、补充钙剂和预防跌倒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因为抗骨吸收药物可使其骨转换标志物水平进一步下降,而长期使用药物抑制其骨转换水平,无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对骨健康反而不利。高转换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则应尽早接受双膦酸盐类等抗骨吸收药物治疗,而且血清CTX水平越高(提示骨质丢失越快)的患者越需尽快治疗。尽早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可迅速降低患者的骨转换水平,延缓其骨质丢失。双膦酸盐类药物,如每周口服1次的阿仑膦酸钠和1年静脉滴注1次的唑来膦酸,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两种抗骨吸收药物,其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3~5年。接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后,应注意定期监测骨转换标志物。如骨转换标志物仍处于高转换水平,常提示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即未坚持治疗),此时应督促患者继续接受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对口服阿仑膦酸钠依从性不佳的患者,可改用1年只需静脉滴注1次的唑来膦酸针。如患者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处于低转换水平,则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应考虑进入药物假期。在药物假期期间,一般每3~6月复查1次骨转换标志物、每12月复查1次骨密度,并根据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变化,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2014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表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其中对糖尿病前期的定义、筛查、危害、干预及管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为进一步强化预防糖尿病的理念,加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202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表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随着国内外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专家在进一步梳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对原有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指导和帮助广大医师,特别是全科和基层医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达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目的。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目前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ADA)2022标准。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ADA于2010年首次将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A1c,HbA1c)5.7%~6.4%作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一项为期10年以社区为基础的美国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HbA1c 5.7%~6.4%的诊断特异性较好,对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使用HbA1c诊断糖尿病。自2010年我国开始启动“中国HbA1c教育计划”以来,我国HbA1c的检测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采用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因此,本共识更新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1c作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本共识基于WHO1999和ADA2022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制定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表1)。表1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推荐意见1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IFG、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学一、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特点2007至2008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WHO1999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约1.48亿人),其中IFG、IGT及IFG+IGT分别为3.2%、11.0%及1.9%。2010和2013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ADA2010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50.1%和35.7%。2015至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ADA2018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后3次调查报告的数据显著偏高,主要是因为引入HbA1c诊断标准和下调IFG的诊断切点值所致。尽管4次调查采用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和方法有所不同,例如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是利用毛细血管HbA1c采集系统采集血样检测HbA1c,再通过公式转换为静脉血HbA1c数值,但调查结果均提示糖尿病前期人群较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为庞大。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的影响因素1.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逐年增加,2000、2010、2020年的全国人口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0.0%、13.3%和18.7%。2010、2013、2015至2017年的全国调查数据均显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老年人群中均接近或超过50%。2.城市化和生活方式改变: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率在2000年为36.1%,2008年为45.7%,2017年达到58.5%,随之变化的是久坐的生活方式、高热量快餐食品的可及程度增加以及居住环境的变化,均为糖尿病前期流行的生活环境因素。3.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增加: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2015至201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或肥胖患病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达50.7%。2015至2017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25kg/m2、25kg/m2≤BMI<30kg/m2及BMI≥30kg/m2三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为33.0%、38.9%和43.1%。4.血脂异常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增高:血脂异常(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18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2021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亚洲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为30.5%。研究证明,脂毒性可以促进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发生;在经过为期6年的随访后,基线水平空腹甘油三酯高的受试者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推荐意见2 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续升高,患病人群数量庞大,糖尿病前期流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生活方式改变、超重或肥胖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增加等糖尿病前期的危害一、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糖尿病前期个体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若不进行任何干预,64.5%的IFG+IGT个体、33.0%的IFG个体及33.8%的IGT个体将会在6年内转变为糖尿病。我国的大庆研究表明,如不进行干预,每年约有7%的IGT个体转化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30年后糖尿病的累计患病率为95.9%。一项纳入10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IFG、IGT、IFG+IGT、HbA1c水平为5.7%~6.4%个体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分别为4.32、3.16、6.90和5.50。二、糖尿病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显著增加Meta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复合终点事件、冠心病、卒中的相对风险分别为1.13、1.15、1.16和1.14。此外,中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表明,IFG也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三、糖尿病前期人群罹患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人群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8.1%。在1999至2006年美国的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患病率为17.7%,而在一般人群中CKD患病率则仅为10.6%。我国一项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与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呈正相关。国外的两项前瞻性研究结果也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CKD风险高于血糖正常的人群。另有研究显示,19.8%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存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5.7%存在糖尿病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变。四、糖尿病前期人群肿瘤发生风险增加一项纳入1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涉及超过89万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患肿瘤,特别是肝癌、胃癌及结肠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所有癌症死亡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尤其是肝癌死亡,在未确诊糖尿病的成人中,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和糖负荷后2h血糖(2-hourpost-loadbloodglucose,2hPG)与癌症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乳腺癌风险有所增加(相对危险度为1.16)。五、糖尿病前期人群痴呆发生风险增加日本一项入选1017名年龄≥60岁的受试者随访15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导致全部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2hPG水平升高与全部痴呆及其亚型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并且在IGT阶段时,其风险已有明显增高。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较高的血糖水平与痴呆风险增加有关。六、其他我国一项纳入20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抑郁症的风险也有所增加(比值比为1.11)。推荐意见3 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可以发生,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和管理一、糖尿病前期的筛查策略1.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指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通过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和门诊服务等途径筛查和发现糖尿病患者,掌握辖区内居民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在此过程中发现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个体,主动对其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其中对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开展糖尿病筛查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独特优势。2.体检机构:将糖尿病风险评估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血糖异常者建议进一步复查血糖或到内分泌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3.糖尿病高危人群可能就诊的相关科室:包括内分泌科、心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妇产科等。应针对一级亲属中有T2DM家族史、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长期服用抗精神病和(或)抗抑郁症药物、老年人等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个体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4.管理方面:由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开展糖尿病前期管理工作,并督导高危个体及其家属进行自我管理;内分泌专科医师对全科和基层医师进行糖尿病前期筛查管理的工作指导。推荐意见4 有机会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应承担起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的工作,主要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可能就诊的相关科室(如内分泌科、心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妇产科等)二、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筛查方法糖尿病前期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具体包括:(1)有糖尿病前期史;(2)年龄≥40岁;(3)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4)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5)缺乏体力活动者;(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7)有PCOS病史的女性;(8)有黑棘皮病者;(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史;(12)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hinesediabetesriskscore,CDRS)总分≥25分。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2h血糖或HbA1c检测,其中FPG筛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2007至2008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若仅查FPG,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将有71%的IGT个体和12%的IFG+IGT个体被漏诊,OGTT可以大大降低漏诊率。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也显示,相比于只进行FPG检测,FPG和OGTT2h血糖检测用于常规检测可以更好地评估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癌症等发生的风险。推荐意见5 糖尿病前期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FPG、任意点血糖)、OGTT、全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HbA1c、CDRS、非侵袭性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指尖血糖等推荐意见6 基层医疗机构宜采用两点法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和OGTT2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一、糖尿病前期干预的目标和原则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糖尿病前期个体的干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体重减轻3%~5%是体重管理的基本要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更严格的减重目标,使BMI达到或接近23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腰围身高比<0.49,并长期维持。改善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使血糖逆转为正常,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干预原则应依据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具体包括:(1)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2)高风险人群:IFG+IGT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IFG或IGT合并1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3)低风险人群:单纯的IFG或IGT人群(表2)。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并贯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始终。低风险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表2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一)教育管理的要点1.糖尿病前期人群均应接受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在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糖尿病前期个体的心理压力,耐心讲解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使其端正思想,积极对待,通过有效改善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优化其健康结果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3.重视糖尿病前期个体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并督导实施防治计划。4.采取多种教育管理形式,包括演讲、讨论、示教与反示教、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电话咨询、联谊活动、宣传媒体等。5.将数字化辅导和数字化自我管理干预的系统方法纳入教育计划。通过短信、智能手机、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及远程健康管理系统等远程医疗方法,为糖尿病前期教育管理提供更多手段,为自我管理提供更多机会。6.有经济条件及健康需求的个体可选择相应的健康管理机构进行自我管理。(二)教育管理的实施1.评估:资料收集,包括病情、知识、行为、心理。2.发现问题:找出高危个体在知识和行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3.制订目标:确定接受教育后在知识和行为上所能达到的目标。4.列出计划: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和响应患者个人爱好、需求和价值观,根据高危个体的具体情况(初诊、随诊),制订个体化和可行性的教育计划。5.实施:采用具体教育方法和技巧对高危个体进行教育。基本内容包括:(1)糖尿病前期的自然进程;(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3)糖尿病前期的危害;(4)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5)自我血糖监测;(6)糖尿病前期干预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7)个体化的治疗目标;(8)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9)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10)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11)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并督导实施防治计划。6.效果评价:反馈教育的频度、内容,制订下一步教育方案。推荐意见7 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充分认识糖尿病前期的潜在危害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教育提高高危个体的健康素养及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达到行为改变,提高干预效果,最终改善临床结局、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三、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一)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大庆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IGT人群未来30年进展为糖尿病的累计发生风险下降39%。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显示,平均随访7年,生活方式干预可使IGT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下降43%。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iabetesPreventionProgram,DPP)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生风险比对照组下降58%。英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显示,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前期人群体重和HbA1c显著下降。其他国家开展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同样也证实,糖尿病前期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医学营养干预1.医学营养干预:通过医学营养干预达到并维持理想的体重和血糖水平,控制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维持机体的合理代谢需求。2.制订饮食计划:建议合理平衡膳食。每日所需总热量中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每日所需总热量计算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3.饮食注意事项:烹饪时尽量采用植物油,摄入富含多不饱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食品,限制摄入饱和脂肪酸、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酸;适当进食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且应计入每日摄入总热量。4.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并不推荐特定的膳食模式:低脂低热量饮食、间歇性断食、地中海膳食、素食等均在短期干预时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但要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以及内脏脂肪的变化。5.限盐、限酒:建议糖尿病前期个体控制血压,每日限盐5g;不建议饮酒,如饮酒须计入总热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kcal的热量。(三)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运动干预有氧运动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不依赖于肌肉质量的增加或者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改变。抗阻运动引起的肌肉质量增加有利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并且不依赖于改变肌肉固有的胰岛素应答能力。本共识推荐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的联合运动干预,多样的运动形式有利于增强个体对运动干预的依从性。推荐每周≥15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此外,应增加静息运动,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运动干预措施详见表3。有些糖尿病前期个体同时已伴有高血压、ASCVD等合并症或并发症,其运动干预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用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表3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运动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