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某某,男性,77岁,主诉:右额头长疱疹3周,伴右眼视物模糊1周现病史:患者3周前因右额部长“疱疹”伴头皮刺痛于外院皮肤科诊断为“额部带状疱疹”,予皮肤涂药(具体不详)后好转,疱疹已明显减少,结痂。但1周前右眼开始出现眼红流泪症状,视力轻度下降,疼痛不明显。既往史:2年前外院左眼白内障手术,后行晶体置换,视力仍差(具体不详)。初诊查体见下图:右眼角膜中上方上皮密集点状缺损,中央区浅层基质假树枝状混浊。Vod:0.07,矫正无助。Vos0.02,矫正无助。NCTOD15mmHg,OS13mmHg。辅助检查: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如下图初步诊断:右眼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右额带状疱疹,右眼白内障,左眼人工晶体置换术后门诊治疗: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ODqn,更昔洛韦凝胶ODtid,0.3%玻璃酸钠滴眼液ODtid,口服泛昔洛韦0.25gtid(外院皮肤科开具)。治疗3周后复查,患者自觉右眼视力有所好转(裸眼视力0.07→ 0.15)。此次查体(如下图)见右眼角膜上皮部分修复,OCT下可见浅层斑翳形成,遂维持原有治疗方案。然而,患者继续治疗2周后,右眼视力再度下降至0.05,且眼红加重,但无明显眼痛症状(见下图)。前节OCT下可见中央局限性的上皮堆积隆起灶(如下图)。考虑右眼上皮愈合欠理想,遂暂停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和更昔洛韦眼膏,加用加替沙星凝胶,继续使用0.3%玻璃酸钠和口服泛昔洛韦。继续治疗1周后右眼眼红仍进一步加重,视力进一步下降(Vod0.02),查体可见横椭圆形上皮缺损灶,如下图。此时高度怀疑存在角膜神经敏感度下降,予棉签法检查发现左眼基本正常,右眼神经敏感度较左眼明显下降。此时复查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见上皮下神经密度显著降低(如下图)。遂修正诊断:右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右眼带状疱疹性角膜炎,右额部带状疱疹,右眼白内障,左眼人工晶体置换术后。调整治疗方案:右眼佩戴软性绷带镜,继口服泛昔洛韦0.25gtid,增加神经营养剂甲钴铵500mg口服tid;自体血清 ODqi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ODqi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凝胶ODqn;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ODbid。治疗2周后复查,患者自觉右眼视力明显好转(裸眼视力恢复至0.15),眼红显著减轻。见下图。遂停用自体血清,更换绷带镜,泛昔洛韦改为0.25g口服bid,其它用药维持。病情稳定。1周后,患者揉眼时不慎致绷带镜脱落,但因无明显不适,未复诊,再过了2周才复诊,此时右眼结膜充血虽稍有加重,但角膜上皮也仅在颞上存在少量点染(见下图)。复查前节OCT亦见原中央病灶区上皮修复眼好,浅层云翳基本同前(见下图)。遂予重新配戴绷带镜,维持用药(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凝胶睡前1次,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一天4次,左氧氟沙星一天2次),病情稳定。讨论:本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期时出现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典型的上皮损害体征,配合神经敏感度检查以及疱疹感染病史,NK的诊断并不困难,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制剂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后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此例患者在带状疱疹治疗后出现角膜病变,初诊时很可能已经处于NK的早期。因此,对存在疱疹感染病史且并发角膜病变的患者,应时刻警惕NK的各期病变。该病例也提示我们应及时进行神经敏感度的评估。
近年来,每年患近视眼的人数呈递增趋势,学龄前儿童中也常有近视患者,预防近视应尽早开始。那么,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该如何科学预防呢?人出生时,眼球尚未发育完善,处于远视状态,直到青少年时期才发育为正视状态。如果孩子平时用眼习惯不好,可能使“远视储备”快速减少,过早进入近视阶段。近视到底有无真假之分呢? 当然有!我们俗称的“假性近视”,科学说法为调节性近视,常态下检查是近视眼。但在调节麻痹(散瞳验光)状态下,是正视眼。各位家长注意哦,如果您要判断孩子是否近视,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的散瞳验光。近视有哪些不良影响呢?(1)近视眼影响升学、就业和参军。(2)近视患者常常继发白内障、青光眼等疾患。(3)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影响学习、运动。(4)佩戴眼镜常常会给生活带来不便。(5)佩戴眼镜对孩子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佩戴眼镜有哪些注意事项呢?(1)每学期要检查两次视力,出现视力下降时,要尽快到医院眼科做进一步的检查。(2)若确认已患近视,要及时到医院验光配镜。不要到不正规的眼镜店配镜。(3)不要互相借戴眼镜。每个人的屈光度数、瞳孔距离不相同,互相借戴眼镜会出现眼疲劳等症状,影响视力,有害无益。近视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什么呢?(1)遗传因素:父母都有高度近视的,子女100%高度近视;双亲之一高度近视的,子女57.5%高度近视;双亲无表现,但有基因携带者,子女22%高度近视。(2)环境因素:采光照明条件不良;课桌椅不合适学生身材;书本亮度、对比度过低,字体过小;印刷不清晰;眼调节的过度紧张、影响视力。(3)行为因素:主要指用眼不科学;视物距离过近;阅读、书写、学习、看电视、操作电脑、玩游戏机时间过长;用眼姿势不良,如侧卧、躺着、经常处于斜视位置;行走及乘车时看读物。(4)体质与营养因素:儿童正处于身体急剧生长发育的时期,此期双眼有很大的可塑性,近视眼多半是长期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逐渐发生的早期近视状态。近视与饮食的偏好也关系密切,饮食不当会“助长”近视的发生和加深。经常食用熏烤过度的蛋白质类食物易患近视;青少年过多摄入淀粉易患近视;过多摄入味精会影响视网膜的发育。预防近视的小妙招“3010法则”什么叫“3010法则”呢?想必大家都知道连续近距离用眼后是需要休息的。当那么当孩子看书、做作业或看电视时,我们就要遵循“3010法则”了,就是每隔30-40分钟让眼睛休息10分钟。用电脑时有哪些视觉环境要求呢?(1)电脑屏幕背向或侧向窗户,避免出现反光。(2)操作台低于课桌的高度,座椅高低可调。电脑屏幕中心应与胸部在同一水平线上。(3)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不低于50厘米,操作手肘部屈成90度,视线应略低于平视线10-20度。一次连续用眼时间为20—30分钟,电脑间的光线不应太弱或太强。(4)选择适宜的桌椅读书写字,书桌高度以到上腹部附近为宜。(5)注意读写姿势哦,读写时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如何选择好的用眼视觉环境呢?(1)读书写字时要有充足的光线,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要从左前方射来。不要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2)尽量不用铅芯过细的笔写作业,铅芯要软硬适中,作业用纸要洁净,书写字体不要过小。(3)确保照明环境良好之外,记得使用台灯时,应同时打开房间“大灯”。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好视力呢?(1)读书写字时要有充足的光线,窗户光线及台灯灯光要从左前方射来。不要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2)尽量不用铅芯过细的笔写作业,铅芯要软硬适中,作业用纸要洁净,书写字体不要过小。(3)确保照明环境良好之外,记得使用台灯时,应同时打开房间“大灯”。(4)确保足够的户外活动,中小学生每天要有至少2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有3小时以上日间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的形式不限,比如打羽毛球、跑步、散步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几天在门诊遇到不少‘红眼病’患者,相比以往有了明显的增加,患者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有时会接连遇到好几个眼睛红通通、眼肿、眼痛的孩子。”什么是“红眼病”?医生介绍到,“红眼病”在医学上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眼红、刺痛、异物感,或伴有畏光、流泪,也会有较多的分泌物。“红眼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常出现聚集性发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但“红眼病”不会看一眼就被感染,主要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或物品等方式传染。开学后一两周,学校内学生聚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互相之间没有防护意识,往往引发“红眼病”的爆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红眼病”不只是孩子的“专利”,所有人都可能感染,且康复后仍可能再次感染。家长务必引起重视,尤其防止照顾孩子时“中招”。“红眼病”如何预防?关于如何预防“红眼病”,医生建议,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手卫生很重要!家长应提醒孩子用流动的清水洗净双手;不要用手揉眼,不与他人共用物品或毛巾;“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家长发现孩子眼红时,不要自行购买眼药水使用,以免用药错误贻误病情,应尽快到眼科医院就医,及时治疗;确诊感染了“红眼病”尽量居家休息,并与其他家庭成员保持相对独立活动空间,不与家人共用洗脸盆、毛巾、洗脸水等;眼部分泌物多时,用干净手帕或纱布拭之;对“红眼病”患者使用过的毛巾、手帕和脸盆要注意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其准备专用的洗脸用具;患者治疗期间要避免光和热的刺激,不要勉强看书或看电视,出门时可戴太阳镜,避免阳光、风、尘等刺激。
父母都近视的孩子不一定会近视,但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有关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与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相比较,父母中一方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高2.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的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就增长到了4.9倍。概率增加不代表一定会发生近视,如果后天视力保护做得好,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过了18岁以后,近视还会增长吗?一般情况下,近视度数随儿童生长发育逐年增长,至18岁左右趋于稳定,但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现在电子产品使用较多,部分人成年后近视度数依然可能增长,需要到医疗机构进行眼病如青光眼、病理性近视的排查。病理性近视存在度数终生增长的可能性。长期戴眼镜会使眼睛变凸吗?导致眼睛变凸的原因是近视,近视度数增加,眼轴增长,使眼球看起来凸出。变凸不是因长期戴眼镜引起的。发现戴上眼镜后,眼睛看上去有些变形,是因近视镜片存在一定的像的缩小作用引起的。
高度近视的定义及分类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本共识将高度近视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其近视度数高,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不断地过度增长(>26.5mm)。2高度近视的诊断2.1症状[11]2.1.1单纯性高度近视的症状(1)视力下降:大部分患者远视力下降的程度和视近清晰的距离均与屈光度数有关,近视度数越高,远视力下降越明显,视近清晰距离越近,但矫正视力尚正常。(2)飞蚊症:玻璃体变性、液化形成的漂浮物投影在视网膜上引起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3)视疲劳:多见于伴有散光、屈光参差的近视,可表现为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闪光感、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等。2.1.2病理性近视的症状 在单纯性高度近视症状的基础上,表现为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1)视力下降:病理性近视的裸眼远视力有较大损害,近视力在出现眼底及晶状体并发症时也有不用程度的损害。区别于单纯性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的屈光不正度数会随着病程进展不断加深,矫正视力进行性下降。(2)视物遮挡:病理性近视会出现相应的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大片遮幕感。(3)视物变形: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4)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4)色觉异常: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5)光觉异常: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较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也可出现异常,有不同程度的夜盲表现。(6)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可先于中心视力的下降,常见异常有高频区敏感度下降、中高频段显著降低、全频段显著降低等。2.2体征2.2.1单纯性高度近视的体征(1)眼前段改变:较正视或远视者而言,高度近视者眼球突出,角膜厚度较薄,前房深度较深,瞳孔较大,晶状体较厚。(2)眼后段改变:玻璃体液化混浊;视盘较大,呈卵圆形,稍倾斜,可见弧形斑,颞侧居多。黄斑区多可保持正常。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变细变直,脉络膜可表现为进行性变薄。同时,由于色素上皮层营养不良,色素减少,使得脉络膜大血管及血管间色素透见,形成豹纹状眼底。2.2.2病理性近视的体征病理性近视的体征改变特点集中在巩膜及眼后段(1)巩膜及后巩膜葡萄肿:巩膜的进行性变薄以及后极部的扩张是病理性近视的重要改变。一般巩膜扩张随着屈光不正度数加深逐渐累及到赤道部,但前半部仍可保持相对正常。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体征,表现为后极部的异常后凸,后凸处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后巩膜葡萄肿边缘处的视网膜血管呈屈膝样走行,底部与周边存在屈光度差异。后巩膜葡萄肿累及黄斑部位引起黄斑萎缩、出血、变性等是病理性近视致盲的主要原因。(2)玻璃体:病理性近视常较早地发生玻璃体变性,可见油滴状或线条状液化物和不均匀混浊物飘荡。当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时,眼底可见一透明的环形物,称Weiss环。(3)眼底:除了单纯性高度近视可见的视盘倾斜、弧形斑外,病理性近视眼底可见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漆裂纹、黄斑脉络膜萎缩灶、Fuchs斑,如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和神经上皮层下出血时需进一步检查确诊有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病理性近视常并发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可表现为黄斑裂孔、黄斑劈裂、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此外,病理性近视还常并发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劈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2.3辅助检查高度近视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需通过以下辅助检查全面评估。2.3.1屈光度检测通过客观验光和(或)主觉验光,必要时使用睫状肌麻痹验光,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高度近视的诊断标准为等效球镜度在-6.00D以上。2.3.2眼轴测量目前眼轴测量的金标准是IOLMaster或Lenstar,无此设备时可用A超,单纯性高度近视可分为曲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两者眼轴长度不一致;病理性近视的诊断标准之一:当角膜屈光度为43D时,眼轴>26.5mm。2.3.3视觉电生理检查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电图(ERG)可表现为a波、b波的振幅下降和峰时延迟;视觉诱发电位(VEP)可表现为振幅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眼电图(EOG)可表现为Arden比降低、光峰电位和暗谷电位绝对值降低,平均波幅较正常人低。2.3.4视野检查病理性近视会出现相应的视野改变。常见的视野改变有生理性盲点扩大、旁中心暗点、散在暗点、与生理盲点颞侧相连的弧形暗点等。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大片视野缺损。2.3.5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造影现有的眼底超广角全景照相技术可清晰全面记录高度近视出现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同步检查可全面评估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变化,可清晰显影CNV、漆裂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眼底病变。2.3.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现代频域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玻璃体的后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CNV等病变,对视网膜脉络膜厚度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高度近视病程进展。2.3.73D-MRI3D-MRI技术可将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结构成像,可利用其数据对后巩膜葡萄肿进行分级[12]。3高度近视的预防与治疗3.1单纯性高度近视以屈光矫治为主3.1.1框架眼镜 简单有效,无明显禁忌症,但存在边缘较厚、镜片较重、眼睛外观缩小及视网膜像缩小等问题。3.1.2接触镜需在有专业验配资质的机构验配,并定期随访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与框架眼镜相比,配戴者眼睛表观大小和视网膜像大小均不受明显影响,但需要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卫生习惯。接触镜分为软镜和硬镜,硬镜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较好的光学性能,且可以通过泪液镜矫正部分角膜散光,可以提供更好的视网膜成像质量。传统软镜随屈光度数增加而增厚,透氧能力下降,但现代工艺可定制高透氧的高度近视软镜,也可考虑选用。3.1.3角膜屈光手术适合屈光度数稳定,有摘镜意愿的患者。可选择的主要主流手术方式有:基质手术包括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LASIK,FS-LASIK)、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LIE),表层手术包括机械法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酒精辅助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K)及激光辅助去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TPRK)等。推荐的屈光不正度数矫正范围为[13,14]:FS-LASIK不超过-12.00D,SMILE不超过-10.00D,表层手术不超过-8.00D。圆锥角膜、角膜过薄(中央角膜厚度<480μm,预期剩余角膜中央基质厚度<250μm)及存在尚未控制的眼部活动性炎症或疾病者不宜手术。3.1.4眼内屈光手术适用于屈光度数稳定的患者,尤其适合超过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范围,或眼表条件不宜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而又有摘戴需求的患者。可选择的主流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intraocularlensimplantation,PIOL)和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Refractivelensexchange,RLE)。PIOL术多用于晶状体功能完好的年轻人,现多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房,具有可逆性和术后保持原有的调节功能的优点。FDA批准用于PIOL术的人工晶状体最高可矫正-23.00D的高度近视[15]。RLE尤其适用于已出现老视、白内障或晶状体硬化以及晶状体脱位的高度近视患者[16]。目前已有报道使用RLE矫正的最高屈光不正度数为-24.00D[17,18]。眼内屈光手术需注意术前眼压、眼底、房角结构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查,存在尚未控制的眼部活动性炎症或疾病的患者不宜进行手术。3.2病理性近视防治结合由于病理性近视的屈光不正度数持续增长,故屈光矫治手段以框架眼镜和接触镜为主。除去屈光矫治以外,还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底并发症,防止视力不可逆损害。针对一些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控。如有高度近视遗传家族史的、远视储备少的、用眼负荷大且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人群。3.2.1患者宣教告知患者高度近视容易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嘱咐高度近视患者必须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和激烈运动,如可以游泳、跑步,但少做跳水、蹦极等运动。遇到眼前有闪光感觉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孔裂。已发现眼底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3.2.2眼轴控制眼轴增长是病理性近视的基本病理改变。控制眼轴增长既是控制病理行近视进展的方法,也是预防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劈裂等眼底病变的有效手段。后巩膜加固术不仅可以有效阻止前后眼轴进一步增长或缩短眼轴[19],联合晶状体或玻璃体手术还可以治疗黄斑劈裂[20]、视网膜劈裂[21]。虽有部分研究初步证明角膜塑形镜[22-24]和低浓度阿托品[25]对高度近视患者有延缓眼轴增长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3.2.3治疗并发症病理性近视主要并发症包括CNV、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斜视等,针对这些并发症,有以下几种治疗手段。(1)CN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已经取代传统的光动力疗法(PDT),是目前一线治疗方法[26]。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显示抗VEGF类药物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CNV,患者视力显著提高,解剖学结构改善明显,且注射次数较少。患者在确诊CNV后应尽早治疗,越早治疗,保留的视觉功能越好[27,28]。(2)斜视:对于高度近视眼限制性下斜视,当肌肉走行正常,偏斜角度小,且眼球运动受限不明显时可应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当外直肌和上直肌的走行出现异常,眼球运动明显受限时,可采用Loopmyopexy术或其改良术式进行治疗[29-31]。(3)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单纯的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除术有很高的的闭孔率。当伴发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时,常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治疗,可有效提高闭孔率,减少复发概率。(4)周边视网膜病变:当仅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时,初发且对视觉功能无影响者可密切随访,每半年一次;当视网膜变性患者不能按时随访时可考虑视网膜光凝术封闭视网膜变性区,以防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当出现视网膜周边裂孔,无明显视网膜脱离时,可积极进行视网膜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当出现明显的视网膜脱离时,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部位可选择玻璃体注气、注油或外路手术,帮助视网膜复位。3.3高度近视患者应重视双眼视功能的训练与康复双眼视功能训练包括:3.3.1调节功能训练包括推进法、远近文字法、反转拍训练法等,可以提高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3.3.2聚散功能训练可通过偏振片立体图、孔径训练仪、Brock线法等锻炼聚散功能。3.4非视觉健康服务同样重要[32]对于一些已经发展到晚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视觉功能可能已经无法恢复,通过手术、药物及屈光矫正也未能改善,甚至出现盲或低视力的可能。此时,视觉矫治将不是治疗关键,生活基本技能康复、阅读书写技能培训、定向行走和盲杖使用、心理康复、家庭环境的针对性布置等非视觉健康服务应成为新的关注点。所以高度近视患者不仅需要临床工作者们的努力,更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去践行非视觉健康服务,来帮助低视力人群重拾生活信心,实现自我价值。
散瞳是通过睫状肌麻痹剂的方法将瞳孔散大进行散瞳的目的:为了放松所有的眼部调节,测出比较准确的验光后的屈光不正的结果。另一个目的是放大瞳孔之后,方便观察瞳孔之后眼部的组织,比如晶状体、玻璃体以及视网膜。验光检查的散瞳一般分为两种:快速散瞳和慢速散瞳,选择的药物也不相同,快速类型的药物恢复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为半天,慢速的时间比较长,一般要3-4周,主要是对于年龄不同的儿童以及成年人。两个手段都是眼科极其重要的检查方式,可以明确多种类型的眼部疾病。哪些人群需要散瞳验光:(1)15岁以下小孩,由于其眼调节作用很强,而且年龄越小调节越强,如果不将调节麻痹,验光结果误差极大,所以必须散瞳。一般用强效的散瞳剂-阿托品。(2)16-30岁的近视,16-40岁的远视,第一次验光都需要散瞳,但可以使用中效散瞳剂-后马托品。第二次及以后配镜时,可根据情况散瞳或不散瞳。(3)对比较复杂的屈光不正,如度数比较高的近视散光、混合性散光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等,散瞳验光比较准确,如不散瞳误差比较大。(4)某些诊断性验光,眼底及屈光国质均正常,而视力较差,需要用验光手段来排除有无屈光不正时,需散瞳验光。(5)对小瞳孔验光后,视力矫正不好或者有屈光间质混浊,应进行散瞳验光。(6)青少年视力减退或视力不稳定(视力一会好一会坏),应当散瞳验光。
学生科学用眼,“视”关重大,千万要重“视”。从爱眼护眼小知识开始。近视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通俗来说,我们可以把眼球比作一架照相机,眼睛的屈光系统就是“镜头”,相当于调焦系统,眼底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底片。近视的时候,底片就不能清晰地呈现相机拍摄的远景,相当于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近视1.用眼距离过近孩子看东西离得很近。在正常的距离看不清,喜欢凑近屏幕。眼睛处于调节异常、紧张痉挛的状态,表现为看远不清,一方面会形成假性近视,另一方面更易引起视疲劳,加快真性近视的形成和进展。2.频繁眯眼、拉扯眼角眯眼及拉扯眼角可使眼睑遮挡住部分瞳孔,减少光线弥散,改善视力。拉扯眼角还能压平角膜以改变屈光力。这些都可以让轻度近视的孩子视力短暂提高。3.其他异常行为当孩子不能看清物体的时候,可能出现焦虑情绪。如孩子写作业时抄字不整齐,变得脾气暴躁,甚至厌学;变得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容易情绪急躁;和小朋友关系变得不融洽等可能是发生近视的预警。发现孩子近视怎么办?散瞳验光孩子的睫状肌调节能力很强,如果验光时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孩子又处于假性近视阶段,验光结果就可能包含了假性近视的度数,导致眼镜度数不准确,影响屈光发育。散瞳验光可以放松睫状肌,这时的验光结果更客观、更可靠。确诊真性近视,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应积极配合眼科医生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做好近视防控的工作。如何预防孩子近视01户外运动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的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最有效的手段,而户外活动对近视防控的核心是光照。“目”浴阳光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没有阳光,户外活动也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地放松,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02用眼时间与正确坐姿遵循“20-20-20”护眼原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远的地方至少20秒。根据孩子的用眼情况,不一定要拘泥于20秒这个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远眺时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可督促孩子做到3个“一”:眼离书本一尺(≥33厘米),胸离桌边一拳(6~8厘米),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不要躺着、侧卧或者在移动的车厢看书、看手机。03合理饮食与充足睡眠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饮食均衡和保持充足的睡眠都是健康成长的基石。睡眠不足可能从内分泌、神经、免疫等不同途径影响眼睛,从而降低用眼舒适度,导致孩
1:眼轴随个体差异而不同 不适合一刀切「眼轴」是衡量眼球体积大小的一个指标,眼轴越长表示眼球体积越大,眼球壁越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都会变薄。一个成年人,正常的眼轴在23.5mm左右。当眼轴长度大于26.5mm时,眼底病的并发症会大幅度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将孩子「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进行了关联,尤其是在近视防控领域,总会提到「眼轴回退」会使得「近视度数」降低。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在「眼轴长度」上,并希望能够有个“标准值”参考,来确认孩子眼轴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否有可能近视,甚至希望通过「眼轴长度」换算出近视多少度等等。但我想说,这样的想法,不太靠谱。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眼轴长多少,其实是根据个人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决定的,有着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而屈光发育情况,更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差异会更明显,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去框起来供大家参考。而在现实中,眼轴的具体数值,跟孩子的角膜曲率也相关联。对于角膜曲率比较平的孩子来说,眼轴天生就比同龄其他孩子更长一些,但“长”并不代表,就一定度数比别人高,或者更容易近视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类眼轴短、曲率高的孩子,我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度数不高,甚至是远视,但这时也需要再排除一个可能,即孩子可能会有“圆锥角膜”的问题,因为确实曲率比较高,会存在异常可能,对于这类孩子,在确诊近视与否前,一定要先做角膜检查。2:“标准数值”浮动空间大参考价值不大我们随便找个年龄段,都会发现,它的区间差值大部分都超过了3mm,这种浮动差值,就好像说一个成人身高从1.5米-2.5米都是正常的。我们在做近视控制时,一直强调孩子的“年增长量”,即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一年长了多少,这才是孩子度数增长的准确幅度,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增长值是否落在了大数据正常范围内,来判断孩子还有多久会近视,或者近视增长快不快。度数增长的“快”还是“慢”,不能跟别人比,一定要跟自己比,这才是近视控制的意义和目的。所以,单纯以表格数值去判断孩子的眼轴增长幅度,有时反而会误导一些家长,自认为孩子在“正常值”以内,而错过了近视控制的黄金时间。不仅如此,这些表格里所谓的“正常值”,还很可能误导家长们把正常值以外的情况,都理解成“非正常值”或“异常情况”。3.判断近视与否验光是唯一办法我们眼睛的总屈光度是由一系列屈光组织参数决定的,包括:框架镜(验光结果)后顶点屈光度、角膜顶点屈光度、眼球第一主平面屈光度、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玻璃体腔深度、晶状体屈光度、房水折射率、玻璃体折射率、晶状体折射率、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晶状体后表面曲率半径、晶状体前表面到晶状体第一主平面距离、晶状体后表面到晶状体第二主平面距离……等等。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来记忆:孩子的屈光度≈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眼轴(注意是“约等于”,≈,不是等于)。对于小一些、调节力比较强的孩子,不仅要做小瞳验光,还需要做扩瞳验光,这样才能获得准确的数值。还没近视的孩子每年增加的量在0.22mm内,已经近视的孩子在0.33mm内,都是增长不算快速的表现。说明:孩子年龄越小,眼轴增长会越快,所以0.22mm和0.33mm的这个标准,对于不同的年龄的孩子,是可以做一定浮动的。比如,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0.22mm和0.33mm,这个标准还可以再放大一点,即8岁以下的孩子即使年增长超过了0.22mm和0.33mm,也不用太焦虑。而如果孩子年龄大一些,那这个值其实就需要缩小一些来看了,比如说,孩子已经14岁以上了,如果每年还长0.22mm和0.33mm,那就是增长比较快,需要加强关注了。
延缓近视的发生,降低1.00D近视漂移的发生率。研究对象为中国4~9岁未近视但有近视风险的儿童(睫状肌麻痹下等效球镜为(+1.00~0.00)D)。随机分配至接受每晚给予0.01%阿托品(n=159)、0.05%阿托品(n=160)或安慰剂(n=155)组,治疗2年。主要结局是近视的2年累积发病率及快速近视漂移受试者的发生比例。近视定义为睫状肌麻痹下任一眼的等效球镜至少为−0.50D。快速近视漂移定义为等效球镜至少1.00D的近视漂移。近1/4的儿童中途停止参与研究,但完成研究的儿童数量在2个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尽管观察了治疗的依从性,但未报告。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畏光(光敏感),这可能是由于阿托品浓度增加时瞳孔散大所致。但三组畏光的发生率相当,0.05%阿托品组、0.01%阿托品组、安慰剂组分别为12.9%、18.9%和12.2%。16例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不良事件均与阿托品治疗无关。2年的研究发现,0.05%的阿托品滴眼液不仅降低了近视的发病率,还降低了快速近视漂移的发生率,而0.01%阿托品无效。仅28.4%的儿童在2年后出现了近视,而安慰剂组为53.0%。同样地,快速近视漂移的2年发生率在0.05%阿托品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25.0%和53.9%。近视是眼轴增长超过正常所致,因此眼轴越长近视程度越高。0.05%阿托品组屈光漂移-0.46D,眼球增长0.48mm;而安慰剂组屈光漂移为-1.01D,眼轴增长0.70mm。近视发病率及快速近视漂移的比例在0.01%阿托品组和安慰剂组间无显著差异。LAMP2研究让我们了解到低浓度阿托品可延缓近视的发生。这些结果显示低浓度阿托品的确可延缓近视的发生,但浓度应高于0.01%。延缓近视的发生能够降低成年时的近视程度,还是仅仅将近视推迟了几年而不降低近视程度的远期风险目前尚未知。也不知道在近视出现前开始治疗以减少屈光漂移以及眼轴增长是否能让患者受益,还是在近视出现后开始治疗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回答这些问题将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本研究计划随访6年。未来的LAMP2研究结果可能涉及治疗依从性、对阿托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更全面检查、以及长期随访的近视程度。LAMP2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每晚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可在近视发生前延缓近视的发生,并可减缓屈光漂移和眼轴增长。然而,由于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延迟近视发生的长期效果尚不明确,现有证据尚不能改变儿童的标准照护方案。此外,因为尚未近视的儿童如无眼健康筛查结果不佳,常不会向眼健康专业人士寻求常规眼科检查,确定哪种类型的患者需考虑阿托品治疗是一个挑战。最后,识别最有可能从低浓度阿托品预防近视中受益的儿童,需要实施包含眼健康处方的视力筛查。尚需要更多的随机试验来重复这些研究发现,并回答其长期疗效。
眼轴其实就是眼睛的“身高”。从眼睛最前的角膜,到眼睛底部视网膜的距离,就是「眼轴」的长度。眼轴过长,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后就会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时,我们看物体就没那么清晰,这就是轴性近视。6岁,眼轴长度均值为22.46mm,随后每年平均以0.09mm的速度增长;7~8岁时,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为0.22mm;15岁时约23.39mm。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单看一项眼轴长度,都是没有近视防控意义的。眼轴长度,还需要结合「角膜曲率」和「晶状体」一起看。不同的角膜曲率,对应着不同的眼轴标准长度。角膜曲率越平坦,允许眼轴的长度就越长;角膜曲率越陡峭,可允许的眼轴长度就相对更短。尽早建立眼健康发育档案从学龄前开始就要尽早建立屈光档案,定期(每三个月)关注视力状况以及眼轴增长,便于准确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眼部发育情况。依据情况的不同分档制定近视预防策略,譬如个性化建议远视储备低的儿童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