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5年03月19日19:22主讲人:牛冬杰主治医师医生集团-北京乳腺外科
直播时间:2025年02月26日20:00主讲人:牛冬杰主治医师医生集团-北京乳腺外科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各种病理报告,探讨其病理特征、诊断要点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报告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同时,进一步明确与其他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为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支持。一、引言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内形成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多种乳腺疾病相似,使得准确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病理检查作为确诊的金标准,其报告中的各项信息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都至关重要。深入分析病理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本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二、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报告的一般特征2.1大体标本观察在病理报告中,大体标本描述是重要的起始部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灶通常边界不清,质地较硬。这里的“病灶”是指疾病在乳腺组织内发生的局部区域。切面可见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实质性区域,有时可见微小脓肿形成,表现为散在的、大小不等的黄白色脓腔,部分病例可见窦道形成,窦道是一种病理性管道,内可见脓性或干酪样物质。2.2显微镜下特征显微镜下观察是病理诊断的核心内容。典型的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病变,这里的“肉芽肿性病变”是指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聚集形成的特殊结构,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尤其在急性炎症期较为明显。病变可累及乳腺小叶内的腺泡、导管及间质组织,小叶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在部分病例中,还可见到脂质吸收空泡,提示可能与乳汁外溢等因素有关。三、特殊病理特征及相关分析3.1微脓肿形成微脓肿是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特征之一,多个微脓肿可融合形成较大脓肿。微脓肿是一种微小的、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区域。微脓肿的出现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炎症反应较为剧烈。其形成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局部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在病理报告中,对微脓肿的大小、数量、分布等详细描述,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3.2肉芽肿的类型及特点肉芽肿可分为异物性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等不同类型。异物性肉芽肿是由于异物进入体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形成的肉芽肿,在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异物性肉芽肿较为常见,可能与乳腺导管内的分泌物、乳汁等物质外溢进入间质,引起机体的异物反应有关。这种肉芽肿通常可见多核巨细胞围绕异物或脂质成分。而感染性肉芽肿相对少见,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肉芽肿,若存在需警惕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可能,如结核杆菌等,此时需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特殊检查,如抗酸染色等,以明确诊断。3.3免疫组化表现免疫组化检查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在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结果可提供关于细胞来源、炎症因子表达等信息。例如,上皮细胞标志物(如CK等)可用于确定病变细胞的上皮来源,有助于与肉瘤等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相鉴别。炎症相关因子如TNF-α、IL-6等的表达水平检测,可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对于评估病情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此外,一些自身免疫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如抗核抗体等,可辅助判断疾病是否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四、临床案例分析4.1案例一患者,女,32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块伴有疼痛1个月就诊。患者自述肿块逐渐增大,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查体: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约3cm×2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腺超声检查显示右侧乳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考虑乳腺肿瘤可能性大。随后进行了病理活检,病理报告显示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大体标本观察可见病灶边界不清,切面有灰白色实质性区域,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病变,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见微脓肿形成。根据病理报告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制定了保守治疗方案,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定期复查。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肿块明显缩小,疼痛减轻。4.2案例二患者,女,35岁,左侧乳腺反复出现红肿、疼痛3个月,伴有脓性分泌物自乳头溢出。患者曾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不佳。查体:左侧乳腺弥漫性红肿,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最大约4cm×3cm,质地硬,压痛明显。乳腺钼靶检查发现左侧乳腺内有多个钙化灶及肿块影,考虑乳腺癌或炎症性疾病。病理活检后,病理报告提示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存在广泛的病变,多个脓肿形成且有窦道形成。综合考虑后,医生决定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红肿疼痛症状消失。五、病理报告在诊断中的应用5.1确诊价值病理检查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关键手段。当临床怀疑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时,病理报告中的典型病理特征,如上述的肉芽肿性病变、微脓肿形成等,可明确诊断。尤其是在与乳腺癌、乳腺结核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中,病理报告的确诊作用更为突出。例如,乳腺癌在病理上表现为癌细胞的异型性增生,有核分裂象等特征,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炎症性病变明显不同;乳腺结核则可见典型的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可发现结核杆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非干酪样坏死等病理特征有显著差异。5.2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病理报告不仅能明确诊断,还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对于病情较轻、病变局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若病理报告显示炎症处于早期,且无明显的脓肿形成,可考虑先行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而对于病情较重,病理报告提示存在广泛的病变、多个脓肿形成或窦道经久不愈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也需参考病理结果,如病变范围局限的可选择局部病灶切除术,而病变广泛累及整个乳腺叶甚至全乳的患者,可能需行乳房切除术。六、病理报告与其他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6.1与影像学检查的结合在临床诊断中,病理报告常需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乳腺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脓肿等病变,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超声检查还可观察病变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乳腺钼靶检查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肿块的形态及密度等有一定帮助。磁共振成像(MRI)则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软组织层次结构,对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等具有重要价值。病理报告中的病变特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互印证,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肿块,在病理报告中可明确其性质是炎症性肿块还是肿瘤性肿块。6.2与实验室检查的关联实验室检查结果也与病理报告密切相关。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计数,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炎症的程度。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的升高,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与病理报告中的炎症表现相符。此外,泌乳素检查对于部分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具有一定意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泌乳素升高的情况,这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细菌培养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若病理报告提示有脓肿形成,细菌培养结果可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七、病理报告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7.1病理报告的局限性病理报告虽然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中具有关键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误诊的可能性存在。由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理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例如与乳腺结核、乳腺癌等疾病在部分病理表现上有重叠之处,如果病理学家经验不足或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可能会导致误诊。其次,病理报告具有一定的经验依赖性,不同的病理学家对同一病理切片的解读可能会存在差异。7.2应对措施为了减少病理报告的局限性,可以采取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方式。临床医生、病理学家、影像学专家等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诊断,综合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使用一些新技术,如分子诊断技术等,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八、患者视角8.1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肉芽肿性乳腺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身体上,乳腺的疼痛、肿块等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日常活动,如穿衣、运动等。心理上,由于担心疾病是乳腺癌等严重疾病,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在社交方面,患者可能因为乳房外观的改变(如红肿等)而感到自卑,影响社交活动。8.2临床实践中的患者关怀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医生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情况,包括病理特征、治疗方案、预后等,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患者乳房外观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九、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理报告包含丰富的信息,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的详细观察,以及免疫组化等特殊检查结果的分析,可明确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特点。将病理报告与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结果相结合,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诊断依据,制定更为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病理报告存在局限性,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和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准确性。从患者视角出发,我们应重视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在临床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理机制,探索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应对目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摘要: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Mastitis,GM)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乳腺癌相似,易造成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作为乳腺疾病的重要诊断工具,在GM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科普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彩超表现,特别是其丰富血流信号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一、引言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内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临床表现与乳腺癌相似,如乳房肿块、疼痛、皮肤改变等,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彩超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彩超表现1.肿块形态:GM在彩超下常表现为不规则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不清,边缘不光滑。2.内部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3.后方回声:部分肿块后方可见声影或回声增强。4.血流信号特征:a.血流丰富区: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肿块区域,彩超通常会显示血流信号丰富,这表明该区域有较高的血管密度和血流.速度。从视觉上来说,血流信号丰富的区域在彩超图像上可能呈现为大片明亮的色彩(通常为红色或蓝色,代表血流方向不同)。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增生和扩张,使得更多的血液流向该区域。这些血流信号的形态可能是不规则的,不是圆润整齐的形状,可能类似云雾状或者是斑驳状。b.血流分布:血流信号可能呈不规则分布,与正常组织的血流分布不同。在彩超图像上,正常组织的血流信号可能是比较均匀有序的,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血流信号看起来比较杂乱。在某些情况下,血流信号可能集中在肿块的边缘或内部。如果集中在边缘,可能像是给肿块勾勒了一个不规则的彩色边框;如果在内部,则可能是块状或者点状地分布在肿块内部区域。c.血流速度:彩超可以测量血流的速度,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血流速度可能比正常组织快。在图像上,较快的血流速度可能表现为血流信号的闪烁频率更高或者颜色更鲜艳(这取决于彩超设备的显示方式)。三、丰富血流信号的意义1.鉴别诊断:丰富血流信号有助于GM与乳腺癌的鉴别。乳腺癌通常表现为高速、高阻血流,而GM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相对较低。2.病情评估: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可能与病情活动度有关,丰富血流信号可能提示炎症反应较为活跃。3.治疗监测: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血流信号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四、彩超在GM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优势:-无创、无痛、可重复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可清晰显示肿块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对设备要求相对较低,易于普及。局限性:-对操作者依赖性强,诊断准确性受操作者经验影响。-不能直接提供病理诊断,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如穿刺活检等。五、结论与建议彩超提示丰富血流信号是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彩超检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疑似GM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确诊,以便早期治疗和干预。六、科普寄语乳腺健康关乎女性生活质量,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是预防乳腺疾病的重要措施。肉芽肿性乳腺炎虽然较为少见,但通过科学的检查方法如彩超等,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希望广大女性增强乳腺健康意识,关注自身乳房变化,及时就医检查,共同守护乳腺健康。注:本文为科普性质文章,旨在普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彩超表现及相关知识,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直播时间:2025年02月20日19:25主讲人:牛冬杰主治医师医生集团-北京乳腺外科
文中所指“共识”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疾病防治学组2016年发布的《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非哺乳期乳腺炎是相对哺乳期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而言的,包括多种乳腺炎性疾病的笼统的俗称,不是规范的医学术语。“共识”中是仅限定于“非哺乳期一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包括PDM和GLM两种疾病,包括的面太窄了。首先,就哺乳期乳腺炎来说,是特指好发于产后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了积存的乳汁所致,但是也可以发生于妊娠期,也可以发生断奶1-2年以后,所以中医有外吹、内吹之分。另外,肉芽肿GLM、乳腺结核等疾病也经常发生于妊娠或哺乳期,如果单纯以是否哺乳期来分类是不严谨的。第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一个比较容易诊治的单一病种,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却包括了很多种,诊断治疗相当困难的疾病,二者并不对等,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按哺乳期和非哺乳期进行疾病分类是不符合医学命名原则的。第三,在疾病命名上,在一个病名上加一个“非”,就变成另一病种或一组病,这是很少见的。众所周知,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如果把急腹症分为急性阑尾炎和非急性阑尾炎两大类,腹部外科医生一定会“拍桌子”。因为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症、胰腺炎等等很严重的疾病各有自己的诊治要点,没有统一的病因病理、手术方式。同样,非哺乳期乳腺炎包含一些较难治愈的病种,也各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怎么可以概括为一个非哺乳期?怎么能像一个疾病那样写出共同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处理原则?第四,“共识”把乳腺结核、结节病、真菌感染、Wegner肉芽肿等,放入鉴别诊断中,显然是不作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来考虑。乳腺结核在贫困地区还相当常见,肿块、窦道、瘘管、溃疡,比“共识”里描述的还要典型。乳晕旁瘘管Zuska、异物性、脂肪坏死、糖尿病性、丝虫病性等等10多种慢性炎症属于什么?难道不发生于非哺乳期?也属于特异性感染吗?如果把这些疾病都当做“其他”来对待,恐怕是不行的。第五,“共识”里面所描述的主要就是导管扩张症MDE/PDM(很多人还仍然习惯性地叫浆细胞性乳腺炎)一种疾病,而对GLM只轻描淡写几句。所以与其说是非哺乳期乳腺炎,还不如说是对导管扩张症的共识。“共识”提到的乳头溢液、乳头畸形,在GLM的发病中并不是必要条件,只是在炎症波及到乳晕下才发生乳头内陷,而与乳头分裂、内翻绝无关系。GLM多数不伴有乳晕下集合导管扩张,疼痛的肿块始发于乳房周边,而较少发于中心区,肿块和化脓的位置此起彼伏。患者平均年龄只有33岁,最小的孩子6岁以下,一夜之间突发巨大肿块,一周之内即可化脓破溃,但发展并非进行性,有间歇有自行缓解。GLM伴有明显的皮肤损害、高泌乳素血症、下肢结节红斑、多关节肿痛、高烧、咳嗽、牙痛、头痛等等难以联想的全身并发症。其发病率、复发率,诊治的难度大大超过了MDE/PDM,而且有着地域、人种的差异,我国的病例数世界第一,难道不更需要共识吗?而MDE多见于50岁左右,它的诊治已世界公认,发病率明显的低于GLM。现在我国很多医生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增加,那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后果严重的失误。如果说PDE多与细菌有关,而GLM的细菌培养却总为阴性。尽管有人说发现了棒状杆菌,但用其敏感的四环素治疗GLM却根本无效,因此目前认为是无菌性、自身免疫性炎症。对于如此特发性Idiopathic的肉芽肿性炎在“共识”中没有具体描述,这种本末倒置,必然会误导很多人。“非哺乳期乳腺炎”不论作为疾病的命名还是分类,都是不妥的,是经不起推敲的。那为什么大家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还如此的默认,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学术会议上或期刊杂志里?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对乳腺炎性疾病重视不够和研究不深,所以才听之任之,不求甚解。如果能扩大眼界,不要只看到MDE,对病种复杂,相当难治的炎性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就会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这个名称是多么的不严谨,为此,我建议用“乳腺炎性疾病”来概括,也更符合疾病的分类学,在此分类下,按疾病的严重性,发病率等依次进行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非哺乳期乳腺炎”这个名词根本不是医学术语,仅是貌似合理的俗称。在疾病分类名称上,在任何医学书籍中,特别是在任何一本病理学上,绝对的不见经传,我建议从乳腺医学中迅速清除这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免得以乱视听。以上是我的一己之见,难免偏颇,敬请大家指正。
乳房自检是早期发现乳腺病变的重要方法,建议每月进行一次,最好在月经结束后3-5天进行(此时乳房较松软)。以下是详细步骤:一、自我检查步骤1.镜前观察(视诊):姿势:站立,双臂自然下垂,然后高举双手,最后双手叉腰。观察内容: -乳房形状、大小是否对称。 -皮肤有无凹陷、红肿、橘皮样改变。 -乳头是否内陷、偏移或有异常分泌物。2.触摸检查(触诊):姿势:平躺,肩下垫小枕头,检查侧手臂上举。手法:用“指腹”(非指尖)轻压,以画圈或上下移动的方式检查,覆盖整个乳房(从锁骨到胸骨,腋下到乳沟)。顺序:从外上象限→外下→内下→内上象限,最后检查乳头乳晕。力度:轻压(查皮肤下)、中压(查腺体层)、重压(查深部组织)。3.检查腋窝和锁骨-用同样手法触摸腋窝和锁骨上下区域,检查是否有肿大淋巴结。4.挤压乳头-轻捏乳头,观察是否有液体溢出(血性、黄色或清水样分泌物需警惕)。二、需警惕的异常信号-触及无痛、硬质、边界不清的肿块。-乳房皮肤凹陷或橘皮样变。-乳头突然内陷或溢液(尤其单侧血性分泌物)。-腋窝淋巴结肿大。三、注意事项-手法轻柔:避免抓捏乳房(可能误将腺体当成肿块)。-全面覆盖:不要遗漏靠近腋窝和胸骨的区域。-结合医学检查:自检不能替代专业筛查,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做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四、发现异常怎么办?及时到乳腺外科或普外科就诊,医生可能建议超声、钼靶或MRI进一步检查。早期发现的乳腺癌治愈率极高,无需过度焦虑。温馨提醒:即使没有异常,也建议2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临床乳腺检查,40岁后增加影像学筛查。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减少饮酒)也能降低乳腺疾病风险。
前面说到影像学无法100%的准确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最终还是需要病理诊断确诊,所以某些影像学报告是良性的乳腺肿瘤也可能需要手术。那么那些可以随访,那些需要手术呢?下面咱们详细说一说。●小纤维瘤可观察,3~6个月复查一次腺纤维瘤并不是发现了就一定要手术,有一部分比较小(≤1厘米)的稳定的乳腺纤维瘤,我们也是可以观察的,一般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偏大一些(1~3厘米)的建议3个月来复查一次。●建议患者尽早手术的5种情况1、短时间内长大:如果在复查中发现肿瘤生长得比较快,半年内生长速度超过了瘤体大小的20%,建议尽早手术。2、备孕的患者:我们建议备孕的患者尽早把手术做好,因为在怀孕期间,准妈妈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非常大,可能会造成肿瘤在怀孕期间快速生长。孕期或者哺乳期都不是手术的最佳时机,首先孕期手术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其次哺乳期间手术感染的风险非常大。所以我们建议备孕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乳房查体,发现异常最好在怀孕前解决掉。3、有乳腺癌家族史:母亲或者姐妹有人得过乳腺癌。4、从事高危职业:比如经常接触射线、化学物质等。5、影像学提示有恶性可能:比如肿瘤周围有一些血管给它供给血液,整体感觉像纤维瘤,但边界不是很清楚,不太规则,在影像学分类上叫“可疑恶性”。这时我们建议患者不要再观察了,尽早手术。●手术方式分传统和微创两种目前乳腺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传统的开刀手术;另外一种,是越来越为广大的患者和医生所接受的微创麦默通手术。开刀手术的优势:①较大的肿瘤能够比较完整地切除;②能够缝合止血;③费用较低。微创手术优势:①不留疤,现在女性对自己形态的要求都很高,微创手术满足了大多数女性的需求。②容易发现微小肿瘤。在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手术,可以发现1厘米以下的小肿瘤。而开刀手术就很难找到比较小的肿瘤,可能会为了寻找肿瘤切出很大的刀口,那就得不偿失了。③门诊手术,无需住院。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非经授权不得转载。其他相关文章目录1. 乳腺 纤维瘤会癌变吗?2. 乳腺 纤维瘤是良性的,为啥也要手术?3. 多发乳腺 纤维瘤,微创手术能一次切干净吗?4. 微创术后乳房出现血肿、凹陷、硬块怎么办?5. 乳腺 纤维瘤微创术后复发了怎么办
直播时间:2024年07月16日19:59主讲人:牛冬杰医师医生集团-北京乳腺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牛医生,您好!手术引流了,不红不肿了,还有包块怎么治疗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