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4年08月15日18:58主讲人:胡一萍心理治疗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问题及答案:问题:怎样对待抑郁症又不肯治疗的家人,看到他做事,我就会生气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医生我之前害怕去学校,在学校就很紧张想哭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开学季=焦虑季?心理咨询师胡一萍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遇到很多揪心的家庭。上次有位妈妈哭着问我:"孩子以前门门功课优秀,现在每天锁着门打游戏,我该怎么办?"今天我想用真实案例告诉您:当孩子说"不想上学",其实是在发出求救信号。一、孩子厌学的三种"隐形伤口"伤口1:"我像被困在成绩单上的机器人"小艺(化名)能演奏三种乐器,绘画拿过省级奖项,却因为数学成绩差被禁止参加艺术活动。她在咨询室哭着说:"为什么成绩单就能决定我的人生?"很多孩子不是讨厌学习,而是痛恨"学习=刷题"的生存模式。伤口2:"我越拼命越觉得自己是废物"重点高中的小杰(化名)曾以"拼命三郎"精神考上名校,但新同桌的天赋让他崩溃:"原来有些差距不是努力能弥补的。"这种挫败感就像不断累积的沙袋,最终压垮了学习热情。伤口3:"手机里的世界比现实温暖"14岁的小林(化名)休学后每天刷15小时短视频,他说:"至少在这里,算法不会拿我和别人比较。"数字世界正在重塑孩子的认知:即时快感触手可及,长期投入变得难以忍受。二、这些常见操作可能加重伤势⚠"不上学将来捡垃圾!"——恐吓式教育会关闭沟通通道⚠24小时监督写作业——把书房变牢房⚠"都是手机害的!"——粗暴断网可能引发激烈对抗⚠"别人都能适应你为什么不行"——比较式沟通最伤自尊三、家长急救指南(附具体操作)急救包1:按下暂停键,先处理情绪✅黄金话术:"这段时间你一定很辛苦吧?"(先共情)✅特殊时光:每天20分钟"不谈学习亲子时间"(可一起做饭/散步)✅情绪温度计:用1-10分评估每日情绪(家长孩子都参与)急救包2:帮孩子找回"我能行"的体验▶发现隐藏技能:制作"成就手帐"记录小事(如独立完成手工/安慰朋友)▶知识闯关游戏:把作业分解成游戏关卡(完成一题贴颗星星)▶真实场景教学:超市购物学数学/旅游规划学地理急救包3:重建家庭能量场🔶设置"树洞时间":每周固定时段全家倾诉烦恼(关键:不评判只倾听)🔶开展"优势发现计划":每位家庭成员写下彼此的3个优点🔶创建学习仪式感:共同布置读书角/制定家庭学习时刻表特别提醒:需要专业支持的信号当孩子出现持续失眠、自伤行为、拒绝交流超过2周等情况,请务必寻求专业帮助。就像发烧需要验血,心理感冒也需要专业诊断。写在最后:去年帮助过的小艺妈妈发来消息:"女儿考上了艺术高中,现在每天眼睛都是亮的。"每个厌学孩子心里都藏着未被看见的星光。开学在即,愿我们都能成为擦亮星星的人。(本文案例均经过隐私处理,关键信息已模糊化)作者:胡一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杭州市康复医院/杭州市特殊康复中心)心理治疗师
对于孩子来说,不想上学是再平常不过的心理。然而如今,“厌学”成为一种“流行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我小时候,如果说不想上学了,一顿打后便老实了,那时的孩子皮实。如今若出现一个厌学在家的孩子,大概率还多一位焦虑、抑郁的家长。经常接家长的提问,小时候这么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就不想上学了?一般我会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因素给予分析。比如:1、心理因素,包括:逆反心理、自我认同缺失(学习无意义)、缺乏自信(不擅学、学不会)、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2、家庭因素,包括:父母关系不和、家长缺乏理解和支持。3、学校因素,包括:学习困难、考试恐惧、和同学或老师有冲突。4、社会因素,包括:网络游戏、二次元、不良媒体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 我是一名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咨询师,我叫胡一萍。下文将试图从我聆听与陪伴过的“故事”中梳理出关于“厌学”的一些思考。一、核心原因分析1. 学习价值感缺失 "学了没用":学习内容与生活脱节,青少年感受不到所学内容有什么用?会对未来有什么实际意义?如"让AI代替我写文章”,"学数学买菜用不上"。功利化教育:无论是学校、父母、亲友都把成绩当成唯一评价学习的标准,学习为考试升学,学习变成"刷题工具"。案例:我有一个孩子初二时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她在艺术上小有天赋,三种乐器都弹得挺好,能歌善舞,画画,COSS也很好。但是她的主科成绩却不好,数学参加补习班,提前预习,但还是成绩不理想。她曾经说“为什么数学、英语不好就不能给我机会学音乐?我痛恨这个世界......”后来她逐渐丧失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也变得不好,在学校里因学业和人际双重受挫,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严重时在学校里公开自残,后来休学在家直至中考结束情绪才稳定下来。2. 心理矛盾与冲突- 自主权争夺: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我自己作主”、“我说了算”,对家长、教师强制安排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特定焦虑:此时的大脑前额叶发育未完成,无论是面对学业、考试、容貌、人际都易焦虑。如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再努力也考不好"或“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害怕考试”、“不敢见人”。社交需求冲突:此时的孩子特别容易对同伴认同或受同伴的影响,比如与同学竞争产生人际压力形成撕裂—"再努力也比不过”。案例:我的厌学的来访中,有一半是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A就是一名县市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男孩,他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他的学习很重视,也很严格。最近母子两经常为了手机的事情发生冲突,因为孩子已经一个月不去上学了,在家里就是玩游戏。妈妈很苦恼,建议孩子做心理咨询。我从孩子这里了解到他不去上学前刚换了同桌,变成走读。他的原同桌兼室友是他的一位“强劲对手”——不用努力就能考出漂亮分数。而他在初二时就开始因学习压力而产生躯体不适,凭着坚强的毅力考上了重高。在初中时他一直是年级前十,但进入重高后他越来越力不从心。看到同桌轻轻松松就能学得很好,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否定过去的日子,怀疑努力的意义,想要快乐、轻松的生活,但除了打游戏外找不到做其他事情的动力。3.数字化时代的认知重构网络依赖:短视频/游戏的高频刺激让孩子过度的及时反馈与立刻满足,这大大削弱了他们延迟满足的忍受度。而学习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回报的苦差事,到底是依赖OR网瘾,学生VS家长争吵不断却难分清。大脑受伤:网络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刺激大脑,各种垃圾信息和负面议论使大脑过载,长期导致人们的深度学习能力退化,注意力无法集中,使传统课堂显得更加枯燥难耐。社交退缩:网络一方面拓宽了社交圈,一方面让人社交退缩。人们由虚拟社交替代现实体验,减少了真实的社交机会。孩子们更愿意从网络上结交兴趣相投的朋友,减弱了现实社交的意愿,削弱了对学校的归属感。多环境的交互影响1. 家庭动力系统失衡情感账户透支:亲子沟通经常与学习相关联,父母指责式教育如"考不好就别回家",导致亲子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代际认知错位:“工业化时代”父母不能理解“数字原生代”孩子,家长用自己人生经验教育指导孩子,引发冲突,叛逆对抗。隐形控制危害:父母太焦虑,过度规划课外辅导,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2. 教育生态困境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统一教学进度忽视孩子个性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同步。如ADHD、发育迟缓、高敏感特质的学生在集体教育中很受伤。智能评价体系单一化:太过于偏重主流学科的教育,象艺术、体育等多元智能未被纳入主流认可系统。教师的压力与困境:老师因行政任务过重挤压了因材施教的时间,传统的教书育人变成了教育管理,难以建立深度师生连接,导致师生间难以产生正向促进。3. 社会文化冲击 "躺平文化"的误解:在高节奏的生活下,人们难以平衡和学习、娱乐、运动和休息时间,导致合理休息需求曲解为彻底放弃努力。成功观的崩塌:“好好学习,找好工作”的学习观激励着几代人,如今就业寒冬中"高学历=好工作"受到质疑,“学习的意义”这一价值观还未构建。大数据的效应:追求流量,算法推送的时代,只要你搜索或点赞过的内容就会被不断地推送,消极的观点或者心态势必会被强化,如"读书无用论".....家长焦虑,如何破局?1.重建学习意 义系统项目式学习(PBL):将知识嵌入真实问题解决,比如:让孩子运用数学、化学、物理的知识设计社区垃圾分类优化方案。生涯可视化工具:通过职业VR体验、企业见习等建立"学习-未来"的具象连接。优势放大法:为每个学生建立"能力雷达图",凸显非学术优势。2.神经科学干 预方案认知重评训练: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思维(如将"我不会"改为"我正在掌握")。压力阈值管理:通过生物反馈仪监测心率变异性(HRV),科学调节学习节奏。多巴胺引导技术:设立阶梯式目标奖励,重构学习行为的神经奖赏通路。3.教育生态 升级混合式学习空间:结合线上资源库与线下讨论区,允许自定学习节奏。跨学科主题课程:如"气候变化中的数学建模""短视频创作中的文学表达"。同伴互助系统:建立"学习合伙人"制度,将竞争转化为协作。4. 家庭支持方案沟通模式转换:用"我观察到...我好奇..."替代"你应该..."(推荐: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责任梯度移交:逐步让渡学习决策权(如从共同制定计划到自主规划)。家庭学习场域:父母示范终身学习行为(如开展家庭读书会)。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11日17:55主讲人:胡一萍心理治疗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
直播时间:2024年11月10日18:00主讲人:胡一萍心理治疗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
临床中,经常碰到患者抗抑郁药吃了几天之后,就感觉不舒服,但还没有体验到疗效。因此,很担心要不要继续吃药,还是要换药或者换医生换医院。以下就此问题,根据权威参考书籍和个人临床经验尝试解答,兼及抗抑郁药不同年龄阶段的考虑与抗抑郁药的治疗周期。首先要说明的是,抗抑郁药是目前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大类药物。抗抑郁药不但用于治疗抑郁障碍,同时是治疗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甚至躯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相关障碍的重要用药。抗抑郁药起效🆚副反应,哪个来得更快?首先我们要了解抗抑郁的治疗机理,简单来说就是恢复了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功能和平衡。简单一句话就这么解释了,我们目前可以说,大多数的药物治疗机制都是如此,如下图所示。在临床之中,我们发现一个情况,就是病人药吃下去一段时间,还没看到效果,但是人很难受,副反应先出来了。所以事实上这样我们刚刚讲到作用神经受体的药物治疗,它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解释:我们从图中最上面的曲线清晰看到,神经递质的数量用药之后短期就发生显著变化,可惜的是这种变化与初期的副反应更为相关,敏感的人更容易出现,当然有个体差异;而治疗之后药物的起效,我们看到图中临床疗效的上升曲线是和受体敏感性下降的这条曲线相对应。关键的问题是,神经递质受体敏感性的下调比神经递质数量的变化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往往需要几周。所以常常看到的情形是,副反应1-2周已经明显出来了,而疗效还不一定那么明显,往往需要2-4周的时间。因此我们说临床抗抑郁治疗,急性期至少4-8周,你需要时间去验证它的疗效,而这时副反应也就逐渐耐受了,患者体验上就是消退甚至消失了。但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往往副反应先于疗效出现或者说更为明显。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期,或者说你能不能很好的依从治疗,是获得疗效的关键。简单的说,你能不能坚持住这样一个2到4周,再宽泛充分一点,两个月的时间坚持下来。我觉得,假如说一个治疗基本是合适的,那是可以看到效果的,当然不能说每一个个体都一定如此,但是大部分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因为我们还要考虑个体差异,以及难治性抑郁的存在。哪个年龄段用抗抑郁药最受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抗抑郁药的使用,有不同的风险获益比。从上图中折线看,中间高,两端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期抗抑郁药治疗获益/风险比是最低的,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用药的话,我们就其实特别谨慎,比如说非药物治疗可以用的,可以解决问题的,药物治疗也许会往后靠。包括需要用药的时候,它的安全性,抗抑郁药的品种和剂量医生都会特别考虑。青少年和老年人获益/风险比在其次的位置。青少年有不稳定、冲动特征,而老年人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可塑性都会下降,所以药物的疗效也许没那么快,没那么理想。我们知道老年人整体器官系统的功能是下降的,所以它副反应就比较容易出来。而成年人抗抑郁药治疗获益/风险最高的群体。这就是我们从人群特征角度来看待抗抑郁药治疗获益/风险。抗抑郁药需要吃多久?那么抗抑郁药治疗,要持续多久呢?一般急性期6到12周,基本上就是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时候我们希望做的是,和患者探索出一个合适ta的方案,有效又没有太大的副反应。然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沿用这个方案去做巩固治疗,这个大概是半年的时间。之后继续维持一年或更久。以上治疗期间,或治疗终止之后症状再度出现的话,可能就存在复燃复发的问题,需要评估后再次选择治疗。此外,反复复发的患者,家族史强烈阳性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维持治疗。无论如何,抗抑郁药治疗本身就是一个权衡利弊的决定,没法想象百分比的只有好处,所以了解这些情况,和医生密切合作,保持信心和耐心,承担可能的风险,相信能有更好的疗效,更少的副反应。信任和药物一样重要。参考:1.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9。2.CanadianNetworkforMoodandAnxietyTreatments(CANMAT)2023Update.CanJPsychiatry.2024Sep;69(9):641–687.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俞少华医生浙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生
引言: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6-16岁城市儿童青少年的强迫症时点发病率约为1.3%,也就是说,在一所学校每2~3个班级中就可能会有一名儿童青少年正在被强迫症状所困扰。由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发作的强迫症状容易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正常仪式行为相混淆,加之儿童青少年对症状的觉察能力有限,儿少强迫症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间隔时间超过两年。未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长期预后往往越差,且儿童青少年时期患上强迫症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发育障碍,因此,及时的强迫症状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成长过程中,人人都可能体验过“强迫症”对仪式和规则的执念贯穿着我们的一生。当你去观察一名两岁左右的婴儿,你往往会发现ta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吃饭、洗澡和睡觉的仪式,如果你打乱ta的仪式,ta会崩溃大哭;等ta成长到3-5岁时,你会发现ta在玩游戏时经常重复同样的活动(比如把一个玩具拆掉又拼好无数次),如果你打断ta,ta会非常烦躁;再长大一点,5-6岁时,你会发现ta对游戏中的规则非常敏感,如果游戏规则改变,ta可能会感到不安;到了6-11岁,ta可能会有一些迷信行为,ta相信这样做能防止坏事发生;除此之外,ta还可能会对收藏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2岁以后,ta可能会非常痴迷于特定的活动(比如网络游戏)或特定的人(比如电影明星);迷信行为也可能依然存在,以求好事发生……这些执念和行为都是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对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想法和行为会逐渐减少。如果一名儿童青少年在年龄增长时类似的情况不减反增,且表现出了相比同龄人更戏剧化、更复杂的仪式行为,或是在仪式和规则被破坏时表现出了更加明显的焦虑不安、难以转移注意力的情况,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执念和行为已经脱离正常的范畴,成为影响生活的强迫症状。当一个让人害怕的念头浮现时,一些人会尝试直接命令它走开,但这通常没有用,我们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了!”那些讨厌的念头出现的频率反而会越频繁。这种现象叫做“白熊效应”——当你想让一个人反复想到一只白熊时,比起对ta说“请你想象一只白熊”更有用的方法,就是告诉ta“不要想象一只白熊”。另一些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由于做了某些动作之后而感到焦虑减轻,便认为这些行为是有帮助的。事实上这些行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焦虑的念头,反而让ta更加相信这些念头是可怕的、有威胁的,因此,当这些可怕的想法再次出现时,ta就会觉得有必要再次重复这些行为。让人担忧的念头和缓解担忧的行为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强迫症状循环。人人都有“强迫症”,还有必要在乎它吗?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不受控制地反复持续出现的想法、冲动或画面,而强迫行为是为了缓解(通常是因强迫思维引起的)焦虑和痛苦而反复进行的仪式或行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强迫思维有: 担心自己、家人、朋友或宠物发生不好的事情,比如生病或发生意外 担心碰到不干净的东西或被污染 伤害他人的想法 怀疑自己忘记了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把一件事做到没有丝毫差错(比如把东西按照某种规律排得整整齐齐)就会感觉不舒服或不安 关于性的令人不安的想法或画面 关于宗教或迷信的令人不安的想法 对不吉利的词语或数字产生不安的想法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强迫行为有: 反复清洁 反复检查(文字、门锁、开关等) 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 反复在心中默数或默念 重复一个或一系列固定动作 反复进行的迷信行为……这些想法和行为几乎人人都有,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造成困扰,只有当这些想法和行为开始不受控制地反复出现,耗费大量时间,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周以上,且对本人或他人的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或者造成明显的主观痛苦时,我们才会以强迫症状来称呼它们。与成年强迫症的表现有所不同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强迫症患者很可能无法清晰地感知和描述强迫思维,而是体验到模糊的担忧和害怕,这些儿童强迫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往往以强迫行为为主,且强迫行为被打断时不会有强烈的焦虑或痛苦,只是会感到烦躁。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症状很轻、不用过多理会,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状的发展没有统一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减轻或加重都有可能发生,研究表明在青春期表现出较多亚临床强迫症状的个体未来患强迫症的可能性更高;且超过半数的成年强迫症患者在童年期就表现出了亚临床强迫症状。在发现儿童青少年有超出同龄人水平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时及时干预,不仅能够提升儿童青少年当下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预防成年后可能的强迫症发作。儿童青少年得了强迫症,是谁的错? 目前并没有人能对强迫症的病因下定论,现有研究倾向于强迫症是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迫症并不是一种选择——不是儿童青少年有意为之,也不是因为他们或者家长做错了什么,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强迫症状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有人一定要因此受到指责。许多家长担心,如果孩子总是冒出“我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担忧或者有关于性的一些糟糕的想法,可能说明他们内心深处真的想那么做,意味着他们真的是个坏孩子,很多儿童青少年也正是因为担心这一点而不愿求助,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孩子的品质并没有关联,通常还和他们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这些想法的性质和打嗝很像——都难以遏制,且让本人感到尴尬,既然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打嗝而认为ta品行不端,那么我们也不必因为一个人的强迫症状而对ta进行有罪推断。一些人可能认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孩子出现强迫症状的原因,就没办法改善它”。事实上,了解病因可能会对改善强迫症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是采取有效干预的必要条件,就像一名急诊外科医生不需要知道一个患者的腿是怎么断的,也可以开展手术修复那条断腿,在当前强迫症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临床工作者们依然发展出了一系列有效治疗和干预强迫症的手段。面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医生和家长能做些什么?目前,临床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工具是儿童版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CY-BOCS),这是一份需要临床治疗师通过访谈儿童来完成评估的他评量表,适用于测量8-17岁儿童青少年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强迫症的评估和诊断离不开临床医生的专业判断,个体自行评估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如果你发觉自己或者亲人可能被强迫症状困扰,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是最好的选择。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案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治疗以及结合暴露与反应预防(ERP)的CBT心理治疗。轻度的强迫症状可能仅通过心理治疗就得到有效改善,而中度及以上的强迫症状往往需要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您是一名家长,且您的孩子正在经受强迫症的困扰,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为您的孩子提供帮助:01 提供情感支持与孩子谈论ta的症状,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评论或责备ta的行为。请始终提醒自己和孩子,强迫症并不是谁的错,而且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是很难克服的。试着让您的孩子知道您明白这一点,并且让ta知道您愿意支持和帮助ta。02 鼓励并参与治疗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治疗师合作,帮助孩子坚持治疗计划。一线心理治疗方法(即ERP)旨在打破强迫症状循环,其核心要求是:让孩子暴露在令其焦虑的强迫思维中,并阻止ta进行一切能够缓解焦虑的强迫行为。孩子很可能会抗拒做这样的尝试,而家长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帮助您的孩子认识到这种练习是安全且有效的。03 维护一致性在家庭中保持一致的应对策略,避免强化孩子的强迫行为。您和其他家庭成员可能一直在以某种方式帮助您的孩子完成ta的强迫行为,比如:因为ta担心污染而给ta买洗手液帮ta把一件衣服洗很多遍、直到ta认为衣服彻底洗干净了允许ta随时随地给家里打电话寻求确认或安慰在ta犹豫或进行强迫行为时,催促ta,对ta说“没关系的,不会有事的,所以你别做了/你快点走”在ta因为纠结于把一个字写很多遍而无法完成作业时帮ta写作业按照ta的要求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些动作或反复调整某个物品的位置...这些为您的孩子实施强迫行为提供便利的表现被称为“家庭顺应性(FamilyAccommodation)”。这实际上会导致孩子的强迫症状持续存在,也会让您感到非常疲惫。我们明白您是因为不忍看到您孩子感到焦虑和痛苦才会这样做,您不必自己表现出了家庭顺应性行为而感到自责,您和其他家庭成员需要做的,是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存在,并且停止继续用类似的方式强化您孩子的强迫症状。04 心理教育学习更多关于强迫症的信息,了解如何最好地支持孩子。05 自我照料强迫症不仅会给孩子本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往往也会给家长带来压力,作为家长也要注重自己的压力和情绪疏导,家长的健康心态也会给孩子带来力量。最后,想对正在被强迫症状困扰的儿童青少年说:让人担忧的念头就像乌云,每个人的世界都出现过这样的乌云,大部分时候,乌云只是悠悠飘过,短暂地遮住阳光,随后便不留痕迹地离开。强迫症患者的内心世界里只是有比别人更多的乌云,它们越积越厚,迟迟不能散去。的确,这些担忧可能会成真,乌云会带来一场雨,但是雨过天晴之时,万物会更加茁壮地向阳生长。如果你是一名未成年人你的世界正在被强迫思维的乌云笼罩你需要做的不是提心吊胆地等着这场雨降临也不是用尽一切自己发明的仪式行为试图驱赶乌云而是在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学会接受乌云的存在不再被它占据过多的注意力当你学会了不再被担忧和焦虑驱使着维持强迫症状的循环乌云便会自行离开阳光会重新照亮你的心底参考文献:1.Yan,J.;Deng,H.;Wang,Y.;Wang,X.;Fan,T.;Li,S.;Wen,F.;Yu,L.;Wang,F.;Liu,J.;etal.ThePrevalenceandComorbidityofTicDisordersand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nChineseSchoolStudentsAged6-16:ANationalSurvey.BrainSci2022,12,doi:10.3390/brainsci12050650.2.Walitza,S.;VanAmeringen,M.;Geller,D.Earlydetectionandinterventionfor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TheLancetChild&AdolescentHealth2020,4,99-101,doi:https://doi.org/10.1016/S2352-4642(19)30376-1.3.Zellmann,H.;Jans,T.;Irblich,B.;Hemminger,U.;Reinecker,H.;Sauer,C.;Lange,K.W.;Tucha,O.;Wewetzer,C.;Warnke,A.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s.ZeitschriftfurKinder-undJugendpsychiatrieundPsychotherapie2009,37,173-182.4.Micali,N.;Heyman,I.;Perez,M.;Hilton,K.;Nakatani,E.;Turner,C.;Mataix-Cols,D.Long-termoutcomes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follow-upof142childrenandadolescents.Th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2010,197,128-134.5.Fineberg,N.A.;Dell'Osso,B.;Albert,U.;Maina,G.;Geller,D.;Carmi,L.;Sireau,N.;Walitza,S.;Grassi,G.;Pallanti,S.Earlyinterventionfor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nexpertconsensusstatement.European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9,29,549-565.6.Francis,G.;Gragg,R.A.Childhood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SAGEPublications:1996.7.Freeman,J.B.;Garcia,M.FamilyBasedTreatmentforYoungChildrenWithOCD:TherapistGuide;OxfordUniversityPress,USA:2009.8.Wegner,D.M.;Schneider,D.J.TheWhiteBearStory.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326-329.9.Association,A.P.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5,Fiftheditioned.;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Publishing:Washington,DC,2013.10.Luke,A.K.;Ankney,R.;Wilton,E.P.;Gladstone,T.R.;Berlin,K.S.;Flessner,C.A.DevelopmentalTrajectoriesofPediatricObsessive–CompulsiveSymptoms.ResearchonChildandAdolescentPsychopathology2021,49,1635-1648.11.Franklin,M.E.;March,J.S.;Garcia,A.Treating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Washington,DC,2007.12.Brakoulias,V.;Perkes,I.E.;Tsalamanios,E.Acallforpreventionand earlyinterventioni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Earlyinterventioninpsychiatry2018,12,572-577.13.Fontenelle,L.F.;Yücel,M.AClinicalStagingModelfor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sItReadyforPrimeTime?EClinicalMedicine2019,7,65-72,doi: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19.01.014.14.Goodman,W.;Price,L.;Rasmussen,S.;Riddle,M.;Rapoport,J.Children'sYale-Brownobsessivecompulsivescale(CY-BOCS).NewHaven,Connecticut:ClinicalNeuroscienceUnit1991,29,31-51.15.Geller,D.A.;Wagner,K.D.;Emslie,G.;Murphy,T.;Carpenter,D.J.;Wetherhold,E.;Perera,P.;Machin,A.;Gardiner,C.ParoxetineTreatmentin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Randomized,Multicenter,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Trial.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2004,43,1387-1396,doi:https://doi.org/10.1097/01.chi.0000138356.29099.f1.16.Varigonda,A.L.;Jakubovski,E.;Bloch,M.H.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EarlyTreatmentResponsesof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andClomipramineinPediatric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2016,55,851-859.e852,doi:https://doi.org/10.1016/j.jaac.2016.07.768.17.Reid,J.E.;Laws,K.R.;Drummond,L.;Vismara,M.;Grancini,B.;Mpavaenda,D.;Fineberg,N.A.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ywithexposureandresponsepreventioninthetreatment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s.ComprehensivePsychiatry2021,106,152223,doi:https://doi.org/10.1016/j.comppsych.2021.152223.18.Tao,Y.;Li,H.;Li,L.;Zhang,H.;Xu,H.;Zhang,H.;Zou,S.;Deng,F.;Huang,L.;Wang,Y.;etal.Comparingtheefficacyofpharmacologicalandpsychologicaltreatment,aloneandincombination,in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networkmeta-analysis.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2022,148,95-102,doi:https://doi.org/10.1016/j.jpsychires.2022.01.057.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15-HTP能否取代抗抑郁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经常有患者来咨询药师,能否用保健品来替代目前服用的治疗药物。最近5-HTP(5-羟色氨酸)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有些患者觉得5-HTP和抗抑郁药物中的5-羟色胺能药品相似,想要使用5-HTP替代抗抑郁药物治疗,觉得保健品比药品安全。那么这种替代方式可行吗?5-HTP(5-Hydroxytryptophan)是一种氨基酸,是色氨酸的代谢产物,是体内合成血清素的前体。色氨酸作为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需要通过食物摄入才能补充。如鸡蛋、牛奶、豆类等都含有丰富的色氨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成人的色氨酸(Tryptophan)每日所需量为1.4毫克/千克体重。大约摄入的色氨酸只有1-2%被代谢成5-羟色胺(5-HT)。色氨酸在人体存在两种同工异构体,一种主要存在于脾脏、肠道细胞、松果体和胸腺,一种则完全存在于神经元细胞中。5-羟色胺途径的第一步是色氨酸转化为5-HTP,随后5-HTP被迅速代谢为5-HT,5-HT可以被单胺氧化酶和醛脱氢酶进一步代谢。5-HT是一种关键的神经递质,在人类情感、学习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大部分抗抑郁药具有增加5-羟色胺能的作用。这些药品是经过层层研究,具有明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也有严格的使用剂量范围。目前5-HTP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可见,作为保健品在市场流通。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之为膳食补充剂。2谨慎使用:5-HTP疗效存疑能否将5-HTP当做抗抑郁治疗的替代方案,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1.证据不足:目前的研究对于5-HTP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存在争议,并且大部分研究规模较小、质量较差。虽然有些研究表明5-HTP可能对改善抑郁症状有一定作用,但也有很多研究未能证实其效果。2.不确定的剂量和安全性:5-HTP的剂量和安全性也存在争议。过量使用5-HTP可能导致副作用,如恶心、腹泻、头痛和肌肉疼痛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血清素综合征。3.潜在的相互作用:5-HTP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提高血清素水平的其他药物(如SSRIs)一同使用时,可能增加血清素综合征的风险。4.不应替代正规治疗:在治疗抑郁症时,应当遵循正规的医疗指导,并且在专业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已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5-HTP如果作为一种辅助疗法,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但不应作为主要的抗抑郁治疗手段。谨慎使用因此,5-HTP用于抑郁症,目前的科学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方法。在考虑是否使用5-HTP时,应当谨慎,并且始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尤其对于抑郁症患者,不能觉得病情控制了,长期吃药有副作用,保健品就一定安全了,最好的做法是寻求专业医疗建议,并接受正规的治疗方案。[1]XueC,LiG,ZhengQ,GuX,etal.Tryptophanmetabolisminhealthanddisease.CellMetab.2023Aug8;35(8):1304-1326.doi:10.1016/j.cmet.2023.06.004.[2]RothW,ZadehK,VekariyaR,etal.TryptophanMetabolismandGut-BrainHomeostasis.IntJMolSci.2021Mar15;22(6):2973.doi:10.3390/ijms22062973.转载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你不上学怎么行呢?不上学你以后能干什么呢?”“反正我就是不想上学。”“那你没有文凭,没工作,怎么办?现在我们还能养你。以后要是我们老了,”“我不知道,反正无所谓,我就是不想上学。”“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你了,大家都在上学,为什么你就不行了?”“为什么非要逼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杭州市第七民人民医院兼职心理咨询师胡一萍说:这样的对话在厌学家庭中经常出现。近年来“厌学的孩子”渐渐成为我主要的工作对象。一边是对上学毫无兴趣、恐惧、纠结的孩子,一边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无法让孩子安心上学的父母。父母们搞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不想上学了呢?他们在万般无奈之下前来求助,恨不得钻到孩子脑子里一探究竟,孩子到底怎么了?很多临床案例表明:厌学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学习压力大”“心态不好”“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方法不对”“青春期的叛逆”所能归因的,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医学等多个层面。换言之,厌学是一个系统问题,是学生背后的家庭、学校、社会系统出现问题的综合结果。因此,要想摆脱厌学的困扰,我们也需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做工作。第一、个体因素——“个人目标和价值感的缺失”1、学习无意义感与“空心病”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为了父母、被逼迫去上学......,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孩子内在动力不足是厌学的根本原因。加上来自网络、手机、游戏、二次元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的叫嚣,外界的干扰悄无声息地填补了孩子空虚的心灵。2、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缺乏稍微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便失去对学习的信心,人际交往稍遇不顺,便拒绝交往,这种不敢面对困难的脆弱心灵,这也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第二、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没有神助工,只有猪队友”1、亲子关系冲突和不稳定的依恋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力量2、家长不稳定的负面情绪长期击垮孩子的心理3、“致病”的家庭期待让孩子不堪重负4、父母的婚姻问题伤及孩子第三、学校的因素——“唯成绩论英雄”1、来自同学之间竞争、冲突的人际压力2、来自校方的焦虑而导致的学业压力3、来自老师特别关注、过高期待的压力第五、社会议题——“哪些心理因素促发了厌学症”1、儿童注意力缺陷的学习困难2、儿童冲动控制导致的行为问题3、儿童发育迟缓引起的精神问题4、青少年焦虑、抑郁、失眠、强迫等
直播时间:2024年09月12日19:28主讲人:胡一萍心理治疗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问题及答案:问题:什么时候可以线上咨询您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一个人不敢坐电梯,怕停电或故障困在电梯里,两个人坐就没事,吃药管用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青少年划伤手腕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广泛性焦虑是强迫症的一种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一焦虑胸就痛吃劳拉西泮缓解。这是焦虑症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一工作就焦虑,胸痛。这是焦虑症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头被打后,头痛有焦虑。休养后再上班几天,又现焦虑。向单位请假就威胁再请假就劝退。心情影响更头晕。咋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有时思考以前的事,总结经验是强迫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医生,我61周岁,男,近一年来,老是感觉心里烦燥,爱生气,情绪低落,咋回事?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的朋友是专业的心里咨询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心里辅导工作,但她的心里出了问题?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孩子14岁,上课不听讲,厌学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好的,谢谢大夫啦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医生,我60岁,长期失眠,担心成瘾,不敢长期吃艾司唑仑,现在改为睡前吃谷维素加维生素B1各一片,感觉有效,但不知道这种吃法可不可以这样长期下去?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恐怖症,恐怖消失的夫妻案件以及发生过凶案的房子,特别怕,这个有啥办法吗,大夫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连着一周都睡不着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念头中偶尔出现不喜欢的人就是强迫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强迫症是自己造成的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是强迫思维症很痛苦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孩子14岁男孩沉迷手机网上购物青少年情绪障碍已休学一年每天一片德巴金一片兰释这几天天天突然睡觉多了。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老师讲的很好,孩子高一,没去过医院,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你好,光有心病思想病心结心魔情绪病,跟狗过不去,明知道没事,非要使劲去想,心理天天不干净不清净不舒服不安静,脑子天天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热锅上的蚂蚁乱想,光害怕狗咬狂犬病乱想,怎么让心理,情绪静下来,正常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你好,光有心病思想病心结心魔情绪病,跟狗过不去,明知道没事,非要使劲去想,心理天天不干净不清净不舒服不安静,脑子天天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热锅上的蚂蚁乱想,光害怕狗咬狂犬病乱想,怎么让心理,情绪静下来,正常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老师我家孩子14岁医生沉迷手机游戏网上购物去年医院确诊多动症轻度焦虑症吃药11个月了药还需要吃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请问对吃喝穿戴都没兴趣,生活中没任何爱好,女55岁多数夜晚睡不着觉,干脆不困,怎么办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强迫思维是什么引起的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孩子休学一年,现在开学去了两次说难受又不去了,说心里难受,是什么情况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非常想尝试下屎的味道,但是他知道这是不正常的,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去想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胡大夫,我女儿今年高一,最近脑袋里老是出现一个非常奇葩的想法,越不想去做就越难受,非常痛苦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