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疱疹性咽峡炎,你见过吗?
嘴巴长疱疱,在入园检查时被幼儿园退学,你们会首先考虑到什么问题呢?没有错,疱疹性咽峡炎,它来了,它带着嘴巴疼痛,带着发热来了。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呢?它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看到这两个病毒,有没有想到什么疾病呢?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是同一种病毒,在人体内的不同表现。该病发病率高,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6岁以下最常见,潜伏3~5d,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病程一般4~6d,预后良好。这个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所以这个病,至少需要居家隔离2周。二、它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以发热和咽痛起病,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严重的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症状轻的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诊断、检查检验与治疗。诊断不用说,有咽痛、发热,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来到医院,有发热的建议还是完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感觉发热症状相对厉害或者精神相对差的,有条件完善EV71和CA16检验,根据进食、尿量情况,看看有没有必要完善电解质等检验,如咳嗽频繁,痰较多,完善胸片检查。治疗:对症治疗:有高热的就控制高热,体温38.0℃以上并有惊厥病史,建议早期口服降温药,体温达38.5℃以上的,无惊厥史,视症状(精神不好、头痛等)给予退热药物降温。至于物理降温,退热贴其实很鸡肋,温水擦身、冰敷这些效果也是一般。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常用的商品名:美林,有口服液、栓剂、胶带、颗粒),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常用的商品名:泰诺林、必理痛,有口服液、栓剂、片剂、颗粒等),10~15mg/(kg·次);PS: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h,24h不超过4次。说明书上的用量经过换算以后,剂量是偏小的。有口腔疼痛的,口腔护理是首选治疗,有时候哪怕疼痛、少量出血,该做还是要做,否则继发性口腔感染,恢复时间需要延长,还可能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而什么喷到口腔里面的药物,作用真的比较有限。抗感染治疗:为什么发热要查血常规呢,因为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性感染,但部分病人查出来的血常规白细胞是升高的,并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这个是提示有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有部分专家指出,白细胞升高者,次日能下降,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我个人的看法,仅限于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是个普通医生),验血有异常尽量早期使用,避免加重后再来处理,作为家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老跑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号,难挂呀。最主要是病毒处理,没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不建议使用。四、注意事项。(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居家隔离2周。(2)注意休息,保持空气流通。(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4)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