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焦虑》——走出焦虑、轻松应对焦虑焦虑会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恐惧不安,甚至陷入对死亡或者发疯的恐惧;会影响人的行为,限制人的活动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同样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引起人的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恶心反胃或出汗等身体反应。焦虑的种类:1.惊恐障碍;2.广场恐惧症;3.社交恐惧症;4.特定恐惧症;5.广泛性焦虑症;6.强迫症;7.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产生的原因:1.长期诱因;2.近期环境原因;3.使焦虑持续的原因(消极的对话,肌肉的紧张,错误的认知模型,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缺少自我呵护);4.神经生理因素(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杏仁核和蓝斑)应对焦虑的方法:1.放松身体,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埃德蒙•雅各布森);2.腹式呼吸和镇定呼吸(吸5秒,停5秒,呼5秒,瑜伽);3.放松精神(引导式内观,冥想);4.思考问题从现实出发;5.正视恐惧;6.经常运动,呵护自己;7.简化生活;8.停止忧虑;9.即刻应对。一、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应对焦虑的十种策略和治疗方法,指导读者走出焦虑、轻松应对焦虑,是焦虑症、恐惧症患者全面可靠、简单易行的自我疗愈手册。本书为20年焦虑症治疗结晶。本书为升级口袋本,可以帮助读者及时缓解焦虑。为其提供经验证过的方法,帮助读者逐步应对因焦虑而产生的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和情绪症状。书中的这些练习可以在你感到焦虑的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进行,可以帮你超越恐惧,开始生活并享受生活。不要让焦虑扰乱生活。本书将向你展示如何应对当下的忧虑和恐慌、彻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二、目录:引言第1章放松身体第2章放松精神第3章现实地思考第4章直面恐惧第5章规律运动第6章合理饮食第7章自我滋养第8章简化生活第9章跳出忧虑的漩涡第10章心理急救策略焦虑管理笔记三、作者简介:埃德蒙·伯恩从事焦虑症、恐惧症和其他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工作20余年,曾任加利福尼亚焦虑症医治中心主任。撰写的自助书籍已经帮助了100多万人,并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洛娜·加拉诺专业心理咨询师,知名心理治疗专家。长期关注焦虑症的治疗,擅长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所著多本心理治疗书籍,并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她还是“安逸飞行”项目的创始人,该项目旨在帮助患有乘机恐惧症的人。相关链接:应对焦虑症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来减轻焦虑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那些希望学习如何控制自己对特定情况或事物反应的人群。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通常由专业心理医生提供,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倾听、沟通等方式解决患者的内心困扰。适合处理复杂的情绪问题或需要长期支持的情况。3.松弛训练松弛训练涉及一系列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减少身体紧张感。这些技术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练习,特别适用于希望通过物理感觉改善焦虑状态者。4.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经验的修行方法,有助于培养接受和非评判意识。适用于希望在静默反思中管理内心冲动与压力者。5.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如散步、瑜伽等,可促进大脑产生内啡肽,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适合因生理原因引起的轻度至中度焦虑。6.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适量的抗焦虑药物来缓解焦虑症状,并巩固疗效。但需要注意,药物治疗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或辅助手段,应遵医嘱,并结合心理治疗进行综合治疗。7.社交支持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缓解焦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获得情感上的支持。8.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都有助于缓解焦虑。适度运动也能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总结综上所述,焦虑症的应对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松弛训练、正念冥想、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社交支持和调整生活习惯等多种方法。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时,应考虑个人情况和适应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管理和缓解焦虑症状,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想法决定活法,你变了,世界就变了《应对焦虑》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大家在繁忙的人群当中,在压力重重的当今社会,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化解自己的焦虑,从而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身体放松到精神放松,全身才会处于放松和正常的状态。呵护自己,爱护自己,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让自己走出困境,走出烦恼和焦虑,这样才能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只有当你自己幸福了,你身边的人,你周围的家人才会幸福。因为想法决定活法,你好了,世界就好了;你变了,世界就变了。做好焦虑管理:焦虑症候群主要表现在情绪、想法、生理和行为四个方面。1.想法:由焦虑所衍生的想法,一般有担心、自我关注、自责、怀疑心重、不信任、善变、不断地想、思维混乱。2.生理:所导致的生理反应,一般有头晕、失眠、流汗、发麻、易被传染、易得感冒、胸口隐痛、心跳加速、气喘吁吁、尿频尿急、吞咽困难、体力不支、皮肤过敏、脸上长痘、缺少快感、肌肉痉挛、胃口增加或降低。3.行为:所表现的行为,一般有抽烟喝酒、暴食或节食、做事拖延、容易分神、难以决策、话唠或少话、变得笨拙、变得鲁莽、变成工作狂、胆怯退缩、亲力亲为。4.情绪:所流露的情绪,一般有急躁、恐慌、沮丧、害怕、罪恶、敏感、羞耻、防御、不安全、郁闷、无助、生气。如何走出内心的焦虑呢?要认识到你无法阻止焦虑,但是你可以改变处理它的方式。学会应对焦虑,便可减少它们所带来的消极效应。应对焦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由美国的贝克医生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它是用于处理各种心理失调症的高效疗法,强调以一种实用策略来处理你面临的问题。简单来说,你如何认知一个事件,将影响到你的想法、你的情绪以及你的行为和生理感受,你将积极构建发生在你周围的世界的意义,并开始重新认知和实践。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帮助你识别导致焦虑的事件,改变你对该事件的初评价和再次评价,看看你做的哪些事情对问题解决是有帮助的。再次评价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想法。在面临压力情境时,人类大脑通常会经历两个阶段的解释,初评价主要识别是否存在问题,再次评价主要关注自己能否处理这个问题。初评价阶段常见的认知误区,一般有独断推论、选择性偏差推论、过度类化、扩大或夸张、个人化倾向。认知行为疗法的3个步骤,主要是:建立对某个压力事件的认知地图→初评价:是否存在问题?→再次评价:我能否处理这个问题?其中,初评价主要关注点有4个,也就是事件是否真的存在所述问题?问题源于我的想法还是事实?事件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要求?哪些事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举个例子,当你在应对某个压力事件时,比如不善言辞的你,一直很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偏偏你闺蜜邀请你去她的婚礼上致辞,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你,内心得有多焦虑,该如何运用认知地图为自己解压呢?觉察到这个时候的你,生理反应会出现诸如心跳加速、胃不舒服、紧张失眠;行为上可能会回避和准新娘通电话,拖拉着不挑选致辞稿;情绪表现可能出现恐慌、害怕、自我怀疑;想法可能是“我讨厌在公众场合说话,那会让我丢人现眼的”。以上是当事人的初评价。那么,再次评价就可以针对具体反应重新评价,转变自己的认知地图。比如生理上,你可以通过正念呼吸使放松平静,较好控制自己的心跳;行为上你可以同意出席,然后精心准备,感谢闺蜜;情绪上可以自信起来,兴奋起来,悦纳自己的不安;想法转变,可以是“我很荣幸,闺蜜选择了我来致辞”。经过再次评价之后,你就可以大大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所负责的项目,因为某个部门不配合而导致拖延。觉察到这个时候的你,生理反应可能会出现失眠、精疲力竭,行为上可能表现为说话絮叨、举止鲁莽、大喊大叫;情绪表现为急躁、计较、疑心重重;想法可能他“这个部门的领导一直不给我面子,以后如果有事他求我,看我怎么对付他”。以上是当事人的初评价。那么,再次评价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具体反应而做出转变,生理上通过正念呼吸和正念冥想让自己专注于当下,让自己平静下来;行为上可以是充分准备、反思检讨、力争共识;情绪上要提醒自己耐心和宽容;想法可以转变为“他并不是针对我一个人,可能我有很多细节确实没有说清楚,导致沟通不畅”。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启示是你感受到多少焦虑,完全取决于你对事件的解释。针对自己的初评价,进行质疑和改变,将使你变得更为平静。要认识到你的思考、行为以及心理和身体上的感受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你改变了其中一个,剩下的也会跟着改善。应对焦虑的第二个方法叫自我分心法。自我分心法是指完成一件你最专注、最喜欢做,而且令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对于那些你无能为力的事情,分散你的注意力,把它们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自我分心法具体可以有玩游戏、看电影、适当运动、听音乐、阅读、联系好友、上网学习新知识、欣赏艺术、做菜、远足、旅游、培养业余爱好等等,要点是你最喜欢,可以让你专注于当下的任何健康有益的活动。
抑郁时抑郁是爱的瑕疵。我们是会爱的生物,也就一定会因丧失而绝望,抑郁正是这种绝望的机制。抑郁来临时,会贬低一个人的自我,最终将我们给予或接受情感的能力侵蚀殆尽。我们内在的寂寞也显现出来,不仅摧毁我们与他人的联结,也摧毁我们平静独处的能力。爱虽然不能预防抑郁发生,却会给心智以缓冲,呵护它免受自身伤害。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以令这种保护不断复新,让爱与被爱更加容易,这也是它们发挥作用的原因。在精神状态良好时,有人爱自己,有人爱他人,有人爱工作,有人爱上帝:这些激情都会提供至关重要的使命感,这正是抑郁的反面。但爱也时常背弃我们,我们也背弃爱。在抑郁中,每份事业、每种情感乃至生命本身皆无意义,这些都变得不言自明。在这种无爱的状态下,唯一还能感受到的只是一切都无关紧要。==========对于抑郁最好的描述可能是,这是一种情感的痛苦,这种情感痛苦违背我们的意愿强加于我们身上,之后又挣脱了它的外在束缚。抑郁不只是大量的痛苦,但大量的痛苦会堆积成抑郁。抑郁若与情境相称,便是悲痛;悲痛若超出情境应有程度,则是抑郁==========抑郁被粗略地分为“小”的轻性抑郁(或心境恶劣障碍)和“大”的重性抑郁。轻性抑郁渐进发生,有时是永久性的,像铁锈侵蚀钢铁那样危害一个人。它是由太微小的原因引起的太大的悲痛,是接管、挤走所有其他情感的痛苦。这样的抑郁驻留身体,占据眼睑和肌肉,令你双目失神,脊椎弯曲,也伤害着你的心肺,令不随意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身体的疼痛会发展为长期慢性疾病,同样,轻性抑郁的痛苦并不在于它此刻多么难以承受,难以承受的是,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众多时刻时,你都会看到它的存在。轻性抑郁在其现时态中看不到任何缓和的可能,因为它似乎理所当然。==========抑郁的诊断和其病症本身一样复杂。病人总是问医生:“我抑郁了吗?”好像验个血就能明确知道结果似的。搞清楚自己是否抑郁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倾听自己,观察自己,感受你的感受再去思考它们。如果你绝大部分时间的感受都很糟,却没什么原因,你就是陷入了抑郁。如果你绝大部分时间的感受都很糟,且找得到原因,你也陷入了抑郁,尽管比起对环境不管不顾、直接与抑郁作战相比,去改变这些原因可能是帮你走出抑郁的更好途径。如果抑郁让你不断丧失能力,那就是重性抑郁。如果只是轻度的干扰,就不是重性的。精神科圣经《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把抑郁定义为符合所列九项症状中的至少五项,这很不恰当。这个定义的问题在于它完全是任意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让五项症状就足以构成抑郁;四项症状或多或少也是抑郁,而五项症状也不如六项那么严重。甚至只有一项症状也很是让人不舒服了。具有所有症状但都很轻微,可能比具有两项症状但很严重的问题更小。漫长的诊断之后,大部分人都去寻找原因,但其实知道病因和治疗病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的大脑有抑郁倾向,你无须为此责怪自己——要怪就怪生物演化吧,但别忘了,责怪本身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化学过程,快乐也是。化学和生物并不是冲击一个人“真实”自我的外物,抑郁也无法与受其影响的人割裂开来。治疗并不是要缓解自我认同的混乱,让你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正常,而是要重新调整你的多重身份认同,在很小的程度上改变你这个人。==========不借助药物而走出轻性抑郁有一些好处。这能给你一种感觉,就是通过锻炼你自己的化学意志,你可以修正自己的化学失衡。痛苦带来的生理化学过程看似无法避免,而学着迎难而上,也是大脑的胜利,是发现心智的纯粹力量的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靠自己”克服抑郁也让你免于与精神药物相关的社会性不适感。这说明我们乐于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只凭自己的内部机制来重建自我,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一点点从痛苦中恢复,也会为所经受的这些折磨赋予某种意义==========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话:醒来不觉苦,就知已死掉。虽然人生不仅仅是痛苦,但痛苦的体验,尤其是强烈的痛苦,却是生命的力道最确实的标志之一==========死本身也许不太糟糕,但活在死亡的边缘,那种将过又没过真正边缘的状况,才无比可怕。陷入重性抑郁时,你怎么也够不到伸向你的援手。你也没法让自己双膝双手着地,因为你感到身体一旦倾斜,哪怕是倾向远离崖边的方向,你都会失去平衡坠落下去。这么说来,深渊的意象确实有些符合抑郁的感受:黑暗、不确定、失去控制。但假如你真的跌入无底深渊,也就无所谓控制问题了,你会完全失控。这时让你感到恐惧的就是,当你最需要控制也最该有控制力时,控制却离你而去;迫近的可怕完全压垮了当下一刻。==========我在柬埔寨遇到的每个成年人都遭受过可怕的外部创伤,那样的创伤要是发生在我们身上,会让大部分人发疯或自杀。而他们的心智所遭受的,更是另一种等级的恐怖。我的柬埔寨之行本意是想为他人的痛苦而自感卑微,而我的所见所闻令我卑微到了尘泥之中。==========生物特性并非命运。即使带着抑郁,仍然有很多条路通向美好生活。能从自己的抑郁中有所学习的人,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发展出特别的道德深度,这是压在他们悲苦的潘多拉之盒最底部的希望之鸟。我们无法、也不应逃离基本的情感光谱,而我相信抑郁也在这光谱上,它不仅接近悲痛,也接近爱。我确实相信,所有强烈的情感都相邻而居,每种情感都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它的对立面互相决定着。目前,我能控制抑郁引起的失能无助,但抑郁永远都在我大脑的密码之中。抑郁是我的一部分。发动对抑郁的战争,就是在与自己作战,在开战前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相信,如果想要彻底消除抑郁,只能破坏令我们的情感机制,但正因这些机制,我们才是人类。科学与哲学方法都必须折中使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曾写道:“迎接这痛苦吧,因为你将从中学习。”在未来,我们有可能(虽然现在还不太可能)通过化学操控,去定位、控制、消除体验苦难的大脑回路。但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那么做。祛除苦难回路乃是扁平化我们的体验,是损害一个更为有价值的复杂整体,哪怕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令人痛苦。如果能亲见九维的世界,我愿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我宁愿永远生活在悲苦的迷雾中,也不愿放弃感受痛苦的能力。但痛苦不是剧烈的抑郁;去爱,被爱,都要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中,而这样的体验令人鲜活。我试图从我生命中去除的是抑郁那种行尸走肉般的特质,而不是去除痛苦本身;本书正是反对后一种灭绝目标的炮弹。
双相障碍及其相关的障碍的标准 伴有焦虑困扰: 目前或最近出现的躁狂、轻躁狂或抑郁发作的大部分时间里至少出现以下2个症状: 1.感觉不自在或紧张。 2.感觉异常躁动。 3.因为担心而注意力不能集中。4.害怕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 5.感觉自己要失去控制。 说明目前的严重程度:轻度:两个症状。 中度:三个症状。 中重度:四到五个症状。严重:四到五个症状伴有运动性激越。 标注:无论在初级保健机构还是在精神专科,焦虑困扰已经成为双相障碍和抑郁发作的突出特点。焦虑程度越高其自杀风险越大,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因此,指出是否伴有焦虑及其严重程度,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伴有混合特征: 混合特征的说明适用于双相I型障碍及双相II型障碍的躁狂,轻躁狂或抑郁发作: 1、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 A.满足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的全部标准,目前或最近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大部分时间里至少具有以下三项症状: ① 病人的主观感受(例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他人观察(例如泪流满面)有明显的抑郁情绪。 ② 对于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活动丧失兴趣及乐趣(病人主观感受或由他人观察发现)。 ③ 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迟滞(被其他人观察到,不仅仅是主观感觉慢了下来)。 ④ 疲乏、精力减退; ⑤ 无价值感,或不恰当的过分的罪恶感(表现为由疾病引起的自责自罪称病耻感); ⑥ 反复出现关于死的想法(不只是对死亡的恐惧);反复出现的自杀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自杀计划;或者是自杀企图;具体的自杀计划; B:混合症状表现为个体日常行为的改变,同时可被他人觉察到。 C:症状同时满足躁狂以及抑郁的标准时,应诊断为躁狂发作伴有混合特征,考虑躁狂发作引起的显著功能损害及临床严重性。 D:混合症状并非由药物生理效应引起(比如物质滥用、药物或者其他治疗等)。 2、抑郁发作,伴有混合特征: A:满足抑郁发作的全部诊断标准,同时在目前或近期抑郁发作的大多数时间了,至少伴发以下3项躁狂/及轻躁狂发作的症状: 情感高涨; 自我评价高,夸大; 话多,言语急迫,急于表达; 思维奔逸或者主观感到有很多的想法; 精力充沛,或者目标导向活动增多(包括社会交往、工作、学习以及性本能); 活动增多,为贪图一时享乐而过多参加有可能带来痛苦后果的活动(例如:疯狂购物、轻率的性行为及不理智的投资); 睡眠需求减少(尽管睡眠减少但仍感到精力充沛,与失眠症相反)。B:他人可观察到的混合症状以及个体行为的改变。 C:症状同时满足躁狂以及抑郁的标准时,应诊断为躁狂发作,伴有混合特征。 D:混合症状并非由药物的生理效应引起(比如物质滥用、药物或者其他的治疗等)。 注:伴有混合特征的重型抑性发作(MDE)发展为双相Ⅰ型障碍及双相Ⅱ型障碍的风险性很大,因此,指出这一特征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及监测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伴有快速循环特征: 在过去12个月的时间里至少有4次发作符合躁狂,轻躁狂或者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可发生于双相Ⅰ型或双相Ⅱ型障碍)。 注:每次发作之间至少有2个月时间症状部分或者完全缓解,或者存在转相(例如从抑郁发作转为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注:快速循环发作的基本特征: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至少有4次情绪发作,这些发作可以任何形式及顺序出现,每次发作必须满足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的持续时间及症状数目的诊断标准,同时每次发作之间存在缓解期或者转相。躁狂及轻躁狂发作属于同一相。除了发作更为频繁之外,快速循环发作中情绪障碍与非快速循环模式中的情绪障碍没有其他差别。在确定为快速循环发作之前,需要排除这些情绪障碍是药物的直接效应(如可卡因、糖皮质醇激素等)或者由其他条件引起的。 伴忧郁特征: A:在目前发作期间存在以下任一项: ① 对大部分活动甚至所有活动丧失愉快感; ② 对通常能引起愉悦的刺激缺乏反应性(即使有好事发生,也不会感觉好一点,连短暂的好转也没有) B:符合以下三项或者以上: ① 明显的抑郁情绪,以居丧,绝望,和/或郁闷,或所谓的空虚感为特征; ② 抑郁情绪通常在早晨更重;③ 早醒(比平常早醒至少2个小时); ④ 显著的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⑤ 严重的食欲下降及体重减轻; ⑥ 过分或不恰当的罪恶感。 注:忧郁特征是指抑郁情绪出现在疾病发作最重的阶段,多有愉快感完全丧失,不仅仅是部分缺失。评价情绪反应性缺失的指标为:特别渴望的事情并没有引起情绪的显著改善,包括情绪完全没有改善或者只是部分改善(例如:只提升正常的20%-40%,持续数分钟)。以忧郁情绪为特征的抑郁发作与非忧郁型抑郁发作相比,其抑郁情绪更严重,持续的时间更长,或者是毫无原因的,但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精神运动性改变非常常见,往往可以被他人观察到。 在同一病人身上,抑郁特征在疾病发作中显示出轻微的复发倾向。与门诊病人相比,这种复发倾向在住院病人中更为常见,而轻性抑郁的复发倾向要小于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更易复发。 伴有非典型特征: 指非典型症状占据目前或最近重型抑郁发作的大部分病程中。 A:情绪反应性(即由实际及可能发生的正性事件引发的情绪改善);B:符合以下特征两项(或者以上)① 显著的体重增加或者食欲增加; ② 嗜睡症; ③ 铅样麻痹(即四肢感到沉重,胳膊和腿好像灌铅一样) ④ 长期的人际关系敏感(并不局限于情绪障碍发作时)导致显著的社会或职业功能受损。 C:在一次发作中,症状不满足伴忧郁特征或者伴紧张特征的标准。 注:非典型抑郁的概念具有历史意义(即非典型与经典抑郁相比,内源性抑郁作为规范性在门诊尤其是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很少被诊断。),不代表该特征少见或不同寻常。情绪反应性是一种当正性事件发生时情绪提升的能力,(比如当孩子们造访、获得他人的赞扬时等等)。情绪保持愉悦(不再悲伤),当外界环境保持有利时,这种愉悦感甚至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食欲增加可表现为摄食量增多以及体重的增加。嗜睡症主要指夜间睡眠时间及白天小憩时间增多,一整天睡眠时间合计至少十小时,(或者至少比非抑郁状态下多睡2个小时)。铅样麻痹是指肢体感到沉重,难以移动,动作缓慢,通常发生在胳膊或者腿部。这种感觉通常至少持续1小时,但多数情况下持续数小时。与其它的非典型特征不同,人际关系的病理敏感性在很早即出现,几乎贯穿一个人大多数的成年时期。其敏感性在抑郁和非抑郁时期持续存在,但其在抑郁发作期间会加重。 伴精神病性症状: 在一次发作中的任何时间存在幻觉或者妄想。如果伴有精神病症状,要标明情感反应是协调还是不协调。 伴情感反应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在躁狂发作中,幻觉及妄想的内容具有典型躁狂发作夸大、行为冲动不顾危险等特点,与此同时也具有多疑、偏执等特点,尤其是当其他人对其个人能力、成就等产生怀疑时。 伴情感反应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及妄想的内容不具有上述特点,或者是呈现情感反应协调与不协调混合状态的特征。 伴紧张特征: 是指紧张症症状存在大多数躁狂或抑郁发作中。在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障碍章节中,紧张症常伴发情绪障碍。 伴围产期发作: 是指双相Ⅰ型或者Ⅱ型障碍中,目前或者最近的发作未满足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且情绪症状发生在孕期或者产后四周内。 注:情绪障碍可发生于孕期或者产后,依据产后一段时间内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尽管评估结果各不相同,但显示出3%-6%的妇女在孕期或产后数周或数月内会经历抑郁发作。50%的产后抑郁发作实际在产前既已存在。因此,将这些发作统称为“围产期抑郁症”。围产期抑郁发作的妇女通常有严重的焦虑情绪,甚至惊恐发作。前瞻性研究中显示,孕期情绪障碍及焦虑症状,与产后抑郁症一样,增加了产后重型抑郁发作的风险。 围产期发生的情绪障碍可以表现为伴有或者不伴有精神病症状,杀婴事件经常与产后精神障碍发作联系在一起,后者以杀死婴儿的命令性幻听及婴儿是恶魔缠身的妄想为特点。但是精神病症状也可以存在于不伴有特定幻觉及妄想症状的严重产后情绪障碍。 伴有精神病症状的产后情绪障碍(抑郁或者躁狂发作)发作,发生于1‰—2‰的产妇中,在初产妇中更常见。围生期前存在情绪障碍的妇女,患有伴有精神病症状的产后情绪障碍的风险会增加,对风险性的评估主要针对既往有抑郁或者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Ⅰ型)发作病史的妇女,以及双相障碍家族史阳性的妇女。 既往有伴精神病症状的产后情绪障碍发作的妇女,其复发的风险性在30%-50%之间,产后情绪障碍发作必须与发生于围产期的谵妄鉴别,后者伴有意识水平波动及注意力不集中。围产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无论是神经内分泌水平、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整,还是母乳喂养对于治疗计划的潜在影响及产后情绪障碍病史对于接下来的长期家庭计划的影响,都是这一时期所特有的。 伴季节特征: 该特征是指患者终生情绪障碍发作的一类模式。 基本特征是指:至少一种类型的情绪障碍发作(即躁狂、轻躁狂或抑郁发作)遵循一定规律的季节模式,其他类型发作可不具有此特征。例如:一个个体的躁狂发作具有季节性,但是他/她的抑郁发作并没有规律的发生在一年中特定的时间。 A:在双相Ⅰ型或者Ⅱ型障碍中,躁狂、轻躁狂或者抑郁发作与一年中特定时间(例如:秋季或冬季)之间有一个暂时的时间规律。 注:不包含主要由季节相关的社会心理压力导致的情绪障碍(例如:每年冬季的解雇高潮)。 B:完全缓解(或者从重型抑郁发作向躁狂或轻躁狂转相,反之亦然)也发生在一年中特定的时间(如:抑郁发作在春天缓解)。 C:在过去两年内,个体出现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显示出暂时的季节相关性,如上述所说,在这两年中没有非季节相关的情绪障碍发作。 D:在个体一生中,季节性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如上所说)次数要多于非季节性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次数。 注: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及抑郁症(MDD)中抑郁的复发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抑郁发作(MDE)及缓解均发生在一年中特定的时间。在大多数病例中,秋冬季多发,而春季缓解。夏季抑郁复发则很少见。这种发作—缓解模式至少持续两年,同时在这段时间内没有非季节性情绪障碍的发作。与此同时,在病人一生中,季节性抑郁发作的次数要远远超过非季节性抑郁发作。 本项不包含:季节模式是由季节相关的社会心理压力(季节性解雇或者学校假期等)导致的。具有季节模式的抑郁发作的特征为精力充沛、嗜睡、多食、体重增加、喜食甜食(碳水化合物)。季节模式较多发生于抑郁症(MDD)的复发中,还是双相障碍中,目前还不明确。然而,在双相障碍中,与双相Ⅰ型相比,季节模式更多见于双相Ⅱ型。在某些病人中,躁狂及轻躁狂的发作可能与特定的季节有关。 冬季型季节模式的流行病学随着纬度、年龄及性别发生变化。纬度越高流行病学资料也增加,年龄也是季节性强有力的指标,年轻患者罹患冬季抑郁发作的风险更高。标明: 部分缓解:既往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的症状仍存在,但是不满足全部诊断标准。或者每次躁狂、轻躁狂及抑郁发作之后,症状消失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完全缓解:在过去两个月中,没有显著的情绪波动的征兆及症状。 严重程度标明: 基于满足诊断标准的症状数目,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度:目前存在的症状,只有很少或者部分满足诊断标准,症状较严重,但是临床上尚可控制,症状导致社会职业功能轻度受损。 中度:症状数目、强度和/或社会功能受损介于轻重度之间。 重度:症状数目远远超过诊断所需的症状数目,症状严重且难以控制,症状明显影响了社会职业功能。
《寻找百忧解》“有时候跟精神病患者说话,问一年也问不出所以然来,只能算了。这是我很深的体会。工作以后,我的脾气越来越好,生活中跟人发生争执,连着几句话说不清,我就会立刻说:“你说得对!”小时候我看过一个小说,讲街上有两个人吵架,一个说三七二十一,另外一个说三七二十八。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去找一个特别会判案的清官。那个清官说说三七二十八的人是对的。说二十一的那个人不干了,说您怎么是非不分啊。那个大清官说,你跟说三七二十八的人争什么争?能争明白的话,他还会说三七二十八啊?!后来我进了精神科,这便成了一条很重要的“法则”:症状比理性顽固,千万不要和症状较劲,把它们当成“三七二十八”就行。”(请查看原文)一、内容简介:1名精神科医生,12位精神病患者,4000天的治疗与陪伴。大多数人进入医院是为了离开,而这里的患者不同,他们来到此处是想与曾经的自己剥离,其中有些人进来后就再也不愿离去。本书是精神科医生陈百忧的真实诊疗手记,记录了12位精神病患者人生中最癫狂也最暗淡的一面:持续60年的自杀计划里,藏着一个家最深情的秘密;连医生都害怕的病症,却被精神病室友治好了;喜欢捉迷藏的女患者嫁给了警察,藏在异国都能被带回家……他们聚在这个被层层铁门封死的狭小空间里,看似在接受治疗,实则在修复自己支离破碎的人生。透过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们这些“正常人”心中深藏的绝望与不安?如果你正被现实压得无法喘息,别怕,别慌,谁还没有个“犯病”的时候?二、目录:春姨和玫瑰花猫爸爸自杀60年院霸院霸的仇人我的疯孩子跟着妈妈去流浪查无此人带我回家傻瓜美人窗边的老米我们结婚吧······ 三、作者简介:陈百忧,从业12年的三甲医院精神科主治医生。虽然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但自己也曾受到精神问题的困扰,口头禅就是:“谁还没个犯病的时候?”记录下这些故事,希望看完故事的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允许自己偶尔情绪低落,少点儿自责。相关链接:与自己和解,是人生最大的修行01 治好儿子,不管代价老牛的儿子牛威和孙艳玲一样,也是个“花疯子”。从12岁发现儿子有异常,一直到现在牛威24岁,十几年间,老牛极舍得为儿子花钱,却没怎么给他进行过正规的治疗。牛威发病后,老牛唯一的心愿是:治好儿子,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带着儿子四处折腾,花光了家里的钱,也借遍了能借的,老婆也离家出走了。所有精神病家属踩过的坑,他都踩过。他带着儿子去铁路上班,后来领导决定让他不上班,每个月发放3000元生活费。看病钱不够,他有时跟战友出海,十天半个月,一趟能赚一万元。出海时,他就把儿子锁在家里,托人每天送饭。在精神病院,很少见到男性来照顾。突遇变故,首先放弃的大多是男人,所以老牛和儿子的经历让人同情又佩服。牛威体重太重,只有老牛能制服他,所以爷俩一块儿住进了医院。02 回归生活,打持久战老牛为人仗义,很快和患者打成了一片,尤其和老好人老田关系亲密。老田也是病房的“元老”,通情达理,看着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我上班多年,从没见过他犯病。但听主任说,老田犯病时会产生幻觉,差点失手把媳妇杀了。牛威住院大半个月时,老牛要和战友出海,便把牛威托付给了老田。24岁的牛威,280斤的体重,可是所有反应都像八九岁的孩子。老牛出海一个月回来,牛威瘦了十多斤,看起来精神了,老牛欣喜若狂。老牛再次放心地出海了,牛威还是像跟屁虫似的成天跟着老田。有一天,科里轮转来了一个漂亮的小护士,牛威突然从后面抱住了她。大家合力才把他拉开,绑到床上。他死命挣扎,打了一针,才睡着了。后来只能加药,才能控制症状。老牛兴冲冲地出海回来,看到的却是一个蔫答答的儿子。那天晚上,老牛满身酒气地回来,护士大姐没让他进。第二天早上,他来敲门了,精神了许多。他说,昨晚去澡堂泡了个澡,顺便剪了头发,刮了胡子。他一晚上没睡,越想越轻松,他已经好多年没有放松过了。他决定把牛威带回当地治疗,不瞎折腾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想明白了,只有让自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才能陪伴儿子进行更久的治疗。一年后,老牛送来了樱桃。他说牛威的新医院挺好,他又回去上班了,牛威也有低保,花费不多。从老牛身上看到了很多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影子,从不承认到找出路,直到与自己和解,打持久战。生活本就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正视磨难,与自己和解。03 疯子妈妈,是否重现在小倩的记忆里,整个童年都在跟着疯子妈妈流浪,其实只有很短的时间。小倩大专毕业后,一个警察对她穷追不舍,他们恋爱了。小倩会突然人间蒸发好几天,似乎正在变成妈妈的样子。小倩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学习也好,可是两次高考落榜。家里就安排了相亲,结婚前夜,新郎又和恋人私奔了,要强的小倩妈妈疯了。病情稳定后,她嫁给了小倩的爸爸。婚后生了三个孩子,妈妈正常了,爸爸也从瓦匠变成了小包工头。可是爸爸在工地干活时摔死了,妈妈又开始四处游荡。小倩7岁时,妈妈嫁给了继父,继父对妈妈很好,但两人经常争吵、打架。小倩和警察结婚了,生了女儿,可是像妈妈和继父一样总是争吵。2014年夏天,小倩在老公的车上睡着了,老公有事离开了几个小时。等他回来,小倩已经神情恍惚,她开始出幻视和幻听。她像妈妈一样不断地离家出走,抱着孩子,甚至到了国外。她要离婚,经常打老公,老公不还手,也不肯离婚。2015年,老公无奈地同意离婚了。2017年3月,小倩的继父癌症去世了,她送妈妈来住院。妈妈秀气婉约,不像精神病患者。母女的角色互换了,小倩常常训斥妈妈。小倩的哥哥带着姥姥、姥爷来了,小倩也会带女儿来医院。小倩和哥哥都做生意,妹妹研究生毕业,弟弟上了大学。小倩妈妈病了这么多年,整个家没有像其他精神病人的家庭一样黯淡。因为他们没有把精神病当成一种不可告人的耻辱,而是当成家庭的一部分。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甚至比很多正常家庭的连接更加紧密。精神科没有“根治”一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精神病和谐共处。出院那天,来接她们的是小倩的警察前夫。小倩说,离婚不后悔,前夫是个好男人,但自己内心的冲突必须自己解决。小倩开了一家挺大的店,卖咖啡、奶茶、鲜花和潮牌衣服,还学设计和心理学。对她来说,精神病好像真的变得很浪漫。妈妈出院以后也没有再离家出走了。精神病和正常人之间不是界限清晰,而是边缘模糊,逐渐过渡的。小倩曾经一只脚踏了进去,又退了回来,她接住了属于自己的那块多米诺骨牌。04老牛不惜一切代价想治好儿子的精神病,倾家荡产,妻子出走,他都没想过放弃。折腾了十几年,各种坑都踩过,还是希望渺茫。最后,他终于想通了,带孩子回到当地治疗。只有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才能打好持久战。小倩有个疯子妈妈,她很害怕像妈妈一样,可还是逐渐走上了与妈妈相似的路。后来她坦然接受了这一切,把精神病也变得浪漫起来,反而从精神病的边缘退了回来。人生有许多事,我们竭尽全力也不一定有结果。这时要学会接受现实,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与自己和解,才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本书目录:致谢前言抗抑郁突破性新疗法简介思维决定情绪――改变认知,战胜抑郁第一部分理论和研究――认知疗法与情绪抑郁1.情绪障碍症治疗的最新突破2.诊断情绪:治疗的第一步3.破解情绪:思维决定情绪第二部分实际应用4.从建立自尊开始5.战胜无为主义6.语言柔道――学会反驳自我批评7.生气了吗――你的“易怒商数”是多少8.战胜内疚的方法第三部分“现实”抑郁9.悲伤不等于抑郁――引致“现实”抑郁的5大迷思第四部分预防措施和个人成长10.抑郁症的根源11.认同上瘾症12.“爱”上瘾症13.工作≠价值14.敢于平凡――战胜完美主义的必杀技第五部分战胜绝望,拒绝自杀15.最后的胜利――选择活下来第六部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16.我是如何以身作则的第七部分情绪化学17.寻找“黑胆汁”18.心身问题19.常用的抗抑郁处方药20.抗抑郁药物消费完全指南内容简介:◆30年来确切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抗抑郁权威读物!想知道焦虑、内疚、悲观、拖拉、缺乏自尊心等引发抑郁症的诱因吗?您的福音来了!现在无需服药也能彻底摆脱它们了。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戴维·伯恩斯医学博士介绍了许多神奇有效的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你迅速提振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了解导致情绪波动的根源?●避免消极情绪,防患于未然?●克服内疚感?●应对敌意和批评?●摆脱对爱和赞同的依赖性?●战胜“无为主义”?●预防痛苦的抑郁症复发?●建立自尊现在开始,享受《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带来的快乐!★3分钟完成“伯恩斯抑郁状况调查表”,测定你的情绪状况★4周左右的阅读和练习自我康复体系,让抑郁不再降临★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技巧,克服人生低谷★30种临床验证的抗抑郁药物使用完全指南★70%有效治愈率、3年不复发,让抑郁症彻底远离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本书即是帮助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认知”,自己对自己进行认知疗法,摆脱情绪混乱的困挠和痛苦,拥有良好的情绪即是一剂治疗抑郁症的灵丹妙药。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主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前列,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重点“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带给无数抑郁症患者福音。本书将是一套治疗体系,更是一整组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绪的治疗技术,从而战胜抑郁。4周左右的系统化的自我阅读和练习治疗体系。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请静心对待,你是在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你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试一试在4周内阅读完本书,你的情绪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深挖抑郁背后的情绪根源,学会掌控日常摇摆不定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让每个人的心灵天空清新明朗。◆实证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确实具有抗抑郁剂的功效。过去的10年里,陆续发表在美国专业科学杂志上的多篇研究报告证明,4周内读完本书的患者中,有70%的人不再符合重性抑郁症发作的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官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意味着这些患者已经康复。而且,在长达3年的跟踪调查中,证明72%的患者摆脱了重度抑郁症,70%的患者在这3年里没有寻求或接受任何进一步的心理治疗,也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可以说,本书是目前对付抑郁症最有效的康复书。作者简介:戴维·伯恩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心理学家、认知疗法主要的发展者之一、“伯恩斯抑郁状况自查表”发明人,也是运用认知疗法、不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先行者。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精神治疗训练,现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临床教授。作者获奖无数,包括1975年美国神经科学学会(TheSocietyforBiologicalPsychiatry)颁发的贝内特(A.E.Bennett)奖、1995年应用暨预防心理协会(TheAssociationofAppliedandPreventivePsychology)所颁的杰出贡献奖。除专业文献外,伯恩斯著有数本有关情绪和关系问题的畅销书。《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在全球已售出500多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重点“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全美一项调查显示,在1000多本自助书籍中,美国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最乐于推荐《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手册〉》名列第二。相关链接:本书内容简介全球畅销愈500万册,超过20国文字出版,持续畅销30年抗抑郁第1读物!30年来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抗抑郁权威读物据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本书对抑郁症患者治愈率达70%,且持续3年未复发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全美调查中,500名美国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1000本自助书籍中挑选最有用的书,本书荣登第1名美国心理类顶级畅销书,荣列《行为医学》“1980年最佳10本书”之一一本可用以自检抑郁程度并自救的指南型心理治疗书作者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贝内特奖在治疗重度抑郁症方面,本书带给患者的疗效不输于抗抑郁药物,且无副作用美国大众抗抑郁症自我康复权威读物,30年长盛不衰被誉为“20世纪后30年出版的最伟大的书之一”30年来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抗抑郁权威读物!想知道焦虑、内疚、悲观、拖拉、缺乏自尊心等引发抑郁症的诱因吗?您的福音来了!现在无需服药也能彻底摆脱它们了。·了解导致情绪波动的根源·避免消极情绪,防患于未然·克服内疚感·应对敌意和批评·摆脱对爱和赞同的依赖性·战胜“无为主义”·预防痛苦的抑郁症复发·建立自尊现在开始,享受《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带来的快乐!3分钟完成“伯恩斯抑郁状况调查表”,测定你的情绪状况4周左右的阅读和练习自我康复体系,让抑郁不再降临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技巧,克服人生低谷30种临床验证的抗抑郁药物使用完全指南70%有效治愈率、3年不复发,让抑郁症彻底远离请牢记,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本书即是帮助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认知”,自己对自己进行认知疗法,摆脱情绪混乱的困挠和痛苦,拥有良好的情绪即是一剂治疗抑郁症的灵丹妙药。戴维·伯恩斯博士是世界主流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自助书籍作家,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1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带给无数抑郁症患者福音。本书将是一套治疗体系,更是一整组的工具,向读者展示了快速、有效地克服日常不良情绪的治疗技术,从而战胜抑郁。4周左右的系统化的自我阅读和练习治疗体系。你会注意到书中不断要求你边阅读,边拿起笔做测试、做练习,请静心对待,你是在逐渐谙习一些特别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技巧,以帮助你战胜不良情绪,如忧郁、焦虑、悲伤、挫折、内疚、紧张、羞愧、自卑、孤独……试一试在4周内阅读完本书,你的情绪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22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和技巧。深挖抑郁背后的情绪根源,学会掌控日常摇摆不定的不良情绪和自我否定行为,从而帮助人们安全渡过生命中的每个低谷,让每个人的心灵天空清新明朗。实证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确实具有抗抑郁剂的功效。过去的10年里,陆续发表在美国专业科学杂志上的多篇研究报告证明,4周内读完本书的患者中,有70%的人不再符合重性抑郁症发作的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官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意味着这些患者已经康复。而且,在长达3年的跟踪调查中,证明72%的患者摆脱了重度抑郁症,70%的患者在这3年里没有寻求或接受任何进一步的心理治疗,也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可以说,本书是目前对付抑郁症最有效的康复书。
《中年的意义》读后感《中年的意义》是一本从人类学、精神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各个方面来为你阐述,所谓真正的中年是什么样子,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依据。《中年的意义》作者是大卫·班布里基,他是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在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做人类和动物的研究。那么,真正的中年人是什么样子一,更成熟的思维和大局观人到中年,对于生存技能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已经到了成熟的时刻。更有宏观意识和统筹规划的能力。二,更成熟的认知中年人的心智发展的会更为成熟,他们不像青少年那样整齐明显,他们会随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而参差不齐,人到中年心智的发展会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1,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中年人对自我的掌控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认知,同时也能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容易被情绪左右。2.中年人对于事物的整体掌控能力也会更强,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取得更高的成就。3.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年轻人容易放弃,而中年人,喜欢研究困难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容易迎难而上)4.这个时期的中年人,他会比较保守,这种保守通常体现在社交上,往往更注重他们的社交对象,放弃一些无效的社交,把精力集中在一小部分身上,更容易取得成功,更喜欢独处和思考。中年人的思维优势更为明显,年轻人更擅长的是创新和变革,而中年人则更擅长分析、计划、组织和文化延续。他们在和年轻人的争夺中想要获胜,靠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中年到时期才积累到的洞察力。中年人可以获得更优质的社会资源,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获得的心理支持也会增多,比如财富的积累,稳定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的安定等。现在常常会有人觉得,中年人的幸福感降低了,因为他们会面对更多的压力,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家庭需要和谐、老人需要赡养和抚养孩子的时候,更是需要他们全力以赴,更多的责任心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但是现在的社会中,很多重要的角色,比如国家领导、大学教授、重要部门的管理人员、科学家、院士等大部分都是中年人。所以,人到中年不可怕,即使女人到了中年,孩子们已经长大,时间更自由,如果能坚持运动,多读书,家庭稳定,情绪稳定也可以保持一个年轻状态。人经历了岁月沉淀的经验,不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非常稳重,有自己的原则和为人处事的方法中年并不意味着衰老的开始,而是又开启了一个黄金阶段。中年根本不是逐渐衰退年老的模糊过程;相反地,中年牵涉太多明确、突然而独特的改变。1.出现在人生的40-60岁之间。2.是“生命时钟”和“死亡时钟”的平衡时期。3.是人类后生殖期的独特阶段,但自然选择仍然作用在这一时期的人类身上。4.我们的角色改变,从生育恶和养育变成提供资源和保存文化。5.“体细胞”真正开始显得可以抛弃。6.这时人类利用能量的效率高得惊人。7.已知的宇宙中最聪明的动物达到认知的巅峰。8.感知的时间本质、意义、价值和急迫性都改变了。9.人生的成就从青春的希望,变成实际而无法避免的现实。10.我们的认知与情感达到完美的平衡。11.我们精神稳定的美妙时光。12.我们和彼此差异最大的时候13.生育力逐渐衰退,性有了新的意义。14.这时照顾现有的子女比生育更多子女更重要。15.这时男性的生育地位和女性差异最大。16.不论别人怎么说,这时候我们还能生下健康的宝宝。17.是自由性交、无避孕夫妻最后一个好孩子长大的时光。18.虽然时候到种种因素影响,伴侣关系仍然是最稳定的时期。相关链接:人到中年,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这三个字人到中年,正是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上边有你需要照顾和伺候的父母,下边有需要你赚钱养活的子女,这个时候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垮掉家庭也会随之坍塌。是啊,中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正是面对很多困境的时间段。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摆在了自己的面前,到了你不想面对也得去面对的时候,再想逃避生活可就会变得越来越落魄了。当然了,中年也是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正处于人生的第二阶段,但是也赋予了生命一些新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握,去适应生活的变化,才能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美好。不得不说,人到中年,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这三个字。第一个字:稳人到中年,距离可以折腾的年纪越来越远了,年轻的时候无论怎么折腾都没问题,因为那时候自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再不济还有父母为你撑腰,可人到中年以后,就只能做到一个“稳”字了。人到中年的意义,就是让中年阶段稳定的度过,能够给父母一份幸福的晚年生活,以及给孩子一份幸福的童年,自己累点没关系,但千万别陷入太大的困境。也许,中年的生活让你变得负重前行,但回到家里的温馨与幸福,起码可以抵消白天工作的劳累与忙碌,这种稳中有进、波澜不惊的生活才更适合中年人。从现在开始,让生活变得平稳,虽说不会再有什么奇迹发生,但起码不会坠入落魄的深渊,也不会让父母和妻子、子女跟着自己受苦,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年人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个字:淡人到中年,我们要学会让生活逐渐走向平淡。也许,你还处于喜欢折腾的状态,但是从中年开始就要学会逐渐减少折腾了,要懂得让自己“平淡如水”。除了追求生活的淡薄之外,在圈子上也要让自己平淡下来,不要再和毫无意义的朋友来往了,除了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之外,没有丝毫的益处,回归一片安静的生活状态。在中年的阶段,除了妻子和儿女需要我们的陪伴之外,父母同样期待着我们能够多回家看看,把多余出来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在生活中保持谈薄名利,这样才不至于在老了以后留下遗憾。所以从现在开始,让内心世界逐渐的平淡下来,在无用的社交上淡下来,让生活逐渐的回归平淡,才能够看清楚什么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第三个字:静人到中年,除了稳和淡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静。静包含很多方面的东西,比如说是内心的平静,周遭环境的安静思虑上的冷静等等,总而言之就是静下来,不再急于求成,也不过分的去追求热闹,安安静静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惬意,安安静静的努力,安安静静的往上攀爬。当然了,静并不是一种停止的意思,而是让你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静思己过也好,读书看报也罢,总是把一些时间留给自己,好好去享受静下来的时光。人不能总是一味地追求热闹和喧嚣,学会心静止水,遭遇到问题才能波澜不惊,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写在最后朋友们,人到中年的人生意义,无非就是“稳”、“淡”、“静”这三个字。不知道您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不妨把你的想法和感悟说出来,我们一起探讨。养心最好的方式:少怨、寡思、善忘。少怨,是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寡思,少忧虑,内心才能保持平静。卡特琳在《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写道:“通往幸福的路并非绕过了痛苦,而是穿透了它。”善忘,善忘就是放下,不纠结过去。善忘是一种智慧,是千锤百炼的领悟。在痛苦中讨生活,天天回顾以往的苦难,这是在折磨自己。唯有忘记,才能开始新的选择。人生之路,需要负重前行,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所以,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不要让它们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心情。善忘是一种境界,让自己不被困在悔恨里,满怀希望继续向前。小结:林语堂说:“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么样。”如果你执迷于抱怨,永远不知道理解是多么的美好;如果你执着于胡思乱想,永远不知道斋心涤虑的心安;如果你执念于过往,永远不知道放下有多轻松。愿您的后半生,遇事少些抱怨,凡事别想太多,往事选择性忘却。
《清醒地活》引荐,读后的体验,你会得到以下的收获……1.旁观你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痛苦或恐惧,是因为我们陷在当下出不来。如果能够从当下的情境中剥离出来,把正在经历的“我”和“真我”剥离开,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当下经历的一切和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能减少被情绪裹挟。“哈哈,我正经历嫉妒呢”,“看,我正因为某件事情而愤怒呢”......很多事情的好与坏,都是由人主观评判的,它本身并不具有色彩。有的人认为的光明,或许正是别人认为的阴暗。如果不带感情色彩、不带偏见地去看待它的话,你会发现它只是一段经历而已,痛苦或悲伤都是自己的主观想法带来的。因此,我们要时常跳出来,以第三者的身份去看待它,这样我们的痛苦和情绪就能少很多。2.放弃抵抗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我们抵抗就不发生。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对抗的态度,只会让我们自己不痛快、扭曲。“好吧,这一切已经发生了,那接下来我要怎么做呢?”放弃抵抗,接纳发生的一切,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当下的感受,然后向前看。3.无条件快乐问问自己,你的终极目标是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不要让任何事情阻碍目标的达成。我们要因为爱人背叛了、亲人去世了而放弃对快乐的追求吗?如果不是,那就不要被周边繁杂的声音所困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4.向死而生有句话说,“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假使我们只剩下1天、1周,或是1个月,你还会把时间浪费在焦虑、嫉妒、痛苦上吗?我相信你一定会把时间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那么,从现在开始,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把时间花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那么,这些事情一定不会是玩游戏,或是陷在不好的情绪中吧。5.平衡喜欢的食物,如果让你每天都吃,估计你也会吃腻。喜欢的人,如果每天黏在一起,不久也就烦了。任何事物都是如此,要找到中间的一个平衡点,才能走得更远,享受更久。一、内容简介:畅销书作家、瑜伽、冥想大师迈克·辛格将从崭新的视角带你探索内心、认识自我,为你正经历的烦恼、纠结、痛苦找到良药。面对漫漫人生路,我们会迷茫、焦虑,会不知所措,那是因为我们受到了自己惯性思维和情绪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内心世界就会被打开,内心蕴藏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本书分五个部分,循序渐进地带你迎接清醒的自我。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倾听头脑中的声音,与内心的室友对话,从而唤醒自己的意识,找到清晰的自我。然后你才会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能量,学会现在就放手,拔掉内心的刺,超越封闭的自我。最后你要做的就仅仅是拥抱生活、享受生活了。如果你能享受生活,直面自己的内心,每一刻都会给你带来改变。如果你愿意接受生活的礼物,而不是拒绝的话,你就会发现,深藏于内心的能量会激发你,滋养你,给你带来穿越人生的力量。二、目录:引言第一部分唤醒你的意识第一章倾听头脑中的声音第二章你内心的室友第三章你是谁?第四章清醒的自我第二部分感受你的能量第五章无限的能量第六章心灵世界的秘密第七章超越封闭的自我第三部分释放你自己第八章现在就放手第九章拔掉你内心的刺第十章从灵魂中窃取自由第十一章痛苦是自由的代价第四部分超越自我第十二章勇敢迈出第一步第十三章远离樊篱第十四章不再制造稳定的假象第五部分享受生活第十五章通往幸福的道路第十六章不要抗拒生活第十七章思考死亡第十八章人生之“道”第十九章上帝慈爱的双眼三、作者简介迈克·辛格,于1971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博士就读期间,他的内心深处开始觉醒,于是隐居潜心钻研瑜伽和冥想。1975年,他创建了“宇宙之庙”,今天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持任何宗教和信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一起感受内心的宁静。经过多年的努力,辛格已经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之前他还著有两本关于东西方哲学融合的书籍:《寻找真相》和《宇宙的法则:因果,意志和爱》。相关链接:清醒地活:让万物穿过自己读完《清醒地活着》这本书后觉得对于每一个想要充分了解自己、探索真相的人来说,它是一本必读书。特别是在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遍我读的时候我能看明白书中的内容在写什么,但我无法完全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反复思考,几乎每个章节我都需要反复看好几遍我才愿意继续往下,这段时间我也在不断的尝试践行书中讲的内容,当我再重新开始看的时候发现反而更容易看懂书中讲的东西。看完第一遍,我就有了想要看第二遍的想法,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看到了第一遍没有关注到的内容和理解。包括这次第二遍看完我其实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书中内容,我还是会有想要再去看一遍的想法,但是我知道间隔如此之短再去看不会有太多新的领悟,我还需要更多的生活经历去体悟,这是我目前少数几本想要反复阅读的一本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拿起这本书重新阅读,但我有很强的预感后面我还会再阅读一遍并且会有新的理解。带给我的改变这段时间我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让自己封闭起来。我在写下这篇《清醒地活》读书总结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很多想法、行为、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在这段时间我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发朋友圈等等,我不断地看见自己,看见生命的美好,对自己充满期待。前段时间我写这篇《2022年度总结|我其实一点也不了解自己》总结的时候现在我再去看它的时候还是会不禁感叹2022年这一年我原来做了很多事,有这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我看《清醒地活》开始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我整体的能量状态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我的变化也被很多人看到,被我的领导看到,我还主动分享我的总结以此回答我以前的老板在2022年初向我提出的问题“你的心灵扳机是什么?”,同时得到了他很多的鼓励和建议。让万物穿过自己这一年我一直在试图找回在做学校做毕业项目时的那份热情,在做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我真的是全情投入做一个我从来没有做过的物联网产品+微信小程序,我在需要一个月内边学边做,在我了解完相关需要得技术信息之后我在心中就有了一个完成步骤,每天沉浸做这件事情中,程序功能实现、产品外观设计、产品结构设计、制作、喷漆、渲染图、动画、视频从0到1的完成了一个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用上了我所有自学的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着自己按照自己的规划一点一点的把它做出来,,那时每天过的充实。如今我再去回看这段经历,如果我没有对这件事情的那份认真和热情,和其它人一样应付了事,我一定都无法顺利完成。但这在我开始工作后的没多久就开始丧失,在实习期间被派到生产部协助生产那一天开始,让我不爽的是我还不是给公司工作,而是设备电柜的供应商工作(被公司要求来公司做电柜),而且加班的时间还要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自己公司晚上加班到8点就下班了,我还要加班到9点才可以,也没有周末休息,那时内心会有很强的对抗和愤愤不平,面对现实生活中突然出现的意外完全不在我的想象当中,那段时间每天工作回来我连看书的精力都没有了,我翻开书我看了两三行就想要闭眼睛睡觉,我不禁在想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难道就仅仅只是为了钱吗?钱是很重要,但是确是要拿自己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所有时间来换取这份卑微的工资吗?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心头,那段时间我整个人的状态很低沉。我开始封闭自己我不愿意说过多的话,只想一个人想这些我想不明白的问题,我不敢轻易向别人提出这些过于严肃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如何开口说出这些问题才不会让别人觉得奇怪……因为这些问题的讨论从来不在我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出现过,我不确定身边的人谁能够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段时间我也没有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也想不通,没找到那份确定的答案,一周后我开始放下这些问题但更准确来说我逃避这些问题的思考因为那时我一想到这些问题我内心就会很痛苦,我开始害怕思考这些问题。我也不再感受到内心真正地快乐,有太多的东西在我心中没有答案,我也失去了先前的那份面对工作、面对生活的热情。上面的两个经历在此之前一直都没有穿过我的生命,我一直记着在做毕业设计时的那份沉浸在事情当中的热情,我一直记着那段每天加班的让我对生活绝望的痛苦感受。这两个经历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美好的回忆,让我不断留恋;一个是痛苦的经历,我不想再有。无论是哪一个,我现在再去看这两个经历,真的都是些小事,不足为提,也不会有人理解我为这点小事留恋和感到痛苦,不敢轻易向任何人说起。这些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经历会变成我的回忆,化成我看不见的能量阻塞在哪里,一直停留在我的身体里,我也一直都不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一直都没有活在当下。在读《清醒地活》这本书过程中我开始不断地的放开自己,当我尝试将这些经历写出来,这些能量开始在身体里流动起来,我不再留恋美好,也不再害怕痛苦,反而觉得痛苦是我做出改变的动力。我开始活在当下,专注在做的事情;我开始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我开始重新对生活重燃热情,我开始感受到内心真正地快乐,我开始找回我失去已久的自信:我可以。当别人说我不行的时候,我也不会被别人轻易动摇,没有人可以定义我,我也不能轻易的定义自己。而落实在行动上就只有一件事“让万物穿过自己”,这是《无人知晓》播客里的一个观点,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就像是走在路上,边走边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停下,一直往前走,前方还有更美的景色在等着我。用心看,用心听不知道你是否观察过自己在看到一个东西、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你是用什么在看?你在别人对你说话的时候你是用什么在听?这段时间我无数次的意识到我在观察别人的时候都没有认认真真地看着他,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他长什么样,很模糊,我会带着自己的思想根据第一印象贴上标签,虽然我眼睛是看着他的,但是发现我对我看到的东西很模糊,他在我心中长什么样完全不是我看到的样子而是我所想象的样子,有一次我不带任何自己的想法评判的去看着一个人的说话、观察着他的行为,观察他的脸,我发现我好像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样子,当我单纯的只是用眼睛去看到一切是如此的清晰和真实,这种感觉让我印象深刻。这段时间我主动找人聊天的次数是过去几年的总和,在这几次的聊天中我意识到我无数次的答非所问,好几次我问对方问题或者是当对方问我的这个问题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或者是我不想要回答的时候会出现答非所问得情况,看似我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但是这个答案并不不是这个问题得字面意思,我的大脑会去压抑内心最初始的想法回答:我不想回答或者是我不知道。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去寻找这个问题的另一层意思,所以当自己说完的时候感觉上我是已经回答了但实际并没有,或者说是给我自己做出了回答,而不是给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做出回答。还有无数次在别人还在讲的时候我时常会思考对方在讲的什么意思的,因为“思考”会让我对对方说的话变得不再那么的清晰,反而分不清什么内容我听明白了什么内容我没听明白,很难再有清晰地界定,最后稀里糊涂的认为我听懂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我太过于“自我”,我的回答过于自我。无数次在别人还在讲的时候会沉浸在某句话的“思考”,“思考”对方说的意思,我能说些什么,虽然就是几秒钟,但就这几秒就错过了好多信息。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首先我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各类器官将外界的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到我的大脑,通过大脑的各种分析转化,最终会以我“看得见”、“听的见”、“感觉到(情绪)”的方式让我看到听到感受到,大脑会再次加工这些看到的听到的万物贴上各种标签,这些标签组成了我所认识的世界。因为有太多的“我”在那里的时候,我只能看到我想看到的,听到我想听到的,万物变得不再那么真实。要想认识真实的世界,我应当用我的眼睛看、用我的耳朵听、去用自己的身体感受万物……放下自我,做到心中无我才能感受真实。放手和臣服在生命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选择,放手和臣服并不是说当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或者说是躺平。放手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看到自己内心中出现的恐惧、情绪……看到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深陷其中,臣服是看到问题本身所带给自己种种体验后依然接受面对这些在生命中遇到的问题,为了继续前进,就必须面对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地是前段时间在即刻上遇到一个人在上面邀请我做一个关于小宇宙用户的调研访谈,第一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第一时间去回复,过了很久之后才回复答应接受这次访谈。其实在一开始我内心是习惯性的选择逃避,会想要拒绝这个访谈,但是在出现这个想法之后我看到了我内心对陌生事物、陌生人的恐惧,我开始犹豫,我在接受和不接受这两个极端中挣扎。后面我开始做日常的冥想练习的时候我再次看到了我的恐惧,但我也不再那么的恐惧,我反而会恐惧不接受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内心就有了一个坚定的答案就是接受这个访谈。后面开始的时候我会忐忑,第一做这个事情还是这种问答的方式,意味着需要我临场发挥,在我以往的经验里我这一点做的很差,好几次出现想要询问调研的内容或者是提问的问题,但最终我都放弃了,我想要在这件事情中学习臣服自己的生命,我想要看看我什么也不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就算最后结果很糟糕,我也要接受这个结果。后面如期进行了这场1个多小时的访谈,这个过程中我很投入,沉浸在问题当中,虽然遇到好几个我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我会直接说出来我没有想过,我临场想,但是很多答案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我从来没有总结过,在这次访谈中进行了回忆和总结,我对我过去一年的对播客的理解在这次访谈中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这次访谈问题问完后,就个人成长方面聊了会儿,自我感觉很好。就这件事请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惊喜一样出现在我生命中,让我体验了如此特别的经历。正是因为我选择接受面对生命带给我的体验,我才有了这一段不一样的经历,在这次经历中让我看到这几个月在即刻发朋友圈的一个个小小的正反馈,而且来的如此之快,我在课上学的很多真理都在被一点点被验证,让我更加确信只有持续地做下去,这些真理才会被行动验证。寻找平衡点我发现我过去其实就像一个钟摆一样在左右两边来回摆动,我总是在好与坏、对与错……中做选择,选择一个必然会放弃另一个,为了做出不让我自己后悔的选择我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在两个极端的选择中反复挣扎,但很多时候我并不能做出选择,而我却又急于选择,最后的结果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也许应该停下来,站在那看一看自己。如果不去做选择会如何?其实并不会怎么样,我还是我,我依旧在那,只不过是我接受不了不做选择的选择,因为看不到不做选择所带给自己的价值,我的大脑总是在计算着利益得失,会焦虑,会恐惧,不选择也意味着失去控制。每一次的选择其实是在选择内心的平衡点,每次选择都是自己在内心能够自洽的答案,选择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和对错之分,总是看到两个极端而忽视了两个极端的中间地带。我会受到内心的恐惧、愤怒等因素的影响时常偏离中心陷入某一个极端中,而放手是寻找平衡点的唯一方法。放手是与自己的一场博弈,而平衡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博弈中找到的,每一次的博弈都在触碰两个极端的界线而不越界,而平衡就在自我意识的中心。最后放下自我的路上必然是孤独的,每次的放手都是一场与自己的一场战斗,每次的放下都让我向中心移动一点,越是保持在中心,越能感受到清醒地活在当下,越能看到生命的美好。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俗称多动症,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1。ADHD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首次在20世纪初被讨论。1902年,由一位对孩童疾病有兴趣的乔治史提尔(GeorgeStill)医生在伦敦发表了相关文章。他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来,情绪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烦。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但这些症状多会造成他们很难遵守规则行为或者维持固定的表现。史提尔医生认为这些儿童“对于动作控制有不正常之处。”他写了一篇以此为主题的文章并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简称DSM)在1980年对于过动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并将它称之为“儿童期的过动反应异常。”之后相关学者经过多次修改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这个名词终于产生,而它的症状以及诊断的规范也越来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在DSM-Ⅳ里面,注意力缺陷和过动/冲动各有9种症状,符合6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确认诊断。同时,每一个症状都必须在一个以上的环境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与在家里。其它条件包括必须在7岁以前就观察到相关症状,且没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导致。使用核磁共振(MRI)与功能性扫描(FMRI,可分析脑部血流量)可帮助我们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脑部结构与功能性的相异处。目前最一致的资料是小脑中间(小脑蚓部,位于脑后下端)及脑部中间区域(包括部分脑干)的大小缩减。过去我们认为ADHD与脑部前额叶相关。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受ADHD困扰的人是由于小脑没有适当地发挥功能。在过去的20年中的研究发现,小脑发育不良的人同时有ADHD的症状。藉由功能性扫描也发现ADHD患者的小脑活跃度很低。注意力分散的人群,他们的脑神经往往不能在较枯燥的环境下恰当地分泌和吸收多巴胺。比如:网络游戏上瘾的人群往往依靠网络游戏带来的高度刺激获得注意力集中。一旦他们的刺激环境降低,如较枯燥的学习课程和工作,则易犯困,大脑无法在低刺激环境分泌多巴胺,而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长期暴露在高刺激的网络游戏上,则越来越难以在日常生活简单任务上集中注意力。多巴胺分泌过少则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产生过多α和θ波。多巴胺分泌过多,则过度焦虑,大脑释放高β波。[1]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处方药物)可以使ADHD小脑活跃度低的地方增进活跃度。我们也知道ADHD不是单独出现,往往合并像是读写困难、发展性协调困难、甚至自闭症。这暗示了脑部多区域或是单区域功能不良会影响多区域整合联结。有一些独立研究,支持这些诊断,其实都是由于小脑机能所造成的。我们知道,目前多动症患儿越来越多了,那多动症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随着国际上有关多动症诊断标准的逐渐统一,现在国内外学者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已比较接近,如美国3.4-4.7%、德国3.9%-9.0%、日本4%、澳大利亚7.5%-11%、新西兰3.0%、巴西5.8%。近年来,我国各地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约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河南10.2%、哈尔滨6.9%、吉林10.8%、合肥10.6%、湖南7.3%、广州1.3%。综合国内7项大型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目前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3%-6%。粗略估计,我国约有1461-1979万的多动症患儿!多动症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已引起了广大家长、老师、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患了多动症后,尤其是重症或有共病的患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ADD(AttentionDeficitDisorder),注意力缺陷障碍,这个名词首先于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现。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本中,才改用现在的名称。这个病症在台湾被称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在香港被称为专注力失调过度活跃症,而在日本则被称为注意欠陷多动性障害。在韩国则被称为注意力缺乏过剩行动障碍(주의력결핍과잉행동장애)。目前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免疫综合症。除了ADHD或ADD以外,过去也曾采用过度活跃症或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Syndrome,简称HKS);微细脑损伤、微细脑机能障碍(MinimalCerebralDysfunction,简称MCD)等各种名称。此外,外国出版物有时为了回避“disorder”这一个比较负面的词语,会改称为Attention-Deficit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简称ADS)。在我国,北京第六医院的王玉凤教授是我国研究ADHD的第一人,为我国在青少年ADHD方面做出了很多突出贡献。对ADHD比较确切的定义,记载于美国精神医学会(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征是:注意力散涣(inattentive)或集中困难(Attention-deficit)活动量过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自制力弱(impulsive)而基于以上三种病征出现的优势,再把ADHD细分为以下三个分类:注意力缺陷型(mainlyinattentive)过动/冲动控制障碍型(mainlyhyperactive-impulsive)混合型(combination)有ADHD的孩子,其表现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以及坐立不安的情况。在大人,主要问题则常在于ADHD患者无法计划好他们的生活与每日简单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与坐立不安的情况常是次要的问题。美国疾病管制局强调诊断ADHD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提供者才可,否则容易被误诊与处方,这是相当危险的。2常见症状二、ADHD(多动症)各生长期症状有哪些幼儿期进行ADHD测试时,由于其症状不明显,所以比其它疾病更复杂更难判断。在幼儿期时,通常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而是会有些特别的型态,当然不能只靠这种现象来判断是否患有ADHD;到了学龄时期,如怀疑患有ADHD,过去幼儿期的种种情况,可有效帮助医师进行诊断。幼儿期的症状包含:1.吃奶时不太会吸吮,或在吃奶的过程中哭闹,需要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喂奶。2.睡眠时间非常短,或即使入睡亦常醒来。3.常常哭闹或感到烦躁、会有坐立不安的感觉。4.过度的吸吮手指或撞头、往前后方向摇摆身体。5.等到会爬行时,不断地四处乱爬。6.日常生活非常不规律,像睡眠与吃奶等。7.大小便训练非常困难。学龄前(3岁-5岁)3岁至5岁的儿童有高活动率,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所以注意力不足与冲动是很平常的现象。因此,在这个发展阶段分辨一般或ADHD的儿童非常不容易。由于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环境,因此除非特别观察,否则不容易区分儿童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但是如果症状十分明显,已经干扰到其认知功能的发展或语言学习的能力时,还是可以藉由比较同年龄儿童的发展程度进行诊断。通常,到了5-6岁左右开始,问题会逐渐一一浮现。后来被认为患有ADHD的儿童,大部分都会显现出如下的型态。(但是,这些现象亦可能因忧郁、不安、躁症、滥用药物、情绪障碍等因素所引起,因此需特别留意。)1.与同年龄层或兄弟间的打架次数频繁。2.有时在无特别原因的情况下,会有非常愤怒的倾向。3.部分ADHD儿童具有高攻击性。4.无法完成有结构性或有订定目标的活动,如涂颜色、画图、游戏等。5.虽然如同跑步等的大肌肉运动技术发达正常,但在语言能力、画图、使用剪刀等,对要求协调性的活动较落后。6.也可能持续幼儿睡眠问题(睡眠中时常醒来,不规则的睡眠习惯)。7.整体来说活动量大,不太喜欢听从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话。8.注意力集中时间比其它儿童短,而且容易散漫。9.因盲目的玩耍方式或行为而容易受伤。10.会有「很不好管」或「行为上有问题」等的老师评语。11.对与其它小朋友同享玩具或依顺序等待感到困难,或常常擅自去抢别人的东西。学龄期由于进入学校后,有许多曾在幼儿园允许的事情在国小内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会逐渐浮现出ADHD儿童的问题。一些之前家长或幼儿园老师未曾发现的症状,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很明显地浮现在眼前。所以,为了了解为何发生这种问题,必须回想幼儿期曾有过的现象与其成长过程。智能较高的ADHD儿童在3年级前,也有安安顺顺度过的例子。但是到了4年级起,由于上课内容变复杂、变难,因此ADHD儿童逐渐会在校园生活感到困难。ADHD儿童的行为特征如下。1.上体育课时,因不遵守顺序或不听从指示及表现散漫,而常被责备。2.在教室里无法坐在座位上,即使是上课,亦会到处走动。3.摇晃椅子,甚至有时会从椅子上掉下来。4.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法专注于课业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5.自我整理、打理能力差,常有脏乱现象。6.因缺乏自我抑制(因冲动性),各种行为问题会逐渐增加。7.在语言方面也具有冲动性,而且不停地吵闹。8.当受到压力时,会更无法掌控抑制能力,过动行为更加严重。9.亦会因这些现象失去自信。10.会有「偷懒」、「喜欢幻想」、「行为上有问题」等的老师评语。11.回答不切实际的答案,有时无法形容事情的来龙去脉。12.即使在监督与指导下也会引起问题。迈入10岁左右时,有25%的ADHD儿童会逐渐回到正常,但仍有75%左右的ADHD儿童依然显现不适应学校、社会、家庭的现象。尤其在家庭,因为逃避责任或无法完成功课等等的问题,增加与家人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且有30%左右会在高中入学时失败,而大多会在大学联考失败。多动症呈慢性过程,症状持续多年,甚至终身存在。约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终身。更甚的是,因为孩童时期的忽略,会导致成人无论在工作表现、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的互动上产生困扰,以至于陷入自信心不足、挫折、沮丧、不明的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忧郁症。另外,继发或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及情绪障碍的危险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的风险亦可能增加。青少年期在养育不听话的ADHD青少年的过程中,家长通常会反复的经历挫折与愤怒。由于在青少年期独立性需求比儿童期高,因此家长养育子女的过程会更加辛苦。ADHD学生在教室内与老师的关系会变得更恶化,甚至与其它同学形成正常的朋友关系也有困难。尤其,在过重的学业要求与升学主义挂帅下,ADHD学生很容易被定位为问题青少年,同时本人也因无法充分地发挥本身的能力,而失去对学业的兴趣。由于自信心不够强,常常会引起各种问题与行为,最后会感到被孤立。1.因长期地环境不适应与经历挫折,失去自信、感到自卑。2.因缺乏社会性技巧,在交友方面感到困难。3.由于课业内容已提高至相当的水平,无法跟上学习进度,成绩逐渐下滑。4.缺乏解决课业外问题的技巧。5.比国小时期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6.缺乏组织能力,无法作好整理、整顿的工作/有点脏乱。7.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或打架,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会有旷课的倾向。成年期过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ADHD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指示,有30-70%左右的ADHD案例,会持续到成人期。因长久累积的ADHD症状,在成人期会经历如下列的问题。1.学历低。2.社会性技巧不够圆滑。3.自信心低。4.常常感到不安。5.无法镇定,且会持续出现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相关问题。6.滥用酒精毒品及药物的危险性变高。7.仅有30-40%的ADHD成人患者能适应日常生活的作息。此外,50%的ADHD成人病患会有不安、忧郁等的情绪性问题与反社会及就业上的问题。除此之外,事故率与自杀率也比一般正常人高,即使有了职业,其成果与升迁的机会亦比一般人少。注意力不集中人群成年后更容易离婚,失业,物质上瘾,以及伤残。(摘自美国医学学会2009年1月)。上班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的时候分神,常常会无法按时完成手边的工作,或者丢三落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ADHD的后延症以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为主。在语言方面的不足,行为与他人的差异,使其无法由于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合作。会出现反社会反人类或自杀等心理现象。而由于药价较贵,认识不足导致早期无法得到很好的治疗。在成年后,变为社会不良分子,给社会造成混乱。3特征症状:以下是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1、粗心大意——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如考试漏答题、书写潦草);2、注意时间——在学习、做事或玩的时候能专心持续的时间(7~10岁注意力集中不足25分钟,10~12岁不足30分钟,12岁以上不足35分钟);3、沟通不畅——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好像没在听或没听见、经常顶撞父母;4、不听指令——经常不完全按他人的指示行事,并且不把自己的学校功课、其他事情或工作义务完整做完;5、不善规划——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6、逃避用脑——经常逃避、厌恶,或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需要持续花费心神的任务(如在课堂上或做家庭作业时);7、常丢东西——经常丢失一些常用的东西(例如玩具、铅笔、书本或其他学习用具);8、分心走神——常常因为外在事物或无关刺激而分心走神;9、经常忘事——如上学时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分配的任务、布置的作业等;以下是以“过动”为主的特征:10、动个不停——手脚总是动个不停,在座位上小动作多或扭来扭去;11、常坐不住——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包括在家做作业等);12、经常打闹——经常跑来跑去,或在不适当场合过度爬上爬下(青少年可能仅表现为主观上坐不住的感觉);1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14、被动忙碌——经常处于忙碌,或经常像是被驱赶着去做事;15、说个不停——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16、抢先回答——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17、极不耐烦——很难按顺序等待(例如排队、比赛或其他集体活动);18、影响他人——经常打断别人或干扰别人(例如插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2]以下是以“冲动”为主的特征:1.别人问题未问完,就急着说出答案;2.无法等待轮到他;3.常常在不适当的状况下打断事情/对话的进行。七、如何治疗ADHD(多动症)?目前治疗ADD/ADHD的方法有三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多数ADHD儿童在服药物后多动行为或认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药量难掌控及药物副作用可导致因营养不良影响骨骼生长和成长发育,以及停药可能引起行为反弹现象(出现未用药前更加严重的行为症状)等问题,要求在用药过程中,药物剂量的控制和药物疗效的评价一定要做得专业精确可靠。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药物:择思达和专注达(盐酸托莫西汀胶囊)一日一次,根据医生和自身体重用药,使用后注意测量血压,该类药物对人体血液浓度有影响,副作用大多为食欲不振,发困,但效果较好,在用药前两个月效果最为明显。此类药物在国内没有生产商,价格较贵,约为10mg/30元。立他林(盐酸哌甲酯片)一日两至三次,根据医生和自身体重用药,使用后注意测量血压,该类药物对人体血液浓度有影响,副作用大多为食欲不振,发困,效果没有上述药物好,此类药物在国内有生产商,价格较为低廉,约为10mg/0.6元。心理治疗主要针对ADHD儿童的情绪、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展开,这些方面对于ADHD儿童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本身的症状效果不明显,可作为ADHD的一个常规的辅助治疗出现。行为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有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学校及家庭行为控制等方面。行为治疗是ADHD的必要治疗措施。如果单纯的药物治疗很可能随着停药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为学治疗就会在停药后保持某些有效的行为特点。神经生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的神经反应能力有效。ADHD归根到底是一种神经病学疾病,因此有着明确的神经反应缺陷。神经生理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切实改善这种神经反应缺陷。具体效果的可反应在儿童对目标刺激反应的正确率越来越高、疏漏越来越少、反应在正确的前提下越来越快。因此,神经生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学业反应的高错误是很有帮助的。互动节拍器训练治疗互动节拍器,投入使用大概20年,是一种新的医疗设备,只有国外的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研发出来,中国至今也没有研发出这个项目。互动节拍器属于一种音乐治疗法,对于很多疾病都有很大的帮助,其训练治疗原理——利用基准信号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刺激,将此刺激传送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馈,来达到训练治疗的效果。患者在使用互动节拍器训练过程中,利用参数设置的具体变化,包括训练时间增加、总体重复次数增大、计时精度目标提高,以及反馈时间增长,来观察互动节拍器训练治疗的效果及其稳定性。另外,还有HRV(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脑生物反馈训练、中医药、针灸等治疗方式。3特征编辑以下是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1、粗心大意——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如考试漏答题、书写潦草);2、注意时间——在学习、做事或玩的时候能专心持续的时间(7~10岁注意力集中不足25分钟,10~12岁不足30分钟,12岁以上不足35分钟);3、沟通不畅——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好像没在听或没听见、经常顶撞父母;4、不听指令——经常不完全按他人的指示行事,并且不把自己的学校功课、其他事情或工作义务完整做完;5、不善规划——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6、逃避用脑——经常逃避、厌恶,或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需要持续花费心神的任务(如在课堂上或做家庭作业时);7、常丢东西——经常丢失一些常用的东西(例如玩具、铅笔、书本或其他学习用具);8、分心走神——常常因为外在事物或无关刺激而分心走神;9、经常忘事——如上学时丢三落四,忘记老师分配的任务、布置的作业等;以下是以“过动”为主的特征:10、动个不停——手脚总是动个不停,在座位上小动作多或扭来扭去;11、常坐不住——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包括在家做作业等);12、经常打闹——经常跑来跑去,或在不适当场合过度爬上爬下(青少年可能仅表现为主观上坐不住的感觉);1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14、被动忙碌——经常处于忙碌,或经常像是被驱赶着去做事;15、说个不停——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16、抢先回答——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17、极不耐烦——很难按顺序等待(例如排队、比赛或其他集体活动);18、影响他人——经常打断别人或干扰别人(例如插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2]以下是以“冲动”为主的特征:1.别人问题未问完,就急着说出答案;2.无法等待轮到他;3.常常在不适当的状况下打断事情/对话的进行。七、如何治疗ADHD(多动症)?目前治疗ADD/ADHD的方法有三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多数ADHD儿童在服药物后多动行为或认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药量难掌控及药物副作用可导致因营养不良影响骨骼生长和成长发育,以及停药可能引起行为反弹现象(出现未用药前更加严重的行为症状)等问题,要求在用药过程中,药物剂量的控制和药物疗效的评价一定要做得专业精确可靠。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药物:择思达和专注达(盐酸托莫西汀胶囊)一日一次,根据医生和自身体重用药,使用后注意测量血压,该类药物对人体血液浓度有影响,副作用大多为食欲不振,发困,但效果较好,在用药前两个月效果最为明显。此类药物在国内没有生产商,价格较贵,约为10mg/30元。立他林(盐酸哌甲酯片)一日两至三次,根据医生和自身体重用药,使用后注意测量血压,该类药物对人体血液浓度有影响,副作用大多为食欲不振,发困,效果没有上述药物好,此类药物在国内有生产商,价格较为低廉,约为10mg/0.6元。心理治疗主要针对ADHD儿童的情绪、亲子关系、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展开,这些方面对于ADHD儿童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本身的症状效果不明显,可作为ADHD的一个常规的辅助治疗出现。行为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有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学校及家庭行为控制等方面。行为治疗是ADHD的必要治疗措施。如果单纯的药物治疗很可能随着停药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为学治疗就会在停药后保持某些有效的行为特点。神经生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的神经反应能力有效。ADHD归根到底是一种神经病学疾病,因此有着明确的神经反应缺陷。神经生理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切实改善这种神经反应缺陷。具体效果的可反应在儿童对目标刺激反应的正确率越来越高、疏漏越来越少、反应在正确的前提下越来越快。因此,神经生理训练对改善ADHD儿童学业反应的高错误是很有帮助的。互动节拍器训练治疗互动节拍器,投入使用大概20年,是一种新的医疗设备,只有国外的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研发出来,中国至今也没有研发出这个项目。互动节拍器属于一种音乐治疗法,对于很多疾病都有很大的帮助,其训练治疗原理——利用基准信号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刺激,将此刺激传送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馈,来达到训练治疗的效果。患者在使用互动节拍器训练过程中,利用参数设置的具体变化,包括训练时间增加、总体重复次数增大、计时精度目标提高,以及反馈时间增长,来观察互动节拍器训练治疗的效果及其稳定性。另外,还有HRV(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训练、脑生物反馈训练、中医药、针灸等治疗方式。4诊断治疗如何诊断ADHD(多动症)多动症的患病率约占学校人群的5%~10%,有的高达20%。患病率的不同是因为诊断标准和诊断者的方法各异,但研究者一致认为,患多动症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多动症的比例分别为3:1和10:1,并发现多动症与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相联系。我国患病率与国外相近。多动症的最新临床诊断标准是1989年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制定的,现摘录如下。当与大多数同龄儿童相比,下列行为更为频繁,符合下面14条中的8项,并持续6个月的,诊断具有注意缺乏多动障碍。1.手或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少年为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2.即使必须坐好,也很难静坐在座位上。3.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4.在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转。5.别人问话尚未结束,便立即抢着回答。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并非故意违抗或不理解)。7.在做功课或玩耍时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9.不能安安静静地玩耍。10.说话太多。11.常常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学习、工作。12.别人对他说话,他往往没有听进去。13.学习时的必需物品,如书本、作业本、铅笔等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14.往往不顾可能发生的后果参加危险活动,例如,不加观察便跑到马路当中。1989年,我国中华神经精神学会通过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对注意缺乏多动障碍确定了以下诊断标准。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的诊断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儿童。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2.容易兴奋和冲动。3.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4.做事常有始无终。5.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8.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9.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10.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排除标准为: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神经生理检测、行为检查和心理测验。1.神经生理检测神经生理检测是直接检测神经系统的整体生理机能。最常见的测量方法是脑电图和注意力变量检测,它们多用于对多动症的检测。2.行为检查由于长久以来认为多动症与轻微脑功能失调(MBD)相关,所以多数检测方法是针对MBD.MBD,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针对所有的病例,检测特殊行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反应才有重要价值。巴克利(R.A.Barkley,1981)推荐的多动症检测方法就是一例,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与儿童、父母和教师会谈;行为量表;直接观察检测。与儿童的会谈,包括非正式的行为观察,主要是强调儿童与父母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反应。巴克利相信,建立这种亲密联系和详细记录生理、认知、行为的特性是有益的。与父母及教师的会谈也是强调社会化相互反应。在临床上,按照1989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和中华神经精神学会的诊断标准诊断为ADHD。另外,还常用康纳斯行为检查表(Conners)和阿肯巴赫儿童行为检测表简称(CBCL)来进行评定。(1)康纳斯行为检查表该量表由教师用表、父母用表两个表组成,也有父母与教师的合用表(简表)。父母用表由48个项目组成,要父母对每个问题都准确如实填写,在相应等级处打“√”,0分──无,1分──有一点,2分──相当多,3分──极多。此量表经过因素分析,能测量6方面的问题:①品行问题,与问题2、8、14、19、20、21、22、23、27、33、34、39有关;②学习问题,与问题10、25、31、37有关;③身心问题,与问题32、41、43、44、48有关;④冲动—多动,与问题4、5、11、13有关;⑤焦虑,与问题12、16、24、47有关;⑥多动指数,与问题4、7、11、13、14、25、31、33、37、38有关。根据每个方面问题得分的总和,再除以问题的数目,即可得到各方面的分量表分。如多动指数与10个问题有关,就将这10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再除以10,即为多动指数。研究表明,多动指数平均分高于1.5,则提示有多动症。当然,各分量表的记分要与正常儿童的标准评分相比较,如高于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以上才有诊断意义。教师用表由28个问题组成,由教师对儿童的行为作出评价。简表包括10个问题,该表可由父母或教师填写,主要用于观察多动症儿童的治疗效果,简便易行,评定方法同前。(2)阿肯巴赫儿童行为检测表该量表包括父母用表、教师用表和自评量表三种。其中自评量表要求10岁以上的儿童自己填写。我国在80年代初引入,在上海及其他城市进行了较广泛的应用,并总结出我国常模的初步数据。该量表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等;社交能力:包括7大类,如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交友等;行为问题:包括113条,其中56条包括8小项,113条为“其他”,填表时按最近半年的表现记分。该量表记分复杂,详见有关使用手册。3.心理测验ADHD儿童的检测还要用到智力测验、注意测验等心理测验手段以辅助诊断。下面介绍一些常用于ADHD诊断的心理测验。①瑞文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查儿童的智力水平。ADHD儿童的智力水平属正常范围。②数字划消测验:测查儿童的注意水平。另外还有一些测量儿童注意的方法,如儿童校对测验、图形匹配测验、译码测验、迷津测验等。总之,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用到多种方法。至今为止,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治疗以及病因的探讨上都还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多动症儿童的诊断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心理量表的使用都将有助于对儿童多动症的诊断、病因探讨和康复研究。
去年春节,我独自一人,从京开车到惠,一路三千多公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和人的差别究竟在哪?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我想到了一个词:拆掉思维的栅栏。 后来,我在机场看到了《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心有戚戚。我一般不看成功学的书,事实上我也不认为这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作者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发现,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变得更强大。 你有没有想过,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而这堵墙很大部分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我认为安全感的本质,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记得有人问过我“上市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内心的所谓安全感,面对这个世界时,内心的想法没有了那么多限制。 每个人心里都在追逐安全感。这很正常。但很多人成为了安全感的奴隶。什么是安全感的奴隶?就是害怕改变,保持现状,听他人的。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安全感的获得必须通过内心真正的强大。安全感是给予,不是索取。恐惧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递增。 正是因为很多人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生活中也有很多困难,我们很多人才不自觉的变成一种受害者,这就叫“受害者心理”。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滋养了一种受害者心态。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会觉得世界不公平,充满了各种问题。作者把这种模式归结为受害者天堂。 什么叫受害者天堂?就是一个受害者最愿意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彼此安抚,然后觉得人生真是这样。作者总结了受害者天堂的几个法则。 受害者天堂的第一个法则叫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一切问题都不管我的事,不是我的错。 如果一个孩子没学好,父母问起来,受害者就会说,不是我不好好学,是老师讲得不好;如果一个任务没完成,却受到上司的质问,受害者就会说,不是我的问题,这是客户太变态。 受害者有一整套这样的逻辑。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小时候没这个条件;不是我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太浮躁。在受害者天堂,大家从来没犯过什么错。美德都是他的,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 当然,他们也没做成过任何事情。作者在书中提到,受害者也不需要成就什么,他们只要不断的倾诉和编故事就好了。但问题在于,这个故事一开始很真实,后来慢慢就开始夸大,然后自己也慢慢相信——他生活在一个老板变态,老婆不可爱,老师不好的世界里。 很多同事向我抱怨自己有多难。其实那些所谓的“难”,在我面前根本就不用比。我们创业的时候多难呢?那个时候,因为要赶工作,我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下了汽车之后,我都不敢回去,坐在路边哭了好久。就在那种情况下,我每天还要打电话催促大家干活。 但是,每当我说到这儿时,他们还有一招。他们会说,你是老板,所以应该的啊。这就是蛋和鸡的问题。难道我从第一天开始就是老板吗?这又是个万能的破解法。 总之,在受害者的天堂,一个人做不好事情,绝对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这个事情有问题。 受害者天堂的第二个法则就更进一步了,叫安心做坏事。 在职场中,很多人每天不努力工作,也可以心安理得,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个公司太烂了,这个老板太变态,太不理解我们,所以我这样就OK了。 美国有一项研究,在辛辛监狱中,几乎没有哪个罪犯会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他们都坚信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很多做坏事的人都拥有一个完美的受害者的故事。 曾经,我当部门经理的时候,我会告诉组里的人,跟着我很苦,要是觉得不舒服就换一个机会。但只要你留在这里一天,就要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别说对得起这家公司,首先对得起自己。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时间更宝贵呢?所谓的为公司干,不就是为自己努力吗?如果这个都想不通,还心安理得,就别一起干了。否则,不如自己找一个更舒服的环境。 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会让你舒服得一塌糊涂的环境。必须自己不断变得强大,去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受害者天堂的第三个法则叫:分享凄惨故事会。 受害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比惨。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种凄惨故事,演变成凄惨故事会。 这种凄惨故事会,不只是存在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整个社会都变成了这样。比如,每个电台都有一档节目或好几档节目,都在讲述谁比谁惨。在这种节目里,老婆必须出轨,男友一定不忠,儿子肯定不孝顺。收视率还相当高。因为看过这些节目的人,都会找到安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惨的事情。 每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和虚无的安慰。 作者在书中也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你失恋了,你的女伴会集体聚集过来陪你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难道他们都试过了?);如果你上午被老板骂了一顿,你会很快的被吸收进公司的受害小队,他们中午聚餐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讨论自己老板有多变态(我也不知道自己被讨论过多少回了);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家长不会责怪小孩没走好,会打地板说,地板错错错,小孩子开心的笑了。 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天堂里,居然浸泡其中,慢慢习惯,然后沉浸,开始分享。 受害者天堂帮助“受害者”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就像一个人生病之后,就觉得可能有人会看望他一样。他们在这个舒适的受害者天堂,陷入了无尽的情感黑洞。 但是,怎么办呢?其实核心就是自己去掌控。首先要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社会就是不那么公平。但这并不影响你在社会上快乐的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掌控者呢? 不妨先进入一种诚实的思考:不管什么情况,你都可以负全责。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可以做一种心理假设——如果把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倒退一遍,所有条件都不改变,只有自己改变,你能否做一个更好的结果呢?如果答案是Yes,那么你就开始进入掌控者的角色;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你就是认为自己以前已经做的足够好了,所有的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 回想跟徐鸣创业的时候,我们两人经常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相互检讨,不断反省哪件事情没做好,哪件事情还可以更好,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我以前认为这是个好简单的问题,后来跟很多人交流,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很少人愿意去面对否定的自己,那个过程很痛苦,需要不断抛弃过去的自己。 以前总有人问我,经常有人攻击你,你怎么办?我说很好啊,没关系。这就是周鸿祎送给我最大的礼物。最能骂人的,把我都骂过一遍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尽管骂的时候很痛苦,但骂完以后,再回头看,遇到任何这方面的事情,都不是问题了。 你经历过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你的财富。 这让我想起,柳传志写给杨元庆的那封信,当你是一个火鸡的时候,别人不会认为你比他大。这时候,你可以反思一下,我真的做的足够好吗?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你做的只是好一点,别人是不认的。你必须做成一只鸵鸟,比那鸡大得多的鸵鸟,到那个时候,所有人才会说你好。 如果你觉得世界不公平,可能本质上还是你不够强大,你还没有做得足够好。 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与其说智商的差异,毋宁说思维的差异。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点什么。谁没有痛苦,谁没有纠结呢?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之中。只要你愿意用一种掌控者的心态,去重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会感受到幸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相关阅读:寻回内心的“安全感”
当"计划"成为梦想的枷锁-重新定义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读《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有感这个时代——数据驱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被"计划",这个看似理性的工具束缚住了内心真正的渴望?计划的幻象想象你的人生是一张精心绘制的路线图。每个目标都被精确标注,每个转角都被预测。看起来完美,却窒息了生命的本质-spontaneity(自发性)。为什么计划注定失败复杂性的诅咒生活不是线性系统意外才是常态最大的机会往往来自未知2.创造力的诅咒严格计划扼杀想象力创新来自于混沌和偶然最伟大的突破源于"意外"3.心理学视角过度计划产生焦虑控制感是一种错觉刚性思维限制个人成长真正的成长法则保持开放心态拥抱不确定性视失败为学习培养适应性思维2.系统性思考关注模式而非具体细节建立灵活框架保持战略性模糊3.持续学习每天1%的进步广泛涉猎跨学科思维个人案例:打破计划的魔咒我曾经有一个严格的五年计划。结果?那个计划成了最大的笑话。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勇于尝试快速迭代接受不确定性实践指南:重构你的成长系统设定灵活目标使用"主题"代替具体计划建立价值观导向保持路径开放2.发展元技能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韧性批判性思维3.建立个人生态系统多元联系持续输入快速试错保持好奇思维模式转换从:精确计划到:战略性灵活性从:控制到:适应从:线性路径到:网状发展给正在追求成长的你成长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段充满惊喜和意外的旅程。最珍贵的技能不是计划,而是在不确定中保持平衡的能力。关键洞见计划是工具,不是目标保持开放拥抱不确定快速响应行动清单每周反思,而非计划培养好奇心建立学习系统接受失败保持谦逊未来展望在人工智能和快速变革的时代,最大的竞争力来自: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性思维终极问题你是想活在预先设计的牢笼里,还是在未知中绽放?请记住:伟大不能被计划,但可以被探索。生命最美的篇章,往往在计划之外。每一次偏离既定轨道,都可能是通往卓越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