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64种针灸适应证作者:世界卫生组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点击:438次更新:2008-4-23 15:46:52 为适应针灸临床治疗和研究发展需要,1996年11月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提出64种针灸适应证,并作如下论述: (1)采用类似针灸法或传统疗法随机对照试验过的针灸适应证有:戒酒、变应性鼻炎(花粉症)、竞技综合症、面瘫、胆绞痛、支气管哮喘、心神经官能症、颈椎病、运动系统慢性疼痛(颈、肩、脊柱、膝等)、抑郁、戒毒、痛经、头痛、偏瘫或其它脑病后遗症、带状疱疹、高血压、愿发性低血压、阳痿、引产、失眠、白细胞减少、腰痛、偏头痛、妊娠反应、恶心呕吐、肩周炎(冻结肩)、手术后疼痛、经前期紧张症、神经根疼痛综合症、肾绞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扭伤和劳损、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紧张性头痛、戒烟、三叉神经痛、泌尿道结石。 (2)有足够数量的病人为样本但无随机性对照试验的针灸适应症有: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喉炎、背痛、胆道蛔虫症、慢性咽炎、胎位不正、小儿遗尿、网球肘、胆结石、肠道激惹综合症、梅尼埃病、肌筋膜炎、儿童近视、单纯性肥胖、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 (3)有反复的临床报道,效果较快或有一些试验依据的针灸适应症有:便秘、缺乳、泄泻、女性不孕、胃下垂、呃逆、尿失禁、男性不育(精子缺乏、精子活动力缺乏)、无痛分娩、尿潴留、鼻窦炎。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本文根据X-plain翻译而来,如有错谬请及时与本人联系。腰肌锻炼手册腰肌锻炼有什么益处?每天锻炼腰肌15分钟,每周3次,能给你带来三大益处:1.增强腰部、颈部、肩部肌肉,减少腰部受伤的机会;2.使得腰部更加柔韧,增加活动度及耐力;3.放松腰肌,减少疼痛。锻炼需要注意什么?1.如果你之前有过腰部外伤史或其他腰部疾患,需要在你开始腰肌锻炼之前,咨询医师。2.缓慢地拉伸,避免太过突然的动作改变;3.注意你的拉伸动作,在你能力范围之内做这些姿势(产生轻微拉伸的感觉即可,避免产生疼痛等不适感),坚持5~10秒,再缓慢的恢复初始姿势;如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觉得肌肉酸痛,可以将保持姿势的时间减少为2秒钟,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直到5~10秒。4.在你锻炼的时候,深而慢地呼吸;5.每次锻炼中,单个练习动作可重复5~10次,循序渐进。五步锻炼法:1.缓慢开始至让你感觉到肌肉轻度紧张的某一姿势;2.保持这个姿势5秒;3.还原;4.放松2秒;5.再次开始,重复3~5次。12个腰部锻炼法,可以:l通过拉伸动作增加腰部肌肉的柔韧性;l通过对抗运动增加腰部肌肉的强度。一、拉伸运动(一)骨盆运动法可以拉伸腹部及腰部肌肉,增加髋部柔韧性。 1. 仰卧,屈膝,两膝内收,足底贴地或垫子上,两足间距离同肩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2. 使腰部紧贴地面,使得髋部前倾; 3. 保持姿势几秒钟,然后放松; 4. 重复5次。 (二)单腿拉伸法可以拉伸你髋部,下腰部及臀部的肌肉。 1. 仰卧,一只腿屈曲,将脚面贴在地板或者垫子上,另一只腿可伸直; 2. 两手抱住屈曲的膝,向上拉伸至胸部,动作连贯,同时你的下腰部及另一个膝紧贴地面; 3. 保持这个姿势5秒钟; 4. 放低活动腿,恢复初始动作,然后放松; 5. 同一侧腿重复做5次; 6. 另一侧腿交替。 (三)双膝胸运动这个练习可以拉伸髋部,臀部及腰部肌肉。 1. 仰卧,膝部屈曲,双足底贴地,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2. 抬高双膝至胸口,可以用手轻轻拉双膝至胸口; 3. 保持姿势5秒钟; 4. 放低双膝至初始姿势,稍作休息; 5. 重复5次。 (四)编麻花(Pretzel)编麻花动令你大腿内侧及髋部得到延伸。 1. 仰卧,双腿弯曲; 2. 把一只脚敲到另一只腿的膝盖上; 3. 保持这个姿势,然后两腿一起向胸部拉伸; 4. 保持姿势5秒钟; 5. 放松,还原姿势; 6. 换另外一只腿,重复这个姿势。 (五)侧弯练习侧弯运动拉伸一侧及背部的肌肉。 1. 高举一侧上臂过头,连腰一起向对侧侧弯;另一只手可以叉在腰。侧弯的时候不要扭曲或者猛地用力拉伸; 2. 保持这个姿势5秒钟; 3. 还原,两手置于身体一侧; 4. 重复5个来回; 5. 换另一边,重复1~4步骤5次。 (六)背伸练习背伸运动能够拉伸你肩部、背部及髋部的肌肉。 1. 直立,双脚分开同肩宽,脚尖向前。将两手掌置于你下腰部; 2. 缓慢地吸气与吸气,让自己放松; 3. 两手叉腰,两腿伸直,呼气,上身向后仰; 4. 保持5秒钟; 5. 慢慢还原; 6. 重复做5次。 (七)伸腿练习伸腿运动可以拉伸大腿后侧肌群。 1. 仰卧,一只腿屈曲,足底贴地,另一只腿伸直; 2. 将伸直的腿缓慢抬高,直到你感觉到大腿有轻微受牵拉的感觉。手可放在膝后以帮助固定和抬高运动的下肢。如果你的手够不到膝,可以把毛巾绕在膝盖或者大腿后,然后拉毛巾; 3. 保持姿势5秒钟; 4. 慢慢将抬高的腿放低至地面上,并放松; 5. 重复如上动作5次; 6. 换另外一只腿,重复做如上动作。 二、强度练习(一)挺腰练习挺腰动作可以增强臀肌的力量。 1. 仰卧,双膝屈曲,双足稍分开,同肩宽,足底贴地,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2. 一点点抬高髋部,不要拱起背。注意不要让你的腹部凸出来,这样可以避免拱背。保持肩和膝处于同一直线; 3. 保持5秒钟; 4. 缓慢放低髋部,复原; 5. 重复5次。 (九)不全仰卧起坐不全仰卧起坐可以增强腹肌的力量。 1. 仰卧,屈膝,双足底贴地,同肩宽; 2. 双手在胸前交叉,保证你整个后背贴在地面上。将头及肩部稍稍抬离地面,缓慢抬高直至肩完全离开地面。刚开始抬的高度有限也没关系; 3. 保持姿势几秒钟,随着练习增多,你慢慢可以保持这个姿势5至10秒钟; 4. 慢慢将姿势还原; 5. 重复5次。 (二)拱背练习弓背练习(像猫伸懒腰)可以锻炼背部及腹部的肌肉。 1. 跪在地板上,双手撑地,颈部平行于地面; 2. 通过收紧腹部及臀部的肌肉,拱起背部,稍稍低头; 3. 保持5秒钟; 4. 双手伸直,让拱起的背部向地板方向运动。记住将身体的重量均匀地分配到双手和双腿上; 5. 保持姿势5秒钟; 6. 重复5次。 (三)够手练习够手练习可以增强肩部及上背部肌肉的力量。 1. 四肢着地,颈部与地面平行; 2. 伸出一侧手臂,注意不要抬起头。尽量将身体重量均匀分布到双膝及贴地的那只手上; 3. 保持5秒钟; 4. 还原; 5. 重复做5次; 6. 换另一只手,重复如上动作。 (四)腿后伸练习 1. 四肢着地,颈部与地面平行; 2. 缓慢将一只腿平行于地面后伸。脚可以伸直或者弯着,只要你觉得舒服。注意在你后伸腿的时候,不要让你的腰部、头或者腹部下垂。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要确保你身后没有人以防踢伤。 3. 保持5秒钟; 4. 还原动作,并重复5次; 5. 换另外一只腿,重复如上练习动作。 (五)滑墙练习滑墙练习可以增强腰部、髋部及腿部肌肉的力量。 1. 直立,背贴墙,双足分开同肩宽,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中立位,两目前视; 2. 背部沿墙慢慢向下滑动直至你膝弯曲呈90°,就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如果你暂时不能降至这个水平,可以先练习滑动至一半的高度; 3. 保持5秒钟; 4. 缓慢甚至双腿,恢复初始姿势; 5. 重复5次 结语: 绝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出现腰痛。但是腰痛是可以预防的,脊柱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可以推后的。预防的方法包括:l锻炼腰部,使它更具柔韧性;l平常就保持良好的身姿,养成良好用腰习惯;l避免意外和外伤;l如果超重的话,一定要减重。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针灸作为一种自然、传统的疗法,在西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美国国立替代与补充医学中心(NCCAM),专门从事研究包括中医、针灸在内的“非西方主流医学”,其中针灸是研究的热门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体液免疫,改善大脑皮层功能等等。 作为一种朴素、历经千年临床实践的疗法,针灸是自然、安全,无毒副作用的,1996年11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即提出了64种针灸的适应证。 对于一些疾病,特别是一些顽固性的疼痛,针灸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即将其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是针灸中极为重要的疗法之一,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其中就有关于火针疗法的记载。从中医角度来看,火针可以说是同时融合了“针刺”与“艾灸”的优势,既可以借火助阳,温通经络,又可以以热引热,疏通气血。中医认为瘀血、痰浊、痈脓、水湿等为阴邪,易于停滞于局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为之所病。病患之处表现出来的这种经脉瘀滞,气血不畅,可借助火针“针”的疏通之力与“火”的温热之力,以温通经络,去除外来之病邪。 火针疗法对一些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如采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特别是早期采用火针点破疱疹,高温起到烧灼局部软组织的作用,可以加速疱疹的结痂愈合,且可减少后期发生后遗神经痛的可能。对于一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采用火针散刺疼痛部位也常可起到不错的止痛效果,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放电,形成大脑第二优势兴奋灶有关。肩周炎,中医归为肩痹,对于一些有明确的受凉史,平素畏寒喜暖,肩部有明显压痛点,疼痛得温热则减的患者,火针通常有较好的疗效。操作时标记痛点,将火针烧至通透红,急速刺入痛点并即刻出针,有时火针治疗1次均可明显减轻疼痛。此外一些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关节肿胀冷痛明显,又兼见怕冷症状,疼痛得温则减,应用火针,在肿胀、疼痛部位浅浅围刺,对消退水肿、减轻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火针和针灸一样,作为一种外治法临床应用可以非常广泛,正确把握适应症,手法娴熟是治疗取效的关键。火针疗法从古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鲜明的诊疗特色。可以说,火针源于古代,发展于当代。在传承传统针灸经验的同时,火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使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针灸疗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类健康的需求。本院针灸科自2010年起已开展“火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古法奇葩——“火针”在中山三院亦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