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医生会再三叮嘱患者和家属,要“按时吃药,定期门诊复查、随访”。很多家属会问,如果症状稳定,没有加重,还需要复查,随访吗?答案是:需要!精神分裂症为何需要复查随访?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慢性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未明,遗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都会引起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识行为障碍、幻觉等临床综合征,该病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预防不规范用药的发生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例如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l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性功能问题、嗜睡、头晕、烦躁不安、口干、便秘、恶心、视物模糊、低血压、癫痫发作、低白细胞计数;研究表明,不依从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总患者人数的20—60%;我国55%-7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是因为药物停用;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会降低依从性,患者常因此而自行减药、停药,不愿坚持治疗。2. 患者自身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服药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后,自知力逐渐恢复,常有强烈的病耻感,害怕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得了“精神病”,他们会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生病了,而拒绝服药或自行停药。针对上述问题,定期随访可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发现用药不规范的情况,降低复发风险。多长时间复诊一次?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l 急性期治疗的目标为快速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和相关症状,一般持续8-12周;急性期症状也是容易反复,建议每周都要到门诊随访;若病情维持稳定,可改为每2周到门诊随访1次。 l 急性期疾病发作控制后,所有患者都需要长期治疗,进入巩固期治疗,目标是为了进一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继续使用急性期的有效药物至少6个月;期间,若病情基本稳定,建议每月1次门诊随访。l 巩固期治疗结束后,进入维持期,目标是为了维持症状持续缓解,预防复发,《指南》推荐首发患者维持治疗至少1年,复发患者维持治疗2-5年,严重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期应保持每月1次门诊的随访频率。有研究显示,患者自身精神状态、家属态度、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所以若感觉病情有波动,都应随时复诊。复诊时,需要做哪些项目?复诊时,医生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精神症状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药物副反应及治疗效果,精神症状是否完全缓解,是否有残留症状,有无冲动风险等;实验室检查:l 血常规l 肝肾功能l 血糖l 血酯l 心电图精神症状评估量表l 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l 症状评定量表(SANS)l 临床整体印象变化量表(CGI)精神分裂症是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疾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坚持服药。
痴呆老人怎么“变样了”?病例1:李女士几经周折带着85岁的母亲来到诊室,满脸疲惫的说:医生,我妈自从得了老年痴呆,记性越来越差,话也少了,一天说不到一句话,呆呆的,总体还挺好照顾的,可最近一个月像变了一个人啊,晚上不睡觉,大吵大闹,半夜会爬起来反复冲马桶;还跑到厨房里去打开煤气说要做饭,更夸张的是,最近总是一丝不挂的在家里走来走去,怎么会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病例2:周先生坐在诊室里,满脸沮丧,哀求医生把他78岁的父亲收治入院。原来周老在一家高档养老院已经住了3年了,1年前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轻症,主要就是记性变差了,但最近半个月,院长打电话不停的向周先生反应,周老怀疑阿姨偷他的东西,怀疑饭菜里被下毒,会对着阿姨吐口水,气急了还会拿拐杖打阿姨,夜里会喊叫,吵着同房间的老人无法入睡,养老院希望周先生能尽快把父亲转到专科医院治疗。周先生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父亲怎么就突然变了?两位老人都罹患了同一种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Alzheimerdisease,AD)。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障碍,这主要包括:记忆障碍(记忆力减退),视空间及定向障碍(不知道自己在何地、找不到自己的家等),言语障碍(说话内容重复、杂乱甚至打非所谓)及智力障碍(计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下降)。上述老人们为什么会突然像变了一样?其实是因为他们出现了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BPSD在AD患者中是常见症状之一,大约90%的AD患者疾病过程中的任何特定时间均可以表现出各种BPSD。BPSD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抑郁、焦虑、激越、漫游、攻击等异常行为和睡眠节律改变等。这些症状往往也是导致患者或者使家属感受到患者不正常而前往医院进行治疗的重要因素。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也相对加重了其身心的负担。很多的痴呆患者家属都表示,最辛苦的工作并不是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最辛苦的还要面对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以及心理压力。痴呆患者出现精神精神行为症状时我们能做哪些干预?如果不是很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可以做以下几点:1)照料者干预:照料痴呆患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照料者的情绪对患者影响较大;可以对痴呆患者家庭进行长期的咨询,对照料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让他们了解疾病,以及学会如何更好的照顾痴呆患者。2)情感干预:家人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要给予适当的关爱,消除他们病耻感及自卑心理;同时认真做好老人护理工作。3)环境干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包括减少可能诱发不良情绪反应、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照料者可以给患者塑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试着帮助患者放松下来。4)行为干预:就是要明确患者靶症状出现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实施干预,可以培养患者有助于改善情绪,减少异常行为的活动,如散步、太极、阅读、绘画、手工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则需要转至老年精神科使用药物干预以减轻照料者的负担和困扰。长用来治疗BPSD的药物包括改善认知功能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心静稳定剂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适时调整剂量。对于文中提到的两位老人,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精神检查后,明确痴呆病情有加重趋势,精神行为症状较重,做出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对照料者进行了充分的心理疏导、情绪安抚及后续有关照料的建议。护患双方均获得了医疗上、护理上及心理上的支持,不但能够及时对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治疗,还能疏导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大大有利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