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吃了馒头等含有大麦小麦的食物容易腹泻,自己上网搜索可能会关注到乳糜泻。首先不是所有吃了面食腹泻的人都得了乳糜泻,其他的病重包括单纯过敏,比如小麦过敏,其次,乳糜泻也不一定就出现这样的症状,甚至可能症状微乎其微。下面简单科普下疾病:乳糜泻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其典型的表现是进食含有麦麸食物(大麦/小麦等制品)后出现腹泻。乳糜泻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携带HLA-DQ等位基因者相对来说更容易得该病,患者以及亲属(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也得该病的概率相对高一些。但是并不是说基因阳性就一定得该病,大部分乳糜泻的亲属也没有同样得这个病。乳糜泻的诊断除了症状,主要基于抽血化验检测抗体(如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肌内膜抗体,脱氨基麦胶蛋白肽),和小肠活检(主要通过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粘膜)。有典型症状者、携带HLA-DQ易感基因者、乳糜泻患者直系亲属建议进一步接受检查。
一、现代西医学方面 1.对本病的认识。 胃食管反流病是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近十余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外学者也发现近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升高,其增加幅度位居所有肿瘤的第一位。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成为全球消化学界关注的热点。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表现是反酸,胸骨后灼痛,伴有嗳气、打嗝,烧心,上腹不适等症状。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普遍认识到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中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因素,食管的粘膜屏障保护作用与廓清功能及胃排空延缓也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胃镜下食管粘膜有无充血、糜烂等表现,该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也称为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 2.西药治疗的相关问题。 尽管西医学不断探讨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案,但目前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且维持治疗时间长。针对其发病机理研发并应有于临床医学的药物有胃肠促动力剂、粘膜保护剂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后者如奥美拉唑(耐信、奥克等)、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这些药物可以快速起效,但都不能长期服用,尤其是抑制胃酸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消化不良、骨质疏松、胃肠道菌群失调、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另有不少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后不能停药,停药即会反复,或者服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更换其他同类的抑酸药也是如此,相当苦恼。 二、中医药学方面 1.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学自《内经》中就已阐述了对本病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明确指出:“诸呕吐酸……皆属于火”。又谓“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这是对吐酸病因的最早认识。几千年来,后世医家学术争鸣,推动了古代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至明代医家吴昆曾明确指出该病之变证为翻胃、嗝噎(即食管癌),于《医方考》中指出:“吞酸,小疾也,然可暂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翻胃之渐也。”可见我国古代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演变都有了完整的论述,这与现代西医学对该病的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基本一致。目前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吐酸”、“嘈杂”、“胸痹”、“胃痞”、“呕吐”等病范畴,发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辨证分型中以肝胃不和为最常见的证型。 2.中药治疗简述。 临床实践中依据患者的不同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给予个体化的辨证治疗方案,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显示应用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经过数十余年的实践,观察到从患者自身因肝、脾、胃、肺或肠的失调来入手,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而中药较少的副作用更突显出其优势所在。
什么是胃下垂?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时胃的大弯抵达盆腔,而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位置,常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严重下垂者可伴有胃肠动力低下的表现。站立时上腹部可扪及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上腹部压痛点可因不同体位而变动。常可同时发现肾、肝和结肠、子宫等其他内脏下垂。中医学认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升降的枢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食入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化生气血,供养全身。胃下垂的发生,多因长期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所致。胃下垂怎么诊断?胃下垂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B超检查也有助诊断。胃下垂中医是怎么治疗的?胃下垂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和内科治疗两种。胃固定术的效果不佳,现多已废弃不用。目前中医药治疗有明显优势,常采用益气、健脾、升提等方法治疗。当然,由于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待患者就医时往往已不局限于气虚下陷,而常伴有气滞、血瘀、痰饮等,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情况。医者应分析病情,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才可取得最好疗效。1)药物治疗胃下垂补中益气丸是治疗胃下垂的首选方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可用于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其它脏器的下垂。如果病情虚实夹杂,需在本方的基础上酌加祛邪药。气虚夹气滞者,加枳壳白术。枳壳虽有理气作用,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可时间增强平滑肌的张力,用于有气滞的胃下垂最为合适。兼水饮者,可加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健脾化饮。而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出现便秘者,治当通腑泄浊,补气升陷,选用既能补气又能通便的白术最为适宜。不得用大黄之苦寒,加重中虚气陷。2)中医推拿治疗胃下垂胃下垂除以上治疗外,中医推拿治疗具有着独特的疗效。推拿是用中医的特定手法在患者的腹背部及四肢特定穴位进行治疗,具有无痛苦、疗效快等特点,一般一至两个疗程即可痊愈。也可居家自我按摩,方法如下:1.患者仰卧位,用掌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时间约10分钟。再用指揉法按揉腹部的鸠尾穴(腹部正中剑突下)、中脘穴(肚脐上4寸),天枢穴(脐旁2寸)、气海穴(脐下1.5寸,约2横指),每穴按揉1分钟。2.两手重叠,自下腹向上托推,同时配合掌振法边托边振动,往返数次。3.按揉双侧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1寸)、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血海穴(髌骨内上缘2寸)各1分钟3)胃下垂注意事项除了积极用药治疗外,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1)患者多数体质虚弱,故治疗要从改善整体素质着手。例如,平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可由小到大。太极拳锻炼对本病也有较好效果。(2)避免暴饮暴食。选用的食品应富有营养,容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适当多于蔬菜水果,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积累。严重者可减少食量,但要增加餐次,以减轻胃的负担。(3)饭后不宜久站和剧烈跳动。较重者可半平卧半小时。(4)每天仰卧起坐锻炼2-3次,每次10分钟。
腹泻,中医又称泄泻,老百姓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症状,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夏秋季节高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生,但老人和婴幼儿较成人发病率更高。表现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夹有黏液,有时伴有呕吐或发热。中医认为腹泻一病,分寒热虚实,病因湿气太多,主要在脾,还有肝和肾。当脾胃功能虚弱,就很容易发生腹泻。 这个病如果治疗及时,一般都可以很快获得痊愈。但对于重症腹泻,常常因为泻下太厉害,发生气阴两伤,甚至津液耗竭、阳气亡脱的变证而危及生命,这个时候救治起来就很困难。张景岳认为腹泻要先辨阴阳,凡阳盛者易治,阳虚者较难治。要区别开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及痢疾哦~ 急性腹泻:大便次数频繁,起病后能达到数十次,甚至更多,且多伴有腹痛,一般较剧烈。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大便感觉较强烈,开始可能为糊状便,之后可变为稀水样便;急性腹泻可见于食物中毒,比如饮食不洁或吃了变质、生冷、辛辣的食物,也可见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菌引发的肠道感染,还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腹泻,如高渗性药物、泻药、拟胆碱能药等;慢性腹泻:大便次数较少,一般3-5次,一般无剧烈腹痛,可伴有腹部不适,一般为稀糊样便,无稀水样便。可能由于急性腹泻未能及时治疗转变成的慢性腹泻,也可能由于痢疾、肠结核、肠道念珠菌病、血吸虫病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导致。还可能由于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等非感染性炎症导致,甚至包括肠道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疾病,也会出现慢性腹泻的情况。此外,部分林可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利血平、胍乙啶等降压药也可能引发慢性腹泻。痢疾:也会有大便溏薄,便次增多的情况,但是粪便多混有黏液或脓血,伴有腹痛窘迫、时时欲泄、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肛门灼热等症状,大便培养可查出痢疾杆菌;但是腹泻就没有赤白脓血、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等表现,大便培养可见轮状病毒或致病性大肠杆菌。不同原因导致的腹泻都应该怎么治疗呢? [急性腹泻]·寒湿腹泻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散。·湿热腹泻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肠利湿。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腹泻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推荐中成药:保和丸。『慢性腹泻』·脾虚腹泻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推荐中成药:参苓白术散。·肾虚腹泻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推荐中成药:四神丸。·肝郁腹泻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推荐方药:痛泻要方。拉肚子是灰常不舒服的,为了自己的健康舒适,快来学学怎么做日常调护吧! 1.调摄起居,避免受凉,但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餐具要卫生; 3.不宜在夏季食生冷食物,遵守辅食添加的原则,注意科学饮食; 4.如腹泻不严重,则无需禁食,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而对于腹泻严重甚则上吐下泻的,需暂时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逐渐增加饮食量; 5.加强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同时也需要根据气候变化而适时增添衣服,以防止外感和腹部受凉; 6.腹泻出现后,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如出现危重征象,则应及时送医院就诊。几个简单的外用疗法,操作方便,一学就会! 1.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腹泻。(注意用火安全) 2.捏脊 患者平躺,背朝上。两手沿脊柱两侧膀胱经(分别距脊柱1.5寸和3寸),由下而上连续提拿皮肤,自尾骶部开始,边捏边向前推进,一直到大椎穴处,重复3~6遍,再按揉肾俞穴2~3次,再点按大肠俞、脾俞、三焦俞,结束治疗。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疗程。 3.按摩 将生姜捣汁,涂于脘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按摩范围由小变大,以逆时针方向进行,以5分钟为宜。适用于风寒引起的腹泻。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款药膳 1.葛根粥 原料:葛根粉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加入适量水将粳米煮成稀粥,乘沸加入葛根粉,不断搅拌,而后关火。待稍温时,即可食用。具有升清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 2.山药米仁粥 原料:山药5克,薏苡仁5克,茯苓5克,粳米25克,糖适量。 做法:先将粳米放锅内,小火炒至颜色发黄,略带焦香味即可,不宜过焦,放至密封罐中,备用。再者,将前3味药,捣碎,备用。之后,将他们全部放入锅内,加400毫升水,煮至米熟烂,便可食用。在食用时,也可加入白糖(偏于清热)或红糖(偏于温中)进行调味。具有健脾利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泄泻的患者。 3.莱菔山药粥 原料:莱菔子9克,炒鸡内金4克,山药粉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莱菔子放入500毫升水中煮沸,待沸腾时,将山药粉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最后加入炒鸡内金,3分钟后起锅。待稍温时,随患儿喜好,可放入白糖适量。一般可连服3~5天,适用于伤食而致的腹泻。 注:上述药物的使用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加入的其他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