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中国卒中学会和中国卒中学会和神经介入分会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协办的“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CINS2015)”在北京隆重召开。 嘉宾致辞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王拥军教授首先为大会致辞,王教授在致辞中说道:“12月19日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召开了‘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历史上有好几个意义重大的12月19日——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号17号’飞天探月,标志着人类开启了征服月球的行程;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中国收复香港。希望神经介入事业也像当年“阿波罗17号”登月一样,再创辉煌。” 王拥军教授致辞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马旭东处长也在开幕式上致辞,致辞中提到,这些年介入学科的发展为微创治疗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和道路,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下,神经介入学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急性缺血性疾病的取栓技术等在内的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神经介入领域的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范性也在不断加强。今天的学术年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未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学科的各位专家同仁能利用这个平台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 为中国神经介入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旭东处长致辞 “中国神经介入卓越贡献奖”颁奖仪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神经介入卓越贡献奖”颁奖仪式,大会主席缪中荣教授上台介绍该奖项并获奖名单。缪中荣教授介绍说,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特意设立“中国神经介入卓越贡献奖”,以此向老一辈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敬意。 缪中荣教授宣布获奖名单 获得该奖项的专家分别是:高国栋教授、焦德让教授、李宝民教授、李慎茂教授、李铁林教授、凌峰教授、马廉亭教授、沈建康教授以及吴中学教授。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嘉宾获得的奖品非常别致——由“国宝级”工艺大师为每位专家精心制作的小型半身泥雕塑。 颁奖嘉宾与获奖嘉宾合影 大会名誉主席吴中学代表获奖嘉宾致辞,他在致辞中说道,今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神经介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波澜壮阔,精彩纷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标志着行业已经形成了海纳百川之势。我们打破了学科、地域的界限,汇聚力量,让神经介入事业迈上新的高度。吴中学教授最后说道,最精彩的部分还在后面,大幕才刚刚拉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吴中学教授致辞 “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NGEL)”启动仪式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NGEL)”启动仪式。 刘建民教授简单介绍了协作组的成立情况: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成立“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简称ANGEL,该协作组成立的宗旨是促进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发展。未来将通过专业的神经介入医生团体制定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持续改进模式,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互联网医疗为依托的再现实时技术指导模式,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最专业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支持、便捷的家庭监控和治疗指导意见。并以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依托,推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技术改进,计划招募150家中心共同参与,共同努力,铸造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明天。 刘新峰教授、王拥军教授、缪中荣教授、刘建民教授、张鸿祺教授、 彭亚教授、陈康宁教授(从左至右)共同启动“ANGEL”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介入、创新、携手、共赢。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未来发展,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大会中,专家学者们还将针对接受神经介入患者的全程医疗质量监控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共同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事业发展热点话题,与时俱进,助力中国神经介入事业未来的蓬勃发展。
2016年11月12日,由包头市中心医院主办的第六届内蒙古脑血管病介入论坛在包头召开。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北京、河北的国内著名脑血管介入专家讲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最新进展。同时本次论坛采用高清手术直播教学系统进行手术直播,专家现场演示并指导手术,使参会者对复杂病变介入手术有了新的认识。会议期间,一名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入院,已经浅昏迷,有支架取栓适应症,立即行支架取栓,同时进行了支架取栓手术高清直播,术后患者病情好转,意识逐渐清楚,获得良好效果。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火箭军总医院杜彬教授做了椎基底动脉介入治疗精彩演讲。基底动脉穿支多,狭窄后支架形成手术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多,使很多医生望而却步。杜彬教授详细讲解了患者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要点、介入材料选择、术后注意事项。他所带领的团队基底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极低,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宣武医院神经介入前辈李慎茂教授从一个老介入人的角度,把从事神经介入30余年经验毫无保留的与大家一起分享。在他的演讲中,可以学习到对待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手术成功或失败的分析思路。李慎茂主任高尚医德让参会者纷纷敬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朱凤水教授讲解了颈动脉狭窄症状及介入治疗。分析了颈动脉狭窄的病因,临床症状,判断狭窄程度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及支架成形术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手术设计,介入材料如何选择,手术操作细节,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阐述。本次会议首次在国内中西部地区使用高清手术直播系统直播六台神经介入手术,杜彬、李慎茂、朱凤水教授直播点评,现场指导手术,参会者积极讨论。病历一 女,78y,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造影显示有右侧颈内起始段重度狭窄,颅内血管迂曲明显。侧位造影。由于远端血管迂曲,5mm Spider保护伞只能放置于岩段下端距离病变较近位置。释放雅培XACT锥形支架(7mm-10mm*40mm),血管重塑形态良好。病历二 男,57岁, 症状性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重度狭窄,由于病变部位成角,杜彬教授现场指导考虑使用求扩支架到位困难,建议使用自膨支架覆盖病变。Gateway 2.25mm-9mm球囊扩张病变部位。Enterprise 4.5mm-22mm支架释放后造影。Tips:成角病变时,自膨支架容易到位,该患者第一次释放时,由于支架前向推力较大,导致回退微导管时支架整体回撤,不能完全覆盖病变,在杜彬教授指导下,再次支架到位覆盖病变,此时固定支架,不给前向推力,回撤微导管,完整覆盖病变。病历三 后循环急诊支架取栓男,65岁,既往房颤病史,意识不清4.5小时。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50分钟。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闭塞,前循环无代偿。(下图右椎正位)左椎侧位。Traxcess-14微导丝+Rebar-18微导管通过病变部位,到达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微导管造影证实位于真腔,回退微导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Solitaire 6mm-30mm支架取栓三次,基底动脉开通,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远端仍闭塞,现场专家讨论后表示基底动脉主干开通,解决主要问题,P2远端闭塞可不予处理,决定结束手术。(Tips:术后第二天患者神志清楚,问话能示意,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肌力2级;第三天,神志清楚,问话能答,右侧肌力5级,左侧肌力2级。术后10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右侧肢体活动正常,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问话能答,构音稍差)病例四 男,60岁,症状性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重度狭窄,现场讨论一致认为使用Apollo支架更适合。杜彬教授手术演示,使用Synchro+Echelon-10微导管通过病变部位,然后交换3米Transend导丝,由于颈内动脉迂曲,6FGuiding导管送入岩段后出现血管痉挛,只能将Guiding头端C1上段,送Apollo支架不能到达病变部位,此时经过讨论后决定使用Navien中间导管提高支撑力释放支架,重复前面的交换技术,将中间导管放置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顺利释放支架。为杜彬教授严谨的思路,细心的手术操作点赞。Tips:通过颅内狭窄病变时,标准操作为微导丝加微导管安全通过病变,然后交换支撑力好的交换导丝进行下一步操作,不能怕麻烦,直接过病变。球扩支架和自膨支架各有优势,应根据病变特点,入路情况具体选择。邢台市第三人民医院李英毅教授带来的颅内球扩支架应用经验分享,并对手术演示的患者进行了具体分析,讲解如何将球扩支架安全顺利送入病变血管,不愧江湖人称-阿波罗李!北京世纪坛医院赵星辉主任分享动脉取栓经验。最后,包头市中心医院姜长春主任主讲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展,从患者院前急救、院内流程、影像评估、手术操作要点,到区域救治网络建设等完整的卒中救治体系进行了详细讲解。来自区内的多家医院分享各自的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经验。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张京芬主任介绍了颅脑超声在神经介入中的重要地位,并向与会者介绍了由我院刘国荣院长.李月春书记.张京芬主任主编,人卫出版的《临床实用神经超声诊断》,现场售书火爆!主编李月春书记,张京芬主任签名售书。会后李慎茂教授题词杜彬教授题词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明年会议更加精彩!包头市中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在李月春院长、姜长春主任带领下,于2002年开展神经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目前神经介入团队共有13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在内蒙古地区率先开展颅内外支架植入术,动脉瘤栓堵术,动静脉畸形及动静脉漏栓堵术。2008年开始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探索,先后开展了动脉溶栓、机械开通、支架取栓、血栓抽吸等高新技术,建立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拥有独立的神经介入导管室,能保证7×24h全天候开展诊治工作,目前已累计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200余例,覆盖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及社会效益。
1月16日,新医盟神经科学术交流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叶尔强院长主持,会议围绕脑血管病的诊治展开交流,宣武医院李慎茂教授、张津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来自301医院、天坛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数十名神经科、血管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参加了此次会议。新医盟秘书长刘伟奇在会上介绍了新医盟创新探索的互联网医联体模式,受到了与会嘉宾的热烈关注。图1:李慎茂教授在分享作为国内第一例颈动脉支架手术的主刀者,李慎茂教授带来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经验分享。围绕溶栓、颅内动脉狭窄的扩张/支架、颅外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三大主题,李慎茂教授既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又带来大量真实病例,每一主题下包括适应症、禁忌症、术式选择等详实的内容,极具临床指导意义。不仅有成功的经验,案例中也不乏失败教训,对此,李慎茂教授强调,身为医生时时刻刻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为了患者“全力以赴、尽善尽美”。图2:张津教授与现场参会医生互动交流由于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脑卒中的临床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张津教授在现场详细讲解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防治,结合案例,对其中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剖析,并在互动环节与现场参会者进行交流,解答了相关提问。图3:刘伟奇秘书长介绍新医盟互联网医联体模式此次会议由新医盟主办,新医盟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发起,旨在建立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推动医疗创新。会上,新医盟秘书长刘伟奇介绍了新医盟打造互联网医联体的探索,通过促进各级、各科医生间的跨院协同工作,带动分级诊疗,从而实现医疗的改革创新。不同于常见工具类、医患沟通类、医生社交类等“互联网+医疗”模式,新医盟发展互联网医联体的方式赢得了参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本次会议不仅在脑血管病的临床科研方面起到了业务、学术交流的良好效果,还增进了广大一线临床医生对医改宏观政策和互联网时代医疗创新发展动态的了解,参会医生反应热烈。会议主办方表示,后续还将推出系列会议活动,为广大医生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拓展视野,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