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防治恶性肿瘤的概念 恶性肿瘤,也就是癌。它生长迅速,侵犯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质地坚硬,无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除了体积长大外,细胞还能向周围蔓延、扩散,有强大的破坏性。晚期常常固定于某一组织器官上,出现坏死、溃疡及出血,并难以止血和愈合。手术后不仅较易复发而且细胞还能沿着小的淋巴管和血管蔓延到身体其它部位。对机体的影响除了阻塞、压迫,还可有其它危害,甚至造成死亡。癌症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很大。全世界52亿人口中,每年约有700万人新患癌症,每年约有500多万人死于癌症, 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 在我国,常见而又重要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十大肿瘤。其中以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最为多见,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0%-80%。男女老少,任何年龄都有患癌的可能。患癌的危险性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也受居住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影响。饮食防癌十九忌 一忌吃香肠过多。香肠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防腐剂—亚硝酸纳,该物质在体内能与蛋白中的胺结合,形成一种叫甲基业硝胺的致癌物。二忌吃咸鱼过量,咸鱼在腌制过程中鱼体内产生大量二甲基亚硝酸。故常吃咸鱼者鼻咽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30-40倍。三忌吃辣椒过多,以免刺激胃肠粘膜而产生炎症。四忌常食腌菜,尤其未腌透的菜,其含有的亚硝酸类化合物,是一种致癌物质。五忌嚼含槟榔不停,以免引起口腔癌。六忌喝反复烧开的水。七忌吃隔夜熟白菜。八忌常吃油。九忌吃油炸食品。十忌吃干鱼片过多。十一忌食用烂姜。十二忌食长芽花生。十三忌食用多味瓜子过量。十四忌吃霉变食品。十五忌过度日晒。十六忌过量烟酒。十七忌偏食或长期反复吃同样的饮食。十八忌饮食无规律或进餐过饱。十九忌过度劳累且缺少体育锻炼。河南十大恶性肿瘤排名 1.胃癌(遗传 +胃病+ 垃圾食品);2.肝癌(肝炎+酗酒);3.肺癌(废气+抽烟:3 个 20);4.食管癌(粗硬烫快+酸菜+水);5.肠癌(精细食品 +纤维素缺乏+ 长期误诊为痔疮);6.乳腺癌(高脂肪 +高 E 水平+ 压抑抑郁);7.宫颈癌(炎症-糜烂);8.白血病(装修﹑遗传);9.鼻咽癌(病毒感染);10.膀胱癌。恶性肿瘤十大警告信号1.乳腺、皮肤、舌部、身体任何部位有可触及的 或不消的肿块;2.疣或黑痣变化(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溃疡、出血);3.持续性消化不良;4.吞咽食物时梗噎感、疼痛、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异物感;5.耳鸣、听力减退、鼻塞、头痛、抽吸咳出的鼻咽分泌物带血;6.月经期不正常的大出血,月经期外或绝经后不规则的阴道出血;7.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8.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及粘液或腹泻、便秘交替,原因不明的血尿;9.久治不愈的伤口、溃疡;10.原因不明的较长时间体重减轻。肿瘤预防从娃娃抓起 目前儿童防癌有五大不利因素:1 饮食过细,缺少多种纤维素和绿色蔬菜;2 食物中添加剂太多,如农副产品中的抗生素、激素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对孩子造成危害;3 生活环境中空气、水、室内装修等污染严重;4 电脑等诸多家用电器带来的电子尘埃和电子微粒污染,影响儿童的中枢神经和免疫功能;5 肥胖和高脂饮食会引起雌激素的增高,使女孩月经提前,这与乳腺癌发病率关系密切。 建议:孩子要从小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善于调节心理压力,要吃粗茶淡饭,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警惕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常见的有:①粘膜白斑;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③宫颈炎/糜烂;④乳腺囊性增生;⑤胃肠道腺瘤性息肉;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⑦长期不愈合的破溃、瘢痕等。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发展为癌,大部分癌前病变在此“悬崖勒马”,长期稳定,甚至消退复原。只有相当小的部分病变继续发展,最终演变为癌。癌症的筛选检查 乳房。自20岁开始每月自我行乳房检查;自40岁起每年由医生行乳房检查;自40岁起每1--2年行乳房X线照片一次,50岁每年1次。结肠直肠。自40岁起每年由医生行肛门指检;自50岁起每3~5年行乙状结肠镜检及大便隐血试验。对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者,要常规行肛门指诊或肠镜检查。对有大肠息肉、腺瘤的病例,一经确诊,应及早切除并密切随访观察。宫颈。自18--25岁开始,或对一些人群从性活动开始,每年行巴帕尼科拉乌涂片及盆腔检查;如每年一次连续3年均为阴性可改为每3年检查一次。高危人群,如性紊乱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前列腺。50岁开始每年行直肠指检或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体水平一次(有争议)。对一些高危人群,如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自40岁始每年行筛选检查;结直肠超声波检查效果不佳。肺。目前未建议对无症状人群行常规X线胸片或痰细胞学检查,应鼓励预防吸烟和戒烟。皮肤。对危险人群(家族史、阳光暴露增加、先兆病变的出现)进行全面的皮肤检查,减少日光暴晒,进行皮肤自我检查。卵巢。目前尚未建议对无症状的妇女行卵巢检查,由其他原因而进行骨盆检查所行的附件检查除外;骨盆超声检查及血清CA-125水平测定是有用的,尤其对绝经的妇女而言。口腔。仅对高危人群(吸烟、饮酒、出现先兆病变者)由医生戴手套常规进行口腔检查(最好是每年1次);鼓励定期的牙科检查及中断危险的暴露。胃。在美国,胃肠道上段钡餐X线透视检查不作为筛选检查方法(这种方法被证明在流行地区如日本是有用的)。膀胱,胰腺 无建议。我国控制癌症的四项措施1. 戒烟:吸烟与肺癌、食管癌、咽喉癌、口腔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等有关。如果我国烟民戒烟,癌症可以下降20%。即使达不到,少吸烟、吸低焦油烟,吸烟年龄推迟,也可降低肺癌等的死亡率和发病率。2.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如婴儿能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可以使人群中患乙肝者减少80%,肝癌下降6%。如有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中普遍接种,肝癌将进一步下降。3. 合理膳食:超重和肥胖者-乳腺癌、肠癌和胰腺癌的上升。多吃高纤维、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亦很重要。合理膳食可使癌症发病率降低10%。4. 定期筛检:前几项是病因预防,从根本上解决癌症的问题。一旦发生癌症,要争取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这是预防的第二道防线。40岁左右应定期进行癌症筛检,每年一次的宫颈脱落细胞筛检,可有效地控制女性宫颈癌的发生。闭经前后每年做一次乳腺检查很有必要。
从海绵中提取的抗肿瘤新药Eribulin可提高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一项Ⅲ期临床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化疗药物eribulin去铁胺。该药可使已经充分接受常规治疗的局部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延长2.5个月。乳腺癌转移至肝脏可能会改变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并影响治疗效果:一项关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如果癌症转移至肝脏,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雌激素、孕酮和HER2状况)常常会改变,需要调整治疗方法。清扫腋窝淋巴结不能改善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生存: 一项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对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局限性乳腺癌患者额外清扫腋窝(腋下)不能改善生存。对于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医生常常清扫多组腋窝淋巴结,从而导致治疗副作用(例如疼痛和肿胀)风险升高,这些发现有可能改变临床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确定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和骨髓微小转移无助于预测生存: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对于接受保乳手术的(病灶切除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探测前哨淋巴结和骨髓微小转移,不能预测总生存,不应当用来指导治疗决策。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根据食管癌患者的机体状况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合理的把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是食管癌的治疗趋势。细胞毒药物治疗是食管癌化疗的重要治疗药物之一,但由于其不能分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临床应用受到诸多限制。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食管癌,其选择性高,与常规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新方向。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的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 属Ⅰ型跨膜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能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血管生成及凋亡,其信号通路与恶性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关系密切。大多数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存在EGFR过度表达,其中40% ~80%食管癌患者伴EGFR高表达。针对EGFR靶点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用于其胞内酪氨酸激酶ATP结合区的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另一种是作用于EGFR胞体配体结合区的单克隆抗体。1.1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通过对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抑制,阻断酪氨酸自身磷酸化,从而抑制EGFR激活,加速细胞凋亡,减少肿瘤浸润和转移。代表药主要是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易瑞沙(吉非替尼, Gefitinib)初步临床试验显示对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近来已有多项研究评估易瑞沙治疗食管癌的疗效,研究提示:单药吉非替尼二线治疗食管癌,对于食管鳞癌、女性、过表达EGFR的病例的治疗效果较传统化疗有较明显的优势,这与该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上的特性相似。单药二线治疗食管癌总控率大约在30%~50%。此外,易瑞沙不仅具有抗肿瘤活性,还能增强EGFR阳性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放疗联合能提高食管癌的疗效。特罗凯(厄洛替尼,Tarceva) 研究表明厄洛替尼联合放疗能明显提高疗效,美国西南肿瘤学会(SWOG)报道厄洛替尼单药治疗食管腺癌患者,患者能够耐受,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厄洛替尼的研究集中在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方面,但尚未有明确的令人信服的报道。虽然已有多项研究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联合化放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的临床实验来证实。1.2 针对EGFR的单克隆抗体针对EGFR单抗药物代表药是西妥昔单抗,其联合化疗或放疗具有较好的作用,提示该类药物可能成为将来治疗食管癌的标准方案的组分之一。国外一项研究报道给予西妥昔单抗、紫杉醇、卡铂,同期50.4Gy放疗,持续6周治疗食管癌,显示西妥昔单抗可能增加皮肤反应及超敏反应,却未增加放疗相关毒性,治疗效果确定。目前,针对EGFR单抗药物治疗,初步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过表达的食管腺癌也具有增敏放疗的作用,仍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来证实。2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VEGFR-1)在诱导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成为另一个潜在的食管癌治疗靶点。VEGFR在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低下,30%~60%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组织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贝伐单抗(Avastin)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抑制血管生长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它不仅能特异性阻断VEGF的生物效应,抑制肿瘤内血管新生,延缓肿瘤生长和转移。在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药物向肿瘤内渗透,达到增敏的效果。对于食管癌的治疗,贝伐单抗目前还处于研究初期,大部分研究仅限于腺癌患者。在2008年ASCO会议上公布了贝伐单抗、多西紫杉醇、顺铂和依立替康在治疗转移性胃食管肿瘤上的结果,PR+SD达到了86%[(15+4)/26],较单纯使用化疗(PR+SD 为60%)较有明显的提高,也能安全地增敏化疗,初步认为联合贝伐单抗可能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还包括多靶点的范得他尼、苏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等,但尚未有临床研究显示对食管癌有效。3 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是调控细胞周期的一个蛋白家族,在肿瘤组织中,CDKs“过度激活”导致细胞增值的失控。因此,针对肿瘤组织内的细胞周期调节障碍的靶向治疗可能是一个治疗方向。NF-κB是一种作用广泛的转录因子,它的活化能够抑制细胞凋亡、间接促进细胞增殖、减少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研究证实正常的食管组织没有具有活性的NF-κB,而在食管腺癌组织中过表达NF-κB。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能特异性的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NF-κB的活性阻断NF-κB,能够增敏化疗效果。4 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COX- 2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机制包括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力、免疫抑制作用、诱导前致癌物的活性等。COX-2的过度表达能促进食管癌变,其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规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COX-2抑制剂能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了依据。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和塞来昔布。Corley DA等学者综合分析九个流行病研究结果,表明了非选择性抗炎药(其中50%是阿司匹林)降低了43%的食管癌发生率, 并有一个明显的剂量响应趋势。关于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的Ⅱ期临床报道。Dawson研究组将塞来昔布与顺铂、氟脲嘧啶联合治疗31位中晚期食管癌病人,两年生存率达到44% ,中位生存期25个月,疗效有明显提高,这一系列研究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随访。5 其它靶向治疗药其它的靶点及靶向治疗代表药主要有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mTOR激酶抑制剂如Temsirolimus(细胞周期抑制剂779,CCI-779),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FTI)如 Tipifarnib等,正逐步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其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实验结果证实。食管癌的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初步的临床研究提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存在一定的疗效,西妥昔单抗有增敏化放疗的作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可能提高食管腺癌的疾病控制率。如何多靶点联合应用靶向药物特别是单抗类药物联合新型细胞毒药物以及联合放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是将来研究的重点,有望把食管癌的治疗推向新的阶段,从而延长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存质量。
便秘是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便秘不仅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问题,而且易引起肛裂的发生。癌症患者化疗后免疫力明显下降,一旦出现肛裂易引起肛周感染,严重者细菌可从局部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菌血症的发生,进一步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癌症病人化疗后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如下:1 饮食因素:癌症化疗患者为了加强营养,进食往往过于精细,加上摄取纤维量及水分不足,致使肠道动力匮乏,又由于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从而导致便秘。2 缺乏锻炼:化疗患者常因体乏无力,不愿下床活动,活动减少导致肠道蠕动减弱,易致便秘。3 进食量少:化疗患者由于食欲欠佳,进食量少,食物残渣相对减少,因此大便量也随之减少。4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加之不愿喝水,致使体内水分减少,进一步大致大便量少且干结,不易排除。5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癌症患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但另一方面也减弱了胃肠道的蠕动,易致便秘。6 精神心理因素: 化疗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而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导致排便时肛门直肠矛盾运动,导致便秘。7 忽视排便信号: 患者由于治疗或环境等因素,当出现便意时有时会克制或忍耐而不立即排便,这样久而久之会使排便反射逐渐消失,继而导致便秘。对策1 化疗前针对化疗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向患者介绍,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配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另外为了减少药源性便秘的发生,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掌握其用药的种类和剂量。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有粗纤维的豆类食物,以增加胃肠道蠕动,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3 适当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卧床患者应指导其行腹部按摩,仰卧、全身放松,可主动或被动操作, 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 用拇指及四指指腹从右至左沿结肠走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 促进排便。4 心理护理:经常巡视病人,与其交流,帮助其改善应对行为,减轻烦躁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5 药食治疗: (a)黄芪蜜粥:黄芪10g,大米100g,蜂蜜适量。将黄芪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成。温热饮服。每日1-2次。可益气养血,润肠通便,适用于老年人,病后,产后气虚便秘,排便无力,便后疲乏。 (b)胡麻仁粥:胡麻仁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胡麻仁择净,炒香备用。先将大米淘净后,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胡麻仁,白糖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一次,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适用于老年性便秘,病后体虚便秘及女子产后便秘。(c)蜂蜜粥:大米50g,蜂蜜适量。将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一次,连续三到五天。可润肺止咳,润肠通便,适用于脾胃亏虚所致的倦怠食少,脘腹疼痛,肺虚久咳,或久咳不止,体虚津亏所致的大便秘结。(d)土豆粥:土豆100g,大米50g.将土豆去皮,洗净,切粒,与大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服食。每日一次,连续3-5天。可益气健脾,解毒通便。适用于脾胃亏虚所致的脘腹疼痛,大便秘结,小儿水痘等。6 温水泡脚;每晚临睡前泡脚30分钟,水温39-42度,水位高于脚踝。通过水温刺激双脚。使足底的小肠,结肠和肛门等反射区血液循环活跃,促进肠蠕动。7 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作用原理的泻药。泻药根据其作用原理分为(1)容积性泻药(2)高渗性泻药(3 )盐类泻药(4)润滑性泻药(5)刺激性泻药(6)促胃肠动力药。8 灌肠治疗:灌肠是患者不愿接受的治疗方法,但在部分没有及时预防及治疗的便秘患者和部分长期患病的体衰,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灌肠有时不可避免。应尽可能通过及时预防及治疗便秘,避免灌肠治疗成为常规,因为灌肠治疗的同时会导致肠黏膜损伤及肠壁粘液丢失,这些粘液有润滑肠壁的作用。
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使用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所引起的神经毒性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该类毒性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继续治疗和生存质量,因而应给予高度重视。神经毒性主要指药物直接或其代谢产物简介对神经系统产生的毒性作用,须与副肿瘤综合症、转移性病灶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区别。一、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 1、依托泊苷 依托泊苷的神经毒性罕见。偶见其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2%),临床表现为轻度定向力障碍、癫痫发作、短暂的皮质盲和视神经炎等。 2、蒽环类 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米托蒽醌及表柔比星的神经毒性少见。有患者联合应用多柔比星和环孢素发生昏迷的报道。 3、雌莫司汀 使用雌莫司汀的患者偶可出现头痛、脑血栓。联合应用多西他赛或紫杉醇时,10%的患者可出现血栓(部分为脑血栓)。 4、吉西他滨 10%使用吉西他滨的患者可出现轻度麻木疼痛,偶见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 5、替莫唑胺 替莫唑胺是一种用于脑恶性胶质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的烷化剂。40%使用替莫唑胺的患者可出现头痛,罕见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6、伊立替康 使用伊立替康的患者可出现一过性视力障碍,发病可能与其所致的胆碱能综合征有关,亦可有一过性构音障碍,再次用药时可复发。 7、嘌呤类似物 氟达拉滨的神经毒性罕见,症状可延迟到用药3~4周后出现。小剂量使用时患者偶可出现头痛、嗜睡、意识混乱、麻木疼痛、延迟渐进性脑病、皮质盲和瘫痪;大剂量应用时偶可出现昏迷。该类药物所致的白质脑病少有报道。 二、靶向治疗药物的神经毒性 1、硼替佐米 在一项涉及202例患者的Ⅱ期研究中,31%使用硼替佐米的患者出现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其中12%的患者出现3级神经毒性 2、贝伐单抗 使用贝伐单抗后约5%的患者发生严重动脉血栓栓塞,如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意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不足0.1%的患者发生可逆性脑白质病综合征。伴有轻度至重度高血压的患者可出现头痛、癫痫、嗜睡、意识混乱及失明。症状在用药后10个小时至1年出现,停药或血压得到控制后,症状可减轻。 3、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 75%长期服用沙利度胺的患者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部分可逆,60%的患者须减量或停药。43%~50%的患者有嗜睡,连续服用2~3周嗜睡减轻。少见的神经毒性包括震颤、头晕,罕见癫痫和严重脑病。 来那度胺是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其神经毒性明显低于沙利度胺。 4、阿仑单抗 阿仑单抗(Alemtuzumab)是一种CD52单抗,能与表达CD52的细胞结合,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破坏白血病细胞。阿仑单抗可引起头痛、眩晕和颤抖,亦可引起焦虑(8%)、失眠(10%)、抑郁(7%)、嗜睡(5%)等精神症状。 5、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罕见的神经并发症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头晕和感觉异常等,也曾有渐进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报道。 6、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抗所致的头痛、头晕、失眠的发生率低于15%,感觉异常和周围神经病变少见。 7、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无明显的神经毒性。 8、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的神经并发症少见,可出现头痛(26%~33%)及失眠(10%~30%)。 9、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所致的头痛和失眠的发生率低于15%,未见其他神经毒性的报道。 10、索拉非尼 索拉非尼的神经并发症少见,患者可出现感觉神经病变(≤13%)、头痛和肌肉疼痛(≤10%)。 11、舒尼替尼 舒尼替尼可致头痛(13%~18%)、四肢疼痛(14%~17%)和周围神经病变(10%)。
食管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不定 荷兰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对363例可切除的食管癌或胃食管连接部癌患者,术前给予卡铂+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同步放疗,与单纯手术相比可显著改善OS(两组1、2、3年OS率分别为82%对70%、67%对52%、59%对48%),毒性可耐受(摘要号4004)。 法国Ⅲ期临床研究则提示,与单纯手术相比,术前顺铂+5-FU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并不能改善Ⅰ/Ⅱ期食管癌患者OS(31.8个月对43.8个月,P=0.66),反而增加术后30天死亡率(7.3%对1.1%,P=0.054)(摘要号4005)。 贝伐珠单抗不增加食管癌一线化疗疗效 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研究(AVAGAST)表明,774例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在卡培他滨+顺铂一线化疗基础上加入贝伐珠单抗,与加入安慰剂相比未能延长OS期(12.1个月对10.1个月,P=0.1002),但次要终点PFS和ORR有显著改善(摘要号LBA4007)。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在世界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鉴于其早期症状的隐蔽性和非特异性,临床上得到诊治的多数已经是中、晚期患者。而早期食管癌与中、晚期食管癌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差别。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是目前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就食管癌早期诊断方法介绍如下1 1 X线钡餐造影或气钡双重造影 X线钡餐造影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基本的显示食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发现早期微小病变尤为敏感。造影不仅能较好地显示出黏膜病变,肿瘤长度,还能动态观察管壁的运动状态,显示食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早期微小病变,通过多方位仔细观察黏膜皱襞改变即可明确显示病变所在,但造影检查的准确率仅为42.0% ,因此,诊断早期食管癌尚不能单独依赖X线检查。2 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 食管拉网法因其简单实用、准确性高,一直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普查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其特异度可达99% ,敏感度为44% ~90% ,随着液基细胞学和细胞学自动分析系统的应用,食管拉网法诊断食管癌的敏感性有所提高。但由于此法使受检者较为痛苦,难以在一般人群中作为普查手段开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发现,在高发区食管拉网方法的受检率越来越低。且与内镜检查相比,前者的漏检率为30% ~50%。因此,近年来内镜检查正逐渐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3 内镜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电子内窥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癌肿,较直观地观察黏膜改变,并能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现今食管癌的主要确诊手段,其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率可达70.0% ~90.0%。但缺乏对食管检查的整体观,不能直观显示食管管壁的蠕动、扩张等形态以及管壁边缘改变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提倡应用色素内镜或超声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以期提高镜检的敏感性及准确率。随着其他技术与内镜的结合, 产生了一些新的检查方法, 明显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3.1 超声内镜 近年超声内镜检查( EUS)已应用于早期食管癌诊断,超声内镜是一种将内镜与超声技术结合为一体的检查方法,其安装在内镜远端的探头可直接接触病变区, 不仅可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的形态改变, 而且又可以进行实时超声扫描, 以获得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 EUS可分辨食管壁的5层结构,判断食管癌的浸润层次,向外扩展深度以及有无纵膈、淋巴结或腹内脏器转移等,从而提高内镜与超声的双重诊断水平,有研究表明,EUS用于判断食管癌尤其是早期癌的浸润深度优于CT,它们的准确度分别为89% ~92%和59% ~60%。 3.2 色素内镜 色素内镜是日本学者首先将碘染色( Lugol液) 用于诊断早期食管鳞癌。Lugol液对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染色, 主要是依据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细胞中的糖原遇碘后呈棕黄色, 而癌和不典型细胞中糖原含量消失或明显减少, 碘染后呈碘的原色或不同程度的淡染, 境界常常十分清楚。在不着色区进行活检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综合应用碘染色和活检的敏感度为95% --100%, 大大降低了漏诊率。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其色调、深度、视觉的感观性状和边缘状态等将不着色区的彩色图像特征等特征来判断癌变程度。 但禁用于碘过敏者,另外, 少数人可引起胸骨后疼痛、腹痛、恶心、呕吐等, 3,1,1卢戈液染色法 日本学者首先将卢戈液染色用于诊断早期食管鳞癌。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糖原,与卢戈液接触后可呈现棕褐色,异常鳞状上皮细胞内由于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遇卢戈液后染色较浅或不染色,境界常常十分清楚。此法可以提高内镜医生取材的准确率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3.1.2 亚甲蓝染色法 与食管鳞癌比较,亚甲蓝染色主要用于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断。基本原理是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不摄取亚甲蓝而不染色,但可被肠化细胞和柱状细胞摄取或与糜烂、溃疡、癌表面的白苔和坏死物质结合而染成蓝色。3.1.3 双重染色法 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双重染色法主要有:美蓝2卢戈液染色法和甲苯胺蓝2卢戈液染色法。美蓝使食管癌染成蓝色,卢戈液则不染色,故蓝色区为恶性肿瘤,棕褐色区为正常食管黏膜,介于两种颜色之间为癌肿浸润区。甲苯胺蓝2卢戈液双重染色,对于评价病变的浸润深度有一定的意义。当病变局限于上皮层时染色为淡蓝色,病变浸润到黏膜肌层时染色为蓝色,病变浸润到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则染色为蓝黑色。可见,内镜下双重染色法有助于早期食管癌、浅表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3.1.4 激光荧光检测法 患者口服或注射荧光物后,用一定波长的激光通过内镜进行观察,若组织中有肿瘤则可出现荧光,使病变组织清晰显示。常用荧光光敏剂有血卟啉衍生物( D) 、吖啶橙(AO) 、甲基蓝染料等,常用激光有Ar+ 、Kr+ 、N2或Xe+等。荧光技术对癌前病变、原位癌、黏膜下癌及多发病变的诊断均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其敏感度不如色素内镜,在溃疡和炎症性病变容易出现假阳性,且其分辨率较低,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4 CT 、MRI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显示食管管壁的厚度,壁内浸润范围、周围组织累及程度和转移等 ,但无法观察黏膜病变及管壁蠕动,故一般用于筛选后的需确定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的补充检查。5 分子水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如何针对食管癌正确选择合适的标志物或标志群,是早期诊断食管癌的关键。研究发现可能与食管黏膜恶性转化相关的基因主要有p53、cyclinD1、p16、Ras基因等。 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检测方便, 对患者创伤小, 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等特点, 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如AFP、CEA等在肝癌和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在食管癌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有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 )、癌胚抗原(CEA)、抗p53 蛋白抗体( p53-Ab) 、糖链抗原19-9( 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A21-1)等已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 食管癌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但目前缺乏简单有效, 尤其是适用于人群普查的诊断方法, 所以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任重道远。而血清标志物由于其简便、基本无创, 如果在准确性上能有所突破, 可能会大幅提高食管癌早期诊断率, 最终实现降低食管癌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疾病进展的晚期阶段,尤以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常见,其发生率高达15%~70%。骨转移伴发的疼痛常常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能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具体治疗手段包括全身抗肿瘤治疗、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镇痛治疗、预防和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双膦酸盐治疗、缓解压迫性神经痛或降低承重骨骨折风险的放射治疗以及必要时为恢复机体功能而进行的外科手术治疗。 一、全身抗肿瘤治疗 骨转移多为全身性肿瘤转移的局部表现,针对肿瘤的全身性治疗应成为治疗和控制肿瘤的主要选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骨转移疼痛是恶性肿瘤进展所产生的,只有全身抗肿瘤治疗有效,疼痛才能得到根本性控制,因此一定要把抗肿瘤治疗视为镇痛治疗的最重要的基础治疗,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镇痛治疗,才能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疼痛控制。临床上我们常把“镇痛治疗”形象地比作骨折时的“拐杖”,骨折愈合了,也就不需要“拐杖”了。 二、镇痛药物规范化治疗 骨转移疼痛作为疼痛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应当遵循疼痛的规范化治疗原则。 癌痛评估 主要包括癌痛的性质及程度两大方面。目前多把癌痛分为躯体痛、内脏痛、神经痛三类。癌症患者的疼痛多为混合性,采用多维疼痛评估量表,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癌痛。癌痛程度评估相对简单,但应注意对老年、有语言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评估。骨转移疼痛常包括骨转移局部损伤的钝痛、骨转移部位结构改变导致的神经压迫痛、病理性骨折导致的疼痛,由于这几种疼痛的处理方式不同,因此进行详尽的疼痛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首选无创途径给药 (二)按阶梯给药:指镇痛药物的选择应依疼痛程度,由轻到重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轻度疼痛: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中度疼痛:选弱阿片类药物,以可待因为代表,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疼痛:选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两类药合用可增加阿片药物的止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三阶梯用药的同时,可依病情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类药等辅助用药。(三)按时用药:是指止痛药物应有规律地按规定时间给予,不是等患者要求时给予。使用止痛药,必须先测定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效消失前给药。患者出现突发剧痛时,可按需给予止痛药控制。(四)个体化给药:阿片类药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即是正确的剂量。选用阿片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缓解疼痛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用药剂量,即为个体化给药。 (五)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应注意监护,密切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镇痛治疗效果。 三、双磷酸盐治疗 高钙血症、骨痛、骨相关事件是骨转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双膦酸盐是骨转移患者的重要选择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高钙血症,并能有效治疗晚期肿瘤骨转移,对于降低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SRE)发生率具有显著疗效。在控制骨转移疼痛方面,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磷酸、伊班膦酸钠优于第二代药物帕米磷酸二钠。不过,在双膦酸盐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其毒副反应,特别是颌面部下颌骨骨髓炎,建议患者在使用双膦酸盐之前应考虑进行口腔检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口腔操作。 四、局部治疗骨折是骨转移的严重伴发事件。对于脊椎、股骨、肱骨等负重部分骨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通常作为重要的治疗选择,可快速缓解骨疼痛,减少病理性骨折危险。此外,骨外科技术的进步也给骨转移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包括骨损伤部位固定术、病变骨置换术和受压神经松解术。
要早期发现肿瘤,首先应重视身体的微小变化,因为,早期肿瘤常常缺乏明显的症状,而这些变化很可能是发现癌症的重要线索。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 “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肿瘤早期征兆的参考。 1、身体任何部位的硬结或肿块,例如乳房、皮肤及舌部发现的硬结,腹部的肿块,尤其是形态不规则,表明不光滑者,可能逐渐增大者,应尤为注意(如乳腺癌,舌癌,皮肤癌、肝癌可出现以上症状); 2、疣或痣有明显变化(如恶性黑色素瘤); 3、持续性消化不正常,可伴有进行性消瘦,食欲差(如胃癌、肝癌); 4、持续性声音嘶哑(如肺癌、喉癌)、干咳(如肺癌)及吞咽困难(如食管癌、胃癌、咽癌),进食后胸骨后灼热、疼痛、异物感,可能会进行性加重(如食管癌、胃癌、咽癌); 5、月经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外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如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6、鼻、耳、膀胱或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如鼻咽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大肠癌); 7、伤口持续不愈合,尤其是没有外伤而自行发生的伤口,肿胀持续不消退(如皮肤癌、口腔癌、睾丸癌); 8、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近期体重持续下降,是多数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如肝癌、胰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 然而,许多肿瘤出现症状时,已经是中晚期了,如何在身体还没有症状时就发现肿瘤呢?定期体检是的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途径。体检常常先于症状数月到数年反应出肿瘤。主要的体检项目包括:胸片、B超(腹部、盆腔)、心电图、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检查,女性还需行妇科的常规检查。
肿瘤转移的晚期临床表征暗示转移是晚期事件;而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在早期就开始转移,这导致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cancer cell)概念的产生.然而到底是什么时期转移的细胞(早期?后期?)才最终真正形成转移灶,始终是疑问.最近的一篇Nature,通过对多个胰腺癌病人的原发瘤和各个转移瘤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表明同一病人的各转移瘤的大多数基因变异都已存在于原发瘤中,而且针对不同部位的转移灶,都能在原发瘤中找到对应的肿瘤细胞亚克隆(各转移灶与其在原发瘤中对应的亚克隆在基因变异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该文章还提出,从胰腺细胞恶性转化到产生原发胰腺癌,需要11年的时间;从胰腺癌细胞到产生能够转移至各靶器官的亚克隆,需要5-6年的时间;从转移性克隆细胞转移到靶器官并形成转移灶,直至死亡,大约又需要3年时间.这表明,如果胰腺癌能够早期进行诊断,那么应该有很长的有效治疗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