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据估计,约有八千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直接后果导致支撑人体组织的骨骼系统,在轻微的暴力和外伤作用下发生骨折,尤其是发生在人的承重骨,如脊椎骨和髋部的骨组织。据报道,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每年约有30%发生脊柱骨折或其它部位的骨折。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的后果是导致人们的长期腰背痛、一过性的肠梗阻和尿潴留,严重时压迫脊髓造成下肢瘫痪,其后期还会导致脊椎后凸、驼背畸形以及心血管症状,失眠、沮丧、抑郁等精神症状。不仅如此,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还造成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对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显得极为重要。 正常脊柱压缩骨折后的脊柱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保守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病人口服消炎镇痛药缓解疼痛,同时病人长期卧床休息,骨折椎体不能得到很好的复位。由于老年人自身代谢能力减弱,成骨能力下降,骨折愈合时间长,而且长期卧床还能使得骨组织的脱钙能力较活动时加大,加重骨质疏松。同时长期卧床容易造成老年人的坠积性肺炎、褥疮、泌尿系结石、下肢静脉血栓等,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健康,增加了死亡率。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保守治疗逐渐被临床医生及患者所拒绝。对于压缩性骨折,压缩程度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是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加上病人骨质疏松,螺钉植入握持力不够坚强,需加入骨水泥维持复位固定。同时,由于病人大多是老年人,身体状况欠佳,多不愿意接受手术。因此医学专家正积极寻找新的技术治疗这种骨折。目前有一种新型的椎体成形术,即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在原有的椎体成形术基础上有所改进,避免了原椎体成形术的一些缺点,如骨水泥的渗漏、椎体复位的不满意,这种方法是经皮通过椎弓根置入注射套管,达到压缩椎体,通过套管置入球囊,充气扩张压缩的椎体,恢复椎体的高度,然后置入固化剂骨水泥,增加椎体的强度,从而达到复位椎体、增加椎体稳定性、临床止痛、防止后期的后凸畸形的治疗目的。该方法在国外应用的有效率达到95%。椎体成型手术前后图片目前我们已成功引进这项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先后治疗了500多名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方法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结合先进的椎弓根定位导航系统,经皮穿刺椎弓根完成手术,手术切口仅1-2cm长,手术时间仅1小时,术后病人疼痛立即缓解,术后3天下地,生活基本自理,一周即可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该方法自开展以来,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也受临床医生的关注。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种方法不失为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法。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VP)最早用来治疗转移瘤和血管瘤。在老龄化社会进展中,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逐渐成为该技术的最佳适应症。通过经皮穿刺经过椎弓根至椎体内后,向无空间的椎体内直接高压注射骨水泥,对椎体达到强化和稳定,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是随着应用的广泛,也有相关的并发症甚至严重并发症陆续报道,其中,骨水泥泄露由于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伤而备受关注。有文献报道椎体成型术的骨水泥泄漏率在11%~76%之间,部分由于泄露进入静脉系统甚至存在潜在的肺栓塞的风险。 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是在传统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性技术,其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矫正椎体后突畸形,能够在低压状态下灌注骨水泥,从而降低骨水泥渗漏率。虽然PKP较PVP的骨水泥泄漏率显著降低,但国外报道治疗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时仍有9%~25%的渗漏率。 新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技术是2007年提出,与2013年引入我国。该技术采用的Vessel-X囊袋填充器是由高分子材料相互交错编织成网袋状结构,通过直接灌注粘稠的骨水泥即可达到膨胀的目的,其致密的高分子网层结构能够包裹大部分骨水泥,并且允许少量的骨水泥渗到网层之外,与骨组织耦合;并且,其囊袋的形状在膨胀后相对固定,能够较好的控制骨水泥的分布,杜绝了骨水泥泄露,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与既往的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PKP和PVP术式相比,新型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型术最大的特点是扩张用的囊袋留在受伤的椎体内,直接在囊袋内灌注骨水泥,从而在工作原理上杜绝了出现骨水泥泄露甚至导致下肢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郑州市骨科医院微创脊柱科 陈 爽腰椎间盘突出症,亦可称髓核突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腰部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因为腰椎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之处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可归结为内在与外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主要是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外在因素主要是外伤、劳损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产生的刺激与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发节段主要为腰4-5椎间盘和腰5-骶1椎间盘(占所有突出节段的95%),突出的髓核以椎管方向(即向后方)脱出为多,根据突出的方向可分为: 1) 单侧型,一般只产生一侧症状。 2) 双侧型,多产生双侧下肢症状。 3) 中央型,可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二便功能障碍及会阴部麻痹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后可继发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后凸、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一系列改变。由于腰椎生理平衡的破坏,还可引起腰部周围软组织的损作,如棘间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症、骶髂关节损伤等病变,使许多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专用穿刺装置直接或在成形后向椎体病变中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从而达到增加椎体强度或恢复形状、缓解疼痛及灭活肿瘤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介入治疗新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医学全名应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英文名有以下数种:lumbar disc heriation rupture of the lumbarintervertebral disk;slipped lumbar intervertebarl disc;herniated lumbar disc等。由于名称各异,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对腰椎间盘病变的命名作了如下定义: 一、椎间盘正常 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 二、椎间盘膨出 (bulging)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 三、椎间盘突出 (protruded) 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四、椎间盘脱出 (extruded) 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