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3年04月27日20:16主讲人:尹永硕副主任医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三病区
乳腺癌是由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引起乳腺上皮细胞发生增殖失控,从而形成局部肿块,突破基底膜后具备转移潜能,然后转移至周围淋巴结,继而扩散至全身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未找到乳腺癌的确切致癌原因,但已经发现诸多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随着乳腺癌高危因素不断积聚,其患病风险就会增大。目前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所以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早(<12岁)、绝经年龄晚(>55岁)、不孕及初次生育年龄晚(>30岁)、哺乳时间短、停经后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等。此外,遗传因素也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一些基因突变也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某些物理因素,如儿童时期接受胸部放射线治疗,也是乳腺癌的致病因素。除上述高危因素外,尚有一些生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营养过剩、肥胖、高脂饮食、过度饮酒等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遗传因素尚不可控,减少高危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预防乳腺癌发生的重要方面。
既往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来看,乳房再造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其活动受限、疼痛、淋巴水肿、感觉和力量受损,早期活动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甚至重建失败。运用ERAS理念则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呼吸、胃肠及骨骼肌肉等多系统功能恢复,增强肌肉力量,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心理健康[1]。1.早期活动早期运动干预(两周内)对乳腺再造术后患者的各项机体功能恢复有好处,可改善肌肉力量,减少肺栓塞、肺炎和褥疮溃疡,同时伤口愈合、血清肿形成、疼痛、上肢淋巴水肿、引流量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2-5]。推荐方案:术后清醒即可半卧位或适量床上活动;术后24h即可开始下床活动,建立每日活动目标,逐日增加活动量。采用下床活动“三步曲”即:①床上坐起30s;②坐在床沿双腿下垂30s;③床旁站立30s;无不适症状方可下床活动。证据级别:中级别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术后近期功能锻炼2.1上肢功能锻炼术后15天或30天限制肩关节活动度(ROM)90°组与自由ROM组的手术并发症及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6-7]。接受组织扩张器植入(TEI)进行乳房重建的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在术后1个月的肩关节屈曲和外展范围均大于接受常规方案的患者[8]。推荐方案:术后1-3天:指掌及手部力量练习;术后4-7天:腕部及肘部屈伸运动;术后8-14天(引流管拔除,刀口拆线后):肩关节伸展等功能锻炼。证据级别:中级别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2呼吸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即可在仰卧位进行呼吸运动锻炼,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9],减少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10]。运动幅度以不造成疼痛为宜,只需胸廓有轻度牵拉感。推荐方案:深呼吸锻炼,躯干旋转呼吸(术后1周后);双手抱头(旋转)呼吸(术后4-6周及以后)证据级别:呼吸锻炼中级别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院外运动计划院外早期实施运动计划能够提高乳房再造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背阔肌和腹直肌肌肉力量[11],术后坚持体力活动可以降低34%的死亡风险和41%的复发风险[12]。与只进行标准护理措施相比,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乳房重建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3-14]。另外,佩戴得当的塑身衣不仅是治疗淋巴水肿的有效方法,还可用于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和放疗患者的水肿预防,也证实可减少乳腺癌手术治疗带来的疼痛[15]。结合术后弹力绷带包扎和压迫,可使得供区淋巴水肿发病率最低[16]。推荐方案:运动计划: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大致每周5次,每次15~30分钟;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建议术后即刻应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乳房位置,力度适宜,术后2周内更换为专业塑身衣。乳房较小且皮肤弹性好者术后着装20天左右。乳房较大,尤其乳房下垂、外扩、皮肤弹性差的患者术后建议着装3个月以上。原则为皮瓣与胸壁贴合紧密,减少皮下积液,配合使用沙袋和单层纱布作为填充物,进行有效加压包扎。佩戴时需密切观察手术创面及周围皮肤情况,尤其注意观察乳头乳晕区血运,避免加压出现机械性呼吸困难。证据级别:运动计划中级别,塑身衣、加压弹力绷带低级别推荐等级:强烈推荐参考文献1-16(略)医生提示:专业的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是乳腺癌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