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的位置和功能是什么?直肠位于盆腔内,是消化道末端,负责储存和排泄大便。什么是直肠炎?直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生活中仍有很多患者对直肠炎不了解、不关心,但其实直肠炎对人体危害很大。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不及时诊治,有可能会逐渐发展成左半结肠炎甚至全结肠炎。患者应当及时到医院去确诊,完善肠镜检查,查找病因,才能有效对症治疗。直肠炎有哪些症状?❶消化不良 主要是会出现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厌食等。❷ 腹泻、便秘 患者在患病后,可能会出现腹泻和便秘的交替症状,并且患者在排便时也会发生疼痛,不利于患者的正常排泄情况。❸腹痛 腹痛在排便后腹痛会减轻,一般来说是胀痛为主,大多数发生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出现持续隐痛的患者也比较多见,直肠炎比较轻的人不会出现腹痛。❹ 肛门直肠疼痛 由淋病、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直肠炎可伴有强烈的肛门直肠疼痛。❺便血 直肠炎的出现直接对我们的肠道粘膜造成损伤,轻度的只会造成表面的粘膜损伤,严重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损伤达到了肠道的肌层,造成患者出现便血的症状。 一般来说直肠炎的便血一般表现为鲜红色的血便,偶尔可能会伴有脓液。引起直肠炎有哪些原因?❶中毒 重金属(汞、砷等)中毒,常常并发直肠炎❷感染 一般来说,当直肠粘膜或肛门粘膜的免疫力出现异常时,许多病菌则就容易趁虚而入引起肠道发生感染,进而导致直肠炎症的形成。❸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引起肛门直肠炎的要素。如慢性细菌感染、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使得粘膜发生肉芽肿、炎性变和假息肉阶段而发生炎变。❹饮食因素 生活当中有许多的人经常吃一些多脂肪的食物,则往往就会很容易导致体内胆汁的分泌过多,从而促使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胆醇、胆盐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就极易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当这两种致炎物的数量大量增加时,就则很可能导致直肠炎症的发生。❺异物损伤 最为常见的病因是直肠内异物损伤。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它带有锐利角的各种异物可直接损伤直肠粘膜而发生直肠炎。此外,发生严重便秘时的坚硬粪便块,可引起直肠炎。❻免疫功能异常 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细胞免疫机能抑制在患者中普遍存在,随着细胞免疫反应性的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就增高,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是炎症发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直肠炎该怎么治疗?❶避免烟酒、辛辣刺激食物及长期高脂肪饮食摄入等诱发因素。❷口服或配合局部使用美沙拉嗪栓剂或美沙拉嗪灌肠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❸疗效不佳时可以加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类免疫抑制剂或益生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停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继续口服或配合局部使用美沙拉嗪栓剂维持治疗。❹在以上药物治疗过程中腹痛、腹泻症状不易缓解时,可以适当应用匹维溴胺类解痉药进行对症治疗改善症状。
经常有病友会问“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目前的确有较多研究表明,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症状和复发均密切相关。与药物治疗相比,饮食是患者可以自我调整的一个内容。科学的饮食指导和饮食管理是炎症性肠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绝大多数患者会通过改变饮食来应对症状。水果可以分为浆果类(如蓝莓、葡萄、草莓等)、柑橘类(如蜜橘、金橘、砂糖橘等)、核果类(如桃、樱桃、李子等)、仁果类(如苹果、梨、蛇果等)、瓜类(如美人瓜、香瓜、西瓜等)、其他(如菠萝,芒果,椰子等)。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能帮助消化,还具有降血压、减缓衰老、减肥瘦身、保养皮肤、明目、降低胆固醇等作用。目前,有研究证实,某些水果可能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利,有些水果则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利。新西兰学者Nasef等[1]证实了10种水果(费约果、接骨木、蔓越莓、黑加仑、黑莓、覆盆子、青提、李子、梨和黑葡萄),尤其是费约果和黑莓,具有抗炎作用,很可能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的补充治疗方式。印度学者Kandoia等[2]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野草莓提取物具有显著的缓解肠炎的效果,但这种作用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的效果。意大利学者Argenio等[3]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苹果提取物能够缓解小鼠肠道炎症。Magee等[4]的自我报告研究发现,平均每周吃苹果和梨(390克)、甜瓜(350克)、香蕉(350克)、柑橘类水果(300克)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利。加拿大学者Denis等[5]指出,干苹果皮中提取的植皮素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韩国Lee等[6]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也有同样发现,苹果植皮素的作用可能与其增加环氧合酶、抗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减少了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蛋白质的降解有关。而墨西哥学者Hernandez等[7]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最易引起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良症状的水果是李子;同时,需要注意不同的水果对克罗恩病患者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Triggs等[8]的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出克罗恩病患者对水果的个体差异性:奇异果和西梅让8%~9%的克罗恩病患者症状缓解,但让约35%的患者症状加重;苹果能够让10%的克罗恩病患者症状缓解,但让约26%的患者症状加重;费约果和树番茄对4%的克罗恩病患者有利,而对25%~30%的克罗恩病患者不利;此外,猕猴桃、西梅、苹果对一些克罗恩病患者症状有益,而对另一些克罗恩病患者却有害。发表在著名杂志Lancet上的一篇文章[9]曾指出克罗恩病患者可因食用番茄、柑橘、香蕉而导致症状加重。针对新西兰446名白种克罗恩病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葡萄柚易加重患者症状[8]。英国学者Pearson等[10]发现,柑橘是克罗恩病患者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丹麦学者[11]执有同一观点,他们还指出草莓、苹果也是克罗恩病患者不耐受的食物,而香蕉可能对新西兰克罗恩病患者有益处。总的来说,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食用水果,但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和个体情况等进行调整。此外,水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人们习惯于拿水果,洗洗直接生吃。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如果病情较轻、疾病稳定,建议削皮、去籽后小口、缓慢地进食。如果肠道存在明显狭窄、梗阻或疾病活动症状(如腹痛、腹泻次数增加、便血明显等),可以尝试把水果煮熟以后再吃。当然,也可以购买一台榨汁机,把新鲜水果榨成果汁来喝。这不仅可以保证维生素摄入,还有利于减轻肠道负担。此外,水果酱、罐装水果、水果沙拉也是享受水果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NasefN,MehtaS,MurrayP,etal.Nutrients,2014,6(11):5265-5279.[2]KanodiaL,BorgohainM,DasS.IndianJPharmacol,2011,43(1):18-21.[3]ArgenioG,MazzoneG,TuccilloC,etal.DigLiverDis,2012,44(7):555-562.[4]MageeE,EdmondL,TaskerS,etal.NutrJ,2005,4:7.[5]DenisM,FurtosA,DudonneS,etal.PLoSOne,2013,8(1):e53725.[6]LeeJ,RegmiS,KimJ,etal.InfectImmun,2011,79(12):4819-4827.[7]Bueno-HernandezN,Nunez-AldanaM,Ascano-GutierrezI,etal.NutrJ,2015,14:25.[8]TriggsC,MundayK,HuR,etal.MutatRes,2010,690(1-2):123-138.[9]JonesV,DickinsonR,WorkmanE,etal.Lancet,1985,2(8448):177-180.[10]PearsonM,TeahonK,LeviA,etal.Gut,1993,34(6):783-787.[11]BallegaardM,BjergstromA,BrondumS,etal.ScandJGastroenterol,1997,32(6):569-571.
要说这菌群失调,得先从人体内的细菌讲起。在人体各部位如皮肤、口腔、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都有大量细菌,有多大量呢?单人体肠道内就有大约100万亿个,大概是一个成年人全身细胞总数的十倍以上。 在漫长的生物共演化过程中,菌群之间及其与人类宿主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 这些人体内的菌群根据“品德”高低大致分为三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菌群间按一定比例组合。 有益菌也叫益生菌或共生菌群,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参与食物消化、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比如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代谢、促进矿物质的吸收;此外,女性阴道内的乳杆菌可使阴道局部形成弱酸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 有害菌(致病菌群)是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一旦大量生长、数量失控,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有害物质。如食物中毒“案件”中最常出没的凶手——沙门氏菌。有害菌几乎一直存在于人体,一般来说其生长受到有益菌和免疫系统的抑制,数量很少,但是想要彻底铲除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性菌(条件致病菌)一般数量不多,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但并不稳定,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大量繁殖,马上就可变身为致病凶手。最典型的中性菌要数大肠杆菌,平日里可以为人体提供我们自身无法合成的维生素K2,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就开始“使坏”,引起肠道感染,乃至肠道外感染(如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肠道菌群失调症有趣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我们出生开始,年龄、饮食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造就了每个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症状 1)大便不规律:腹泻、便秘; 2)食欲不振、腹胀; 3)恶心呕吐、腹痛; 4)消化不良、胃酸反流; 5) 皮疹、哮喘、偏头痛、抑郁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头号“元凶”); 2)饮食:变质腐败、辛辣刺激、高脂高糖; 3)慢性压力; 4)年龄、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诊断并不复杂,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并辅助粪便涂片、粪便培养等检查便可确诊。当我们发现自己出现了上述症状,并且存在长期应用抗生素或饮食习惯不佳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对症下药,切忌不明情况自行服药。 如何维持健康菌群? 1)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把握适应证,药物敏感试验; 2)限制进食精制碳水化合物、高脂高糖高度加工食物; 3)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4)饮食中适量加入发酵食品(注意盐分摄入量); 5)口服益生菌制剂、益生元制剂等。 不注重个人卫生(如内衣裤长期不换洗)或太过注重个人私密卫生(如反复使用洗剂清洗)都可能导致女性阴道内菌群失调。因为洗剂在抑菌的同时也能杀死对我们有益的微生物,且碱性洗剂可破坏阴道内的酸环境,自净作用及防御屏障被破坏,进而影响健康。 总之,菌群失调并不可怕,作为驱动人们健康的引擎,我们应当平和对待我们体内的“寄居者”,保持身心健康。只要我们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积极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便可重新恢复菌群平衡,让有害菌无从下手。
大约9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化而来,因此发现和切除腺瘤性息肉是预防结肠癌的最为重要的手段。然而,并不是做过一次肠镜、切除掉息肉就可以一生无忧,还需要根据息肉的性质、大小、数目等决定如何复查。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4)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5)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饮食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其与IBD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对降低IBD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对IBD潜在有害/有益的饮食,具体如下所述。 对IBD潜在有害的饮食: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 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是IBD的损害性饮食。此外,下列饮食可能诱导IBD的发生和复发,或者加重IBD病情:难消化的粗纤维食物;生海鲜和生牛奶;刺激性食物;生、冷及油腻食物。 1.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 许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过量摄入脂肪与IBD相关。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肉类、奶酪、牛奶、鱼、豆制品和蛋类等,这些食物可能与IBD发生有关联。此外,大量研究显示,进食过量糖类与IBD患病相关。 2.粗纤维食物 粗纤维食物难以消化,可能会加重肠道消化吸收的负荷,加重IBD病情。 3.生海鲜和生牛奶 海鲜的免疫原性较强,鱼生这一类生海鲜和河鲜除了加重肠道消化吸收负荷外,往往能够引起明显甚至严重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或者加重病情。因此,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IBD患者禁食鱼生这一类生海鲜和河鲜。 生鲜牛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且含有乳糖、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可能诱发或加重IBD患者的症状。因此,IBD患者尤其是活动期患者不宜喝生鲜牛奶。缓解期患者可谨慎地酌情尝试生鲜牛奶。 4.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同时还会刺激消化道蠕动和黏液分泌,诱发或加重腹痛、腹泻。因此,IBD患者不宜吃辛辣食物。 5.生、冷及油腻食物 IBD患者吃生冷食物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因此,IBD患者尤其是活动期患者不宜吃生冷食物和冷饮。缓解期IBD患者生吃水果则并非严格禁忌,但要注意食用的量和速度,宜少不宜多,宜慢不宜快,而且最好在饭后食用。 对IBD潜在有益的饮食:均衡、清淡、易消化饮食 有证据表明,下列饮食能够减少IBD的发生和复发,或者缓解病情,对IBD是有益的:低脂肪、低糖、适量蛋白饮食;适量膳食纤维饮食;适量维生素饮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1.低脂肪、低糖、适量蛋白饮食 因为IBD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密切相关,患者应注意减少脂肪、蛋白和糖的摄入,从而减少IBD的发生和复发。 2.适量膳食纤维饮食 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它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IBD患者宜根据具体病情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 对于轻度活动期或缓解期的IBD患者,可适量进食必要的膳食纤维;对于炎症明显以及有肠道狭窄或者穿透性病变的IBD患者,应进食易消化低膳食纤维饮食,避免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适量维生素饮食 IBD患者宜根据维生素缺乏的种类和程度酌情补充维生素,并注意以下事项:①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②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但一些同时富含高纤维或高脂的食物可能不适合IBD患者,需根据自己对食物的耐受情况选择;③必要时,宜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4.清淡易消化饮食 由于IBD尤其是CD患者消化道消化和吸收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所以应避免进食以煎炸方式烹饪的油腻食物,宜进食以蒸煮方式烹饪的清淡、易消化食物。 国际炎症性肠病研究组织:IBD患者的饮食指南 国际炎症性肠病研究组织成立了专家小组,发布了一份IBD患者的饮食指南,该指南聚焦于控制与预防IBD复发的最佳饮食模式。除了巴氏杀菌乳制品,专家小组对文献中提及的所有对IBD潜在有害/有益的食物的作用都达成了共识,共识如下。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情反复发作,终身无法治愈,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炎症性肠病好发于青壮年,这就意味着发病高峰在育龄期,因此许多患者面临生育问题。那么,得了炎症性肠病还能怀孕吗?孕前孕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得了炎症性肠病还能怀孕吗?答案是:能。 炎症性肠病患者处于疾病缓解期时,生育力和正常人群相当。 但当炎症性肠病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时,女性患者生育力低于同龄普通人群,术后的不孕风险也会增加数倍;男性患者则会因为精子活力和睾酮水平下降等原因,导致生育率降低。怀孕后,应该注意些什么?1.备孕前:做好全面评估 研究表明,处于缓解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妊娠风险与正常人相似,所以对于备孕计划的女性患者来说,最佳怀孕时间为疾病缓解3个月以上且已经停用激素,可在妊娠前咨询医生,对病情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可减少疾病复发,同时也能更好地进行妊娠前管理(如服用叶酸、戒酒和戒烟等)。 女性患者在计划怀孕时咨询医生,听从医生专业的指导,在孕前使疾病处于缓解期,完全可以正常备孕。 炎症性肠病患者在备孕/怀孕期间也应服用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因为对患者而言,在怀孕期间的最大威胁不是药物治疗,而是疾病活动。 消化专业临床药师建议:对于有备孕计划的患者,请提前告知医生,医生结合病情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药物,如美沙拉秦、类固醇、硫唑嘌呤等。研究表明,这几种药物不会增加妊娠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较为安全的药物。 而有些药物对于有备孕计划的患者,需要提前一段时间停用,如使用甲氨蝶呤维持治疗并有妊娠计划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包括男性)建议妊娠前至少停药3-6个月,以将致畸风险降至最低;使用沙利度胺的患者(包括男性),建议妊娠前至少停药6个月以上;男性患者在备孕期间建议避免使用柳氮磺吡啶,因其可引起男性精子活力和计数的下降。 患者在备孕期或者妊娠期使用治疗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怀孕时的风险,所以切不可随意自行停药,否则对准妈妈和胎儿都会不利。 通常,采用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秦维持疾病缓解的女性患者,妊娠期可继续口服和(或)局部直肠用药。采用硫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的患者,妊娠期可继续口服硫嘌呤类药物。采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维持缓解的患者,妊娠期可继续维持该药治疗。 妊娠期间的药物治疗需要医生评估患者病情活动程度,并结合既往治疗经过及药物疗效,衡量用药风险,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关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常用药物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用药风险见下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食会影响炎症性肠病[IBD]的风险。鉴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IBD发病率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评估“饮食西化”对IBD风险的影响。西方饮食的主要成分(包括动物蛋白、反式脂肪和糖)似乎会增加IBD风险,而膳食纤维会降低克罗恩病[CD]风险。最近,学术期刊《JCrohnsColitis.》发布了两项大型的欧洲前瞻性队列研究,增加了新的证据,表明与西方化的饮食因素会影响IBD风险。第一项研究来自欧洲癌症和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IBD队列,纳入8个国家40万多名成年人。该研究从1991年至2001年纳入参与人群,并一直跟踪到2009年。通过临床医疗记录确定IBD诊断。所有参与人群填写饮食问卷,记录总蛋白、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摄入量。对研究数据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同时根据吸烟状况、总能量摄入、教育水平、体重指数[BMI]和身体活动进行数据校正。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食物总摄入量和红肉摄入量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风险增加相关,而植物蛋白的摄入量与CD或UC的风险不相关。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项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样本量大、前瞻性、通过验证问卷确定饮食数据、通过临床病历确认IBD诊断。研究局限性包括:仅单个时间点评估饮食摄入量、饮食频率/摄入问卷存在偏倚、参与者年龄偏大等。与此同时,另一项来自荷兰的LifeLines前瞻性队列数据也进行了这方面的而研究,该队列纳入超过125,000名成年人并追踪超过30年。通过患者自我报告来确定IBD诊断,通过食物频率问卷评估饮食摄入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5种饮食模式。统计模型针对年龄、性别、BMI和吸烟状况进行了校正。研究结果显示,大量食用红肉、家禽和加工肉类为特征的饮食模式,与UC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同样,“西式饮食”(即零食、预制菜、非酒精饮料、调味品和酱汁摄入量高,蔬菜和水果摄入量低)与CD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饮食模式更准确地反映了个人的整体饮食摄入量,因此可以更好地捕捉不同饮食成分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IBD诊断未得到临床病例的证实,饮食模式仅在单个时间点进行评估。此外没有关于IBD诊断日期的数据,因此无法判断从完成问卷到诊断IBD的时间。这两项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表明饮食在IBD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结果与先前美国和欧洲前瞻性队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具体而言,既往的研究表明,红肉和动物蛋白摄入量增加与UC风险增加相关,而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与UC风险降低相关。同样,先前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高纤维摄入量(尤其是水果和蔬菜中的纤维),与CD风险降低相关。这些饮食的相关性不太可能仅由肥胖来解释,因为大多数先前的研究表明肥胖仅与CD风险相关,而不影响UC。需要强调的是,饮食与IBD风险之间关系的确切生理机制仍不确定。有理论模型提出:饮食会影响宿主免疫、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微生物组,从而改变IBD的风险。尽管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先前的研究表明,以大量摄入红肉、加工肉、精制糖和饱和脂肪为特征的西方饮食,的确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和上皮屏障功能的变化。这一过程似乎是通过免疫系统中TH17/Treg轴的失衡,从而引发促炎反应。有其它研究也发现添加盐含量高的加工食品,会通过TH失衡引发自身免疫17/T调节轴的免疫反应。此外,之前的研究还着重分析了微生物组在饮食与IBD风险之间的介导作用。研究表明,加工食品和动物源性食品与消化道促炎微生物的丰度增加相关(例如与CD和UC相关的瘤胃球菌),可以观察到肠道特异性炎症标志物粪钙卫蛋白升高。最后,宿主遗传因素也可能会影响饮食与IBD之间的关系。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IBD易感基因位点[rs1801274]具有特定基因型[GG]的人群中,摄入膳食血红素铁会增加UC的患病风险。在IBD疾病管理的话题中,饮食是永恒的热点问题。这两项最近发表在《JCrohnsColitis.》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证实西方饮食在IBD疾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未来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可以随时间的推移重复测量饮食摄入量,评估宿主遗传学和肠道微生物组,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饮食、微生物组和宿主遗传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IBD风险的影响。“饮食西化”相关的饮食因素是否会影响确诊IBD患者的治疗结局,目前仍不清楚,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