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被称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神药,相信很多人都吃过这两种药,先来说说阿司匹林,一开始阿司匹林主要是解热镇痛药,但后来,科学家发现其具有抗血栓的作用,1985年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长玛格丽特宣布“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二次心梗发作”;1988年“内科健康医学研究”杂志公布阿司匹林可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1996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脏病的常规用药。至于他汀类药物,常见的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瑞伐他丁等,说到他汀类药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它能够降低血脂,的确,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且能一定程度上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出了调节血脂以外,他汀类药物改善血管内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所以,医生习惯把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不过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两种药有利有弊,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服用期间,四个常识要了解。第一,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一定要吃,很多人认为,只要上了年纪,就会得心脑血管疾病,与其等到出现才后悔莫及,不如一开始就积极预防,要告诉大家的是,是药三分毒,除非有明确的指征,不然不要乱用药,不然对身体的伤害更大,一般来说,只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有心脑血管发生高危风险的人才要吃。第二,服药期间不能喝酒,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酒精不仅会干扰两种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加重胃和肝脏的损伤。第三,注意药物副作用,阿司匹林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伤胃,容易引起胃出血,他汀类药物会伤肝,甚至可能诱发肝衰竭。第四,服药期间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很多人认为只要吃药,就可以没有任何顾忌了,这是不对的,戒烟戒酒,运动,低脂低盐饮食,拒绝熬夜,都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最近,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三阳的经历,记得不久之前,专家还在预测,11月份三阳才会来,没想到,三阳说来就来,连声招呼也不打。到底有多少人三阳了?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不过,8月21日国家疾控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新冠病毒EG.5变异株相关科普问答》,其中指出,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现在看来,三阳来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有关三阳,很多粉丝都在私信我,三阳会不会大规模爆发,就像一阳那样?虽然身边很多人都三阳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三阳会像一阳那样呈现地毯式感染,大家都知道,一阳来临的时候,全国大约90%左右的人都感染了,那个时候药店一药难求,医院一床难求,全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在加班加点。好在大家众志成城挺过了难关。风雨之后见彩虹,一阳之后,大家的日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毕竟疫情管控三年了,三年的时间里大多数人的出行都受到限制,一阳过后,人们自由出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仅仅只是半年左右的时间,今年5月份,二阳突然来了。相对于一阳,二阳并没有掀起大的波澜,但是也没有迅速销声匿迹,一直到7月份,各地仍然有零星的二阳患者,二阳呈现的是零星式感染。一阳之后,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梦,那就是新冠病毒已经彻底消失了。但是二阳来后,这个美梦被瞬间击破,使大家知道,原来新冠病毒从来没有消失过,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已经成为了现实,未来,每个人都会经历多次新冠感染。只是,距离二阳才短短3个月的时间,有人又已经三阳了。盛夏的酷热还没有退去,三阳已经早早地就来了。但是我认为,即便三阳来了,即便现在EG.5变异株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三阳不可能形成太大的规模。要想知道原因,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EG.5变异株,EG.5变异株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XBB.1.9.2的一个亚分支,最早于2023年2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目前EG.5变异株已在全球至少52个国家或地区被监测发现。既然EG.5变异株依然属于奥密克戎,那么它就没有大的突破,它导致的致病力不可能超过第一次,最多和二阳的时候持平。二阳是什么样子?与一阳完全不同,药店没有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医院也没有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不是因为药店和医院准备充分了,而是二阳患者有限,且大多数症状很轻,根本不需要去药店抢购药物,也不需要去医院住院。既然EG.5变异株依然属于奥密克戎,那么三阳也会像二阳一样,药店不会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医院不会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大多数感染者的症状会非常轻。归根结底,三阳已经无法掀起大的波动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三阳来得这么快?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内会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一般来说,抗体持续的时间基本是在3-6个月。不同的人抗体持续时间不同,这也年龄、免疫力等因素均有关,年轻人群,免疫力好,抗体持续的时间可能更久一点,年龄大的人,免疫力差的人,抗体持续时间可能更短一点。还有的人,平时注意接种加强疫苗,而且注意个人防护,那么这样的人,感染时间可能也会更晚一点。
同样是70岁,葛大爷和孙大爷的表现却是天壤之别,葛大爷胃口好,运动量也能达标,生活完全自理,根本不用子女操心,到医院体检,医生也说,你身体真好,一点毛病都没有,跟年轻小伙一样!反观孙大爷,虽然也是70岁,但一身的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都困扰着他,半年前因为中风,孙大爷又落下了一个半身不遂,生活都无法自理。究竟谁能更长寿,答案显而易见。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自古以来,活到七十岁的人从来就不多见。古人那个时代,医学水平落后,就是一个小感冒都可能致命,现在不同了,医学的不断发展,让很多疾病都能治愈,有些疾病虽然不能治愈,却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的寿命。目前活到70岁已经不再是难事,关键是,到了70岁,如何才能活得更好,向更高的目标冲刺。过了70岁以后,若还能做到这6件事,多半能活到八九十岁!第一,过了70岁,生活依然能自理,每天依然能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越是长寿的老人越爱动,很多人不理解,有些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但他们却爱动要动,难道静养不是更好吗?事实上,越是不动的人,时间长了,越是动不了。如果一个老人长期不动,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肺部感染,营养不良,便秘,一系列并发症都会来到。第二,过了70岁,记忆力依然很好很多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出门忘记关煤气灶,外出忘记回家的路,和子女对话,下一秒就不记得说什么了?当出现这些异常的信号时,老人很可能罹患了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是威胁老年人寿命的一种慢性病,很多老人认为退休了,该好好休息了,特别应该让大脑休息一下,殊不知这样做更易老年痴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勤用大脑,才能离老年痴呆更远。如果一个老人到了70岁,依然记忆力好,思维敏捷,那么这样的老人即便活到八九十岁,也不会出现老年痴呆。第三,过了70岁,睡眠依然很好人生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休养生息,让我们保持更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会下降,很多老人长期饱受失眠的困扰,生活质量可想而知。过了70岁,如果睡眠依然很好,那么恭喜你,更易长寿。第四,过了70岁,大小便依然很好大小便健康,是70岁以上老人的福气。要知道便秘可是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还有很多老人容易出现排尿异常,这些都对生活质量造成困扰。所以,过了70岁,如果大小便依然很好,那么恭喜你。第五,过了70岁,依然能爬四层以上的楼梯爬楼梯能考验一个人的心脏功能。如果爬一层楼都费劲,那么这个人的心功能肯定不是很好。如果一口气能爬上四楼,那么恭喜这样的老人,心脏功能依然很好。第六,过了70岁,胃口依然很好胃口好,身体才能倍棒!一个胃口不好的老人,骨瘦如柴,营养不良,何谈免疫力呢?胃口好,才能保证营养的充足,营养充足了,免疫力好了,也才能远离疾病。
一周前,在门诊遇到了老吴,老吴是一名胃癌患者,做了手术已经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每次总是找我复查,病情很稳定。看到我之后,老吴对我说,自从感染新冠以后,自己的身体就每况愈下,体质变得特别差,走一段路就气喘吁吁的,二阳后自己的症状更严重了,所以到医院来看看。来医院检查了很多次,可是检查都没有什么大问题。老吴告诉我,肺部做了好几次CT了,肺功能也做过了,都没问题,可我确实是不舒服啊。我猜测老吴可能罹患了长新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长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3个月后还有症状,并且最少持续2个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这些症状。像老吴这样,阳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舒服,到医院做检查又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就要警惕长新冠了。老吴是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事实上,在第一轮疫情里,国内超过90%以上的人都感染了,作为最早感染的那一批人,他们现在都怎么样了?作为医生,想和大家谈谈四个真相。第一,有些人至今还饱受长新冠的困扰长新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很多人饱受长新冠的困扰,国内很多人同样饱受长新冠的困扰。新冠病毒已经流行了三年,它的传播力和致病力有目共睹,迄今为止,人类始终没有找到一种能彻底消灭新冠病毒的手段,人类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已经变得不可避免,在反复感染的过程里,长新冠的出现自然也不可避免。张文宏表示,长新冠是一个变化中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新冠症状大多数会越来越轻,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会觉得症状挥之不去。有些人体质好,即便感染了好几次,但依然没有任何后遗症,这部分人以年轻人为主;有些人即便只是感染了一次,恢复也需要很长时间,甚至饱受长新冠的困扰,这部分人以老年人为主,因为他们的免疫力差,基础疾病更多。第二,很多人已经二阳了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意味着抗体可能也会最早消失。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里会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二次感染,但是抗体不是永久性的,一般来说,抗体在血液里维持的时间也就半年左右。所以,最早感染的人,很多都已经二阳了,距离第一轮疫情,目前已经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散发的二阳病例。新冠病毒一直没有消失,当抗体水平衰减甚至消失的时候,二阳就变得不可避免了,已经二阳的人又产生了抗体,但是抗体也不是永久的,可能半年后又会阳一次。从长远来看,只要新冠病毒不消失,就有反复感染的可能。第三,症状越来越轻第一轮疫情来临的时候,药店一药难求,医院一床难求,由于没有经验,大家都特别害怕,哪怕出现一点不舒服也要往医院跑。第二轮疫情来临的时候,上述的场面都没有再出现。一方面是大家有了应对的经验,不再害怕,另一方面是二阳的症状越来越轻,根本不需要去医院了。前不久,张文宏针对新冠病毒的最新发言:“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比较好的是,它始终在奥密克戎‘家族’里。只要在奥密克戎‘家族’里,我们就有交叉免疫,我们原来(接种)的疫苗、以往的感染,就有一定的作用。”第四,重症感染病例依然会有自五月开始,二阳的感染者就持续增多,虽然医院没有再出现一床难求的场面,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症感染病例。中国疾控中心通报5月全国新冠疫情:2023年5月全国共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777例、死亡病例16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161例)。从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重症感染病例显然是存在的。虽然新冠病毒的破坏力在下降,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依然要警惕重症感染。特别是高龄、免疫力差、基础疾病多的老年人,更要警惕重症感染。从目前的形势看,新冠病毒依然不会消失,所以老年人就会面临多次感染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未来,新冠病毒依然会是老年人的威胁,目前的新冠病毒感染,我认为更像是一种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一样。
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会选择定期体检。体检的时候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毛病,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时,很多人会特别紧张,担心自己罹患了严重的疾病。52岁的于先生在做腹部B超检查的时候发现了肝上有一个囊肿,虽然体积不大,却把于先生吓得够呛,担心肝囊肿会转变成肝癌,于先生赶紧来到医院,问医生是不是要马上进行手术切除。医生查看了于先生的体检报告,告诉他无需过度担心,肝囊肿和肝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肝囊肿是良性疾病,没有恶变的可能,发现了也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就行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人们重视肝脏的健康,所以体检的时候,肝脏往往是必查部位,肝脏的检查包括腹部B超和肝功能检查,很多人检查的时候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基本无需过多治疗,千万别自己吓自己。1、肝囊肿肝囊肿是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全球肝囊肿患病率为4.5%~7.0%,引起肝囊肿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寄生虫感染、炎症、先天性和创伤性。很多人虽然有肝囊肿,但并没有任何不适,只是体检的时候意外有肝囊肿,这些患者的肝囊肿,一般很小,基本不会引起症状,所以无需处理,只需动态观察即可。至于有些患者担心肝囊肿会恶变,就更是没有必要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肝囊肿会恶变,肝囊肿不属于癌前病变,只是一种普通的良性肿瘤。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和肝囊肿一样,罹患肝血管瘤的患者往往也没有症状,只是在B超检查或CT检查的时候意外发现。肝血管瘤,顾名思义,里面充斥的是血液,有些患者的血管瘤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有些患者的血管瘤是感染,还有些是激素分泌异常所致。无论哪种原因,都不必太纠结,因为肝血管瘤无需处理,动态观察即可。3、脂肪肝很多人做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有脂肪肝,于是上网一搜,顿时吓了一跳,网上说脂肪肝会转为肝癌。那么,有这个可能吗?是有的,但是几率很低,就像中彩票的几率一样。99%的脂肪肝不会转为肝癌,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酗酒和肥胖。发现脂肪肝,无需用药治疗,只需要改变生活习惯就可以了,这些生活习惯包括戒酒,运动,低脂饮食。4、肝钙化灶肝钙化是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引起钙化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炎症、创伤或寄生虫感染,不过无论哪一种原因导致的钙化灶形成,由于没有症状,也不会恶变,所以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就可以了。5、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仅次于肝血管瘤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占肝脏原发肿瘤的8%、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9%,发病原因不清。目前医学界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的动脉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应,或与炎症、创伤等引起的局限性血供减少有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既然如此,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当然是无需处理的,一般发现了动态观察即可。
癌症,是人类一直无法回避的一种疾病,从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类就一直与癌症斗争,但是直到现在,人类也没有找到一种能治疗癌症的特效方式。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被癌症夺去生命,现实生活里,人们也是谈癌色变,癌症被认为是绝症。确诊癌症后,大多数患者都是难以接受的表情,他们会问医生,为什么我会患癌症?年龄大的人患癌尚可理解,因为年龄本身就是癌症的高危因素,年龄越大,身体衰老越严重,罹患癌症的风险越高。但是很多患者确诊癌症的时候却非常年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癌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这不是一种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癌症的产生。我们的身体是由基因调控的,人体内有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处于动态平衡,保证了人体不会患癌。但是后天漫长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也会有所不同,特殊环境的影响,比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就会激活原癌基因,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而导致肿瘤细胞无休止的生长。肿瘤细胞一分二,二分三,三生万物,肿瘤细胞越来越多,它们聚集成团,开始攻城略池,于是就会形成实体肿瘤。一旦形成实体肿瘤,意味着癌细胞已经非常强大了,此时的癌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血液循环和直接蔓延的方式发生转移。癌症,就是这样发展来的。癌症形成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了,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究竟哪些因素会诱发癌症?1、长期吸烟的人群,更易患癌香烟是公认的致癌物,香烟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多种化学物质,有500种对人体有害,其中包括43种致癌物,像尼古丁,苯并芘,亚硝胺等都是公认的致癌物。一个长期吸烟的人,长期接触致癌物,身体内部的基因很容易突变。一项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提供了吸烟数量与肿瘤DNA中突变数量之间的直接关联。每天吸一包烟会导致每个肺细胞每年出现150个突变。会导致喉部每年每个细胞平均产生97个突变,咽部每年每个细胞平均产生39个突变,口中每年每个细胞平均产生23个突变,膀胱中每年每个细胞平均产生18个突变,肝脏中每年每个细胞平均产生6个突变。想想看,有这么多细胞突变,患癌风险又怎能不升高呢?2、长期酗酒的人,更易患癌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发表一篇研究显示,酒精会破坏造血干细胞,造成其基因组DNA大量突变损伤,这从分子机理上面再一次印证了喝酒伤身的观点。相对于白种人和黑种人,黄种人喝酒更易患癌,这是因为黄种人身体里乙醛脱氢酶2(ALDH2)发生了突变,导致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使乙醛积聚,乙醛会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形成特有的红脸病。更糟糕的是,乙醛还是导致DNA损伤的罪魁祸首。3、高危病毒感染增加患癌风险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病毒无处不在。病毒攻击我们的时候,并不一定会有症状,但是潜藏在我们身体里的病毒,时间长了,有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导致患癌风险增加。比如高危型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喉癌,食管癌,阴茎癌等癌症的元凶,特别是宫颈癌,99%的宫颈癌标本里都能找到高危型HPV的蛛丝马迹,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推广HPV疫苗的接种。还有一种癌症,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那就是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曾益新院士团队通过对EB病毒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了可能导致鼻咽癌发病的EB病毒亚型——BALF2_CCT亚型,在鼻咽癌高发区超过80%的鼻咽癌病例都感染了这种高危EB病毒亚型,这项研究发表在知名杂志《自然—遗传学》上。有的病毒侵犯人体后在特殊的部位生存下来,对寄生部位产生影响,最终诱发寄生部位的癌变。有的病毒则是通过影响免疫力来达到诱发癌症的目的。比如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丧失之后,无法及时清除身体里已经发生突变的细胞,就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所以艾滋病患者出现恶性肿瘤的风险比正常人要高很多。4、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患癌风险说到胃癌,有一种细菌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幽门螺杆菌。中华医学会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50%。《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确诊的胃癌病例中,约有34万胃癌新发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导致胃癌的最大元凶。正因幽门螺杆菌明确的致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原了。5、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患癌风险有些癌症是吃出来的,这一点都不夸张。大多数消化系统癌症都与饮食有关,比如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和胰腺癌,有些癌症,饮食虽然不是主要因素,却是重要的次要因素,比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像大家所进食的腌制食物、熏制食物、烧烤食物、霉变食物,都是已经得到公认的致癌食物,这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导致食物里的致癌物质增多了。比如腌制食物里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熏制食物和烧烤食物里苯并芘的含量增加,霉变食物里黄曲霉素的含量增加。
65岁的老郑,阳康后第二周,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考虑到自己有冠心病,老郑赶紧舌下含服了一片硝酸甘油,但症状并没有缓解。该不会得了心肌炎吧!老郑越想越害怕,急忙拨打了120求助。救护车赶来的时候,老郑已经痛到大汗淋漓,特别难受,感觉胸口上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离死亡近在咫尺。到医院后,医生马上给老郑做了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心肌梗死。阳康后又出现心肌梗死,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郑觉得是自己太倒霉!可是通过医生的询问,很快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老郑其实早在10年前就确诊了冠心病,1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美托洛尔来稳定病情,自从阳了后,老郑感觉身体虚得厉害,怕再吃这些药受不了,索性全都停了。医生告诉老郑,这些控制心脏病情的药不能停!阳了后发生血栓的风险更高,如果擅自停药,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老郑目瞪口呆地望着医生,他真没想到感染后还有血栓这个后遗症!其实,因为新冠感染住过院的病人都知道,住院后只要没有禁忌症,医生都会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原因就是感染后血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早在2020年,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黎明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谢明星团队、血液科胡豫团队,就以“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为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了重磅论文。研究发现,普通型、重型及危重症型新冠肺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高达13.5%、43.9%、66.2%。2022年,来自瑞典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就在顶级医学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BMJ)》上发表了题为“Risksofdeepveinthrombosis,pulmonaryembolism,andbleedingafter covid-19:nationwideself-controlledcasesseriesandmatchedcohortstudy”的论文,通过对100多万名新冠病例进行了数月的追踪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感染新冠后的几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均会明显增加。其中感染者在确诊新冠30天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5倍!肺栓塞风险增加33倍!一般性出血事件风险增加了大概2倍左右。虽然重症感染者形成血栓的风险更大,但轻症感染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增加。同样是在2022年,一篇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子刊《心脏》上的研究显示,新冠轻症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的2.7倍。一旦出现血栓,他们死亡的可能性是常人的10倍。因新冠感染而住院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常人的28倍,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是常人的22倍,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是常人的17倍。这么多研究均提示,新冠感染后发生血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无论你是轻症还是重症,都不能忽视这个后遗症!老郑明明有冠心病,已经属于血栓的高风险人群,阳了后还把控制心脏病的药物都停掉了,自然出现血栓的风险更高了。有很多像老郑一样的患者,他们感染后症状不重,却因为感染后出现的血栓住进了医院,甚至失去了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作为医生,要提醒大家的是,阳后30天,身体出现7个症状,其实属于“阳”了的血栓后遗症,别大意!第一,患肢肿胀。患肢突然肿胀,特别是一边肿胀明显,另一边看起来正常,两者差别明显,这个时候要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肢突发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表现,很多患者不仅有明显的患肢肿胀,皮肤还会呈现特有的青紫色或花斑样,这个要高度警惕是血栓形成,必要马上去医院就诊。第二,患肢疼痛、压痛和发热。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之所以出现痛,一方面是因为血栓引起了炎症反应,另一方面是血栓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瘀滞会导致明显的胀痛,除了患者的主观感觉外,医生在触诊的时候会发现患肢的皮肤张力很高,按压时疼痛感特别明显。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血栓急性期的时候,还会有发热。第三,股青肿和股白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肿最严重的情况,如果皮肤的颜色为青紫色,却皮温偏冷,则称为股青肿,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皮肤变白,形成股白肿。第四,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很多人认为血栓只会固定在一个地方不会移动,这是错误的,当栓子脱落后,会随着血液循环抵达全身各个部位,其中肺部是最容易抵达的部位,一旦栓子抵达肺部,就可能导致肺栓塞。出现肺栓塞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咳嗽、烦躁不安等。第五,腹痛、腹胀、便血。栓子会随着血液循环抵达肠系膜上静脉,从而引起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会表现为腹痛、腹胀、便血,严重的还会导致肠缺血坏死、穿孔,甚至引起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第六,胸痛、心悸。阳了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主要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第七,头痛、头昏、呕吐、一侧肢体偏瘫。阳了后出现急性脑梗塞的风险也会增加,脑梗塞会导致头痛、头昏、呕吐、一侧肢体偏瘫。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阳了后发生血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有两点,感染后诱发了细胞因子风暴,风暴现象越严重,血栓风险越高;感染后病毒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感染后之所以会诱发细胞因子风暴,病毒攻击人体后,免疫系统与病毒之间会有一场激烈的对抗,为了消灭病毒,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能杀死病毒,也会损伤自身器官,特别是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血小板大量聚集,抑制抗纤溶物质活性,发生血栓的风险也会更高。至于血管内皮细胞,则是血管和组织最重要的哨兵,通过感知病毒和分泌血管活性分子保护微血管和机体,被病毒破坏后,血管就等于失去了防御屏障,在病毒的攻击下,微循环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的改变,最终会导致弥漫性微血栓的形成。对于很多感染者而言,新冠本身并不可怕,特别是轻症感染者,但是可怕的是血栓后遗症,一旦形成,处理起来会特别棘手。所以,感染后学会预防血栓至关重要。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感染后也应该积极服药控制原发病,千万不能随便停药,特别是稳定动脉斑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的药物,最好别擅自停。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该早点下床活动,但不是要你下床剧烈运动,但是做低强度运动,同时还要多喝水、清淡饮食。
新冠有后遗症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虽然很累,但是我还是会抽时间随访那些已经出院的阳性感染者。病人很多,无法把每一个患者的描述都写出来,在此列举三个。22岁的小指是第一批“阳”的人,她说出院到现在已经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了,但她还是会有阵发性干咳,常常咳到面红耳赤,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了,太痛苦了,为了止咳,小指尝试了形形色色的止咳药,但是都无济于事。我在吃饭的时候咳嗽,睡觉的时候咳嗽,我不敢去厨房,哪怕一点点刺激性气味,都会让我咳到窒息,老天,真不知道这样的症状还会持续多久?45岁的于女士也是第一批“阳”的人,出院后她已经没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了,但是感到身体特别虚弱,她的形容是,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被病毒掏空了,有一句成语来形容此刻的自己再合适不过,行尸走肉。我做不了任何事情,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废人,过去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都是我来做,但现在,我无能为力,连洗个碗都是一身冷汗,哎,这真是噩梦!55岁的葛大爷同样是第一批“阳”的人,他说出院后有两个症状特别困扰自己,一个是失眠,一个是记忆力下降,我成晚成晚睡不着,我以前不是这样的,睡不好,第二天精神不好,我的记忆力也变得越来越差,很多事情转身就忘记了,一个人木讷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我真怕这样下去自己会痴呆。所有的患者都讲出了他们所遭受的困扰,希望我能帮他们想一想办法。该怎么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不断查阅文献以及所有能获得的资料,我试图找到有关新冠后遗症的种种信息,争取能为阳过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新冠有后遗症吗?我想从一个日本的报道说起。根据日本媒体报道,随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增加,遭受后遗症的人数也在增加。日本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相当于咱们国家的卫健委)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4日,日本的感染人数约为2522万人。后遗症专家指出:日本约有10%,250万人遭受“新冠后遗症”的折磨。在日本,有很多医院都开设了新冠后遗症专科门诊,目的就是尽量缓解患者的痛苦。如果你认为,新冠只是在亚洲会引起后遗症,那就大错特错了,新冠后遗症在欧洲也非常普遍,十分之一的欧洲新冠患者愈后12周仍有不适症状,许多人的症状会持续更长时间。单从后遗症上来说,新冠的危害就已经很大了,所以那些把新冠称为感冒的人,完全就是在混淆视听,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正是因为这样的说法,以致社会上有了这样的观点,早晚都是阳,早阳早好,早阳早解脱!那么,新冠究竟有哪些后遗症?英国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教授马丁·麦基认为,新冠后遗症像是各种症状的不同组合,包括胸部和肌肉疼痛、疲劳、呼吸急促,以及患者所描述的认知方面的症状,譬如脑雾。日本大阪府丰中市政府和大阪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就曾对4047名感染过新冠的市民进行过问卷调查,并公布了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感染新冠7-10天后,发烧、咳嗽、咽喉痛等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但是约有47.7%的新冠感染者表示,自己在感染新冠10天后,仍有各种不适症状出现。通过国外公布的新冠后遗症的表现,以及作为医生我对新冠患者的随访记录,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12种与新冠有关的后遗症。第一,抑郁和焦虑,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报告显示,仅在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就增加了25%以上。对自己和亲人遭受感染、痛苦及死亡的恐惧,丧亲之痛以及经济上的担忧被认为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源头。在这场持续三年的疫情动荡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发生了改变,对病毒的恐慌,以及感染后的种种不适,很容易给感染者带来严重的应激反应,新冠病毒带来的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后很多人都会出现心理综合征,表现为恶梦、性格大变、情感分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第二,感染后咳嗽,明明抗原已经转阴,为何还是咳嗽不止?新冠感染后要警惕感染后咳嗽,所谓的感染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感染后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以持续3~8周时间,甚至更长时间。第三,脱发,头发大把大把掉落,本来头发就不多,阳了之后离秃顶更近一步了!新冠之所以会引起脱发,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病毒引起毛囊周围的炎症反应,另一点是感染后出现的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因素引起了休止期脱发。第四,倦怠感,阳过之后很多人感到特别倦怠,总感觉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还有人的形容是像丧尸一样。第五,味觉障碍,阳过之后,看到什么都没有胃口了!哪怕是山珍海味!根本没有饥饿感,吃任何东西都没味道!这是很多感染者的描述,味觉障碍是新冠的一个后遗症,这是因为病毒影响了唾液腺的功能所致。第六,嗅觉障碍,味觉障碍让我们感受不到酸甜苦辣的感觉,嗅觉障碍则让我们不能分辨周围的味道,我们既闻不到饭菜的清香,也尝不到饭菜的美味,试问,又怎么会对食物感兴趣呢?第七,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一环扣一环,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感染后长时间的食欲不振,使得很容易出现厌食、营养不良,甚至是消瘦。第八,胸痛或胸部不适感,咳嗽胸痛,呼吸胸痛,说是特别剧烈的痛吧,并不是,可就是难受,就是不舒服,甚至是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第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2022年,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以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形式上线的英国牛津大学GwenaëlleDouaud等的一篇研究论文SARS-CoV-2isassociatedwithchangesinbrainstructureinUKBiobank,凸显了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感染新冠病毒后,与嗅觉、记忆等相关的脑区会发生退行性变化。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阳性感染者都能发现自己感染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办事效率也大不如从前。第十,活动后呼吸急促,休息状态下还好,呼吸非常平稳,但是只要活动,马上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走一下就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这种感觉真得很痛苦。第十一,耳鸣和听力下降,很多感染者诉说,即便抗原转阴一段时间了,但自己依然饱受耳鸣和听力下降的困扰,事实上,这是因为病毒攻击了耳神经导致的后遗症。第十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先说说对男性的影响吧,《中国男科学杂志》2022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冠肺炎对男性生殖和性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明确表示,新冠病毒可以感染男性性腺并导致男性生殖功能障碍,文章也指出了与新冠有关的用药也会影响男性的生殖系统功能,比如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再说说对女性的影响,很多女性都反应,感染后自己的月经周期出现了变化,一项有1031名女性参与调查的报告显示,46%的女性报告自新冠大流行以来她们的月经周期发生了变化,包括月经过多(18%)以及痛经(30%)。甚至还有9%的人说她们出现了不来月经的情况(以前没有过),以前“偶尔”月经不来,在大流行期间“经常”不来。2020年初武汉同济医院招募了育龄女性COVID-19患者,结论是在COVID-19女性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卵巢损伤,包括卵巢储备下降和生殖内分泌紊乱。形形色色的后遗症,很容易让感染者承受巨大的痛苦,根据研究标明,每8个感染者中就可能有1人会出现新冠后遗症。究竟多久时间这些后遗症才会消失?没有固定的时间,有的人持续几个月,也有的人可能持续好几年。有没有可以缓解的药物?当然也没有什么特效药!虽然国外早就开设了新冠后遗症专科,但是大多数是给予康复指导和心理安慰,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药物。我国才放开,时间没有多久,新冠带来的后遗症到底是怎样?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但是第一批阳的人,其实或多或少都已经出现了后遗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没有特效药,但同样不能大意,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六个小建议。第一,阳过了,也要注意休息,养精蓄锐是减轻后遗症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要在身体还很虚弱的时候就做一些过度伤害健康的事情,雪上加霜不可取,只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差。第二,阳过了,也要戒烟戒酒,吸烟酗酒会降低你的免疫力,一定要戒。第三,阳过了,不要剧烈运动,保存体力最重要,在身体虚弱的时候高强度锻炼,只会让后遗症出现的更快更多。第四,阳过了,注意保暖,勤刷牙漱口,保持口腔的卫生,有利于减轻咽喉部的不适。第五,阳过了,有条件的可以用温的生理盐水清理下鼻子,能保持鼻子的清洁卫生,有利于减轻鼻部的不适。第六,阳过了,营养很重要,既要补充,又不能乱补,蔬菜、水果、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都有利于恢复,但是油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腌制食物、烧烤等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
酒精能够杀死新冠病毒吗?新冠病毒对于紫外线和热是敏感的,在56度、30分钟的情况下,使用乙醚可以将病毒灭活。使用75%的乙醇,也就是酒精,可以将病毒灭活。含氯的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的有机溶剂,可以有效的灭活病毒。我们不难看出,酒精是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的,但必须满足一点,那就是浓度要在75%。很多人听到酒精可以消灭新冠病毒,于是想起了用喝酒的方式去预防新冠,而且要喝高浓度的白酒才有用。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虽然新冠病毒对于酒精敏感,但不是所有的酒都能预防新冠,我们喝下的酒,即便是高浓度的白酒,酒精度数在60%已经算很高了,不可能有哪一种白酒,酒精度可以达到75%。我们喝下的白酒和工业酒精,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喝下的酒,通过胃的时候会刺激大量胃酸的分泌,胃酸能够稀释酒,所以最终在身体里的酒,其实浓度已经非常低了,如此低浓度的酒精,是不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说到这,很多人还是不信,既然你说喝酒不能预防?为什么喝酒之前感到身体特别冷,喝酒之后就感到身体很暖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乙醇在身体里被分解为乙醛,乙醛具有扩血管的作用,很多人喝酒后会脸红,其实就是乙醛导致的,血管扩张了,血流量增多了,自然感到身体就暖了。但是喝酒暖身,只是暂时的,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刚开始很暖,过不了很久就会感到很冷,这是因为酒精对血管的作用是先扩张再抑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乙醛在身体里会进一步被分解,酒会促进身体产生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缩血管激素,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量减少,身体就会变得更冷。喝酒后其实更容易引起免疫力的下降,很多人都是喝酒后大病一场,喝得烂醉如泥,往往倒头就睡,根本无力保暖,等到感到冷了,往往已经晚了。在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是最容易感染新冠的,所以不要再相信多喝酒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假话,完全都是骗人的。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研究证实: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适量饮酒有益”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数据分析显示,饮酒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青年男性(15-49岁)死亡的头号凶手,中国每年有70万国人因喝酒致死(65万为男性)。说到这,很多人还是不死心,既然酒精度不够,那干脆就喝75%的原装酒精了!当然不行,原装酒精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业酒精,直接喝不仅会导致酒精中毒,也可能会对胃肠道粘膜造成化学性烧伤,过量饮用酒精还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本身就患有一些疾病者,严重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最热门的词莫过于“你阳了吗”“能挺进决赛圈吗”。有些人,每天待在家里,从来没有出去过,还是阳了;有些人,每天都要接触阳性感染者,让人不解的是,周围的人都阳了,他却依然坚挺。举个例子,我的妻子、妈妈、儿子、同事、患者,清一色都是阳性感染者,但我一直到现在都是阴性的,以致很多人会说,我看你啊,就是不阳体质,天选打工人!真有天生不会感染新冠病毒的吗?当然没有,三年的时间里,新冠病毒导致了全球6亿以上的人口感染,并夺去了600多万人的生命,直到现在,它的传播力依然很强,没有人生来体内就有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抗体,之所以没有被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运气好,另一个是防护措施做得好。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研究,不管它到底够不够权威,还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妨看看你占了其中几条。先说一下,究竟哪些人不容易阳?第一,素食主义者,可能不容易阳。哈佛大学与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针对接近600,000人(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饮食质量评估使用健康的植物基础饮食评分,强调健康的植物食品,如水果和蔬菜)的大数据分析:以健康植物性饮食为主的人,发生新冠病毒感染中度至重度病情的可能性降低了41%。柏林大学Charité及其同事研究了饮食是否可能导致各国之间观察到的COVID-19死亡率的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在一些死亡率较低的国家中,传统发酵食品的消费量很高。每天每增加1克发酵蔬菜的全国平均消费量,则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风险降低了35.4%。坚持素食的人,不仅感染新冠的风险低,罹患重症的风险也很低。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黏膜,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与该疾病有关,很多人在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呕吐、腹痛和腹泻的情况,早在新冠病毒流行时期,研究人员就已经从感染者的粪便中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我们都知道检查新冠病毒有鼻拭子、咽拭子,还有肛拭子,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指出,新冠病毒会与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发生交互作用,可能会加重新冠肺炎患病的严重程度。我们的肠道菌群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微生态菌群,它与我们的免疫息息相关,坚持素食,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对于维系肠道微生态健康至关重要,毫不夸张地说,肠道微生态越稳定,免疫力越强,对新冠的抵御能力也就越强。第二,戴眼镜的人,可能不容易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魏益平等人在JAMA子刊《JAMAOphthalmology》上的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每天戴眼镜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更小,说明眼睛可能是新冠重要感染途径。此外,佩戴眼镜也可以防止或阻止佩戴者用手触摸眼睛,从而避免将病毒从手传播到眼睛。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针对19166人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分析了戴眼镜与新冠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约22.99%的从不戴普通眼镜的人感染新冠,但经常戴眼镜的人只有15.63%。第三,坚持运动的人,可能不容易阳。2022年12月14日,《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简称AJPM)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结论是体育运动与新冠肺炎的不良结果存在保护性关联,运动越多,新冠重症、住院和死亡的风险越低。该研究以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感染新冠的近20万名成年人为样本,根据每周运动时长,将参与研究的人分为:不运动、0~60分钟、60~150分钟、平均大于150分钟、每周均大于150分钟。与运动量最高的参与者相比,不运动的参与者住院风险高191%,死亡风险高391%,每周运动0-60分钟的参与者住院风险高143%,死亡风险高192%,每周60-150分钟的参与者住院风险高125%,死亡风险高155%。运动之所以能够预防新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运动有利于排痰,可以有效预防肺部发生坠积性肺炎,从而让我们的肺部一直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第四,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可能不容易阳。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陈赛娟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范小红教授团队展开联合科研攻关,在FrontiersofMedicine发表题为《2022年春季新冠感染在上海暴发时预先接种疫苗对OmicronBA.2.2亚系的宿主保护作用》,研究提示:国产新冠灭活疫苗的接种可有效保护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显著减少各年龄组尤其是老年人发生重症的比例。研究还发现,即使老年人更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危重症新冠疾病,但在有症状感染者中接种2-3剂灭活疫苗对60岁以上患者的重症保护率仍达到90.15%。第五,每天喝咖啡的人,可能不容易阳。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在《Nutrient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咖啡与新冠预防的研究。研究结果指出,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可以将患新冠病毒的风险降低10%。同样的研究,还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每天至少食用0.67份蔬菜与感染新冠的风险降低有关。每天食用至少0.43份的加工肉类与新冠的高风险有关。与没有接受过母乳喂养相比,婴儿时期接受过母乳喂养的新冠风险降低了10%。再说一下,究竟哪些人不仅容易阳,而且更易出现重症?第一,肥胖人群,更容易出现重症风险,很多人觉得胖子看起来年轻力壮,应该不会出现重症,其实不然,2022年9月22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SicenceTransMed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报道了脂肪组织在新冠病毒感染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表明,脂肪组织的SARS-CoV-2感染可能通过病毒在脂肪细胞内的复制以及通过诱导由脂肪组织驻留巨噬细胞感染驱动的局部和全身炎症而导致重症感染的发生。还有肥胖的人,脖子往往更短,即便没有感染新冠,他们平时也容易出现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所以这类人感染新冠后,一旦出现重症,肺部情况会更加糟糕。第二,吸烟人群,更容易出现重症风险。2022年,一篇题为“Smoking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riskofcardiovascularevents,diseaseseverity,andmortalityamongpatientshospitalizedforSARS-CoV-2infections”的研究论文发表在PLOSONE上。研究发现,研究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亡或使用机械呼吸机的几率明显更高,其报告死亡的可能性高出45%,使用呼吸机的可能性高出39%;与60岁以上的患者相比,18-59岁吸烟者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吸烟者发生MACE的几率明显更高。第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更容易出现重症风险。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第四,有基础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重症风险。中国学者吴尊友2020年4月在JAMA杂志上最早报道了癌症患者新冠死亡率升高。有些患者在感染新冠前就带有一些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支、肺气肿、慢性心脏病、尿毒症、高血压等等。由于自身脏器的储备功能差,导致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来如山倒,很快诱发全身的反应,成为牵一发动全身,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五,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重症风险。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免疫力在下降,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更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老年人大多有基础性疾病,感染病毒会导致原有疾病症状更严重或更易出现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