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本名第三磨牙。江湖人称尽头牙,意思是长在牙齿队列最后面最尽头的牙。而在我的东北老家,我们叫立事牙。意思是长这颗牙的时候,人已经具备独立行事的能力了,一般都是在十七八二十出头的年纪。“智齿”也是小名,指的是人在长这颗牙的时候心智已经成熟。智齿就定居在口腔最后,上下左右的四个角落。这些名字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信息呢?如果仔细揣摩这几个名字,我们能认识到智齿的三个特点。第一,位置在牙齿排列的最后。这样对应的问题是,牙齿不容易被清洁到位。第二,长出来的时间晚,一般都是十七八到二十多岁长出,有的甚至三十多才长出来。因为长出来的晚,如果牙床的空间不够,已经被别的牙齿占满了,智齿就没有足够的空间正常长出来。可能歪着长,可能长出来一部分,可能干脆就埋在骨肉下面出不来,这就是智齿阻生。第三,智齿是磨牙,个头比较大。除此之外,智齿的牙根变异很多,有时候牙根很大,有时候有多个牙根,而且牙根长的也很随意,有的像莲花手,有的像钩子。牙根容易与邻近的重要结构发生关联。这三个特点至关重要,是促成智齿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并会极大的影响治疗。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三个特点和疾病产生关联呢?第一,智齿生长的位置很靠后。位置靠后直接造成了清洁困难,有很多人根本刷不到智齿的位置,或者一刷就恶心,只能作罢。如果刷不到,就无法有效清除牙菌斑,而牙菌斑是牙齿龋齿和牙周病发病的必备条件,始动因子。如果不能有效清除,那么你的智齿得龋齿或者牙周病就是必然的,只是还没到发病的时间点或者仅仅是没有引起疼痛。但疼痛感只是牙病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不疼不代表没有病!所以虽然没有发病,但已经在发病的路上。或者已经发病了,只是没有被你察觉。第二,智齿常常因为萌出的时间比别的牙齿晚,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他,不能正常长出来。如果长出来一部分,就更加难以清洁。因为智齿和牙龈之间的死角会存留食物残渣,但无法清理出来,这样牙菌斑就可以大量生长,引起牙龈发炎,就是智齿冠周炎。说到这,有过经历朋友已经心头一紧,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的牙没空间长,就长成歪的。这种牙齿危害更大。向前方歪可能会引起前方牙齿被破坏,出现龋齿或者松动,不及时治疗就会最终造成牙齿被拔除的惨剧。有的上颌智齿向侧方歪,会摩擦脸颊的肉,或者容易咬伤,时间长了会引起严重后果。有的智齿没有对颌牙,孤零零的,会向咬合面移动,引起塞牙缝。进一步引起龋齿和牙周病。而这些生长方向不正常的智齿,还可能造成上下牙齿咬合干扰,有可能降低咀嚼效率,甚至引起颞下颌关节疾病。而埋藏在骨头里的更糟糕,很可能因包裹牙齿的软组织而形成囊肿,或因位置接近神经引起不明原因的疼痛。第三,有些智齿个头大,牙根变异多。下颌智齿常与下牙槽神经血管紧密接触,上颌智齿常与上颌窦紧密接触。这些智齿如果需要拔除,一方面手术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医生的要求高。另一方面,一般手术创伤比较大,术后有一两周比较难受的恢复期。敲黑板啦!因为智齿与众不同的3个特点,导致智齿区是口腔内牙病高发区。智齿可能自身发病或引起其他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智齿发病在所难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人们常用影像检查来观察人体内部的脏器病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治疗。但是,部分影像检查有一定的辐射性,下面就来看看影像检查对儿童是否有什么影响?一、怎样看待影像检查?(一)不能完全诊断出所有的疾病 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式,但是并不能诊断出所有的疾病。因为有的疾病在初始阶段,没有明显的器质改变以至于影像无法显示出来;部分疾病即便查出问题,有时也会因为缺乏特异性而无法进行明确诊断。另外,还有些功能性疾病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不会出现异常表现。(二)有时候单一的影像检查难以确诊 部分疾病的临床诊断并不能直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得出,其不像化验检查或者病理检查那样得出结论,这些类型的检查直接在显微镜下就可以看到结果,把结果和标准值相对照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是影像学检查却不一样,它呈现的只是患者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影像,这些影像还需要医生来进行综合判断,有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化验、活检等。(三)人为因素会影响到检查的结果 如今,我国依然有很多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有的患者在看诊的时候会把医生围的水泄不通,医生没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还有的患者不理解或者主观上不愿配合医生的指导和检查安排。经常发生医疗纠纷的情况也使得一些医生不敢轻易地给患者进行诊断,担心失误而引发麻烦,可能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诊断。此外,部分地区的专业影像科医生不足,经验水平不一,但每天处理的工作量却较大,超负荷的工作也是一种负面因素。(四)影像学检查有时会出现假象 影像学检查偶尔也会因为干扰而出现误差。比如会受到患者身体外带的物品的干扰,还有身体内部的一些植入物也可能产生伪影。此外,相邻的组织密度不一样,位置重叠时,也会产生一些容积阴影。患者的身体移动了或者在呼吸的时候也会产生运动伪影。程度较轻的伪影一般不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比较严重的将会导致诊断无法进行。对于影像检查中所产生的各种假象,有时往往很难区分,还可能会遮盖患者的真实病变,让医生难于进行一个正确的判断。 二、儿童可以做影像检查吗?当孩子去医院进行诊治的时候,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进行适合的影像学检查。对此,部分家长还会担心,怕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了解影像检查到底是什么。它是在对人体内部的结构或功能没有直接伤害的情况下进行成像,从而呈现出人体内部的静态或者动态的图像,通过对图像的判读,对人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这就叫做医学影像学,它是一个较大的学科,一般常见的影像检查包括X线诊断(CR、DR、CT),B超,MRI磁共振成像,心电图,X线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影像学的无创伤检查来诊断疾病,医生就可以进行较为可靠的判断,让孩子的疾病得到快速正确的诊治,在一定程度上不用通过其它有创检查或者做手术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 我们常见的B超(彩超)和核磁共振检查都是没有任何电离辐射的,孕妇和胎儿都可以做超声检查,一般三个月以上的胎儿也允许做核磁共振检查。所以儿童做上述检查就更没有问题了。而X线检查都是有一定电离辐射的。现代的DR检查,放射剂量是较小的,基本取代了之前的X线透视,辐射的剂量就更低了。人类本来就生活在有辐射的环境里,影像检查的辐射量在人体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其对诊断疾病所产生的益处远大于所产生的危害,所以家长不用过多的担心。 但是,即便X线检查的辐射很小,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身体承受太多的辐射剂量。需要了解和注意以下几点常识。 1、在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做各种影像学检查的。 2、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症等综合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影像学检查。 3、要让专业的影像科诊断医生或技师来对儿童进行检查。4、B超(彩超)、心电图及核磁共振检查都是没有任何电离辐射的。5、对于儿童,现在已经基本取消了X线透视检查,而用CR或DR检查,必要时CT检查。这些检查真正发出射线的时间都是非常非常短的,CR或DR基本不超过一秒时间,CT大部分也在一两分钟内。真正的扫描时间一般远远低于给儿童摆位的准备时间。6、技师会控制好照射野。因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非常小,控制好照射范围,可以减少或避免不需要检查的其他器官也受到照射。对不用进行检查的部位也尽量用铅衣来进行遮挡保护。7、进行影像检查时,往往要躺在床上或仪器上。如果儿童不配合,会让检查的时间变长,照射的量也可能会增大,对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的身体处于不动的状态,让检查快速完成; 但要尽量穿着铅衣。三、影像检查对儿童有没有什么影响?B超(彩超),人体大部分脏器都可以检查。检查时会涂上耦合剂,以提高成像质量,不会伤害到孩子的皮肤,做完检查以后直接用卫生纸擦干净就可以。 腹部B超检查之前,不能吃东西也尽量不喝水;盆腔检查时,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喝水憋尿,最好喝甜水。核磁共振检查虽然没有辐射,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大多需要十分钟到半小时不等,有些部位时间会更长。检查过程中身体不能移动,机器有发出明显的响声,超导型的核磁共振还有产生轻微的热量。这方面对儿童的配合性要求较高,有些需要镇静后才做检查。对于常规DR或CR检查,拍一次对人体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一年最好不超过两次。 为了让受到的辐射量降到最低,不用检查的部位要进行防护,穿戴好铅防护用品,可以向医生主动提出。儿童能够配合,则家长在防护门外等待。儿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X线透视检查。 关于CT检查,其图像更清晰,对器官或病变的细节分辨力要明显好于CR或DR,更适合对复杂部位的检查,或者是经其他初步检查后更进一步的针对性检查。辐射量也比前者要高得多,但都在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另外,现代很多CT机都有专设的儿童扫描模式,更加安全。综之,家长不用盲目担心影像检查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应该了解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并配合医生的指导,带孩子做相应的检查,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中国知网,钟名强,医学影像检查对儿童有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