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最关键的部分,手感类似于用针线去把两块豆腐缝在一起,想象一下那种脆弱和撕裂的风险,果断的穿破,一点点收紧,要匀称,要张弛适度。 不同的人,无论男女肥瘦,韧性,弹性,都不同,针尖的每一次触感反馈都需要心外科医生立即决定下一针的点位和力度,很多时候,一旦心脏复跳后再发现出血,那就太晚了。 什么叫一生如履薄冰
我们先看几条似曾相识的朋友圈标题, 《中美肿瘤专家最新发现震撼全球!顿时傻眼!》 《食品总局发布:从今天开始,少吃这十种常见致癌食品!》 《你一定不知道,XX还有这么神奇的功效!》 然后再看一对灵魂问答, 问:当下中国最好的生意是什么? 答:向少年卖娱乐; 向少妇卖教育; 向老年人卖健康; 向上班族卖焦虑; 向看微博的人卖无聊; 向玩游戏的人卖装备; 向中产阶级兜售生活方式 是的,开篇的那三条消息,都是医学谣言。 相信每一个年轻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常常不定期收到来自父母或者亲戚微信群的养生类消息,标题往往充满颠覆性和诱惑力,话题直指目前的医学难题,有些只看标题就足以辨认出是谣言,另一些则旁征博引貌似有模有样,无论如何对家里人苦口婆心地辟谣,这类消息就是屡禁不止,这次好不容易才让家人信服,过几天又会收到一样的《震惊!……》《快看!……》《再也不能吃XXX了!》《美国科学家发现!……》等换汤不换药的东西。 为什么医学谣言屡禁不止? 所谓“当下中国最好的生意”,也是医学谣言背后的推手们最想做的生意。 咱们的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证明。 还在学业中沉浮的少年们,晒的是组队开黑、熬夜追剧、娱乐八卦;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们,晒的是好友聚餐、前途焦虑、职场规则; 有家庭有事业的中青年们,晒的是带娃育儿、生活窍门、情感鸡汤;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人生已经完全进入了下半场,为家庭、为社会付出了力量,剩下的是反思和归途,而归途中最大的隐患就是健康。 所以,中老年人的朋友圈,主打保健与养生。 养生的背后,是对因病而死的恐惧。 201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4亿,比整个日本的人口还多,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变化趋势 目前中国人排在前两位的死因是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而这两大类疾病问题,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理论和实践。 所以你要问我如何预防心脏病?如何预防癌症?我瞬间想到了医学院的课本,也不太多,摞起来大概也就到你家屋顶。 为什么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学习这么多门课程?因为这门学科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从业之后由于涉及人体安全,容错率极低,低级的错误更会直接导致身败名裂,所以在让一个医学生接触到实际的患者之前,先要经过理论知识的洗礼,以及各类考试的历练。接触到患者之后,还要继续分阶段的培训,来考察和巩固这个萌新医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临床技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医生在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具备全面分析病情的能力,并且能够继续寻找深度的疾病原理,以及探索新式治疗方法。 另外,漫长的成长中,还可以及早发现并筛除不适合这个职业的人,三百六十行,及早另寻适合自己的路。 医生当的越久,对疾病的审视就越全面,回答医学相关的问题就会越谨慎。 回到上述的问题,如何预防心脏病和癌症? 如果让医生来回答,面对这类问题,TA首先想到的是把概念理清,哪一种类型的心脏病?什么器官的癌症? 接下来才说预防,也就是如何避免患病。以冠心病为例,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与心脏有关。科班出身的医生,在疾病的预防层面会首先把各类因素进行分层。 第一层是生活因素层,包括饮食特点、运动量、烟酒习惯等在内的一切; 第二层是危险因素层,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家族史在内的高危因素; 第三层是临床决策层,涉及已诊断冠心病后的治疗,症状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已经有过心肌梗死?其他器官是不是有并存的相关疾病?需不需要服药?有哪些因素都需要药物控制?药物无效怎么办?出现了副作用怎么办?冠心病更严重了要做什么检查?哪些检查可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治疗是尽快好还是可以再等一等? 冠心病相关因素与治疗思维导图 这些思维过程,落实到书本上会写成洋洋洒洒的长文,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就很难给出绝对的因果关系。有些因素的权重很大,有些则只对生存率有百分之个位数的改善。所以专业的医学科普会给出多种因素的指导,往往还要最后加上一句:如果出现了症状,要及时就医。 什么意思呢?就算把预防做到位了,依然有可能无法阻止患病,如果怀疑发病了,就把剩下的交给医生吧。 是不是很繁琐很无趣?但这就是应对疾病最科学的态度,也是目前这个时代医学的极限。 为什么医学谣言屡禁不止,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具备预防疾病的系统化思维,也做不到针对每种因素的高度自律化生活(比如你今天吃的食物,事先量化它们的营养成分了吗),更不要说中老年人了。 真实的医学干货,对老百姓而言,说的太少等于没说,说多了就变得太复杂,难以执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生似乎本来就是在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话题,应该伴着闲云野鹤,而不是又整这种一套又一套的说教,烦。 所以对养生而言,当下最大的矛盾,就是人民群众对简单直接的医学知识的追求,与医学知识趋于复杂化和系统化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不对称。 怎么可能对称呢?想想那一摞顶到天花板的医学课本。 医学谣言的推手们活动活动敲键盘的手指,准备干活了。 如何分辨医学谣言 我们就微信里传播的医学谣言为例。 微信这个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它是一种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平台。 医学谣言抓住了熟人之间对医学知识既欠缺又渴求,从而报团取暖的痛点,专门打造能够在熟人之间进行传播的养生推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具有反智倾向的谣言。所谓反智,是指对理性、知识以及代表理性和知识的专业人士进行怀疑的一种思维方式。 来看看这条《可怕的心脏支架》,也是我作为心脏科医生常常需要亲自上阵解答的问题。 写手通过真真假假七拼八凑的文字,把心脏支架描述成一种美国已经淘汰的低成本产品,而在中国却被捧上神坛,成为医生高价的治疗手段从而获取暴利。 这就是典型的反智谣言。非医学专业的患者和家人,在冠心病的治疗上肯定是希望尽量用药物治疗,能不手术就不手术,当医生提出进行支架置入的建议时,直觉上肯定是抗拒的。那到底应不应该放?TA更希望自己找一个说法,此时看到这篇文章犹如救命稻草,文章里抓住中国医生放支架是追求暴利这个核心,在老百姓普遍认为美国的医疗技术比中国先进的心态下,佐之以具体的支架置入手术过程,从而自圆其说,让读者恍然有了一种了解到“内幕”的感觉,内幕是啥?内幕就是别人知道但不告诉咱的东西,由此,则深信不疑。 这类反智谣言,一定是在内容中加入了站在常识对立面的医学元素,它可以是某种常见药品、常用器械,也可以是某个专业的医生,总之就是在读者本就怀疑的心态上,利用伪造的信息对其进行诱导。 那该怎么分辨?我怎么知道心脏支架是不是在美国已经被淘汰了?我怎么知道中国医生们是不是串通好了一起放支架发财? 一个办法是把原标题或者原文复制粘贴到搜索引擎里,看看搜到的结果。 谣言类文章的辟谣,一般会有实名实姓的专家进行针对性解读,并指出文章里哪些地方是明显的错误。 另一种方式是分析文章内容,例如“在美国已经淘汰”这个说法,证据何在?作者引用了哪里的数据或者官方文件?如果没有,那谣言无疑。同时,看看文章末尾是不是有夹带的私货,既然说了支架不能放,那你说这病该怎么治?如果顺道是在推销保健品,那基本可以坐实谣言了。 顺便再揭发一个至今依然时常在微信群死灰复燃的反智谣言: 这是对国外文章断章取义后勾兑的一个血栓抽吸术视频,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看了之后可能惊叹它的先进,心中感慨如果这种技术普及了就再也不用放支架或者搭桥了。 真相是什么呢?血栓抽吸本来就是各医院的常备项目,多年前就有了,但是实际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从根本上来说,陈旧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皮层附着,血栓抽吸很可能造成内皮破坏,这样反而更容易引起新的急性血栓形成。所以这又是一条利用标新立异来吸引流量的谣言,而且诱导大众排斥正规治疗方案,用心不可谓不歹毒。 只有学过组织学和病理学的科班医生才知道啥是内皮,也知道内皮损伤的结果是什么,但老百姓不知道啊,你和老百姓说血栓抽吸比放支架好,TA自然就信了。 另一种谣言是夸大性的,为了制造恐慌。 例如这条:《27岁女子长期吃外卖,抽出乳白色“牛奶血”》 长期吃外卖,是几乎所有年轻上班族的通病,27岁的黄金年龄因为吃外卖而让身体变得这么可怕,打击面极广,令年轻的读者们惊心动魄,恨不得把手机里的外卖APP全卸载了才安心。父母们看到后也立即转发给儿女希望以此为戒。 这种谣言利用了人们对健康饮食方式的认同,也使用了鲜活的案例进行渲染,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偷偷更换了概念,这个女子实际是因为明显的高脂血症罹患了急性胰腺炎,医生说在抽血时可以肉眼见到脂质漂浮在血液表面。但是!所谓的“牛奶血”是血浆置换后的收集液,女子的血液其实没有这么夸张,正常人的血抽出来也可以看到有油花飘着。另一方面,高脂血症的确与急性胰腺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长期吃外卖就必然引起高脂血症?又必然引起急性胰腺炎么?很显然文章的标题就是要传达这样一种暗示。 外卖本身只是一种食物来源,可能某些商家在食材的选择上有清洁方面的问题,但这并不是高脂血症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急性胰腺炎的发病也不一定是累积的过程,长期高度自律饮食,偶尔一次放飞自我,与朋友在家中豪饮暴食,一样可能发病。 所以这类谣言的特点是貌似有凭有据,实则有明显的逻辑硬伤,虽然没有顺道推销产品,但却利用醒目的标题来赚取了点击率,一样流传甚广。 这类谣言虽然涉及到专业知识,但是只要看标题就能一眼识别。为什么?因为所有严谨的医学科普,都不可能使用带有强烈暗示性的标题。今后再看到类似文章,可以当做新闻,但别当作医学案例对号入座。 包括某些营销号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解读,往往人家还在小白鼠阶段,仅仅取得了一点实验室结果,就拿来当做“攻克”癌症、艾滋病的新闻,这种往往很容易在文献检索网站上查找到论文原文,我试过几次,研究结论往往总结得相当保守,远远不是国内写手所描述地这么具有颠覆性。 顺便再来看一个偷梁换柱的谣言,一样是朋友圈的常客,甚至笔者本人的同行都有中招的,实在是不吐不快。 这条谣言的推手貌似是菩萨心肠,大有“不转就是不孝敬”的意味,但各种细节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 先从医学角度看,半夜睡眠疼醒的胸痛是不是心绞痛?恐怕未必。即便是心绞痛发作了,里面还贴心地给出了明确的药物剂量,但咱们国家的硝酸甘油是0.5毫克/片的,一次吃两片的低血压风险非常高,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硝酸甘油的故事可以阅读我的另一篇文章《“氮”夕祸福,硝甘往事》)。还有就是这句“千万别躺下”,躺下怎么了?躺下就要了命了吗?从来没有哪个医生叮嘱病人心绞痛时千万别躺下,反而平卧更有助于患者放松和缓解发作。最后,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上述口服药物是没有用的,尽快送到医院才可能有活路。 把胸痛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混为一谈,而且在严重程度不加以区别的前提下就盲目给出具体药物剂量,最后再来一次 “千万别躺下”误导读者,用心险恶。可悲的是,从北上广深到十八线小城,从二十几岁的学生到中老年人,从广大农民到医学同行,都能发现这条谣言的痕迹。 真是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医学谣言的本质与对抗 伟人说过:舆论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医学谣言的滋生,根植于老百姓希望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延年益寿的愿望。行文复杂、逻辑严谨的知识往往被敬而远之,这是人性使然。 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生病挂号就医看专家,远远不如现在方便,那时医学谣言的存在形式,是电视、收音机里的保健品营销节目,是邻居亲戚之间口口相传的祖传秘方,是“我听说某某某吃了XX药,癌症自愈了”的幸存者传闻。 到了自媒体时代,老一辈人们终于开始逐渐摒弃捕风捉影的偏方和传说,但面对铺天盖地精心设计的营销号文章,却很难有足够的分辨能力。 医学,医之道,在于救死扶伤,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事业。任何打着医学的旗号进行营销和传播焦虑的信息,都可谓动机不纯,对于患者而言可以一概忽视。 业界一位专家说过:科普是医生最大的功德。 科普,除了直接授予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老百姓分辨哪些人是在胡说八道。 医学科普能够根除谣言么? 我们可以努力与之斗争,但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医学谣言依然会不断地粉墨登场,而科普的队伍与谣言的推手,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科普不是逐利的手段,科普信息的严谨和温良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信息爆点和进行病毒式传播;而医学谣言的背后,则是无数贪婪的推手及商家,随时准备着用文字游戏对它的信徒们进行财富和流量的收割。 医学科普只可能由受过专业教育的医务工作者来完成,十年磨一剑,大部分还是兼职的;而谣言的缔造者,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和一个键盘。 更何况谣言推手们所瞄准的,是处在信息获取能力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老年群体,推手们非常善于利用新式社交平台和科技手段,对上一辈人进行信息层面的降维打击。 这是一场义与利之间的战争。 我们的父母与家人,无时无刻不在这场战争的阴影之下,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作为医生,改变不了人性,但可以守住本性。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常导致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室功能不全,尤其是在青少年期和青年期,是年轻人和运动员心脏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常导致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室功能不全,尤其是在青少年期和青年期,是年轻人和运动员心脏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国外研究发现,性激素可能在ARV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期,阜外医院宋江平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对于中国男性ARVC患者来说,血浆睾酮水平是未来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强烈预测因素。在该研究中,中位随访17个月期间,在男性ARVC患者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包括心脏猝死、可存活的心脏猝死、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恰当放电)者的睾酮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出现上述严重事件的患者。校正多个潜在混淆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总睾酮水平是男性ARVC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睾酮水平升高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增加32.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男性ARVC患者中,总睾酮、有生物活性的睾酮、游离睾酮水平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722、4.650、0.257 ng/ml。但是,在出现明显结构性进展性事件(左室射血分数下降10%、心脏移植、因终末期心衰死亡)的ARVC患者中,睾酮水平并未升高。相关性分析也显示,总睾酮和有生物活性的睾酮水平均与患者的基线心功能、心室扩大以及未来明显结构性进展性事件无关。研究者指出,这说明,睾酮水平不是心脏结构或功能重构的预测因素。研究者发现,在男性ARVC患者中,血浆总睾酮(6.390 ng/ml vs. 3.617ng/ml)、有生物活性的睾酮(4.11 ng/ml vs. 1.32 ng/ml)、游离睾酮(0.2055 ng/ml vs. 0.0768n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男士。但女性ARVC患者的睾酮水平与健康女士无明显差异。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中国ARVC队列共纳入118例ARVC患者。该研究从中国ARVC队列中随机纳入99例ARVC患者,平均年龄40岁,男士占71%;另入选99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平均年龄41岁,其中男士占62.5%。收集血样时,44.8%的ARVC患者自发病以来已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大约1/3的患者存在左室功能不全。来源:Plasma Testosterone and Arrhythmic Events in Male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ESC Heart Fail, 2020 Ma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