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现代医学殿堂中,心脏外科学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由于极度复杂的生理特征和在人体生命维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脏曾一度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就在100多年前,现代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Theodor Billroth还曾断言:“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在心脏上做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曾经的禁区一再被突破。在体外循环技术被发明并广泛应用后,心脏外科终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心脏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心脏外科对外科医生手术技术、围术期重症监护、多脏器功能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尤其严格,其发展也离不开麻醉学、重症医学、超声诊断学、影像医学、甚至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脏外科被公认为代表了现代外科技术发展的巅峰,其发展水平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医院和地区综合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日益成熟的心脏外科技术让数以百万计的病患重获“心”生。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心脏外科的缺点也逐步显现。在传统心脏手术中,常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口从胸骨上窝直达剑突以下,切口长达20~30cm,破坏了胸骨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时间长,而且严重影响美观。很多患者由于惧怕手术风险甚至单纯出于美观考虑而放弃手术治疗,最终延误了病情。因此,微创心脏外科应运而生。20世纪末,微创心脏外科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熟的微创心脏外科技术主要指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以及本世纪初出现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介入下瓣膜植入手术(TAVI)等。由于应用了外周闭式负压体外循环技术,将常规插在心脏主动脉和腔静脉上的插管转移到了股动静脉,因此大大缩小了手术切口,同时通过特制的手术器械,心脏外科医师可以在5~8cm左右的切口下完成绝大部分的心脏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使心脏外科手术不再让人望而生畏。2010年前后,北京阜外、安贞、上海中山等国内的大型心脏中心也先后开始开展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并迅速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在王志农主任的带领下,积极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于2011年开始开展微创心脏手术。截至目前,已全面开展了微创小切口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微创小切口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尖瓣成形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术等。2014年,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微创手术占全部心脏手术的比例接近30%,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此外,科室还积极与兄弟单位(长海医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应用Sapian瓣膜开展了经股动脉主动脉瓣植入手术(TAVI),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王志农主任介绍说: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最精密的脏器之一,对缝合等外科基本技术要求极高,在心脏上任何一针一线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一个心脏外科医师应具有最扎实的外科基本功,每一台心脏手术都仿佛拿着最精细的针在刺绣一幅绝世名作;而微创心脏手术则在原有基础上对心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在针尖上跳一曲优雅的舞蹈。但是,只要是患者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紧跟国际前沿,力争用最精湛的技术,给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图为微创心脏手术最常用的切口之一——右胸小切口示意图图为长征医院胸心外科微创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切口照片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长征医院胸心外科,转载请注明。了解更多上海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信息,请点击标题下方“王志农心胸外科团队”或访问 www.chestsky.com 进行关注。感谢您的支持!阅读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表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皮肤损害和脾肿大等。发热最常见,热型多变,以不规则者为最多,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贫血,有时可达严重程度,部分患者常有脾轻至中度肿大,可有压痛。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何诊断?1.血培养:有75%~85%的患者血培养阳性。阳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的最直接的证据。2.一般化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数降低,偶可有溶血现象,红细胞沉降率大多增快。3.心电图:一般无特异性。在并发栓塞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时可显示特征性改变。4.超声心动图:瓣膜上的赘生物可由超声心动图探得,尤其在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能探测到赘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5.血清免疫学:约有90%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比无心内膜炎的败血症患者高,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尤其血培养阴性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如何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应选择较大剂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如遇严重性感染,可用万古霉素等。手术治疗的开展,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有所降低,尤其伴有明显心力衰竭者,死亡率降低得更为明显。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感染灶的清除和人工瓣膜置换等。
1、不宜情绪过于激动:一切不良刺激及精神紧张和疲劳,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引起脑溢血的发生。2、不宜过度疲劳:特别是体质较差,抗病能力弱的老年人,应科学地安排好日常生活,做到劳逸结合3、不宜饮食过饱:饮食过饱可使膈肌位置上移,即影响心肺的正常活动,又可引起消化不良,发生胃肠炎和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另外,消化食物需要大量血液集中到胃肠道,就会导致心脑供血相对减少。4、不宜贪杯暴饮: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尤其是对肝脏解毒能力较差的患者,以引起肝硬化及心脏疾病等。5、不宜使血压骤降:导致全身各组织供血不足,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功能障碍,造成严重后果。6、避免便秘: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因血压急剧升高,而诱发脑溢血;或因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心绞痛的关键措施。
日前,我院胸心外科成功为1例高龄女性患者施行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让患者摆脱了多年的病痛折磨,也填补了我院在心肌病外科治疗方面的空白。 今年73岁的单阿姨,在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了活动之后的胸闷、气促,并逐渐加重。2008年,她作了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心脏存在“室间隔局部增厚,左室流出道狭窄”;2009年,复查心脏彩超结果仍提示室间隔增厚,且左室流出道狭窄导致了左室流出道压差约为32mmHg(正常人没有明显压差);此后,她一直在外院辗转就诊,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症状逐渐加重,至去年时,症状更加明显,缓慢爬2楼就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气促等不适。2013年初,单阿姨来到了上海,在外院复查心脏彩超时,发现左室流出道压差已经达到了96mmHg,同时出现了明显的二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等,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建议手术治疗,于是她慕名找到了我们医院胸心外科的王志农教授。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表现为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尤其在室间隔左室面更为明显。高度肥厚并向左心室腔突出的室间隔导致了左室流出道的明显狭窄、梗阻,血流阻力增加,并进一步导致左心负荷加重、心肌肥厚、舒张功能减退、心肌缺血等表现;同时,狭窄的左室流出道导致了血流速度的加快,可明显牵拉二尖瓣并造成关闭不全;最终,患者会出现明显心功能不全、胸痛,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死。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明确诊断后,一般先采用内科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仅仅能缓解症状,无法纠正心肌结构的病理性改变,当心肌肥厚严重、梗阻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外科手术治疗就成了缓解患者病情的最有效手段。 外科手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切除肥厚的左室流出道心肌,解除梗阻,并修复可能反流的二尖瓣。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非常注意心肌切除的范围、深度:切除过少,梗阻解除不完全,手术就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切除过多,则容易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同时,由于切除路径为通过主动脉切口,暴露困难,可视范围很小,需要在反光镜下进行操作,对切除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而手术完成后,患者还很容易出现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低心排、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跳骤停等多种非常危险的并发症,手术风险之大,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们也都如履薄冰。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风险,王志农教授为单阿姨拟定了一个专门的治疗方案。经过十余天精心的术前准备,她的一般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在麻醉科、血库、超声科等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王志农教授和他的治疗团队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权衡病人各项生理指标,决定行左室流出道疏通+二尖瓣置换术。2013年3月18日,经过近6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手术获得了成功,病人随即被送入胸心外科ICU进行严密监护,治疗团队的医生24小时轮流坚守,随时处理病人的各类异常指标,终于让病人平稳度过了术后危险期。10天后,单阿姨顺利康复出院。 出院前,单阿姨笑容满面,因为她复查的心脏彩超提示左室流出道通畅无梗阻,更换的人工二尖瓣也工作良好,更重要的是,困扰她多年的不适感觉终于消失了。临出院时,单阿姨激动的说:“感谢长征医院胸心外科,感谢王教授和所有胸心外科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15年4月2日,81岁的邢老先生康复出院了。出院前,老先生和他的家人特地为长征医院心胸外科徐激斌教授治疗组送来了一面锦旗,他说:“感谢长征医院的医生,感谢徐激斌教授,是你们给了我新的生命。” 邢老先生近年来一直饱受心绞痛的困扰,辗转多次就医,这次更是由于突发的剧烈疼痛被急诊送入我院心内科。经过检查,他被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三支病变,由于病变范围广,已无法进行支架的植入,而如果不及时处理,他则随时会有猝死的风险。同时,由于邢老先生年龄较大,又有高血压、陈旧性脑梗等基础疾病,常规的冠脉搭桥手术也有很大的风险。长征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徐激斌教授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评估后,认为可以应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来解决病人的病痛。由于不停跳不需要经历“心脏停跳-复跳”的过程,对全身脏器保护、心功能恢复等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对高龄老人能明显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5年3月16日,经过认真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老先生接受了手术治疗。术中,徐激斌教授仅用了20几分钟就在跳动的心脏上顺利搭起了两根血管桥。当血管接通后,原本缺乏血供的心脏终于重新充满了活力。术后,在心胸外科医护团队的密切协作和监护下,邢老先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于2015年4月2日顺利出院。 近期,长征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已成功为多例80余岁的高龄患者实施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高龄并不是心脏外科的禁区。长征医院心胸外科人正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高超熟练的技术、求实创新的精神、爱病爱伤的医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也为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们带来了幸福而健康的晚年生活。图为邢老先生赠送锦旗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从母体中3-4周的胚胎开始,直到人生的终点,我们的心脏从未停止过工作,一生中总共需跳动25-30亿次。在这亿万次的跳动过程中,心脏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损耗”。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首位的死亡原因,平均每5位死亡患者中,就有2位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在这一系列可能导致心脏“罢工”的疾病中,有一种疾病平时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就像一个个潜伏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发病,会立刻导致脑梗、偏瘫、甚至猝死,这就是“心脏肿瘤”!今年76岁的桂老太太,在一个多月前的一次体检中,被发现在心脏里竟长了一个直径达4cm左右的肿瘤!更可怕的是,这个肿瘤看起来结构很疏松,并随着血流在来回摆动,似乎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经诊断,初步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心房粘液瘤”。心房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肿瘤,某些地区发病率可高达到1.5/1000。它往往生长在人体的心房内,组织非常松脆,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为碎片脱落而导致大面积脑梗,造成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同时,由于组织松软,它还可以随着心脏的跳动而在心房内来回摆动,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血液流动,甚至可能因为突然卡在瓣膜上而导致严重的心力衰竭、甚至心跳骤停、猝死。而解除这些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手术切除。病例资料:箭头处阴影为心房内肿瘤然而,桂老太今年已是76岁高龄,平时也缺乏锻炼,身体情况很差,体重仅有37kg,手术风险很大。因此,她最终慕名来到了上海长征医院心胸外科。心胸外科王志农主任经过认真仔细的评估后,认为桂老太应当尽早接受手术治疗。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袁红斌主任、陈岩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下,王志农主任和他的团队于2015年4月9日为桂老太实施了手术,顺利摘除了这一埋藏在心里的“定时炸弹”。术中切除的桂老太心脏中的肿瘤术后,在心胸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桂老太恢复非常顺利,并于2015年4月22日康复出院。近来,王志农主任和他的团队已成功开展各类心脏肿瘤手术10余例,其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年轻的35岁,最大的一例肿瘤直径甚至达到8cm,几乎接近正常人的整个心脏大小。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王志农主任经常说:作为专业维修“发动机”的工程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精益求精,努力做好每一台手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为每一个病人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让更多的“发动机”重新充满活力!81岁心脏肿瘤患者蒋老先生出院合影8cm巨大心脏内肿瘤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文/图 驻二军大特约记者 王泽锋新闻背景:2014年12月31日晚11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群众自发进行的迎新年活动中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截至1月4日上午11点,外滩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相关阅读群体踩踏事件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安全的一种潜在隐患。当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人类的本能。大多数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走走停停是前兆据科学网公众微信:走走停停状态是人流进入临界状态的前兆。作为个体需要迅速尽快沿着切线方向脱离人流,离开危险地带。你错过这个阶段,后面基本是逃生无术了。另外一方面,参加集会尽量避免去大的拐角、狭窄通道、有台阶、人流停驻观看的地方。尽量靠着有攀爬可能的地方,因为真的发生踩踏的时候,撑开左右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电线杆上、矮墙上反而是最好的避难所。■如何自防自救据《图说灾难科普自救避险逃生》(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编):遭遇拥挤人群。当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盲目奔跑,以免摔倒,不要逆着人流前进。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中,应保持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做到双肘与双肩平行,微弯下腰,双肘在胸前形成牢固而稳定的三角保护区,低姿态前进。尽量抓住旁边一些坚固牢靠的东西,如路灯柱、栏杆等。出现混乱局面。在拥挤的人群中,当场面出现混乱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脚下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事故已经发生。当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999或120等。同时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据@虾米妈咪(原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儿科医生余高妍)的微博:身高低力气小的孩子最容易遭到踩踏,所以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任何时候都尤为重要。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与孩子讲解踩踏事故的严重后果和可能原因,让孩子尽早形成危险意识,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场合。截至1月3日,长征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王志农教授已经不眠不休60个小时了。他所在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位于上海南京路,是距离外滩出事地点最近的三甲医院,加上又是全军急救医学中心和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因此该院成为此次踩踏事件伤员的重要救治基地,前后收治了28名伤员,也是本次收治人数最多的医院。1月1日零时15分,长征医院收治首位伤员长征医院影像科的一名医生施晓雷恰好参加了这次跨年倒计时活动。当时,施晓雷和同事正顺着人群慢慢往北挪的时候,突然从后方传来喧闹声,等走近一看才发现路障后躺了一个人,有警察正在做胸外按压。施晓雷和同事以医务人员的身份进入隔离栏协助警察抢救,由于光线缘故,看不清伤者的脸色及瞳孔,但呼吸和颈动脉搏动已经无法探及。施晓雷赶紧把伤员抱上一辆可能是临时征用的面包车,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向医院疾驰,后来又加入了一辆警车开道。一路上,施晓雷和同事还有一名警察轮流给伤者做心肺复苏,另一名警察随时与外界联系,中途施晓雷还给值夜班的同事打电话让他通知预检准备接人,当时是零点十五分。这个伤者,成为长征医院收治的首位伤员。回医院后,一路开辟绿色通道抢救,但最后这个伤者还是去世了。没能把病人救回来,这令持续抢救的施医生和同事十分失落。根据上海卫计委公开发布的信息表明,8分钟救护车已经到达现场。同时,上海市卫计委紧急通知长征医院:马上会有大批伤员到达长征医院救治。凌晨1时左右,抓住要害比及时抢救更重要接到医院总值班员卢良庆副院长的报告后,长征医院院长郑兴东果断下达命令,并迅速成立由他任组长的伤员救治指挥小组。凌晨1时18分,一名处于昏迷状态、全身多处出血点的极重度伤员被送至医院,急救科副主任单红卫迅速带领身边医务人员展开急救。与此同时,瑞金医院一共收治了12名病人,同样在第一时间组织了涵盖医院各相关科室的医疗专家组,包括急症、ICU、重症、外科、骨科、胸外、神经外科、心理科等各科主任赶赴医院。凌晨1点10分,上海瑞金医院急诊科毛恩强主任接到抢救室朱琤医生的电话,成为第一个赶到现场的科主任,由于心急如火,他赶赴医院时连家门都没顾得上关。伤员一到,每位医务人员立刻开始紧张有序的救治,验伤、分类、生命体征维护、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呼吸机等一切都有条不紊。伤情轻重需要判断明确。瑞金医院一共收治了12名病人,抓紧时间是一方面,对这些伤员的救治也要先作判断。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介绍,同样是躁狂,意识不清,有的患者是因为颅内出血,严重时需要上呼吸机抢救;有的患者则是一言不发,并每隔15分钟从床上坐起,表现为轻度的烦躁和惊恐,这时排查好生命系统问题后,发现是创伤性精神障碍。还有一名突发失明的16岁小姑娘呈现木讷状态,到底是因为脑内出血还是别的问题,急救科请了眼科、神经外科等科室检查,并做了头颅的CT检查,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确定是创伤性短暂失明。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救治及时同样重要。一些遇难者在外滩现场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根本等不到抢救,这让在场抢救人员都痛心不已。一名19岁的中学生,在送来时已经没有心跳和呼吸,但是住院总倪童天医生、周与华医生、朱琤医生不愿放弃,仍然坚持轮流做心肺复苏,希望能救回他,但最终病人还是离去了。
创伤性窒息是胸部创伤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病征,其发生率约占胸部伤的2%~8%。常见的致伤原因有塌方、房屋倒塌、车祸事故挤压以及群体踩踏事件中的损伤等。当胸部和上腹部遭受强力外力的瞬息间,人体会本能的反射性屏气,导致声门突然紧闭,气管及肺内空气不能外溢,两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引起胸内压骤然升高,压迫心脏及大静脉。由于人体的上腔静脉系统没有静脉瓣,突然的高压可以使心脏的血液向头面部倒流,从而引起静脉过度充盈、血液淤滞、广泛的毛细血管损伤、点状出血,严重的甚至可以发生小静脉破裂出血。创伤性窒息多见于胸廓弹性较好的青少年和儿童,多数不伴胸壁骨折。但当外力过强时,除可伴有胸骨和肋骨骨折以外,尚可伴有胸内或腹内脏器损伤,以及脊柱和四肢损伤,亦可发生呼吸困难或休克。创伤性窒息伤者表现为头、颈、上胸部及上肢范围的皮下组织、口腔粘膜及眼结膜均有出血性淤点或淤斑,严重时皮肤和眼结膜呈紫红色并浮肿,眼球深部组织内有出血时可致眼球外凸,视网膜血管破裂时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颅内轻微的点状出血和脑水肿则会产生脑缺氧,可引起一过性意识障碍、头昏、头胀、烦躁不安,少数有四肢抽搐和腱反射亢进等现象,瞳孔可扩大或缩小。若发生颅内出血、血肿等则可引起偏瘫、昏迷甚至死亡。创伤性窒息示意图:头面部、上胸壁严重皮下出血、结膜出血水肿阅读
近日,长征医院胸心外科成功完成一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右心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手术治疗,患者同期进行了感染性心内膜炎清创、肺动脉瓣置换、室间隔缺损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三尖瓣成形术,并取得良好效果。 心内膜炎是细菌侵犯心脏内膜、造成心内感染、脓肿形成、结构毁损的一类疾病,严重者可致死或致残,多见于左心系统(二尖瓣、主动脉瓣)。右心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少见,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肺动脉瓣置换的在我院历史上更是首例,据不完全文献统计,国内该类型病例报道小于10例。 患者丽丽来自江苏阜宁,今年仅23岁,正处于花季年龄。不幸的是,丽丽自小就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为经济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她越来越感觉到体力不够用,甚至有时候轻体力活动后就会心慌、气喘;今年7月份,她忽然没有任何原因的出现了严重的高热,体温反复高达39℃,当地医院应用了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没有很好效果。经介绍,她于8月中旬辗转来到了长征医院胸心外科求治。 王志农教授领衔的心胸外科团队对丽丽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评估,发现丽丽存在“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狭窄”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同时合并了严重的心内膜炎,细菌赘生物附着在肺动脉瓣上,造成了肺动脉瓣的功能障碍。经过一系列完善的术前准备,王志农教授决定为丽丽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中,我们发现丽丽的肺动脉瓣三个瓣叶上均有细菌赘生物附着,最大的一个达1.5×1.5×1.0cm,并造成了瓣叶的严重毁损,无法进行修复,只能进行肺动脉瓣置换术;此外,她的室间隔有2.5×2.0cm的巨大缺损,右室流出道还存在一个纤维环样的狭窄,同时伴有三尖瓣的关闭不全等等,整个心脏可以说是千疮百孔。经过整整6个小时的奋斗,手术成功完成。 肺动脉瓣毁损肺动脉瓣置换 术后,在长征医院心胸外科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丽丽的康复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再次出现发热,心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于9月份顺利出院。日前,丽丽再次来我院复查,心脏彩超显示肺动脉瓣的人工瓣膜工作良好,心功能正常,同时血液检查也没有感染表现。丽丽和家人都开心地说:感谢长征医院给了我们全新的生命!阅读 举报
心房颤动什么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即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跳不仅比正常人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房颤动是怎么引起的?房颤主要由以下病因引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缩窄性心包炎、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有的特发性房颤患者无基础病因。发生心房颤动后会有哪些不适?阵发性房颤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如合并冠心病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有时可出现心理衰竭及休克。持续性房颤的主要症状为心悸、气短,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心房颤动有哪些危害?血栓形成和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因此血液容易在心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岁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心房颤动如何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非药物治疗又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心脏外科迷宫手术、电复律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