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术后的注意事项:随着我国人均寿命越来越高,老年人易发的股骨颈骨折日渐增多。对于一些位置尚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75岁以下)及年轻人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成为常规的治疗方式。第一、术后三月内注意患肢绝对不能负重。1、简单来说,就是患肢是不可受力,必须让骨折处安心长,以卧床休息及家中活动为主,如上厕所可以用健侧腿及助行器辅助。这段时间一般有2-3个月以上,让患处能够尽量处于不受干扰的状态。2、一般来说,在您门诊复片后,医师看过骨折线有愈合的征象后,会逐步鼓励您加强患肢的锻炼。这个负重训练的开始时间与强度需要根据个人骨痂生长情况而决定,不宜过早负重,也不能一概而论。3、例如,对于头下型骨折(股骨颈骨折越靠近股骨头),垂直型骨折(可以理解为股骨颈骨折线接近垂直于地面)的不愈合几率和股骨头坏死的机率就越高。4、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手术的不愈合概率就较高,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易发生股骨头坏死较高。第二、卧床期间不要忘了锻炼患肢的肌肉,这对于骨折的恢复很有好处,同时也能避免卧床带来的多种并发症。1、内容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第三、加强营养,可以多吃些鱼肉,鸡肉、牛肉等蛋白含量高的食物。适当吃些钙片,这样会有利于骨折的恢复。戒烟戒酒,研究表明烟酒显著增加股骨颈骨不连几率,而酒精本身是股骨头坏死的诱发因素。第四、勤复查X线片:即使骨折愈合,也要在门诊追踪3~5年。80%以上的股骨头坏死发生在骨折后3年内,98%发生在5年以内。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和疗效的评价,不能仅仅观察到骨折愈合,而应随诊至伤后5年。如发股骨头高度递减和硬化透明带等现象,表明股骨头已有坏死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常见问题:1、医生,我手术以后三天了,体温38度怎么办?一般来说,骨折术后由于出血的吸收,2-4天内体温会有所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38.5度,而且会逐步好转。多饮水,加强营养即可。当然如果体温长时间超过了39度,甚至伴有伤口的红肿,触痛,就一定要及时看医生。2、手术后变腿上有淤血怎么办?粗隆间骨折的出血可能顺着肌肉的间隙沉积在臀部、腘窝部位,会随时间吸收。3、我的钢钉要不要拆?股骨颈骨折的位置较深,周围肌肉组织丰富,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影响,在没有特别并发症的情况下,一般不予去除。
1、注意手术切口,如果患者出院时手术切口没有拆线,一定要注意保持手术切口清洁,2-3天换药,避免切口污染,2周到医院进行拆线;2、术后体位问题很重要,防止脱位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要避免髋关节过多屈髋,平时要注意避免坐矮板凳、矮沙发,导致关节脱位;避免患侧下肢过度内收,过度内收也容易导致患者髋关节脱位;睡觉时可以在两腿之间放三角枕,保持两腿“岔开”。翻身侧卧时需要在两腿之间夹枕头,避免患肢过度内收;如厕时建议坐便器垫余马桶圈上,切不可做深蹲动作,如北方的蹲坑,容易脱位。同理,避免坐矮凳子。3、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换髋的目的是早期活动和康复,避免长期卧床不动带来的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天起即可以进行股四头肌锻炼,踝泵运动(如图所示)术后拔完管之后可以在助行器辅助下,逐步下床行走活动进行锻炼;一般情况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使用助行器的时间大概是4-6周,逐步适应髋关节假体,弃用助行器恢复自己的行走步态4、预防感染。当出现肺部感染或口腔、牙齿疾病或感染时,要积极治疗感染,要避免感染诱发髋关节周围出现的假体周围感染。常见问题:1、换髋后走路感觉长短腿怎么办?这是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常见问题,术中主刀医师都会评估假体的长度以使其匹配对侧肢体的长度。绝大多数病人在置换术后会逐渐适应这个不适感。2、换髋术后发热怎么办?一般来说,由于骨折创伤及手术出血的吸收,2-4天内体温会有所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38.5度,而且会逐步好转。多饮水,加强营养即可。当然如果体温长时间超过了39度,甚至伴有伤口的红肿,触痛,就一定要及时看医生。
术后一个月内:1、原则上,粗隆间骨折术后第一天即可摇床坐起,不必强求立即坐直,摇高即可。2、回家后,家属坚持拍背排痰,勤翻身,可侧卧,注意不要压住伤口侧。3、饮食方面:注意增强营养,鱼肉、鸡蛋等含蛋白质比较多的食物可以吃,促进骨折的愈合。4、功能锻炼:在床上也不要荒废了时间!多做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非常有利于骨折的康复和避免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一个月后:1、对于稳定型骨折,术后一月左右即可在助行器保护下下地,但注意患肢不能碰地用力。2、不稳定型骨折,下地时间推后。常见问题:1、医生,我手术以后三天了,体温38度怎么办?一般来说,粗隆间骨折术后由于出血的吸收,2-4天内体温会有所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38.5度,而且会逐步好转。多饮水,加强营养即可。当然如果体温长时间超过了39度,甚至伴有伤口的红肿,触痛,就一定要及时看医生。2、手术后变腿上有淤血怎么办?粗隆间骨折的出血可能顺着肌肉的间隙沉积在臀部、腘窝部位,会随时间吸收。3、我的钢钉要不要拆?对于老年人来说(>60y),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原则上不拆,同时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不幸骨折了,做了手术,患者要问了,哪些部位的钢板要取呢?什么时候需要取?什么情况下的钢板考虑要取呢?1、异物反应:虽然大多数人可以和内植物和平共处,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的身体对这些内植物意见很大,出现了明显的异物排斥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切口愈合困难,反复破溃等等。这种情况下在骨折基本愈合之后,请联系主刀医师去除钢板。2、内植物失败:这个不多说了,如果出现了断板断钉、严重感染、螺钉切出等情况,医生往往会考虑取出内固定物。3、主刀医师明确告知要取的钢板。主刀医生对术中情况是最清楚的,有些内植物对软组织的影响他是知道的,这样做是为了病人的康复。4、主观上影响了生活,如锁骨骨折、外踝骨折、掌指骨骨折,软组织覆盖少,钢板比较浅表,容易引起活动的不适感,在骨折愈合后请联系医师,询问是否可以去除。什么样的钢板可取可不取呢?1、髓内钉。这种内植物一般是置入于长骨髓腔中的,如果没有明显的不舒服,是不予以去除的。2、肌肉丰富部位。如桡骨远端,桡骨近端,后踝,肱骨干,股骨干等部位,肌肉丰富,对钢板形成了良好的保护,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可取可不取。什么样的钢板尽量不取呢?1、时间长。一般钢板在体内超过3年,骨质较好的患者可能会把钢板长“包入”进去。这种情况下,取的过程对骨骼的损伤很大,可能需要切除一部分骨质才能暴露钢板。而且置入时间一长,钢板-螺钉间容易滑丝,这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和创伤,得不偿失。2、年纪大。年龄超过60岁就尽量不取。年纪大,再手术风险太高,对患者收益又不大。3、某些特殊设计的螺钉:桡骨头的埋头螺钉,由于特殊的埋头设计,一般不会引起不舒服,这种情况是不予去除的。4、脊柱手术用的钢板螺钉,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取出。5、骨盆骨折的钢板。骨盆的钢板周围都是神经血管,位置又深,等骨折长好,周围的解剖关系都紊乱了,再次进去取钢板手术风险甚至比初次骨折时更高,得不偿失。什么时间取钢板呢?一般来说,骨折的愈合和重塑需要一年左右,大部分钢板也可以去除了。但不同部位的骨折和不同的固定方式又存在差异,造成可取的时间上有区别,有的人可能半年就取了钢板,有的人可能要等两年才能取,最好是找您的主刀医师复诊,让他给你最专业的回答。
什么是“骨不连”?顾名思义,就是骨头断了,然后没有长好。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增加,机器伤、交通伤、运动伤等造成的四肢骨折逐渐增多。这中间大多数人经过不手术的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但是,仍有相当多的病人要面对骨头不长的情况。作为老百姓,当骨折在自身发生时,最担心的就是骨折不长,因为这不仅耽误正常的工作生活,还造成长时间的身心痛苦。那么,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谈谈如何正确认识骨不连以及骨不连的治疗。一、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有什么不同在门诊,经常有病人拿着片子紧张兮兮的找医生,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这骨头是不是没长啊?要不要再做手术啊?”。医生看了片子后讲这不是骨不连,病人往往将信将疑,“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长,还不是骨不连?人家3个月就长好了。”其实,很多病人并不是骨不连,而是骨延迟愈合。对于骨延迟愈合,继续等待是合理的,并不需要手术干预。那么,它与骨不连的界定是什么呢?骨不连是超过九个月骨折没有愈合,而且近三个月没有骨生长迹象。骨延迟愈合则是虽然比正常愈合的慢,但是还是在缓慢生长,并没有停止。所以,通过近几个月的X线对比,如果骨折仍有缓慢生长的迹象,就不能盲目戴上“骨不连”的帽子,可以通过增加营养、理疗、功能康复、部分负重、超声等其他辅助手段来促进骨生长。二、如果真的是骨不连了怎么办呢?首先得明确骨不连的原因。骨不连成因多种多样,对因治疗才能少走弯路。1、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肥大型骨不连。大多数的原因是由于骨折固定不牢、下地负重过早等,造成断端间的微动,影响了正常骨小梁的生长,形成了骨不连。在片子上的表现往往是骨折周围有大量的骨痂,但是断端却没有连续。这种病人可以通过减少负重,更换坚强的内固定(比如钢板或更长的髓内钉)等达到最终愈合。2、与之相对的类型就是萎缩性骨不连。这种骨不连的原因是局部血液循环较差而引起断端萎缩,髓腔闭锁,最终导致骨折不愈合。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特定的容易缺血部位(如股骨头、舟月骨、胫骨远端),有的是软组织损伤,还有的是骨折较粉碎等。这种骨不连病人如果盲目负重,很容易造成内固定(钢板、髓内钉)断裂。对于此种类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手术中需要清除骨断端的硬化骨,打通髓腔,然后再自体或异体骨植入缺损部位,辅以坚强的固定。对于软组织条件很差和缺血部位的骨不连,预期单纯植骨效果不良的,我们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带血管的骨瓣进行植骨。通过骨瓣上的血管给缺血的骨断端送来新的供血途径,就像在干涸的土地上引来一条新的水源一样。通过骨瓣移植,大多数萎缩性骨不连可以到得到愈合。3、感染性骨不连是因为骨或周围组织的感染,最终造成断端骨的营养不良,甚至骨坏死、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往往费时费力费钱而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既往的治疗手段是外固定支架固定,断端清创,直到感染好了再想办法固定骨折。但是这种方法感染往往首先就很长时间治不好,更不用说后续的治疗了。随着近年来外固定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对于此种类型的治疗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采取Ilizarov骨牵张技术,先将所有涉及到感染的骨段彻底切除,然后在远近两端置入Ilizarov支架,通过一侧的截骨,逐步牵张成骨,在没有感染的部位逐步形成新的骨骼,填补了切除部位切除骨留下的缺损。对于在清创中有皮肤缺损的病例,也可以结合应用我们的显微外科技术,利用皮瓣覆盖缺损,关闭伤口,防止进一步感染发生。4、而骨缺损性骨不连是因为粉碎骨折造成碎骨吸收形成缺损,或者开放性骨折当时即有骨缺损形成。由于骨断端相距较远,无法正常愈合。对于此种类型,恢复骨断端的连接至关重要。我们应用病人小腿的一根次要的骨头,即腓骨,带上它的供血血管,移植到两个断端中,即所谓的“游离腓骨移植”。这种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断端的连续性、同时腓骨的血供还可以增强断端的营养,促进愈合。在骨折愈合后,随着负重逐渐增多,腓骨也会逐步增粗,最终达到与受区骨近似的效果。对于这类缺损,也可以采取前面所说的Ilizarov骨牵张技术,通过牵张出来的新骨弥补缺损部位,虽然缓慢,但同样可以最终愈合。相比腓骨移植,牵张的时间会比较长,治疗周期相对延长,但减少了供区的损伤,病人比较容易接受。总之,骨不连原因多种多样,治疗也应该区分开来,对因治疗,针对每个病人“私人定制”个体化的策略,才能保证手术和治疗的效果。显微外科技术和Ilizarov骨牵张技术是当今临床骨科医生治疗骨不连的两大利器,为广大骨不连病人,特别是复杂性骨不连病人的治疗带来福音。
骨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情况,跌倒、外伤、运动损伤等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骨折,那么怎样认识骨折?生活中如果遇到骨折的情况如何做好急救?在这里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骨折的相关知识。骨折有哪些类型?医学上将骨折定义为“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根据骨折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我们老百姓通常所说的“骨裂”,其实就是不完全骨折的一种,医学上称为裂纹骨折,其本质也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因此在治疗上也应该遵循骨折基本的治疗原则。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指的是覆盖骨折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破裂,使骨折断端和外界相通的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开放性骨折处理起来更复杂,由于骨骼突破皮肤屏障,会导致细菌进入骨断端,处理不当易引起感染甚至骨髓炎发生。如何判断骨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骨折呢?通常来说,骨折之后局部微循环破坏、血管破裂、血液外渗,会引起骨折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淤血,并引起关节功能障碍,但是这些在一般的外伤中也会出现,并不是骨折的特有体征。如果出现以下表现中的任何一种,就提示你出现了骨折:伤后出现局部畸形,肢体等出现异常活动,移动肢体时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如何进行骨折的急救处理?在意外伤害现场,如果出现骨折的情况,首先要保持镇定,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并做好初步的急救措施。接下来要评估伤口的情况,如果有出血或者骨折断端外露,就要进行止血的处理。就近找清洁、干净的布片、衣物覆盖伤口,再用布带包扎加压止血,包扎时从近心端到远心端固定包扎,如遇到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尝试将骨折端放回原处,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在处理好伤口后,要对骨折处进行固定,避免局部二次损伤,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在事故现场可就地取材,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以作为临时固定材料,固定住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如没有合适的物件也可将受伤的肢体同躯干或健肢绑在一起,起到固定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进行准确复位。在完成以上现场处理之后,便可以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或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伤员转运到医院进行治疗。要注意的是,在搬动患者和转运的途中,一定要注意动作轻稳,避免震动,特别对于怀疑有脊柱损伤的患者,必须平卧于硬板上,同时固定好头颈部,不能轻易移动伤员,防止进一步损伤。骨折急救中有哪些误区?在事故现场,帮助受伤者是我们的本能反应,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正确的处理反而会“好心办坏事”,导致患者伤情加重。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几点常见的急救误区:1.受伤后用手揉捏按摩扭伤或骨折时,我们常会对疼痛或者肿胀的部位进行按摩,希望能够缓解疼痛,但实际上,当软组织受伤后,正是内部出血的高峰期,此时用手揉搓,反而会加速内部出血。此时应避免受伤部位活动,并且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循环,减轻肿胀。2.对患处进行热敷、涂红花油红花油等“活血化瘀”的药膏是老百姓家中常备之物,但是在受伤初期,涂抹红花油或者进行热敷会加重患处肿胀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采取冰敷,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受伤部位,这样有利于局部微血管的收缩,以减轻肿胀疼痛。3.剧痛、不能走路才是骨折笔者在急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骨折后因为没有感觉明显疼痛依然活动行走,结果导致原本移位不大的骨折发生明显的错位,甚至造成残疾的情况。建议大家在急性损伤后,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期。(本文刊载于《家庭用药》2018-NO.9)
(一)术后早期康复1、术后第1~2天,患者平卧位,两腿之间放置外展枕,患侧可穿防旋鞋,保持术侧肢体外展中立位。确保关节稳定性,防止髋脱位。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进行患肢踝泵运动。屈伸踝关节,慢慢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使脚面绷直。每隔1小时5~10次,每个动作持续3秒左右;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活动踝关节。由内向外转动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每个动作持续5秒左右。屈伸踝关节转动踝关节2、术后第2~3三天酌情逐步开展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臀肌的抗阻肌力训练。肌力训练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情况不断增加训练的频率及强度。目前的共识是无论是骨水泥型或是生物型全髋术后均可在此时段训练卧位到站立位的转移。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绷紧股四头肌,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钟,每隔1小时练习10次。腘绳肌训练: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钟,慢慢放下,每隔1小时5次。臀肌的抗阻肌力训练,做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或髋下垫枕,这样可以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训练卧位到站立位的转移:1、将步行器放在手术侧的床边,身体向床边移动并置于床沿2、将手术腿移到床下,双上肢帮助支撑上身,保持患肢与躯干在一条线上,禁止扭转患肢,患髋不能屈曲大于90°,并防止患髋过度外旋3、将患肢移动至床边并保持患肢伸直。适当伸直上身、身体轴线向患侧旋转,健腿顺势移到床下4、将身体转正,扶住助行器支撑站立,身体直立不能向前倾斜。(二)行走和负重以往文献认为生物型假体植入的患者,因为假体和宿主骨之间骨长入需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手术一个月以后才能负重锻炼,而骨水泥型则不需要这一过程。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只要生物型假体的植入是坚强、稳定的,一样可以术后立即负重,所以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无论采取何种类型假体的患者均可以输后第1~3天下地活动,在助行器帮助下部分负重练习行走和转移到椅子。将助行器放置在面前,用双手握紧助行器。保持髋关节伸直,将健腿置于助行器中间用助行器支撑体重,术侧腿向前迈步,注意不要碰到助行器腿提起助行器(如果助行器没有轮子),确定放稳所有助行器四条腿后,将健腿迈向前坐高位直靠背带扶手的座椅,座椅避免过低将手从助行器上松开向后抓稳座椅扶手,在双手支持下慢慢降低身体,保持手术侧肢体伸直在前方。弯曲健侧腿向后滑动身体坐下术后2~3周由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已经基本上痊愈,关节囊较为坚韧,可在双拐下练习上下楼,能用双拐较顺利完成上、下楼梯后就改用单拐练习完全负重行走,再过1~2周可丢拐练习行走,这些过程均需循序渐进地完成,不能急于求成,个体差异会影响之一进程。双拐行走时,握紧拐杖,将体重置于手上,而不是腋下,先前移双拐至距足一定距离,身体轻度前倾、重心与健侧下肢→前移重心知道重心越过双拐连线→健侧足向前移越过双拐连线20~30cm 支撑身体→移动患肢与健侧平行,如此交替进行握紧拐杖直立于地面上,将身体倾向前,利用拐杖和健腿支撑自己的体重,健侧脚先迈上一级台阶,待健侧肢站稳后,抬患侧脚和拐杖置于同一级台阶上,上楼梯时先将健肢迈上台阶下楼梯时先将双拐移到下一台阶,再将患肢迈向下一台阶,利用拐杖保持平衡,最后将健肢迈下台阶。(三)生活能力训练术后2~3周应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此时一般均回到家里,应在出院前学会这些方法,如何上厕、洗澡、穿脱鞋袜、坐车、上下楼梯以及避免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几种姿势,如不盘腿、不翘“二郎腿”、翻身时双腿夹枕头等。应定期复查、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指导功能锻炼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第三大“杀手”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老年人“杀手”。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骼脆性增加,仅轻微外伤就会造成骨折。尤其以髋部骨折最常见,并且最容易出现严重后果。有数据显示,老年髋部骨折,一年后的生存率大概是50%,也就是说,骨折一年后,有一半的老年人会因跌倒远离开。 通俗地说,100个髋部骨折的老年人,50个做手术,50个不做手术,一年后,总共大约只有50个老年人可以幸福地沐浴在阳光下。而去世的50个老年人中,只有少数患者是因为麻醉、手术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去世,大多数死亡的病例,是因为采用了保守治疗。 髋部的骨折为何如此可怕? 但是对于治疗的选择,可能换成任何家属都难以抉择,很多人甚至可能会觉得危言耸听,不就是一个髋部的骨折么?有什么大不了?现在医学技术连心脏都能换,区区一个骨折怎么会导致人死亡? 如果单纯就手术技术本身而言,任何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骨科医生都可以在1-2小时内拿下这个手术,而且可以保证手术效果的完美。但真正的难点是围绕这个病,发生的各种并发症,这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 因为发生这种骨折的人,年龄都比较大,身体条件也相对较差,很多人都会有一些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手术毕竟是一个创伤,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面对这种患者,即使再有自信的骨科医生也会考虑一个问题:他的身体能否耐受这1-2小时的手术?万一手术台上发生意外怎么办? 那有的人可能会说,既然手术有风险,那就别做手术了呗。中国有句古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骨头不是3个月自己也能长上么那就保守治疗吧,好歹不至于挨那一刀啊。但保守治疗真的就安全么?很多时候,手术之所以让人害怕,是因为手术的风险都写在了纸上,哪怕万分一的风险医生也会告知您,但不做手术导致的更多风险,却很少有人对您明确的提及。 导致患者死亡的三大并发症 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 很多人会奇怪,髋部骨折和肺部感染有什么关系? 简单地说,如果因为髋部骨折不做手术,那就需要长期卧床,而且最短也要3个月,患者因为疼痛,只能平躺,翻身和坐起都实现不了。患者身心非常痛苦不说,还会导致肺部的分泌物(痰)无法顺利排出,时间一长,非常容易形成坠积性肺炎,引起全身的感染。 如果做了手术,比如关节置换,患者可以在短短几天后就下床,进行简单的活动,即使一些手术不能马上下床,但最起码可以在床上翻身、坐起。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把肺里的痰排出来,避免肺炎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最凶险的死亡原因是血栓 骨科医生最怕的就是伤口感染,比伤口感染更可怕的就是病人发生血栓。 这个血栓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脑血栓,而是比脑血栓更凶险的肺栓塞。发生大面积肺栓塞的患者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的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很多会在1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内莫名其妙的死亡。即使是急救医生及时赶到也很可能回天乏力。所以对于肺栓塞,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预防。 包括尸体解剖在内的研究分析,造成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管上的血栓脱落,经过血液循环而到达了肺部。预防最有效的方式是让病人早期的下床活动,只要患者能够自由的活动,加速血液的循环,就能明显的减少血栓发生的可能。 如果选择了保守治疗,势必需要长期卧床,而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基础病,可以说血管本身的情况就不怎么好,加之长期卧床,势必会导致血流减慢,加大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这个道理就像河水里的沙石,如果水流湍急,一般很难沉积在河底,但如果水流减慢,水里的沙石就很容易沉积在河床上。 最麻烦的死亡原因是褥疮 髋部骨折如果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大多数患者长期住在医院里不现实,只能把老人接回家里。但因为护理老人的家属常常轮换,或家属护理不是很专业,这就导致了褥疮的发生。看似很小的一个褥疮,却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多人就是因为褥疮面积慢慢扩大,最终引发了患者的死亡。 所以,当老人万一发生了髋部骨折,无论是医生、患者、家属都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这个选择很难说哪个更高明,不幸发生时,需要医生、患者、家属彼此信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最适合的选择。